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幼兒園科學四大發明說課稿(推薦5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6篇《幼兒園科學四大發明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幼兒園科學四大發明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幼兒園科學四大發明說課稿(推薦56篇)

篇一:四大發明的說課稿

一、說課

1、教材

《四大發明》是(上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文明的長河》中的第3課。它讓學生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它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全課分爲“歷史坊”,“我能行”,“新事窗”和“小論壇”四部分。

2、學情

在學習本課前可能部分學生已經知道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但是對四大發明的發明年代,人物,過程以及它們對世界的影響還不是很瞭解。

3、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參考教參中的目標,並根據自己設計的課時,擬定的教學目標分別落實到兩個課時中。

第一課時目標:

(1)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瞭解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3)動手製作活字,培養動手習慣和能力。

第二課時目標:

(1)瞭解火藥和指南針的發展,應用以及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4、教法

(1)演示法:教師準備充足的教學資料,如圖片,錄像等,讓學生對四大發明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講授法:教師根據實例和圖片,以講故事,敘述等方式講解四大發明的一些知識,引導他們根據實例瞭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5、學法

(1)探究學習法: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組織成小組,在課件,書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並進行交流。

(2)實驗法: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泥製作活字,通過反覆使用,重新排版等活動,探究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從而體會出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3)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啓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動手製作活字,培養自己的動手習慣和能力。

(3)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2、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的貢獻。

(2)懂得面對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要立志弘揚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

3、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採用演示法,講授法,探究學習法,討論法,實驗法等,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學習中思考。

4、教學準備

(1)教師:四大發明課件,錄像;製作簡易指南針的材料。

(2)學生:做“活”字的材料。

5、教學過程設計及說明

第一課時

活動一

在上節課,我們知道了漢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最早時候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被稱爲――甲骨文。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把漢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出示圖片】

請看有關資料討論:竹簡或絲帛各有什麼優缺點,出示表格。

竹簡太笨重,一本書往往要用一輛車甚至幾輛車運送。戰國時期的大學者惠施往往帶着五車竹簡的著作,“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有人給漢武帝的奏摺是兩個人擡進宮去的,漢武帝整整看了兩個月。而絲帛又太貴,以那時的生產力,這種珍貴的紡織品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

竹簡

絲綢

優點

便宜

輕便

缺點

笨重

昂貴

那麼有沒有既便宜又輕便的書寫材料呢【紙】

【說明】在上課的開始,我先以上節課的內容漢字引入到漢字的書寫材料竹簡和絲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竹簡,絲帛作爲書寫材料分別有什麼優缺點。如,竹簡便宜但笨重,絲帛輕便但太昂貴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有沒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呢。引導學生大膽假設,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由此引入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造紙術早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產生了,1957年在西安市郊出土的灞橋紙,是亞麻和苧麻做成的【出示圖】,1986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的紙繪地圖也被證明是植物纖維紙張,大致是以絲,麻之類爲原料。【出示圖】但是最初的紙張還比較粗糙不平,不太適合書寫,造紙原料也不太充足。東漢宦官,尚方令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極大地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蔡倫”。【出示蔡倫畫像及有關資料】蔡倫被美國《時代》週刊近期評選爲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

瞭解整個造紙的過程。【出示造紙過程圖及有關資料】教師做適當解說。

造紙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蔡倫的貢獻在於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擴大了原料來源,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紙;同時,還主張推廣造紙,用以代替絲帛竹簡,使紙張得到廣泛的應用。中國的造紙術最先傳到朝鮮和越南,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世界,12世紀中葉傳入歐洲,400年後又傳入南美洲。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至18世紀的兩千年中,一直處於世界造紙術的領先地位,直到蔡倫造紙1000多年以後,法國,西班牙等國才建立造紙廠,造紙術的改革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出示表格,小結造紙術。

發明人

發明時間

應用及意義

造紙術

蔡倫

近2000多年前東漢時期

原料簡單,價格便宜的紙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它深刻地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

【說明】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至18世紀的兩千年中,一直處於世界造紙術的領先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動二

造紙術被稱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你知道其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嗎。【出示文字】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富人才能有較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爲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麼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於是雕版印刷術就這樣出現了。雕版印刷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它也有缺點,思考一下是什麼用雕版印刷術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麼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因此活字印刷術誕生了。

【說明】先引導學生比較雕版印刷術對於手抄的優勢,再請學生討論雕版印刷術存在哪些弊端,該如何解決。從而引入活字印刷術的探究學習。

以小組活動形式,閱讀課件或書本P11,P18等有關活字印刷資料再填表。

篇二:四大發明的說課稿

發明人

發明時間

應用及意義

造紙術

蔡倫

近2000多年前東漢時期

原料簡單,價格便宜的紙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對知識的傳播和記錄,文化的積累和交流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它深刻地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

活字印刷術

畢昇

1041年-1048年北宋時期

火藥

指南針

學生交流內容,填表。

【說明】在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親身體驗,探究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在教造紙術的內容上扶,在其它三大發明上做到放。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入學習。在課件上,活字印刷內容共分爲三部分:印刷術簡介,印刷術發明人和印刷術的發展。讓學生對活字印刷術有更具體的瞭解。

出示補充內容:(1)看畢昇及活字印刷術的錄像。(2)現代印刷技術激光照排及發明者現代“畢昇”王選。

【說明】多媒體顯示現代印刷過程,讓學生了解現代印刷技術。讓學生認識到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步伐。

活動三

1、動手做“活字”

(1)出示製作過程。

(2)教師演示製作過程。

(3)小組活動,小組成員每人制作一個或兩個活字。

2、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說明】學生用橡皮泥自制活字印刷術通過反覆使用,重新排版等活動,探究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從而體會出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意義。

3、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中國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具體的瞭解了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還親手做了活字進行了排版。僅僅是這兩項發明就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進步,而火藥與指南針更是爲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

4、佈置回家作業:再造紙實驗。

出示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打漿――濾水――形成紙頁――乾燥。

把大約1克的衛生紙撕碎放入燒杯裏,並加入100ML的水混合30秒鐘。

任選一種顏色的染料(喜歡造出什麼顏色的紙就選擇什麼)。

在盛有紙漿的燒杯中加水到200ML刻度,攪拌兩分鐘。

小心地把造好的紙移去濾紙。

將造好的紙壓幹,烘乾。

第二課時

活動一

出示表格鞏固上節課內容。

以小組爲單位,在課件和書本上學習火藥,指南針內容。

填表交流。觀看指南針錄像,着重講解指南針和火藥對世界進程發展的作用。

教師做簡易指南針。

活動二

瞭解現代科技發展的近況。

中國新四大發明的評選。

小論壇: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你想說些什麼,展開討論。

總結。

篇三:大班科學:四大發明

學目標:

1、初步瞭解我國古代造紙、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的發明,知道這些發明創造對人類的作用。

2、爲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感到自豪和驕傲,初步萌發創造發明的願望。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在區角活動中投放了相關的內容

(材料準備)圖片、ppt? 教學過程:?一、? 瞭解紙是如何被髮明出來的:1、我們寫字畫畫需要用什麼?(筆和紙)

2、你們知道在紙沒有被髮明出來的時候,人們把字寫在什麼上面?(動物的殼骨上、竹片上、羊皮上)

3、引導幼兒觀看圖片,瞭解紙張是如何被創造發明出來的。

4、ppt觀賞各種紙製品,說說它們的名字,是用什麼做成的。

5、討論:紙的發明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u 小結:在人類還沒有發明紙的時候,人們把文字和圖形刻畫在動物的殼、骨上,竹片上,羊皮上。這些材料既不便於書寫,也不便於攜帶沒有頭的材料還很貴,所以人們想寫一部書很不容易。後來我國有個叫蔡倫的人發現,把樹皮、麥杆等東西在水裏泡軟後磨成漿,再把漿裏的東西撈上來壓平曬乾,就變成了能寫字畫畫的東西了,這就是——紙,蔡倫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紙的人。這種造紙的方法既簡單有省錢,所以至今我們還在用。有了紙以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變得既簡單又快捷。二、瞭解指南針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出示ppt,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有什麼用?

2、輪船在大海上怎麼辨別方向?解放軍在大山裏行軍時如何辨別方向?

3、討論: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指南針?(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談)

4、指南針是如何被髮明出來的?

5、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指南針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u? 小結: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發現,磁石的兩頭總是分別指向南北兩個方向,於是人們把磁石磨成小勺子的形狀,讓它幫人們辨別方向,這就是最早的指南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

三、瞭解火藥是如何被髮明的:

1、大家在過春節的時候,小朋友你們最喜歡做什麼?(放鞭炮)

2、你是怎樣放鞭炮的?點火以後會怎麼樣?爲什麼會爆炸?(裏面有火藥)

3、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瞭解火藥是如何發明的。

u? 小結:古時候,人們在勞動中發現,硫磺遇到火苗會爆炸,還會發出很亮的光,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做爆竹,在夜晚放。這就是最早的火藥。後來人們根據需要,把火藥用在許許多多的地方。

4、? 現在人們用火藥來做什麼?(引導幼兒自由結伴討論)(如煙花、爆竹,打仗、槍裏的子彈、炮彈等)

四、瞭解活字印刷是如何發明創造出來的:

1、出示印滿字的紙問:你們知道這些字是怎樣被印到紙上去的?(也可以用印章蓋印)

2、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活字印刷的發明。

u 小結:我國古代,印書是在一塊木板上刻上許多字,這樣的板子要是印別的書,就沒有用了。後來畢昇發明了用一個個刻好的字排起來進行印刷,要印別的書時只要重新排一排又可以用了,使印書變得又快又方便了。這叫活字印刷術。畢昇是世界上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

五、引導幼兒談談現代人的發明創造,激發幼兒創造的願望:

你知道的發明創造還有哪些?

中國人最早有了造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世界各國人民都在學習和運用這些技術,說明我們中國人很聰明,也很能幹,這些技術現在又有了新的創造,以後還會變得更加先進。我們小朋友現在努力學好本領,將來長大了也來開動腦筋,發明創造,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

篇四:幼兒園四大發明教案設計

幼兒園四大發明教案。我國的四大發明爲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們所有中國人都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將這些事情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從小就教育幼兒這些,讓幼兒萌發出對祖國的自豪之情。

活動意圖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貢獻,其中四大發明是我國一個重要象徵,在孩子的歷史學習中,需要讓孩子掌握這些燦爛歷史。下面,通過一個精彩的社會活動,更好的認識中國的四大發明。

活動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知道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識,知道中國人是聰明勤勞的,激發民族自豪感。

3、體驗創造的樂趣,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

2、請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舉辦“紙的展覽會”。

3、印刷廠印刷的錄像。

4、指南針。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它們分別發明於哪個朝代?是誰發明的?

二、感受四大發明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激發科學探索願望。

1、造紙術真有趣。

(1)參觀“紙類展覽會”。

(2)感知紙的特徵,幫助幼兒回憶和擴展自身的經驗。

啓發討論:你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紙?它們有什麼不一樣?(讓幼兒感知紙有厚薄,有光滑和粗糙,有顏色和光亮度不一樣等多種特徵)。紙可以做什麼用?(如:書寫、印刷、包裝、做紙盒等)。

(3)引導思考:你知道紙是怎麼來的'嗎?

2、神奇的火藥。

(1)教師:你看過煙花嗎,是怎麼樣的?你知道美麗的煙花用什麼做成的嗎?

(2)我國在哪個朝代就發明了火藥?

(3)火藥在生活中有哪些用處呢?

3、指南針作用大

(1)你們坐過船嗎?爲什麼船能在大海上航行而不會迷失方向呢?

(2)出示指南針並提問:我國在哪個朝代就發明了指南針?(戰國時期)

(3)你知道指南針最先是什麼樣子嗎?現在又是什麼樣呢?(指南針最先用的材料是用天然磁石磨成的,現在我們是用人工磁鐵,把磁針和分方位的盤裝在一起,也叫羅盤針。)

(4)請你談談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指南針?

4、印刷術真方便

(1)怎樣才能讓大家都有一本書看?許多相同的圖書是怎麼來的?

(2)我國古代印刷方法是怎麼樣的?現在的印刷有哪些主要步驟呢?(排版一校對一上色(印刷)一裝釘。)

(3)播放印刷廠印刷的錄像,體驗印刷過程。

(4)印刷術爲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小結:小朋友要從國小好本領,長大發明比現在還方便的印刷方法。

三、激發幼兒的愛國心。

小結:四大發明是我國在世界上最先發明的,現在,中國還有很多發明,有很多科學家。我們長大後也要爲中國人爭光,好嗎?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嘗試做一件小發明。

篇五:幼兒園四大發明教案設計

指南針: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

造紙術: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則用竹簡、木牘、縑帛等作爲記事材料。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挫、搗、抄、烘等工藝製成的紙,人稱蔡侯紙。

火藥: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藥,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藥兵器。

印刷術: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製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製成印版後,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覆使用。繼泥活字後,中國人又相繼發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印刷方法。

篇六:幼兒園四大發明課件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四大發明

活動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知道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識,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2、能圍繞話題談話,並能從別人的談話中獲得有用的信息。

3、掌握用吹塑紙印刻的方法,體驗創造的樂趣,在印畫的過程中能保持畫面的整潔。

活動準備ppt課件:四大發明

活動過程

一、有趣的造紙術

1、師生共同舉辦“紙的展覽會”在日常生活中請幼兒蒐集各種各樣的紙。

請幼兒把收集來的各種各樣的紙製品共同佈置成“紙類展覽會”。

2、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紙的特徵,幫助幼兒回憶和擴展自身的經驗。

幼兒討論:你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紙?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等手段進行感知,發現有的紙厚,有的紙薄;有的紙光滑,有的紙粗糙;

有的紙硬,有的紙軟,有的顏色和光亮度也不一樣等多種特徵。

3、啓發幼兒思考:紙是怎麼來的?

幼兒議論後,教師小結並介紹中國人發明造紙的過程和造紙的方法。

激發幼兒對創造發明的興趣。

4、啓發幼兒討論:紙可以做什麼用?

如:書寫、印刷、包裝、裝飾、做紙盒、做信封、摺紙、做紙漿玩具等。

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古代中國人發明紙對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貢獻。

二、神奇的火藥

1.讓幼兒回憶過新年時看到放煙花的情景,讓幼兒知道美麗的煙花需要火藥才能點燃。

2.出示火藥的圖片,並向幼兒介紹我們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發明了火藥。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火藥的演變,啓發幼兒談談火藥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指南針

1、讓幼兒回憶做船的經驗,引導幼兒思考爲什麼船能在大海上航行而不會迷失方向呢。

2、出示指南針,並向幼兒介紹我們中國人在很久以前(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針,

並從我國傳到歐洲,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指南針的演變和構造,最先用的材料是用天然磁石磨成的,

現在我們是用人工磁鐵,把磁針和分方位的`盤裝在一起,也叫羅盤針。

4、啓發幼兒談談指南針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印刷術(同上簡單介紹)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這四大發明是我國在世界上最先發明的,還有很多發明,也使世界矚目。

現在,中國在世界上還是很棒,很多的科學家是中國人,我們長大後一樣要爲中國人爭光。

激發幼兒的愛國心。

篇七:幼兒園四大發明課件

活動意圖: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做出了貢獻,其中四大發明是我國一個重要象徵,在孩子的歷史學習中,需要讓孩子掌握這些燦爛歷史。下面,通過一個精彩的社會活動,更好的認識中國的四大發明。

活動目標:

1、認識中國的四大發明。

2、認識燦爛的歷史。

3、熱愛祖國,激發孩子發明創造的心,更加奮發向上。

活動準備:

PPT教案

活動過程:

1.老師講述中國的歷史發展淵源;

2.讓孩子們說出祖國什麼地方讓自己最驕傲;

3.老師講述中國的四大發明;

4.根據PPT的講述,老師詳細講述四大發明;

5.認識四大發明出現的歷史,及對世界的影響;

6.孩子們表明自己對發明創造的認識;

7.老師總結課堂。

小精靈溫馨提示:

活動中孩子們可以很好地認識中國的燦爛歷史,對自己的祖國更加驕傲,對於創造更加充滿信心。

篇八: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隨着身會的發展,科技產品越來越貼金人們的生活,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強調選材既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麪包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而如何使硬麪包從新變得鬆軟可口,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個疑問,這又不得不聯繫到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麪包機。麪包機對於我班幼兒來說還是十分新奇的,熟悉與新奇的碰撞可以激發幼兒操作與探索的慾望,因此,從幼兒熟悉的科技 成果入手,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這些生動具體,形象可見的“科學技術”,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有益於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大班幼兒平時求知慾強,好奇多問,對周圍一切都非常關注,他們喜歡自由活動,渴望參加承認活動,盼望自己快點長大。本班幼兒對科技產品較感興趣,在家裏都看見過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嘗試過。因此,自己操作電器,對於大班幼兒來說相對有一定的難度,本次活動就將正確使用麪包機作爲難點。

二、活動目標及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認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標:

1、感受現代科技產品麪包機的優點,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2、瞭解麪包機的基本功用,學習使用麪包機。

3、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以上目標都在各活動環節中一一體現並完成,並落實到幼兒的身上,注重喲而的操作性、體驗性和全面性。

重點:學習使用麪包機,激發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難點:正確使用麪包機。

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是通過讓幼兒自己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的。

三、活動準備

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喲而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我爲幼兒兩次操作準備了兩組材料:

第一組:乾麪包、開水、牛奶、電飯鍋

第二組:麪包機、乾麪包

四、活動過程

A、以故事形式引出課題。(3—5分鐘)

“小熊家來了很多客人,可是家裏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只剩下一些乾麪包,這可怎麼辦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小猴子走了過來說,我們來做個實驗,使這些麪包重新變得好吃起來。建議都被小動物們認同了,小熊就拿來了開水、牛奶等,開始行動了,小朋友願不願意幫助小熊?”

我班幼兒愛聽故事,以故事形式設置懸念,一方面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給幼兒充分的想象與探索空間。

B、幼兒動手做麪包

(1)幼兒分撐組分別進行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帶着問題“你的麪包

變成什麼樣了?”進行探索操作,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爲下一個環節引出麪包機作出鋪墊與對比。

(2)對幼兒進行操作評價

讓幼兒說你用了什麼方法?

1、在電飯鍋裏的麪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進牛奶和水裏的麪包都溼溼的,不好吃!

小結:利用這些工具,麪包有的太溼,有的太粘,讓幼兒說說還有沒有另外的好辦法,激發幼兒愛動腦筋思考的能力,推動環節發展,引出麪包機。

C、出示麪包機

1、觀察麪包機的構造。

2、教師示範插上電源插頭,邊講解邊示範。

這裏是實現重點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講解演示法,讓幼兒更快地瞭解其功用,學習使用方法,爲自己操作帶來了進一步的推進。

3、個別幼兒操作,並嚐嚐味道,與剛纔有什麼不同,爲什麼,引出麪包機的好處。

D、幼兒操作麪包機

這裏是擔待內的所在,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及老師的知道,共同來完成。

E、(1)共同享用,總結

作爲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總結也相當重要,這裏主要是讓幼兒再次感受現代科技產品的便利,並對其產生興趣。

(2)延伸活動

請幼兒說說還有哪些好朋友產品,是誰發明的你想發明什麼?

篇九: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神奇的紙

1、課件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本環節我首先讓幼兒觀看“時裝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是怎麼做的?” 既讓幼兒複習了各種紙的名稱,又能激發幼兒想製作服裝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交流討論:“你想做什麼樣的時裝?”“用什麼材料製作?”

2、操作探索,拓展經驗

(1) 自選材料,初步感知

本環節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紙來做服裝,並介紹自己的發現:“請你說說你選了哪幾種紙,有什麼發現?”使幼兒感知到紙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軟不同等。

(2)操作記錄,交流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幼兒互相說說,“想用什麼辦法來做紙服裝?”而後提出要求:“用喜歡的紙邊做邊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針對能力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而對於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最後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時,我只充當一名觀察者、傾聽者,巧妙點撥幼兒活動中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同小結出紙的共同特性與紙的不同特性。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聯繫生活,展開討論:

啓發幼兒說一說紙在生活中什麼用途?我們要注意什麼?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並且注意衛生與安全。

4、時裝表演,體驗快樂

《指南》中指出:“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內容恰當地採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達到最優化的結合。”本環節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動的教育價值,將藝術領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穿着自制的服裝,在輕鬆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展示自我,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5、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繫,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紙的主題開展,如“美術欣賞——紙製品”、“音樂活動——有趣的紙樂器”“體育活動——報紙變變變”區角活動:“科學區——製作紙”“手工區——紙藝製作、紙漿玩具”“科教VCD——紙的燃燒”等。

篇十: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奇妙的靜電”這一活動,正是爲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而產生的。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慾望。

2、幼兒現狀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脫衣服時聽到過噼噼啪啪的聲音;梳頭髮時頭髮被梳子吸起來了,創設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這些靜電現象,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3、目標定位:

一、樂意探索,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

二、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三、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物體摩擦後會產生靜電

活動難點: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緻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5、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能夠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

鉛筆、塑料尺、彩筆、梳子、木筷子、吸管、綢布、碎紙屑、記錄卡等實驗材料。

(3) 環境準備:幼兒圍坐成6小組,每組6人。

二、說教法與學法

活動教法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演示法 、提問法等教法。

幼兒學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記錄法、交流表達等學法。

三、說活動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爲以下5大步驟,依次是魔術導入,激發興趣;嘗試實驗,感知靜電;設想材料,記錄結果;實驗驗證,交流表達;活動結束,教師小結。

(一)、以變“魔術”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要把小紙屑沾到尺子上面,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小紙屑粘到尺子上?(用雙面膠、膠水、透明膠布、水等方法)更深層次提問:如果不用雙面膠、膠水,也不用膠布,誰能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尺子把紙屑吸起來?(尺子不要挨住小紙屑,但能把小紙屑吸起來)通過這個魔術導入,充分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

(二)、幼兒嘗試——“小紙屑被吸起來了”

教師出示綢布、尺子和紙屑,讓幼兒自己先想再嘗試,之後 教師引導幼兒嘗試。 提問:爲什麼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會把小紙屑吸起來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接下來教師示範,讓幼兒感知靜電的時間在尺子上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紙屑很快掉下來了。進一步提出問題: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後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那它還可以在什麼地方摩擦後,也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衣服上、頭髮上、褲子上、襪子上、皮膚上等。)幼兒嘗試用尺子在衣服、褲子、頭髮、皮膚上摩擦看會怎麼樣?這一環節教師提問步步升入,引導幼兒先動腦再動手。

(三)、 猜一猜——“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能產生靜電,也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對可能“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再提出新問題:“除了尺子在綢布上、衣服上、褲子上、頭髮上等,摩擦後產生靜電,還有什麼東西通過摩擦後也可以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幼兒猜想:如鉛筆、筷子、吸管、彩筆、梳子等。)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四)、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也許有一些小朋友和別人的預測結果不一樣,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驗證預測的答案呢?(做實驗)。於是老師出示不同的材料,積極支持幼兒驗證,讓幼兒自己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交流表達。動手實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目的是證實和推翻實驗前所提出的假設,讓孩子親自操作、動手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記錄實驗信息,幼兒記錄實驗結果用“√”和“×”來表示,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還可合作進行再次試驗,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結論。表達交流,幼兒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如:彩筆在頭髮上,皮膚上、桌子上摩擦能產生靜電等,孩子們積極主動、有很高的探究熱情和交流願望,這一環節進一步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也使幼兒學會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經驗和分享合作。

(五)、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摩擦起電現象。讓小朋友們以後要注意觀察,看看什麼東西摩擦後也會產生靜電,把它記錄下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說活動特色:

1、內容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如:鉛筆、梳子、尺子、彩筆、吸管等,只不過孩子們從未觀察、探索過這些材料摩擦後發生怎麼樣的變化,用孩子們並不陌生的內容和熟悉的材料,引發孩子們仔細觀察、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符合“做中學”的思想。

2、活動過程中體現了“做中學”的四大環節:

①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②動手實驗 ③記錄實驗信息 ④ 表達交流

篇十一: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摺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篇十二: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我們都知道,動物是孩子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可愛的小兔子、小雞、小鴨;善良的小馬、小羊;兇猛的老虎、獅子……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小班幼兒對動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因爲那裏有他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動物朋友。爲了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讓幼兒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這些動物,我班進行了主題活動《動物王國》。在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小朋友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這是孩子對事物的想象,是其創造性的表現,也充分體現出幼兒對動物的喜愛。見他們對尾巴這麼感興趣,我特意找來了一張他們認識的動物尾巴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

以前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通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這說明幼兒對動物的觀察只是整體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部分,對動物的整體形象和細節考慮不全面。那麼,如何讓幼兒更細緻、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呢?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本次活動。

(一)、教育目標

如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欲和熱愛科學的情感。所以,根據這一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目標指定如下: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局部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內容方面

根據制定的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也是置關重要的。確定了活動《猜猜它是誰》,還要結合我班幼兒的具體情況。我根據主題活動《動物王國》裏的內容,結合本次活動,收集相關的遊戲材料,巧妙地將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設計在遊戲轉盤中,並將這些動物分割成二至四塊成爲孩子們喜歡的拼圖,讓幼兒通過這些分割圖推斷出是哪個動物,及在拼圖遊戲中讓幼兒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使幼兒在遊戲中能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增強求知慾,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難點是: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我在設計本次活動中,採用了以下方法:運用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觀察法也是幼兒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直觀、生動、具體地認識事物,提高幼兒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利用拼圖遊戲,將動物的整體圖片拆開,分成若干片,再讓幼兒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給幼兒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自己的活動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教師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形式,使幼兒在遊戲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四)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引導幼兒觀察大森林的場景:“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裏漂亮嗎?裏面有什麼?”讓幼兒通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通過提問:大森林是誰的家呢?直接導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

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爲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2、遊戲部分

①遊戲:《玩轉盤》

轉盤上是一些幼兒認識的動物的頭部圖片,教師出示大轉盤,請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個動物,並說出動物的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②遊戲:《找動物》

請幼兒將老師藏在大森林裏的動物部分圖片找到,這些動物並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在找到後,還要推斷出它是誰,然後告訴大家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通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喜愛科學活動的情感。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通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③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裏。

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3、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通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篇十三: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氣球

活動的設計意圖:

氣球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也是幼兒較喜歡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兒,基於他們的年齡特點:

活潑、好玩,同時他們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羣地圍着一樣東西在觀察。作爲教師,我們除了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滿足幼兒的求知慾,還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幼兒對事物與現象的探索欲。

新綱要指出,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的過程,而是要幼兒通過自身主動地觀察、發現、感知、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爲自身的知識經驗。本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爲什麼氣球被突然放飛會到處亂竄等等。

教學目標:

1、知道氣球變鼓是因爲充入了空氣。

2、從氣流吹在臉上的感覺,感知空氣的存在。

3、感知空氣從氣球中突然衝出的有趣現象。

教學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若干,充足氣的氣球一隻。

2、打氣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氣球喜歡吃什麼

——分別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和充足氣的氣球。

這是什麼?有什麼不一樣?

——再出示未充足氣的氣球,引出故事《氣球吃什麼》

1、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2、氣球究竟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得胖胖的?(氣球喜歡吃空氣)

——感受氣球輕輕吹在臉上和快速吹在臉上的不同感覺

二、我幫氣球吃空氣

——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裏溜出來,怎麼樣讓氣球吃得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呢?(幼兒個別回答)

——教師示範,重點是如何抓住氣球的嘴。

——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可以兩兩合作。

——玩氣球:摸摸氣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氣球碰一碰(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說有什麼感覺。

三、放飛氣球

——猜猜:氣球突然放飛會怎樣?

——請個別幼兒模仿氣球亂竄的樣子

——爲什麼氣球放飛後會到處亂竄?是誰給了氣球力量?

四、遊戲:流星球大戰

——組織幼兒來到空地

——遊戲:聽到教師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兒放飛氣球,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延伸活動:

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流星球大戰的情形。

篇十四: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爲:

1、 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爲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爲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爲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裏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裏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裏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着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裏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爲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裏,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4、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爲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着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篇十五: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導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

篇十六: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着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 活動準備

爲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隻魚缸(一隻有(水、)金魚,一隻內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三、 活動過程

以目標爲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裏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裏有水,水裏有魚;另一個魚缸裏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爲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爲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裏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通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爲一名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瞭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纔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後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2)如果水髒了、被污染了,會怎麼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乾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裏的死魚。觀看後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3)隨後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篇十七: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科學活動《空氣的力量》,它是空氣科學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子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空氣,它不僅孕育了生命,而且與人類的生活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從空氣是什麼樣的空氣在哪裏到空氣與風空氣的壓力,我們生活中有關空氣的科學現象太豐富了。對大班幼兒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學習中,已積累了一些有關空氣的知識和體驗,且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對象後,我選擇了將空氣流動產生風作爲本次活動的感知探究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究體驗如何產生風,引發幼兒對空氣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空氣的利用等問題的關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針對我們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①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

②運用所獲得的體驗探索怎樣讓水上的風車轉動起來;

③能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3、活動的重難點:

空氣雖無所不在,但它看不見、摸不着,因此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定位在感知與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難點爲遷移經驗解決讓水上風車轉動起來的問題。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爲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一是經驗準備:玩過魔術不溼的報紙,開展過與空氣有關的活動。

二是物質準備:

①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與沒洞的)

②風車(數量爲幼兒人數的3倍)

③報紙若干

④擦手布人手一塊

⑤塑料盆4個(四個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兩種,一種爲高水位,水面與杯子的高度一樣,可以發現水泡的現象;另一種是低水位,水面低於杯子,易感知氣流的現象。)

三是空間準備:幼兒半圓型集中;分組操作採用五張桌子,分5組進行操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教法有:操作法、設疑法、經驗遷移法、猜想驗證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動,從而保證了幼兒有充分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孩子們動起來。

2、其次是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引發幼兒的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本活動大量運用了設疑法,爲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的紙都溼了呢?爲什麼有孔杯子裏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裏的紙不會溼?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一個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支持着幼兒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經驗遷移法,經驗遷移能夠幫助幼兒在新經驗與舊經驗間架起橋樑,使新經驗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環節、第三環節分別運用了經驗遷移的方法。

4、此外我還將採用猜想驗證法,這是法國做中學教育模式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案,然後實施方案,驗證其可行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幼兒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態度,體現了新《綱要》中終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動在解決怎樣讓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中運用了該方法。

三、說學法

我們總是說教學方法,可見學法與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儘量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參與探究,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發展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善於學習同伴經驗的能力。

四、說活動程序

本次活動設計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爲兒童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我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

1、第一環節:魔術導入,激發興趣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活動,我將採用問題前幾天我們一起玩了魔術不溼的報紙,誰記得是怎麼做的?,引發幼兒回憶變魔術的操作要求。此環節重在激活幼兒有關的經驗和技能儲備,爲下面的活動做鋪墊。本環節預計時間爲3分鐘。考試大整理

2、第二環節:動手探索,感知現象我出示紙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請你們按上次的方法再變一次魔術,看看把紙放在杯子裏是不是一定不會溼,從而調動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在操作中將發現紙溼了,引發與原有經驗的衝突,產生疑問:爲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紙都溼了呢?這時我會適時地引導幼兒將紙杯與上次魔術用的杯子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有孔和沒孔。接着,我將進一步提問:爲什麼有孔杯子裏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裏的紙不會溼?啓發幼兒將兩個杯子倒扣水中,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發現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時,會有氣流從孔裏出來,還會冒出氣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爲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請幼兒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分享彼此的發現,同時,還要幫助幼兒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經驗,通過是什麼從孔裏跑出來了?這些氣泡是怎麼來的?等問題,讓幼兒明確從孔裏出來的是空氣,空氣流動會產生風,從而順利進入下一環節。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因此本環節我預計的時間是10分鐘。

3、第三環節:遷移經驗,解決問題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服務於生活,作爲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將科學帶到生活中和用科學的意識。

因此,我設置了怎樣讓小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情境,讓幼兒運用感知體驗的科學現象來解決具體問題。教師出示泡沫小風車,鼓勵幼兒猜想: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動、用水流等,個別幼兒會運用空氣流動形成風的原理讓風車轉起來,對於幼兒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由於上述活動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得以調動,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也就會水到渠成。操作之後我將請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說說是用什麼辦法讓風車轉起來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關注用空氣流動產生風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鼓勵幼兒選擇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紙杯,在水中以振動的方式,使空氣從小孔中擠壓出來產生風,帶動紙杯頂上的風車轉動,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本環節是難點,注重師幼互動,預計時間爲12分鐘。

4、第四環節:引發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活動的最後,讓幼兒自由地圍在我的身邊,拋出問題:剛纔你們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試過了嗎?有什麼感覺?那杯子的大小和風車轉得快慢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下次再試試吧。我預計這個環節時間爲5分鐘。

五、精彩片段

篇十八: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通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 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通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爲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交互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課件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爲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爲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爲: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一)設置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着一羣蔬菜寶寶來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爲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爲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二)猜謎遊戲:逐一出示各種蔬菜寶寶,通過猜謎遊戲瞭解蔬菜能吃的部分不一樣。(PPT)

1、紅漆桶,地下埋,綠的葉子頂上栽,切開紅漆桶,清涼可口好小菜。(胡蘿蔔)說一說胡蘿蔔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胡蘿蔔還有“土人蔘”之說。因爲胡蘿蔔中含有澱粉酶,能助消化,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吃胡蘿蔔可以補充維生素。

提問:我們吃的是它的哪一部分?(根)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2、猜謎語: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西紅柿)誰能說一說西紅柿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麼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

3、看圖中是什麼蔬菜?(白菜)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吃它的葉。(菠菜、青菜、捲心菜)

4、提問:這是什麼?(土豆也叫洋芋或馬鈴薯)。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乾淨,纔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

5、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三)瞭解蔬菜的營養價值,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蔬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蔬菜有助於身體健康,能使我們長得更高更快更聰明,因此,平時不能挑食。

(四)遊戲體驗:分類遊戲“找朋友”(PPT圖片,背景音樂)

每個幼兒手拿一張蔬菜圖片,讓幼兒根據蔬菜的特徵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麼部分的,然後聽音樂唱着歌去找朋友。

利用輕快的音樂,讓孩子們在找朋友的過程中能正確地對蔬菜進行歸類,更加深了對蔬菜的認識。

(五)品嚐交流:蔬菜沙拉

教師出示用番茄、黃瓜、胡蘿蔔做的蔬菜沙拉,請幼兒品嚐,交流“蔬菜沙拉”的製作方法。讓幼兒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逐步意識到多吃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

(六)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做蔬菜沙拉,鞏固對蔬菜的認識。

篇十九: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沉下去浮上來》是大班科學領域的一次探索活動。大班幼兒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逐漸增強,對身邊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樂意親自動手去探索。本次活動利用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與浮的現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科學現象,本次課程爲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種方式,如操作、想象、討論等進沉與浮的行探索活動,並通過比較得出結果。

二、 說活動目標

(一)、根據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總目標,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態度、能力、技能三個方面預設以下幾個目標。

1、觀察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並對這一現象感興趣。這是從幼兒的態度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目標。大班幼兒好奇心比較重,所以要培養幼兒對周圍科學現象感興趣,要讓幼兒親身去觀察,從而感受到科學的奇妙。

2、動手操作去體驗各種物體在水裏的沉浮現象並用正確的方式記錄和規範的語言表達探索沉與浮的科學奧祕的過程和結果。

這是從幼兒能力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是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重點鍛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和表現能力。

3、嘗試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同伴的幫助,尋求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這是從幼兒技能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逐漸增強,因此,這一目標主要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二)重點、難點

重點:動手操作去體驗各種物體在水裏的沉浮現象並用正確的方式記錄和規範的語言表達探索沉與浮的科學奧祕的過程和結果。

大班幼兒雖然詞彙量逐漸豐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逐漸增強,但相對來說語言表達缺少邏輯性,而對科學現象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的表達對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標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

難點:嘗試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同伴的幫助,尋求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沉與浮的科學現象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並且會經常用到,所以,在幼兒初步瞭解沉與浮的原因之後,把尋求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三、 說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動做如下準備:

1、 課件製作及電腦、投影、音響的準備。課件準備就是影像資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體。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組一個,木塊,木片,鑰匙,啤酒瓶蓋,飲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組一套。記錄卡每組一張,分類筐每組三個(筐子側面分別貼着沉、浮和懸浮的標誌)。

3、 大字卡“沉”與“浮”

四、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師幼互動,設計開放性的活動過程,所以採用如下教法:

1、 多媒體展示法:利用電腦和投影向幼兒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種浮在海上的物體,引起幼兒強烈的興趣。

2、 提問法:提問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體驗到的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 說學法:

整個活動過程提倡幼兒主動體驗,探索,讓幼兒主動學習。所以,本次活動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1、 操作法:準備充足的材料,讓幼兒去體驗各種物體的沉、浮,總結沉與浮的基本規律。

2、 觀察法:讓幼兒觀察物體的特徵以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3、 記錄法:教師提前做好記錄表,讓幼兒養成總結記錄總結的好習慣。

4、 討論法:引導幼兒經過討論、合作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尋求正確的結果。

篇二十: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着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 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

2. 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了解水的基本特性,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知道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在:嘗試操作,瞭解水的(三個)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動的、能溶解物質)。

三、 活動準備

爲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隻魚缸(一隻有(水、)金魚,一隻內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四、 活動過程

以目標爲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裏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裏有水,水裏有魚;另一個魚缸裏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爲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爲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裏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通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爲一名

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瞭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纔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

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後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髒了、被污染了,會怎麼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乾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裏的死魚。觀看後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

(3)隨後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爲主的操作實驗。

老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爲導的小結提升。

在科學活動中,老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後,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科學活動的嚴謹性。

三、以情感爲續的活動價值。

本次活動設計不僅注重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知識、技能的提高,同時注意激發幼兒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願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動有可續性發展。)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中班科學《有趣的水》的說課內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篇二十一: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着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爲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爲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爲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着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篇二十二: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豔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着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慾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據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重難點: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準備:

1、活動室佈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於活動區、玩具櫃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二、說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着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爲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爲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活動組織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活動過程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徵。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鍊。

三、說教學程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在糖果王國裏找朋友。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着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裏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後,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導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徵。

幼兒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徵,並與同伴交流。

導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夥伴說一說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麼樣的?

① 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② 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③ 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徵,並交流自己的發現。

① 看糖果,瞭解糖果的包裝——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導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麼樣的衣服?

② 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導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後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麼樣的?

③ 剝糖果,瞭解糖果的外形、顏色——導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脫掉,看看糖寶寶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④ 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導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

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麼味的?

⑤ 嘗糖果,瞭解糖果的味道——導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麼樣?

根據糖果的特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緻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徵。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三)簡單瞭解糖的作用。

1、提出問題:糖有什麼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後保護牙齒的方法。

四、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遊戲。

篇二十三: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是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用書。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職業理論的養成和職業能力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及學生學習的特點,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

2、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科學教育活動。

3、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

我將瞭解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求並知道其重要性,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難點則定爲,能夠針對幼兒園各年齡科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科學教育活動。

三、說教學

準備多媒體課件、教材四、說教學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講授法、交流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法進行教學。

講授法是對教學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講解,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以達到解惑的目的。

交流討論法是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就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案例分析法,是爲了實現教育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的分析、審理、討論。

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幻燈片使抽象理論直觀化,提高課堂效率。

四、說活動

過程1、導入:複習舊知科學的含義?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

2、學習探索新知識(1)對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目標的分析總結:因此,幼兒對同一內容理解、掌握的層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們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目標。

(2)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類型(學生看圖,討論具體哪些活動類型,不同類型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什麼?)(3)常用的方法3。案例點評(1)這一活動屬於什麼類型的活動?

(2)活動中主要運用了哪些教具?

(3)活動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方法?

總結:以上的案例分析一般只是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分析,並不是全面的分析。實際上對於任一案例,不僅可以從活動設計的方法、形式的角度進行分析,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如教育理念的體現、活動目標的確定、活動結構的安排特點、使用的教育手段、教學技能等,這樣更有利於我們全面瞭解活動設計應注意的方方面面。

4、組織要求【學生討論】作爲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你應該具備哪些知識,滿足什麼的要求,才能夠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

5、課後拓展以“有趣的石頭”獨立設計一次活動六、說教學反思以職業能力爲嚮導,突出能力的培養;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加強職業素質的養成。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爲本”,關注學生的內心、體現人文精神的理念,培養學生在學前教育職業嚮導中的人文情懷。

篇二十四: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隨着地球環境的急劇惡化,土地沙化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沙漠的無情,正嚴重地威脅着人類的生存。來自沙漠的沙塵暴,已對我國北方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讓幼兒認識沙漠、瞭解沙漠的特徵,知道沙漠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危害,樹立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爲了讓孩子更好的探索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以及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茫茫的沙漠》這一堂科學課。根據幼兒愛聽故事的特性,我自編了一段小故事《地球村》,讓幼兒從故事中更形象的瞭解沙漠的形成及危害。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而沙漠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們也不可能帶幼兒去感受真實的沙漠,我運用了沙池這一現成的場地,將它佈置成一個“沙漠的模型”,幼兒可以通過到“沙漠模型”裏走走,比比等活動,使他們對沙漠有更深的認識與瞭解,更好的感受到沙漠的特徵及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二、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沙漠的形成及特徵,知道沙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能力目標:通過體驗和討論,感受沙漠與平地的不同,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探索大自然的願望,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把認知目標做爲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準備

爲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對沙漠已有一定的認識,初步瞭解沙漠中動植物的特徵。觀看過有關沙漠的錄象片段。

2、環境材料準備: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自編故事《地球村》及地球、沙漠的圖片各一張;各種廢舊材料若干。

3、爲了讓幼兒能直直接更形象的瞭解沙漠,我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正因如此,所以我的整堂教學課都是室外進行的。

四、說學法、教法

一位教育名家說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天天在變,日日在長,因此,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最佳的方法,雖說教無定法,但是較必有法,簡單歸納一下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講解法:通過傾聽故事,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對沙漠的認識。2、遊戲法:幼兒的學習源於遊戲,讓幼兒在沙漠模型中“走一走”、“比一比”的遊戲中,幼兒能從沙漠模型中親身感受到沙漠與平地的不同,知道沙漠中只有駱駝纔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後通過“議一議”討論出如何不讓我們的土地變成沙漠。3、動手操作法:在幼兒通過討論之後,讓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廢舊材料“綠化地球”。

五、說過程

我把本次活動分爲三大部分:開始部分——遊戲部分——結束部分

(一) 開始部分

1、根據圖片傾聽故事《地球村》,提問:

a、故事中,地球村最後變成了什麼?

b、漂亮美麗的地球村怎麼會變成沙漠的呢?

c、沙漠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最後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由於人類不合理開發地球資源,亂砍亂伐,破壞草原,破壞地球環境,使土地沙漠化形成了沙漠。沙漠的沙塵暴給人們帶來了很嚴重的危害。這時,我會趁熱打鐵,繼續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沙漠嗎?你見過的沙漠是什麼樣子的?你知道沙漠裏有什麼嗎?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再次充分的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2、觀看“沙漠模型”

“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看看沙漠!”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爲了讓幼兒不將沙漠模型誤以爲沙漠,我會對幼兒加以解釋“這個不是真正的沙漠,只是沙漠模型,真正的沙漠就想小朋友們剛纔說的一樣裏面有很多沙呢!”而後我會提問:

(1) 沙漠裏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沙呢?他們怎麼來的呢?

(2) 爲什麼沙漠中沒有小動物,我們也不能在沙漠裏生活呢?

(二)遊戲“走一走”、“比一比”、“議一議”

1、首先讓幼兒通過到沙漠中“走一走”,體會在沙漠中走路的感覺,並表達出在沙漠中走路的感受。

2、其次將幼兒分成兩隊分別在沙漠與平地進行接力比賽,以及兩名幼兒在沙漠與平地中騎自行車的比賽,通過這兩個比賽讓通過遊戲再次感受在沙漠中行走的困難,體會沙漠與平地的不同。

3、最後“議一議”中,我先根據之前的比賽,提出問題

a、爲什麼在我們在沙漠中走路沒有在平地上走路快而穩呢,有的小朋友在“沙漠“裏走路老要摔交呢?

b、爲什麼在沙漠裏騎自行車,小朋友在怎麼用力自行車就是騎不動呢?

c、那在沙漠中應該使用什麼交通工具?怎麼樣才能將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到沙漠中走走呢?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刻將最關鍵的問題拋給幼兒“如何防止沙漠的擴張,如何將沙漠合理利用,如何將“沙漠變爲綠洲”通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裏作一個大彙總。最後我會根據幼兒的回答作一個總結:不能亂砍亂伐,不破壞森林,要多種樹木和草地。初步讓幼兒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原來沙漠那麼可怕,如果我們的地球都變成了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活。剛纔我們小朋友想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現在我們就去試一試,把美麗的地球村變回來吧。”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如塑料瓶子、皺紋紙、泡沫盒子、廢報紙等給沙漠模型進行綠化,給沙漠種樹、做草皮。

六、延伸活動

環境保護是一項重大工程,在讓幼兒懂得如何保護環境的同時,教師必須做一個很好的典範。我會從平時的學習中從點滴做起,時刻向幼兒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傳達保護環境的意識。

篇二十五: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剛升中班幼兒可能會對調色活動本身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動的主要是爲幼兒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因此我選擇了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這節課。

二、 說教學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現顏色的奇妙變化,激發幼兒對調色的興趣。

2、 在示範的基礎上, 教幼兒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並引導幼兒進行一定的創編。

三、 說教學準備:三個裝了不同顏料的瓶子、碗、畫筆、紙。

四、說教法:

在這一活動中,我爲了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瞭解顏色的變化,我將在活動中採用講解法、示範法、操作法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環環緊扣,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五、說教學程序:活動流程爲:

1、採用教具與故事相結合導入主題。

2、老師示範表演魔術。

3、幼兒操作活動。

4、幼兒作畫。

篇二十六: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號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中大班科學活動《 》(板書課題)

本次活動,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評委加以說明。

首先說教材:本次活動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但孩子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中的道理。《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依據《指南》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在積極動手探索中,感知 現象 ,初步瞭解 原理。

2.能力目標:學習用圖畫或其它符號記錄探索結果。

3.情感目標:萌發幼兒對現象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主動參與探索活動,瞭解 現象。

活動難點是:幼兒能創造性地用圖畫或符號來表現自己的發現。

以上我說的是教材,下面我說說活動方法。

先說教法:遵循以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活動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我採用觀察指導法、演示法、談話法、記錄法等方法開展本次活動。新《指南》提出:“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啓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還採取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再說學法:

在活動中我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操作法、記錄法、體驗交流法等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幼兒的認知基礎,我做了以下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 、記錄卡、記號筆等

我解說的第三個方面是活動流程

根據本次的活動內容及中班幼兒的認知基礎,圍繞活動目標、重點和難點,結合《新指南》精神,我把活動過程設計爲以下幾個環節。

一、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剛開始,我先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

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慾望,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二、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

我爲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因爲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 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三.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

由於我準備的記錄表的形式是第一次使用,此時我會邊出示記錄卡邊問: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然後我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通過記錄,使幼兒對 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此環節我通過再次探索,並記錄探索結果,讓幼兒充分了解本次活動的內容,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慾望,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突破了難點目標。

四.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我這樣給孩子提出要求:請你看着自己的記錄表,說說你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

在這裏,我儘量爲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五.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 ,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 )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本次活動我遵循了“玩中學,學中樂”的幼兒教育理念,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等身份,通過操作體驗、啓發式提問法、演示法、記錄法等教學方法,爲幼兒創設了自主探索、交流發現、感知體驗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爲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爲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尊敬的專家評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鞠躬,擦掉黑板。)

篇二十七: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認識人民幣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纔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纔是最有效的,所以通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爲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通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通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爲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裏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 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篇二十八: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設計意圖

2--3歲的幼兒由於大腦神經發育得還不完全,手腳協調能力較差,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幼兒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經觀察,我發現我班幼兒對爬比較感興趣 ,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們也很喜歡爬.根據幼兒的這些年齡特點,結合本階段的“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活動,運用螞蟻爬着行走的特點,讓幼兒學習螞蟻爬的動作,我選用了“螞蟻運糧”的遊戲活動.通過螞蟻學“找食”的本領,練習幼兒的手膝着地爬和跨的動作.“螞蟻”這一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也非常的喜歡,在活動設計中,我以“螞蟻”爸爸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創設一種螞蟻爸爸和寶寶一起找食物的情景,這非常符合託班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情感,師生間能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也更有利於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個活動中鍛鍊幼兒的四肢協調動作,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體驗體育遊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發展幼兒雙手雙膝着地爬,跨的能力.

2.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練習幼兒雙手雙膝着地爬的能力.

教學難點:能跨過10釐米的障礙物.

四:設計亮點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

爲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爲託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以看老師示範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採用提問法是因爲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啓發幼 兒積極思維。採用遊戲法是因爲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學技能。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幼兒在看看、聽聽、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觀看教師示範直接獲得印象。讓幼兒在遊戲中,練習雙手,雙膝着地爬和跨的技能,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

五.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1.教學準備:螞蟻頭飾若干.糖果若干.輪胎若干.磁帶.

2.做操

小螞蟻們你們好,今天的天氣真好,和爸爸一起來做做操,出來鍛鍊一下身體好嗎?我們出來的時候要先跨過家門檻,跨的時候要把腳擡高點,小心別摔交.

3.引出主題

我的寶寶們真能幹,做的可真好,現在我們的肚子都餓了,媽媽帶你們去找東西吃好嗎?

(二)基本部分

1.講解示範

我們到那邊的地上去找好嗎?爸爸要爬着到那邊去,先看爸爸是怎麼做的,把2個膝蓋着地,然後2個手也按在地上,爬啊爬的去找東西吃,找到好吃的東西后再爬回來,爬到家門口,然後再跨過門檻,帶着糖在家裏休息會.看懂媽媽是怎麼找東西了嗎?

2.幼兒操作

1.講解示範

A請個別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一個能幹的寶寶來找找看,爸爸看他學會了沒有.教師在旁指導

B請全體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寶寶們跟着爸爸一起去找東西,寶寶們要跟着爸爸爬,不能爬遠了,懂了嗎?

(三).結束部分 寶寶們找東西找的全身都是泥.現在我們來洗洗澡吧.爸爸請寶寶們帶着糖到那邊去曬曬太陽,休息下好嗎?

篇二十九: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爲有空氣的存在.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2、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幼兒教師應爲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爲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

四、說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科學啓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爲重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爲此次活動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

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啓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我採用了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觀察、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等學法使幼兒獲得認知能力。

六、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兒爲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爲:猜謎導入——啓發提問——實驗操作

1、 活動導入部分:

我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得此次活動能夠更好的開展。 謎語: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2、 活動開展部分:

在這個部分,我首先採用了啓發提問的方法,問小朋友們什麼地方有空氣。然後出示氣球,讓幼兒猜想是誰住在氣球裏。然後幼兒自己通過實驗操作、觀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尋找身體裏的空氣,如對這手吹氣,捏住鼻子閉上嘴巴,說說這些做了這些動作的感受,幼兒還可以把粉筆頭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其次,我採用了實驗操作的教學法,爲小朋友們變了一個魔術,倒不出來的水。在這個實驗中,我還用到了比較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個透明的空杯子裏裝水,水未滿,然後蓋上紙片,將水杯倒立起來,讓幼兒觀察,然後在杯子中裝滿水,蓋上紙片,將玻璃杯倒立,讓幼兒觀察水有沒有倒出來。通過提問:是誰在幫忙。爲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纔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最後,我將蠟燭點燃後用玻璃杯罩住,讓幼兒觀察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

之間交流討論,然後在自己動手操作,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是無處不在的,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3、 結束部分:幼兒交流討論實驗的結果,說說空氣的特徵及其作用。

七、說活動延伸

針對本次活動的延伸,我讓幼兒探索風和水有些什麼奧祕,讓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更大的興趣。

找空氣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爲有空氣的的存在,,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幼兒對你探索自然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氣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紙片。 活動重難點:

重點: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 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氣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氣球裏?(空氣)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紙片。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爲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纔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

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探索風和水等自然現象有什麼奧祕,引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

篇三十: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 方法背景 本次活動採用了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

試一試: 這是本活動開始的部分。爲了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採用了先觀察的方法。請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兩種液體——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想一想:“把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有什麼現象?”教師在到紅水的時候應在杯子後面放一張白紙以便幼兒觀察。在幼兒看到水分成兩層後,請幼兒用自己面前的兩種水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分成兩層。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下自己親手實驗,引起幼兒實驗和探索的慾望。

說一說: 本環節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慾望。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手的實驗和教師倒的水進行比較,教師應該儘可能的讓幼兒把自己想說的事說出來,並提出一些讓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回答的問題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師到的水一樣嗎?那你們知道是爲什麼嗎?”教師可以在幼兒急切的期盼下說出答案“把許多白糖放到紅色的水裏,使勁的攪,一直到化不開爲止。”讓幼兒明白,紅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爲裏面有許多的糖,水就變重了,重的東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環節是採取了幼兒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在幼兒實驗時知道什麼樣的液體可以沉到水底,用什麼方法制作這樣的液體。讓幼兒和第一杯水比較,知道兩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動完成的《綱要》和國家《科學》課程的目標有: 1、通過幼兒的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 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一) 活動目標: 1、 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並萌發初步的探索慾望。 2、 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 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二) 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 活動流程:

(四) 活動過程: 1、 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裏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裏,會有什麼現象呢?” (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麼現象?爲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後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 說一說: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 (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爲什麼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

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麼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爲老師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在水裏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 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裏,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裏不能化了爲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五) 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三十一: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情況分析:幼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當中,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無窮的好奇心,在《綱要》中,科學教育的內容從幼兒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風是幼兒在日常觸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現象,本活動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物體探索風的形成,讓幼兒在活動中更爲直接地體驗風的存在,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引發孩子們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

二、說教材(一)、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和愛好;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教給幼兒主動探索的技能;發揮科學的教育作用。科學活動《風》就很好地落實了這一教育任務。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風的存在,快慢、強弱。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讓幼兒想象風的奧妙,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這是一次科學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科學教育爲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嘗試感知風的存在上。感知活動通過小朋友與風對話,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嘗試的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尋找看不見的朋友。因此,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風的形成是這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爲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桌子10張呈直角擺放在側面和後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電風扇、扇子、吹風機、氣筒、紙板、吸管、氣球、吹氣玩具、吹風玩具、書、雨傘、風車、有關龍捲風的碟片等。

3、經驗準備:已經知道空氣的存在;活動前在戶外感受風。

三、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爲主,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產生風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用一用、試一試中獲得感知風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試一試、比一比感受。

四、說學法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鍊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篇三十二: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下面小編以幼兒園科學《動手做玩具》說課稿爲例,爲大家介紹說課稿的寫法。

各位評委老師:

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科學《動手做玩具》。

一、說設計意圖

一次性的物品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物品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爲指導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爲寶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此活動。此活動的目標是:

1、啓發幼兒嘗試用廢舊材料自制玩具,增進環保與創新意識。

2、鞏固幼兒練習不同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

3、學習與同伴合作製作玩具,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說活動準備

人們常說:成功總是伴隨有準備的人。所以,我爲本活動做了充分、細緻的準備工作。1、VCD、電視機、CAI課件。2、一次性物品:快餐盒、紙杯、塑料袋、一次性快子、輔助材料等,即時貼、毛線等(人手多份)、剪刀、漿糊。3.輕音樂磁帶、錄音機。

三、說活動重難點

中班幼兒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向抽象邏輯性思維過渡,所以科學地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大膽地創造是活動重點。而幼兒的抽象邏輯性思維正在發展,因此,訓練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連貫地講述.是活動的難點。

四、說教法

本課我採用了遊戲法、啓發提問法、討論法、操作練習等教學方法。

1、遊戲法是幼兒最喜歡又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方法。

2、我運用啓發性提問法來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大膽創作。

3、討論法可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法、形式來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4、操作練習法不僅能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可以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學習能力,

篇三十三: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製作紙飛機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紙飛機,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製作方法,然後每個人去自己製作,並嘗試着將它們飛起來。將孩子們帶到戶外,讓每個孩子將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起來,看誰能將飛機飛得遠些。

向孩子提一些問題:如:你注意飛機是怎樣飛得嗎?幫助一些孩子調整自己製作的飛機,使其能飛起來,並飛得遠些。

設定一個目標,看誰的飛機能到達那個目標。

2、高處向下拋物體

收集不同形狀、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頭、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會掉下來造成傷害的物品。

向孩子們提問:這些東西會怎樣從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還是飄着落地?是很快地落地還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們喜歡一些其它東西試驗,也可讓他們進行選擇,但一定要保證安全。

針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嘗試每種物品落地時,可以讓孩子們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結果。

3、讓球在管子裏滾動

收集各種長度的PVC管子,或是用捲紙中間的紙管子,將它們連接起來。儘可能使這些管子在一條線上,使其能讓一個球通過。

讓孩子們儘可能設計自己的小球通道,儘可能地將管子做得長一些。

怎樣才能使小球通過設計的管子而不停下來呢?

4、滑動物體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結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會滑倒的。孩子們有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對滑動有經驗。

可以設計幾種斜坡,斜坡可以考慮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從而使在上面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們一起嘗試在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動某些物體,看它們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還可以在同樣的斜坡上採用不同的物體,看同樣的斜坡上,哪些物體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種實驗都要和孩子進行必要的討論,談他們的發現,歸納他們看到的結果。

篇三十四: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 神奇的紙

1、課件引題、激發幼兒興趣

(1)本環節我首先讓幼兒觀看“時裝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是怎麼做的?” 既讓幼兒複習了各種紙的名稱,又能激發幼兒想製作服裝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交流討論:“你想做什麼樣的時裝?”“用什麼材料製作?”

2、操作探索,拓展經驗

(1) 自選材料,初步感知

本環節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紙來做服裝,並介紹自己的發現:“請你說說你選了哪幾種紙,有什麼發現?”使幼兒感知到紙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軟不同等。

(2)操作記錄,交流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幼兒互相說說,“想用什麼辦法來做紙服裝?”而後提出要求:“用喜歡的紙邊做邊比一比,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這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過程中,我針對能力不同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而對於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最後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這時,我只充當一名觀察者、傾聽者,巧妙點撥幼兒活動中的閃光點,並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同小結出紙的共同特性與紙的不同特性。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聯繫生活,展開討論:

啓發幼兒說一說紙在生活中什麼用途?我們要注意什麼?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並且注意衛生與安全。

4、時裝表演,體驗快樂

《指南》中指出:“運用整合的思想,根據目標、內容恰當地採用適宜的組織形式,以達到最優化的結合。”本環節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動的教育價值,將藝術領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穿着自制的服裝,在輕鬆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展示自我,品嚐到成功的快樂。

5、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並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繫,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紙的主題開展,如“美術欣賞——紙製品”、“音樂活動——有趣的紙樂器”“體育活動——報紙變變變”區角活動:“科學區——製作紙”“手工區——紙藝製作、紙漿玩具”“科教VCD——紙的燃燒”等。

2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神奇的紙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溼、易皺等。正因爲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於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爲什麼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爲什麼皺紋紙放在水裏會退色?”“爲什麼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祕密,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豔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摺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爲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着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遊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願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佈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瞭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並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麼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豔的紙服裝,讓幼兒瞭解紙時裝的材料及製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慾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祕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然後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麼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摺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篇三十五: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美麗的公雞》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公雞”與“啄木鳥”“蜜蜂”“青蛙”三個小動物比美遭到拒絕,最後在“老馬”的幫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人們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個愛勞動的小動物和一個愛比美無事可幹的公雞以及語重心長的長者老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對話簡潔明快,並且結構和語言多次重複,是與幼兒理解和記憶,從而使幼兒產生模仿的慾望。

爲了更好的同幼兒一起進入角色,我採用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教師與幼兒的問答中想象,猜測故事的發展,從而達到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從以下三方面具體說說我的設計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兒進入故事。

教學伊始,我和幼兒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雞》並問幼兒:今天大公雞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歡迎嗎?(出示公雞圖片)小朋友大家好!你們看我美麗嗎?哪美麗?你能用語言誇誇我嗎?從而引導幼兒從“冠子”“羽毛”“腳”等方面來形容公雞的美麗。

有的幼兒說“冠子紅紅的,大大的”有的說“身上的羽毛五顏六色的”有的說“腳是黃顏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雞,我有模仿公雞說:“我還爲自己編了首兒歌,你們想聽嗎?”孩子們高息的說:“想聽。”“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黃的腳,要比漂亮我第一。”讓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一個整體印象,爲下文的猜測故事打下基礎。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預測故事的發展,和幼兒一同講故事。

待幼兒對故事中的公雞有了感性認知後,我開始講述故事的開頭,當講到公雞得意洋洋地唱完歌,問孩子:“請你猜想一下這隻公雞要幹什麼去?”由於幼兒聽了兩遍兒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樹林”讓幼兒自由觀察思考:公雞來到了哪?看見了誰在幹什麼?它會說什麼?“啄木鳥”會和它比美嗎?讓幼兒真正進入到故事情境中來,猜測它們會說些什麼。

因爲幼兒知道公雞要和別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鳥,咱們比比誰美?”“啄木鳥正忙着給大樹捉蟲子,會和它比美嗎?”我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他們一直認爲不會,從而猜出啄木鳥的話。在此引導幼兒用得意洋洋的語氣說公雞的話,用冷冷的語氣說啄木鳥的話,師幼共同分角色進行對話。放手讓幼兒根據第一幅圖講述“果園”和“稻田”中比美的圖片,幼兒能按原有經驗進行講述。

最後引導幼兒思考:爲什麼它們不和公雞比美?有的幼兒說“它們不願意和公雞比美”,

有的說“它們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雞遇到了誰?老馬會給它滿意的答案嗎?聽了老馬的話公雞會怎麼做?幼兒很輕鬆的猜出了故事的結尾,整篇故事都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三、完整的觀看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幼兒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內容後,讓幼兒觀看碟片,在頭腦中進一步建立表象,爲下節課的複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準備。同時故事中優美的語言,對於豐富幼兒詞彙,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看完故事後引導幼兒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爲人們做事。進而建立從小愛勞動的美德。本來在教學中還設計了談話“你能爲別人做什麼事?”讓幼兒懂得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進而師幼共同演唱《勞動最光榮》可由於時間關係沒完成預設任務,有一點遺憾。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地進步。

在此遊戲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是環境的創設者,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爲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條件。

一、說教材

1.設計思路:託班上學期的(2歲半)幼兒正是自我意識萌芽期,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區別自己和他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有着很大的興趣,並對五官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認識,手部動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手指的精細動作還不是很協調,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這一個跟老師念兒歌並跟着老師一起做動作、從而加深對手指的認識的遊戲活動。這個遊戲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通過這個活動能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得到發展,體驗活動的快樂。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對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起着引導的作用。以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爲依據,確立了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訓練手部肌肉羣,手指的協調能力,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雙手能很靈活的做各種動作。

培養幼兒喜歡遊戲,積極的運用想象力,去創編手指動作。

3.活動準備:a、空間準備:一個寬敞、明亮、乾淨的教室裏。b、幼兒經驗的準備:對手部的各個手指的名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4.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訓練手部肌肉羣,手指的協調能力。

難點:雙手能靈活的做各種手指的動作。

二、說教法學法

整個遊戲活動結合了各類教育功能,把語言、科學、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發展手部的協調能力、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

示範法:此遊戲活動的示範爲教師完整的示範一次,然後再和幼兒一起作。

遊戲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遊戲法。“有趣的小手”遊戲,動作示範、重點練習、難點解決全部放在遊戲中進行,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滿幻想的、充滿創造的遊戲中去掌握知識、感知快樂的情緒,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三、遊戲活動過程

1.引起動機,激發幼兒興趣(歡迎訪問零二七範文網,範文大全)。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首先叫幼兒伸出小手,並提問“你們知道你們自己的小手的每個手指叫什麼名字嗎?那小手可以做遊戲嗎?”一開始以遊戲方式來激發幼兒的興趣,爲下面要展開的遊戲做準備。

2.老師先做一次完整的示範。

3.教師面向全體幼兒坐好,把兩隻手放在胸前五指張開,手心面向幼兒。教師問:誰的小手最乾淨?幼兒同樣把兩隻小手在胸前五指張開一邊念着兒歌一邊做動作,教師問:誰的小手最乾淨?幼兒同樣把兩隻小手在胸前五指張開,說:我的小手最乾淨。然後,幼兒和教師一起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十個巧寶寶,(幼兒兩隻小手伸出在胸前,五指張開,手心向前,然後轉向後。)

團結又友好;(兩手相握。)

生活在一起,(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尖依次相對。)

誰都離不了。(兩手交叉相握。)

白天做事情,(兩手五指伸開,手心相對。)

晚上休息好。(雙手交叉放在肩上。)

大拇指睡了,(雙手手心向外,大拇指彎曲。)

食指睡了,(食指彎曲。)

中指睡了,(中指彎曲。)

無名指睡了,(無名指彎曲。)

你睡了,我也睡了。(小指彎曲,兩拳相對。)大家都睡了。(兩拳互相有節奏地對擊二次。接着,幼兒兩拳相對,放在臉的一側,幼兒閉上雙眼作睡覺狀。)

叮鈴鈴,叮鈴鈴,天亮了,起牀了。(幼兒睜開眼睛,兩拳相對的放在胸前。)

小指醒了,(小指伸開。)

無名指醒了,(無名指伸開。)

中指醒了,(中指伸開。)

食指醒了,(食指伸開。)

你醒了,我也醒了,大家都醒了。(拇指伸開。伸伸手,做剛睡醒的樣子)

十個好兄弟,(兩手心相對。)

團結一條心。(有節奏的拍手三下。)

4.結束。讓幼兒自己再做一次,然後叫幼兒回家記得做給家人看,並和家人一起做此遊戲。

在此遊戲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是環境的創設者,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爲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條件。

篇三十六: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導讀: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着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着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着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5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着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6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10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10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3分鐘)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爲什麼?(幼兒討論)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篇三十七: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環境污染,並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2。能用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見解;

3。能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認識地球》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

猜謎語導入活動。(地球)

(二)播放幻燈片,認識地球的外形及特點

今天我想請你們看一看這些圖,想一想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們去過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請幼兒講述對地球的認識及自己見到美的東西

總結: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家,可是在這麼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卻因爲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壞,所以地球爺爺就生病了,週末的時候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過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三)瞭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1。請幼兒來說說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總結:原來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綠化等會使地球生病,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地球是怎麼說的?

2。出示頭飾,

講述“我是一個生病的地球爺爺,最近幾年,我身上的病越來越多了,我的空氣中有許多的細菌,使空氣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變了顏色,不再是藍藍的大海,清潔的河流,我的森林變得光禿禿了,有的樹葉也長不出來了,鳥兒沒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難過呀!”

(四)尋找爲地球爺爺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掛圖)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地球爺爺的病好起來?

幼兒分兩組進行比賽。

“每個人想一種,和前面的小朋友說得不一樣,你們每說一種,老師就拿掉一塊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組的小朋友爲地球爺爺治好的病多。”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但是地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地球爺爺的病治好,好嗎?

篇三十八: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我和朋友比高矮》來自於新世紀主題探究課程大班主題活動《溫暖的感覺》。

2.教材內容:比高矮這一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關注了從孩子的的生活經驗出發, 通過同伴之間比身高的活動,讓孩子認識了高矮、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對性。由於孩子經歷的是對實際量的比較活動,從而可獲得直觀、具體數學活動經驗,充分的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說學情

1. 認知能力方面:5-6歲幼兒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識、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求知慾和探索欲強,尤爲喜歡使用材料和工具進行操作、做科學實驗等。

2.在社會性方面:大班幼兒有了合作意識,她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幾個小朋友開展合作性遊戲。

3.發展現狀:前期孩子已經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厚薄的相關知識,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下一步是引導孩子探討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理解高矮、長短相對性等相關內容。

三、說活動目標、重難點與準備

(一)說目標: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加比較高矮的探究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比高矮的樂趣。

2.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3.能大膽交流比較的方法和結果。

(二)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由於幼兒在生活或在幼兒園已經有了比較高矮的經驗和認識,但只停留在目測的水平,方法不夠規範化、多樣化,所以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爲: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與同伴比較高矮。

活動難點:由於生活範圍的擴大、知識經驗的積累、語言的豐富和發展,5到6歲幼兒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班年齡段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通過抽象思維能夠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繫和關係,這是一種真正的人類思維方式。但是高矮的相對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幼兒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次活動的難點確定爲:在與同伴合作比較高矮的過程中,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三)說教學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比較高矮的初步經驗。

2.物質材料準備:長木棍、短紙棍、地墊、繩子、黑板、粉筆、大記錄表一張;記號筆。

3.環境準備:在幼兒進場出放置一個幼兒平均身高高度的小拱門。

四、說教法、說學法

(一)說教法

1.提問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把幼兒引到問題情景中,啓發他們去觀察、比較、發現。活動中問題作爲促進幼兒發展的主線,以問引問,以疑引思,幫助幼兒建構知識經驗。

2.圖表記錄法:幫幼兒提煉梳理正確的比較高矮的方法。

(二)說學法

1.體驗操作法:前蘇聯教育家 贊可夫曾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此次活動中,我以嘗試操作法爲主,每一個環節注重讓幼兒體驗感受在前,交流方法在後,讓幼兒在充分感受後找到答案。

2.體驗交流法:在每次比較高矮結束後,我都會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既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生生的互動。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爲四個只要環節。

六、說亮點和特色

(一)創設一定情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在從拱門進入的不同表現入手,到孩子結合生活中,探索不同的比較高矮的方法去解決比高矮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在感知了高和矮的同時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有力的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

(二)能採用合作的方式讓幼兒主動探索,體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我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我在活動中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幼兒自己來完成。每一位幼兒都能積極進行比較,探討,而且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了多種比的方法,既體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也增強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爲孩子提供“做中學”的機會,放手讓孩子探索、充分尊重孩子。

爲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案例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幼兒對高矮有了初步的感受,但對於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活動中無論是目測比較身高、站着畫記號比、躺着比等,教師只做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對幼兒進行有序的活動,這樣不僅使幼兒心情愉快,而且還能從活動中自覺的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的過程成爲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幼兒也在這些活動中興趣怏然,思維火花會不時閃現。

篇三十九: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活動目標:

1、認識四中常見蔬菜的外形特徵,按食用部分進行歸類。

2、知道蔬菜營養豐富,教育幼兒要多吃蔬菜。

活動重點:

知道從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較異同點,形成蔬菜概念。

活動準備:

與內容有關的課件西紅柿、白菜、土豆、蘿蔔等實物若干、展板一張蔬菜圖片與幼兒相等活動過程:

1、今天有趙老師與小朋友們一起來上課,小朋友們高興嗎?(高興)2、剛纔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誰給老師打來的?(想)是蔬菜王國的國王給老師打來的,它告訴老師說他們蔬菜王國給咱們小朋友寄來了許多東西,放在了咱們活動室裏,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麼?(想)那咱們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實物(各種蔬菜):提問:你看到了什麼?有那些蔬菜?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大屏幕)(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幾部分組成,那麼小朋友就該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6、猜謎語:又紅又圓象蘋果,酸酸甜甜營養多,既能做菜吃,又能當水果。(西紅柿)誰能說一說西紅柿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皮是怎樣的、還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們應該吃西紅柿的哪一部分?(果實)還有什麼蔬菜是吃它的果實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鬍子)。

7、還有一個謎語猜猜看:一個胖娃娃,埋在地底下,頭頂綠巾穿紅褂,夏天播種秋天拔,我們人人都愛它。(蘿蔔)說一說蘿蔔的樣子?(形狀、顏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師告訴小朋友蘿蔔還有“土人蔘”之說。因爲蘿蔔中含有澱粉酶,能助消化,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自古就有“蘿蔔是土人蔘”之說。我們應該吃它的哪一部分?(根)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可以吃它的根?

8、看圖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師可以說說白菜的樣子。我們該吃它的哪一部分?(葉)還有什麼蔬菜我們吃它的葉。

9、這是什麼?(土豆也叫地蛋或馬鈴薯)土豆的樣子。土豆發了芽時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圍的肉削乾淨,纔可以吃。我們吃它的莖。老師還有一個關於土豆的兒歌:

老師說一遍,課下再教小朋友說。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們,平時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11、誰在一拽老師的衣角,摸出來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寫的什麼?是蔬菜王國給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對我們蔬菜的瞭解,呀,還有小獎品呢?誰答對了給誰一個)看看都有什麼問題?

12、問題: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當水果吃又能當蔬菜吃?

(3)爲什麼稱蘿蔔爲土人蔘?

(4)發芽的土豆爲什麼不能吃?

(5)爲什麼要小朋友們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們來休息一下,做個遊戲:找朋友小朋友拿着自己手中的圖片找自己的朋友。(老師講評)14、小朋友看這是什麼?(出示蔬菜拼盤)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來製作蔬菜拼盤。

幼兒園科學實驗說課稿範文二:多變的天氣

[教材簡解]

天氣,與每個人的生活休慼相關,也越來越多地影響着幼兒的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目標,而瞭解天氣的變化,正是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認識的重要內容之一。

陰晴雨雪、沙塵、霧霾……,幼兒每天都能體驗到天氣的變化,對天氣有着豐富的感性認識,卻缺少進一步的經驗提升,如何引導他們對熟悉的自然現象產生關注,感受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獲得經驗的提升、總結和初步的系統化,是設計這一活動的出發點。

進入中班下學期,幼兒的觀察、探究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嘗試用語言、圖畫等表現事物的特徵,積累了簡單的記錄經驗。結合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活動從認識形象的天氣符號入手,引導幼兒發現天氣的多變,從而引發關注,並通過合作配圖、交流討論,真切感受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並引發後續的關注。

[設計理念]

充分體現《綱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學教學活動是以幼兒爲主體的,它不僅僅關注科學知識的獲得,還更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科學興趣的培養。“多變的天氣”這一教學活動,以“多變”爲主題,通過三個環節的不同設計,使幼兒主動發現天氣的多變,感受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引發對天氣的關注。環節一,利用天氣與符號間的多次轉換,形象地瞭解天氣的變化,並與環節三鏈接,體現“多變”的主題;環節二設置了有意義的情境,以配圖形式,將天氣與幼兒生活相聯繫,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現,知道在不同的天氣下需要做合適的事情。同時通過交流討論,分享同伴間不同的思考;環節三既是對前面經驗的鏈接,又爲後續關注提供鋪墊。

[目標預設]

1.認識晴、雨、雪、霧等天氣符號,發現天氣是多變的,引發對天氣的關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氣需要做合適的事情,感受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組操作板(含晴雨雪霧符號、√×?符號、圖片插槽設置等)每組8幅生活圖片(曬被子、放風箏、輪船、飛機、傘、墨鏡、帽子、口罩)[教學過程]

一、話題導入,引出天氣符號今天的天氣怎麼樣?(以晴天爲例,結合幼兒回答,ppt出示晴天圖片假如請你用一個符號來記錄晴天的話,你會怎麼記錄?

我們看看生活中是怎麼記錄的——出示晴天天氣符號(評析:從今天的天氣導入,自然引發幼兒的興趣,並且利用幼兒已有的記錄經驗,建立起天氣與天氣符號之間的聯繫,瞭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氣符號來記錄天氣,從天氣轉換到符號)二、認識各種天氣符號,發現天氣是多變的1.認識各種天氣符號(1)認識雨天符號(如當天爲雨天,與步驟一中內容互換)出示雨天符號——看到這個符號,你知道表示什麼天氣嗎?

(評析:利用ppt鏈接,設計可隨機調換的符號,可結合當天的天氣與步驟一中的圖片內容靈活調換)(2)認識多種天氣符號出示多種天氣符號(晴、多雲、陰、雨、霧、雪、沙塵)除了晴天、雨天,你還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氣?從符號中你也能找到嗎?有沒有你看不懂的?(結合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天氣圖片)(評析:當幼兒對符號有了概念之後,又從符號轉換到天氣,從衆多的符號中找出相應的天氣,初步感受天氣的多樣)2.瞭解同種天氣不同程度的符號(1)出示三種雨天符號爲什麼同樣是雨天,要出現三種不同的符號?

(2)除了雨天,有沒有其它天氣也會用不同程度的符號表示?(結合幼兒回答,ppt展示雪、風等天氣不同程度符號,拓展經驗)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級的風(評析:從單一的符號到三種不同程度的符號,是在上一環節基礎上的遞進,上一環節是不同天氣的變化,這一環節是相同天氣不同程度的變化,通過符號→天氣的轉換,再次感受天氣的多變。)3.小結原來,天氣的變化有這麼多,有晴天、陰天、雨天,還會颳風、下雨、下雪起沙塵,同一種天氣還會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評析:小結,將經驗進行適時的提升與總結)三、合作配對圖片,感受天氣與生活的關係1.爲四種典型的天氣進行生活圖片配對,知道不同天氣下做哪些合適的事情(1)討論配對方法,瞭解合作要求①Ppt展示8幅生活圖片:曬被子、放風箏、輪船、飛機、傘、墨鏡、帽子、口罩這些圖片表示生活中我們會做的事情,你看懂了嗎?

②出示操作板(以晴天爲例)怎樣才能從8幅圖中選出所有適合晴天的圖片?三個人一組,該如何合作?遇到有不同意見怎麼辦?

(師結合幼兒回答,梳理配對方法與合作要求,如:可以一張張圖一起看,也可以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起討論,一起看;合作時可以一起先看,再配對,再檢查,也可以有人負責配對,有人負責介紹;遇到有疑議的,可以討論或者放在操作板?區)(2)幼兒三人一組,合作配對圖片(評析:圖片配對,截取了幼兒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將天氣與生活的關係,巧妙的用遊戲配對的形式呈現,使幼兒在自我分析、配對的過程中獲得發現,而不是機械的學習。)2.交流討論,感受天氣與生活的密切關係(1)分享合作經驗哪一組完成最快,你們是怎麼合作的?

(2)交流操作結果你們選了哪些適合X天的圖?怎麼選出來的,爲什麼這麼選,說說你們的想法?

結合幼兒回答,進行經驗拓展或提升①例:晴天除了曬被子,還可以曬什麼?爲什麼這些事情都適合在晴天做?

②例:霧天爲什麼乘船、做飛機都不適合在霧天進行?霧天爲什麼適合戴口罩?

(3)提出疑議問題,引發幼兒思考①例:雨傘爲什麼晴天、雨天、雪天都適合用傘?這8幅圖中還有沒有別的事情在不同天氣情況下都適合?

(評析:交流體現了幼兒思維過程的碰撞,因爲配對的結果不是的,所以通過交流可以瞭解到幼兒的不同想法,進行同伴間的經驗分享。這一過程是開放式的,對幼兒具有思考、分析、表述等方面的多重挑戰。)3.小結原來變化的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的安排,選擇做一些合適的事情。

(評析:適時小結,再次歸納提升。)四、介紹極端天氣,引發繼續瞭解的興趣1.介紹極端天氣出示極端天氣圖片或播放視頻剪輯——沙塵暴、颱風、乾旱、暴雨、暴雪、霧霾除了我們瞭解的天氣,還有很多極端天氣,你知道它們嗎?

2.引發繼續瞭解的興趣極端的天氣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災害,你知道會有些什麼災害嗎?

這麼多極端天氣是因爲什麼原因產生的?在極端天氣里人們又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應對呢?

變化多端的天氣留給我們很多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回家尋找答案,明天繼續交流。

(評析:從常見的天氣轉換到極端的天氣,這是“多變”的再次遞進,既鏈接前面的經驗認知,又爲後續的關注提供鋪墊。)

幼兒園科學實驗說課稿範文三:神奇的三腳架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的取材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幼兒在活動中瞭解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過遊戲引發幼兒探究,再次嘗試最後運用於實踐,在動手動腦的操作探究當中,擴大了幼兒探究的空間。活動中第一環節是鼓勵孩子用小木棒將橡皮泥撐起來,讓他們有個思考的空間,在第二環節是用最少的棒將橡皮泥撐起來,這個環節中激發了孩子深入探究的興趣,第三環節提升遷移幼兒已有知識經驗,是從實驗到運用的轉換。

[設計理念]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木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於是產生了設計這樣一個幼兒園活動的想法,試圖通過幼兒園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而對於科學幼兒園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有意識地在幼兒園活動中設計了操作與記錄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目標預設]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裏,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評析:“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孩子們在玩遊戲棒的過程中提出遊戲目標,要幼兒用一些遊戲棒和橡皮泥結合,使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直立着靠在一起不倒下。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先試,在試試玩玩中對於結果也很驚奇。】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評析:第二個環節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來,很多幼兒在第二次操作中帶着遊戲的目的來操作,對活動越來越感興趣。這一系列操作活動試圖通過活動來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裏?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裏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評析:通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三腳架”支撐的原理,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圖片講述生活中的“三腳架”,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裏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評析:中班的孩子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合作的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鞏固和提高的。而對於科學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老師也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設計了合作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評析:《綱要》指出:幼兒園“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本次活動就充分體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在活動中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都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爲孩子創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爲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合作操做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也更濃了。】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用“三腳架”的原理還能做出哪些有用的東西。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通過幼兒動手操作,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從而使孩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對本次活動的總結如下:

1、兩個探究和兩個遞進,兩個探究分別是開始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引導探究和活動主體部分的幼兒的自主探究。兩個遞進是開始部分孩子進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後教師的階段小結和結束部分的知識經驗的梳理提升小結。讓幼兒深入討論,相互交流獲得正確認識。讓幼兒在集體討論中,聽取別人的意見,用事實說明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提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A、開放式提問;B、遞進式提問;C、自由式提問。提問剛開始難度不大,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重點是讓幼兒參與,營造一個輕鬆民主的交流氛圍。

2、科學活動中,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質幫助,我再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在進行大膽探究後會找到答案的。這樣孩子的知識經驗才能得到提升,並且記得牢固。

獲得成功的快樂,培養一個會運用知識,會生活的人,纔是教學的真正歸宿。爲了把新知識新經驗再應用到實現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後一個“製作架子鼓”的環節。讓孩子真正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會運用知識,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學經驗從生活中來,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檢驗,再發現新問題,引發新的認識過程。

篇四十: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裏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爲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爲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於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瞭解筷子的用途,在遊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並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瞭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遊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鏽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後放入大托盤中並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爲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鏽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幼兒正確操作筷子,並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麼。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爲“箸”,後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麪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後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並且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夥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①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爲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隻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後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現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迴指導,並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着筷子挑麪條,豎着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覆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幹,這麼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裏的筷子夾着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已的碟子裏,再用筷子夾着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裏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③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迴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嚐食品。

篇四十一:幼兒園科學優秀說課稿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着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並着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於“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着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着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

“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爲什麼?

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篇四十二:幼兒園科學優秀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爲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爲,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爲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爲: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 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爲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啓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爲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爲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纔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爲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裏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篇四十三: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身邊常見的事物或發生的事情進行探索和實驗。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也是每個孩子們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的氣體能夠吹起氣球卻是絕大多數孩子不知道的。讓幼兒探索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氣體將氣球吹起,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活動詣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從而感受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科學非常有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的科學活動《瓶子吹氣球》。

二、說教材

說教材:本次活動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但孩子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以事實爲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中的道理,《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目標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依據《指南》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3、能在科學實驗中,積極探索、樂於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設立爲: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在一起發生反應能將氣球吹起來的現象。活動難點是:嘗試合作進行實驗,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四、說重點難點

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結合本次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將此活動的重點定位爲:

難點:通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重點: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五、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不要先教給他解決的方法,而應該指導兒童,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利用這種經驗來解決別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做中學五類快樂教學法。

六、活動總結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探索興趣濃厚,對產生的現象充滿好奇,能利用多種感官體驗,辨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在操作實驗環節,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由探索,創造了自由寬鬆的操作環境,當孩子合作、商量進行探究活動時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很多泡泡能將氣球吹大時,幼兒能在實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也體現了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最後能聯繫生活實際,知道二氧化碳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拓展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科學視野。也體現了蒙臺梭利說的一句話: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七、說學法

“做中學”主張幼兒在前、教學在後,不同於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而是激勵幼兒從玩、做、想、試、用中去發現問題、探究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快樂!在做做玩玩的輕鬆氛圍中自主學習,從而實現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八、說活動過程

(一)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當小小科學家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教師神祕的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瓶子爲什麼能把氣球吹起來呢?瓶子裏裝的是什麼?ㄆ球裏面的氣體是從哪裏來的?

在這個環節,我先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瓶子爲什麼能把氣球吹起來呢?氣體是從哪裏來的呢?瓶子裏裝的是什麼?)通過提出疑問,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大膽的猜想。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慾望,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二)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1、出示材料,幼兒看一看、聞一聞,認識醋、小蘇打和白糖。

2、出示實驗表格,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

在這個環節,我爲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讓幼兒猜一猜、聞一聞,嘗一嘗等感官直接感知材料。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去觀察幼兒的實驗,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三)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老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

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

ù嘶方諼胰糜錐再次探索,將把氣球套在瓶口上,他們發現氣球馬上就吹起來了,幼兒都覺得很神奇,我藉此我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利用啓發式的語言:“氣球爲什麼能吹起來呢?”“你是怎麼做到的?”啓發幼兒用完整的語言總結實驗的結果:“小蘇打與醋混合產生的氣體能將氣球吹起來。”並記錄探索結果,同時也引導幼兒觀察:“爲什麼有的氣球大,有的氣球小呢?”爲實驗的下一個環節做好了鋪墊,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慾望,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突破了重點目標。

(四)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老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嘗試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

3、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總結了上次實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遍吹氣球遊戲,在這個環節中體現幼兒的合作實驗的重要性,在小蘇打和醋發生反應是很快就能產生氣體,如果套氣球慢了,氣體跑掉了,氣球就吹不大,因此就需要幼兒相互的配合和商量,幼兒有了第一次的體驗,他們做的更投入、更認真、合作的人更好。我讓個別幼兒說說他是怎樣做實驗的?又發現了什麼祕密呢?讓幼兒發現氣球的大小跟我們操作實驗的材料的用量是有關係的。

在這裏,我儘量爲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分享給自己的同伴,即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瞭解到了實驗的成功的祕密,從而突破了活動難點目標。

(五)、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嗎?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在這個環節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我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在生活中的各種有關二氧化碳的應用。)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着問題繼續探索,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讓幼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九、說活動延伸

根據綱要要求,教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所以此次活動延伸教師給幼兒佈置任務,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材料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篇四十四: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中班下冊科學說課稿我愛大樹和小花含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欣賞圖片並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幾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和作用及其保護方法,欣賞圖片閱讀教材,理解圖片內容知道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瞭解花草樹木與人類的依存關係,萌發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及環境的意識,產生愛樹愛花的情感,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下冊科學說課稿我愛大樹和小花含反思教案吧。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幼兒園建構式課程中班下冊科學教育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樹和花,對於孩子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每每在戶外活動時孩子總會不經意地去看看、摸摸,有時還會說一句,如:這顆樹好大哦,這朵花好漂亮哦,有時候還會進行追問,如:這顆叫什麼樹,這叫什麼花……然而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慢慢淡化了對身邊花草樹木的愛護,甚至親手破壞身邊的環境,如:亂砍樹木,亂摘花朵……結合中班建構式課程中的主題教學《大樹和小花》的內容,我設計了符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我愛大樹和小花》,引導幼兒要保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清楚花草樹木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的作用。通過掛圖與教材的閱讀理解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從而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引導性的作用。根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爲。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制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目標一:欣賞圖片閱讀教材,理解圖片內容知道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

2、目標二:欣賞圖片並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幾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和作用及其保護方法。

3、目標三:瞭解花草樹木與人類的依存關係,萌發幼兒保護花草樹木及環境的意識,產生愛樹愛花的情感。

(目標定位:通過欣賞圖片閱讀教材來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瞭解花草樹木是怎樣爲人類服務的,萌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三、說教法與學法《新綱要》中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該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和幼兒的角色都是教學活動的主人翁,主要是以幼兒爲主。讓幼兒在教學活動中享受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快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採用了“圖片觀察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進行欣賞,引導幼兒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遊戲法”通過遊戲讓幼兒親身體驗怎樣愛護花草樹木讓幼兒更深一層的瞭解愛護花草樹木需要做的事情,在遊戲中讓幼兒學會愛護花草樹木的深刻內涵。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中準備:掛圖四幅、幼兒用書第37-38頁、五幅環保畫(例如:樹木被破壞、花朵被摘……)、製作花朵大樹頭飾幼兒人數各一半五、說活動重點、難點活動重點:幼兒瞭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依存關係。(主要提高幼兒自身的認知能力)活動難點:幼兒理解什麼是光合作用,願意講述花草樹木的好處,用“樹真好,……或者花真好……”的句式表達。(提高幼兒的表達方式能夠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表達一段有含義的話。)六、說活動過程整個活動分爲四大部分:導入活動;基本活動;遊戲活動;延伸活動。

(一)導入活動:

(問題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幼兒園裏面開了很多花,種了許多樹呀,那你們喜不喜歡呢?爲什麼?幼兒討論:爲什麼喜歡幼兒園裏面的花草樹木?通過此問題來引出接下去的基本活動。)

(二)基本活動:

讓幼兒欣賞、理解圖片內容及其意思,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並與同伴討論自己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

教師:1.請小朋友把教材翻到最後一頁(37-38頁),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幼兒互相討論,教師找一部分小朋友講一講看到了什麼,對圖片的瞭解有多少)

2.逐一出示掛圖並分析每張圖示的意思,當出示掛圖(四)的時候着重向幼兒解釋光合作用對人類的重大作用。(第二次看掛圖目的是爲了讓幼兒能夠更好的瞭解圖示內容,從而幫助幼兒理解教材內容,明白教材的教育宗旨懂得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萌發幼兒喜愛花草樹木的情緒情感。)

3.逐一出示花草樹木被破壞的照片,幼兒進行觀察並說出自己的感想,提出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通過反面的例子來提升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並深刻體驗到愛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

(三)遊戲活動:

“我是大樹、小花”遊戲,幼兒體驗怎樣保護花草樹木,學會用自己的方法保護花草樹木。

教師示範:

3、教師示範扮演花朵帶上花朵的頭飾,讓幼兒扮演花朵的主人並讓幼兒爲花朵天天澆水等等最後教師將花朵開心的心情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讓幼兒從直觀上發現愛護花草的好處。

4、教師組織幼兒玩以上游戲。(教師組織幼兒玩遊戲並帶上相應的頭飾,互相輪換玩遊戲。)

教師組織幼兒總結活動:我們的小朋友都很不錯想了那麼多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我們的花草樹木們都很高興。小朋友們在遊戲中感受到花草樹木的快樂和難過了所以懂得怎麼去保護他們了,那麼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去做呢,老師請我們小朋友自己說說看以後你應該怎麼做,怎麼去保護我們的花草樹木們,怎樣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加的美麗。(幼兒互相總結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自己的想法並將自己好的想法付諸於行動。)

教學反思:

1.我從教學目標上有認知、情感、技能、但是科學活動應落在探索上,這是我以後科學活動中應注意的。

2.活動中我應考慮在幼兒的水平上來安排內容。如理解光合作用這是難點,應建立在平時經驗之上來教學。

3.通過遊戲活動幼兒對花草樹木的情感提升了,瞭解了保護花草樹木的方法。

篇四十五: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說活動目標

愛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就常常玩得很開心。有一次,幼兒園停水,保育老師用臉盆端來一盆水讓孩子們洗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裏搓呀搓呀。“哎呀!老師,水裏有好多泡泡!”“老師,我在水裏看見我的小手好大呀!”“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頂。”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着,不時又轉頭問問我,我看着孩子們專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們對水這麼感興趣,我爲什麼不組織一次有關水的活動呢?《綱要》不是說:“教育活動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嗎?於是我設計了《寶貴的水》這一科學活動。希望從幼兒感興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水”的祕密,同時在認知的過程中逐步萌發幼兒珍惜水資源的積極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體年齡偏小,只有6-7個幼兒滿了4歲。雖然他們有求知的慾望,喜歡說,喜歡動手。但他們依賴性強,主動探索的意識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差,知識經驗也較少。爲此,我爲本次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

3、萌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第一條目標意在豐富幼兒的基本認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第二、三條目標主要指向情感態度方面。這對於我班幼兒長遠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裝有水,牛奶,醋的三個杯子。一盆水,圖片,幻燈片,玩水的玩具。這是完成教學活動所必備的條件。

2、知識經驗: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生活中有關水與人們關係的故事。以便在活動的經驗拓展上給予幼兒更多的信息。

三、說活動設計

此次活動的內容線索爲:探索活動——集體討論——提取經驗——聯繫生活實際——拓展生活經驗——獲得感悟。

第一個環節:探索活動

1)瞭解水是無色、無味的。

我先通過語言引起孩子們對桌上三個瓶子裏的液體的關注,然後請他們自己選擇探索工具對桌上三杯物品進行觀察。幼兒有可能出現單一的行爲如:只是攪拌,那麼我就要多通過言語提示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去嘗一嘗,聞一聞,看一看。儘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始,幼兒有可能比較被動,探索的興趣可能不是很濃厚,因此,我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提問“小釦子放到水裏能看見嗎?”充分調動起幼兒想了解事實真相的願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徵。

怎樣讓幼兒來進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通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有浮力,水是流動的。這是一個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帶的各種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問題“水有很多祕密,小朋友要動腦想一想,看誰最先發現的祕密最多讓幼兒帶着問題去玩。玩後,我請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經驗。這一環節,幼兒依然是在自主探索發現,即使個別幼兒獲得的經驗有限,但通過小朋友大膽講述,互相補充,互相啓發,再經過老師的提取引導,幼兒一定會對水的物理特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

交流分享。利用圖片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討論:水是從哪裏來的?水有什麼用途?。讓幼兒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們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資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兒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過程,才能知道節約用水。該環節我先提問“水是從哪裏來的?”,讓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回答,然後,我再利用圖片進行講述,讓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來完成。爲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爲,我班幼兒年齡偏小,前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不夠,要讓他們一開始就說出飲用水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先通過幼兒的經驗講述,教師小結。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

拓展經驗,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類沒有水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此環節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網上下載的圖片“土地沒有水乾裂,蓮偶沒有了水,排隊接水,到很遠的地方擡水,廢水污染了小河,廢垃圾污染了河水。”來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認知認同。

第四個環節

談話活動,也是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做節約水的好娃娃”。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揚能將自己的節約水的方法介紹給別人的好娃娃。該環節可以很好地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幼兒節約水的思想情感再次進行提升。我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喚起全社會的人都來自覺地節約用水。通過這個活動,我想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延伸活動:

設計一個主題牆“節約水的好娃娃”,用小花來展現在每個幼兒的表格裏。以此鼓勵幼兒都來做節約水的好娃娃。

篇四十六: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料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祕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帶來的可是神奇的飲料瓶。(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麼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麼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着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呢?

二、發現祕密,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瓶子裏有祕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裏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麼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裏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裏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麼顏色?我的怎麼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後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三、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裏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現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這紅紅的像什麼?”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祕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着標記。下面請你們看着瓶子裏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節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纔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祕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剛纔我瓶子裏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麼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爲什麼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看清楚你拿的瓶子,裏面的水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奏舞動。

(4)“瓶子裏的水變色了嗎?爲什麼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裏面有一個小祕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啓發: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剛纔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裏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祕密到底在哪兒呢?)

(1)“祕密真的在瓶蓋裏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2)“對了,蓋子裏有顏色。看看你瓶子裏水的顏色和瓶蓋裏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後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變成什麼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說課材料

1.活動來源

“天空生氣的時候是黑色,大海溫柔的時候是藍色,冬天掉眼淚的時候是白色,我的心高興的時候是彩色。”當我讀到《整合教材》中的這首兒歌時,覺得好美――是顏色渲染了這個世界的微妙。顏色可以表達心情,顏色可以表達感受,顏色還可以表示季節,正是顏色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顏色時刻在我們眼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顏色作爲主題。我也知道關於顏色的活動有很多。課題老,就要想辦法變花樣,換角度。我要給顏色找一個更有生命力的載體!那段時間班上在收集飲料瓶,有個孩子帶了一個裝着水的飲料瓶,瓶蓋上打了幾個洞,說是倒過來可以當水壺用。看着他擺弄瓶子,瓶裏的水晃來晃去的,也許上帝可憐我的冥思苦想吧,當時腦子裏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飲料瓶作引子,裝上沒有顏色的水,讓顏料躲在瓶蓋裏,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水變顏色的小魔術。於是,“神奇的瓶子”就這樣產生了。

2.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科學始於好奇”,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興趣又是學習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人手,從而使幼兒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巧妙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學科學的興趣。我想通過今天這樣的方法玩顏色,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能在輕鬆快樂、好奇興奮的狀態下,產生探索慾望,感受顏色的變化,自然也可以進行顏色的分類。用幼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廢舊飲料瓶,發生神奇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使幼兒學會關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3.目標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認知等方面將活動目標確定爲: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慾望;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4.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目標,我將活動分爲四個部分:

(1)觀察,探索瓶子的祕密;

(2)發現祕密,激發探索慾望;

(3)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4)再變顏色,揭示祕密。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孩子是活動的主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正是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篇四十七: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糖果王國

說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豔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着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慾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椐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重難點: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準備:

1、活動室佈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於活動區、玩具櫃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說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着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爲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爲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活動組織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活動過程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徵。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鍊。

說教學程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在糖果王國裏找朋友。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着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裏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後,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導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徵。

幼兒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徵,並與同伴交流。

導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夥伴說一說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麼樣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②、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③、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徵,並交流自己的發現。

①、看糖果,瞭解糖果的包裝。

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導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麼樣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

導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後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麼樣的?

③、剝糖果,瞭解糖果的外形、顏色。

導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脫掉,看看糖寶寶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④、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

導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麼味的?

⑤、嘗糖果,瞭解糖果的味道。

導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麼樣?

根據糖果的特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緻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徵。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三)簡單瞭解糖的作用。

1、提出問題:糖有什麼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瞭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後保護牙齒的方法。

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遊戲。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點的一種,指以糖類爲主要成份的一種小吃。若水果或堅果類食物裹上糖衣,則稱爲甜食(如糖葫蘆)。在亞洲文化廣義上,巧克力及口香糖很多時亦會視爲糖果的一種。

篇四十八:幼兒園小班科學說課稿

一、設計意圖: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班科學領域活動《小雞和小鴨》。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尤其小班的幼兒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小雞和小鴨是幼兒比較熟悉的動物。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發展到具體行動思維發展,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我選擇了小雞小鴨作爲這次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在幼兒對小雞小鴨有基本瞭解的情況下,讓幼兒瞭解其生活習性,通過觀察比較、模仿,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願望,讓幼兒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也得到薰陶,從而促進我班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活動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我班幼兒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目標:

1、能初步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習性。

2、會運用對應的方法比較小雞和小鴨的不同。認識新詞:腳蹼。

三、重難點:

本次活動教學重點:能初步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習性。會運用對應的方法比較小雞和小鴨的不同。同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新《綱要》目標,結合本活動目標,我做了如下準備:

1、材料準備:《小雞和小鴨》白板課件

2、經驗準備:幼兒對小雞小鴨有初步的基礎認知。

五、說教法: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採用了視聽講結合法和提問法。學前兒童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是離不開老師的講解說明引導的。在幼兒觀察情況下,再加上老師的適當引導,有不一樣的作用,同時在刺激幼兒的各方面感官後,採用正確的提問,描述性提問,思考性提問,層層遞進,在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其科學觀察的技能的發展。

六、說學法:

幼兒在這堂課中主要的學法有觀察法和體驗法。 觀察法能讓幼兒在比較性觀察有順序觀察後更好的去發現事物的異同,刺激幼兒的感官,觀察能促進幼兒多元智慧的發展。 體驗法能使幼兒在角色表演中,能加深所學知識印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動物的可愛。

七、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設計應用圍繞活動目標展開,所以過程應有相應的活動環節。我的活動過程分爲三個環節:一、由雞蛋的孵化,引出主題,激發幼兒觀察興趣;

二、積極探索,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習性;

三、結束活動。

一、由雞蛋的孵化,引出主題,激發幼兒觀察興趣

老師操作白板課件,出示雞蛋和鴨蛋圖片,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瞧!這是什麼?”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然後以“你們知道這兩隻蛋是一種動物的蛋嗎?那它們分別是誰的蛋呢?”讓幼兒通過觀察蛋的顏色來分辨出黃色的蛋是雞蛋,白色的蛋是鴨蛋。因爲幼兒對於雞蛋是熟悉的,而對於鴨蛋的接觸不是很多,所以幼兒可能會有兩種回答,一種是隻能說出雞蛋,第二種是雞蛋鴨蛋都能說出。我再以“出殼”和“聽叫聲”的方法驗證幼兒的猜測,吸引幼兒的.注意並引起幼兒興趣,這也體現了視聽講結合教法。

二、積極探索,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和習性。

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在這一環節中我又安排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第二部分是,感知小雞和小鴨的習性。

1、感知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

在這一部分中我準備了兩個部分,首先通過形象的實物圖片這樣子提問:“小雞和小鴨它們長得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小雞是怎麼樣的?小鴨又是怎麼樣的?”讓孩子們初步感知,自由觀察得出“嘴巴、腳、走路、叫聲等的不同”.在這裏,生動的圖片能吸引幼兒眼球,讓幼兒觀察後,帶着問題思考,在老師的提示下得到答案,再一起進行總結,這樣能讓幼兒更好的去實現目標。 在這一小部分裏,我引導幼兒認知了“腳蹼”,並豐富“毛茸茸、尖尖的、扁扁的”等形容詞詞彙。

接着我再結合課件中的表格形式來與幼兒一同討論深入探索,老師提問“還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了?那我們一起從頭開始找一找,看有什麼漏掉的地方。”幫助幼兒學習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探索小雞和小鴨的主要外形特徵。

2、感知小雞和小鴨的習性

在這一部分裏,我通過“小雞和小鴨肚子餓了,想到外面去找食吃”這個情境引導幼兒認知小雞和小鴨的生存環境,並結合白板課件中特殊的“放大鏡”功能,通過給他們分別找食物,來讓幼兒瞭解他們的習性。我還在這一部分中設計了第二張表格通過幫小雞小鴨選擇食物的方法,鞏固幼兒對小雞小鴨習性的認知。

三、結束活動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小雞和小鴨吃的好飽呀,該是時候回家了”爲線索,並引導幼兒跟隨“王老先生有塊地”的音樂學着小雞和小鴨走路的樣子一起回教室,讓整個活動以情境結束。

篇四十九: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

一、結合實際,介紹教材

本節課選自省編幼兒主題活動,大班教材《動物的祕密》一書。是教師和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等方法進行的探索活動。本活動淺顯易懂,寓科學知識於社會、語言諸領域的活動中,讓幼兒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發展了幼兒的綜合能力,同時也獲得了與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幫助別人體驗快樂等情感體驗。是幼兒園課程整合目標的一個粗淺的嘗試。

二、明確活動目標,設計教學方法

結合《大綱》,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通過本課的教學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通過觀察各種蛋,讓幼兒知道除了雞、鴨、鵝等會生蛋外,鳥、蛇、烏龜也會生蛋,初步瞭解卵生動物。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蛋有大小、顏色的不同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由於本節課的課型爲綜合活動,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重點是瞭解各種各樣蛋的相同、不同的特點,知道生蛋的動物是卵生動物。難點是完整、連貫地講述圖片知識。

爲了充分利用幼兒的有意注意,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貫徹了實踐性、直觀性、發展性、遊戲性及鞏固性原則。同時運用了啓發式談話法、遊戲發現法、觀察法、講解演示法等教學方法。本節課將遊戲貫穿於始終,讓幼兒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方式,輕鬆愉快地瞭解了卵生動物的特點。發展綜合能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

三、安排活動過程,巧用教學方法

教與學是主導與主體的完整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大環節,重點在第二環節,難點在第三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我都巧妙地運用了教學方法和教具,使整個活動過程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第一環節:大約要2分鐘,我運用了手指操《小雞出殼》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課的情境。

第二環節:大約15分鐘,通過與幼兒進行

生活經驗談話引入本課內容:那些小動物會生蛋?接下來,運用比較發現法充分發揮幼兒的潛力,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親自發現事物間的規律。加之教師的小結,幼兒對卵生動物的卵(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幼兒不斷的觀察比較判斷中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第三環節:大約10分鐘。學前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運用了看圖創編講述《一個奇怪的蛋》激發幼兒幫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興趣,最終獲取知識及情感體驗。

在指導幼兒觀察圖片時,我堅持啓發式教學,注重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幼兒獨立觀察、思考、想象、講述的能力。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個別,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作用,輕鬆愉快地使教學接近了尾聲。

第四環節:大約需3分鐘,通過教師的小結,佈置第二課時的活動任務。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讓幼兒繪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卵生動物送給好朋友,並講一講卵生動物的故事,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幼兒有一種餘興未盡的感覺。

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活動的粗淺認識,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加指正。

教學反思:

本次科學課主要是要讓幼兒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顏色的異同等。幼兒對雞蛋、鴨蛋、鵪鶉蛋都挺熟悉,對鵝蛋不是很熟悉。孩子們通過比較各種各樣的蛋寶寶,無形中瞭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道理。

通過這節課,我瞭解到給孩子們充分的自主權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科學課,在保證孩子們探索興趣和積極性的前提下給孩子們充分的自主權,讓她們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們真的很棒。

篇五十: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一、說教材:

剛升中班幼兒可能會對調色活動本身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動的主要是爲幼兒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因此我選擇了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這節課。

二、說教學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現顏色的奇妙變化,激發幼兒對調色的興趣。

2、在示範的基礎上, 教幼兒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並引導幼兒進行一定的創編。

三、說教學準備:三個裝了不同顏料的瓶子、碗、畫筆、紙。

四、說教法:

在這一活動中,我爲了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瞭解顏色的變化,我將在活動中採用講解法、示範法、操作法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環環緊扣,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五、說教學程序:

活動流程爲:

1、採用教具與故事相結合導入主題。

2、老師示範表演魔術。

3、幼兒操作活動。

4、幼兒作畫。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火箭升空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爲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爲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裏,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爲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爲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裏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標,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篇五十一: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科學活動《好玩的磁鐵》,選自13版省編教材小班下冊主題五《玩玩樂》次主題三《一起來玩》。

下面我從教材、活動目標、重難點、活動準備、教法、學法、活動過程、效果預測八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教材: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磁鐵就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是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好材料。磁鐵吸鐵,這一現象既神奇又有趣,倍受幼兒青睞。小班的孩子無意意識佔優勢,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玩一玩,試一試。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爲引導幼兒感知磁鐵的特性,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我依據教材設計了《好玩的磁鐵》這一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去“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活動目標:

爲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依據教材內容與幼兒的經驗、興趣、學習特點,我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2、願意尋找生活中的磁鐵。

活動重難點:

初步瞭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爲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科學區投放磁鐵及磁性玩具,讓幼兒初步感知。

物質準備:磁鐵、課件、磁性玩具、各種鐵製和非鐵製品以及顏料、畫紙等。

教法:

《綱要》中倡導“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我都將自己定位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探究,在“做中學”中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快樂。根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幼兒實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設置小演員跳舞、磁鐵大世界、找朋友等情境,讓幼兒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探索,體驗探索的快樂。

2、啓發提問法:“以疑激趣,以問激學”,通過“你發現磁鐵最大的本領是什麼”等問題啓發幼兒積極思維,獲取新知。

3、操作體驗法: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讓孩子們在幫磁鐵娃娃找朋友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體驗,促進其發展。

此外我還將遊戲法貫穿始終,達到科學性,綜合性,趣味性和諧統一,體現活動多元化的整合。

學法:

學法與教法密不可分。本次活動從幼兒角度出發主要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讓幼兒通過看一看、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磁鐵的特性,體驗發現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活動過程: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次活動我在情境遊戲中激發興趣――在觀察探索中發現問題――在交流討論中尋找答案――在合作遊戲中鞏固經驗。共分爲5個環節:

環節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活動的出發點,通過魔術“會跳舞的小姑娘”你知道小姑娘怎麼會跳舞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

環節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

此環節中,我創設磁鐵大世界這一情景,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磁鐵的外形特點。讓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試一試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此環節的開展能更好的激發幼兒對磁鐵的探索慾望,同時也爲活動進一步開展儲備了知識經驗。

環節三:探索交流,尋找答案。

此環節中我創設磁鐵娃娃找朋友的情境,併爲幼兒提供了曲別針、釦子、木夾、塑料夾、鑰匙、瓶蓋、頭飾等豐富的操作材料,將他們混在一起,讓幼兒用磁鐵吸一吸,能被磁鐵吸住的就是他的好朋友,放在一個盒裏。看看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引導幼兒在探索操作中尋找問題答案:磁鐵能夠吸鐵或鐵製品。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我會毫不吝嗇地讓幼兒盡情地“玩”,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

並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經驗交流。這也正符合《綱要》精神: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環節四:生活尋寶,拓展經驗。

爲了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探索興趣,加深幼兒對磁鐵特性的瞭解,我開展了一次“尋寶活動”。

先請幼兒在自己身上用磁鐵找一找鐵製品,如衣服鈕釦、拉鍊等。然後拿磁鐵在活動室內找一找鐵製品,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以鞏固對磁鐵特性的認識。

引導幼兒交流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運用了磁鐵?通過課件媽媽的包、文具盒、冰箱門、磁性教具等拓展幼兒生活經驗。使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

環節五:合作遊戲,鞏固經驗。

引導幼兒進行合作遊戲“磁鐵繪畫”,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亮點。用曲別針分別蘸上不同的顏料放在襯衣盒裏,用磁鐵在盒子下面不停的移動,這些小曲別針會隨着磁鐵不停的跳舞,形成一幅幅美妙的作品,達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一定會探索者、交流着、欣賞着、驚奇着、更快樂着。

活動延伸:

讓幼兒用磁鐵找一找家中的鐵製品,用磁鐵玩沙,進一步鞏固磁鐵的特性,體驗磁鐵的樂趣。

活動效果預測:

本次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遊戲爲主線,探究爲核心”,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使學習過程成爲幼兒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而有趣。相信在積極地探索中,孩子們會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興趣,獲得自信、求異、嘗試、發現、創造等方面的發展。

篇五十二: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一、設計意圖:

《綱要》強調“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班前階段開展科學主題探究活動,大部分幼兒的探究意識及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會集體計劃安排操作活動的順序,能用形象的符號、圖像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能對兩至三種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季節、動物、植物等的異同和歸納簡單的特徵,特別喜歡把摸擺弄物品,實驗操作。

在以集體、小組形式開展的多次探索、實驗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常常呈現出關注的興趣點和探究的着眼點各不相同、各具創想的現象,《綱要》一再強調“創設寬鬆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我覺得很有必要爲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條件,更好地實現其自我策劃,提高其實踐能力。

“摩擦生電DIY”主題就是根據幼兒這一發展現狀設計,它以師幼共同設定問題情境爲開端,基於幼兒各自不同的關注點,鼓勵幼兒通過真實事件來感受科學,在親身經歷中學習,獲得具體的感受和方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二、主題教育目標

1、對摩擦生電現象好奇,激發自主進行現象探究的求知慾。

2、運用各種感官探究生電現象,自主配對材料進行摩擦實驗。

3、能用圖畫表格符號、語言等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摩擦生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

三、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蒐集塑料小棒、尺子、綢布、碎紙屑等各種實驗材料、記錄表格。

四、可利用的資源

1、環境創設:主題牆飾-《摩擦生電》,其中有生活中摩擦起電的各種現象,也包含了幼兒參與實驗過程的照片、幼兒的個人實驗紀錄表、集體的實驗彙總表。

科學區、圖書區中投放的實驗器材、材料和圖書、圖片資料。

2家長參與:豐富孩子摩擦生電相關知識,支持孩子在家獨立實驗;鼓勵孩子自主收集準備材料、用品。

五、主題探究活動

六、主題活動反思

本主題一直緊扣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從開始幼兒就對摩擦生電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們用物品是“溼的”、“上面有膠”、“他們有磁力”等理由來解釋靜電的吸引現象,但通過用手觸摸卻證明不是如此。當凌峯說:“是布帶電,在尺子上擦,尺子就吸小紙片了。”其他幼兒更好奇了,提出“摩擦就會產生電嗎?”“怎樣知道有電呢?”“電能吸引什麼?”“還有什麼東西摩擦會產生電?”等問題,可見,孩子雖然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不陌生,但不表示他們已感知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我把問題還給幼兒,引發幼兒的猜想、思考,他們被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深入探究的條件已經具備。我覺得“摩擦生電DIY”讓孩子自己設計方案,籌備實驗器材去實驗是讓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一直保持高漲的原因,因爲,幼兒猜想磁鐵、塑料、鐵、吸管、玻璃、氣球、筆等實驗要用的材料都是他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幼兒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主探索摩擦生電現象。

篇五十三: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設計意圖: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的科學活動《小小手》,時間設計爲25分鐘,綱要中指出兒童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幼師是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兒童的主動探索爲前提,讓兒童先感知如:“你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有什麼特徵”,引發兒童主動的探索慾望,激發興趣爲整個過程奠定了基礎。

基於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爲以下三點: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徵,感知理解指紋。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3、培養兒童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重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爲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兒童,讓兒童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兒童的探索慾望,符合了兒童的情感的需要。

難點:探索手的基本特徵,初步感知理解指紋。中班的兒童活潑、好動,用手通過動作來認識世界,但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對自己的雙手卻並不瞭解,我藉助於本次活動,讓兒童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徵,以及探索雙手的小祕密即指紋。

教法:幼師通過啓發提問的方法、直觀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觀察法等對兒童進行指導。科學活動本身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兒童的興趣會很濃,幼師用這些方法,能讓兒童更快更好地進入到活動中來,體現兒童學習的主體性,以幼師教學變爲我要學。

學法:中班的兒童由於年齡特徵,開始接受任務,所以給他們佈置一個任務,他們會很願意去完成。兒童會通過觀察法、發現法去嘗試這個科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兒童已有經驗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已經瞭解手的基本特徵)

2、音樂的準備

3、橡皮泥等

活動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兒童的興趣

幼師彈奏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利用音樂,把兒童帶入到一個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習與環境交互作用)

(二)初步感知(讓兒童先通過觀察,體現了把兒童放在主體的原則)

師: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雙手來看看,你認爲自己的雙手事故什麼樣子的

呢?

師:有五個手指頭、有指甲還有呢?

師:有的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有一條條的線,那你們知道叫什麼呢?對,它就叫做指紋。

(三)動手操作(讓兒童在做中學、學中樂)

師:指紋在我們的手上,指紋寶寶說了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那麼我們可以想什麼辦法把指紋記錄下來呢?

師:有什麼好辦法呢?(通過遷移經驗,會說出在泥土留下痕跡的經歷。)

師: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橡皮泥,你們去試試看。

(四)巡迴指導

幼師邊走邊巡迴知道,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親近兒童,單純兒童的操作,主動性不強,適應了面向全體而因人施教的原則。

(五)示範講解(讓兒童獲得正確的方法)

師:請你們來說說你們是怎麼做的?現在我也來試試看,在示範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方法。

(六)兒童再次操作

師:現在你們去試試吧!記錄完足跡後,你用眼睛觀察下有什麼特點?

(七)總結

師:原來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了,有的粗有的細

延伸活動:

在美工區,放置泥土、橡皮泥,讓兒童動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豐富兒童的知識。

篇五十四: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科學活動《氣球鼓起來》選材於建構式課程中班上學期《快快慢慢》這一主題。在一次承擔向農村教師展示示範課的活動中,我選擇了這一內容,根據農村幼兒園實際,調整活動設計,並進行了三次試教。在此過程中,我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一步步追尋幼兒在此興趣點上所能實現的關鍵經驗,並逐步完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從興趣走向關鍵經驗的建構。下面具體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調整的思考

科學活動《氣球鼓起來》來源於建構式課程中班上學期《快快慢慢》這一主題。氣球是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他們經常會玩氣球,但是幼兒卻很少自己去吹氣球。讓孩子自己嘗試去吹氣球,並且探索吹氣球的方法,對幼兒來說會有興趣,並且是有意義的。我認爲有這樣幾點教育價值:1、可以鍛鍊孩子的肺活量。2、探索學習吹氣球的方法。3、自然地感知氣體的流動性及吹氣力氣大小與氣球大小變化的直接關係。因此,將教材從給氣球充氣調整爲吹氣。

二、對教學目標制定的思考

科學領域不僅僅是引導幼兒學習簡單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科學的態度、探究的能力,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學習與同伴交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中班幼兒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的特點,他們能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操作、主動建構知識。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調整、科學領域的要求及對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發展要求的分析,本次教學活動目標制定如下:

1、探索吹氣球的'方法,體驗探索過程的快樂。(重點)

2、感知氣體的流動性,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三、對本活動教學準備的思考

本次活動教學準備分爲兩塊,一塊是材料的準備。由幼兒和老師共同收集塑料吸管、氣球等材料,特別是大小吸管的準備爲幼兒感知氣體流動和照顧個體差異創造了條件。幼兒直接參與材料收集的過程,既讓幼兒提前接觸材料,熟悉材料,產生“這些東西用來幹什麼”的好奇心,又讓幼兒鍛鍊了實際動手能力,收集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另一塊是技能經驗的準備:學習呼氣、吸氣的方法。原有經驗能促進幼兒順利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因此,需引導幼兒學習呼氣、吸氣的方法,爲活動作好鋪墊。

四、對教學過程和教法、學法的思考

本活動整個過程集中採用操作法、嘗試法、遊戲法等教法、學法,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感知爲主線,教師幫助及時梳理有關經驗。

第一環節爲師幼互動遊戲。主要目標指向激發吹氣球的興趣。

第二環節爲嘗試使氣球鼓起來。主要目標指向探索吹氣球的方法。

第三環節遊戲《氣球飛起來》。主要目標指向體驗探索成功的樂趣。

在活動中,幼兒能有興趣地投入到吹氣球、玩氣球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經過努力能夠吹大氣球(只有5個孩子需要老師的幫助),在遊戲過程中自然地感知氣體的流動性。最後的一個集體遊戲將活動推向高潮,每個孩子都露出了開心的笑臉。

本次活動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從目標到過程以及準備都有調整與修改。我的體會有三點:1、目標的定位一定要建立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2、材料的提供。孩子的操作有沒有困難自己要試一試。3、中班的孩子不能關注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因此,過程中每個環節要重點解決一個問題。

通過這次活動,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到幼兒的興趣點,並能夠判斷此興趣點所蘊涵和能夠實現的關鍵經驗是什麼。這需要教師不僅瞭解本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及觀察幼兒活動的能力,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要親身去實踐一下幼兒的探究活動,體驗幼兒可能碰到的困難與思考。在正確判斷能夠實現的關鍵經驗的基礎上,採用適宜的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幫助幼兒從興趣走向關鍵經驗的建構。

篇五十五:幼兒園的科學說課稿

一 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得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得主要目得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得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得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得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得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得結論往往比老師得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得目標定爲:

1、 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得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得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得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得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得難點。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得對象是中班得幼兒,他們得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更好地激發他們得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爲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得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得意見。

爲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爲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得辦法。

三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裏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得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得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裏得玩具有得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得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得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得重點和難點得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得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得設計,這裏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得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得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得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得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得得組織可以讓幼兒帶着目得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得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得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裏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得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得興趣,通過再一次得操作去發現問題:爲什麼有得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得小朋友,他們得電池是怎樣安裝得?由他們觀察出來得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得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得幼兒想一想:你用得電池是怎樣安裝得?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得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得不同之處,培養他們得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得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得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裏,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得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得作用以及利用學到得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得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爲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着電池去讓我們身邊得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得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得目標。

篇五十六:幼兒園科學優秀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磁鐵的穿透力》。

一、說教材

首先我先對本次的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就像《指南》中所要求的,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本次活動的取材——磁鐵,它正是來源與生活且是孩子們身邊比較常見的。我們不難發現,中班的孩子經常會在學習性區域中把玩一些關於磁鐵的遊戲,例如:米中找物、猴子爬樹等等。但在孩子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又會發現,孩子對該類材料熟悉但不瞭解,知道卻不會針對性的運用,而指南在領域明確提出了: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標。所以教師何不合理設計,將其變成課堂中的教育選材,與孩子一起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內涵。因此有了《磁鐵的穿透力》這一節科學課,希望孩子能在與材料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去發現、思考、解決各種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說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爲本次活動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體吸鐵的特性。

2、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並能進行簡單記錄。

3、樂於參加科學活動並能進行各種大膽的嘗試。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進行制定的,在這裏我將“瞭解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體吸鐵的特性”設置爲我的知識重點,期望通過整個活動讓幼兒掌握磁鐵的這個基本特性。

4、此外,我結合中班第二學期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來分析,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位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並能進行簡單記錄。”因爲中班孩子的思維發展還是比較直觀的,他們都比較樂於操作,但是他們不會將自己觀察到的進行表達和記錄,即他們會做但不會表達與記錄。但在科學活動中,操作的結果都是要用講述或記錄的方式進行展現的,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爲幼兒提供表述、記錄的機會,通過多說、多記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

三、說準備

爲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的活動準備:

1、幼兒第一次的操作材料:每組若干硬紙板、塑料墊板薄木板若干:每人幾枚鐵質回形針、一塊直徑1釐米的小磁鐵。

幼兒第二次操作材料,每人一本厚厚的雜誌、一塊厚木片;一塊鼠標墊、一塊直徑1釐米的小磁鐵。幼兒相對應的記錄紙1份。

2、教師演示材料:以上材料各一份。

這些材料都比較簡單,而且容易操作,能夠幫助幼兒更好的參與到環節中,從中獲得相關知識經驗。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觀察指導法:教師通過觀察,能及時、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觀察與個別指導,幫助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經驗。

(2)提問法:善於運用啓發性提問法來引導幼兒有目的的仔細觀察,積極思考,並鼓勵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

(3)演示法:將正確的操作過程進行演示,給予幼兒最直觀的操作經驗。

2.因爲我要體現的是尊重幼兒爲前提,以幼兒發展爲導向,充分體現了本園“以幼兒爲本”的理念,所以在幼兒的學法上,我採用的主要是:

(1)操作法:

教師爲幼兒準備了豐富、操作性強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

體驗法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

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五、說活動流程

接下來說說我的活動環節,本次活動主要分成了:設置疑問,激發興趣;自主探究集體交流;全課小結,拓展延伸三個環節。

1、設置疑問,激發興趣

關鍵提問:一枚回形針會不會被磁鐵吸住?要在回形針和磁鐵間加入另外的物體,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把回形針吸住?(這邊我用到了提問法,第一個提問的目的首先是要幫助幼兒回顧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特性,接下來的提問是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充分激發幼兒動手驗證的慾望,爲後期的探索活動奠定基礎。)

2、自主探究,集體交流(這一環節是我的重點環節,爲重難點的突破而服務,因此我又具體將其分成6小步來實施))

(1)幼兒大膽猜測、自由探索操作

結合教師提問,教師交代操作要求、提供第一份操作材料,幼兒進行第一次的自由操作、教師巡觀察並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這邊我用到教法是觀察指導法,教師通巡迴觀察,及時、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個別指導,幼兒則運用到了操作法,在第一次的自由操作過程中,讓幼兒能夠自主的對磁鐵的穿透力及正確的實驗方式進行探索。)

(2)交流結果,集體驗證

教師請給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結果,與操作的經過。教師進行演示。根據實驗記錄得出結論,小磁鐵能夠隔着塑料片、硬紙板、薄木板吸住回形針。

(幼兒通過交流法,幼幼互動,獲得一些相關的經驗,好處在於,孩子個體差異的存在,通過互動來激發所有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梳理“可以”或“不可以”的經驗。結合教師的梳理,同時解決上一環節“在回形針和磁鐵間加入另外的物體,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把回形針吸住”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採用的演示法,也給與了幼兒操作的直觀經驗,避免幼兒一些不正確的操作手法影響最後的結論。)

(3)變換操作材料,引發猜測

關鍵問題:小磁鐵能夠隔物體吸住回形針,我將物體換成厚書和厚木板,或別的東西,你猜小磁鐵還能吸住回形針嗎?(這邊用到的同樣是提問法,但是與第一次不同的是教師變換了操作的材料,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新的懸念,幼兒因爲有了前期的操作經驗,所以就能充分調動起了幼兒再次動手驗證的慾望)

(4)演示記錄單的使用

教師對幼兒第二次操作提出記錄要求,啓發幼兒對記錄表進行觀察,並演示記錄表的用法,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這邊幼兒的學習方法是比較常見的記錄法,對於中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記錄卡的使用還是比較有意義的,能夠幫助讓幼兒將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同時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的要求,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5)幼兒的第二次操作與驗證

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記錄。教師巡觀察並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這邊我用到教法同樣是觀察指導法,教師通再巡迴觀察,及時、對幼兒的操作、記錄進行指導,指導時的有效提問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影響磁鐵穿透力的因素:例如,這次吸不住了,是什麼東西變了?你看看變得怎麼樣了?等。而幼兒則通過操作法,在操作過程中,探索物體厚度對磁力穿透力的影響。這一環節爲突破本次重點目標的關鍵環節。)

(6)交流結果,集體驗證

教師請幼兒上來交流自己的記錄結果,集體驗證,教師再次親自演示後得出結論,原來磁鐵不能隔着厚厚的書和厚木板吸住回形針但能通過鼠標墊吸住回形針。關鍵提問:猜猜同一塊磁鐵爲什麼不能隔着木板吸住回形針,但卻能隔着鼠標墊吸住回形針?(幼兒通過交流法,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演示讓幼兒更直觀的瞭解到了實驗的結果,得到了正確的實驗結論。同樣關鍵的提問給予了幼兒隱形的提示。)

3、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1)結合幼兒的'兩次操作教師小結:同一塊磁體的穿透力會因爲隔離的物體厚度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吸住或吸不住)。(教師對兩次的實驗結果進行經驗上的提升,幫助幼兒總結磁鐵能隔着一定厚度物體吸鐵的特性,)

2)經驗拓展

關鍵提問:剛纔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小磁鐵不能隔着厚厚的書吸住回形針了,如果想讓磁鐵透過厚厚的書吸住回形針,你有什麼好辦法?(鞏固幼兒對本課時的經驗,同時充分調動了幼兒再次探索的積極性,爲下次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六、說特色

教師採取做中學的方式,提供的科學經驗來源於幼兒在生活中對事物的興趣、疑問和關注而產生的問題,符合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特點,滿足了幼兒的經驗奠基的發展需求,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提高。反觀教師,整個活動教師始終是以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於創設學習氛圍,調動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以及設疑與總結,始終注意把活動的空間還給孩子。活動突出了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