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八年級微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八年級微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歷史七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一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爲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瞭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佈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爲什麼?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後由學生髮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裏?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髮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瞭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爲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官渡之戰200年袁紹與曹操

二、赤壁之戰208年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

三、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

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歷史七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啓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麼?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麼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後,北方處於什麼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並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衝擊。

2、北魏政權爲什麼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麼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你以旅遊者的身份談一談哪裏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要求鮮卑人採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裏去了?爲什麼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麼啓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後,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統一北方;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歷史七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重點和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討論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引導學生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

二、導入新課:

回顧上課的內容,想一想:三國鼎立局面能否長久?爲什麼?(學生各抒己見)

三、講授新課:

1、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既然三國不能長久,那是怎樣結束的?(學生讀書思考並回答)

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長嗎?

想一想:爲什麼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

分析:民族內遷的意義。(課外延伸)

2:淝水之戰

用成語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戰。

學生讀書回答:這場戰役的交戰雙方、各自擁有的兵力、最後的結果

如何?戰後南北雙方狀況如何?引出東晉、南朝的建立。

動腦筋: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爲什麼?

3、江南地區的開發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你認爲中國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個地區經濟更發達?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比北方發達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示材料(材料一:見課本提示框。材料二,見課本P129。)

動腦筋:《宋書》裏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出江南地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四、全課小結:指導動手學生整理本課的歷史線索。

五、作業設置:想一想,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爲什麼能得到開發?

六、活動與探究: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的哪幾次戰爭相似?這些戰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鑑意義?爲什麼?

附:板書設計

一、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建康

二、從420年到589年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朝代,這些朝代都在建康,歷總稱南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A:北方人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許多良田

國中歷史八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四

從今天開始,同學們就要學習一門新的課程,歷史。今天,我們的話題是圍繞歷史這門學科的。關於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大家可能有一些瞭解,但是,對於系統的歷史知識,大家就要從今後的歷史課還有大家平時的閱讀來學習。

一、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國中三年的時間,我們要學習哪些歷史知識呢?

國中三年共六本歷史書,分別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的相關知識。

高中階段,也是講上面的內容,只是會從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更深入的去學習,當然,如果你們中間有人去大學裏學習歷史話,那會更加專業。

二、瞭解歷史

然我們要學習歷史,那麼,什麼是歷史?爲什麼要學歷史?怎樣學好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着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解釋的詳細一點,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爲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爲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三、學習歷史

歷史幫助我們瞭解人和社會,歷史幫助我們理解變化以及今天的社會從何而來。歷史學科知識具有連貫性、完整性、系統性的特點,在10年或更長的時間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科。

1、一個現實的回答是會考、大學聯考要考。

歷史學科是一門必修學科。美國教育家盧布姆說:“如果一門學科是學生必修的,那麼人們便認爲它對於學生或社會是重要的,希望這門學科學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願學得較差。”歷史在會考、大學聯考都是必考科目,無論如何學生都要把它學好。

2、作爲一個人你需要學習歷史。

如果古往今來的人都不學歷史,不懂歷史,人也就不成爲人了,同動物沒什麼區別。爲什麼一萬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沒多大區別?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現在的猴子沒什麼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現在的。人相比,卻有很大的變化呢?因爲動物沒有歷史,人有。人類通過學習歷史,瞭解和吸收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然後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傳給後人,如此代代相傳,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大,人類社會也就不斷向前發展了。正因爲如此,一位名人說:一個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歷史,他永遠是個孩子。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同歷史知識有着不解之緣,他既是歷史知識的繼承者,又是歷史知識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知識的傳播者。

3、作爲一箇中國人你需要學習歷史。

中國是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很長時間內,由於完善的制度,燦爛的文化,領跑於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們卻落伍了,備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們無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們卻無地自容。爲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會消亡的,而一個歪曲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因此,要研究歷史,作爲一箇中國人,熟悉歷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責任,才能更好的發展。

4、讀史可以使人明智,讀史可以鑑今。

唐朝重臣魏徵死去時,唐太宗說:“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人爲鑑,可明得失;以史爲鑑,可知興替。”中國人是一直很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_對歷史的重視是大家都知道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總結了項羽的教訓。

5、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

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岳飛背上刺的是什麼——精忠報國!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顧炎武認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_在山城重慶的一聲“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撼天動地;這些史實告訴我們什麼?堅韌不撥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

打開歷史長卷,不難發現:歷史的天空閃爍着無數顆星星,他們是永恆的星辰,照耀着我們的前程,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所以,我們要學歷史。

6、讀史可以使人知識淵博。

我們學歷史,並不是故紙堆中翻垃圾,也不是去挖古墓。對中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非常有實用價值的的學科:學習歷史可以提高作文的水平,因爲衆多史實可以作爲論據,_不僅是軍事家、思想家,還是文學家、詩人,不管是“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還是“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都可以看出_的史學功底。孰不知,他將線裝的《資治通鑑》讀了17遍,通讀了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妙言珠語信手拈來,也就“勝似閒庭信步”了。所以,我們要學歷史。

四、學好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同學們應當是見仁見智,這裏我也不想說的太多,只是通過幾個故事讓大家獲取一點啓示。

1、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衆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爲有傘;你被雨淋,因爲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爲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將會遇到很多困難,你可以請教老師,可以請教同學,但千萬不要養成依賴別人的心理,最終能解決問題的還要靠你自己,成功者自救。

2、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爲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堅信:自己是一隻雄鷹,要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3、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儘量都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說着,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裏,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爲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爲什麼柏拉圖成功了?成功在於堅持,這是一個並不神祕的祕訣。

4、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5、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爲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6、一頭馱着沉重貨物的驢,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了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出自:中學歷史教案怎麼寫)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馬不高興地回答:“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不久,驢累死了。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馬懊悔不已。

學會合作,纔會雙贏!

好,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裏,黑板上的話送給大家: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對

第二、養成習慣,重在堅持

第三、學會合作,培養能力

歷史七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五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曆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藉助實例,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複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的。佛教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通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視頻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爲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爲什麼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麼?

藉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治階級的願望。因此,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

民衆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於廣大民衆也產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痹廣大民衆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瞭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於東漢時期植根於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爲什麼?其重要價值的在哪裏?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其餘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情況。說明它的發現轟動了全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蹟的資料。)

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爲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慾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迴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曆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麼?我們應向他學習什麼?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並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道教源於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

歷史七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六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讚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麼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願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蒐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蒐集有利於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傑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並把它們—一製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爲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後有請老師或同學爲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爲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於創新,能提出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麼?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爲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國中歷史八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七

【知識目標】

1、古代埃及與金字塔

2、古代巴比倫與漢謨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與種姓制度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對金字塔建築歷史的思考與探索,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能力

2、能夠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內容的分析,提高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亞非文明的瞭解,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而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

【教學重點】

1、金字塔的建造

2、漢謨拉比法典

3、印度的種姓制度

【教學難點】

1、古代文明爲何產生在大河流域?

2、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教法設計】

1、導入:

利用導言中獅身人面像的故事,讓學生領略亞非地區大河流域燦爛而神奇的文明,並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如果不遊覽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說是到過了埃及。從開羅西行數公里,來到吉薩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築奇蹟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東側,便是獅身人面像,它以誘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遊客。胡夫的聖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來這裏巡視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發現採石場上還留下一塊巨石。胡夫當即命令石匠們,按照他的臉型,雕一座獅身人面像。石工們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細刻,終於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長五十七米,臉長五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着“庫伯拉”聖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誌--下垂的長鬚。一隻耳朵,有二米多長。“怪物”--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頭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兒的嗎?

2、“金字塔的國度”:

在學生髮言(講解“我所瞭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礎上作最後總結:

(1)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話。

(2)金字塔的建築,從古到今都給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體現古代埃及創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提問“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麼共同點?”由此使學生認識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產生長的共同規律。

4、“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向學生強調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祥地。關於種姓制度,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及相關材料,最大限度地從課文中獲取有關種姓制度的知識信息。

5、最後,利用教材上的亞非文明地圖,對全課進行總結。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2、本節課有較強的地理概念,建議教師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想和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習慣。

【板書設計】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隸主階級殘酷剝削奴隸的歷史見證)

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公開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現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嚴格維護了奴隸主階級利益)

國中歷史八年級微課教學設計 篇八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後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後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採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並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學習重點:戰後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複習: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一戰後資本主義各國相對穩定發展及1929—1933年經濟危機等知識。

(二)導入新課: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多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除了美國以外,環顧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可以說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由於西歐是二次大戰的主要戰場,經濟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到處是一片廢墟,遍地瓦礫,各國的糧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資嚴重奇缺,號稱“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燈只開一半,而且燈光微弱,德國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佔領軍的每日分發食品度日。各國許多工廠生產處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工業水平下降。當時籠罩着西歐的氣氛是嚴重蕭條和一片絕望,西方輿論界多不樂觀,認爲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戰後初期,西歐各國政府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着手進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鉅任務。出示本課學案:

第10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1、瞭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

2、理解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3、通過學習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學習重點:

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學習難點:

“歐共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52頁,簡述西歐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

2、閱讀教材52——53頁,分析歐共體建立的原因、歐盟建立的大致經過。

3、閱讀教材53頁,列舉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概況。

(二)設問導讀

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爲了對付,給予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 經濟持續繁榮。

2.20世紀年代, “組織,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 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稱 。歐盟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貨幣— ,歐盟成爲世界上 的經濟體。

4、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20世紀

5.20世紀年代中期以後的近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6.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年,日本 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 大國的慾望也開始了膨脹, 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了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⑴、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⑵、戰後日本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歐盟的建立有什麼意義?

(四)、拓展延伸:

列舉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它對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借鑑意義?

(五)、系統總結:

戰後西歐經困難,依靠美援得發展。

歐盟成立於93年,資源共享利發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發展速度數第一。

科技立國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國夢,亞洲鄰國不答應。

(六)、鞏固訓練:

1二戰後對西歐經濟恢復幫助最大的是 ( )

A.英國 B.日本 C.美國 D.蘇聯

2、關於歐洲聯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成立於1993年 B、是歐洲國家政治軍事集團

C、有統一的軍隊 D、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

3、目前,不少歐洲人的觀念從“我是英國人”或“我是德國人”轉變爲“我是歐洲人”。這一變化與下列哪一組織的建立緊密相關( )

A、歐洲共同體 B、聯合國

C、不結盟運動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二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額發展的原因是( )

① 美國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

③ 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下列哪一項不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

A、美國的扶持 B、引進國外大量的先進的技術

C、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D、頭巨資發展教育和科技

6

⑴、20世紀50-7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國?其次是哪國?

⑵、這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⑶、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啓示?

(七)、當堂反思:

課改提了好多年,我也進行了不少的摸索、嘗試,但沒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原因是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聽不懂,怕漏了知識點,怕學生提不出問題??怕這怕那,杞人憂天的思想,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依賴”的不良學習習慣。 在教改春風的鼓舞下,我試着摸索實踐以導學案爲載體,“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現借《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設計導學案,首先使學生明確本課的目標及重難點,學生在預習時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預習部分,學生以鞏固基礎知識爲主,找出重要時間、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課堂上主要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表現自我;解決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即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發揮集體的優勢、智慧。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如:在本節課我設計了問題:“請你找出二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啓示?作爲青少年應該怎麼做?”使學生通過歸納總結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作爲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形成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這節課的容量很大,在講授本課內容不應只停留在歷史知識的表面上,不能爲了講知識而講知識,在講解史實時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知識只是一個載體,傳授知識也只是一個過程。要在講解知識中,通過一定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這樣這節課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覺得有幾處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一是“歐共體”的背景未講清。應向學生指明二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着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係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步伐,必須密切聯繫加強合作,於60年代建立“歐共體。”二是在講述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時,應重點分析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異同點,應向學生指明戰後西歐和日本都樂於和善於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進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穿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