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高一地理教學設計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佈,瞭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係,並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係,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範自己的行爲,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係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探究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並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髮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麼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慾。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臺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彙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佈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 空間分佈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麼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係。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小結】略

【形成性訓練】略

【課後記】

1、成功之處:

2、失敗之處:

3、學生心得:

4、見解心得: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設計案例 篇二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爲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採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採、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佈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爲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着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爲例,美國發電總量,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爲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爲“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爲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爲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爲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爲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爲中國煤炭資源分佈廣,儲量大,開採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爲燃料,更應作爲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爲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我國成爲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爲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爲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結構】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於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繫、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運動系統,而這一循環系統又是全球水循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係;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瞭全球水循環運動的過程和規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類型。

【教法設計】

我採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後回答。

二、陸地水體類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後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採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類型”時,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佈,講明陸地水體分爲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爲哪幾種水體。然後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於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後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並着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污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爲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數據,即陸地水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佔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係,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係最爲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係。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係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係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爲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係,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爲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係。

三、水循環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後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循環”時,我先播放“水循環”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循環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並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循環,對海洋循環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全過程。然後總結“水循環”的意義。最後(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佈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爲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設計案例 篇四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瞭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瞭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瞭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着社會的發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衆化應用已成爲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大學聯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禦檢測國土開發規劃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特點(優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爲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爲重要的信息源,爲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講解)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

5、應用範圍: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講解)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遙感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爲奪取抗洪鬥爭立了大功。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地位。

閱讀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範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點撥:範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五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爲後面課時學習“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係等知識來分析,而後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着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佈及變化直接影響着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爲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髮現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由於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於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爲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於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製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製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採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複習引入】:

複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複習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1、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佈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爲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爲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分佈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並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佈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明確其位置和範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佈”空間分佈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後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設計案例 篇六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過渡:人類是在土地上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物質基礎,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爲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不同類型。

商業區的形成:商業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活動大都分佈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活動在某地發展起來後會帶來衆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區逐漸形成。

商業區分佈於市中心、交通幹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設問:西安市的商業區主要分佈在哪裏?引出中心商務區: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地區,商業、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築物以高層爲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發達。

住宅區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爲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數城市中,住宅區佔據城市空間的40%-60%。有的城市,隨着住宅區的分化還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此處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對比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工業區的形成: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這些工業專業化程度高,且有很強的協作性。由於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要求,故工業區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來佈置廠房、倉庫等設施。

以上3個區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有以下3種。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這3個模式的閱讀屬於擴展學生知識面的,故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即可。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經濟因素、經濟收入、知名度、宗教種族、歷史原因等,其中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於城市裏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佔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因此地價決定了每種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而地價取決於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處PPT出示經濟因素對功能區的影響示意圖。學生看《新新學案》大冊子第25頁。分析功能區和距離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之間的關係。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引導看圖分析海陸分佈對氣溫、氣壓的影響。

2、討論分析北半球冬夏季節氣壓中心的形成分佈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3、掌握季風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4、培養學生認識、改造自然的意識和相信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海陸分佈對氣溫、氣壓的影響;北半球冬夏季節氣壓中心的形成與分佈;季風環流的形成過程。

難點:北半球冬夏季節氣壓中心的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學法指導】

結合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繪製並理解冬夏季節北半球氣壓中心分佈圖,季風環流圖。今

【學習過程】

一、【創景激趣,目標呈現】

同學們,地球表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且分佈不均,海洋和陸地的熱力性質又有差異:海洋比熱容大,升溫慢降溫也慢;陸地的比熱容小,升溫快降溫也快。那麼北半球在夏季和冬季的時候,氣溫與氣壓的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天我們來學習《氣壓帶和風帶》。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北半球冬夏季節氣壓中心的形成及風向

1、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A級)

2、請結合教材相關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冬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夏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請分別簡述理由。(A級)

(2)從緯度位置看,圖2.12兩個空氣柱分別位於哪個氣壓帶上?請在圖中分別以這兩個氣壓中心繪製閉合的等壓線。(B級)

(3)這兩個空氣柱所在的氣壓帶還呈帶狀嗎?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B級)

3、閱讀地圖冊P37相關內容,完成下表(北半球冬夏季節氣壓中心的分佈)。(A級)

三、【展示質疑,歸納提升】

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環流的形成

材料: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面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南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南部,南臨印度洋。它們的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比其他地區顯著,所以盛行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季風氣候比較明顯。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課本甲、乙兩圖中,表示亞洲一月季風圖的是________圖。判斷理由是________。圖乙中箭頭C表示________(方向)季風,它主要是由於南半球的_________風越過赤道偏轉而成。該地季風不僅與海陸熱力差異有關,還與_______有關。

2、分析東亞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麼方向的風?形成原因是什麼?

3、東亞的冬季風和夏季風在冷暖、乾溼性質上有什麼不同?判斷理由是什麼?

4、受B季風的影響,上海的氣候特徵是,此時期我國塔里木河處於(豐水、枯水)期。而當A增強時受它的影響,上海的氣候特徵是,此時我國塔里木河處於(豐水、枯水)期。請根據以上例子分析歸納出季風環流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5、季風氣候爲當地人們提供了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請結合生活實際說明其優越性的突出表現。

四、【課堂檢測,整理反思】

讀某區域氣溫等值線圖。回答問2一3小題。

2、該圖表示月份是

A.7月B.1月C. 10月D.5月

3、導致該月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陸分佈和降水B.海陸分佈和地形

C.地形和大氣環流D.暖流和地形

【學習反思】

1、今天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2、你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解釋洋流的分佈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爲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佈模式,並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佈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後聯繫,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佈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纔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4、洋流的分佈: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佈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佈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爲: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於什麼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麼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麼明顯的差異?爲什麼?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爲什麼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祕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1)祕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於什麼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爲什麼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佈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爲什麼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祕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後,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爲什麼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篇九

知識與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2、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上海港成爲我國第一大港的有利條件;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探究式教學,以上海港爲例,來分析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體以及《上海港位置圖》《北京市主要公路長途汽車客運站的位置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等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回顧舊知:我們已經學習了交通運輸網中的線,主要包括哪些呢?

學生回答:鐵路線、公路線、內河航線等。

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得很對,其實不管什麼樣的交通運輸線,都是由交通運輸點組成的,而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包括港口、車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貨流的集散地,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影響交通運輸中的點。

一、港口的建設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什麼是港口呢?

學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積的水域或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和旅客集散的場所。

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優勢和劣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於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於長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佈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

優勢:

1、上海港位於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爲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爲港口的設備、建築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爲築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劣勢:

1、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後必須有挖沙船作業,纔可保證河道暢通。

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於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們着重來分析一下上海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板書並打出投影片圖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書)

(先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並思考圖中的小字部分的兩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第六單元第四課“城市化”中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已經有所瞭解,在第五課中還學習了上海近年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採取的措施,我們今天來學習上海港口的建設,注意與前面的知識聯繫起來,分析圖7.15也要與第六單元的6.18、6.26兩圖結合,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先讓學生回答,然後教師通過引導來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於長江口的南岸(因爲上海市還包括長江口中間的崇明島和一些小島),而上海港(港區)主要分佈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爲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爲港口的設備、建築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爲築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但是,由於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後必須有挖沙船作業,纔可保證河道暢通。

承轉過渡:上海港在這種地理位置和這種自然條件下,爲什麼能夠建成我國第一大港呢?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思考:上海灣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教師拓展:

1、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浦東的開發,使得上海的經濟已成爲我國經濟的一面旗幟,因此上海港的服務區域即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2、上海港周圍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有長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滬、滬杭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同全國各地相連接,因此經濟因素是上海港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對上海港的區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一個港口既要考慮航行、停泊、築港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腹地、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與城市的關係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區位因素分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轉過渡:同學們大多數生活在山區,回家或到學校上課主要是坐汽車,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主要是什麼呢?

二、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

多媒體投影:圖7.16。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引導分析:

1、從自然因素來看。汽車站宜建在面積較大且平坦的地方。

2、從經濟、社會因素來考慮。汽車站應建在市區內人口流量大的繁榮地段,且讓人們容易找到。

3、從經濟需要出發來看。方便人們乘車,汽車站應選擇在與市內、市外有直接聯繫的地方。

多媒體投影:圖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來的一項新建築,當初在站址的選擇時,曾經有三種方案,試分析哪種?

學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遷單位較少,但佔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遠、距電影製片廠很近,車輛行駛震動對製片生產有干擾,而且翠微路較窄,道路兩側多政府機關,與旅客車站、服務設施等內容不大協調。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遷首鋼公司的鍊鋼車間,搬遷量很大。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案。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設計案例 篇十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爲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佈局特點和問題,瞭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爲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瞭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佈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後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佈局特點,着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後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鹼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 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佈圖,瞭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瞭解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並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誌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後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瞭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佈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佈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範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着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麼關係?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爲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於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閒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爲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麼啓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爲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並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佔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佔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佈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爲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繫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爲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於農業經營規模化,且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蒐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爲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爲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雲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佈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佈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佈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