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精選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精選6篇)

篇1: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裏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裏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爲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爲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爲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裏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爲同”所以在這節課裏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爲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五、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爲: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爲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爲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後,(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爲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篇2: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國小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13—15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時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但他們的空間想象還不夠豐富,本節課將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學會運用教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演示等,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教具進行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教具準備:

長方體實物、長方體框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後出示幾個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巧妙的引出立體圖形的概念,揭示課題。(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這樣可使學生的認識由平面過渡到立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體觀察,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長方體,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發現?平平的。(板書:面)

(2)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感覺?感覺很直,是一條線段。

師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板書:棱)

(3)再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感覺?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師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4)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正方體,指出正方體的面、棱、頂點。

2、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具體特徵。

這一部分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通過操作,運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等形式出現,然後交流彙報,逐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中發現,在討論中明理,在合作中體驗成功。)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出示一個長方體框架,先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彙報。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

4、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

先讓學生把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放在桌上不動,變換着角度去觀察,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然後動手畫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立體圖,同時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畫成虛線。

(設計意圖:從直觀形象入手,強化感知過程,清晰學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間觀念,發展想象力,突破難點。)

(三)拓展應用,實踐創新。

1、基本練習: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 真心推薦

①幾有幾個面,8個頂點,12條棱的立體圖形都是長方體。( )

②長方體的6個面一定都是長方形。( )

③相交於三個項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寬、高。( )

2、看圖想象。

先給出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根據要求想象。

3、挑戰嘗試。

你能切一刀,把一個六面體變成長方體嗎?

(設計意圖:這個練習題的設計,既練習了重點、難點之處,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總結評價。《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 真心推薦》來自數學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到了什麼?

篇3: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衆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衆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對於國小數學教學內容而言,衆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衆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繫。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數據特徵。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衆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衆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衆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衆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衆數,理解衆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衆數,理解衆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爲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通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衆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衆數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着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衆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衆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爲說明一組數據中衆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衆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衆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衆數的,第四組是沒有衆數的。這樣學生對衆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衆數首先是說一說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繫情境,應用衆數。

1、通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衆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篇4: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數學第十冊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了整數的四則計算,瞭解了自然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約數和倍數的學習,爲後面進一步學習質數、合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作好鋪墊,也是以後學習約分、通分,分數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能結合具體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含義,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4、重點:理解整除、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難點:理解整除的意義。

關鍵:通過分析、討論,得出整除的特徵。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說教法

1、通過直觀分析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整除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學習過程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以及採用判斷、遊戲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的學習不成爲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討論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目的地觀察、思考、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揭示課題與學習目標

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通過學習要求大家做到:

①掌握整除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②學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或倍數。

[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發揮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複習鋪墊:複習自然數、整數。同學們已經知道什麼是自然數,你能舉例子嗎?它的單位是什麼?

[數的整除的生長點是在整數的基礎上,所以學生必須理清數的概念。]

(三)學習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16÷3=80÷20=6÷5=23÷7=[將課本中的題組適作改變,爲緊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豐富的感性材料。]

2、學習整除的意義

①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彙報各組的分組依據,引導得出:按商的情況:除盡、除不盡可以分成兩組。

15÷5=31、5÷5=0、316÷3=5……180÷20=4

②學生繼續自由討論,對第一組除盡進行分組,彙報分組依據,引導得出:a、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b、被除數、除數、商不都是整數。

[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促進作用。]

③觀察第一組,說說第一組的特點,得出:a、沒有餘數;b、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例如:15÷5=3我們就說“15能被5整除”。那麼:24÷4=680÷20=4可以怎麼說呢?學生試說。

[讓學生模仿舉例,並練習敘述這種關係,爲抽象概括整除的意義做好鋪墊。]

B、深入學習整除的意義。

如果用字母a表示這樣的

被除數,字母b表示這樣的除數,那麼想一想,整數a除以整數b,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說“a能被b整除”。

看書P28的內容,再齊讀整除的意義。

[藉助字母a、b啓發學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義,使學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對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學性。]

學生回答後,提問: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除盡?整除與除盡有什麼關係?

[在這裏通過練習,使概念在思維中具體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盡的關係。]

②下面的每一組的第一個數能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爲什麼?

28和7100和2013和1015和1

[讓學生用語言表述進行分析、判斷練習,使學生對整除的概念逐步達到“掌握”的層次。上面教學過程的展現,主要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概念,訓練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思維能力。]

3、學習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前面我們講了什麼叫整除,那麼什麼叫約數和倍數呢?

①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整除,那麼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學生試說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說15是倍數,5是約數,爲什麼?得出: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獨講。

③指出:在這一單元裏我們所說的約數和倍數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數。

④看書P29質疑

[學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對於約數和倍數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這裏也不多費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約數和倍數,討論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不着痕跡地完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滲透。]

篇5:國小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教學內容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爲基礎的。原教材先通過直觀使學生了解1/

2、2/4、3/6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雖然不同,但是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進一步研究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們是按照什麼規律變化的,最後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爲後面的約分、通分和分數的加減法等知識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並能應用這一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難點:

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四)教學準備:

課件、三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彩色筆等。

(五)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有關知識、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知識遷移到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學習中來。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爲此,我打算通過“折、畫、想、問、用”五個環節對教學內容作如下處理,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1.折--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畫--讓學生用彩色筆在長方形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並用分數來表示。

3.想--1/2

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你還能說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4.問—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5.用--用已學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安排教學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讓學生通過動手摺、塗,再用分數表示,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爲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

(2)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通過學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數,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自主學習的精神。

(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交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思考問題,積極探問題,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複習遷移--設疑激思,獲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時反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複習遷移。這一環節計劃用8分鐘。

爲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舊知識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首先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情境:起發給每位學生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讓學生折一折。把第一張紙條對摺(也就是把這張紙條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張紙條對摺再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張3次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8份)。接着,讓學生畫一畫,用彩筆在等分後的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告訴學生,如果把每張紙條都看作單位”1“,問學生:你能把塗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嗎?(電腦顯示三張塗色的紙條,學生分別用分數1/

2、2/4、4/8表示。)

這一情境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僅複習了分數的意義,爲下面導入新知識作好鋪墊、遷移。並且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愛動手以及直觀思維的特點,激活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開端。

2.設疑激思,獲取新知。這一環節計劃用18分鐘。

我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一討論以下問題:

(1)1/

2、2/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會說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

(2)你能說出與”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與”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如果學生寫錯或寫不出,待得出分數基本性質後再寫)

(3)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歸納,最後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並把這句話顯示出來。)

(4)你對上面這句話覺得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可能會提出地”相同的數“中”0"必須除外。如果學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師提出問題:相同的數是不是任何數都行?爲什麼?)

最後,讓學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老師揭示課題)

這樣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情感交融、和諧,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學習主動,爲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深化概念,及時反饋。這一環節計劃用12分鐘。

爲了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下面各式對嗎?爲什麼?(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

(1)3/4=6/8(2)3/8=12/2(3)3/10=1/5

2.在()裏填上合適的數。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兩個分數用線連接起來。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說板書設計

我能根據教材的實際需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精心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以故事導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備課時,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導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此,我設計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讓阿凡提給三個兒子分田地,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爲裁判來評一評,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必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會空前高漲。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田地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分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發揮集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此,在觀察等分數的變化規律時,我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點一滴,逐步發現從左往右,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數的大小不變的變化規律。從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另外,在故事導入時,我也充分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三個兒子有沒有吃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第三、精心設計練習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數學教學,做題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爲此,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精心設計練習題。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篇6:國小五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 2.教學目標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讓學生在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實踐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並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4)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並掌握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4.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是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爲主體,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方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直觀觀察思考,讓學生充分感知,再通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突破了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是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質。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爲學生準備一把米尺,讓學生測量黑板的長度,在測量中發現不能正好得到整數,那麼引發學生想到用分數去表示剩餘的不足,這就引出了分數的產生。

2.讓學生利用學具一個圓片、一根細繩、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紙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4,領悟出可以把一個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單位“1”。然後出示五個蘋果和六個熊貓的圖片讓學生表示其中的1/4,讓他們用八支水彩筆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3.在學生動手操作比較歸納出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得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分數的意義,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分數的產生

通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發現剩餘的不足,提出問題剩餘的不足怎樣來記呢?然後在展示古代人測量物體長度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分數那時就已經產生了,最後通過展示兩個孩子分東西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過回顧舊知,爲學習新知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理解單位一的含義

教師先展示一個平均分成四份的長方形,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裏1/4的含義,然後再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學具自己通過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其中的1/4,請學生代表到投影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緊接着教師出示平均分成四份的一條線段和一個圓,讓學生說一說這裏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一個長方形、一個圓、一條線段看做一個整體,隨後展示四個蘋果,讓學生說一說其中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四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然後出示六個熊貓的圖片,提問學生能不能把六個熊貓看成一個整體,緊跟着提問學生還可以把生活中的那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這時提出單位“1”的概念。接下來回到熊貓圖片讓學生看圖片自創作出一些分數,同時教師板書學生說出的分數,並帶着學生分析分子分母各是什麼含義,這時教師叫學生隨機說幾個分數並說說它的含義,最後讓學生自己先總結分數的意義,然後教師歸納補充得到分數意義完整的概念。

3.分數單位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整數425的計數單位,然後指出分數也有計數單位叫分數單位,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複述分數單位的意義並舉例說明,在這裏引導學生歸納:分數單位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也就是若干分之一,也就是說分數單位是有一個分數分母來決定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最後通過學生和教師配合做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分數單位的理解。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在提出分數意義的概念後分糖果得這道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後面的三道練習都是通過具體實際鞏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3.隱藏香蕉的這道題是訓練學生變換思維去考慮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穫,然後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