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 篇一

水墨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爲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爲彩墨畫。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溪邊》。

2.能通過聯繫上下文、想象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文中難懂的詞句。

3.能認識本課的6個認讀字,能正確在田格中書寫“染”“爽”等11個生字。

【教學重點】

1.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通過聯繫上下文、想象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文中難懂的詞句。

3.認識本課生字,重點指導書寫“染”“爽”,指導“爽”的筆順。

【教學難點】

聯繫詩句理解難懂詞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關聯單元主題,導入新課

1.瀏覽單元導讀頁,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2.導入新課,明確學習內容爲一組兒童詩。

3.初讀三首小詩。

二、初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範讀課文。

3.讀詞語

水墨畫 染綠 碎了 釣竿 撲騰 撥動

葫蘆 蘑菇 濺起浪花 清清爽爽

三、品讀詩歌,感受童年美好

1.分別閱讀三首小詩,讀懂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1)結合上下詩句,理解難懂的詞句。

——理解“人影給溪水染綠了”中的“給”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鉤的魚兒把人影打碎了。

——結合詩句的關聯,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結合插圖和畫面,理解難懂的詞句。

——結合圖片認識水葫蘆、斗笠。

——結合課本上的插圖理解孩子們像鴨羣一樣歡樂。

四、品味語言,感受畫面美

1.邊讀邊思考,爲什麼這組詩的題目是“童年的水墨畫”。

——學習“墨”字,瞭解什麼是水墨畫。

2.品讀詩歌語言,感受語言美

——學習“碎”字,感受這個動詞的運用,能感受到當時孩子們垂釣時的歡樂場面。

——關聯《小兒垂釣》,理解溪邊孩子垂釣的畫面。

——從“水葫蘆”的特點,聯想到在水中鑽上鑽下的孩子。

——通過“抖落”一詞,關聯《所見》,通過想象感受孩子們在林中的歡樂場景。

3.小結詩歌中的歡樂畫面

溪邊——垂釣之樂

江上——戲水之樂

林中——雨後之樂

4.體會自然中童年生活

——朗讀並想象畫面

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

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品味“染”字

——通過理解“爽”字的字形、字義,感受松樹在雨後的“清清爽爽”。

5.朗讀課文

五、指導生字書寫

1.指導認讀生字,觀察生字的書寫特點。

2.指導書寫“染”“爽”。

六、作業

1.正確書寫生字。

2.積累詞語。

3.背誦《溪邊》,抄寫喜歡的詩句。

童年的水墨畫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染、笠等13個生字,學寫染、碎等10個生字。指導寫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筆順。

2.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句子,如:從“染”字體會溪水的綠;從“蹦跳”一詞體會兒童釣魚的歡樂;比較小蘑菇和兒童的相似之處體會採蘑菇兒童的可愛。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畫面。

4.續編詩歌的第四小節,體現兒童生活的歡樂。

教學重點:

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句子,如:從“染”字體會溪水的綠;從“蹦跳”一詞體會兒童釣魚的歡樂;比較小蘑菇和兒童的相似之處體會採蘑菇兒童的可愛。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畫面。

教學難點:

續編詩歌的第四小節,體現兒童的歡樂。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圖片,製作課件。

學生:預習詩歌。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題解題

1.孩子們回憶童年中的趣事,講給大家聽聽,一起分享快樂。

童年是一幅畫,畫裏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裏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童年的水墨畫》,分享童年的快樂。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通過回憶童年趣事激發學生對童年詩歌的興趣,調動課堂積極性。】

(1)生書空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師隨機指導“墨”的寫法。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課文裏,請你打開課本,結合注音,藉助課後生字表,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請3名學生接讀課文,每人一節。師隨機正音。

預設點:

(1)染,出示演變過程,字本義: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絲帛絹布,使之着色。讀句子,於文中識字,組詞:染綠、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義:岩石經過多次爆破最後形成的小石塊。形近字:翠、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知曉漢字的意義來識記生字。加深學生的印象,拓寬學生知識寬度。】

三、複習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生字,自由練讀。

2.生字組詞,鞏固識字。

3.指導書寫“碎”。提示最後一筆出頭,但不要寫到從字上。

指導書寫“爽”。注意筆順,長橫要像房頂一樣蓋住下面部分。

第二課時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師導入:同學們,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畫,或濃或淡,意境優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讀一讀兒童文學家張繼樓的詩歌—《童年的水墨畫》。

二、整體感知:

本課包括三首小詩,分別是:溪邊、江上、林中(板書)

看到這三個題目,你能發現什麼?學生隨便發言

師:是的,都寫出了童年生活發生的場景,在這些場景裏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三、學習《溪邊》

1.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個別讀。

3.默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麼?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你有哪些不懂得?

預設1:爲什麼說“草地上蹦跳着魚兒和笑聲”呢?

【設計意圖:體會詩歌用詞的精妙。】

是啊,這是爲什麼呢?大多數學生同樣不明白。

老師點撥:我們如果聯繫上文讀一讀,也許某個詞語或者某個句子會給你靈感呢!自己試着聯繫上文讀一讀,思考一下。

生:老師:我從這句話“釣竿上立着一隻紅蜻蜓”知道一個小孩在這裏釣魚。從“忽然撲通一聲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釣上魚來了,特別高興。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魚兒和笑聲。”

師:誰給大家讀一讀,讀出兒童的歡樂。指導學生有感情讀好最後一句話。

預設2:生:老師,我不明白“溪水給人影染綠了”這句話。平時我們的人影都是黑色的,爲什麼這裏溪水給人影染綠了呢?

師:這位同學能夠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很值得大家學習。剛纔我們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讀懂了最後一句話,現在大家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聯繫上文讀一讀,思考一下。

生:默讀、思考

生:老師,我從“溪水像綠玉帶一樣平靜,知道了溪水很綠,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裏也變成綠色的了。

師:爲什麼說溪水染綠了人影呢?你覺得這裏哪個字用的?好在哪裏?同桌交流。

【設計意圖:體會詩歌用詞的精妙。】

生:“染”字。這樣把溪水當成人來寫,就把溪水寫活了。

生:這樣寫就讓人感覺溪水好像魔法師一樣,特別神奇!誰給大家讀出這美麗深的景色?個別生讀。

師:多美的想像啊!大家體會得真不錯。你還知道了什麼?

生:老師,我從“釣竿上立着一隻紅蜻蜓。”知道了前面寫溪水和人影是綠色的,這裏寫蜻蜓是紅色的,顏色特別漂亮!

5.多麼富有生機的畫面啊!誰給大家讀一讀,讀出景色的美麗,兒童的快樂?自由讀、個別讀。

6.師範讀:生閉眼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寫孩子們快樂釣魚的場面,爲什麼還要寫景呢?

師總結:寫景色突出了“平靜”,爲什麼要突出平靜呢?聯繫《小兒垂釣》][體會兒童釣魚的專注。也更能體現釣上魚後的歡樂。

四、學習《江上》

1.如果說《溪邊》是寫兒童溪邊釣魚,那麼《江上》是寫什麼呢?請同學們運用剛纔學到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聯繫學過的知識自學《江上》。

2.出示自學提示,自學。

思考《江上》是寫什麼?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江上》與《溪邊》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設計意圖:鞏固詩歌的學習方法,發現寫法上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3.交流:

師:《江上》是寫什麼?

生:游泳

生:戲水

師:你們覺得哪個詞更好?

生(異口同聲):戲水!

師:《江上》與《溪邊》有什麼相同點?

生:都是寫兒童的。

生:都寫童年的快樂的。

生:都運用了比喻的方法。

師:《江上》與《溪邊》有什麼不同點呢?

生:《江上》沒有寫景色的美麗,只是寫了兒童的戲水的情景。

師:如果說《溪邊》是一幅動靜結合的畫作,那麼《江上》就是一幅活脫脫的動態圖畫了,讀過之後,你彷彿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呢?想象一下,孩子們會怎樣戲水?你彷彿還聽見了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兒童的游泳水平高、戲水的快樂。

4.感情朗讀。讀出兒童的游泳水平高、戲水的快樂。

五、學習《林中》

5.總結學法:剛纔大家運用什麼方法學習了前兩小節?讀詩,找到不理解的地方,運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聯繫學過的知識等方法讀懂。

6.請大家利用剛纔學過的方法繼續學習《林中》

7.交流:文中有兩個斗笠“小蘑菇鑽出泥土戴一頂斗笠,”和“只見松林裏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意思一樣嗎?

生暢所欲言:第一個斗笠指“蘑菇”,第二個斗笠指“兒童”

8.小蘑菇和兒童有什麼相似之處呢?都戴着斗笠,很卡愛。除了可愛,還能讀出什麼呢?兒童的歡樂。在哪裏能讀出來?

9.誰給大家讀一讀,讀出兒童的可愛和歡樂。齊讀並想象,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五、動筆仿詩,抒發情感

1.詩裏用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歡樂片斷,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說說童年生活的還可能發生在哪些地方?

2.續編詩歌的第四小節,體現兒童的歡樂。

【設計意圖:爭當小詩人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讓學生學習寫詩。】

3.共同交流,師當堂點播。

六、總結談話,結束教學

師:童年的生活是一幅連綿不斷的水墨畫,裏面有許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我們以往閱讀了許多描寫童年生活的文學作品,今天又學習了這首兒童詩,

的大門,請大家課外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

板書設計:

溪邊

18.童年的水墨畫江上

林中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誦讀古詩《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讓學生談自己對童年的認識,導入新課。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2.注意以下詞語的字音和字形

肅然起敬 萬象更新 誕生 孤苦伶仃

教 諭龍肝鳳髓溺愛 躥房越脊

渾渾噩噩習以爲常 光大門楣 椽子

做選擇題和寫話進行檢測。

三、初讀課文,感受童年。

自學指導: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詞句,寫出感悟或提出問題。

3.試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總寫作者對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寫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層(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憶童年在家鄉的生活。

第二層(11——13)離開故鄉,抒發思鄉之情

四、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1.圍繞“我的童年”,作者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開篇即說“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結合課文,說說作者爲什麼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麼特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 明確:1.介紹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父親與叔父艱難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難與享受;我最早的學習生涯:老師與同學;傷感中離開故鄉,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質和精神都飽受苦難的年代。在父母身邊時,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吃的是紅高粱麪餅,連鹽都無錢可買;“半個白麪饅頭”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家裏“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見過”;在濟南叔父家,“我”的物質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並不如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經常在夢裏哭醒。所以作者回憶起童年生活,眼前沒有喜氣洋洋的紅色,也沒有生氣勃勃的綠色,只是一片無奈悲涼的灰黃。

3.作者的童年可以說是苦難的童年,在苦難之中飽含着深沉的親情、淳樸的鄉情、誠摯的友情。叔父對我家生活的關照和接我去他家;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個白麪饅頭;和同學玩。

五、把握語言,品味童年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進行賞析。從用詞、修辭、情感等角度進行。可能會出現的句子:

(1)4、5段中那些語句寫出了“我”父輩生活的艱難?寫父輩生活的艱難有什麼作用? “孤苦伶仃”,“相依爲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餓得到棗林裏去撿落在地上的幹棗充飢”。

父輩生活的艱難,是他們去濟南謀生的直接原因,也爲後文“我”離開故鄉去了濟南做鋪墊。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歲時,奶奶每天給“我”的半個饅頭。說明了當時物質條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3)第8段中說“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我”寫這些“瑣事”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瑣事使我終身受用不盡。寫這些瑣事,一方面是爲了激勵自己前進,鼓舞自己振作;另一方面是爲了激勵後輩,讓現在的孩子瞭解舊社會的苦難生活,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我們走進了季羨林先生的童年,展現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難,同時也包含了深沉的親情、淳樸的鄉情、誠摯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對自己的深刻影響,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讓我們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七、佈置作業

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爲題,寫一篇小作文。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梳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質樸語言,領悟季羨林先生苦難童年的意義

【課時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走近大師,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動中國》季羨林先生部分:(屏顯)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嗎?認識他嗎?被人們稱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季羨林先生又有着怎樣的人生,怎樣的童年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大師,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歲月吧!(板書標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知童年

1.請大家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讀完之後,談談自己的疑問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學生的疑問和感觸。

(問題預設:

學生的問題呈現可能有:

①季羨林先生爲什麼說他的童年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爲什麼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學爲榮呢?

③離開故鄉,他過上了好日子,爲什麼還寧肯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呢?

三、細讀課文,品童年

(一)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我甚至想說,沒有身邊的瑣事,就沒有真正的好散文,我們的靈魂往往以一些瑣事觸動起。”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於身邊的瑣事來寫。細細品讀課文,抓住文中最能觸動你的一詞一句,讀一讀,品一品,談一談。要求先大聲朗讀,再小聲品讀,並圈點批畫。先在組內交流,然後推舉代表發言

教學預設:

1.品讀第一部分:

我們家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教師引導:窮到什麼程度?引導學生結合相關背景,品讀“……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中三個“最”字的含義,並指導朗讀。

適時補充:(屏顯)

家裏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麪或棒子麪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麪或棒子麪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爲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嚥。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賦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裏。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在這期間,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爲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她手下的小嘍囉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並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着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賦得永久的悔》

教師總結:三個“最”字,讓我們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況。貧賤家庭百事哀。灰黃或許就是貧窮,就是作者對飢餓、對貧窮的深刻回憶。

2。品讀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幾次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最後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

重點品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無父無母的孤兒”、“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的細節,爲什麼“被迫棄家出走”,“逃”字的含義等等。

適時引導並補充:(屏顯)

母親的孃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裏飯都吃不上,哪裏有錢、有閒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賦得永久的悔》

總結:灰黃或許就是苦難的家庭,苦難的家世。那些父輩痛苦的記憶,留給季羨林先生深深的傷痛。

3.品讀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麪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麪餅;沒有錢買鹽……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

重點品析:“一年到底”這個詞的含義。“一年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年到底”說明了什麼?你能體會到那種生活嗎?明確:可見生活的艱辛,艱苦。

我三四歲的時候……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點品析:爲什麼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說明了什麼?

作者在寫這一部分的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哪些詞語體現了這種心情?是不是給“灰黃”不一致了呢?

討論明確:連吃一個白麪饅頭,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層含義”——應該是帶淚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種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麪餅子盡情享受了。

重點品析:吃完了飯,爲什又偷一塊吃?體會“盡情”的深刻內涵。

總結:作者就是這樣,如話家常般的敘述、沒有矯揉、沒有造作,只有質樸和真純,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經受的苦難。

增加下面的內容:

屏顯:

季羨林先生的語言特點:

①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③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於文,不捨本逐末以辭害義。

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那種平和、沖淡而又質樸的情感。

4.品讀第四部分

家裏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也沒有見過。”、“連有“山大王”這樣的同學都成爲了驕傲。

重點品析:爲什麼頗有驕傲之意?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單調、就是寂寞。

5.品讀第五部分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但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重點品析:爲什麼會“從夢裏哭着醒來”?爲什麼寧願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說明了什麼?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孤獨的童年、難過的童年。那種心靈的寂寞和無助。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的母親,多少次夢中醒來。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種精神的孤獨和心靈的無助怎麼能讓人相信和理解?

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體會作者——一個六七歲孩子離開母親後的那份深深的孤獨和內心難言的苦痛!

四、資料鏈接,悟童年

季羨林先生是怎樣面對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樣的感受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能表達這種感受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板書:以苦爲樂、受用不盡、習以爲常)

齊讀:“每天最高享受”一節。

總結:這就是季羨林先生,雖然他用了灰黃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許,也正是這種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堅忍不拔的個性和非凡的人生。(屏顯)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背井離鄉,飄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結尾這樣寫道:(屏顯)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儘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啓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讀了季羨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爲人所敬仰,不僅因爲他的學識,還因爲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教師小結:其實,或許正是這些童年的“苦難”、“經歷”才讓季羨林養成了堅韌的品格,能夠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忍受孤獨努力求學,從而成爲學貫中西的大師。有人這樣評價他:“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板書:一代大師)

五、關照自我,說童年

同學們,到現在爲止,你的問題是不是都解決了?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教師小結:後人在評價季羨林先生的時候這樣寫道:他“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箇中滋味,我們應該懂得。

季羨林先生用“一片灰黃”來形容他的童年,那麼你的童年是什麼樣的呢?你願意用一個什麼詞語來形容呢?爲什麼呢?

大班《水墨畫》教案 篇五

《水墨畫動物》教案

課題:第五課 水墨畫動物

課堂類型:造型表現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水墨畫的基礎知識、用筆用墨,學習幾種動物的畫法。

2、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樣貌特徵,感受動物的美和可愛;感受中國畫工具特性。

3、培養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驗合作、探究、發現的'愉悅,激發自信心和美術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的用筆用墨用筆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動物的造型。

教具、學具:幾張小動物的照片、筆墨宣紙等國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簡要地複習國畫的基礎知識和用筆用墨等作畫技巧

教師出示幾幅動物的水墨畫,並結合課本的範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A、欣賞靈活多變的用筆,加深中鋒側鋒以及點筆的瞭解

B、欣賞用墨焦濃重淡輕五色,加深學生對墨色的瞭解

C、構圖以及動物的造型

D、欣賞名家名作,瞭解名家的風格及其代表性作品瞭解幾位畫壇大師,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二)教師現場示範,讓學生直觀瞭解作畫的全過程,並歸納出步驟:

講解歸納動物的大形體

講述調墨調色

分步作畫,講解畫動物的先後順序

修改調整完成

三、佈置作業,畫兩幅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麻雀、蝦。

四、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五、課後拓展:收集徐悲鴻齊白石等畫家的資料,瞭解馬和蝦的畫法,進行水墨畫臨摹、寫生、創作。

教學隨筆:通過水墨畫的練習,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中國畫的精髓。

童年的水墨畫 篇六

五下第二單元以“永遠的童年”爲專題,安排了三首古詩詞,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並在閱讀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詞句,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豐富語言積累、開拓視野、增進了解、激勵自我。學生便可從“主題”的需要出發,積澱“主題”知識,豐富“主題”情感,提升“主題”精神。選編《兒童詩兩首》的目的,一是通過朗讀兒童詩,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進行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讀兒童詩和寫兒童詩的興趣。《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設 計 理念

這首詩極富韻律美,每一節的結構基本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用詞也非常講究,“安、接、裝、種”說明了“我”想怎麼做,“悠、長、望、飛”是對 “我”變化做什麼的想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因此,一是通過朗讀兒童詩,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進行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讀兒童詩和寫兒童詩的興趣。

學情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課文的體裁特點,讀詩要邊讀邊想象,要重視形象感悟、整體把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藉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水墨畫”等詞語。

2.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願望。

教材分析: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通過品讀領會兒童詩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媒體:教學《兒童詩兩首》一課時,配合電教媒體,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想象兒童生活的畫面,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對美的嚮往和追求, 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學習《我想》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此時,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幫你實現一個願望,那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呢?

2.是啊,美好的願望有那麼多,要是都能一一實現那該多好啊!這不,有一個孩子就把自己的願望寫進了詩裏,他的願望是什麼呢?趕緊去讀讀吧。(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詩歌)

(二)初獨詩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節讀詩(注意“丫”、“汲”的讀音)。

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並想一想,孩子的願望是什麼?

交流作者在每一個小節裏所表達的美好心願。(師隨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進入情境

1.那麼多願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

2.誦讀最神往的願望,品讀這一節詩句,想象畫面。

3.想象“我”是在怎樣的情景下產生這些願望?

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1.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2.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每一小節都以“我想……”作爲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裏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3.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4.全體齊讀。

二、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一)自由讀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讀詩,其餘生邊聽邊試着在每節的標題後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容。

2.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3.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4.學生質疑,釋疑。

(三)賞析詩句

1.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覆誦讀、體會。

2.欣賞交流佳句。如:“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羣,扇動翅膀拍水戲耍”等語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讀。

(四)鑑賞寫法

1.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2.交流感悟。

3.小結:

第一首,每小節的結構基本相同,並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性。

4.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5.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6.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三、總結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我 想: 丫 汲

兒童詩兩首 街頭閱讀

童年的水墨畫 溪邊釣魚、

江上戲水

教學反思:

本文是略讀課文。課堂中,我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學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樂的事。課後讓學生模仿《我想》寫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畫出童年生活時的圖畫。這樣做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激發讀寫兒童詩的興趣。

《童年的水墨畫》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詩句。背誦《溪邊》。

3、能說出在溪邊、江上和林中分別看到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1、能掌握詩歌的朗讀節奏,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詩句。背誦《溪邊》。

2、能說出在溪邊、江上和林中分別看到的畫面。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歌曲《童年》,學生欣賞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導交流:童年是一幅畫,畫裏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裏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同學們在童年時一定都有過幻想和一些快樂的時光吧,請講給大家聽聽。(學生暢所欲言)這節課讓我們來欣賞著名兒童文學家張繼樓的《童年的水墨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這首詩講了什麼內容?請大家自由讀詩歌,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學生在小組內讀詩歌並互評、正音,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畫面美。

3、指名分節朗讀詩歌,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夠準確的字音。

4、師生交流詩的大概內容。(童年的生活場景)

三、自讀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溪邊》,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詩,說說你知道了什麼,試着用一個短語來概括。(板書:溪邊釣魚)

3、這一小節中,有哪些詩句讓你印象深刻?畫出來與同桌交流。

(1)課件出示: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釣竿上立着一隻紅蜻蜓。

這句話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綠”嗎?(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靜的小溪裏,溪水變綠了,人影倒映在綠色的溪水裏,也被染成了綠色。)

(2)課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魚兒和笑聲。

“笑聲”能“蹦跳”嗎?這句話說明了什麼?(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小朋友們釣到魚的喜悅之情。)

4、師範讀詩歌,生閉上眼睛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

四、記憶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自主識字。

2、師範寫“墨、爽”,講解字形結構和關鍵筆畫。

3、生練習,師巡視,展示優秀書寫作品並評價。

五、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溪邊》。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上節課所學生字,背誦《溪邊》。

2、今天,我們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樂的童年生活。

二、賞讀詩句,學習借鑑

1、自由朗讀《江上》《林中》這兩小節的內容,說說你知道了什麼,試着簡要概括這兩部分內容。(板書:江上戲水林中採菇)

2、這兩小節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畫出來,與同桌交流你喜歡的理由。

(1)課件出示: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鑽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

“水葫蘆”指的是什麼?“兩排銀牙”又指的是什麼?這句話表現了怎樣的場景呢?(“水葫蘆”本義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夥伴;“兩排銀牙”指孩子們戲水時開心的樣子,這裏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了孩子們戲水時快樂無憂的場景。)

(2)課件出示:是誰一聲歡叫把雨珠抖落,只見松林裏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

你喜歡這句話嗎?爲什麼?(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小孩子戴斗笠採蘑菇的樣子,把他們融入了大自然。)

三、總結延伸

1、自由朗讀詩歌《童年的水墨畫》,談一談你的感受。(板書:快樂幸福)

(1)師:你在畫上都看到了哪些鏡頭?(溪邊釣魚、江上戲水、林中採菇)

(2)再讀詩歌,感受詩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歡的一個鏡頭簡單地畫下來,畫完後,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也可以是兒童詩)。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教學板書]

18、童年的水墨畫

溪邊釣魚

江上戲水

林中採菇

快樂幸福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在熟讀之後,細細品味詩句,與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想象出在溪邊垂釣歡笑陣陣、在江中戲水玩鬧、林中採菇的生動畫面。通過讀寫結合、讀畫結合的環節,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寫下來、畫出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畫 篇八

本課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一首寫了兒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題目一樣,如水墨畫般勾勒了三個典型的兒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教學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引導學生充分注意到課文的體裁特點,讓學生讀詩要邊讀邊想象,要重視形象感悟、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練習寫兒童詩,學生的積極性挺高的,所寫的兒童詩歌也不錯。仿寫能夠體現出兒童詩歌的特點。

下面是幾篇學生習作:

童年的水墨畫

翟慕航

海邊

聽不見車輛的鳴笛聲,

只聞拂面吹來鹹鹹的海風。

沙灘上一個個身影蹦蹦跳跳,

海岸邊一陣陣呼喊響徹雲霄。

是哪個小淘氣掛了一身貝殼,

身邊傳來爽朗歡快的笑聲。

郊外

一簇簇柳絮迎風飛揚,

微風中混雜着淡淡的花香。

風箏在藍天上悠閒地飛舞,

小腳印在野草地上不停地奔跑。

一隻蝴蝶從小手裏跳躍着飛走,

竟停留在小姑娘頭上的紅花叢中。

山徑

像嘰嘰喳喳快樂的一羣小鳥,

山路上留下了他們的歌唱和歡笑。

停下腳步止住歌聲遙望山徑,

只見窄窄的山道隱藏在綠林中。

幾個小毛頭湊在一起不服氣,

帶着喊聲一路奔跑直奔山頂。

河邊

幾顆小青石啪啪被投進水中,

水裏山林的倒影換成了圈圈漣漪。

水邊緊接着傳來陣陣歡呼聲,

小花魚受到驚嚇四散逃離。

幾雙小手伸進水裏抓了空。

我想

王欣宇

我想

把小手長在大花園裏。

去撫摸一束束鮮花,

去撫摸一顆顆小草。

說呀!笑呀!

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我想

把鼻子長在大森林裏。

去深聞大樹的清香,

去深聞土地的芬香。

我們跑啊!跳啊!

就像一個森林裏的小精靈。

我想

把耳朵放在百鳥園中。

去傾聽百靈的歌唱,

去傾聽黃鸝的鳴叫。

我們喊啊!唱啊!

我們是金光閃耀的小歌星。

我想

把我自己安放在大自然中。

沒有憂愁,

沒有煩惱。

把自己變成夢想中的小天使。

我會飛啊——飛

飛過森林草原,

飛過江河湖海。

去領略大自然的一切美好,

多麼自由,多麼幸福!

我想……

我想

韋羽翩

我想把我的小手,

掛在天空上。

摘下一顆顆星星,

當做盲童的眼睛,

讓他們重見光明。

我想把我的眼睛,

安在小鳥的翅膀上。

帶着我翱翔,

飛過草地,飛過高山,

飛過一望無際的大海。

領略世界的風光。

我想把我自己,

變成一位魔法師。

變一座美麗的學校,

還有許多的文具,

讓失學的兒童來學習。

我想

李翰堂

我想把耳朵,

掛在藍天上,

聽白雲的低吟,

聽鳥兒的歌唱。

聽啊,聽——

聽出一個美妙的世界。

我想把小手,

插進小河裏,

抓出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魚,

抓出一隻正在歌唱的青蛙。

抓啊,抓——

河裏是小手的天堂。

我想把自己,

種在花園裏,

與各種鮮花爭奇鬥豔,

與許多蟲子歡聲笑語。

笑啊,笑——

你會發現自己在慢慢成長。

我想

柴小碗

我想變成一隻小鳥,

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藍天白雲陪我做遊戲,

茂密的樹叢是我棲息的場所。

飛啊,飛——

飛到了白雲的末端,

天空的盡頭,

在那兒盡情欣賞無限風景。

我想變成一條小魚,

在澄澈的溪水中自由嬉戲。

與上升的氣泡捉迷藏,

每一次都是我被找到,

氣泡左一個,右一個好不熱鬧!

遊啊,遊——

游到水底深處,

去探索更多奧祕。

我想變成一滴露珠,

在翠綠的葉尖上來回滾動。

我能看到日出時,花朵綻開的美妙。

飄啊,飄——

飄到了泥土滋潤花草,

飄到了天空上,

向太陽和雲彩問好!

童年的水墨畫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繪畫。

2、學習中國畫的執筆方法和用筆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中國畫知識。

難點:學習中鋒、側鋒、逆鋒的用筆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多媒體等。學生:毛筆、墨汁。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出示《竹石圖》。

師:清代的《竹石圖》竹葉基本上是用中鋒畫的,竹杆運用了逆鋒向上推出,岩石用側鋒居多,多變的運筆表現了竹子蒼勁,挺拔的風格特徵。

二、授新課

師:水墨畫的各種用筆方法及輕重快慢的運筆變化,在傳統花鳥畫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1、老師示範:中鋒、逆鋒、側鋒。

“中鋒執筆垂直,筆尖正好在墨線中間,畫出來的線條渾圓、挺拔。側鋒執筆稍傾斜,筆尖不在墨線中間而靠在一起,畫出來的線條靈活多變。逆鋒執筆逆向推出,畫出來的線條蒼勁。”

2、學生練習

3、欣賞

師:放一些水墨畫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有什麼樣的繪畫構思呢?學生討論。在總結各個圖片的特點。

4、老師示範畫:

(1)用中鋒、逆鋒、側鋒畫出景物。(2)着色。

5、學生練習作業要求:用中鋒、逆鋒、側鋒表現一幅畫。內容不限。

6、集體講評,展示作業。

三、小結

中國畫筆墨生動、富有詩意,課後你還能畫一畫其他的事物嗎?意瑩然。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設計 篇十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點:

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

學習難點:

培養學生髮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課前準備:

回憶自己童年的“發現”。查閱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教師介紹有關胚胎髮育的科學知識。

2.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猜測一下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二、循題讀文,理解“發現”

1.自由朗讀文章,學習生字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覆朗讀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4.仔細地讀讀着幾句話,並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6.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瞭解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並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於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麼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現”。

四、作業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感悟“發現”

1.默讀課文,思考: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並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畫出相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大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隨機指導。

(1)“我”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

(3)“我”是一個幽默的孩子。

舉例說說“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我們無論想做一件什麼事情,還是要做一件什麼事情,都要冒着危險,都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的幽默和機智。

二、聯繫生活,嚮往“發現”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麼啓發或體會?比如:

(1)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於動腦思考,要大膽創新,最爲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鑽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現”。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寫一寫自己的“發現”。

第三課時

一、寫本課生字

二、寫本課《小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