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多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多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一

設計理念

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承,不是外在的告訴。教學只有與學生當下的生活與成長髮生意義關聯,才能被學生所認同,所喜愛,才能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讓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的引領。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架構起教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並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多層次對話,讓學生在經歷叩問、體驗、發現等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步發展。

課時目標

通過讀文叩問、攜疑深究、讀議感受等方式理解作者養花的樂趣,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初摸心靈

1、生活中,你們覺得做什麼事最有樂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愛養花,他在養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樂趣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除一般的工具意義而外,更應是發展兒童心靈、提升學生生命的學科。讓學生交流生活中做什麼事最有樂趣既能引發學生對既有生活情趣的思考,又能讓老師及時捕捉學生原有的思想認識,爲下文學習老舍先生養花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感受以及反觀自我、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奠定必要的基礎。而且這一交流巧妙地建構起了課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學生心靈的成長的內在聯繫,使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對學生而言不再外在於己,而是有意義學習。

二、讀中融入,感受心靈

(一)自由讀文,初知樂趣

1、自由讀文做到正確流利。

2、找一找,劃一劃:老舍先生覺得養花給他帶來了哪些樂趣。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要發展兒童的心靈,講究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其間,教材是很重要的載體。讓學生走近教材,感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由讀文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練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

(二)披文入境,體驗樂趣

1、讀文叩問。

⑴(承上交流出示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⑵指名數位同學讀。

⑶質疑。讀着老舍爺爺這段感受,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喜、笑、有果實,這些都堪稱樂趣,爲什麼勞動累得腰痠腿疼也是樂趣?甚至是憂、淚也被視爲養花的樂趣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走近教材到走進教材,進而與文本對話,需找準切入口。《養花》一文,老舍先生的感受是獨特的、真摯的,同時也是頗具意蘊、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讓學生細細品讀這段話,老舍先生的感受和學生的原有認識便發生着碰撞,讀文叩問既滿足了學生質疑的需要,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研讀深思的重點。

2、攜疑深究。

⑴問題產生了,你們打算如何解決?(好好讀讀,品味品味/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⑵自讀思考:那麼老舍爺爺向我們講述了養花過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體會到了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作重點研究。

⑶小組交流。互相評議、補充和啓發。

⑷大堂彙報,適時點撥。(彙報內容、目標及方式基本如下圖所示,出現順序可視實際情況而定)

設計意圖:攜疑深究是本課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互動對話最關鍵的板塊。這個板塊融閱讀、理解、感受、體驗、表達等於一體,是學生的語言實踐與情思激發共融互促的過程。這個過程展開的充分與否、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生活樂趣的感悟程度。因此攜疑深究又分自讀思考、小組交流、大堂彙報三步展開。從大堂彙報呈現的主要內容來看,學生與文本對話既要讀懂語言文字寫什麼,又要悟出語言文字背後所蘊含的作者豐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體驗。於是採用什麼方式讓學生領悟與表達就很重要。本設計中,方式採用注意了以下幾點:

1、儘量避免雷同;2、既有利於語言實踐,又有利於體驗感悟;3、形式與內容的匹配。

如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養花的知識之樂是通過賽讀評議的方式,讓學生在讀、評一來二去,我摸着一些門道摸着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着,開花,多麼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等句段的過程中關注語言文字,甚至關注標點符號,從而領悟作者由衷的自豪。而體會養花的成果分享之樂則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燭夜遊,欣賞曇花會說些什麼。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想象說話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動用已有經驗與文本對話,闡述閱讀感受的過程。至於對養花中傷心事的體會,主要採用自由思辯和相互辯論的方式,促動學生深入思考:傷心事也能稱得上樂趣嗎?作者怎麼會覺得養花中的憂和淚也別有一番滋味呢?這樣的思辯,既是與作者的交流與碰撞,更是學生與自我與內心的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的心靈感受不斷豐富,精神世界不斷得以洗禮。

三、引領提升,抒發心靈

學到這裏,你對生活中的樂趣有沒有什麼新的認識?(說一說或寫一寫)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擔負着滋養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精神的重任。這種滋養與提升講究的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跡。此處設計你對生活中的樂趣有無新認識這一說寫環節,既是對課始的呼應,又是對本堂課教育目標達成度的檢測。

國小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中好的開頭和好的結尾,並在習作中能加以運用,讓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瞭解古詩詞中借他物來表達志向、情感的寫法——“託物言志”,並加以運用。

3、學習課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寫跟文章主題的緊密關係,以及在整個文章中的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學習了本單元的三首古詩和三篇現代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

2、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本單元的三篇古詩和三篇現代文,想一想:每篇課文的最後都有什麼要求?(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查看課後練習,並能用簡潔的語言流暢地回答課後習題。)

二、學習“交流平臺”。

1、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發現第四單元的課文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哪些特點?

(學生自由交流,並推選出迅速舉手要回答問題的學生。)

(1)《十六年前的回憶》的開頭是直接點題(“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結尾呼應開頭(“媽,昨天是4月28日”)。

(2)《爲人民服務》的開頭是直接點題(“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結尾昇華主題(“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金色的魚鉤》開頭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文章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結尾起到了呼應和昇華標題的作用(“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本站 *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2、表揚回答正確的同學,讓學生交流如何寫好開頭和結尾。

3、如何寫好文章中的開頭和結尾,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在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學習,請女生、男生分別讀出開頭和結尾。

三、學習“詞句段運用”。

(一)第一題。

1、細細品味詩句,現在我們就先來看看下面的詩句。

課件展示:“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學生齊讀後思考:詩句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詩人託“竹”言自己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和品質。)

2、品味課本“詞句段運用”中的其他詩句,先讀一讀,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詩句的主要意思。

3、檢查反饋,全班交流。

(1)“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詩人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

(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的菊花花枝還傲霜鬥寒。詩人蘇軾借用“傲霜枝”來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

4、在本單元的課文中,還有不少值得細品的語句,找出來與周圍的同學交流、品味,說說這些語句的主要意思。

5、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二)第二題。

聯繫課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麼作用?如果刪去這些內容,是否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1、教師展示:“父親仍舊穿着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作用:通過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父親雖受盡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着、慈祥。“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如果刪去,則不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品質,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2、教師展示:“扁鼻子軍官的眼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兩隻大手。啊!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着雨來的兩個耳朵,向兩邊拉。”

(作用:通過外貌描寫,扁鼻子軍官凶神齷齪的醜陋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讓讀者由衷開始擔心雨來的命運。刪去,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3、他沒有什麼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餘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

(這段話是對祥子的外貌描寫,表現了他的健碩和無限的活力。外貌描寫能夠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點。如果刪去,就沒這種表達效果了。)

4、學生齊讀這三段話,體會人物的外貌描寫在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文章主題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5、拓展練習。

(1)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寫的段落。

(2)一位學生描述另一個同學的外貌,其他同學猜一猜他說的是誰。互相交流,教師點撥。

四、學習“日積月累”。

1、學生齊讀“日積月累”的句子,注意讀準“栽”“柳”“逆”等的讀音。

2、學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個句子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人們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無意間插在土裏的柳樹苗卻在不知不覺中長成了一片綠蔭。告訴我們有時刻意爲之不能稱心如意,順其自然反而比較容易成功。

第二個句子出自《孔子家語》。這句話是說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第三個句子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以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爲喻說明事與願違,或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相悖。“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個句子出自《名賢集》。意思是在過富有的生活時要想到以後可能會過貧窮的日子,不要到了一無所有的時候再來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資豐富時要考慮到缺乏時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時才後悔。意爲應注意節約,不要浪費。

第五個句子出自《警世賢文》。意思是,所學知識只有到用的時候才後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親身去經歷就不知道有多難。

(學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時,只要大致說對就好。)

3、你還積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結合實際,學生談談對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教學反思

1、“詞句段運用”中,學生關於外貌描寫對錶現人物特點的作用體會不夠深刻,應多舉事例,讓學生加以體會。

2、學生對“日積月累”中的名句體會較深刻,能快速組織背誦。

國小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三

爲了在新學期中,自己的教學工作能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實施,爲了教育教學工作能有一個新起點、新氣象、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我班共有學生51名,其中男生19人,女生32人。大部分學生膽子較大,個性淳樸。從語文學習情況來看,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日漸紮實,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語文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思維不夠靈活。主要表現在: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上課聽講不夠專心,對一些簡單的抄抄寫寫的作業都能較認真地完成,但要求動腦、動手等思維性較強的題目大部分學生不知所措,所以應付了事,個別男生作業書寫不夠整潔;課外閱讀的興趣有所增強,但課外閱讀習慣差,知識面狹窄;語言表達能力弱,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特別是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內容空,讀起來乾癟無味。本學期是國小的最後一學期,我將繼續以端正學習態度爲突破口,以增強閱讀量及作文面批爲重點,重視表揚鼓勵,紮實學生的語文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爲了能更好地完成本期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以下計劃。

二、教材分析

本着大綱“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精神課文,減少課文類型,將課文分爲精讀和略讀兩大類。本冊共有課文28篇。將課文分爲7個單元,每個單元一般4篇課文,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編有“導讀”。在每篇精讀課文的前面編有預習,後面編有“思考、練習”,略讀課文前面編有“閱讀提示”。在每單元課文之後編有“積累、運用”。

三、學期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要讓學生逐步達到以下要求:

1、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及革命傳統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於和創新的精神,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趣。

2、能利用漢語拼語識字,學習普通話。

3、學會課本生字,能認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並能正確書寫;會認讀65個生字,要求認讀字音,培養獨立認字能力。

4、能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注意語言積累,逐步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地課文或課文的某些段落。

6、能獨立地預習課文,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主動和同學、老師研究解決。

7、能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用普通話,清楚、明白、舉止文雅地進行口語交際。

8、留心周圍事物,養成勤於觀察和樂於動筆的習慣。寫作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語句通順,會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學寫建議書、書信等應用文。

四、教材重點難點

1、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精讀課文的學習中積累語文學習的方法。

2、針對教材中的習作訓練,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提供寫作的素材。

3、注重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力爭使課內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主要教學措施

1、加強訓練,方法多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2、持之以恆,不斷地加強積累。

3、注重實踐,培養能力。

4、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

5、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

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並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六、教學進度安排:

時間 進度

第一週 制定計劃

第二週 1~2課

第三週 3~積累運用一

第四周 5~6課

第五週 7~積累運用二

第六週 9~10課

第七週 11課~積累運用三

第八週 13~14課

第九周 複習

第十週 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 15~積累運用四

第十二週 17~18課

第十三週 19~21課

第十四周 積累運用五~22課

第十五週 23課~積累運用六

第十六週 25~27課

第十七週 28課~積累運用七

其餘時間 總複習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預設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

2、瞭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脈絡。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生字、新詞

2、感受諸葛亮的勇氣和智慧。

教學準備

重溫《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麼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在《三國演義》衆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麼特徵?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計”是什麼意思?

“三十六計”你知道哪些?

學生紛紛回答:苦肉計、調虎離山、金蟬脫殼。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幹什麼?怎麼樣?)

(三)快速瀏覽全文,整理故事情節

事情的開端、起因是什麼?

——兵臨城下。“蜂擁而來”說明司馬懿兵馬很多。(體味“蜂擁”一詞好在哪裏)

發展:臨危之際,諸葛亮開始使用妙計。

高潮是什麼?

板書:

(一)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

(二)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三)高潮司馬懿中計

(四)結局諸葛亮釋計

教師: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爲情節吸引人,還因爲人物形象生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探究空城計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準確地複述故事的內容。

預設目標

1、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繫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3、、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於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準備

瞭解《三國演義》

教學預案

一、複習導入

二、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着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1、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錶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高潮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麼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採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爲什麼?→望——見什麼?→大疑——疑什麼?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繫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結局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於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麼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爲上策。”諸葛亮爲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衆官作了描寫,這對錶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繫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並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小組討論)

A.學生討論

B.小結: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鬆,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倖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纔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鬆、故做姿態→僥倖、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繫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學生討論

明確:

1、聯繫《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佔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裏,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爲什麼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爲什麼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於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麼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係嗎?

(他的膽來自於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六)學生討論拓展

1、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爲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係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於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並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後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啓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餘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穫一定會很多。)

三、知能遷移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後,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覆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四、小結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五、練習

文後練習四。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嘗瓜會”上西瓜的不平常來歷,進而瞭解戰士小高回家探親帶回昆蟲來的目的,知道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穫與昆蟲的密切關係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守島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守衛海島、改造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自然界中植物與昆蟲的關係示意圖

2、學生準備:從課外讀物中去了解瓜果蔬菜的收穫與昆蟲之間的關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景導向,激趣入課

同學們,你看到文章題目,你會想些什麼?

[設計意圖]學習一篇課文,從破題入手,從題目中去尋找新穎、有趣的話題,既是尊重學生的表現,又便於調動學生追根求源的積極性,進而使他們產生對課文學習的衝動和熱情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獨立、快速地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能基本回答以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結合課文語境,同桌談論對下列詞語的理解:

沉悶,發愣,端詳,水落石出,碧空如洗,安居樂業

3、結合課文內容,找出下列詞語的進一次或反義詞

找近義詞:晃盪觀察端詳殘存

找反義詞:沉悶特別公開

4、討論分段,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提示:戰士回家探親,帶來一紙箱小昆蟲;小高帶來小昆蟲的原因(或小西瓜的不平常來歷);蝴蝶現身海島,表達戰士心願

[設計意圖]學習一篇課文,需要從整體入手,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在學生基本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必須回到局部,回到細節,從細小處着手,一環一環地落實“雙基”訓練只有這樣,對學生的訓練,纔是真實的,務實的,紮實的這也是語文課區別於故事課、思品課、常識課的。學科特點所在

三、點撥導讀,側重領會

1、指名朗讀第一段,其餘同學思考:小高爲什麼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個紙箱子?小高是在什麼情況下“緊緊地抱着”這個紙箱子的?當我迫不及待地追問紙箱子裏裝的是什麼,他告訴“我”是小昆蟲後,“我”爲什麼不相信?如果當時是你,你會怎麼想?爲什麼?

師生配合分角色朗讀這個部分,再次體會小高當時的心情

2、學生自讀第二部分,然後思考:

①“我”爲什麼稱這個晚會爲“特別的晚會”?

②從“嘗瓜會”上,“我”瞭解到了什麼?

③戰士們是怎樣品嚐西瓜的?他們在細細端詳,細細品味西瓜後,爲什麼會覺得“好像有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

重點學習:“我們在這裏安了家,紮下了根,將來要種更多的蔬菜和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麼忙得過來?我在碼頭上等船,就抽空捉了些小昆蟲帶回來”接着他告訴我,晚飯以前,已經把紙箱裏的小昆蟲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願在這裏安居樂業不過也難說,它們未必像我們這麼自覺島上的環境和條件,比大陸苦得多,差得多,它們也得有個適應的過程”

在反覆指導朗讀這段後,討論:

①島上的戰士爲什麼稱小昆蟲爲“小精靈”?

②“安居樂業”是什麼意思?小昆蟲“安居樂業”具體是指什麼?小高要讓小昆蟲在島上安居樂業,表達了小高什麼樣的心願?練習用“安居樂業”說一段話

3、小高的心願能不能實現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一隻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裏面包含着什麼意思?你從這句話中,還體會到了什麼?這樣的結尾,在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入,不僅是精讀課文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需要只有培養了學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纔算是成功的,纔算是走出了少、差、慢、費的誤區,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卓有實效地得到提高

四、自主練讀,積累感悟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聽一聽,請同學幫幫你,看你讀得怎麼樣?還需要有哪些提高?也可以談談你對課文中哪些句子的獨到體會,看看你講得是否有道理,讓同學來評判評判還可以把你覺得最值得記憶的句子快速地記憶下來,能夠仿寫一段話,那就更好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活動設計,旨在更加突出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有獨自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其創造力,培養其主動學習的精神

【板書設計】

彩色的翅膀

紙箱子→嘗瓜會→小蝴蝶

疑問→解疑→安居樂業

(熱愛海島、紮根海島、改造海島)

【特別建議】

可以說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了從課題看,就很有文學色彩,含義豐富,不是一眼就可以直接看出作者要表達什麼,需要讀完全文後才能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文章,對學生讀書能力的訓練是極有好處的

教學本文,可以循着文章“疑問”→“解疑”→“欣喜”(“安居樂業”)的思路構思教學流程在具體教學實施中,由於課文故事比較淺顯易懂,不必花大功夫去梳理故事,而應把朗讀訓練、字詞句訓練、思維訓練落到實處,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切切實實的收穫,有切切實實的變化,有切切實實的提高

現在一說到新課標,很多老師就怕被別人批,不敢把傳統的優秀的成功的語文學習經驗運用到課堂上,這是不妥的,更是可笑的哲學上就有揚棄的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很好地採用揚棄的態度,落實揚棄的精神只要本着對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發展負責,對學生的未來負責,這就是全面落實課改精神的體現

同時,讀與寫是有機統一的孿生姐妹,讀是理解,是積澱,是吸收,是內化;而寫是表達,是傾瀉,是展示,是外顯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在讀上下功夫,更在由讀到寫上下功夫,學生的收穫纔是更有益的學習一篇文章後,不可能把它的什麼優點都學到家,但只要學一課有一“得”就不錯了,持之以恆,天長日久,學生的讀寫能力自然就優化了但願我們的語文教學少走彎路!我們的語文老師多幹對學生有意的實事!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要求:

1、認只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2、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3、抓信事例,體會狄仁傑護法、執法之公正。

4、體會狄仁傑護法之公正,感受其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認識人物

1、商鞅南門立木,想方設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爲了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一個國家要穩定要強大,人僅要老百姓自覺守法,還要執法者公正的執法、護法。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狄仁傑公正護法的故事。

2、板書課題。

3、理解課題,初步識認人物。

狄仁傑(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爲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爲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爲憂,後人稱之爲“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導學提綱,引導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讀讀認認,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講述了狄仁傑公正護法的幾個故事,練習用小標題概括。

2、學生獨立自學課文,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3、自學反饋,全班互動。

三、品析細節,體會護法之公正

1、問:狄仁傑身爲大理寺的負責人,是怎樣公正護法的呢?

2、默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

3、小組交流,互評、補充。

討論:狄仁傑如此不顧個人安危,犯言直諫是爲了什麼?

4、體會其中感情,指導學生讀出狄仁傑據法力爭時的話。

5、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瞭解狄仁傑的言行——體會其如何公正護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質——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6、利用總結出來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剛正不阿懲罪人”“明察善斷護無辜”。

四、課堂小結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會認1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重音、停頓和語調來表達自己讀文所體會到的感情。

4。瞭解蝶蛾的樣子、聚集在家裏壯觀的景象。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方法。

教學難點

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由文字所描繪的畫面展開豐富的聯想,體會各種說明事物的方法的好處,並學習在表達中加以運用。

教學準備

幻燈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進一步學習生字新詞

二、檢查學生對生字、生詞的自學情況,直到學生進一步認讀、理解

1.隨即指讀生字,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並能說出它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的作用。

2.快速默讀,形成一定的默讀能力,快速找到生字、生詞,並在語言環境中加以理解,也可以藉助字典等工具書。

三、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畫出自己不懂得問題。

四、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學生彙報。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第二課時

一、由題入手,瞭解大孔雀蛾這種昆蟲

1.由文題中的“晚會”這一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爲學生創設主動思考、想象的情境,引領學生自然地進入到課文的學習。

2.認真思考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大孔雀蛾彙集在一起是怎樣的情景的閱讀興趣。

二、通讀全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並理清文章層次

三、逐段來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1.指導學生抓住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文章各部分的重點。解本文寫作結構上的特點,能抓住文章的重點,並能根據這些依據理清文章的層次。

2.全文抓住重點詞語“難忘”“晚會”來學習,先設想什麼樣的情景可以稱之爲晚會。引導學生在由此問題引入下文的深入學習。

3.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哪些內容是對“大孔雀蛾晚會”的直接描寫?哪些是側面的襯托?

4.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學習這部分描寫事物的方法,並體會這樣的方法的好處。

5.倒數第二段指導學生自己閱讀發現問題,能用一段話說出自己由這段介紹所能想象到的畫面,指導學生朗讀這段,通過重音和停頓的變化,感受這一情景的神奇和自己由衷的讚歎。

6.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最後一部分與第一段形成了首尾呼應,文章渾然一體。緊扣“難忘”。

四、總結全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讓學生自主梳理總結。

板書設計

大孔雀蛾的晚會

大孔雀蛾的外形特點

大孔雀蛾晚會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