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範例(多篇)

高一地理教案精品範例(多篇)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啓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x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後,再叫一、兩名同學試着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後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後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彙總:(大屏幕顯示)x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東南沿海——經濟特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旅遊區

長江三角洲——農業區——工業區

想一想: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嗎,可以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嗎?

學生思考後回答:不是,可以。

活動1:(課文第3頁活動第1題)做完後,讓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換劃分結果。

提問:你們是不是發現劃分結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導學生認識到劃分區域要有明確的指標。

同學們,假如美國有一位朋友想給你寄信,你能告訴他你的詳細地址嗎?(提問一到兩名同學)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縣(自治縣、市)-鄉(鎮)

幾位同學都是首先說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區)然後是縣(自治縣、市),再者是-鄉(鎮)等,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有什麼意義呢?不這樣可以嗎?請同學說明,若學生有疑問,教師舉例說明。

(大屏幕顯示)

-省(自治區)——一級行政區

-縣(自治縣、市)——二級行政區

-鄉(鎮)——三級行政區

總結:(大屏幕顯示)

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板書)

舉例:(大屏幕顯示)

活動2:(讓學生自己調查、瞭解郵政編碼與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之間的聯繫)檢查學生調查結果:

第一、二位編碼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表示投遞局的代碼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如:長途電話號碼:區號+電話號碼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進行區域劃分。(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並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www本站uawen.本站cn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總結: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板書):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範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5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最後教師總結,把區域界線、位置與範圍都落實到圖上,並做板書。

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乾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於溼潤、半溼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溫線的分佈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範圍。正是由於區域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我們纔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有利於人們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山脈)、(河流)一致。

(2)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影響的界線,大致與mm等降水量線一致。

(3)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級階梯分界線一致。

2、判斷

(1)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

(2)同一類型的區域沒有級別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區別。(×)

(3)我國的地理區域只有四個。(×)

(4)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或全部位於哪個地理區域。

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方地區

藏自治區南方地區

北京西北地區

上海青藏地區

4、填圖(圖見課本)

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繪下列地理事物:

秦嶺、淮河、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

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學習知識要點

(1)解釋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點。

(2)瞭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掌握天體的系統結構,以及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也是同學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重要內容。其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結構是本節的重點,是認識宇宙的組成和運動變化的基本內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習思路:

[問題] 什麼是宇宙

[問題] 宇宙中的物質通稱爲 。有哪些類型如何區別它們

恆星

行星

衛星

星雲

流星

彗星

[問題] 宇宙中各種天體之間有何運動關係

將天體系統層次用簡圖表示:

[問題] 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數據完成

(1) 在示意圖中標註九大行星名稱、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及軌道,參比公轉和自轉的週期。

(3) 按結構把九大行星劃分爲類地、巨、遠日行星,它們各有哪些

[問題] 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於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爲什麼

(根據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數據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討論活動

[問題] 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關於UFO、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資料,批駁一些僞科學言論)

[問題] 人類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

同步練習:完成基礎訓練P2-4

知識檢測:(省會考綱要)

1. 什麼是天體:

2. 用簡表區別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日地的平均距離是:

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

說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口數量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2、瞭解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其轉變。理解二戰以後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徵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講解人口增長模式含義,藉助圖表案例等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快慢的原因及有關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2、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特徵、影響因素及代表國家。

教學難點:

1、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

2、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特徵及地區分佈。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理圖表。

教學過程:

師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必修Ⅰ主要學習了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必修Ⅱ,主要學習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內容有人口與環境、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重點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形成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人口、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最基本要素,人口與環境的關係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內容。人口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人類,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億日,目前全世界每年淨增人口7700萬,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0億。請同學們看圖1-1-2世界人口增長,然後思考一下問題:

你認爲世界人口增長有規律可循嗎?能說說21世紀人口增長的趨勢嗎?

板書:一、世界人口增長

師(指圖總結)世界人口增長呈現“J”形曲線。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人口增長的變化具有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持續性是指世界人口的發展總趨勢是人口不斷增長。階段性是指人口增長經歷了古代(農業革命開始-工業革命開始)、近代(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和現代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人口增長特點又存在着差異。農業革命時期,戰爭、災害、疾病、生產力不發達=人口增長緩慢。工業革命時期各個發展國家獨立,工業革命創造了極大地物質財富,爲人類的生產提供了物質條件,機器工業代替了農業手工業,死亡率降低,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口增長較快。

師人口增長在空間上也是有差別的。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各大洲之間的差別就是空間上的差別。請大家看圖1-1-1比較一下歐洲和中國在近50年之間人口增長有什麼特點,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何在?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介紹一個概念,及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相減的得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同期平均總人口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爲: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人口增長有快有慢,是由人口自然增長率決定的。

師板書衡量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生從1950-2000年,歐洲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都有所下降,但歐洲的人口增長較慢,出現負增長。原因:歐洲經濟發達,教育水平較高,出生率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中國採取計劃生育以來,經濟有所發展,醫療水平提高,所以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減少。

師很好。(總結)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進入低谷;之後經濟發展,死亡率下降,由於補償性生育導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長率高,在這以後出生率維持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前期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使我國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長率隨之回升,中期以後,計劃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隨之下降。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多,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少,這句話對嗎?

生人口數量增加的多少取決於人口基數和人口增長率。一個國家儘管增長率較小,但如果人口基數大,淨增人口數也會很大。例如,中國儘管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年淨增人口可達10003、同理,一些國家儘管自然增長率較高,但由於人口基數小,淨增人口數也較少。

我們思考:爲什麼區域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小組代表發言:1.受到生物學規律的制約;

2、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

3、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板書:影響原因——生產力是根本

總結人口增長率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爲,由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承轉)通過對人口增長的歷史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形成不同時期的人口增長模式。

板書:二、世界人口增長模式

師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爲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世界人口的變動主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的結果。(繼續讀教材5頁第一段)

通過對近代世界人口問題的研究,人口學家總結出三種人口增長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討論)將全班同學分成三組,分別討論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徵、社會發展階段、原因及地區分佈等。

第一組:“高—高—低”模式第二組:“高—低—高”模式第三組:“低—低—低”模式

學生討論後,教師對各組代表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回答,若有答錯的地方,可再進行討論或及時給予糾正,最後教師作總結概括。

同的特徵。其中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人口增長上的分化比較明顯。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表“1930-194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地區差異圖”

師1.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屬於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低—低—低”模式。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三低”特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趨勢,不少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降至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較高,尚處於下降過程中,人口增長模式屬於“高—低—高”過度模式。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大大超過了發達地區。由於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0%,因此總的來說,世界人口增長模式也屬於“高—低—高”模式,處在向“低—低—低”模式轉變的階段。目前世界人口增長,95%來源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師世界各大洲在不同的時期人口增長也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請看圖分析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特點。

生非洲國家處於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高”模式。亞洲和拉丁美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穩定增長。歐洲、北美、大洋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增長率下降。

師從世界各地區的情況來看,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基本步入現代化的人口增長模式。師閱讀P8“中國人口變化模式”這段文字,

思考:

(1)我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始於哪一年?計劃生育以後。促進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

(2)我國是哪種人口增長模式?

生(1)促使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經濟因素。二是制度因素。國家的人口制度、社會主義教育促進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計劃生育因素。少生、優生、優育政策逐漸深入人心。(2)我國人口增長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過渡。

(承轉)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模式所處的階段和類型,會影響這一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

師人口年齡結構是指不同年齡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分佈狀況和比例關係。可分爲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直觀顯示。教材圖1-1-4“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問題:說出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所對應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師(總結)“高—低—高”人口增長模式,平均預期壽命較短,出生率高,總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爲年輕型人口結構;“低—低—低”人口增長模式,由於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少年兒童比重繼續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爲老年型人口結構;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則會出現成年型人口結構,由於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爲成年型人口結構。

(承轉)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反過來,人口增長模式也會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師(提出問題)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對社會經濟產生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導致人口增長的速度快慢不同,對人口發展進程的影響不同。這種影響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長模式能夠滿足農業社會時期對勞動力增長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現勞動力不足或過剩,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高—低—高”人口增長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利於經濟發展;弊在於人口增長過多、過快,會加大對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人口持續增長,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增長,最終會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進而引發各種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優秀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大學聯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熱點材料爲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大學聯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爲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佈及利用圖表爲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佈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註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爲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於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衆多,沼澤廣佈。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佈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佈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大學聯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彙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淨化。淨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爲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爲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對下滲雨水淨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繫;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佈不均、時間分佈不均、氣候乾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爲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於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溼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