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民日報社論

目錄

人民日報社論
第一篇:人民日報社論3第二篇:人民日報社論第三篇:人民日報社論第四篇:人民日報社論第五篇:人民日報社論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人民日報社論3

人民日報社論:保持隊伍純潔,鞏固黨的基礎

一個政黨,只有保持黨員隊伍的純潔,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贏得羣衆的擁護和愛戴。

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8000多萬黨員,從一個小黨發展爲引領13億人民的世界第一大黨,從“工農兵老大哥”、知識分子擴展到新社會階層中的先進分子??90多年來,我們黨的黨員數量不斷增長,黨的羣衆基礎和階級基礎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

90年光輝歷程告訴我們,因爲追求先進和純潔,我們黨才能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才能吸引億萬民衆的追隨,成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也正是因爲不斷把各領域各階層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才確保了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我們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在時代風雲變幻的今天,在黨員數量和結構不斷髮生變化的新形勢下,管黨治黨的任務更加艱鉅,保持隊伍純潔性的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當前,我們黨的隊伍總體上是純潔、團結、有戰鬥力的,但也面臨嚴峻挑戰。有的黨組織對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監督不夠,發展黨員、選拔任用幹部把關不嚴,使我們黨面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羣衆、消極腐敗的危險。這些問題嚴重損害黨的純潔性,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

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歸根到底要靠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保證。列寧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 保持黨員、幹部隊伍純潔,需要嚴把入口、疏通出口。一方面要把好入口關,防止徒有其名的黨員“混”進黨內。重視思想上入黨,重視黨員質量,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把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但也不能“蘿蔔快了不洗泥”,給動機不純、操守

不潔者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要疏通出口,建立黨員、幹部退出機制,及時清除“害羣之馬”,解決黨員、幹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問題。2014年,有3.2萬名黨員出黨,絕大部分是被開除的。及時清除肌體上的“毒瘤”,我們黨纔有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保持黨員、幹部隊伍純潔,關鍵是“練好內功”,提高黨自身的“免疫力”。黨員、幹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靠日常教育管理來維護,做到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哪裏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嚴格的教育管理;需要把好選人用人關,選好乾部配好班子,形成結構合理、人才輩出、朝氣蓬勃的幹部隊伍;需要健全黨員黨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完善幹部考覈評價機制。抓好隊伍建設,強壯黨的肌體,才能自覺抵制金錢物慾和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黨員幹部思想更成熟、黨性更堅強、品德更高尚,使黨組織更團結鞏固,更有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黨員、幹部隊伍的先進和純潔,是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和依託。始終把保持純潔性作爲黨的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抓手,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們的隊伍才能永葆生機活力,我們的黨才能始終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第二篇:人民日報社論

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論)

萬衆矚目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今天開幕。近10天會期裏,13億中國人民的心聲在此匯聚,當今中國的改革發展大計在此謀定,黨的主張、人民意願將通過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動搖的國家意志。我們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自去年3月履新以來,本屆全國人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推動依法治國、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在繼承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各項工作實現良好開局。一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質量,在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邁出堅實步伐;始終堅持以監督推進改革、以改革強化監督,推動各級政府機關和審判檢察機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這充分說明,毫不動搖地堅持、與時俱進地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將匯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爲國家富強文明、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擘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傾聽人民心聲,凝聚攻堅合力,推進法治建設,提高治理效能。這爲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優勢提供了廣闊舞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發展更加廣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順利實現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制度保證。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設法治中國的今天,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任何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這就要求立法機關緊密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把立法決策和改革決策更好結合起來,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從法律制度上推動和落實改革舉措,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護,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爲改革護航。

切實有效的監督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加大對“一府兩院”監督力度,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監督,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神聖職責。認真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監督,有利於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把改革部署及時有效地轉化爲制度安排,實現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相互促進、比翼齊飛,爲改革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更爲堅實的基礎。到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走過整整60個春秋。歲月爲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羣衆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放眼未來,相信全國人大代表們將盡心履職、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羣衆首創精神,爲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爲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強大正能量(社論)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今天開幕。2014多名政協委員聚首北京,共商改革發展大計。我們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本屆政協已履職整整一年。回首過去一年我們國家所走過的路程,困難比預料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來之不易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飽含着政協委員們的智慧和汗水。一年來,人民政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實事求是、改革創新、履職爲民,團結海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斷夯實共同奮鬥的思想政治基礎,緊密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認真履行職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積極議政建言,深入開展協商民主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實現了新一屆政協工作的良好開局。實踐證明,充分發揮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人民政協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大有可爲、大有作爲。

展望前程,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起勢,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並在總目標統領下推進“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制度的深化改革,任重道遠。當此之時,尤其需要人民政協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履行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尤其需要人民政協充分釋放民主的力量,團結更多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爲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觸動利益也觸動靈魂的革命。面對深刻調整的利益格局、紛繁複雜的權利訴求,心往一處想,勁兒纔會往一處使。作爲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組織,充分發揮密切聯繫各黨派、各界別的優勢,積極協調關係、化解矛盾、理順情緒、解疑釋惑,爲全面深化改革尋求最大公約數、增進最大共識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人民政協責無旁貸、重任在肩。作爲國家思想庫、改革智囊團的一員,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調研、建言獻策,針對重要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情況加強民主監督,實事求是探究改革良策,知無不言發表真知灼見,各位委員大有用武之地。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也是堅持和完善我國政治協商制度、推進人民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過程。政治協商是人民政協的基本職能,提高協商議政能力是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過去一年,全國政協拓展協商議題、暢通協商渠道、創新協商形式,推動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在協商民主建設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新的一年裏,繼續發揮人民政協作爲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推進改革的難點問題、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人民政協必將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今年,人民政協將迎來65週年華誕。承續光榮與夢想,肩負責任與使命,相信人民政協必定能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爲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強大正能量,爲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人民日報社論:改革創新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一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文件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突出強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爲農業增產、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收入“十連快”。剛剛過去的2014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穩中有進,全國糧食總產邁上1.2萬億斤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民生有新的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站在新起點,我們一定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困難挑戰增多。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尖銳;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更加緊迫;讓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跟上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步伐成爲當務之急。問題倒逼改革。“三農”發展的諸多難題,依靠改革才能破解;農民羣衆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實現。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始終把改革作爲根本動力。新一輪農村改革,針對的病根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瞄準的目標是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把握的要義是城鄉統籌聯動,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一號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當前,也着眼長遠,重在爲“三農”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當前的農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頭”,要打的都是“攻堅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鼓勵探索創新,堅守底線,試點先行,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採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一號文件”吹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集合號,我們要奮發進取,銳意創新,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迎接“三農”發展新的春天。

選拔好乾部的制度保證(社論)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幹部任用條例》)。這是我們黨關於幹部工作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時期做好乾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着力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培養造就高素質黨政領導幹部隊伍的制度保證。

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前無古人的宏偉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接續奮鬥,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事業發展的緊要關頭,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領導骨幹。而選拔大批黨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堅定、爲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正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我們黨選賢任能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緊迫和重要。

把好乾部選出來、用起來,最根本的要靠科學有效的制度機制。選人用人越是重要,就越要用制度來保證;幹部工作越是複雜敏感,就越要用制度來規範。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是我們黨選人用人的總章程,對於規範選人用人工作,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必將促進各級黨組織更好地履行選人用人職責,有效防止和克服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貫徹了中央關於幹部工作的新精神,總結了10多年來幹部工作的豐富經驗,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對幹部選拔任用的基本原則、標準條件、程序方法和紀律要求等作了全面的改進完善,特別是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在加強黨組織的領導把關作用與充分發揚民主相結合方面有新舉措,在解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突出問題方面有新突破,在從嚴選拔、從嚴把關、嚴肅紀律、嚴格監督方面有新要求,標誌着我們黨的幹部選拔任用制度建設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它的頒佈實施,對於統一干部工作的思想認識,推進全面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選人用人工作科學化水平,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用好制度選拔好乾部,關鍵在於抓好制度的落實,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幹部任用條例》,是擺在各級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各級黨委(黨組)要抓緊作出部署,主要負責同志要帶頭學、親自抓,嚴格執行《幹部任用條例》,規範行使選人用人權。組織人事部門要按照黨委(黨組)的部署具體抓好落實,堅持公道正派,不折不扣按《幹部任用條例》規定辦事,爲選準用好乾部把好關。領導幹部要做帶頭遵守和執行《幹部任用條例》的表率,組織人事幹部要成爲精通和落實《幹部任用條例》的行家裏手,要讓廣大幹部羣衆瞭解並自覺運用《幹部任用條例》監督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要加強對《幹部任用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反制度的行爲,讓幹部樹立規矩意識,敬畏黨紀國法,增強制度的執行力,防止“破窗效應”。要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努力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制度體系。

“用一賢人則羣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各級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真學習貫徹執行好《幹部任用條例》,着力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執政骨幹隊伍,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穩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進農業現代化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召開的第一個農村工作會議,也是農業農村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深刻闡述了事關“三農”發展的戰略性、方向性重大問題,全面部署了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點任務,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總要求。這對於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加快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快速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農民增收有望實現“十連快”,農業農村發展全線飄紅。站在新起點,我們一定要清醒看到,當前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復雜、挑戰更嚴峻:需求總量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確保糧食安全難度增大;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誰來種地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農村社會管理壓力加大。解決好這些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重大課題,必須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尋求新突破。

穩定政策是前提。35年農村改革,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三農”政策深得民心,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新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一定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堅持中央農村基本政策不動搖,尤其是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穩定保持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中央鼓勵各地探索創新,先行先試,但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不颳風,不走偏,這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改革創新是動力。要立足國情農情,順應現代化規律,堅決破除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要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爲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爲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爲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

持續發展是方向。要更加註重永續發展,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協調兼顧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建立起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抓好糧食生產是首要任務。我們是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雖然全國糧食總產邁上1.2萬億斤臺階,但總體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不能因爲連年增產而思想麻痹,不能因

爲發展向好而工作鬆懈。要堅持以我爲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數量增加的同時,要下決心抓好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確保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各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採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儘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有序穩步推進。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要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農業、惠農村、富農民,積極進取,銳意創新,努力開創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三個倡導”所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着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是興國之魂、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實現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思想基礎。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使全體社會成員能夠成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這一要求與中國夢的內涵是一致的。只要全體中國人都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和行爲準則,中國夢必將獲得無比強大的精神動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大力倡導,更需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實踐性。只有使之大衆化、普遍化,變成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的行爲取向和價值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發揮凝聚共識、引領風尚、規範行爲的作用。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使之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中、落實到公民道德實踐和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通過開展形式新穎、喜聞樂見、針對性強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教育、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新聞媒體等成爲宣傳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實現宣傳教育、示範引領和實踐養成相統一,在全體公民中牢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準則和良好精神風尚。

各級黨委、政府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負有重要責任。人心齊、泰山移。當前各項改革發展的任務非常重,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加強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的組織領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領域,不但有利於保證各項工作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也有利於促進實際工作的順利開展。

“上好德則下無隱”。只有黨員、幹部都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爲民、務實、清廉,才能以人格力量感召羣衆、引領風尚,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羣衆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裏不一,不可能取信於民,更不可能贏得羣衆的尊敬和效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黨員、幹部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爲羣衆樹立效仿和追隨的榜樣。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因而具有長期性、艱鉅性。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着制度、政策、法律等日趨完善,隨着全體公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會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凝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24日 01 版)

積極穩妥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社論)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

這次會議集中了全黨智慧和力量,取得圓滿成功。會議從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高度,科學分析我國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了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這對於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推動城鎮化沿着正確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指導作用。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從1978年到2014年,城鎮人口從1.7億增加到7.1億,國際社會也普遍肯定中國城市發生的巨大變化,視之爲中國發展的奇蹟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城鎮化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巨大機遇,更面臨諸多難題。尤其要看到,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只要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城鎮化新路,將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在這樣一個十分關鍵的路口,我們一定要牢記,正確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必須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紮實,使之成爲一個順勢而爲、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只有把發展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爲本、優化佈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等基本原則,處理好市場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才能推進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全面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城鎮化發展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方方面面,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們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務,奮力攻堅克難,解決好“人到哪裏去、土地怎麼用、錢從哪裏來、佈局如何優化、管理如何科學”等重點問題,進一步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爲首要任務,逐步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就能給人們穩定的預期和希望。提高城鎮建設用地效率,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用地結構,就能爲城市贏得更多發展空間。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積極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就能構築城市發展的財力生命線。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控制好開發強度,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地區形成若干城市羣,就能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提升規劃管理水平,確保建築質量,增強社會治理能力,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就能使城市不斷增強競爭力、煥發生命力。

城鎮化是涉及全國的大範圍社會進程,是我國各族人民攜手推進現代化的一場波瀾壯闊的實踐。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鎮化的各項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堅持不懈的實幹中,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向前走,才能逐漸化爲現實。13億人齊心協力搞建設,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有頑強的改革決心、有堅定的發展信心,一磚一瓦不馬虎、一張藍圖幹到底,我們就一定能夠開拓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新境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穩中求進 改革創新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謀求明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今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核心要求。這對於我們堅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勢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以來,面對極爲錯綜複雜的形勢,黨中央進一步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冷靜把握經濟大勢,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堅持底線思維,穩定社會預期,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開局。全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農業生產再獲豐收,結構調整進展顯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肯定良好開局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風險和挑戰。向內看,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經濟運行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向外看,世界經濟仍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國際市場爭奪變得更加激烈。延續穩中向好之勢,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明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既要穩中求進、又要改革創新。

要以穩中求進爲工作總基調。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更長時期做好經濟工作,始終要穩紮穩打、穩中求進。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掌控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社會大局穩定,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

要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來改善宏觀調控,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後勁。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促轉型,以改革促民生改善,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使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得以延續。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二者相輔相成。穩中求進是根本。只有穩中求進,才能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使改革任務順利推進。如果經濟大起大落,不僅會影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會影響改革的進程,增加改革的難度。改革創新是引領。只有改革創新,才能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才能進一步突破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確保“穩”、實現“進”。

既要穩中求進,又要改革創新,關鍵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於求成,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完成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應當突出重點,紮實推進。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謀求農業的永續發展。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着力防控債務風險,把地方政府債務作爲硬指標納入政績考覈。要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好扶貧攻堅戰。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搞好經濟外交,爲實施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做好準備。

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當統籌謀劃,有序推進。改革要注重增強經濟的活力,抓緊推進有利於市場機制更好發揮作用的改革,使經濟的微觀主體更加活躍,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要注重順應人民羣衆的新期待,把百姓能夠直接得實惠的改革擺在優先位置,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注重實效,取信於民。改革要注重把握大局、協調有序。對一些方向明確、見效快的改革,要在明年或近期儘快啓動實施;對一些情況還不清楚、條件還不具備的改革,要深入研究、統籌謀劃,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讓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團結一心,紮實工作,奮力開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4日 01 版)

人民日報社論: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制度保證

大興艱苦奮鬥之風,推動各級黨政機關帶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正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切實推進節約型黨政機關建設。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行動,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過硬作風取信於民、帶領人民爲實現美好夢想而奮進的堅強決心。

對黨政機關經費管理、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作出全面規範,對宣傳教育、監督檢查、責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條例》用十二章六十五條規約,構築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黨內法規堤壩,給奢侈浪費者劃定了制度“紅線”,給以身試法者設定了“高壓線”。有了這樣一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綜合性、基礎性黨內法規,黨政機關做好節約工作、防止浪費行爲就有了總的依據和遵循。這對於推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從源頭上狠剎奢侈浪費之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風建設關係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關係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覆性,往往抓一抓有好轉,鬆一鬆就反彈。一些黨政機關講排場、比闊氣、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實踐證明,作風方面的積弊頑疾,歸根結底要靠制度來祛除。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建章立制、嚴格按章辦事,是剎住鋪張浪費之風的標本兼治之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提出了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的新要求。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制度機制建設和創新作爲必選項。《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體現的正是法治思維和改革精神,是教育實踐活動建章立制的重要成果。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就是要通過剛性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有力的監督檢查、嚴厲的懲戒機制,使公務支出和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紀違規違法現象得到切實遏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有了制度不執行或者執行不力,制度就會成爲一種擺設。堅決執行《條例》提出的各項要求,需要不斷建立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抓緊制定實施細則和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不能不願不敢鋪張浪費的長效機制。只有緊密結合各自實際,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實處,貫穿到各項工作的諸環節、各方面,《條例》纔會真正釋放制度的效力和威力。也只有對違反制度踩“紅線”、闖“雷區”的行爲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杜絕“破窗效應”,制度的剛性約束力纔會產生倒逼機制,遏制和根治作風之弊、行爲之垢。

打鐵還需自身硬。把反浪費的要求上升爲黨內法規,從源頭上狠剎奢侈浪費之風,是實現我們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貫徹《條例》,增強節約意識,全黨全社會養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風尚,我們就一定能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和清廉形象贏得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凝聚起億萬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6日 01 版)

人民日報社論:始終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繫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按照黨的十八大部署,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即將在全黨深入展開。在中央召開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我們黨90多年光輝歷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深刻闡釋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遠意義,指明瞭開展這一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要求。講話思想深邃、鞭辟入裏,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堅持羣衆路線的重要遵循,是新形勢下做好羣衆工作的科學指南。

執政黨的黨風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羣衆。這些年來,從整黨到“三講”教育,從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到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黨高度重視作風建設、一貫要求從嚴治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羣衆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舉措。

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樣的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人民羣衆曾經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據地、用小車推出中國革命的勝利、用手印開啓改革開放的進程,正是因爲始終保持與人民羣衆血肉聯繫,我們的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參與和擁戴,才能夠戰勝世所罕見的風險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今天,我們站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全新的發展起點。“兩個100年”的奮鬥目標前景可期,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曙光在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讓黨羣幹羣關係面臨新的嚴峻考驗。黨內脫離羣衆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不僅損害了黨在人民羣衆中的形象,更損害了黨羣幹羣關係。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堅持羣衆路線、密切聯繫羣衆,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

如何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牢牢把握作風建設這個主要任務,才能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抓住要害,集中解決“四風”問題。認真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態度上,要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拋開面子、動真碰硬、觸動靈魂。在步驟上,要堅持領導帶頭,力爭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步、實踐先一着、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在方法上,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經常抓、長期抓。力戒形式主義,做到“不虛”;解決突出問題,做到“不空”;緊緊圍繞主旨,做到“不偏”,真正擊中痛處、打在點上,這一活動才能取得實效、獲得長效。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力倡改進作風、密切聯繫羣衆,身體力行,率先垂範,爲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樹立了榜樣。現在,中央又對這項活動做出了全面部署,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就要開始了,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深刻領會、積極參與、紮實推進,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起磅礴力量。

人民日報社論:用勞動創造托起中國夢

中國夢,勞動美。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向全國工人階級和勞動羣衆致以節日的祝賀,向各條戰線上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必須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發揮勞模作用。“五一”前夕,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勞動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熱情讚揚了我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功績和勞動模範的卓越貢獻,對進一步激發廣大職工同心共築中國夢、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勞動創造未來,奮鬥成就夢想。回望過去,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建設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世紀工程,到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百年夙願,從實現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到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少輝煌的成就,在埋頭苦幹中鑄就;多少豪邁的跨越,在揮汗如雨中實現;多少偉大的夢想,在胼手胝足中變爲現實。正是勞動,成就了一個充滿活力魅力的現代中國;也正是勞動,讓我們今天無比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國工人階級始終緊跟黨的前進步伐,堅定走在全民族偉大奮鬥的最前列,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懈奮鬥,在共和國的史冊上鐫刻了勞動者的無上榮光。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取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無不凝結着工人階級的歷史貢獻、展現着工人階級的時代風采。實踐充分證明,工人階級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是社會主義中國當之無愧的領導階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開啓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習近平同志強調,“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不熱愛勞動,任何藍圖都不過是紙上談兵;不努力工作,一切夢想都只能是一枕黃粱。以主人翁的姿態、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我們才能不斷抵達發展的新境界、夢想的新高度。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工人階級要繼承光榮傳統、銳意改革創新,以領跑者的步伐解讀中國夢,以勞動者的佳績共創中國夢,以創新者的姿態擁抱中國夢。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始終做堅持中國道路的柱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做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堅持以振興中華爲己任,充分發揮偉大創造力量,始終做凝聚中國力量的中堅。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根本上是爲人民謀幸福,讓更多勞動者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牢記奮鬥目標,更加關心職工羣衆生產生活,切實解決職工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各級工會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不斷提升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的能力水平。全社會都要尊重勞動者,維護和發展勞動者權益,努力使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用勞動和創造托起中國夢,將圓夢的目標轉化爲實實在在的行動,轉化成每個勞動者一錘一釘的勞作、一磚一瓦的建設,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實幹興邦的正能量,爲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更加值得期待的未來。

人民日報社論:創新農業經營體制 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新年伊始話農桑。今天本報全文發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連續發佈的第十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目標,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突出強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爲“三農”工作再創新輝煌提供製度保障。

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績單!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農業農村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爲國家現代化建設在重重困難中奮進立下汗馬功勞。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業呈現高成本、高風險、資源環境緊約束、青壯勞動力緊缺的態勢,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日益嚴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任務十分艱鉅。

應對新挑戰,再上新臺階,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體制機制上尋求新突破。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發生深刻變化,生產力大大發展,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快速推進,各類新型經濟組織發育成長,社會化服務更加便利。我們應當順應時代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努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充分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潛能,不斷激發農業農村內生活力。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需要抓住兩個關鍵: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新型合作組織;二是着力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爲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產經營服務。要充分發揮農民羣衆的積極性、創造性,只要有利於激發農業經營主體活力、激勵農民生產經營熱情,都可以試、可以闖。必須始終銘記,農戶是土地承包經營主體,決不能限制或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不颳風,不走偏,這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三農”,潛力和希望也在“三農”。“一號文件”再次吹響了集結號,讓我們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堅持做到思想不放鬆、政策不減弱、改革不停頓,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第三篇:人民日報社論

人民日報社論: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2014年07月10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日前在京召開。這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總結了我國水利改革發展實踐經驗,分析了水利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主要任務,對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進行全面部署,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更爲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始終把水利建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幾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興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繼建成併發揮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顯著增強,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農田水利設施體系不斷完善,水資源節約保護得到加強,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效益巨大,戰勝了多次特大洪澇乾旱災害,爲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水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和水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對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影響更加突出,成爲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00立方米,僅爲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國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年均影響上千萬人口。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約,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我國水利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鉅。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要堅持民生優先,着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水利發展更好服務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和區域、城市和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要堅持人水和諧,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條件的關係,科學確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合理安排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合理需求,也要滿足維護河湖健康基本需求,決不能爲追求一時發展而犧牲子孫後代福祉。要堅持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爲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領域,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設投資。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着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水利體制機制。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優勢資源,突出戰略重點、加強薄弱環節,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不斷取得階段性突破和進展。當前要着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着力推進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着力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創新能力。

水安則邦安,水興則邦興。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是強國富民的重大舉措。面對我國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發展工作擺在重要位置,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們要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紮實工作,不斷開創水利改革發展新局面,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大民生投入 創新社會管理

——三論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

2014年08月29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手機看新聞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也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要條件。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創新社會管理,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以來,面對影響廣大羣衆切身利益的物價過快上漲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決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同時繼續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項項惠民政策出臺,一筆筆真金白銀到位,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國家財政對民生領域投入大幅增加,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較多,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順利啓動。基本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增加財政教育投入的各項政策得到較好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就業和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當前我國經濟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着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動力,鞏固發展經濟好勢頭,離不開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過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羣衆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國內需求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謀劃發展、優化結構,人民羣衆才能得到更多實惠,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民生事業歷史欠賬較多。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還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領域,仍有很多難題亟待解決。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決羣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鞏固發展經濟好勢頭,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當今中國,階層分化,利益多元,社會變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織,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着全新的挑戰。正視矛盾,積極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公平正義,理順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人民羣衆權益才能得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纔有穩定環境。

加大民生投入,創新社會管理,要繼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進一步把政府資源向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領域傾斜,高度關注羣衆生活,

加大對低收入羣體的幫扶力度。適應社會形勢新變化,健全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體制機制,注重從源頭防範化解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保持社會穩定。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下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影響經濟穩定運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較多。越是環境複雜、情況多變,越是要堅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時刻把羣衆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爲羣衆辦實事,多幫羣衆解決困難,就會上下一心,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人民日報評論員:切實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

2014年10月16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期,與社團組織有關的非法斂財醜聞接連爆出。如“共和國脊樑”評獎醜聞牽出了“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又牽出了“小記者培訓活動中心”等等。過於氾濫、缺乏監管的社會團體,滋生亂評比、亂培訓、亂收費現象,不僅耗費了社會資源,給各地企業和民衆帶來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傷害了政府機構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爲以權謀私、腐敗揮霍的“溫牀”。對此,社會團體的國家主管部門已啓動了治理程序,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規範和引導好有關社會組織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44.8萬個,其中社會團體24.6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9.9萬個,基金會2311個。照此預測,今後,各種社會組織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看到社會組織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的社會組織還存在着發育不足、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公信力和服務社會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是現代社會建設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有利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有利於促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拓展國際交流。

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如修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爲社會組織的有序健康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必須建立扶持社會組織的政策體系。要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將一些微觀層面、社會服務性質的工作和服務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通過購買服務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對社會組織的人才進行培養;推動完善稅收優惠等配套政策。

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必須推動社會組織提高自身能力。社會組織要建立以章程爲核心的內部治理結構,包括人事制度、財務制度、內部民主決策制度,同時還包括推動社會組織向社會公開信息,增強社會組織運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還要依法加強監督,規範社會組織的行爲。民政部門作爲社會組織的管理部門,要通過建立社會組織的年檢、評估、信息公開等制度,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和管理,防止個別社團組織“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斂財,破壞法律和秩序。社會組織只有在憲法框架下,遵守相關法律,良性運行,才能爲國家的改革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人民日報社論:讓全社會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熱烈祝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2014年05月27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今天在北京隆重開幕。我們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國科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自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科協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水平,深入開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大力推動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薦才用才工作,着力推進國家級科技思想庫建設,工作紮實,成效斐然。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大格局中,科協組織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爲各國的戰略選擇。當今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要抓住歷史機遇、贏得發展先機,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充分釋放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激發創新精神,釋放創造活力,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爲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體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解放和發揮出來。只有不斷完善國家科技決策機制和宏觀協調機制,改革科技評價體制機制,才能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構建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才能提高全社會創新效率;只有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國家戰略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才能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創新文化。

激發創新精神,釋放創造活力,需要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科技進步與創新提供強大動力、廣闊舞臺。大力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創新能力就有了生長點;廣泛深入開展羣衆性技術創新活動,鼓勵人們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創新事業就有了生力軍;養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幫助人們以科學思想觀察問題,以科學態度看待問題,以科學方法處理問題,科技創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會基礎。

激發創新精神,釋放創造活力,需要紮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切實把科技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爲人才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科技創新要萬馬奔騰、生氣勃勃,就必須牢牢抓住人這個根本。這就要求我們把科技發展、教育發展的需求和人才發展的長遠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發展內在規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統一起來,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把人才成長成才和社會環境對接起來,努力形成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生動局面。

通過科協組織聯繫、團結和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我們黨領導科技工作的巨大優勢和成功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熱誠期待並充分相信,中國科協一定能夠肩負光榮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夠更加奮發有爲,爲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而努力奮鬥,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再譜新篇。

第四篇:人民日報社論

人民日報社論:團結奮發進取 不負人民重託

——熱烈祝賀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勝利閉幕

2014年03月15日04:47來源:人民網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了。我們對大會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祝賀。

這次會議是在我國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近3000名代表肩負全國人民重託,依法履行職責,認真審議並批准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通過了選舉法修正案,圓滿完成了會議的各項任務。會議開得民主、求實、團結、奮進。代表們聚民意、匯民智,講大局、議大事,重實際、求實效,爲做好今年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和貢獻。會議高度評價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們一致認爲,報告貫穿了推動科學發展這個根本、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推進改革創新這個關鍵、着力改善民生這個重點,是一個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報告。

會議充分肯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年來的工作。代表們一致認爲,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高舉偉大旗幟、堅持以人爲本、促進科學發展、推動依法治國,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依法行使職權,積極開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監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邁上新臺階,自身建設開創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選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修改選舉法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次大會通過了選舉法修正案,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舉措,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夠更好地體現人人平等、地區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則,有利於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利於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選舉法的修改,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發展,是我國人權事業的重大進步。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邁進的重要一年。新形勢新情況對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就是,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進一步增強監督實效,着力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進一步密切與人民羣衆的聯繫,保證人大代表依法履職。人大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奮發工作,更好地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任務。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將各族人民團結起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集中力量,成就大事。面對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面對前進道路上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把思想統一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羣策羣力,激勵奮發的勇氣,堅定必勝的信念,把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我們的目標催人奮進,我們的使命神聖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進取,奮發有爲,紮實工作,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樂章。

人民日報社論:奮發有爲圖發展 同舟共濟促和諧

——熱烈祝賀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勝利閉幕

2014年03月14日07:5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舉國關注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一次集思廣益商國是、聚精會神謀發展的大會,是一次增強信心和決心、增進共識和團結的大會。會議期間,全體委員認真聽取和審議了賈慶林主席代表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聽取和審議了提案工作情況報告,審議通過了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政治決議和提案審查情況的報告;列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聽取並討論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委員們以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謀科學發展之計、建促進和諧之言、獻富民惠民之策,展現出政協委員心繫國事民生的情懷,展現出人民政協這一中國特色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機。

2009年,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員們一致認爲,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工作實事求是,提出任務切實可行,政策措施明確具體,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體現了時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是一個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鼓舞人心的報告。

今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爲“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切實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任務繁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堅定信心,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團結前進,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建功立業,人民政協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和各界人士肩負着光榮的使命和責任。人民政協這一中國特色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偉大創造,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紮實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切實發揮好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協大有可爲,必將爲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奠定堅實羣衆基礎。

在新的一年裏,人民政協要主動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順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羣衆的新期待,把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結合起來,把握新形勢下人民政協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政協履職和發揮作用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政協工作科學化水平,開創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爲人民政協獻計出力的主攻方向,把發揚民主、增進團結、協調關係、化解矛盾作爲履行職能的重要着力點,密切同港澳臺僑同胞的交流聯繫,推進人民政協的對外友好交往,爲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貢獻,爲發展惠及廣大羣衆的社會事業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貢獻,爲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營造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作出新貢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全面貫徹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發有爲圖發展,同舟共濟促和諧,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人民日報社論:創造新業績 譜寫新篇章

——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週年

百年探索奮鬥,幾代理想追求。今天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週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向爲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不懈努力,爲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諧作出偉大貢獻的全國各族各界婦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世界勞動婦女表示熱烈的祝賀!

100年前,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確定每年的3月8日爲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年來,中國婦女運動和世界各地婦女運動一樣,走過了艱辛而曲折的道路,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才找到了自由平等解放的奮鬥方向。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我(請您支持)國婦女“半邊天”的地位,男女平等成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國婦女運動蓬勃發展,婦女事業不斷進步,婦女地位日益提高。廣大婦女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向社會展示了新的風貌,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國婦女的翻身與解放、婦女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是激盪百年的國際婦女運動史上最爲震撼人心的光輝篇章。

婦女是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是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廣大婦女以奮鬥求平等、以貢獻求地位,不僅實現了自己的解放,也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伴隨着新中國誕生而成立的全國婦聯和各級婦聯組織,緊緊圍繞各個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團結帶領廣大婦女,充分運用自身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工作優勢,爲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以及婦女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一個世紀的崢嶸歲月,中國婦女運動的成就舉世矚目;一個世紀的滄桑鉅變,中國婦女運動的經驗彌足珍貴。中國婦女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個人進步的過程,始終與國家富強、社會發展、人民幸福休慼相關。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是中國婦女的光榮使命;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中建功立業,是中國婦女的歷史責任。廣大婦女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她們哺育生命、持家愛國、奉獻社會,在傳承文明、弘揚新風、培養新人、倡導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動形成人人相互關愛、家家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中,有着獨特的優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遠大理想、光榮傳統的廣大婦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着眼於新的實踐,以更加開闊的思維謀求新作爲,以更加務實的精神推動新發展,必定能夠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實現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大力發展婦女事業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內在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充分認識婦女“半邊天”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勢下婦女工作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堅決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積極爲婦女平等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平等享有改革發展成果創造條件,引導廣大婦女用勞動和智慧共創美好生活、共促社會發展。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婦女工作的領導,支持婦聯組織依照法律和章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領導,認真貫徹黨對婦女工作的方針政策,理直氣壯地代表和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是各級婦聯的重大責任。順應時代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的新期待,婦聯工作大有可爲。各級婦聯組織應當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着力推動解決婦女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深化和拓展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努力吸引和團結廣大婦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中創新業、立新功。

百年風起雲涌,而今勇立潮頭。爲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勳的中國婦女,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在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綻放更加奪目的光芒!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億萬人民的力量

——熱烈祝賀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

2014年03月05日03:54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又是一年春來早。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天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帶着全國人民的重託,雲集一堂,商國是、謀發展、議民生。這是我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們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2009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國經歷了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嚴峻的考驗,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以頑強的奮鬥拼搏取得了極其不易的成績。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萬

衆一心、共克時艱,實現了經濟總體回升向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顯著成就,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充滿生機活力。過去一年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職權,堅持一手抓法律的制定,一手抓法律的清理,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上邁出新的步伐;堅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在推動中央重大決策的部署和貫徹落實上取得積極成效;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持尊重代表的主體地位,代表作用進一步發揮;堅持服從、服務於國家外交大局,對外交往更加活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身建設繼續加強,充分發揮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顯示出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2010年,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始,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爲“十二五”規劃啓動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繼續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任務艱鉅繁重。堅定不移繼續深化改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我們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這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舉措。只有堅持好、完善好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這次大會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各位代表堅持求真務實、廣泛集中民智,大會的召開,必將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進一步凝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未來任重道遠,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時機,順時而動,因機以發,才能實現奮鬥的目標。站在新的起點上,艱鉅光榮的任務正等待着我們去完成。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使命光榮,全國人大代表責任重大。讓我們攜起手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爲全面實現“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繼續奮鬥。

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人民日報社論:建睿智務實之言 謀科學發展大計

——熱烈祝賀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開幕

2014年03月03日03:31來源:人民網

肩負着全國人民的信任和囑託,今天,來自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聚首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我們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是在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召開的重要會議。開好這次會議,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全面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爲“十二五”規劃啓動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具有深遠的意義。

2014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新的顯著提升,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是對黨和政府執政施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人民政協參政議政水平的考驗。一年來,人民政協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團結動員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和各界人士,積極履行職能,切實發揮了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認真貫徹中央決

策部署,爲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獻計出力;高度關注和促進民生改善,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隆重慶祝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60週年,夯實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深化交流合作,促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擴大對外友好交往,爲我國改革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履行職能的成效,爲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結過去一年政協工作,回顧人民政協60年光輝歷程,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推進新形勢下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把人民政協事業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發揮人民政協作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作用,堅持發揮人民政協作爲大團結大聯合組織的作用,鞏固好、發展好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不斷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

2014年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人民政協服務科學發展、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的重要一年。我們要全面貫徹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成效,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創造新業績,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擴大對外交往上發揮新作用,在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政協工作科學化水平上邁出新步伐。

中華民族發展已開啓新的征程,人民政協事業正站在新的起點。讓我們攜起手來,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團結前進,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鬥。

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第五篇:人民日報社論

以人爲本再造家園 科學重建開創未來

人民網-《人民日報》

距離“5·12”那場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震災,給災區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經過三年重建,地震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復並超過災前水平,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災後重建,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了地震災區脫胎換骨的變化,創造了世界災後恢復重建史上的奇蹟。如今,昔日支離破碎的地震廢墟上,不僅矗立起一座座新樓、新村和新城,更矗立起災區人民的信心、力量和精神。

汶川災後恢復重建取得全面勝利,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的傾力相助,災區幹部羣衆的自強不息。

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周密組織。恢復重建工程浩大複雜,世所罕見。從科學編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制訂恢復重建法規政策、籌措上萬億元的重建資金,到動員全國各地的力量、組織幾十萬建設大軍、快速推進4萬多個重建項目,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後恢復重建的堅強領導,再次向世人展示了黨和政府強大的應急動員能力、資源調配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

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無私奉獻、合力支持推進災區恢復重建。汶川災後重建採取了“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舉措。這是我國抗災史上的首創。19個對口援建省市顧全大局,勇挑重擔,35萬援建大軍用汗水和心血爲災區恢復重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遍佈城鄉的施工現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在搶運物資、修橋鋪路的征途上,有無數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身影;在募集重建資金、提供各類服務的工作中,紅十字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在心理撫慰、扶危濟困的隊伍裏,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志願工作者。波瀾壯闊的重建熱潮中,匯聚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大愛。

災區幹部羣衆不等不靠、奮發圖強,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基層黨組織旗幟不倒,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廣大黨員以身作則、衝鋒在前,帶領震後的災區人民,抖落了灰塵,掩埋好親人,從廢墟上頑強地站起來,投身於家園的恢復重建中。如今那美麗的新家園裏,凝聚着全國人民的貢獻和愛心,更展示着災區羣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主人翁意識。

三年恢復重建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年恢復重建再次彰顯了黨的以人爲本執政理念,羣衆利益高於一切,民生重於泰山。三年恢復重建發揚了中華民族生死與共、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堅持這些政治優勢和精神傳統,不畏艱難,改革創新,我們就能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

災難考驗我們,奮鬥開創未來。我們創造了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偉大奇蹟,但也要清醒看到,鞏固災後恢復重建成果、全面提升災區發展水平,任重而道遠。讓我們繼續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精神,以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爲榜樣,再接再厲,繼續奮鬥,努力開創災區發展振興新局面。

本站向各位推薦其他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社論2014-2014

1996人民日報社論

2014.1-2014.3人民日報社論

2014年5月份人民日報社論

人民日報社論 2014年7月

標籤: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