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編輯]《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共含4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第1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給你一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平均數是人教版義教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統計與概率”中的基礎部分。統計中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與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也常用於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與分析,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裏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平均數是在學生已學習理解了平均分與除法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認識掌握平均平均數能爲以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數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能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平均的探索過程,培養增強學生觀察分析數據,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均數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作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用,運用平均數相關知識進行簡單數據分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平均數的數據統計表。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教學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下的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選擇情景教學、直觀演示、談話啓發、激疑,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合作交流、歸納構建新知,實踐應用,理解掌握平均數意義與計算方法,發展思維,訓練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感知引新

1、課件出示情景問題:在我家的書櫥上、中、下兩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如下表所示:怎樣整理才能使每層書架上的圖書本數一樣多?

2、引導思考彙報整理方法

3、教師談話引題: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數,就稱作這幾個數的平均數。今天就來進一步認識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引導探索,認知平均數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呈現:在學校開展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活動中,四年級環保分隊4名隊員收集的飲料瓶數量如下圖(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所示,環保分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2)引導觀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導觀察,思考討論(課件呈現思考問題)

隊員收集瓶子數量的條形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

名隊員收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誰最多誰最少?

題目中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有什麼方法能使他們收集的數量變成一樣多呢?

(學生交流討論中,教師指出:思考討論交流中,可看圖說方法,也可以動手算一算)

交流彙報,總結方法——移多補少(結合課件展示)

一是結合課件直觀展示隊員收集的數量,強調指出他們收集的個數“不一樣多”並板書:“不一樣多”。

二是學生彙報將多的移給少的時,結合課件展示移動方法,啓發學生說這種方法可簡單概括爲幾個字?(“移多補少”,同時板書)。

三是質疑:移多補少後,他們平均收集的個數一樣多嗎?是多少?這個數叫什麼數?,學生認識明白後在板書“移多補少”後面板書:“一樣多”,再在“一樣多”下面補上“平均數”。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質疑: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彙報方法算式與計算過程,說想法,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數算法質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麼?(隊員收集個數的和——總數量);爲什麼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總數量平均分爲4份,4表示總份數,結果13就是4名隊員收集瓶子個數的平均數,也就是環保小分隊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也印證了移多補少法的結果。

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強化平均數意義

質疑:13這個平均數是每人收集到的飲料瓶的實際數量嗎?同學們發現了什麼?13是怎麼得來的?平均數的大小範圍怎樣?

(不是,每人收集的實際數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數13是通過移多補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個數據的平均值;平均數大於四人收集的四個數組中的最小數並小於其中的最大數)

2、教學例2

(1)教師質疑談話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誰能說說平均數的意義?

生: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值

師:學習了平均數,有什麼作用呢?人們常常通過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來進行數據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件出示例2及主題圖)

(2)問題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課件出示)

從主題圖和數據統計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隊人數相等嗎?

成績比較哪個好?怎麼判定?

(3)彙報交流,解決問題(結合課件展示思考討論問題和問題解答)

教師重點質疑:你是怎麼判定的?可否根據兩隊各自的總人數來比較判定?爲什麼?怎樣計算各隊的平均成績?

問題解答後質疑強調:如果男、女生兩隊人數相等,還用計算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嗎?但在兩隊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表示和比較各隊的成績更爲公平。

(三)應用拓展,強化鞏固新知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結合教材後“做一做”與習題進行變式拓展應用鞏固練習,實踐應用,學生獨立操作,深化理解,鞏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通過質疑彙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回顧、反饋本課所學知識。教師小結。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擬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第2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爲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爲: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爲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爲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學會理財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着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衝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衝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爲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3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猜你正在找《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這個內容安排在《統計》這個單元之內,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近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爲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二、學情分析:

我班90%的學生能看懂統計圖表,能根據圖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進行簡單計算。80%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而平均數對於學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課件等直觀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

三、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爲整數)”。爲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制定了以下三條學習目標:

1、通過喜羊羊等釣魚的例子,85%的學生能夠解釋平均數不是每隻羊實際釣的數量而是所有羊釣到同樣多的數量。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90%的學生能夠用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得到平均數。

3、通過豐富的生活實例,85%的學生會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問題,能與同伴交流自己對平均數的認識與理解。

四、學習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是: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五、教學策略

由於“平均數”的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我將根據學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創設豐富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並恰當的運用課件優化教學,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目的。

六、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喜羊羊三個好夥伴一起去釣魚。他們分別釣了6條、11條、4條。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的魚同樣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接着讓學生動手操作小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擺出結果,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反思剛纔的操作過程,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再用多媒體繼續演示“又來了一個夥伴,他釣了11條”,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移”的過程並交流。我們知道“平均數”與“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爲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卻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因而在教學時,我並未讓學生進行操作,而是通過讓學生在交流與想象中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爲隨後的深化作好預設。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我又用多媒體巧妙設置衝突:“又來了四個夥伴,分別釣了10條、7條、9條、8條”,仍舊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太麻煩了,該怎麼辦呢?[迫使他們自覺突破思維定勢,換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即“先合併再平分”,並要求列式計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着實際的意義。

最後,讓學生爲操作後得到的結果“7”起個名字,從而引出“平均數”及其含義。(目標1在此完成)

(二)聯繫生活,提出問題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後,我又聯繫學生熟悉的“買半票”引出身高的'話題,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隨意抽取幾位作比較。接着,我請第1組和第5組同學起立,再進行比較,學生髮現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來再比,又發現兩組人數不一樣,還是無法比較。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的狀態,我抓住時機設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準確地比較出這兩組同學哪組更高一些?”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他們的平均身高來比較。“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爲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確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後,我便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要求每一小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懂得要先收集每個同學的身高才能計算。源於學生身邊真實的數學問題,正好激發了學生開展研究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進行合作,以取得小組競賽的勝利。

在音樂聲中,以學生小組爲單位開始了活動。允許學生離開座位,獨立收集小組內每個同學的身高填入統計表中,計算出平均身高,然後在組內交流計算方法,統一結果,由組長填入彙總表中。這兒,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裏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我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並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在投影儀上展示交流各種計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勵簡便算法,並總結基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緊接着激發學生思考:“第1小組的平均身高爲138釐米,所以他們組每個同學的身高一定是138釐米。對嗎?”通過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比較第3小組和第4小組哪組更高,使學生體驗用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成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表格中隱藏的信息,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讓學生估算,再通過筆算驗證,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我又順勢出示中國10兒童平均身高統計表,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進行比較,教育學生要積極鍛鍊,並且珍惜幸福的生活!(目標2在此完成,同時突破難點)

(四)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第一層運用:學生用所學知識直接解決數學問題。

1、請計算14、12、11、15這四個數的平均數。

2、三年級四個班參加植樹活動,第一天植樹18棵,第二天植樹20天,第三天植樹22棵。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

第二層運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後,我又引入了以下現實情境: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釐米。對嗎?

2、小明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小強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釐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爲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爲了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用途廣泛,我讓學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見到過的平均數,再通過報刊新聞開擴學生的視野,體會平均數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用途。(目標3在此完成,突破難點)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課末,我讓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打分,當學生爲最後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爲標準呢?什麼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通過“給教師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我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同時還爲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

最後,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打算如何運用。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第4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

這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數》是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近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爲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平均數在生活當中的作用。

二、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並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這就要求作爲老師的我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採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資源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多加引導。

《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爲整數)”。爲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重點是XX,難點是XX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用平均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接下來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我把教學過程分爲四環節,首先是創設情境,激趣導入環節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程開始我會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這樣一個情境:

出示兩個粉筆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筆,乙盒有5跟粉筆,我想請同學們幫忙,怎麼樣才能讓兩個粉筆盒中的粉筆一樣多?

由於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難,學生進過簡單思考後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筆拿一根到乙盒中。這是我會請學生代表來體會移動粉筆的這一過程。

當操作完成後我會提問:現在每個盒子中都有7根粉筆,這個7是什麼數呢?

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這個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均數,讓我們來一起認識它吧。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移動粉筆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數,在把多的分給少的過程中滲透“移多補少”的思想爲後面教學打下基礎,並順利引入課題】

這樣就過渡到了我的下一個教學環節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會說,同學們,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課外時間同學們可以留心收集礦泉水瓶,這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讓廢物得到再利用,爲我們生活節約資源。並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水泉瓶的統計圖。

給一定時間讓仔細觀察統計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信息?他們四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一樣多嗎?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求他們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是什麼意思呢?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對於這些問題我會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相互說一說,然後指名彙報。並用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在學生理解這一動態過程後我會總結:我們通過把多的礦泉水一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水泉瓶的數量一樣多,這種方法叫做移多補少。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求出他們四個人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爲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理解,我會再次舉例:我們要求

6、

7、8三個數的平均數,就可以把8移1給6,這一三個數就變成了7,它們的平均數就是7。

之後我會再次提問,要求他們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還可以怎麼想呢?把他們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什麼?預設學生能夠回答要求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那麼怎麼求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並引導分成四份其實就是總數除以4,這時我會趁熱打鐵,順勢總結出要求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可以用總數量/總分數=平均數來計算。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理念,也讓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情境中獲得知識極大挑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爲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我會再次呈現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計很好的實現了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講解,也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內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同時也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此基礎上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樣讓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並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就感】

3、鞏固提高,隨堂練習

下面是四年級的4個班的學生回收廢紙的情況:第一個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個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個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個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廢紙?

(2)平均每個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廢紙?

【設計意圖:這個習題的設計主要是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點,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

4、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小結環節我會這樣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在課後讓同學們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設計意圖:這個作業的設計,既可以鞏固新學知識,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說板書設計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4篇《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平均數》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