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聽聽那冷雨》教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聽聽那冷雨》教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聽聽那冷雨 篇一

給你的情人寫一封情書,讓愛情昇華成最美的煙火!

作者:簡方婷(jianfangting@

將近下班時,天空飄起了雨絲,手機及時地響了起來,是琳溫柔而不失堅強的聲音:“今天我在媽媽家住了,你一個人吃飯吧。”我無聊地應着。也罷,反正回去也是一個人,不如在公司多待會兒吧。於是,回到桌前,重新打開電腦。

我在這家公司已經幹了四年,日子長得連我自己也要詫異。也許這就如同我和琳的婚姻,一切已經成爲了習慣。

擡眼望了望天空,雨開始大了起來。不由地一個名字涌上心頭―“聽聽那冷雨”。

也是一個微雨的日子,因爲無聊,我打開了一個聊天室,看着屏幕上一個個陌生的id,一句句跳動的情話,不由啞然。忽然,一個id 映入我的眼簾“聽聽那冷雨”,啊,余光中的美文吶。

於是,我用網絡上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套瓷方式,向他或她(我當然希望是她)打了招呼。

我是貓to聽聽那冷雨:“好有詩意的名字呀!”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篇二

前幾日心情煩悶,望着窗外那傾盆如注的大雨,彷彿一切從頭至尾的沖刷着自己的內心,閒暇之餘緩慢地翻起一本書籍,映入眼簾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先從故鄉的冷雨說起,回憶着在下雨的季節一位姑娘撐着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悽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並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敘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後再次進一步的描寫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溫柔。

雨氣得空濛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現一種帶有特別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並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淒涼。可遠在殘等古屋下,這種悽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髮長者,伴隨着無數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着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着冷冷的雨聲,透漏着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情變好也可以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着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直伴隨在悽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方案 篇三

第一、二兩段

1、文章開篇寫雨有何作用?

答:開篇寫雨①渲染了一種潮溼、陰冷、悽切的氛圍,②給全文奠定了一個悽楚的情感基調,③烘托了綿密憂鬱的鄉愁。

2、爲什麼說“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句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答:黑白片是冷色調,給人一種凝重的感覺,回憶祖國的一切像黑白片,事實上是在中國歷史上的鄉愁之濃,鄉愁之深,鄉愁之廣。 比喻、誇張。

3、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

4、“磁石一般的向心力”指什麼?

答:指對民族文化的一種歸宿感,一種赤子之情。或同源同根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

5、爲什麼說“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

答:因爲漢字“雨”部包括了“霜雪雲霞雷電霹雹”等字,幾乎描述了全部的天氣變化。也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段

1、“聽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一句中“美感”具體指一種怎樣的美?

答:一種淒涼,悽清,悽楚之美。

2、爲什麼身在臺灣回憶起大陸上的秋雨“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

答:因爲在臺灣回憶大陸上秋雨又平添了幾分悲傷、悵惘的鄉愁。

3、爲什麼說“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答:即使英雄也忍受不了多少鄉愁的折磨,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痛及年華易逝,歸鄉無望的感慨。

4、文章引用蔣捷詞的用意是什麼?

答:①巧借蔣捷之詞抒發現實生活中天涯飄零之感,②烘托了有家難歸,有國難回的苦悶與痛楚;③擴展了文章的內容,增加了文章的詩意,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第十一段

1、“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絕響”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會成爲絕響?

答:消逝了的最美的音樂作品。因爲“臺北一下子長高了”,瓦屋變成了一幢幢無瓦的公寓,再也聽不到雨打灰瓦的美妙音樂。

2、“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一句中的“灰蝴蝶”指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答:指瓦片。借喻。3、“現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牆上”一句沒有用標點符號,有何好處?

答:通過特殊的形式突出了再也聽不到雨打灰瓦的美妙音樂所產生的'惆悵,就如長長的不加標點的句子一樣。

4、爲什麼說“七十年代”的臺灣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答:因爲瓦屋變成了無瓦的公寓,曾經雨濺在瓦上形成的音樂成了絕響,情韻消失了。表達了作者一種種深深的遺憾。

5、“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你認爲這句話寫得好嗎?爲什麼?

答:好。運用了比喻的的修辭,化無形爲有形,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了雨點濺在瓦上的美妙意境。

第十二段

1、文中的“他“具體指誰?“他”是哪一類的代表?

答:具體指余光中。“他”也是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遊子的化身。

2、爲什麼“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

答:再冷一些灰雨就會結成故鄉的白雨,就可以補償作者二十五年來未曾領受故鄉白雨祝福的傷痛,更能讓作者追憶故鄉的溫暖,更能表現作者的濃濃鄉愁,也更能讓讀者感受作者心頭的感傷。

3、“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一句有什麼含義?(答:同第五段③)

4、“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一句中“苔蘚”具體指什麼?

答:指鬱結成堆的鄉愁。

5、爲什麼說雨是“冷”的?

答:①突出雨在春寒料峭中給人的真實的觸覺感受 ②表現了作者遠離祖國而產生的內心的淒涼。

6、“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有何含義?

答:寫出了作者對故園、故國的思念之深,之濃烈。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篇四

走上講臺半年多,也陸陸續續接觸了很多文體,但是對於散文,我總覺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來是給予了作者許多細膩情感的文體,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體會,而這個情感體會對於我來說,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

執教《聽聽那冷雨》時,我把重點是定位在對課文這種文化鄉愁的把握。但是文化鄉愁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太遙遠太模糊,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爲文化鄉愁。於是我很困惑,怎樣能夠通過我一堂課的講解讓學生體會到余光中的這種惆悵與悽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從修辭入手。本文通感以及疊詞修辭的運用是一大特色,於是我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修辭的美妙之處。不過緊接着我又發現一個問題:學生能知道修辭的妙處,但卻不知這些言語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聯繫。於是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從字詞入手,分析作者在字裏行間蘊含了怎樣的情感。

在教學中我發現,教師提問題的時候不能將問題設置的太複雜,一來學生要費時間揣摩問題,二來有些學生可能聽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簡單地提出我的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終於學生們發現了文章蘊含的鄉愁,但他們也就僅僅解讀到鄉愁。關於文化鄉愁,我又順勢進行了一番講解與引導。

但這節課留下了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把散文上得生動,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因爲這一堂課而有所收穫。

《聽聽那冷雨》教案 篇五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方法的綜合運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地朗誦,瞭解作品蘊涵的觀點,培養審美意識並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高雅的情趣,養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放飛想像,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

突出朗讀,強調合作,注重創新,努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義,瞭解觀察冷雨的方式,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縱橫交錯的行文結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打印好的材料及作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前播放古箏演奏曲《夢江南》。

剛纔我們欣賞的樂曲是《夢江南》,那在人們的夢裏,江南又是什麼樣的呢?想起江南,人們往往會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濛煙雨。這種感覺在遊子的夢裏更是讓人魂牽夢縈,讓人淚溼枕巾。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今天讓我們跟隨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來聽一聽、來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薄荷(b)薄餅(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鳥聲啁啾(zhōu)(jiū)蓊鬱(wěng)樹香沁鼻(qìn)窺見(kuī)(讓學生板書,教師投影答案)

2、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哪位同學能向我們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臺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49年赴臺灣。其被稱爲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散文在臺灣堪稱一絕。思鄉是他詩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代表作有詩歌《鄉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鄉的牧神》、《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

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還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3、這位同學介紹得很好,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國中曾學過余光中的一首詩嗎?

4、那請我們全體同學一起背誦一下《鄉愁》。(畢,教師放投影並簡單賞析)

三、同學們預習得不錯,下面我們一起來“品雨”。

1、同學們讀了這一篇文章後,是不是有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如果有的話,說明我們的同學並沒用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妙處。下面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各個小節都各寫了什麼內容?如果有幾個小節的內容可以並在一起的話那就並在一起說說看。

第1節:聽雨引起作者溼潤潤的情思。

第2節:“雨”字在視覺上的美感。

第3節:寫嗅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從嗅覺)

第4節:寫觀雨在美國:難睹中國詩詞裏雨的意趣

在臺灣:溼度很高,雲氣氤氳,雨意迷離

第(5—11)節:聽雨的感受。

第12節:作者不能平靜的內心——深深鄉愁的流露。(首尾呼應)

2、很明顯文章的大量篇幅是在“聽雨”這一部分那我們就重點來欣賞文章的這一部分,和同學們一起來體會文中的意境美。那麼請哪位同學說說什麼是意境?

學生會從語文教材P96找到相關內容: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範疇。┅┅運用到文藝領域,意境是指獨創性的藝術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形神皆備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教師補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3、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爲什麼要選擇“雨”作爲它表達情感的依託?爲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爲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涼。

5、按照散文的一般結構,請列出這一部分的結構提綱。

學生交流後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並隨學生髮言板書如下(擇其要點並鑑賞這一部分的意境美):

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陸聽雨:淒涼悽清悽楚

於今在今島上回味:悽迷

(此處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爲什麼會感到悽迷?)

第6、7段在瓦屋內聽雨清脆可聽輕輕重重輕輕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

想到歷史上王禹偁在黃岡竹屋內聽雨聲如瀑布

第8—10段日式的古屋裏聽雨黃梅雨霏霏不絕溼黏黏

颱風雨浪濤翻滾鋪天蓋地

雷雨滂滂沛沛

秋雨雨打芭蕉秋意瀰漫

是單調而耐聽的音樂

是回憶的音樂(江南四川)

第11段臺北公寓內聽雨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在此我們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體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

——抒發遊子思鄉之情(請學生回答)

那麼作者這種思鄉之情的具體內涵又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愛祖國愛中華愛傳統文化民族情結懷舊之情(從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

教師小結:這樣的情跟景結合就帶來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境隨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藝術以情感人。本文運用物象羅列的散點鋪排手法,立體交構起朦朦的愁雲,濛濛雨幕,從淋淋漓漓的臺北春雨到大陸江南的杏花春雨,從美國的丹佛到臺灣基隆港,從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到王禹偁的“聽雨竹屋”……全由一條雨網編織,全憑千傘萬傘裝點。全文縱橫交錯,思鄉之情融貫其中,熔鑄成一個典雅細膩、極富詩情畫意的境界,充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那麼我們這篇文章的“神”——主旨應該如何來概括呢?哪位同學來試?

四、結合學生髮言來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投影)

五、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師:古人有語,情動於衷而言於外。

問:這種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呢?請同學們分析下面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

1、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運用疊詞,表現了雨的形態、氣勢、聲音,把雨的質感充分寫出,同時疊詞具有音韻之美讀來自有節奏感

2、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參差跳躍,簡潔乾脆,具有珠落玉盤的效果

3、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長句,一氣呵成,連綿不斷,表達了豐富的內容,氣勢非凡

4、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使用擬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了穀物漸漸消失的情景,蘊含着作者惋惜惆悵的心情

(投影揭示語言特點)

六、課堂小結

品讀美文,可以悅心志怡性情,滿口餘香,好的文章,多讀多品,才能品得深!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定會獲益匪淺。

七、佈置作業: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麼,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麼呢?請以“我心中的冷雨”爲話題寫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嶽》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2、《點絳脣》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鍾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化用: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聲聲慢(宋)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聽聽那冷雨 篇六

進展順利。接下來,我們就談起了余光中的文與詩。

她是女孩,在這一點上我比較相信自己的感覺。

後來,是一個客戶的電話,打斷了我們的談話,於是互留e-mail告別。

在那之後,因爲工作忙了起來,那個美麗的邂逅也就忘個一乾二淨。

再遇到她是在社區的一個版塊:青春。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寫到:

“ 第一次見到灰姑娘是在童話中。我想從小紅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個女孩的兒童必讀。從此無數個灰姑娘站了起來,從此無數個關於或白或黑的王子的夢誕生了。我亦不例外,想當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可是,慢慢長大,發覺自己同美麗、善良、勤勞的灰姑娘實在相去甚遠。於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記起灰姑娘,是在大學時。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鄭均的歌,歌詞和名字全不記得了。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個字伴着憂傷的旋律,時時迴盪在耳邊。還記得平素很嚴肅的男生唱起這五個字時的滿臉的溫柔。哎呀,美麗的憂傷的灰姑娘,你曾打動過多少人吶!

感動之餘,不免猜測,是不是每個男生在說起這五個字時,都有一種當上王子的滿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結’!呵呵,是不是該申請專利呀!

獻給灰姑娘,永遠的灰姑娘!”

透過這些文字,我彷彿看到她靈動的雙眸。於是,我給她去了e-mail。

彼時,我與琳的戀情正跨入第三個年頭。琳是一家外企的公關。不用說美麗得妖嬈,性格更是溫婉大方。我們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舊的。書。我不知道自己還缺什麼,但在夜深人靜時,我總愛走到陽臺上,靜靜地抽上一隻煙,就那麼一言不發望着夜色斑斕!我想:我是爲了尋找孤獨!

冷雨給我回了信。由此,我很感謝余光中,因此對他的喜愛更加一分。

我問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嗎?”她說:“曾經有過,但我覺得他不是那個我要等待的人。”“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許吧。但真愛容不得任何馬虎。我不希望因爲一時的妥協,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愛!”看着屏幕上那幾行淺藍色的字,我忽然有一絲悸動。我的良知告訴我,放棄吧,不要傷害一個好女孩。我的感情卻毫不猶豫地打出了:“那你看我是不是合適人選呢?”她呵呵一笑。女孩總是這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就裝傻。這是網絡泡妞的哥們的絕對心得。於是我繼續逗她:“默認了,是吧?”但她卻很認真的回答:“我不知道,我能感覺到我們有某些類似。也許因爲是在網絡上,才使我們彼此能夠除掉戒備之心。希望你不要騙我。”於是,我快馬加鞭,熱烈地說:“冷雨。知道嗎,第一次看到你的id,我就對自己說,這一定是個與衆不同的女孩(喜歡冷雨的女孩可不多)。如此美麗的名字必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網絡上的女孩未必漂亮,所以你若誇她美麗,說不定會馬屁拍在馬蹄上。但你若說她有一顆美麗的心,那即使是東施也會受用的),所以我一定要認識她。”曾經有人說過女人是用來騙的,說明女人很好騙,何況是單純的女孩?於是,我的冷雨很快在我的甜言蜜語的攻勢下投降。接下來的日子是甜蜜的,於我、於她。於是每晚在陽臺上待的時間就更長了,使得從不注意小事的琳也直問你怎麼的了,公司出問題了?我無語,只是作勢皺皺眉,一幅沉思的樣子。琳也就不再問了。冷雨來自一個美麗的城市―廈門,每次讀她的e-mail,我都能夠感受到海風襲面,她說:“我最喜歡在小雨淅淅瀝瀝的時候,一個人偷偷到海邊,即使是小雨海風也是很大的,但也只有那個時候海邊是寂靜的,只有那個時候我才能更真切地聽到雨的悽切、雨的纏綿、雨的憂愁。雨是寂寞的,我想,同我一樣。這個世界上只有寂寞的靈魂才能安慰寂寞的心靈。可是,我有了你,所以現在我會時常對雨說起你,讓它分享我的快樂。貓,在這個世上有個人可以思念真是一種幸福,不是嗎?”讀完她的信,我深切地感到,那小雨已打溼了我的世界。“冷雨,有人說原本人都有兩個腦袋,四條腿,所以人很聰明。有一天,上帝看不慣了,就把人從中間分開,一半扔到南,一半扔到北。所以每一半隻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我想,我很幸運找到了,在有生之年。”

第一頁上一頁12下一頁尾頁

《聽聽那冷雨》教學教案設計 篇七

《聽聽那冷雨》教學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課文,理解作者運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的特點,體會散文語言的優美。

2、欣賞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寄託於“雨”的情思。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綿綿,夏雨滂沱,秋雨淅瀝,冬雨迷濛。雨,落在地上,有時也會落在人的心上。雨,會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用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雨,描寫雨景、雨聲,議論“雨”引發的思索,抒發他獨特的感受,給我們奏響了一首動聽的“雨中曲”。這首曲子優美動人,委婉多情,聆聽雨,聆聽這首曲子,會引起讀者多少共鳴,多少遐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他,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等地寫作講學。他是大學英文系畢業的,卻成了文壇一位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

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學(金陵大學),他曾到母校參觀,也寫下了優美的散文。余光中對大陸對家鄉的情感是非同尋常的。

他曾說:“從21歲負笈漂泊臺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我們讀的這篇散文《聽聽那冷雨》,就是抒發了作者的鄉愁鄉思,寫作者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三)理解掌握字詞

本文宜詳細地給學生講解字詞。先給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字詞,老師講解一番。字詞學習不能作爲課文的附屬,有時可單獨列出學習講解。然後,再讓學生讀課文。

字詞有: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三月5,6或7日。蟄: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比較:蜇,螫。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漢語詞彙是多麼豐富!)

淅瀝: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例: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霏霏細雨:霏霏,雨雪紛飛;煙雲很盛。比較,菲菲:花草茂盛、美麗。

安慰孺慕:孺慕:愛戴、懷念。

倉頡:見書下注釋。

滂沱:特別要注意前一字讀第一聲。

百讀不厭:厭,爲滿足。

舔與舐區別。鴰犢情深。

蝸牛:比較才學的“蜂房水渦”。

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動的樣子。蠢蠢欲動,指敵人準備進功或壞人策劃破壞活動。

雲氣氤氳:見書。

岑寂:見書。比較涔涔

雨意迷離:迷離,模糊和難以分辨清楚。

宵寒襲肘:宵,夜。比較,霄:雲,天空。

石破天驚:石破天驚逗秋雨。出自李賀《李憑箜篌引》。現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本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狀的奇境。

溼黏黏:黏同粘。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

羯鼓:見書。

寒瀨:見書。比較“水獺”。

舐:舔。

翩翩:很快地飛。輕快地飛舞的樣子。

擎天:讀法注意。意爲向上託舉。

嘈嘈切切:前字讀第二聲。

苔蘚:陰花植物一類。

沉思冥想:冥,深。

鳥聲啾啾:讀法注意。

講解詩句和學習一下原詩:

1、蕩月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2、商略黃昏雨

3、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附原詩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賞析:王維的《終南山》,簡練的八句,就寫出了終南山磅礴的氣勢。詩人完全不採用通常的山水詩中突出山水泉石、叢林古木的描寫手法,而是從全局着眼,從大處落墨。寫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綿不斷的走向和無涯無際的廣度。這就把整個終南山的山勢通過總體性的佈局展現在我們眼前,使人覺得是在觀賞一幅巨畫。“連山到海隅”把人們的視線引向極遠以致無法見其端際;“陰晴衆壑殊”又把人們視野展到極寬以致難以窮其變化的境界。而“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兩句,又使畫面的構圖留有足夠寬廣的天際,一則不使人感到充塞,二則烘染雲氣的變化又會反襯山勢的開擴。可謂“展或大或小之圖,寫百里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說郭畫學祕訣》)詩的結尾“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則形同山水畫中隨意點綴的一兩個小小的人物形象,雖寫了人,但使我們感到在這廣闊的山區實在是難以見到人。這種隨處點染的構圖效果,更突出地反映了這首詩完全用的是畫家的眼光、畫家的筆法,充分體現了繪畫的構圖美。)

點絳脣丁未冬過吳鬆作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賞析:

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於湖州蘇州之間,經過吳鬆(今江蘇吳江縣)時,乃作此詞。爲何過吳鬆而作此詞?因爲白石平時最心儀於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龜蒙生前隱居之地,正是吳鬆。

上片之境,乃詞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無心”。燕念平聲(yān煙),北地也。燕雁即北來之雁。時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飛的時節。陸龜蒙詠北雁之詩甚多,可能與他多年居無定所,浪跡江湖的感受及對龜蒙的萬分心儀有關。劈頭寫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飄泊之人生。無心即無機心,猶言純任天然。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際,家國恨、身世愁實非晉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寫出憂國傷時之念。太湖西畔一語,意境闊大遙遠。太湖包孕吳越,“天水合爲一”(龜蒙《初入太湖》)。本詞意境實與天地同大也。“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商略一語,本有商量之義,又有醞釀義。湖上數峯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醞釀着一番雨意。此句的數峯之清苦無可奈何反襯人亡萬千愁苦。從來擬人寫山,鮮此奇絕之筆。比之辛稼軒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又是何種不同的況味。第四橋即“吳江城外之甘泉橋”,是陸龜蒙的故鄉。自述:“性野逸無羈檢,好讀古聖人書,探大籍識大義”,白石則精於禮樂,以布衣而對傳統文化負有高度責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這種精神氣質上的認同感,使白石有了“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即是這種認同感的體現。懷古正是傷今。“殘柳參差舞,”柳本纖弱,那堪又殘,故其舞也參差不齊,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執著有力,蒼涼中寓含悲壯,悲壯中透露蒼涼。白石本詞用舞字結穴,蘊含無限蒼涼悲壯。)

(四)佈置課後朗讀課文。有感情地讀。讀出感情,讀出美感。

第二課時

(一)同學們課後讀了課文嗎?感受怎樣?有沒有體會語言之美?

請學生談談體會感受。暢所欲言爲好。批評文章也可。

(二)閱讀欣賞課文內容。

同學們,聽聽那冷雨,題目看作者着重於聽覺來感受雨。那麼除了聽雨,有沒有寫觀雨呢,文章哪些段落寫觀雨嗅雨?

1——4段。

那麼5——12段,大體上是寫聽雨。其實聽雨只是作者感悟雨的方式,作者要借雨來表達他的情懷。所以這裏的雨不管是觀的、嗅的、聽的,都形成了很美的'詩的意境,傳達出了作者的情思,我們要深加體會。

1、學生讀1——4節思考:

第1——4段從哪裏的雨寫到哪裏的雨?這些雨有何特徵,有沒有看出作者的情懷?

這1——4段中,有沒有你不懂的句子和詞語,可提出來討論。

——解讀這部分內容。着在講解,從臺北的雨寫到對大陸的懷想,從雨的中國意蘊寫到雨的特點滋味,再寫到美國的雨,又詳寫中國雨的情味和古典的意蘊。

——突出了什麼情懷?懷想中國之雨,突出鄉思之愁和故國之戀。余光中筆下的雨,是中國之雨,鄉愁之雨,也是文化(引用古詩文意境)之雨。意境深遠,內涵豐富。細加體會,才能領略文章妙處之一二。暫時沒領會不要緊,以後還可多讀多領會。

——具體有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難,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

2、學習5——12段內容。

哪句話承上啓下?第5段第一句。這部分作者聽了那些特別的雨聲?

A古典之雨少年到中年到白頭之雨

B樹上屋上之雨

C日式古屋上之雨

D傘上之雨

——再讀一遍5——12段,體會這部分你最欣賞的好句子,說說句子的內涵和意境。

A.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

如何理解這句中的四個詞?各有什麼意味,結合句子看錶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古中國曾經多難,雨聲纏綿,讓人感覺淒涼,悽清,悽楚,如今故鄉離得遠,於孤島上,聽雨,便是悽迷,就有些迷茫了,大陸多年不年,於今會是怎樣,不是有些迷茫嗎?

B.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

文人雅士的愛好,與雨交融寫,突出了他們的雅興。竹樓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國的。

C.到七月,聽颱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尋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來,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爲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蝸殼上嘩嘩瀉過。

形象地寫出了颱風臺雨的特徵,聲響巨大,翻天倒海。語言極爲生動。

D.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了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舐舐那冷雨。

爲什麼這裏的句子不用標點符號?這樣斷句形成一種怎樣的意韻,你覺得好不好?

這裏的句子一氣呵成,循的是詩的節奏,給人一種詩的意境。意象密集地閃現,彷彿一個個鏡頭閃過,組合成一個畫卷,突出雨下得酣暢淋漓,下在廣大的中國土地上。這正表現了詩人鄉思滿懷,那江湖的一切,那大中國的畫面都在雨中閃現在作者的眼前。突出了他的故國之思,家鄉之戀。作者曾在川地呆過不少日子,所以此處特別提到了四川。

E.還有的好句略。

學生如要說,可再說說。從形象、內涵、情感等方面去體悟,也就欣賞了意境之美。

(三)內容和寫作特色小結

余光中詩意的散文,我們領略了一斑。好的寫景散文是美文,作者以豐富的詞彙,優美形象的語言,豐富的內涵,深廣的意境,爲我們寫盡了雨的特點。抒發了作者的故國之思,鄉愁之感。

作者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作者有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功底,又學貫中西,所寫之文縱橫捭闔,我們要多讀細加體會。

附錄學習余光中詩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

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 本站…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聽聽那冷雨》 優秀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2.品位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賞析文本精彩的語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關寫“雨”的詩句,查找原詩背誦,並說說作者這樣行文的好處。

6.蒐集古今中外寫“雨”的詩歌或文章片段,並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與雨相關的詩歌或散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余光中先生於在山東大學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家把它讀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個說法:一箇中國人,如果他一直墨守傳統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孝子;如果說他一直向西方取經而不回來,那他就變成了一個浪子。孝子當然不會發揚光大,而浪子則一去不回頭。往往是回頭的浪子才能成氣候,因爲他能夠融貫中外,吸收外來的營養,又能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那麼,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主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就讓我們共同來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師介紹人生經歷)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國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現在還能背下來麼?(引導學生背一下,同時投放課件)

《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郵票母親親情

長大後船票新娘愛情

後來呵墳墓母親親情

而現在海峽大陸鄉土情、愛國之情

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藉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投影標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1、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爲,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

2、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

3、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請簡要分析

注意: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牽強附會。過程中注意點撥。例如:

(1)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違”、“牽連”、“分擔”、“孺慕”等關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並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第五段用美國的落磯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讀一下,仔細體會一下箇中滋味。然後回答問題:①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麼?(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②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③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④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3)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裏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裏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溼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4、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麼,作者爲什麼要選擇“雨”作爲他表達情感的依託?爲什麼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回答。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爲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裏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涼。

三、概括主旨(小結):

請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寫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語言要貼切、簡潔。

明確: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四、體會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麼,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冷雨,然後做一下口頭交流。

(生髮言,師適當點撥)

五、佈置作業:“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

(3)字數:3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聽聽那冷雨

冷淒涼思鄉之情

雨纏綿思慕傳統文化

《聽聽那冷雨》教案8 教案教學設計 篇九

《聽聽那冷雨》教案8 教案教學設計

《聽聽那冷雨》(節選)說課稿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   貢榮金

關於教材

《聽聽那冷雨》是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調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實觀感等會聚在一起,編織成一曲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奏優美的文字樂章。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

“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的學習關注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對文學作品之美的鑑賞品味,關注學生在鑑賞活動中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的空間的開拓創新。而《聽聽那冷雨》一文的學習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尤其側重於對文學作品的意境美的鑑賞。

鑑於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我把這篇課文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與技能: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反覆誦讀,與文本直接對話,並結合自己的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深沉的鄉愁和強烈的愛國情思,培養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意境,鑑賞語言

教學難點:

鑑賞表達技巧,學會表達

關於教學方法

一、           點撥法。

今天我們提倡並需要的課堂師生關係,是“共享”關係。“共享”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 “對話”是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建構者。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應該是“對話”的主旋律。在“對話”與“共享”的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對話”與“共享”中發揮着其他參與者(學生)所無與倫比的引領作用。

那麼,在教學中我們不應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空蕩蕩的容器,而應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去點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着智慧的火花、創新的光芒。因此,教師的引導點撥,更多的是體現在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並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正如點撥教學法的倡導者蔡澄清先生所說:“點者,點要害,抓重點也;撥者,撥疑難,排障礙也。既點且撥,導引學者自求而頓悟也。”

二、            反覆閱讀,互動討論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強調反覆閱讀,是爲了讓學生深入到文本內部,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與文本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對話關係。這是學生實現對文本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的基礎,也是促成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把它分解爲體驗性默讀和多形式朗讀。

互動討論則是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主要形式。通過傾聽、理解、反思、交流的這個對話過程,學生實現了心靈的遠遊,建構了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三、            活動體驗

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涵泳美讀、品味賞析、體驗描述等活動體驗的方式,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讓學生與語言“親密接觸”,在品味中積累,在鑑賞中應用。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使學生充滿興趣地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

關於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從經典古詩中體會意象的主觀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歸納:心喜而雨潤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歸納:心樂而雨酥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歸納:心苦而雨寒

蔣捷《虞美人聽雨》 “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歸納:雨作爲抒情物象貫穿一生一世

過渡:何時暖,何時寒?--心暖時暖,心寒時寒。

二、        解題

當我們面對“聽聽那冷雨”這個題目的時候,會獲得哪些信息,會有哪些想法,會有哪些問題?

1.     是誰在聽?聽者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     “冷雨”是本文的一個核心意象,作者爲什麼要寫“冷”雨?是怎樣來描寫的?

3.     在冷雨中,聽者聽到了什麼?

三、        進入文本,品味語言,體味意境美。

1.     自由誦讀。

2.     學生大聲地、聲情並茂地讀自己喜歡的語段,然後說出喜歡的理由。

a再現情景b賞析手法c 品味語言d體味情感

3.     引導學生鑑賞語言,體味意境美

a句式特點 b 修辭手法 c關鍵詞句 d朗讀吟誦(美讀)

語音的輕重  語速的緩急  斷句、停頓

當我們戀戀不捨地從《聽聽那冷雨》的藝術世界裏走出的時候,心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請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口頭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學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緊扣活動要求中的關鍵詞--“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五、        作業

1、展開充分的聯想與想像,借鑑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寫雨的詩句,注意積累。

《聽聽那冷雨》(節選)簡案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貢榮金

一、導入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請各用一個字表達詩中“雨”的特點與作者的情感。--心苦而雨寒

二、解題

“冷雨”寄寓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和情思?

三、出示學習目標

鑑賞語言,體會意境

四、理清文章思路,瞭解感情基調四、

五、品味語言,體味意境美。

(1)涵詠美讀

1.     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這篇散文佳作的配音朗誦。

要求:用心體味文章之美,留意誦讀的輕重快慢和吐字發音

問:聽出了什麼?怎樣來表達的?

2.     跟讀。體味文章情思,把握誦讀的輕重快慢。

3.     學生聲情並茂地讀自己喜歡的語段。

4.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輪流朗讀自己喜歡的語段,然後交流討論。

5.     推選學生進行配音美讀。

(2)鑑賞語言

要想深入領悟文意,品味文章之美,還必須理解品味語言,通過對語句的理解分析品味更深入地進行探究。

六、        作業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纏綿的思鄉之情。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永遠的蝴蝶》(教材158頁)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場冷雨,你能讀出其中的情味嗎?請美美地誦讀這篇文章。

《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 篇十

《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聽聽那冷雨(節選)》。大家看看,課題就叫“聽雨”行嗎?

生1:不好,因爲這樣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師:“冷”字傳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生1:心冷,傷心。

生2:淒涼,悽楚。書上第五節就有這樣的字眼。還有當時的季節特點,春寒料峭。

師:很好。那課題改成“聽冷雨”不就行了嗎?

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夠。因爲,“那”是遠指,表明所聽之雨遠在大陸,是多年前在大陸聽到的雨,是留存於記憶中的雨,能表現作者對大陸的深情。

師:理性而獨到的分析,同學們贊成嗎?

生(異口同聲):贊成。

師:如此課題爲“聽那冷雨”不就得了?

生4:不行,讀起來倉促,不夠舒緩,總之彆扭。

生5:“聽聽”,有聽了再聽,聽了還要聽的意思,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心理。

師:太棒了,我覺得同學們的分析精當而準確,要是餘老先生在場也會給你們鼓掌的。(老師板書課題,同時有意用紅色粉筆書寫“冷”字,設下懸念)

師:同學們,能確認聽雨部分是哪幾節嗎?

生6:5至11節。

師:前幾節寫了哪些內容?

生6:第二節是“析雨”,表明漢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第三節寫“嗅雨”,第四節“觀雨”。

師:那爲什麼不開門見山寫“聽雨”呢?

生7:這樣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尋味,爲聽雨作鋪墊、蓄勢。

師:由此我們可以確認全文思路:(幻燈片)

金門街回家--說雨--嗅雨--觀雨--聽雨--走進廈門街公寓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研讀聽雨部分,先讀第五節。能看出在哪聽雨嗎?

生8:年輕時大陸。

師:聽了哪些雨呢?

生8: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

師:乾脆稱之爲梧桐雨、荷葉雨好了。還有嗎?

生8:少年聽雨、中年聽雨、老年聽雨。

師:那就叫人生雨吧。能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嗎?

生8:淒涼、悽楚、悽迷。

師:我覺得這幾個詞只能說明作者聽雨或回味時的心境,還不是感情本身。你們看作者化用蔣捷的詞何用?

生9:表達亡宋之痛。

師:跟餘先生有什麼關係呢?

生9:作者的國家也滅亡了,借來表達自己的亡國之痛。

師:這樣說我總覺得有些刺耳,改成漂泊之痛怎樣?

生9:可以。

生10:9至11節作者在日式古屋聽雨,聽到了黃昏雨、芭蕉雨、橋上雨、船上雨、四川雨等。

師:能說說古屋聽雨的感受嗎?

生11: 古屋聽雨流露的是作者的鄉愁。

生12:這樣說太籠統了吧,我覺得是一種安慰,因爲作者說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身在古屋而心歸桑梓,作者借聽雨來慰藉那顆愁苦的心,因此我認爲不僅表現了故國之戀,而且是大陸聽雨的'襯托。

師:掌聲代表心聲,你的這種說法“粉絲”很多,我補充一點:資料上說,日式古屋承襲了唐代寺廟的風格,日式不夠準確,其實應該是唐式,而海外的同胞也大都把自己稱作“唐人”, 由此看來,古屋聽雨應是溫馨而有感傷的夢:去不了大陸,能在這唐式的屋檐下聽雨,又何嘗不是一種安慰。那爲什麼要寫公寓聽雨?

生13:所謂公寓聽雨其實是無雨可聽,是爲了跟上文對比才寫的。

生14:公寓聽雨恰好流露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清一色的公寓,屋瓦沒有了,回憶沒有了,音樂沒有了,連安慰都沒有了,作者的內心是何其悲慼、傷感。

師:通過以上分析,同學們對餘先生表達的鄉愁應該有了很清晰的認識。鄉愁是一很寬泛的情感,在大家研讀的段落中,鄉愁具體表現爲漂泊之痛、故土之戀和現實之憂,這樣作者的鄉愁也就具體化了。現在能明白課題中“冷”的內涵了吧。

生:(異口同聲)明白了!

師:能明白老師用紅色粉筆書寫“冷”字的用意嗎?

生15:紅色是暖色調,而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所以我覺得不妥當。

師:很好,敢於質疑,不迷信老師,這是一種很可貴的精神,(老師帶頭鼓掌,掌聲起)其他同學怎麼看?

生16:我想,作者聽雨的感受誠然是淒涼、悽楚的,滿天飄飛的雨絲恰如作者纏綿的愁緒,但是作者的那顆心卻是火熱而執著的,所以纔會有那麼深長而真摯的鄉愁,紅色象徵了作者火熱的心。

師:我很贊同,同學們也一定深受啓發。剛纔我們和餘先生一起在雨中聆聽、在雨中感受,淅淅瀝瀝的雨打溼了先生那顆熾熱而善感的心,也濡染了大家。只是餘先生爲什麼要用 “梧桐雨、荷葉雨、黃梅雨、屋檐雨” 等密集的跟雨有關的意象?(學生思考)

生17:我想這些意象能烘托作者的情感。譬如“疏雨滴梧桐”,聽起來總叫人感傷。

師:有同學會背李清照的《聲聲慢》嗎?

(一生背,教師播放幻燈片)

梧桐雨: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聲聲慢》)

師:黃昏時分秋雨梧桐,檐雨滴滴,風飄雨蕭,女詞人隻身飄零、孑然獨處的寂寞空虛之感一定引發了餘先生深藏心中的愁緒。(老師繼續播放幻燈片)

黃梅雨:“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北宋賀鑄《青玉案》)

芭蕉雨:“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南宋李清照《添字醜奴兒》)

師:大家齊讀,(衆生讀)能談談這些詞句表達的情感嗎?

生18:讀黃梅雨的詞句有纏綿之感,芭蕉雨讀來悽苦,我覺得是暗含着作者的孤寂相思之苦。

生19:再妥當不過了。我還覺得像餘先生這樣一位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學者,在寫到這些跟雨有關的意象時,這些詩句一定會在他的心中復活。

師:(小結)非常贊同,自古以來,文人們對同一意象往往賦予相對穩定的相似的感情色彩,這正體現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一面,餘先生正是藉以上意象來表達孤獨、漂泊、相思等愁苦,也爲先生的抒情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價值。如此作者所聽之雨就不僅是從春寒到秋瑟的自然之雨,更是一場意象密集的中華詩雨,兩場雨相互交織,不僅飽含作者的鄉國之愁,更是對中華詩歌的深深眷戀。餘先生不僅把雨當音樂,更是當詩歌來聽的啊,同學們現在肯定明白課題中“聽聽”兩字的深意了吧。如此,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詩化散文、文化散文來讀。

師:同學們,餘先生濃濃的鄉思鄉愁和對中華這一詩歌國度的深情眷戀與讚美,都隨着冷雨流入了我們心靈深處,那就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情愫,放開所有感官,聲情並茂地朗讀第5至11中自己最喜歡的段落(5分鐘),注意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調的高低,作者的情感,“冷”的味道。(配樂洞簫曲,生自讀)

朗讀要領:(幻燈片)

眼觀其文,領略視覺美

口誦其聲,領略音韻美

心惟其意,領略情感美

讓學生自讀。

師:請一位同學讀第五節。

(生讀,語速較快,聲調較高昂)

師:請同桌評價一下。

生20:我覺得讀得不好,語速與感情把握都不夠,語速應慢一點,要讀出漂泊之痛。

師:那請你來讀讀看如何?

(生讀。讀完掌聲四起)

師:哪位評點一下?

生21:讀得很好,語速緩慢,聲音低沉,情感悽惻。

生22:尤其是“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句處理得很好,能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去品味。

生23:我注意到他在讀淒涼、悽清、悽楚、悽迷時聲音一個比一個低,語速一個比一個慢,這樣處理感傷味更濃。

師:很贊同,那以後大家在讀書時一定要用心處理一些細節,讀出變化,讀出情感,讀出你的理解。有願意讀第10節的嗎?

(生讀。)

師:讀得怎樣?生24:還行,就是一個長句讀得不理想。

師:那你把它理想地讀一遍吧。

生24: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了布穀咕咕的啼聲。

師:斷得很好,讀得也很好。能說說餘先生用長句的用意嗎?

生25: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多個“下”的連用,有一種連續不斷的感覺,這正是作者無邊愁緒的象徵。

生26:這種連續不斷的雨的背景,不僅增強了黑白片的味道,同時渲染了作者的離愁。

生27: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生28:長句和短句的交錯使用,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

師:三位同學評點角度不同,同樣精彩。這一段的朗讀,我覺得還要把這一長句讀出楚辭的那種聲斷氣連的味道,同時不能像第五節那麼淒涼哀傷,回憶中有沉醉,淒涼中有溫馨纔好。

生28:老師,這種說法太抽象,你能示範一下嗎?

(師讀,放洞簫曲《鄉愁》,學生掌聲)

師: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餘先生是詩壇高手,這篇散文的字裏行間一樣潛藏着詩歌,我已把第七節中藏着的詩找出來了,請看投影。(幻燈片)

屋瓦

浮漾溼溼流光

灰而溫柔

微明幽暗

由遠而近

輕輕重重輕輕

敲擊音滑音

密織成網

按摩耳輪

溫柔的灰美人

纖手冰冰

拂弄黑鍵灰鍵

奏晌午成黃昏

(學生齊讀)

師:大家選擇喜歡的段落改成詩歌,用五分鐘讓自己成爲詩人。(生笑)

師:有改好的大家欣賞一下。(投影)

四月/梅雨霏霏/朝夕不斷/旬月綿延/苔蘚/溼黏黏直侵心底

七月/颱風臺雨/熱浪沸沸/掀翻太平洋/向矮屋檐重重壓下

雷雨/滂滂沛沛/似電琵琶忐忐忑忑/屋瓦驚悸/騰騰欲掀起

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寒潮瀉過/日式的庭院/秋意瀰漫

(學生鼓掌,其他改作從略)

師:改得很好,意象多,音韻美,節奏美,就是餘先生詩歌的味道。那麼餘先生乾脆寫成詩歌得了。

生29:不行,要淋漓盡致地表現纏綿的愁緒,還需要散文這種文體。詩歌的語言太含蓄,跳躍性大。

生30:“冷雨”中悽悽切切的訴說,鄉愁難擱的苦楚,那種灰濛濛、淅瀝瀝、潮溼溼的內涵的疊加、富有張力的想象是非用散文不可的。

師:的確如此。但我們通過改詩感受了詩化散文的濃濃詩意,感受了詩人溼漓漓的思鄉之魂,人生天地之間,可以不做詩人,但不能沒有詩意。衷心希望同學們以後的人生充滿詩意,少些漂泊之苦,少一些流離之痛。同時我們還衷心期盼美麗的寶島,這個離散的女兒早日迴歸母親的懷抱,讓餘老先生耄耋之年兩岸成一家的夙願早日實現。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高中部;21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