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勸學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勸學》

二。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漢語知識。

2.翻譯全文。

3.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有的態度的論述,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三。目標重點: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論述,明確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古漢語知識。

3.準確翻譯。

四。目標難點:

1.第一段中五個比喻之間的關係。

2.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的內容。

五。走近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爲堯存,不爲桀亡”,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併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他認爲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

荀子文章說理透闢,結構嚴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已由語錄體發展爲標題論文,標誌我國古代說理文趨向成熟。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爲辭賦之祖。

探尋背景:

荀子處於我國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全國大統一的局面即將形成的舊中國末期。他曾在齊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的稷下學宮講過學,做過楚國的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後失官失居,著書立說,教授學生。《勸學》是荀子從事教育活動的經驗總結,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爲有知識有修養的人。《荀子》這些觀點,從認識論上講,符合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具有唯物論的因素。從政治意義上講,適應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對於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六。語篇結構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3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

第4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七。疑難問題探析

1.第一段中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關係嗎?請分析說明。

從論證思路上看,本段可分爲兩層:(1)前兩個比喻說明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2)後三個比喻說明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並列的關係,而是延伸拓展,逐漸深入的。前兩個比喻和後三個比喻的關係也是如此。

2.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是學習文化知識嗎?

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爲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附錄:荀子《勸學》一詞多義

1.於:

(1)寒於水(比)

(2)善假於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於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係,並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遞進關係,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錶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連詞,錶轉折關係,卻)

(8)鍥而不捨(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並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於之”,意爲在這裏)

(2)聖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助詞)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代詞代青)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的標誌)

(4)非蛇鱔之穴(的)

7.假

(1)善假於物也(藉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4)因求假暫歸(假期,休假)

(5)假以雄權(授予,給予)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勸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內容分析

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容易產生懼怕或厭煩心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確立很有難度。本節課要讓學生沒有絲毫畏難情緒,使課堂活躍起來,這需要教師設置問題的梯度有關,先疏通文句再設疑思考,由篩選信息到討論概括,由淺入深,由易至難。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在文中的運用,提高閱讀概括能力。

3、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掌握學習的方法。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經過近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高中語文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篇章。本文語言平實,言辭淺易,學生了解文意難度不大。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一)教學設想:

本着新課改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引領學生傳承古代文化的同時,繼續嘗試新課堂模式教學,力爭通過研究性學習,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同學們共享古文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策略:

《勸學》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的是荀子對於學習觀的理解,這對於正在求學中的學生很有教育意義。文章不僅具有很強的說理性,而且大量運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讀來膾炙人口,熱情洋溢,而毫無板滯生硬之嫌。鑑於此,帶領並指引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探究、品味文本,應是一條有效的教學途徑。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在文中的運用,提高閱讀概括能力。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帶領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引領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課文。

六、教學過程

目標解讀

新課程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注重學生的主體活動,強調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學生學習方式爲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爲基礎,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力求將文言文閱讀課上成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的課型,不搞串講,疏通文句也是要學生自己進行,教師只起點撥作用。然而,這種課型給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要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還要考慮學生情緒的調動。

預習反饋

一、學生課前自主預習:

1、閱讀《導學方案》作者簡介及相關背景材料。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簡介和解題:

1、由學生介紹荀子,師補充:

荀子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解題:

由學生解釋。師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認可,激發學習興趣。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二、第二環節:

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文義—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讀。

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木直中繩,車輮以爲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古今異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參:古義,驗,檢查;今義,加入

通假字: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文言句式: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介詞結構後置句

三、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

第一段:文章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意義(重要性)。

第三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強調君子之所以能夠超過一般人,並非先天素質優於別人,而是後天善於學習的結果。

第四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善於積累,二是堅持不懈,三是用心專一。

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四、課堂演練,導學方案(略)

五、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論述什麼觀點的?

3、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第二課時

一、檢查翻譯

二、文本探究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論述什麼觀點的?

3、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學生分組討論,以小組爲單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組點評。師參與討論、點撥。)

明確:

1、“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2、這個比喻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3、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

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②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金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反覆設喻,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③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並培養其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隨堂練習與學生展示

三、拓展遷移:

以“知識的重要性”爲題,試着從正、反兩方面來寫一個比喻句:

例:1、“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就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2、“沒有知識的頭腦就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拓展延伸

古時候我國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只是一種幻想,而現在人們利用飛船卻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請你從課文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善假於物”)

宇宙飛船的發明,是現代科學進步的結果,也是學習的結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着“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時代,人們也是有發明創造的,課文中有沒有提到這一點?(“輿馬”“舟楫”都是人的發明創造,說明人是“善假於物”的。荀子提出“善假於物“這一命題是非常可貴的。人類成長的一大標誌就是學會了製造勞動工具。人類社會是隨着勞動工具的改善而不斷進步的。

點評與課堂小結(可請學生來小結)

這節課我們做了什麼呢?

1、模仿名家誦讀課文;

2、初步理解課文的字詞句和行文思路;

3、嘗試背誦課文。

作業佈置

四、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完成課後習題。

勸學教案 篇三

1、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關知識。

2、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學、情分析

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和運用現代漢語的支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但對於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古文閱讀量少,品味、欣賞古詩文,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強,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該學什麼以及該怎麼學,所以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加大對文言文學習的力度。

3、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難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關於這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爲我們指明瞭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二、作者、作品簡介: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爲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書。他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闢,多用排比,有很強的邏輯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三、解題:

“勸”有“勸勉、勉勵”之意,所以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四、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分別從學習的意義(第2自然段),學習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態度(第4自然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六、主旨歸納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從而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揮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點難點

1、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刻苦治學,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從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從學海脫穎而出的?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是隻有不斷地學習才獲得的,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一篇關於勸學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爲緯,以年月爲經,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鑑於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爲皇帝提供統治人民的歷史經驗。

三、讀課文

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2、重點強調下列字的讀音與寫法

卿qīng、豈qǐ、涉獵shè、孰shú

3、找學生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線詞所表示的語氣

①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覆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理解課文大意

結合文下注釋,具體說說本文寫的一件什麼事(翻譯)。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同學可以相互補充(學生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指導進行)。

提示:

①通假字:邪同耶,語氣詞。

②重點詞:權謂呂蒙曰(對說)

孰若孤(誰、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第二層:寫魯肅與蒙議論,結友而別。

2、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3、文中側面表現出呂蒙進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閱讀全文,瞭解對比的寫法

5、此文對我們21世紀中學生有何啓發

五、小結

新一代的中學生們肩負着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建設出一個發達富強的國家,必須堅持努力長期刻苦學習,用才略去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