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某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某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某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

一、村情概況

窯墩村位於舒城縣棠樹鄉西南,全村3.7平方公里,耕地3130畝,547戶、1788人,24個自然村,11箇中心村民組。低保戶53戶67人、五保戶24戶2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94人,舒城縣首批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黨員53人,村兩委幹部5人。經過不斷髮展,窯墩村於2018年如期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增加至67萬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總量和來源結構

窯墩村經濟發展以安新農業科技扶生態園爲主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村集體資產規模600多萬元。先後投資366萬元,建立了中藥材絲瓜絡種植基地350畝、稻蝦共養基地120畝,蔬菜大棚種植基地30畝,佔地面積937平方米的農產品儲藏初加工鋼構廠房、2000平方米的曬場和種類加工機械,年收入約60萬元。成立舒城興裕勞務公司,籌資97萬元購買挖掘機1臺,年收入約20萬元;盤活村閒置國小場地350㎡和白水塘28畝,年租金0.78萬元;投資入股120kv光伏發電站光伏項目1個,年集體收入7萬元;入股建設澳洲小龍蝦養殖基地,每年村集體收益2.4萬元。

三 主導產業

經過多次科學調研論證,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決定把絲瓜絡種植及加工作爲窯墩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以此來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絲瓜絡是一種中藥材,除了藥用外,絲瓜絡深加工可以製作成絲瓜絡鞋墊、 絲瓜絡保健枕 、絲瓜絡沐浴品 、絲瓜絡洗碗球 、絲瓜絡玩具及藝術品 、絲瓜絡拖鞋、 絲瓜絡牀墊等產品。爲提高絲瓜絡種植技術,村兩委派管理人員40多人次到浙江寧波、六安市金安區、安慶市大觀區、亳州市藥材大市場及周邊鄉鎮學習絲瓜絡種植技術;多次聯繫浙江寧波、池州石臺、六安、亳州等地絲瓜絡收購商,拓展絲瓜絡銷售渠道;目前窯墩村絲瓜絡種植已達350多畝,絲瓜絡成爲村集體增收的主要產業,2018年絲瓜絡銷售收入15萬元,2019年30萬元,預計2020年絲瓜銷售收入達60萬元。

四、發展路徑

通過建設安新農業科技扶貧生態園、建強黨建引領、創新管理經營體制,切實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嘗試土地入股、園區帶動、資本注入等形式,實現“三變”新型經營模式,做到土地流轉獲“租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種植得“現金”。

窯墩村在發展經集體經濟過程中,把支部領辦作爲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通過“四議兩公開”,確立窯墩村產業發展由村集體實施,鼓勵黨員幹部帶頭髮展集體經濟,制定窯墩村集體經濟發展經營方案,根據集體經濟業務劃分爲不同模塊,分別由村兩委人負責,並制定獎懲分明制度,激發村兩委幹事業的積極性,提升了村兩委幹部帶頭致富的能力。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黨建引領和村社合一”模式,通過提高村黨組織服務能力,引導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做到黨支部抓協調、抓服務、抓信息;專業合作社實施技術培訓、生產指導、市場營銷等活動,確保按質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最低保護價,形成了合作社抓技術、抓標準、抓銷售;社員抓種植、抓管理、抓採摘等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高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五、發展成效

1.黨組織凝聚力明顯增強。堅持“黨支部+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貧困戶”模式,突出“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撬動決勝脫貧攻堅的支點”,把黨建與產業有機結合,落實責任,實現穩定脫貧。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兌現績效獎勵,提高了村兩委幹部幹事創業和爲民服務的熱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規模,實現村集體經濟資產和資源保值增值,夯實村集體的物質基礎,爲全村打下了一份“家底”,羣衆滿意度大大提升。村黨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明顯增強,村兩委幹部的威信明顯提高,全體黨員的榮譽感明顯增強。

2.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提升。成立舒城興裕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60多人在蔬菜大棚、絲瓜絡種植基地務工,其中貧困戶11戶12人,每天人均收入70元,帶動11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其他務工農戶月增收2000元。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圍繞農業技術、企業管理、電商經營等內容,對村裏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12名產業帶頭人進行學習提升培訓,讓電子商務平臺融入產品營銷,發展“一村一品”,帶動集體經濟和羣衆增收。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7萬元,2020年村集體預計收入100萬元,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爲“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

3.農村三產融合明顯加快。建成佔地面積500畝的安新農業科技扶貧生態園,集農業規模種植養殖、觀光、休閒於一體,包含稻蝦共養基地、絲瓜絡種植基地、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三部分,輻射帶動貧困戶種植絲瓜絡40畝、稻蝦共養30畝,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不斷擴大中藥材絲瓜絡種植面積,延長絲瓜絡產業鏈,引導絲瓜絡由初加工向深加工邁進,將生態園建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將農業與鄉村旅遊、加工工業、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休閒體驗與旅遊觀光型的生態農業,有力的促進了三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