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9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精選19篇)

篇1: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語文》 必修五 第三單元

第8課《咬文嚼字》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理解文中所選的詩詞及故事背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3、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學難點: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5、設計思路: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瞭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並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6、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7、教具準備:PPT課件(另附)

8、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PPT課件演示:P.1 課題]

2009年9月4日,溫家寶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時說“廣大師生應該做到:不計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爲人梯,奮鬥當以身爲先。自強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奮發有爲,報國當以身爲先。”我想這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段話。

[PPT課件演示:P.2 ]

做學問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有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擁有這樣精神的人。

(二)認識作者

[PPT課件演示:P.3]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

明確:1、朱光潛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驕傲,引導學生要關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溫講話中所提到的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寫照,而他的這篇隨筆正是被這樣的精神觸發,思考完成的。

(三)粗讀課文,把握論點

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咬文嚼字”什麼意思?

[PPT課件演示:P.4]

明確: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2、看起來“咬文嚼字”有些貶義,那麼朱光潛爲什麼會用它來作爲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請同學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

明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四)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爲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觀點,作者選了哪些例子來證明呢?

[PPT課件演示:P.5]

明確: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虛改句

③賈島“推敲” ④蘇軾《惠》詩

⑤“套板反應”

2、文章最後一段中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認爲作者是隨便舉的例子麼?

(學生思考並討論)

明確: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是關於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關聯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3、具體分析有關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修改前後的句子來體會“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確: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PPT課件演示:P.6]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寫文章時要求用詞準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PPT課件演示:P.7]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法· 福樓拜)

②王若虛該句

(指導學生朗讀修改前後的句子,體會修改的效果)

明確:改過之後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PPT課件演示:P.8]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原來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最後修改爲“環滁皆山也。”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③賈島“推敲”

[PPT課件演示:P.9]

(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重點在於瞭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詩句,提出看法。)

⑴請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釋。

⑵ 你認爲應該用“推”還是“敲”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可自由討論,只要解釋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總結: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準都是一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體分析有關聯想意義的例子:

①蘇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利用聯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註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一兩茶相當於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制的一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因爲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②“套板反應”

(指導學生理解“套板反應”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觀點。)

⑴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

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反對。“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的就是創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咬文嚼字還應有創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想意義。

[PPT課件演示:P.10]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注:李龜年爲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你能有多少聯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纔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較閱讀

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種閱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的看法。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可加以指導和鼓勵。)

(六)應用拓展,活學活用

課前老師要求學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讀書時“咀嚼”出的好句子,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請學生自己賞析。

[PPT課件演示:P.11—P.15]

(由選出語段的同學先發表觀點,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PPT課件演示:P.16]

總結:很好的思想內容,像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像燈裏的燭光。若是裏面的燭光很亮,這盞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若是燭光昏暗,無論是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冰心《漫談語文的教學與學習》)

(七)作業設計

片段訓練:請寫一個片段來賞析你所喜歡的語段,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要求:重點突出,語句通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字數不少於400字。

《咬文嚼字》課文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裏嬋姢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爲“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裏“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爲“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藉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爲“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衆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的語法。石秀罵樑中書說②:“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③:“你這賤 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裏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歎語,表現着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裏茗煙罵金榮說④:“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裏“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改爲“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讚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COPULA),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囉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zi zhū)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鍊。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⑤:

“李廣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zū),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裏說它“凡多三石字”⑥,當改爲“以爲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爲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爲“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爲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爲“既知其爲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爲“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係,以爲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裏聽見賈島吟詩⑦,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爲“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爲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讚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裏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裏有人應門。

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裏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裏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爲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裏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⑧——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在國中語文的每篇文章中,只要我們大家認真去學習,我們大家都會從中學到很多的知識,今天大家認真看看咬文嚼字原文一定會有收穫的。

篇2: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學習領會本文所說的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養閱讀寫作“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精神

3、學習評價本文觀點,培養勇於質疑,不盲從的精神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揣摩、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研討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會咬文嚼字。

教學程序

一、引入課文

1、由蘇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蘇東坡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妹妹,叫蘇小妹。一次,她出了一個填字遊戲,讓

蘇東坡在“輕風”和“細柳”、“淡月”和“疏梅”之間加入最恰當的動詞。蘇東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搖’、‘映’二字,寫成‘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聽罷搖頭。蘇東坡略加思索,又說:“那麼,家‘舞’、‘隱’二字呢?改

成‘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如何?”蘇小妹仍然搖頭。坐在一旁的黃庭堅

不禁問道:“那你說用什麼字?”蘇小妹脫口而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請大家將這三組動詞作個比較,到底哪組好,爲什麼?引導揣摩:

“搖”、“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詩意。

“舞”字較“搖”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隱”字更準確,因爲當時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隱“。

第三組用“扶”字,比用“舞”字準確,因爲是“輕風”,用“舞”字,擺

動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彷彿輕風扶着細柳在輕輕地盪鞦韆,既準確

又富有情趣。一個“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隱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則是月亮覺得丟失了梅花,驚奇地在尋找呢﹗

蘇氏兄妹討論的問題,在古詩創作中叫“煉字”,又叫“推敲詞語”。推敲一

詞由何而來?

2、讀課後資料《“推敲”的來歷》、《王安石推敲詩句》

讓學生品味“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綠”字的妙處。明確:“到”、“過”、

“入”三字都平庸,“滿”字雖然強調了春意之濃,卻毫無美感。而一個“綠”

字,不僅有鮮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讓人感覺到春天到來,滿山遍野的樹木花草

逐漸邊綠的過程,有動態感,十分生動形象。

這種推敲詞語,我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把它叫做什麼?

二、理解課題

1、“咬文嚼字”一詞的詞典義:《新華成語大詞典》:“過分地斟酌字句。”

《漢語成語詞典》:(1)過分地斟酌詞語;(2)喜歡掉書袋,即賣弄文采(3)

可見,“咬文嚼字”一詞,是個貶義詞,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貶義詞

用呢?顯然不是,那麼,作者爲什麼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詞語”這樣的詞做

標題,而用“咬文嚼字”一詞?揣摩一下,這個詞用做本文標題,有什麼意味?

2、揣摩標題意味。

明確:此處作者不是用該詞的字典義,而是突出這一成語的四個語素義。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覆品位反覆揣摩語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運用語言要反對陳詞濫調,力求創新的觀點,這個詞語做

標題,就是創新的一個範例。

三、理解課文中的咬文嚼字的實例。

1、比較嬋娟罵宋玉的話: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2、比較《史記》李廣射虎同金若虛在《史記辯惑》裏的刪改。

補充比較:杜牧七絕〈清明〉和改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遙指杏花村

通過兩個例子明白簡潔同生動形象關係的把握,推敲詞語要適合表情達意

的需要。

3、理解蘇軾《惠山烹小龍團》詩句運用詞語聯想意義的妙處。

4、比較下列兩例描寫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東家之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着朱則太赤

你覺得哪句描寫的女子更美,爲什麼?

聯繫學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寫,使之明白使用語言力求創新的道理。

四、小結推敲詞語常用方法

學生談體會,然後歸納。

板書:由此及彼——聯繫上下文語境推敲

由表及裏——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並評價本文論述的道理

教學程序

一、理解課文主要觀點

1、瞭解課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看書體會,本文作爲一篇“美學文學論文”的寫作特色。明確:在列舉大量的實例的基礎上來論證自己要說明的道理。

2、重點閱讀課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闡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文章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學生集體朗讀這一段,再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歸納其中論述的觀點。

明確:此處可分兩層,1、2、3、句論述一層意思,4、5、6、句論述一層意思。

從一層的三句話中,可歸納出觀點:對文學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二層觀點歸納:咬文嚼字,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感情。

再看這一段在文章中結構上起的作用:承上啓下。第一層就前兩段所舉例子,說明閱讀寫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後一層啓下,統領後文要論述的觀點。

3、完成課後第一大題,已經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題,學生繼續完成2、3、4題。

學生默讀後文,在每一段中劃記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然後根據本段內容,

歸納出這一段的主要觀點。

討論每段內容,的出結論。

5段,表達觀點的句子有:“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內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觀點,作出概括。明確:就本段列舉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評論來看,主要說用語要能符合詩文意境,因此第二句纔是本段觀點,而其餘兩句是強調三段二層的觀點,因此,本段觀點歸納爲:推敲詞語,要從符合詩文的意境需要出發。

6段,主要闡述了閱讀寫作中的用詞,有直指意義,有聯想意義,論述了二者的區別;接着論述了聯想意義的不易控制,聯想意義在詩文創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論述,與推敲詞語有關的論述,當是最後的觀點,所以,歸納爲:正確運用詞語聯想意義,可使詩文較豐富,較蘊藉。

7段.找出論述句子:“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佈局上,甚至於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語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內容,其主要觀點是反對運用聯想意義滑向套版反應,而應力求創新,故本段主要觀點歸納爲:運用聯想意義切忌套版反應,而應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8段,分析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總結全文觀點的句子。明確:即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整理、明確全文的論證結構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小結。

板書:一、1、2段,列舉實例,引出論題。

二、3、4、5段,論述推敲詞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論述“爲什麼”。

三、6、7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運用字的聯想意義要點,論述“怎麼樣”。

三、討論對本文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1、學生自由談讀後感。

2、完成課後第四大題,學生再舉讀過的詩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師準備:(1)魯迅改詩:“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爲:“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2)揣摩“虎嘯深山,魚遊潭底,駝走沙漠,雁排長空”一句中四個動詞,特別是其中的“走”字,似乎太平常,到底用得好不好?

(3)《登泰山》一文中,“大風揚積雪擊面”一句的理解。……

四、佈置課後作業:

完成《自主學習》上的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評價作者本文的主要觀點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不盲從的精神

教學程序:

一、要求學生對上課時學習的朱光潛的觀點談自己的理解和評價

二、引導重點理解評價課文第五段作者對賈島“推敲”二字的評議。

(1)一學生朗讀課文,其餘理解作者此處的觀點和分析。

再次確認朱先生本段觀點:選用文字要符合詩問意境。

引導學生了解朱光潛先生對賈島詩和韓愈的下“敲”字的評議:懷疑韓愈

的修改認爲“推”比“敲”好,因爲是“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

今他推。”

(2)教師出示賈島全詩:《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讓學生自己分析賈島詩的意境。然後討論:

A、究竟用“敲”好,還是用“推”好。

明確:用“敲”好,韓愈意見正確。因爲,從詩中文句看:“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說明文中應有兩個人,一個是“僧”,他到朋友李凝的幽居去,第三聯寫他回家路上情景,第四聯抒情,所以纔有同李凝的“幽期”。如果按照朱先生的理解,是僧自掩自推,那麼回家以後,怎麼又出來了呢?又是同誰“幽期”,“不負言”呢?

教師介紹,賈島曾有一段時期隱居寺內,作過和尚,是這次遇上韓愈,韓愈勸他還俗,他才又還俗的,所以一般認爲,詩中的“僧”,就是賈島自己,這首詩抒發他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B、朱光潛先生這樣一個大學問家,爲什麼會對這首詩理解錯了呢?

明確:可能是朱先生寫文章時只憑記憶,沒有翻看全詩,只是就這兩句詩而

評價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C、那麼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觀點也錯了呢?

明確:這並不影響本段觀點,例子也舉對了,只是評析有誤。

D、從朱先生的舉例,我們可得到一個什麼教訓?

明確:使用材料一定要確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E、既然朱先生的這一分析有誤,那麼課本編者爲什麼還將它選入中學教材,而且特意編了一個練習,即第三題:“關於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爲什麼?”

明確:這說明編者有意讓我們懂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全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且我們一方面要向朱先生學習,學習他博學廣識,學習他在寫文章時能信手拈來大量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吸取教訓,做學問一定要嚴謹

三、學生總結本文的論證方法。(略)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篇3: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歸納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並能在品味語言時形成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

3.領會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的主張,明確“咬文嚼字”的真實含義。

4.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鑑吸收課文的寫法。

5.培養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的謹嚴精神。養成嚴謹的學習和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瞭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並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歇後語:口吃報紙|書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燈謎:書蟲|啃書|秀才會餐--咬文嚼字

故事導入:

1930年5月,閻錫山、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閻錫山和馮玉祥的兩支部隊預定在豫、晉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求一舉聚殲河南的蔣軍。可是,由於馮玉祥的參謀在擬製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了“泌陽”,這場戰爭就沒能在原計劃的河南省的“沁陽”境地開戰,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陽”。沁陽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黃河以北,而泌陽則在河南的西南部,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結果,馮玉祥的部隊誤入泌陽,殆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時機,使馮閻聯軍處處被動,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後人就戲稱這場中原混戰是“敗在一撇上的戰爭”。若不是多了這一撇,或許中國歷史的部分章節就要改寫了。

可見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達的內容相差萬里,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就一定要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態度,在寫作的時候細細錘鍊,朱光潛先生就把這種錘鍊稱爲“咬文嚼字”。

解題:

那“咬文嚼字”是什麼意思呢?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推敲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

形容過分斟酌、推敲字句,現在多用來諷刺死摳字句、不領會文章精神實質的人,有時候也用於諷刺當衆講話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作家作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等。

走進課文:

(一)請同學們用五分鐘的時間自行瀏覽文章,思考並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說咬文嚼字的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第三段)。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

這就是說,作者在這裏貶詞褒用,賦予這個成語新的意義,認爲“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鬆的謹言精神。

2、文章的觀點性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什麼?(第八段)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言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注:本文的基本觀點在第三段也有(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3、文章可以劃分爲幾個部分,彼此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5),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強調咬文嚼字的實質是思想和感情的調整。

郭沫若改臺詞(句式改變)

王若虛改句(字數增減)

韓昌黎改詩(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善用字義聯想(《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誤用字義聯想(“套板反應”)

第三部分(8),是文章的小結部分,點名了文章的主旨。(點明咬文嚼字的目的,對文學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關係:可以看出第一部分講的是什麼是咬文嚼字,第二部分寫怎樣才能做到咬文嚼字,第三部分寫咬文嚼字的目的,三者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順序。

(第二種分法分四個部分: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係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一5):

(1)找出其中所舉的例子並思考這些例子說明什麼道理。

郭沫若改臺詞:

“你是沒骨氣的文人!你這沒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你是”與“你這”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句式已經發生變化。前爲判斷,後爲感嘆。從後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語境中“你這……”會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大半表示深惡痛絕,表現着強烈的情感,一般用在罵人的時候,不適合用在讚美的情景中。和“有”性質完全不同,“有”在這裏表示陳述,沒有情感的變化。

啓示:由此例看來,我們一定要慎用字詞,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八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這個例子說明連郭沫若這樣的大家用好一個字也要頗費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見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態度和治學精神。

王若虛改《史記》: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翻譯: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的石頭,以爲是虎就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裏了。要注意重點詞語“以爲”:把……當做;“因”:於是;“終”:終究。)

以爲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爲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王若虛把“三石”去掉,簡潔多了,但卻比原文少了韻味。“見草中石,以爲虎”並不是“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爲“既知其爲石”便失去了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爲“終不能入”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由此例可見,文章並不是字數越少越好,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字數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壞,主要是意味、表達效果,而不在繁簡。所以用簡用繁,需要我們斟酌。(八字:字數不同,意味不同)

韓愈、賈島“推敲”: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裏。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又想用“敲”字(來替換“推”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着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一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都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因爲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示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兩人於是並排騎着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爲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韓愈代替賈島定“敲”字,歷來傳爲美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抓住了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了敲門的動作和聲響更顯出四野的靜謐荒寂,不露痕跡的切中了題目中的“幽居”二字。而“推”字“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宿”顯得無理,意蘊也淺的多。

作者不盲從,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爲“推”字寫的是獨自步月歸寺的冷寂場合,而“敲”寫的是月夜訪友的熱鬧場合。“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而“敲”就顯得他拘禮些。所以選“推”還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由此可見,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們錘鍊文字不能光從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達的感情。

(“敲”: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剝啄有聲,打破岑寂,平添攪擾。“推”:自掩自推,獨往獨來,自有一副胸襟氣度;冷寂,無聲。)(八字: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作者舉以上三個例子是爲了說明什麼?我們爲什麼要咬文嚼字?找出文中的原話來回答。

以上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關係,文字的背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這就是我們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時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

(三)拓展訓練:煉字

(1)爲下面的詩句添加動詞突出特徵:學生先說出答案及原因,老師再來講解。

輕風()細柳,淡月()梅花。

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軾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黃庭堅

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明確:“輕風”徐徐,若有若無,使“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一種柔美之感。

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意境。

(2)你認爲填入哪個字能準確地體現詩題中的“早”字?(數、一),說明原因。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明確:“一”

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衆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詩人鄭谷把齊己詩中的“數枝開”改爲“一枝開”,齊己深爲歎服,便拜鄭谷爲“一字師”。

第二課時

故事導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飯。甲說:“吃在中國。”乙說:“在中國吃。”丙則長嘆曰:“在吃中國。”

體會這三個人所說的話的不同意味。(學生討論)

明確:“吃在中國”說的是:食文化在中國。“在中國吃”意思是:想吃美食,到中國去!“在吃中國”是動賓短語,作家感嘆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揮霍國家財富,吃窮了中國,鍼砭深刻!可見短語變序,就產生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咬文嚼字”的原因。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該怎樣“咬文嚼字”。

進入課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6、7)

(1)請同學們看看6、7兩段寫了什麼內容?用其中的關鍵句來回答。(2)請同學們找出6、7兩段裏面所舉的例子,

第6段:

“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直指意義--燃燒體冒煙

聯想意義--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裏焚香、一川菸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A:詩中人物所處的環境:

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B: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

品茶,賞月

C:詩中表達詩人什麼的情趣?

獨處清淨,安享自然,怡然自樂。

D: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對偶

明確:說明善於運用聯想意義,會使文章更加豐富、有蘊藉。

(聯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更意蘊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蘇軾善用字的聯想意義,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連起來。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就顯得很平庸,不會有這樣的想象。)

第7段:

請同學們思考什麼是套板反應?有什麼弊端?

明確:套板反應是運用詞的聯想意義時,看到一事物立即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並毫不斟酌的使用它們,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文中有)

前面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

王嬙、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很多,學問淵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

敘別離--柳岸灞橋(灞橋:橋名,本作霸橋,在長安東,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做買賣都有--端木(即子貢,孔子的弟子。他“能言善辯,善經商,家累千金”。)遺風

用鉛字排印書籍──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殺青(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爲了便於書寫和防蟲蛀,先把青竹簡用活烤乾叫殺青。後來泛指寫定著作。)

(聯想意義如果進入習慣,就會讓你只想起一些套語濫調,而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最後就會形成“套板反應”,與藝術無緣。套板反應的弊病在於它束縛了語言的判斷,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是文學創新的仇敵,是一切文學向前發展的障礙,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所以我們不能進入套板反應,要養成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的謹言精神,要“唯陳言之務去”:讓語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二)分析第三部分(8)

1、什麼是“咬文嚼字”?爲什麼要咬文嚼字?怎樣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

什麼?

明確:(1)咬文嚼字就是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態度。

(2)因爲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所以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嚴謹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4)目的是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原文: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主旨句。)

(三)主題:

本文標題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義來講,咬文嚼字含有貶義,說的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即過於斟酌字句,或說死摳字眼兒而不顧及精神實質的現象。作者在這裏是貶詞褒用,藉以說明在文學創作和閱讀方面“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闡明“在表裏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四)能力提升

請同學們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當的詞語並說明爲什麼。

牙買加百米飛人博爾特以9秒58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百米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成爲了歷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的巨星。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歎服;快的讓你不敢相信,以致頭暈眼花。

大家填寫詞是什麼?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麼?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裏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裏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麼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裏,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多觀察留心身邊的事物,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要刻苦自勵。也希望大家再以後的寫作中能有這樣一種勤奮的態度。

(五)拓展探究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找出《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談談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中心論點: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是否矛盾: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強調創作要反覆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不要囿於表面現象。前者側重寫,後者側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覆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篇4:《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通過對文中幾個實例的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

教學重點:體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

教學難點:學會在閱讀和寫作中“咬文嚼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幻燈片顯示)

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爲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

三、分析課文觀點: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新的`含義?(讀第3段)

2、作者爲什麼提倡咬文嚼字?

明確:看課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並加以評說。

教師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填詞: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提示: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大家填寫的詞是什麼?知道作者是怎麼寫的嗎?

明確:爲什麼大家想到的是歎爲觀止之類的詞呢?說明“套板反應”在起作用。

小結: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運用:

課堂口頭作文練習:任選一詞口頭說一段話,要表達出主觀感受。

1、太陽雲天空校園人們小路

2、我樹林飛鳥風

六、作業佈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讓這一段精練,讓它能與你的豐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詞害意。好不好?

篇5:《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文章的能力,分析課文的實例,總結作者的主要觀點。

2.培養學生“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精神,並體會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寫作和閱讀學習中“咬文嚼字”。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選詞填空,將這首元曲變完整。

塞鴻秋·潯陽即景

(元)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線電練箭澱

福樓拜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

二、文章疏理

提問:文章列舉了哪幾個“實例”?分別說明了哪些“道理”?

學生討論

明確:

實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虛改《史記》

韓愈勸改“推”爲“敲”

蘇軾寫《惠山烹小龍團》

“套板反應”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2.王若虛改《史記》:繁簡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3.韓愈勸改“推”爲“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蘇軾寫《惠山烹小龍團》:善用聯想意蘊豐富

5.“套板反應”:套用濫語全無新奇

小結: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纔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總結作者觀點: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潛

三、品味鑑賞

結合經典文學作品,品味朱光潛先生的美學觀點,學生討論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個內中放了一個空的破碗的竹籃,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明確: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裝,把“內有一個破碗”“空的”和“下端開了裂”獨立出來,增強了表達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慘處境呈現在讀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強烈的同情。

2.繁簡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戲》

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修改句:

於是看許多人唱,看許多人打,從九點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明確:原文並不是冗長,而是體現了作者在等待“叫天”這一角色登場的過程中焦急、無聊、無可奈何又帶點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動了,就不能體現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林沖)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裏踏着碎瓊亂玉,迤邐揹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林沖)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裏踏着碎瓊亂玉,迤邐揹着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確:一個“緊”字,一寫雪片之大之重,又寫風助雪勢,寫風雪天之凜冽、嚴峻。該字寫環境,言簡意豐,渲染緊張氣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對接大學聯考

閱讀下面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採桑子

歐陽修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1.有人說“穩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嗎?爲什麼?

明確:同意。“任”字即“任意”““隨意”“任憑”之意,形象的描繪出西湖風平浪靜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盡興後安心躺在船上睡覺,任憑小船平穩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恬適、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內容,其中有五處不得體,請找出並作修改。

獲悉文學院下週舉辦活動,隆重慶賀先生教書50週年,我因俗務纏身,不能光臨,特惠贈鮮花一束,以表敬意,隨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冊,還望先生先睹爲快。

盛夏快來了,請先生保重身體。

答案示例:

“教書”改爲“從教”;

“光臨”改爲“前往”或“參加”;

“惠贈”改爲“奉上”“奉送”或“敬贈”;

“先睹爲快”改爲“指正”或“斧正”;

“快來了”改爲“將至”或“將臨”。

五、課堂小結

作者提倡閱讀和寫作要“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說,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六、作業設計

這首小詩的語言極富魅力,請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寫一篇小短文對這首小詩“咬文嚼字”。

雪夜

吳秋山

孤館的燈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簾。

爐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殘夜夢迴,

枕畔的.書瘦損了。

遠處擲來一片狗吠,

擊破沉寂的夜網。

篇6:《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界定必修課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爲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評論,屬議論文範疇。本文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學會咬文嚼字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對議論文有所瞭解,但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謹嚴精神。大多數學生鑑賞能力有限,對文藝評論的閱讀存在困難,因而更需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關係”的主張。

2.教學難點:在鑑賞與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還記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這樣寫雪的“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作者爲什麼不用“大”而用“緊”呢?一個“緊”字不僅表現出當時氣候環境的惡劣,還渲染出事發之前的緊張氣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寫出了雪下得大,還寫出了當時的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魯迅曾評說“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真可謂一個“緊”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煉字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怎麼教我們咬文嚼字的。

二、學案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含義: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也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學上,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運用哪些例子來說明文學上必須“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一段

(3)韓愈改推敲

(4)蘇《惠》詩

(5)“西施”等套語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着變了。

3.韓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蘇《惠》詩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西施”等套語。

答: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纔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張咬文嚼字但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爲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語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明確: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說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爲,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侷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以精讀爲主。

2.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

明確: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纔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結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用兩個事例和幾組詞語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善用聯想意義,是正面,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套語濫調,落入下乘。寫文章時要求煉字,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當堂檢測

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明確: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鑑賞劃線的詞:

1、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宋祁《玉樓春》

明確:“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衆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確:“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九、佈置作業

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篇7:《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啓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爲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裏,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裏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XX。

那麼,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麼祕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麼,你讀書就是像陶淵明所倡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的這種境界了。有沒有較起真來,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時候?

生:也有,

師:這是讀書,那麼,我還要搞一個小問卷調查:這次是有關寫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經教師硃批之後,下發到你的手裏,大家的習慣當然是首先看教師給的分數,看完分數之後呢?有沒有誰還會認真看一看教師改過的地方,想一想教師爲什麼會在這地方劃出一道線,或者劃出一些圈,有沒有誰會在老師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進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說,自己的文章被老師批閱之後,還有沒有興趣或者習慣進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沒有這樣的同學?

沒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個比方,建築工人把房子蓋好以後,如果你住進去,你一般要經過一道什麼程序?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麼?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麼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寫文章要咬文嚼字。

師:不單是寫文章要咬文嚼字,讀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讀文章,這裏主要是精讀文章,如果沒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讀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寫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寫的文章就可能流於膚淺,缺乏深意。大家說,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師:以後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紹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於這咬文嚼字內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標

師:好,我們說,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麼啓發。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打投影: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啓示

四、切層概括

現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纔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後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應該有謹嚴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課目的達到了,怎麼?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麼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麼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裏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師:看一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內容。這些都是具體咬文嚼字的的實例。總共有幾個實例?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篇8:《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想義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借鑑吸收課文的寫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

●教學重點

瞭解文章結構,確定中心論點,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學習揣摩本文透闢例析的方法,克服寫作中習慣性流弊。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習,討論歸納,共同評析;

2.製作卡片,整理文章內容,進行專題討論;

3.練習鞏固,提高寫作。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或多媒體設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掌握文章內容,理出作者觀點,結合練習題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一同學習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談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個成語,它在平時的語言運用中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過分地斟酌字詞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地摳住字眼不放,不領會文章精神,或者當衆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

好!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正確,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詞典中是如何解釋的。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

同學們,這三個義項,可以這麼說,沒有一個褒揚的。那麼,這個成語出自何處呢?元代無名氏寫的劇本《殺狗勸夫》的第四折,有這樣一句臺詞:“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這便是它的出處。無論是出處,還是詞典的解釋,這個詞都沒有褒揚的意思,而朱光潛先生卻把它作爲文章的標題,大書特書。他是如何解釋這個詞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細研課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義。

二、解題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作者情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爲代表的一批文學家,稱爲“桐城派”,其文章特點在於簡潔,朱光潛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學私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個自然段,請同學們根據文意劃分一下層次。

明確:八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爲三個層次。除了最後一段是總結性的話語外,主體內容是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四、研習課文

1.概括觀點,突破重點

讓學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見的同學推舉代表寫在準備好的膠片上用投影顯示或直接寫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最後一段)

教師不必急於下結論,可組織學生討論,達到最終的明確和統一。

參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爲: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後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後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示主題,中心論點在第三段纔出現。二是本文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分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這樣的話,並且課後練習題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舉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三是學生的習慣思維,中心論點不是標題,或在開篇,就一定在最後。因此,很有必要進行這樣的討論,最好讓全班同學都來參與評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兩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三、四、五段以靜爲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六、七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最後一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2.欣賞品味,延伸提高

設計問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這三個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樣?

明確: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論題。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從靜態入手論證中心論點。例三從動態入手,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練、準確,既缺一不可,又不顯絲毫累贅。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如何明確的?

明確:文章三、四兩段可以看成一個句羣,共有7句話,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開,第④句承①③句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和第⑦句運用事例從反面證明。句句寫來,嚴謹縝密,無懈可擊,可見作爲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

(3)我們提到第一個事例是引入文章論題,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論點,論題和論點有何區別?

明確: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它多用短語和非判斷句、非陳述句來表達,只是用來框定、指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必須用判斷句或陳述句明確表達,論點圍繞並點擊論題。

(4)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觀點,讓學生自由評述。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參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視語言修養,用一種粗枝大葉的態度對待語言文字,不注重對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連篇,語病百出。讀朱光潛的文章,會受到很大的觸動,原來語言文字是那麼微妙的東西,用這個字,還是用那個字,一句話這樣說,還是那樣說,竟有那麼大講究。因此“一字不肯放鬆”,養成咬文嚼字、隨處留心玩索的習慣,一個人的語言修養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時很注意品味語言的人,讀了朱光潛的文章,也會感到自己的功夫還很欠缺,從文章精闢的分析中可以領悟到怎麼品味語言纔算到家。因此,課文對於人們提高語言修養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語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這個觀點抓住了語言的本質,抓住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本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閱讀時,品味語言,要品味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時,推敲文字,要從根本上調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這樣才能恰切地使用語言文字。

文學,也稱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學研究、文學批判,往往對文學語言不夠重視,朱先生在文章結尾的諄諄教誨,對於作家的修養和創作,對於整個文學事業,其指導意義都是很大的,遵循這個教導,一個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內容並非標準答案,只是供教師參考,用於指導學生討論、分析、評價。

3.組織討論練習題一、二兩題。

提示:本課的練習題設計很有匠心。第一題考查概括能力,有利於把握全文內容。第二題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辨析,利於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故選作課堂討論練習,這樣,既可對全文內容作一梳理,又可培養讀書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練習題第一題的完成,要指導學生不要搞單純的摘抄,要學會先“尋章摘句”,再組織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確: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係,不同說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文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②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用什麼字要看錶現什麼意境,推敲文字,實質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於控制的。既可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④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練習第二題旨在通過比較,把握不同問題的不同實質,只要能比較,能夠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參考。

明確:朱光潛先生與馬南邨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光潛兼顧閱讀、創作兩方面,馬南邨的觀點單指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捨棄細枝末節的話,那創作就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感情,最精確地表情達意。“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品。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的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並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再說,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並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爲“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度並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五、課堂延伸練習

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爲什麼?有的作者已有評價。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獨到見解?

答案:

1.b(見課文)

2.b(a項有“套板反應”之嫌,b項文字虛寫卻恰到好處,使人產生聯想,更增美感)

3.a(a項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春意盎然的特點,更增動感,b項一般化,難以產生聯想義)

4.b(a項“嘴巴下”囉嗦,b項簡潔明瞭)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討論、比較、賞析和品味,明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並對作家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誨,在今後的閱讀和寫作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於創新。

七、佈置作業

1.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

2.鼓勵學生製作小卡片,對文中的事例、分析、觀點、結論進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蘇東坡《惠山烹小龍團》中的兩句詩:“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分析: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

結論:點鐵成金。

觀點:文學的文字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賞析第七段,明確“套板反應的弊病,並通過自由發言,感悟本文

所給予的啓示,爲在閱讀、寫作實踐中的借鑑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看兩段文字描寫:這是某年大學聯考中兩位考生對一對孿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寫,你認爲哪段寫得比較好?爲什麼?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

1.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看樣子也就十歲左右,個子長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樣。兩個人都是蘋果臉兒,櫻桃嘴兒,濃黑的眉毛下鑲嵌着一雙烏黑的杏核兒眼,一笑兩個小酒窩,兩個人都扎着兩個羊角辮,辮上都扎着粉紅綢結……

2.兩個小姑娘個頭一般高,模樣差不多,都穿着粉紅色連衣裙,都扎着馬尾辮兒,辮上扎着紅綢蝴蝶結,跑起來就像一對蝴蝶追着兩朵鮮花飛。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不細看很難分清誰是姐姐誰是妹妹;一個眼睛雖大,卻顯得沉靜秀氣,一個大眼睛烏溜溜地左顧右盼,顯得更天真活潑……

討論明確:第二段文字較爲生動,尤其是細節描寫“一對蝴蝶追着兩朵鮮花飛”,活靈活現,非常生動,說明作者觀察細緻。同時,有關眼睛的描寫,同中有別,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第一段文字雖然也文通字順,描寫也很細緻,但有點“千人一面”之嫌,這種情況朱光潛先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套板反應”。對這種現象朱光潛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讓我們來繼續學習《咬文嚼字》。

二、精讀品析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七段,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齊聲朗讀。

提問:什麼叫“套板反應”?朱光潛先生對這種現象是如何看的?

明確:在寫作中,一寫就先聯想到一些陳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

朱先生非常反感這種做法,他說:“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死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佈局上面,甚至於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提問:爲什麼“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死敵?

明確:因爲“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而創造的動機則要求創新,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不相容的。

提問: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韓愈的一句話,“惟陳言之務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作者說“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明確:“惟陳言之務去”出自《答李翊書》,意思是:“一定要捨棄那些陳腐的思想和言辭”。惟陳言之務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上和語言上創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提問:既然語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應是主導的,爲什麼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明確: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係,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是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提問:“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就是運用創新的思維去創新,就是匠心獨運的創作。

提問:著名畫家達·芬奇初學畫的時候,老師讓他畫雞蛋,可他畫了一陣子,就覺得沒意思,不畫了。他的老師告訴他,在不同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達·芬奇聽了之後,按老師的話去做,鍛鍊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最終成爲一名大畫家。著名的短篇小說藝術大師莫泊桑初學寫作的時候,他的老師福樓拜卻告誡他,每個事物的情狀的描寫,最準確的只有一個詞,在寫作中運用了這個詞,文章就最簡潔。同學們,你們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講的道理來解釋一下嗎?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講出道理即可。

參考分析:這兩個故事其實說明的都是觀察的重要性,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畫蛋”的故事告訴我們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訴我們觀察要細緻、詳備。這兩個故事都是和“套板反應”唱對臺戲的,都力求創新。只有通過多角度的觀察,才能發現一些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畫出自己獨特的東西來。寫作上也要求觀察必須細緻,力爭找到最恰切的詞語去表達,這樣,才能使讀者身臨其境,產生簡潔明瞭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問:同學們,我們通過討論分析,仔細品味,明白了在語言運用上要力戒“套板反應”“惟陳言之務去”,要努力創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請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談談你得到了哪些啓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要鼓勵學生敞開心扉,發表意見。

參考內容:要抓住作者的有關言論去闡發。例如:“‘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語言的完美。”應讓學生明白,語言要新,關鍵是要從生活實際出發,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的葉子沒有兩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了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層去想”就是要認識事物的特點。

三、整體把握,獲得啓示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訴我們,“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纔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標,“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與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謹嚴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勵,推陳翻新”,這是“咬文嚼字”必須下的功夫。這些內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諄諄教誨。我們學了之後,也深爲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麼我們從中獲得哪些教益呢?請同學們敞開自己的心扉,或結合文章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啓示,或就自己的寫作實踐來說說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內容講得也是語言的賞析,我們就先從語言的品味來談起。

提示:組織學生討論,或小組進行,最後歸納,或自由交換意見,大膽陳述。形式視情況而定,在組織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尤其是這個題目範圍過寬,可設計一些問題,或限定一些內容,或循序漸進,可視情況而定。以下從四個方面提供參考。

1.可結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來談談咀嚼品味語言,一定要有謹嚴的態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要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經人提醒後才知道用“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這種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這說明郭老並未明白這種改法的道理。朱光潛先生糾正了他的說法,並且講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語言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可見語言文字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品味玩索語言是個很不簡單的事,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修養。要提高語言修養,就非下苦功不可,並且很有必要學點語言知識。要知道語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細細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才行。

2.結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這個故事,已經早有定論,且“這段文字的因緣古今傳爲美談”,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稱之爲“推敲”。因爲韓愈是大家,誰也不曾去懷疑。古今人們也都讚賞“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並講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見,作者是不迷信,不盲從的,是富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獨立思考,纔會有新的見解,這對於我們的寫作和學習都是很好的啓示。

3.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非常形象地描繪“狂人”能從字縫中讀出字來。品味語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從那幾個事例中品出這一番大道理來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體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例如,作者從“你這”的“這”,品出極端憎惡的驚歎情味,品出了強烈的情感,從“視之,石也”四個字上,品出“發出錯誤而驚訝的意味”。特別是對“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啓發性,作者從“推”字想到門是掩的,由掩門又想到“寺裏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一個和尚又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繫上句“鳥宿池邊樹”,提到“推”可以無聲,氣氛冷寂,纔不至於驚動宿鳥。這樣做,自然是在告訴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裏,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語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明白了品味語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瞭解到品味語言是一項很不簡單的事,但同時也給我們指出瞭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舉了很多事例,使一個很難理解的抽象問題,明白如話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非常佩服朱先生那嚴謹且敢於創新的精神,也深深歎服朱先生淵博豐厚的知識。他那舉重若輕、流暢生動的講述,那運用材料信手拈來的說理,更是在寫作上給予了我們更豐富的啓示。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談談在材料的積累和使用上給了我們哪些啓示?

明確:①材料的積累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對朱先生的學問佩服得簡直是五體投地。其實,學問靠積累,朱先生有這麼大的.學問,自然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慢慢地積累所致。我們應該明白,做學問,沒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學問的基礎,即使像這篇簡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當的材料的,而朱先生運用起來如行雲流水那麼自然,這和他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當然,一個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腦去記住所有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們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憑記憶寫出的,有的單憑記憶就恐怕不行,像《水滸傳》《紅樓夢》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碼有個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們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樣博聞強識,但可以養成做卡片、記筆記的習慣,即使是做個索引也行,這樣寫作起來,我們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寫議論文,光講道理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定的事例,“事實勝於雄辯”,這是誰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講得道理就不到位,舉了例子解說不到位,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們所學的這篇文章,例子舉了很多,而且每個例子都很典型。講解也非常精闢,道理也講得令人心悅誠服。選例、講例更是給我們以莫大的啓示。

四、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是在重點賞析的基礎上,討論了作者在品味語言和運用語言上給予我們的啓示。同時,我們也學到了作者勇於質疑的嚴謹治學的精神,這對於我們的寫作將會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認真讀書學習,學會品味賞析,“於無疑處生疑”,只有不斷地練習,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纔會真正地提高。

五、佈置作業

1.自習時討論完成練習題三、四兩題。

2.選幾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並寫作分析文章。

篇9:《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分析評價課文.

2. 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啓示.

教學重點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啓示.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預習點撥:

1. 研讀兩遍,初步瞭解文意.

2. 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鑑吸收其中精華一.

導入

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出示習題,進行檢測.學生完成.

1. 瞭解有關常識: 作者朱光潛,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 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瞭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點撥

1、解題: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說的“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好”。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過分的斟酌詞句(多用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漢語大詞典》上列有三個義項(1)形容過分推敲詞句;(2)形容掉書或灰賣弄才學;(3)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2、說說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

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

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

出示習題,學生概括

分析:

1. 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

分析評價

1.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2. 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 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係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係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後聯繫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分析.借鑑

1. 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爲起主要作用的是什麼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導練

1. 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 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並借鑑吸收思考練習與歸納從“咬文嚼字”的角度對下面例子加以簡單分析,並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言對所要說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改爲: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該句由原來的客觀判斷句成了主觀感受句,增強了感情色彩。

(2)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

因更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改爲: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

視之,石也。

說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說法有不同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感情務求凝鍊,文字運用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例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說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現不同的意境,用什麼字要看錶現什麼意境。

例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的比較。

說明的道理三:字的難處在於意義的確定與控制。

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效果。

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意。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題。

篇10:《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上獲得一些啓示

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

二、投影材料

三、聯繫實際 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達的觀點,我們已經和朱先生達成共識。

《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朱光潛先生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義。

讀課文,找一找朱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明確:不能懶 刻苦自厲 推陳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練與吻合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找一些用字精當的例子,體會妙處。

3思考練習

篇11:《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瞭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語言的推敲錘鍊、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瞭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鍊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鑑其由表及裏的藝術手法。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啓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

爲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後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爲“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纔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纔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衆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麼?爲什麼說它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並啓發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誌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於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創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新,並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於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着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地運用亦能爲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並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樣的態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爲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並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態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並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後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後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於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說的是博覽羣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爲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後作業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採用了反問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讚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雲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

↗↘

文字關係着思想情感文字增減動文字即動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蘊豐富

↘↗

文字的兩種意義:直指意義、聯想意義

濫用→套板反應

設計體會:

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表達交流和寫作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給我們很好的啓示。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構想設計,本案採取的是啓發、探討式教學,重在學生參與,主動地協作解決問題,並要聯繫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

本設計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受文章內容,重點理解分析前三個事例。分析過程中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他們個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賈島“推敲”的事例。第二課時重在誤用字的聯想意義而產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應”,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設法引導學生的專心投入,去聯繫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真正意識到寫作應創新的必要性,從而推陳出新,不斷自勵,逐步趨於用字藝術的完美。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後進行反思,“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會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本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爲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誘導學生方面應嘗試多種方法,靈活一些。

課堂教學就應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其實有很多東西學生是完全能解決的,只需要教師稍微一點,即點化式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說得很好,我們做教師的就得充分意識到這點,及時恰當地給予指點,把教學這條路走好,把學生帶到光明而有價值的地方。

篇12:《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學習評價鑑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5分鐘)

古今名人學士閱讀和寫作時往往字字推敲,反覆研究。唐朝詩人盧延讓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苦吟詩人賈島也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句子,極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後之歡悅;詩聖杜甫也留下了“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執着地追求這種語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其實,語言文字,不只是單純語言的問題,“……正是語言使人成爲人,人是在語言中生成的。……決不能把語言僅僅看成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語言的歷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歷史。”“語言與人(人類)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習語言,同樣也就是對沉澱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錶現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認同,也就是作爲人類心聲的具體的個別的心靈的同化。”這說明語言文字與人的生命體驗、生活體驗、認識境界有着密切的聯繫。

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板書: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是一個貶義詞。朱先生卻獨發新見,反其義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們主要從評價鑑賞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學習朱光潛先生的鑑賞方法。下面打開課本。

二、課文研習(22分鐘)

1、研讀文章的1—2段。

問:作者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分析。

明確:郭沫若改的二句臺詞。作者的議論,一個改得好,一個改得不好。

問:在說明修改效果時,作者還聯想了哪些作品?

明確:改得好,他引用《水滸傳》楊雄醉罵潘巧雲一段來印證,說明“你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類比說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識的確讓人佩服。

問: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給我們什麼啓示?

明確:讀書、作文,有時連一個字眼都不能輕易放過;就連郭沫若那樣的文學家,在用詞上也會有小毛病,這說明,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細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們也不妨對他這兩段進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誤?

⑴文章第二段開頭:“這是煉字的好例。”“這”字指代不明。因爲第一段實際上說了郭沫若煉字的二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⑵第二段中先說:“‘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而接下來分析《紅樓夢》中的話卻說:“也帶‘你不是’一點諷刺的意味。”這“諷刺”怎能沒有情感色彩呢?而這一點郭沫若實已注意到:“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

朱先生是語言大家,也“智者千慮”,會有“一失”,說明用好語言的確很困難,那麼評價鑑賞又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呢?

評價和鑑賞是一種較高級的閱讀能力,根據上面我們的做法,不妨來總結一下:

①獨立思考。正如我們自己所做的那樣,不能盲從,既不迷信傳統,也不迷信權威。

②實事求是。先哲雲:“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迷信盲從,就要求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敢於懷疑,更要實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儲備。“腹有詩書氣自華”,朱先生能夠對問題有真知灼見,與他深厚的儲備有關。這就要求平時注意資料的積累整理。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學一種呢還是多種。

2、如果第1—2段是從“句式上的選用”方面來評價鑑賞的,那麼課文第3—4段呢?

問:作者舉出什麼樣的例子,從哪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王若虛改“李廣射虎”一段——簡筆與繁筆

作者的議論,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問:給我們怎樣的啓發?

文字是好是壞,關鍵要看它的表達效果,而不是繁簡;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也會含有豐富的意思。

2、讀文第5—6段。

問: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評價?

推敲的故事——練字。

小團月詩——字的聯想意義。

問:這些分析對我們有何啓發?

閱讀時要敢於大膽發揮想像和聯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

完成板書:

咬文嚼字

1、獨立思考

2、實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選用,文字詳略,字詞推敲,聯想想像

4、充足儲備

三、課堂訓練(18分鐘)

1、“推敲”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對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結合《題李凝幽居》全詩的意境,大家來評一評。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學生充分討論發言後,教師可以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還是“敲”字好,它綰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邊樹上的鳥,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作者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又不露痕跡地切中了題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見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樹”顯得無理,意蘊也淺得多。

2、請分析王安石改爲“紛紛”二字好在哪裏?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3、請分析《菊花臺》歌詞,看黑體字的句子好在哪裏?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雨輕輕彈,硃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躺。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擬借代;聯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課後作業

繼續進行“咬文嚼字”的課外活動,自找美妙的生命體驗。

設計自評:

這堂課將傳統的“教課文”,改爲“用課文教”,體現了“課文是一個例子”的思想。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讀、研、總、習、拓,層次清晰。教學中突出了能力培養,即從課文中得方法,在運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這堂課的教學與前一堂課的語基訓練(字形、字義、詞語)和作文素材(作者簡介、材料開發)結合起來,可以爲語文教師提供一個參考的思路。

篇13:《咬文嚼字》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瞭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語言的推敲錘鍊、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瞭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鍊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鑑其由表及裏的藝術手法。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啓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

爲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

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後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爲“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纔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纔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衆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麼?爲什麼說它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並啓發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誌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於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創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新,並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於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着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地運用亦能爲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並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樣的態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爲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並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態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並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後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後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的不同見解,緣於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說的是博覽羣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爲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後作業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採用了反問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讚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雲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篇14:《咬文嚼字》的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學習評價鑑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5分鐘)

古今名人學士閱讀和寫作時往往字字推敲,反覆研究。唐朝詩人盧延讓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苦吟詩人賈島也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句子,極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後之歡悅;詩聖杜甫也留下了“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執着地追求這種語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其實,語言文字,不只是單純語言的問題,“……正是語言使人成爲人,人是在語言中生成的。……決不能把語言僅僅看成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語言的歷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歷史。”“語言與人(人類)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習語言,同樣也就是對沉澱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錶現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認同,也就是作爲人類心聲的具體的個別的心靈的同化。”這說明語言文字與人的生命體驗、生活體驗、認識境界有着密切的聯繫。

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板書: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是一個貶義詞。朱先生卻獨發新見,反其義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們主要從評價鑑賞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學習朱光潛先生的鑑賞方法。下面打開課本。

二、課文研習(22分鐘)

1、研讀文章的1—2段。

問:作者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分析。

明確:郭沫若改的二句臺詞。作者的議論,一個改得好,一個改得不好。

問:在說明修改效果時,作者還聯想了哪些作品?

明確:改得好,他引用《水滸傳》楊雄醉罵潘巧雲一段來印證,說明“你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類比說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識的確讓人佩服。

問: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給我們什麼啓示?

明確:讀書、作文,有時連一個字眼都不能輕易放過;就連郭沫若那樣的文學家,在用詞上也會有小毛病,這說明,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細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們也不妨對他這兩段進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誤?

⑴文章第二段開頭:“這是煉字的好例。”“這”字指代不明。因爲第一段實際上說了郭沫若煉字的二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⑵第二段中先說:“‘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而接下來分析《紅樓夢》中的話卻說:“也帶‘你不是’一點諷刺的意味。”這“諷刺”怎能沒有情感色彩呢?而這一點郭沫若實已注意到:“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

朱先生是語言大家,也“智者千慮”,會有“一失”,說明用好語言的確很困難,那麼評價鑑賞又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呢?

評價和鑑賞是一種較高級的閱讀能力,根據上面我們的做法,不妨來總結一下:

①獨立思考。正如我們自己所做的那樣,不能盲從,既不迷信傳統,也不迷信權威。

②實事求是。先哲雲:“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迷信盲從,就要求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敢於懷疑,更要實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儲備。“腹有詩書氣自華”,朱先生能夠對問題有真知灼見,與他深厚的儲備有關。這就要求平時注意資料的積累整理。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學一種呢還是多種。

2、如果第1—2段是從“句式上的選用”方面來評價鑑賞的,那麼課文第3—4段呢?

問:作者舉出什麼樣的例子,從哪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王若虛改“李廣射虎”一段——簡筆與繁筆

作者的議論,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問:給我們怎樣的啓發?

文字是好是壞,關鍵要看它的表達效果,而不是繁簡;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也會含有豐富的意思。

2、讀文第5—6段。

問: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評價?

推敲的故事——練字。

小團月詩——字的聯想意義。

問:這些分析對我們有何啓發?

閱讀時要敢於大膽發揮想像和聯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

完成板書:

咬文嚼字

1、獨立思考

2、實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選用,文字詳略,字詞推敲,聯想想像

4、充足儲備

三、課堂訓練(18分鐘)

1、“推敲”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對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結合《題李凝幽居》全詩的意境,大家來評一評。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學生充分討論發言後,教師可以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還是“敲”字好,它綰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邊樹上的鳥,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作者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又不露痕跡地切中了題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見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樹”顯得無理,意蘊也淺得多。

2、請分析王安石改爲“紛紛”二字好在哪裏?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3、請分析《菊花臺》歌詞,看黑體字的句子好在哪裏?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雨輕輕彈,硃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躺。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擬借代;聯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課後作業

繼續進行“咬文嚼字”的課外活動,自找美妙的生命體驗。

篇15:《咬文嚼字》的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朱光潛先生旁徵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蘊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鍊自己的質疑能力。本節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作方面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後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並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鑑賞、修改、創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語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閱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鑽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概括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觀點中獲得啓示,品味煉字的妙處。 體會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張,並將其運用於修改和創作練習中。

德育目標:培養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 從課文中發現疑點,培育質疑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品評詩句,體會作者觀點。 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修改和創作練習。

【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ppt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二、創設情境具體分析煉字煉意

1.話劇《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嬋娟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嬋娟怒斥宋玉時有這麼一句臺詞:“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導,你是(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擇哪種說法,爲什麼?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

2. 李廣夜獵時,見到一塊石頭,以爲是老虎,射箭,結果射中石頭,箭深深地插進石頭裏面。李廣天亮時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進去了。下面描述李廣射虎的三段話,表達效果有何不同?A.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B.以爲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爲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C.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從中我們獲得怎樣的啓示?

3. 你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一個版本,爲什麼?題李凝幽居賈島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4.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實例。你對“咬文嚼字”有什麼認識?

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有何種理解,其實質是什麼?

2. 再一次選美大賽上,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她們的介紹,你更期待見到哪一位?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閱讀第六、七兩段講了什麼問題?兩個例子從什麼角度闡明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態度、方法、目標是什麼?

四、運用

1.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爲什麼?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2. 欣賞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 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爲第四句填一個字。

篇16:課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

2.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啓示.

預習點撥:

1.研讀兩遍,初步瞭解文意.

2.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課時目標:

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導讀學練:

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瞭解有關常識:作者朱光潛,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瞭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闡明的密切關係,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講的使用負面:

三.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係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係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後聯繫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四.分析.借鑑:

1.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爲起主要作用的是什麼?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鞏固訓練:

1.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並借鑑吸收。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課時目標:

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鑑吸收.

重點難點:

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導練:

一、進一步分析借鑑:

1.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爲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爲什麼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爲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爲藍田發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爲什麼作者認爲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爲什麼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麼?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並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繫:

6.根據文意回答,聯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係如何,爲什麼說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深化理解:

1.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知識鞏固:

1.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Α.尺牘

剝琢有聲

學福五車

刻苦自勵

B.蘊藉

點鐵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濫

自鳴得意

流涎

索然無味

D.岑寂

不即不離

凝鍊

錙銖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陳言之務去.

③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作者認爲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並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後還有什麼見解嗎?

4.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並深入理解其特點。

《咬文嚼字》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一.1.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文藝心理學〉〉〈〈詩論〉〉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詞義:略

二.

1.略

2.闡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係(句式,文字增減,字眼)

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正面: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套板反應,全無新奇意味。)

三.1.(見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於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強調的`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1.郭的觀點注重的是語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點,而作者特別強調了它在情感表達上的效果。

3.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要結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達。

第二課時

導讀導練:

一、1、前者:意義固定,偏於類型;後者,意義遊離,偏於個性。:清茶泡在泉水裏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陳言之務去,纔不致滑入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和語言上創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係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創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4、是匠心獨運的創作。

5、由字的聯想的意義形成新的意境。

6、(1)、聯想起於習慣,因習慣而滑入套板反應。

(2)、套板反應是走熟路、走老路、無創新,故說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略。

鞏固知識:

1、C

2、分別是:謝靈運、韓愈、丘遲、王安石

3、略

4、提示:從展示的畫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篇17: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單元是一個“文化隨筆”單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講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隨筆,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很富有“理趣”。

2.課文的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四個方面:一是“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二是“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三是“品味妙語佳句”,四是“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文重點:提煉朱光潛先生的觀點,品味妙語佳句

課文難點:通過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在品味語言時能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瞭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1.理論依據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2.三步教學法

整體感知——拓展延伸——遷移應用。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

3.具體操作

⑴立足課本

整體感知

⑵跳出課本

拓展延伸

⑶品評鑑賞

培養能力

⑷舉一反三

遷移應用

五、學法分析

1.學生現狀:高一學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路難。但高一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發表個人觀點的人較多。

2.學法指導

⑴通讀全文兩遍,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師引導下,鑑賞詩句,培養思維能力

⑶在鑑賞詩句,組織語言時,將思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寫作能力

六、教學過程分析

1.課文感知

提問:爲什麼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評: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區別“忍”字與“眼”字的區別?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刪去“借問”與“牧童”兩詞句子更簡潔,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括號內可以填什麼字?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可否爲句子增刪文字或調整語序?

3.遷移訓練

課文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試着根據自己寫作的體會舉一兩個例子證明這個論斷。

篇18:高三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養、纖細的文字敏感,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作和閱讀中養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爲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爲“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他還認爲韓愈之“敲”是否優於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鑑學習。作者對“套板反應”很反感,認爲“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而“套板反應”正是許多學生的通病,因此應該作爲教學重點。

據此,本文教學目標可確立爲以下幾個層面:

1、通過對文中有關幾個實例的嘗試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從而自覺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不妨引導學生注意對本文語言的質疑分析,培養求實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放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動腦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本文的教學擬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進行,活動分爲課前準備和課內討論兩大板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代無名氏雜劇《勸夫殺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語“咬文嚼字”既來源此。對這個成語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中雲:……;《漢語大詞典》中雲:……(見教師用書)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爲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見教師用書)

三、提名閱讀

四、分析課文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新的含義?(第3段)

2、作者爲什麼提倡咬文嚼字?並填表

明確: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

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3、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並加以評說。

明確:本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先援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如: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着”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鬧”將無“聲”的景象隨着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裏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最後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對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語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師一一指出。(見另文)

篇19:高三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上獲得一些啓示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1)投影材料1

你是沒有骨氣的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人

辨析比較句子的含義: 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問題:這樣改好不好?

辨析明確: 不好 “這”字帶有貶義

2)投影材料3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史記》李廣射虎

改爲:以爲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爲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改爲: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辨析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 意味不同

視之,石也。 發現錯誤,驚訝

終不能復入石矣 失望 放棄

3)關於“推敲”的故事

提問:“推”一定比“敲”好嗎?(聯想意境)

辨析明確: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小團月 來試惠山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

辨析明確: 聯想,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

釋“圓”

聯想意義:易誤用而生流弊 “套板效應”

三、聯繫實際 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達的觀點,我們已經和朱先生達成共識。

材料5:

《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朱光潛先生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義。

讀課文,找一找朱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明確:不能懶 刻苦自厲 推陳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練與吻合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找一些用字精當的例子,體會妙處。

3思考練習二

第二課時

討論課 比較《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讀本)

一、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練習二)

二、課堂交流,(開放式)

三、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