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狼教學反思(合集4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4篇《狼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狼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狼教學反思(合集44篇)

篇1:《狼》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爲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羣,人類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結合我們教研組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主題,我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1、激趣導入。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積累是很關鍵的。因此,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平時對“鹿”和“狼”的瞭解,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對這兩種動物的印象,爲學習下文,改變對這兩種動物的一般認識做好鋪墊。

2、自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通過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自學理解,分析“案情”,自由辯護,明確造成凱巴伯森林幾乎毀滅的根本原因。教師的責任應是爲學生創造“做中學”的機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爲學生培養能力的主陣地。如果把舞臺讓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和活力,造就的是學生無限的發展。所以,我預設了這樣的環節: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自學,在文中勾畫出“羅斯福爲了保護凱巴伯森林的鹿採取了哪些措施”和“有這些措施導致的後果”。在學生小範圍的交流之後,進行全班交流,並讓學生在文中進行標註,明確捕殺狼之後所造成的四個連續性的後果。在學生明確這些措施所導致的惡果之後,爲學生虛構一個法庭,讓學生扮演律師的角色,選擇自己的“當事人”引用文中的內容來爲其辯護,將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理解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4、書信傳音,爲總統出謀劃策。在學生明確這些措施的錯誤之後,讓學生給羅斯福總統寫一封信,告訴他錯在哪,怎樣做才能挽回損失。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羅斯福總統決策的錯誤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5、揭示道理,課外延伸,深化主旨。因爲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爲根本,作爲教師我們要爲此搭建平臺,做好鋪墊,當好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讓學生更多地思考,更多的探索,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實現立體化的三維化目標,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成爲學生和諧發展的平臺。本環節中,學生通過介紹自己瞭解的相關的小故事,進一步深化理解文章所要告訴讀者的深刻道理。這個環節中,仍然激活了學生之前的學習經驗,把之前學過的內容與本課聯繫起來,使學生的知識變得更加立體。

由於本課是一篇閱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理解分析案情,進行辯護和“書信傳音”這兩個環節,主要通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引用文中語句作爲自己的辯護材料,明確本課中心,並針對這個錯誤找到彌補的方法,挽回損失。通過學生自學勾畫,商議討論,自由發言,使學生在互動中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爲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學生的回答和課堂表現比預料中要好很多。個人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學生在辯護環節中,已經說到是由人類直接導致了凱巴伯森裏的嚴重後果,不應該再讓學生繼續發言,偏離了“人類纔是導致這場生態災難的罪魁禍首”這一結論。其實,這時可以直接小結,切換到下一個環節。

2、在“書信傳音”的環節中,由於時間的關係,學生的發言比較簡單,其實,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抓住學生有話可說的有利時機,讓學生動筆寫一些。

3、在最後的環節中,學生提到的以前學過的兩篇文章與本文的主旨有相近之處,但是並沒有完全緊扣本文,我應該再給學生提供一些更加切合本文中心的事例來深化主題,比如《拯救澳大利亞的蝴蝶》。

在教學中,對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主題,我覺得,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參與的時空,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要做到這些,我們所設計的問題很重要。因此,我認爲“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應該從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個問題出發。我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能不能調動學生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這是目前我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地一個方向。

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能夠爲我這節課,爲我存在的各種問題多提寶貴意見!

篇2:《狼》教學反思

《彼得與狼》是用交響音樂來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不同的樂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及課件,我讓學生先看樂器圖片,然後聽樂器的聲音,再自己總結出每種樂器所扮演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與音樂的關係,比如:彼得----絃樂四重奏-----勇敢堅定;小鳥----長笛----靈活輕巧等,這一環節設計一改過去聽故事--複述故事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結合美術學科(樂器的圖片、主角的形象),讓學生在各種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種主角的主題音樂,循序漸進地掌握作品的主題和作品所表現的資料,爲學生後面的表演做了鋪墊。

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開發了學生的表演和創造潛能,使學生開心快樂地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簡單和愉悅。我利用網絡教學,讓學生觀看了《彼得與狼》的動畫片,這但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也是他們進行認知活動的重要途徑。在觀看時,我用了兩種方式,只看畫面沒有聲音,只聽聲音沒有畫面,比較欣賞的目的是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賦予動畫的音樂性激活教學,在動態畫面與節奏配合的實踐中,有效地進行音樂基本節奏的感知、內化、提高,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再現彼得與小鳥怎樣樣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讓每位學生都參與,讓學生的慾望得以釋放,讓他們的個性在此得以張揚。

總之,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慾望,變被動爲主動,把知識的掌握當作一種精神的享受,在愉悅中得到美的薰陶,得到情感的審美體驗。

篇3:《狼》教學反思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選編進教材中的,編教材的編委會刪除了《大瀑布的葬禮》這篇課文。不過,教材的其他地方沒有任何改動,比如這個單元的“詞語盤點”中的“讀讀記記”裏收錄了《大瀑布的葬禮》的詞語,而《鹿和狼的故事》這課裏沒有任何詞語收錄其中。學校的教學參考書也是舊版的,當然也沒有《鹿和狼的故事》的教材解析。所以上這一課,沒有其他資料可以參考,只能自己研讀課文,進行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鹿羣,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本文事中寓理,道理淺顯易懂,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理清結構,把握內容,爲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然後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進行自學,交流狼被殺後產生的後果,最後明理談體會。

上完這節課,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三點:

1.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校教育應着眼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性地學習,務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爲現代社會教育的口號。因此,我在本課中設置以下三個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1)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習活動始終在一個自主的空間裏進行。課堂既給了學生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使學生在感悟、學習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學習目標。(2)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鹿和狼的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在最大限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3)給學生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創造。在課前,我預先佈置了讓學生查找有關“自然界生物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故事”這樣一個題目。讓學生在查閱有關書籍或從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建立大信息容量語文課堂

在本課中我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語文課堂,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課程資源,課內與課外結合,多角度演繹闡釋主題,努力擴大學生閱讀的量,提升閱讀的質。如開課導入時,我詢問學生:“聽過或看過有關鹿或狼的故事嗎?在你印象中,鹿和狼是一種怎樣的動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談對鹿和狼的認識,並說幾個有關狼的成語。這樣一來,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又可以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 “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整個生物界都有這種相互關係。人類所要做的,不是一廂情願地改變它,而是尊重。”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又如在學完整篇課文後,我利用課前預先佈置讓學生查找有關自然界生物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故事,讓學生相互分享介紹相關的例子,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之餘也在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課程資源,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語文課堂。

3.明瞭用詞特點

通過對重點詞語的關注讓學生由表及裏地學習課文,明瞭用詞上的一些特點。如在故事的開頭,告訴我們在凱巴伯森林裏有狼有鹿,課文中一個詞語來形容狼,是哪個?(兇惡殘忍),兇惡一般形容什麼?殘忍一般形容什麼?這兩個詞語能不能互換?由表及裏,所以位置不能換的。能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鹿嗎?讓學生明白如果說狼是兇惡的代言人,那麼鹿就是善良的化身,由於狼和鹿以及其他動物的存在,鬱鬱蔥蔥,山清水秀的凱巴伯森林變得——生機勃勃。在學習森林的片段時,我讓學生說一些成語來形容森林,告訴學生在許多的形容森林的詞語中生機勃勃這個詞語可以作一個總結概括。鬆杉蔥鬱寫出森林之形,而生機勃勃寫出森林之神采,所以兩個詞語放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然後當植被被大量破壞,鹿羣數量急劇下降,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你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來形容概括現在的森林?這樣前後截然不同的樣子,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學生明白了罪魁禍首是誰。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整節課中,留給學生展開聯想的空間不足,使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時會說些什麼?在苟延殘喘時又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一匹狼,你會對總統或人類說些什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爲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4:《狼》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二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在這節課上,我注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故事,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體會寓言故事表達的寓意。這節課我覺得可取之處有: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表達情感。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而且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分角色讀,同桌讀、師生讀。在讀中體會狼的兇狠,羊的溫和勇敢。

2、努力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出問題,6人小組續編故事,然後選代表上臺續編故事,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此外,合作的模式也不單一,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3、時刻表揚和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我時刻關注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表揚方式多樣,言語鼓勵、掌聲鼓勵,與學生握一握手,撫摸學生的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對他的期待。所以這節課學生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

4、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說話、交流的機會,如:模仿狼的聲音說一說狼在想些什麼?小羊會怎樣救自己?誰給他續編的故事提一提建議?你覺得他讀得怎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和交際的能力。

5、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爲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存在的不足之處:

1、教學中,教師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還不夠,比如:“找碴兒”一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可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找碴兒”。

2、續編故事應在熟讀課文之後,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續編好故事有些不恰當。

3、故事的寓意挖掘不夠深,如果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學生感悟會更深刻。

篇5:《狼》教學反思

一、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我們先玩個遊戲。我請四組同學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依次爲(板書:狼、鹿、森林、人類),記住自己的角色了嗎?好,下面聽好了,老師叫到誰,就立即站起來,比比哪組反應快!狼!人類!鹿!森林!(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遊戲)

2、師:同學們的表現都不錯,現在我要增加難度,我說一個詞,你自己判斷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覺得行,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可愛的——可恨的——可憐的——貪婪的——美麗的——智慧的——(學生依據自己的觀點站立)

3、師:同學們在做遊戲時,能憑着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不隨波逐流,我覺得這一點太可貴了。我們讀書呀,就要讀出屬於自己的那份見解,那番感悟才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個有關狼、鹿、森林、人類的故事。(板書:狼和鹿),相信你們都能讀出自己的那份獨特感受。

4、自由表達情感

看課題,如果要你在狼和鹿這兩種動物中選擇的話,你們究竟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從學生喜歡的遊戲入手,一上課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單純的比比誰的反映快,到自主的判斷選擇詞彙,一下子就營造了生動、活潑、開放、富有個性的學習氛圍,學生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二、精讀比較,探究明理

這是引導學生由文明理的關鍵。教學設計時,我們緊扣三組對比,以此爲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1、森林狀態的前後對比

我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25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還有對25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

2、尋找森林改變的根源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句話,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果不其然,第一組對比出示後,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25年間爲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然後主動地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思維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3、鹿羣變化的前後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們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羣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爲“功臣”,稱鹿爲“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由於三年級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限,加以老師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分配的時間有些少,所以學生的感悟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清楚。)

另外,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賽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

困惑: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篇6:《狼》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要存心幹壞事是很容易找到藉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對於本課,我的教學期望是:以關鍵詞“找碴兒”爲線,緊扣“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感悟、體會狼的兇殘、虛僞,在“狼”、“羊”的對立、對比中,在“讀”、“悟”中揭示寓意,明白道理。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商討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重視讀悟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讀能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將“讀” 字貫穿了始終,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了關鍵詞“找碴兒”這條線,設計教學,在引導學生找出狼“找碴兒”說的三次話後,扣住“故意”、“氣沖沖”等提示語,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層層遞進,學生在變化句子表達方式的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帶提示語朗讀的好處;在看圖觀察、描繪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讀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對立、對比朗讀中,體會到了狼兇殘的本質,一個“讀”字,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味、讀出瞭解,也讀出了對語文的興趣!而後我又順機將練習中伊索的話與文本進行了整合,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對寓言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爲成功:在看圖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後,我就出示了“找碴兒”,先讓學生讀,目的是讀準這個兒化音,而後相機詢問:你知道“找碴兒”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木然,這時,我並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藉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很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說,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讓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完小羊第二次辯駁的話後,我又再次提及:“狼說的話是真的嗎?”而後出示詞語“找碴兒”再次認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緊接着追問:“找碴兒就是找——?”(藉口、理由……)學生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三、拓展閱讀,培養能力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了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餘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關注名著。另外,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本相關 我們學習的故事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讀”、“悟”,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商討的地方:比如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的省略號,小羊究竟有沒有被狼吃掉,要不要讓學生去說一說,寫一寫?雖然在教案中我涉及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在思索,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篇7:《狼》教學反思

狼是兇殘的,鹿是溫和的,狼是大壞蛋,鹿是人們憐愛的對象。這是我們在童話故事裏瞭解到的狼和鹿,那麼在現實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樣各自地生存着呢?它們之間有着什麼聯繫呢?

在教學《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了一系列對比,讓學生獲得更加分明的感受,進行了以下引導:

一、狼與鹿的對比

學文前,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再讓他們談談“你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學生都認爲狼兇殘,鹿溫和,狼令人們痛恨,鹿被人們喜愛。對比很明顯。接着,我又讓學生讀文章最後一小節,在這裏凱巴伯森林的災難使狼和鹿換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約鹿羣過度繁殖,消滅病鹿的“功臣”。鹿呢,卻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如此變化又形成鮮明對比,啓示人們必須保護自然生態平衡。

二、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對比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問題提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由讀文,感受凱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雖然“鹿羣的後面,常常跟着貪婪而兇殘的狼。0它們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國”,凱巴伯森林中的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生態失衡造成惡果。

三、鹿羣變化的對比

凱巴伯森林原有“活潑而美麗的”鹿4000只,自從人爲地殺掉6000多隻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鹿的總數迅速超過了10萬隻,翻了15倍。當“森林中鬧起了饑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樣在鹿羣中游蕩”時,鹿又急劇地死去6萬隻,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這裏的對比鮮明,點明瞭生態失衡所造成的悲劇。

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是多麼重要。課文通過狼和鹿之間的故事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了這個聯繫,就破壞了生態平衡,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想到利用課外擴展,讓學生收集有關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交流,比如“人類大量捕殺青蛙,使田間的害蟲越來越多,影響農作物生長。”“人類濫砍亂伐樹木,引發沙塵暴,使鳥類無處生存。”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

篇8:《狼》教學反思

曾記得有人略帶誇張的說過這一句話:“文言文等於一門英語“。這句話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難教難學。我們在上文言文時一般都是先帶領學生處理文章的字、詞、句翻譯,之後纔來對文章的內容作進一步的深究。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是學生望而生畏。但是聽了張麗園老師的講課方法卻走出了傳統模式。我認爲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讀的訓練。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覆的讀,盲目機械的讀效果並不佳。但是張麗園老師卻做的讀的方式的安排與指導。如:自由讀,開小火車一人一句的讀,男女分組讀,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聲音讀。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讀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真可謂是快樂學習,輕鬆學習。

二、打破傳統的文言文翻譯方式。

在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譯,從字到詞在到句的翻譯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並且效果並不顯著,學生翻譯過後印象也不是特別深刻。但是張老師她並沒有代學生翻譯,而是以學生按要求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給了學生三個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來講述這個故事,講完之後再叫學生起來點評,通過這樣一個教學方式來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課文內容。這一方式不僅省去費時的翻譯,也讓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深層次來賞析這篇課文。當然,張老師也沒有放棄字詞句的處理,在課文的最後設計了練一練——咬文嚼字這一環節,來加強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這樣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節課的亮點很多,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聽完這節課之後,我想我會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努力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爭取讓自己的課堂也變得更精彩。

篇9:《狼》教學反思

從文言知識着眼,蒲松齡的《狼》,無疑是集聚詞類活用、句讀、一詞多義的典範之作。然而,就文章內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強,“狼”與“屠戶”的爭鬥正切合着學生的閱讀趣味,能喚醒學生強烈的閱讀熱情,這對於改善素來“低溫”的語文課堂大有裨益;另外,從寓言的寓意把握爲切入口加強當代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學生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勇氣與智謀)也是以《狼》爲文本的教學能生髮的'課程內容。但是,文本價值的相對廣泛性與課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試圖突破文道分離抑或重此輕彼的現狀,謀求一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學的理想。現狀的客觀存在決定這是一條荊棘小徑,在艱難跋涉中,亦有幾點收穫,主要如下:

一、學生聽課情況而言,由於我所帶的七年級(3)、(4)基礎不一樣,所以學生的聽課情況也不一樣。文言文的學習中,文言詞彙的積累是不能規避的一項語文知識的學習。在授課中,我在學生初讀文本時,根據學生的朗讀實際,並在隨後的重點字詞的朗讀及句讀的掌握中,都是認真聽,瞭解學生錯讀、誤讀的字詞,讀完後立即更正,這一方面,兩個班相差不大。在文言翻譯理解方面,三班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濃,學生在此環節的表現中都很出色,因爲文章故事性很強,他們可以通過狼的本性“狡猾”、“狡詐”以及初讀文章後對文章的理解等來推斷文章的所表達的意思、主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表現很活躍,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四班,由於他們基礎稍差,主動學習的能力薄弱,基本上靠老師講解爲主,不過,四班的孩子有一點很值得誇獎,那就是隻要老師強調過的,叫他們記的東西,他們都很認真的聽老師的話,總之,這篇課文,在“文”即文本理解這一方面兩個班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對我自己而言也有收穫, 在流程設計中,我力求走出學習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紹---字詞正音----字詞解釋、重點句子落實-----文章解讀------內涵思想),首先,我把本文分成了幾個畫面,通過圖片的形式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你是如何根據狗的狀態判斷這一幅畫在前一幅畫之後?學生的回答是:一隻狼像狗一樣坐着,一隻狼走開了。我便會緊接着追問:像狗一樣坐着,用簡潔的文言來說是什麼?學生答:犬坐。於是我趁勢說: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樣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於前,是不應該讀作“其一犬?坐於前”的,應該是“其一?犬坐於前(和學生一起回答)”當然,雖然設計這一環節是爲學生理解文意服務的,但這並不代表本課的文言詞彙的學習到此就告終。總之,“教學設計要服務於學生”、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爲中心是這堂課於我的最大收穫。

三、初次真正的嘗試“文”與“道”的結合。我主要是以“道”爲主線,從“狼”的形象的品讀,到屠戶戰勝狼的原因探討,到寓意的理解,最後歸結於現實生活中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該具備的鬥爭智慧。在“道”的層層深入下,旁顧到“文”的積累,我認爲,()對於故事性強、語言相對淺顯的文言文而言,這未嘗不是一條可取的解決“文道結合”的嘗試之路。

然而,“文道結合”誠然是一條文言文教學的理想之路,初次嘗試,也在清晰地告訴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絕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夠在“文”與“言” 中左右逢源,這對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驗。教師如何在生成的教學資源中游刃有餘、調配有度決定了課堂的生澀與成熟。在這一方面,這一節課還有諸多遺憾之處。

篇10:《狼》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鹿羣,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本文事中寓理,道理淺顯易懂,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理清結構,把握內容,爲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然後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進行自學,交流狼被殺後產生的後果,最後明理談體會。

一、初讀課文

語文課要以讀爲主,這堂課,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正確流利了,最好能讀出問題來。接下來還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自己感興趣的多讀讀。最後指名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我不失時機地指導他們讀出感情來。學生試過,練過,有了充分的積累,在指名自由選擇讀的時候,自然興趣濃濃,高潮迭起。可貴的是還有同學在讀書中有了自己的創新,在讀到鹿羣滅亡情形的段落能加入一些哀聲嘆息學生十分投入,在朗讀中獲得了一種愉悅和滿足。

二、合作探究

我組織學生分小組,就課文內容提出你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鹿和狼的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在最大限度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彙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最後,再創設情景師生共同表演出來,將學生引入到了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

三、拓展延伸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緊接着,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爲狼正名。文道結合,學生寫出了自己對狼的重新認識,重審了自己的認識觀點。更爲重要的是,他們寫得很開心。

通過以上三部分,我力爭在課堂上不斷提高學生的 “聽、說、讀、寫”四種語文能力。同時,在課堂中,我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這是目前我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地一個方向。

篇11:《狼》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課,這是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顧今天的課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寓言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爲今天的教學,再從“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的課堂學習要想讓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應該首先考慮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學習,如何挖掘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想方設法讓學生帶着自信走入課堂。在課前遊戲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傳話遊戲,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目的是在簡單的遊戲中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這樣一種學習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下我順勢導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了學習。除此之外,我還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無意識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對學生說:“我們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注意看書”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搭建朗讀平臺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閱讀教學,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重點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分角色讀狼爲了想吃小羊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羊的話以尖細柔和說理的語調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的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爲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三、拓展閱讀時空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隨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外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好書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好名著。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

1、與文本相關。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

2、能學以致用。今天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篇12:《狼》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狼》是6月10日講的。很是費心。

《狼》我是作爲錄像評優課來準備的,所以在4月末便已着手準備。

第一步當然是研究文本。我喜歡每讀一遍有了想法,及時記錄,這樣彙總起來便是可貴的備課材料。反覆讀了幾遍課文,有了一點認識,那就是:1、這是一場較量,形式緊迫,扣人心絃;2、屠戶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的,讓人感同身受。但是這些認識終讓人霧裏看花,隔靴搔癢。

“本文究竟好在哪呢?”“蒲松齡爲何把這件事記錄於書呢?”“有什麼深意嗎?”“教材選編者爲什麼要把這個故事選進教材?”

解決了這些問題,纔算讀透了文本。

於是我又分析了教參。教參對本文主旨的解讀讓我欣喜。教參傾向於本文並無深意,只是故事奇異,這與我的理解是一致的。於是我又在書上寫下了一句話:3、蒲松齡作此文,蓋因狼之奇異:與人一樣的心機。

接下來我又找出《聊齋志異》,找出《<狼>三則》。慢慢品讀幾遍,我突然明白了教材的編者爲什麼三則單選這一則了:這一則最長!換句話說,這則故事寫得情節最曲折、最豐富、最生動。

我又找出袁行霈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閱讀了一流學者們對《聊齋志異》的認識。讀着讀着逐漸明白情節曲折正式《聊齋志異》的一大成就(另外就是蒲松齡對人物的刻畫是無比的惟妙惟肖),而《聊齋志異》的成就卻是在文言小說極度衰微之時蒲用文言這一高度精煉的語言所達到的。魯迅說它“以傳奇法而以志怪”,其中就包含着對它情節曲折的高度評價。

至此,這篇小說的特質我基本已經把握,那就是:內容奇異(狼狡詐似人),情節曲折,文筆簡練。

那麼緊接着第二步,我採取什麼方法、設計什麼活動讓學生能夠把握好這篇小說的特質呢?

我曾經查找過一些名家講《狼》的實錄,但跟自己的思路不一樣,何況評優課我必須有自己的創意呀。我再次閱讀文本。領悟到可以用朗讀來貫穿教學,情節的曲折問什麼非要說呢?朗讀也是可以體味到的呀!於是最初的簡略的教學設計便誕生了。

篇13:《狼》教學反思

《東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本節課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讀得津津有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關鍵語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懂得人物的品質,獲得思想的啓迪。

在讀到狼苦苦哀求東郭先生所說的話時,學生讀得很不好,我便讓他們抓住“慌慌張張”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張張的時候是怎麼說話的,並提醒他們聯繫上下文,後面獵人快到了,狼會怎樣哀求東郭先生。通過練習生活實際,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讀東郭先生嘴裏不住地罵着時,我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東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們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沒想到好心沒好報。”

有的回答:“他大驚失色,狼原來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正是因爲這樣,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得很投入,讀得很有趣。他們的情感世界隨着文本逐漸豐富。但是在課堂中,我也發現學生在概括表達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練,往往不能抓住主幹部分,常常描述性詞語,人物的對話也穿插其中,我想這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訓練。幫助學生找準文章概括的重點要素,教給學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篇14:《狼》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讀來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文章。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森林裏,看起來溫順活潑的鹿卻是破壞森林的罪魁禍首,而看似貪婪兇殘的狼卻是維護森林的功臣。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微妙的變化,導致位置的互換呢?教學中,我採用遊戲的方式導入幾份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玩個遊戲。請四組同學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依次爲(板書:狼、鹿、森林、人類)。接下來,老師叫到誰,就立即站起來,比比哪組反應快!(狼!人類!森林!鹿)

現在增加難度,老師說一個詞,你自己判斷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覺得行,請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可愛的—— 可恨的——可憐的——貪婪的—— 美麗的——智慧的—— )

學生反應靈敏,能迅速地作出反應。

接着我這樣引導:看來狼和鹿在你們心中的形象已經是根深蒂固了,人們總是對鹿喜愛有加,而狼呢,似乎成了壞蛋的代名詞,其實,你們的看法和凱巴伯森林的居民一樣,可後來,他們對狼和鹿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學習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

篇15:《狼》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

今天《狼》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這堂課有更多的收穫,是我在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我覺得文言文教學最需要的就是朗讀與熟讀來體現它獨有的美感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文言文,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反覆的讀。

對於本課我是從讀切入,通過讀文本來走進文本。整堂課的`環節設計,依據學生的認知做了安排。通過“四步”引導學生來完成對文本的理解。第一步讀準,能讀準字音,讀對節奏,正音,斷句。第二步讀通,依據註解同桌互譯,翻譯文本,達到理清文意;第三步讀懂,讀出形象,狼的特點,屠戶的形象;第四步讀主旨,對文意深入理解,讀懂主旨。通過四步讀打通文本,這堂課能按照教學設計很好完成,教學目標最終也達成。

反思這堂課的不足,整堂課的設計完全是一種傳統教學的模式,缺少創新,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活動僅僅是圍繞問題,範圍內的探究活動,沒有很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度思考探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文言基礎弱,對學生獨立性不放心,唯恐掌握不到位,沒有很好的放手,沒有很好的按照課標要求去做。自然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與學習的能力。

通過這一課的講解,我認識到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做到“五方會談”,就像王崧舟老師所說,“五方”主要指文本、作者、教師、學生、編者、缺一不可能的教學內容。多去專研作者、專研教材、專研學生、專研編者等。爭取有自己的創新課。

篇16:《狼》教學反思

孩子們從上學期開始接觸到體育遊戲《老狼老狼幾點鐘》以後,從一開始的小動物角色扮演是單一的小兔子,而後遊戲進行拓展由小青蛙、小雞、小狗、小老鼠等或走或跳的小動物插入進來以後,除了“老狼”的角色一直未變,其他小動物角色經常在進行變換着,但是這些經常變換的小動物角色經過上學期大半年的時間下來,孩子對這些小動物角色太過於熟悉,漸漸也失去了興趣。

前些天我們在玩這個體育遊戲的時候,我突然靈機一動,除了“老狼”的角色仍在繼續外,我邀請其他幼兒扮演小烏龜在地上爬(用墊子),一邊爬一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因爲今天的小動物角色改變以往的或走、或跳直立“行走”的方式,改成了彎曲身體的“爬”,孩子們玩遊戲的積極性突然大大提高,參與的熱情更高了。而後,我們除了扮演小烏龜手膝着地爬,還動員孩子扮演毛毛蟲匍匐姿勢的爬行,同時還鼓勵孩子扮演橫着(側面行走)爬行的大螃蟹;扮演滾着爬行的屎殼郎;扮演小河裏面邊遊邊吐泡泡的打着圈前行的大水母……遊戲很快達到了高潮,直到聽到“老狼”在喊:“天黑了。”於是,這些打着圈轉的屎殼郎、大水母們馬上直挺挺地站起身,飛快地往家裏跑,興奮的小臉滿是笑容,似乎還沉浸在剛纔的角色扮演中。

傳統的體育遊戲《老狼老狼幾點鐘》,這次將遊戲從“直立行走、直立曲膝跳”的方式改成爬行、轉圈曲線走等等模仿特殊小動物特殊的行走方式,着實讓孩子過了一把遊戲癮,老遊戲重新煥發出了新的魅力。

篇17:《狼》教學反思

《狼》節選自清代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在設定��課教學目標時,本着重點突出、知識落實、重在方法指導的思想,把主要教學目標確定爲――讓學生學會運用工具書相對獨立地閱讀文言文。

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更加意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和執行趣味性、自主性、紮實性、探索性的統一,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篇18:《狼》教學反思

2012年5月19日,我執教了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第六單元《狼》。執教本課,令人滿意的地方較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全課環節安排緊湊,容量大。從實際教學來看,本節課涉及了作者作品的文學常識,三次朗讀及指導,疏通文意以及表演故事,另外還涉及整理情節脈絡,探討人物性格,歸納文章寓意等內容,前一環節的完成自然爲後邊的教學內容做好了鋪墊與準備,加上本人注重了各環節間的過渡語,使整個銜接自然,沒有生硬的“摺痕”。同行間曾對課堂“容量大”進行過爭論,認爲安排內容多既是優點,但也可能是缺點,既涉及知識太多,可能會造成教師的傳授如蜻蜓點水,學生的學習如走馬觀花,實際所得也許並不豐厚。對此,我有自己的理解,即是內容的多寡並非是衡量一堂課容量的標準,無論一堂課涉及內容是多是少,只要能一直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能讓學生積極地進行有效的訓練,也即一堂課的“密度”大,那就應該是我們教學中值得提倡的。

2.切實貫徹了自主與合作學習,面向了全體。新課程理念從很大程度上說是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學生作爲主體,本應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學會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反思本節課,我的一個主要指導思想便是學生能獨立或合作解決的問題一定不要越俎代庖。爲了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我事先要求學生對課文認真的預習。預習要求包括:解決生字,正確熟練朗讀課文;自行結合工具書翻譯課文,將難解決的難句勾畫以待組內解決,用教師傳授的方法分類歸納詞語。爲了保證預習的質量,我通常採用課上書面檢測的方式。本節課用小卷測試,並不是即興而爲之,而是我日常教學中的一部分。從本課來看,學生充分的預習,爲45分鐘內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另外,課上我安排了若干次小組合作學習,包括組內疏通文意,探討人物(狼與屠戶性格)等。因爲平日注重對組長組織能力的培養和管理方式注重,每項活動各有分工,因此,每個同學都能積極投入整個過程中去。評課教師大都提出了這點,他們驚歎:這纔是真正的合作學習,因爲沒有發現一個同學遊離在小組活動之外。

3.教學手段做到了“活而實”。學習文言文,不可不學習文言詞語以及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現象,譬如詞類活用、通假字、倒裝句等,但如果如傳統的串講式教學,又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但一旦“先文後言”,或許會熱鬧,但因爲學生對文本缺乏具體的理解,也可能造成表面熱鬧而丟到了“文言文”這一特定文體教學的規律與宗旨,長久來看,對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沒有太多益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一個重要的着眼點就是要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掌握根本性的東西,而在學習中,儘可能地變換方式,採用活波的方式,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在課堂上對詞語的教學沒有忽略,加強對學生理解掌握情況的檢測與反饋;而對於課文大意的疏通,我巧妙地設計了“表演秀場”這一環節,選學生扮演文中角色,根據同學的逐句的朗讀,把各角色相應的.動作表情演出來。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們笑聲不斷,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做觀衆的學生評議演員哪裏演得好,哪裏表演得不很到位。其實,在大家評議過程中,文章每句話的意思已被充分的理解並被強化了。

如評課老師所言,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課也暴露出許多的不足,比如教師對教材的開掘有欠個性化解讀,依靠教參過多,比如,文章屠戶的形象是否真的如傳統教學中所認識的“機智”與“勇敢“,本身值得商榷。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中,採取了單向的設問,如“屠戶爲什麼取得了勝利?”,其實也將學生引入到了教師設計的軌道上,並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理解,這會妨礙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篇19:《狼》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他們已經有了一些音樂實踐,對創造性的音樂學習並不陌生,因此我抓住教材中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探究願望,引導學生參與。以學生的活動爲中心,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學生方式上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力求通過聽音樂、分辨大灰狼的聲音,培養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與分辨不同情緒音樂的能力;通過學習歌曲,感受歌曲輕鬆歡快的情緒;通過模仿、創編不同的聲音,發展學生的聲音模仿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創編小豬們蓋房子的不同動作,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形體表演能力及與人合作的精神。

這堂課重視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重視音樂教學中的音樂藝術實踐,發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材範圍,力求開放的內容體系。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增加探索、創造聲音,表演小音樂劇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他們的表現能力,培養自信的表演,增強創新意識,爲學生的創造提供了空間。在小組表演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到美的愉悅,享受音樂與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分角色朗讀時,部分學生跟不上,原因是學生覺得有點難,我認爲沒有做到引導學生立即進入角色,以致下一個環節音樂劇的表演顯得有些倉促。如果這裏提示學生採用捏鼻、改變口型等方法,將降低難度,每個學生將體驗到分角色讀的快樂。

課堂上採用形成性評價爲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音樂課堂上的評價其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通過評價,使自己形成學習的積極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給自己提供表現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機會,同時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提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多元評價,例如:在學唱這首歌后,我就邀請學生上臺扮演小豬,當扮演完後,我就問:你覺的自己演得怎麼樣啊?其中一個學生笑着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自己演得很好,我對自己很滿意。”這個可愛的孩子雖然沒有說自己怎麼演得好,可我已經能夠想象到,他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的學習態度一定是積極的,因爲他已經爲自己樹立了信心。

篇20:《狼》教學反思

《1只小豬和100只狼》這本繪本內容生動有趣,而且是有大反轉的情節,很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而且大班孩子可以用完整的清楚的語言講述,所以我選擇組織這個繪本閱讀活動

一、目標分析

原教案上的目標是“採用單頁、多頁、跳頁的多種閱讀方式,感知繪本中文字及方向性等特質。”,考慮到我們班孩子的經驗、興趣與需要,我作了調整,調整爲“觀察畫面,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並用清楚的語言表達。”基於目標的調整,我對教學環節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二、教學設計反思

導入環節調動了孩子們的經驗,“如果1只小豬遇到一隻狼會發生什麼事?”然後我又誇張的問“1只小豬遇到100只狼又會發生什麼事?”,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孩子們都理解這些都是危險的事,爲後面故事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 孩子們都從封面上看到了很多,特別是把狼“藏”在樹的後面的神態動作都描述了出來,可見孩子們觀察的多仔細。讓他們描述狼的動作和表情時,我對他們的回答也做了很多的預設,這環節孩子們也有機會表達。然後播放“狼衝出來”的圖片,我特意誇張了動作,把危險發生的緊張氣氛傳遞給孩子,但是還是不夠誇張,有些孩子們沒有被感染;然後連翻三頁,我只考慮了要讓孩子們說發生了什麼事?小豬是怎麼逃的?忽略了要把整體呈現給孩子們,在這裏PPT還可以調整:把三頁放在一個畫面上,這樣孩子們可能更好的理解“東逃西竄、四處逃竄”的意思。小豬被包圍的時候,孩子們也很緊張,我請了幾個孩子上來表演,孩子們參與度也很高,而且表演的很逼真,在這裏我遺漏了“讓孩子們說一說狼可能在想什麼?小豬可能在想什麼?”的環節。 然後我直接放了小豬結局的圖片,然後請孩子們來猜一猜中間可能發生什麼事,再兩兩討論,這裏給了孩子們說的時間,但是在分享交流的時候,由於時間關係,我請了三個小朋友來說一說,應該請更多的小朋友來分享,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很有趣,基本上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在這裏應該給更多的時間去讓孩子們自由表達。之後的環節處理的不太恰當,有點拖沓,應該直接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裏發生的事,而不是再讓孩子們去說。導致後面沒有時間去完整欣賞,缺少了整體感受。 最後我還向他們介紹了作者,以及關於小豬、狼的其他繪本,做了一些經驗的拓展和延伸。

三、自我反思

1.孩子的個體差異也要關注,其實應該給每個孩子準備一本書,或者兩人一本,這樣孩子們可以自己去看,這是我做的不夠的一個地方

2.對孩子們回答的迴應,我之前對我的每個問題基本上都做了預設,但是孩子的想法有時候也是捉摸不透,所以這是對我最有挑戰性的,在以後我會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提問技巧以及應變能力。

3.要給孩子們充分的表達機會,同時也要讓孩子們學會傾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式的課堂也是我所應該追求的。

4.對於一些積極性不高的孩子,應該也要時刻關注,可以說“我想聽聽看你的想法,一定非常有趣”或者“難道你就不想猜猜看中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等等來吸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參與進來。

篇21:《狼》教學反思

1、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因材施教”。我這裏所說的“材”,不是隻教學對象(學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文本,我們不能因爲“基礎”的需要,而一味的進行字、詞、句的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讓學生動起來”。但同樣的,如果不是這麼一篇情節生動的“狼”的文章,而是其他的以情感感人、或者是以事曉人的文章,我們也讓學生一樣頻繁的、熱鬧的動起來,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一切都得從文本出發,新教材的課文對我們教師來說同樣是陌生的。我們應該在學生之前先認識文本,和學生一起親近文本,課後反思自己的文本的認識。

2、文言文的教學也好,其他教學也好,我們都要鼓勵學生的個性閱讀和獨特體驗。作品的主旨應由讀者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我啓發學生從狼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諸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建構文本意義,交流自己對文本的認識,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

3、適當的運用了一些教學機智,如學生在扮演兩狼對白時,在表演狼一命嗚呼的時候發出了聲音,我就當堂評價好。要讓學生動起來,必須做到民主、寬鬆的氣氛。

4、老師們相互的交流也是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感覺到大家對新課程及其帶來的一些新思想、新實踐也多了理解與寬容,多了躍躍欲試的期待。因爲“語文是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新教材的實踐只要自己不斷總結,都是值得鼓勵的。

篇22:《狼》教學反思

“別看我只是一隻羊,羊兒的聰明難以想象……”喜洋洋與灰太狼在我們的腦海裏早已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班裏的孩子們更是喜歡,有時經常把自己當作喜羊羊或者是美羊羊,而他特別不同,喜歡把自己當作灰太狼。

活動時間他坐在教室角落中,一個人顯得很漠落,老師過去問:“迪迪,你怎麼了。”“我不高興,我好幾天沒有抓住羊了。”另一幕,午休時,看到他的好朋友睡覺沒有蓋被子,“啊,紅太狼老婆你怎麼沒有蓋被子啊!”

作爲老師心中是既喜又憂。喜是他完全陷入了童話世界,語言幽默搞笑,憂的是怎樣讓一部動畫不過度的佔據孩子們的心靈。怎麼爲他們找一個更好的方面去學習的動畫上人物的長處,讓動畫不止是帶來快樂,更多的是一種正面的榜樣作用。

我開始細細回想,關於灰太狼的種種場景,灰太狼是武大狼第250代孫子;抓羊總是以失敗告終、自信、樂觀、幽默。

灰太狼他還很積極勇敢,每次沒有抓住羊的時候都是我還會在回來的,他不會被現實所打到,這是一種精神,不屈不撓,一次不行下次再來。

灰太狼特別愛發明,看看動畫裏灰太狼動不動就搞一個發明創造,不但自己發明而且還巧妙利用羊村的防守武器改成自己的抓羊的武器,甚至有時還和喜羊羊直智力對抗,雖然總是失敗,但是他真的是一個愛動腦筋的灰太狼。

雖然動畫佔據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改變着他們的語言,但是我們有事應該多從正面去引導孩子,爲孩子去營造一個更加溫馨合適的氛圍,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讓我們像灰太狼一樣,樂與創新,意志堅定,遭遇失敗又能怎麼樣,大喊一聲“我一定會回來的!”

篇23:《狼》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12課《伊索寓言》選材生動、篇幅短小,但寓義深刻,符合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學生喜歡聽、喜歡讀,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其中《牧童和狼》的故事更是學生從小就耳熟能詳、脫口而出,而且每則故事的寓意也非常明確,學生一讀就能在文中找到。因此我認爲教學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能從故事中走出來,真正把故事中那個抽象的道理,化爲一份實實在在的收穫。

接下來說一說在具體教學環節上我做的一些改動。課文本身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我沒有花太多時間講解課文內容,而是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學生回去嘗試着改寫其中一篇,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只要不偏離主題即可。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們交流時,發現學生們智慧超羣,他們給課文加了很多細節,令我刮目相看。比如:“牧童大聲呼救,村民們有的拿着鐮刀,有的扛着鋤頭、鐵杴、榔頭,急急忙忙的趕過來,老人們帶着小孩子在後面遠遠地跟着。”這一處添加的很奇特,我就追問:爲什麼要加上村民們的表現?沒想到學生回答的很有道理,村民們出來打狼肯定要帶一些工具,不可能空着手來。老人和孩子都是弱勢羣體,不可能去打狼,遠遠地站在大人們身後可以躲避危險……回答的真是太好了,我連聲稱讚。

自己改寫寓言故事,其他學生評判優劣,我覺得一舉多得,既可以讓他們自讀課文,自覺接受寓言故事的教育;又可以鍛鍊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改寫、評判的過程中,加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獲得新的閱讀感受。

篇24:《狼》教學反思

《狼》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本着以讀促譯、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的原則來設計課堂教學。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處於打基礎的階段,讀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誦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篇幅短小,全文僅二百餘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於熟讀乃至成誦,因此誦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

在熟讀的基礎上疏通文義是必要的,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確解。對於自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講解。敘事簡潔而又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教師可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生動的情節有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揣摩語言,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鬥智鬥勇的矛盾。最後,對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兩點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議論。

在實際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兩遍課文。難唸的字書下都有注音,學生朗讀的字詞障礙很小,讓學生朗讀主要是讓學生熟悉文章。學生朗讀時,教師巡視,發現學生朗讀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然後提示大家。接下來找幾位同學朗讀的文章,以更好地糾正讀音和朗讀節奏。

學生能正確朗讀後,結合讀書下注釋,便於疏通文義。然後,學生根據註釋完成課堂練習卷,試卷中包含了重點詞語、一詞多義、翻譯句子和結構理解。完成後,學生再讀課文。學生能夠正確流麗地朗讀,但是沒有讀出故事的緊張曲折性,教師範讀一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再練習朗讀,讀出故事的緊張曲折性。

接下來,學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脈絡。文章的脈絡分爲屠戶和兩狼兩個相輔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於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梳理清晰後,對文章進行賞析。賞析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賞析文章的一個詞,一部分是賞析文章的一句話。每一部分教師都舉一個例子,然後讓學生默讀文章,自由選詞句,思考內涵,將賞析的內容簡要記在書上,組織好語言回答。

最後,我安排了一場課本劇,讓學生現場發揮。結果學生演得非常成功,大大超出我的意料。

這節課在設計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尤其體現在語言賞析方面。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課的朗讀設計時一大特色,使學生脫離了以往文言文朗讀的枯燥無味,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

篇25:《狼》教學反思

《狼》已經上過好幾次了,學生對於這篇文章比較喜歡,是因爲它的故事性很強,我從中悟到了老師上課時一定要注意課堂結構的故事性,不要老是講一些理想化的東西,讓學生自己想、練其實就是課堂架構的故事,有骨有肉。文章最後還弄了一段簡短的議論文章,其實可以從中指導學生學會一事一感悟的寫作技巧。不過,這一切都得在字詞落實的前提下實施,不然就會成爲“空中樓閣”。

關於教學方法:

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雖然有它的優點,也就是對於重難點的把握較準確,但是也帶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興趣不搞等反面影響,如何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多變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到樂學,養成良好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這一理念早就瞭然於胸,但事實上,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到每一節課,實在需要靜心反思。

關於教學過程: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着學生走”還是“學生跟着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爲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儘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幹聽”的壞習慣。

篇26:《狼》教學反思

在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踊躍。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篇27:《狼》教學反思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並且四步的指導儘可能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範,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後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鬆,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後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後是老師問什麼態度?齊讀。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不足及啓示:

1、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穫、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麼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收穫最大化來定。2、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範,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爲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爲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爲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餘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篇28:《狼》教學反思

通過這一次教學,我更切膚地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爲,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纔回歸了教學的主體。在整個痛苦的磨合過程中,我對於“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29:《狼》教學反思

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雖然有它的優點,也就是對於重難點的把握較準確,但是也帶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興趣不搞等反面影響,如何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多變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到樂學,養成良好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這一理念早就瞭然於胸,但事實上,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到每一節課,實在需要靜心反思。

篇30:《狼》教學反思

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本課是可讀性較強的故事,學生易於理解並掌握。基於上述原因,在教學中,我認爲應儘可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於是設計了以下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流暢、有節奏的朗讀全文。在朗讀的基礎上積累詞彙,理解文章大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誦讀法,以及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來掌握和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在教學方法方面,學案導學、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是我校各科通用的教法和學法。對於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利用這些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篇31:《狼》教學反思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着學生走”還是“學生跟着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視了檢查環節,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爲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畢竟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應當儘量使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幹聽”的壞習慣。

篇32:《狼》教學反思

《狼》一課,是一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課堂有效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效益”呢?

爲此,我深鑽教材,絞盡腦汁,大膽進行創新,把原本兩課時完成的內容改爲一課時。兩課時的內容一課時完成,這種“狼吞虎嚥”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合宜的,終將導致學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靈機一動:新課改不是要求師生互動嗎?對,把一部分任務留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完成,有了這個“指示燈”,我把預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頭換面”。課前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資料,結合課文註釋,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義,理清文章結構脈絡。最後再把學生通過小組作探究、質疑問難的方式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留給老師。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原本應15分鐘左右才能決的問題只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輕鬆解決了,學生僅僅遺留下兩個問題。我又用設疑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檢測,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想想自己第一次講授文言文教學時,真是深有感觸,給學生逐字逐句的翻譯,我講的大汗淋漓,學生的是一塌糊塗。現在我才明白,這種老師代替學生學得教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幸虧我領悟的還不算晚。

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解讀殺狼情節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聯繫本段後面的問題,發揮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這兩隻狼在一起商量如何進攻屠戶,他們會“說”什麼呢?我的問題一呈現,平時幽默風趣的周雲現便迫不及待的說:“哥們,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後幫你搞定”哥們,多親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驚,接着就是一個平時作文寫得不錯的女孩站了起來,她情真意切的說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誘惑他,你從後面打洞,到時我們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頓了。把兩隻狼想象成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我爲之震撼,一個富有同情心,有着豐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腦海中定格了。

我以爲學生很容易受本篇課文寓意的影響,認爲狼就是陰險、奸詐、惡毒的象徵,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爲了避學生免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課前蒐集、查詢、整理有關狼的資料,爲使學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創設了思想認知矛盾的情景,通過討論,解決思想認知衝突,解決學生髮自內心的思想需求,從而形成自覺意識。看到學生恍然大悟,看到學生能從不從角度分析問題、客觀的看待問題,我心裏的一點擔憂便蕩然無存。

我認爲在講授本課中最不滿意之處在於解讀完文章主旨後設計的一個問題:本文從整體結構傾向上看,主要寫的是人,還是狼?學生不假思索的異口同聲道:寫人。學生整體得了這樣的答案,顯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細揣摩課文…….”我稍加提醒和點撥,終於兩個學生站在了問題的對立面。我在這兩個學生陳述問題的基礎上再加一點撥,其他學生才塞頓開。我原本以爲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會熱情高漲,會爭論的臉紅脖子粗,會掀起“萬丈狂瀾……”。沒想到學生會這樣斷然下結論,而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予指正,再如同學能大膽的陳述觀點,我更應該給予必要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我卻忽視了這關鍵的一點。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成果,教師要在創設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爲學生的“學”提供一個平臺,通過“我朗讀,我探究,我創造”等環節來鍛鍊學生的朗讀、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還要善於開發、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發揮想象,學生的智能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施展。不斷創設認知的情景,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篇33:《狼》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是作爲錄像課準備的,所以考慮角度很全面,聽取了很多老師的意見,最終達到現在的效果,整體看來收效還不錯。有以下亮點:

一、強調學生的自學,適當抽測。老師退出“滿堂灌”的角色,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動者。字詞讀音和節奏劃分是學生課下查閱字典自行完成的,隨機抽學生做題會讓學生緊張起來,怕被老師點名自主學習。翻譯時學生能與小組進行合作,當然也必須自己先結合註釋翻譯課文,圈點勾畫題難部分,這樣做到有的放矢。學生無疑問時依然以隨機抽查的形式對學生的翻譯進行考察。這樣的不確定提問會讓學生的主動性變強,成爲課堂的主角。

二、課本劇代替傳統分析文本,形式新穎,深入學生內心。在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環節時,本來可以從文中分別找出描寫屠夫和狼的語句進行分析,但顯然課堂會按部就班,枯燥乏味,於是在衆位老師的考慮下,以課本劇的形式代替。提前邀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屠夫、兩狼和作者,注重表演者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刻畫與文本一般無二,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樣其他同學就能借助他們的肢體語言理解文本中的“懼”“恐”“暴起”“眈眈相向”等詞語。這樣的形式使得學生感觸更深,理解更到位,而且課堂也生動活躍了許多。

三、以微課的形式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深化主題,新穎獨特。在上課之前忽略作者的介紹,而在課文最後一段作者對狼表明了諷刺的態度入手,將作者的生平及他的寫作背景一一展現,配以悲苦的音樂,使得學生深切體會蒲松齡的悲苦人生和寫作《聊齋志異》的意圖。自然而然引出文本的主題,聯繫現實又對學生有教育意義。

當然,除了以上我比較滿意的部分,授課結束後細思,發現整體的教學設計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朗讀配樂不適合播放。在教學設計時朗讀安排了一首背景音樂,但在授課過程中太投入忘記播放音樂。後來課堂生成後細思,覺得去掉音樂更完美。很多老師習慣配樂朗讀,但《狼》這篇課文不在於抒情,跟多在於它的故事性很強,不適合配樂。而無論是老師的範讀還是學生的自讀,更能讀出故事的味道,波瀾起伏的感覺。

二、言語表達不夠連貫。語文老師基本功就是語言表達能力要強,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語言表達的準確,詞語之間不免有停頓,語速較慢,這一點在後面的教學中要改正。

以上就是我這次錄課的反思,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足。我將引以爲戒,力爭更完美的課堂,也會不斷聽取其他老師給出的建議。

篇34:《狼》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狼的狡黠,人的機智。

2、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3、教授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技巧。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藉助競賽方式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聊齋先生》故事導入,讓學生自談聊齋先生及其《聊齋志異》再引出《狼》。

二、一讀課文,掌握疑難字詞

自由朗讀課文,給難字標上記號。(男生一隊,女生一隊。)

第一輪比賽:老師拿出難以理解的詞語考考各隊。

傳授方法:聯繫成語理解字詞。

三、二讀課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分組朗讀,邊讀邊口述句子的意思特別是難以理解的句子拿出來討論討論。

第二輪比賽:老師拿出難以理解的句子考考各隊。

傳授方法:變單音節的字爲雙音節的詞串說句子含義。

四、三讀課文,讀出情節波瀾

第三輪比賽:賽讀課文,看看那個小組能讀出故事情節的波瀾來。

小組讀,小組代表讀。

老師再範讀,並傳授朗讀技巧。

再賽讀課文。

五、四讀課文,瞭解故事內涵。

第四輪比賽:看誰腦子動得快?(搶答題)

思考問題:

1、屠戶對狼的態度前後有什麼變化?

明確:懼怕狼──窘──最後暴起

2、狼的狡黠表現在哪裏?

明確:先綴行──再並驅──夾攻(一狼洞、一狼假寐)

3、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裏?

明確:奔倚薪下──捂前狼假寐──屠暴起

4、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明確:

⑴ 對象狼一樣兇殘的惡人不要妥協,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⑵ 遇到事情要學會分析,不要束手待斃。

六、五讀課文,背誦美句美段

自由朗讀全文,背誦你喜歡的句子

第五輪比賽:看誰的記憶好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談談學習文言文的體會,並總結學文言文的技巧。

【板書設計】

蒲松齡

狼 屠

兇殘狡黠 機智勇敢

文言文學習技巧:

1、聯想成語詞語法。

2、單音節變雙音節。

篇35:《狼》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令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1、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實施新課程教育中越顯其重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校教育應着眼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性地學習,務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爲現代社會教育的口號。因此,我在本課中設置以下三個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習活動始終在一個自主的空間裏進行。課堂既給了學生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使學生在感悟、學習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學習目標。

(2)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笨狼身邊的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

2、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信息充實自己的課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時地把有關資料及生活現象提供給學生,也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會得心應手,課纔會變得更加成功!通過笨狼和朋友們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

泛讀課和語文課一樣,要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爲與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課堂纔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纔不會處於被動,而且能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篇36:《狼》教學反思

《狼》是第六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的故事,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應該丟掉幻想,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最後定能取得勝利。

本課我分組展示,其中穿插課本劇表演,現場對答等環節,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積極性也很高。但是課堂上也有意外。

首先在小組展示環節,一名同學在分析屠戶的形象時,認爲屠戶是善良的,理由是開始的時候屠戶不忍心傷害狼,他不斷的給狼骨頭吃,至於他殺狼是被逼無奈,談不上聰明,倒是狼的手段更高一籌。可以說,這樣的展示完全出於學生別出心裁的理解,也出乎我的預料,於是,我決定暫時中斷這個小組的展示,就這名同學的觀點進行全班大辯論,前提是以文本爲依據,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情緒激昂,討論的最終結果是獵人是出於懼狼才扔掉骨頭,再狡猾的狼也鬥不過聰明的屠戶。問題解決了,評價的過程就省略了。

再有,在分析文章主旨時,多數同學都說在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時,應該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其中一名同學說、“狼假寐是悠閒的,跟蹤屠戶時又是貪婪兇惡的,由此可見,我們看待事物應該從多方面看待問題,看到問題的實質。聽到這裏,我忽然想起在遷移階段準備的《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於是,我說、“我們的確應該從多方面看待問題,對現實世界中的狼也如此,下面我們看一首描寫狼的詩《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然後我和同學一起品析這首詩,把事先準備的互動環節挪到這個環節的後面。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在課堂上,教師將會面臨大量不可預設的複雜問題,面對這些層出不窮、新穎獨特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機智性是很重要的。新課程的課堂更加關照學生生命成長,課堂不再是“傳經佈道”的場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在新型學習方式中,課堂教學機智不僅是教師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

篇37:狼教學反思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並且四步的指導儘可能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範,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後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鬆,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後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後是老師問什麼態度?齊讀。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篇38:狼教學反思

首先,在這節課的整個磨合中,我始終在“教師跟着學生走”還是“學生跟着教師跑”這兩者之間徘徊。

學生在運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詞含義之後,我的教學環節設計是質疑,並儘量依靠學生資源互享的原則自行解決。

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以讀促學,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缺乏認識和鑽研,就無法產生有實際價值的疑問,那麼所謂自主探究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篇39:狼教學反思

《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爲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爲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

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爲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篇40:狼教學反思

《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課文。

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由於學生緊張,整節課氣氛不夠活躍,大家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但是重點字詞學生掌握的還可以,學生脫離課本基本能翻譯出來。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多想辦法調動學生的情緒,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

篇41:狼教學反思

最近從市教育局組織的構建課堂教育模式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頗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知識和能力是鮮活而又充滿人性的東西,不能用某一種模式或者構建一種“萬能”的授課程序來達到其最終的目的,但是就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易樂觀,在此種情況下,統一思想,相對的構建一種在大多數情況下較爲適用而又合乎語文教學規律的模式就顯得尤爲重要。

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傳統的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 師奉爲至寶,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爲令人頭痛的緊箍咒。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離破碎。這種文言文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 爲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當教學中的某種遺憾成爲一種引人注目的 教學現狀時,其原因之紛雜自不待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開啓智慧,放開眼光,大膽創新 ,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樣的一堂課(文言文教學)纔是有成效的一堂課?怎樣的一堂課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從課文裏面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革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先前教學思想的一種反思、借鑑和超越。反觀傳統的教學(文言)的模式,從最早的私塾教育,強調的是一種直觀而又簡單的教學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說,他們的結果是好的,就是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章)的一種感悟力,就是所謂的“慧根”,而我們批判的應該是他們的教學方法,傳統文言(建國後,白話文)教學因爲受到語言習慣的影響,自然不如古人學習是的自然和流暢,一般情況下:“教師讀,學生看;教師譯,學生記”的教育模式大興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認爲這種教育方式的顯性因素明顯,即學生能夠基本明白其義,並能翻譯。但是文章的意蘊何在?文章所體現的鮮明的人性和個性以及鮮活靈動已怡然喪失。

篇42:狼教學反思

在實際操作中這一環節我雖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路,但根據經驗也大致有個猜測。比如,對“奔倚其下”一詞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斷學生會從上下文去合理揣摩。

我企圖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傳遞給學生,但是,學生不領情,有一個學生偏偏從對“動作”的理解遷移到對“心理”的揣摩。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認,他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

既然如此,那麼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學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學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篇43:狼教學反思

《狼》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本着以讀促譯、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的原則來設計課堂教學。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處於打基礎的階段,讀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誦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本文篇幅短小,全文僅二百餘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於熟讀乃至成誦,因此誦讀是本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在熟讀的基礎上疏通文義是必要的,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確解。對於自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講解。本文敘事簡潔而又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教師可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生動的情節有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揣摩語言,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鬥智鬥勇的矛盾。最後,對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兩點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議論。

在實際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兩遍課文。本文難唸的字書下都有注音,學生朗讀的字詞障礙很小,讓學生朗讀主要是讓學生熟悉文章。學生朗讀時,教師巡視,發現學生朗讀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然後提示大家。接下來找幾位同學朗的文章,以更好地糾正讀音和朗讀節奏。

學生能正確朗讀後,自讀書下注釋,便於疏通文義。然後,學生根據註釋完成課堂練習卷,試卷中包含了重點詞語、一詞多義、翻譯句子和結構理解。完成後,學生再讀課文。學生能夠正確流麗地朗讀,但是沒有讀出故事的緊張曲折性,教師範讀一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再練習朗讀,讀出故事的緊張曲折性。

接下來,學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脈絡。文章的脈絡分爲屠戶和兩狼兩個相輔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於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梳理清晰後,對文章進行賞析。賞析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賞析文章的一個詞,一部分是賞析文章的一句話。每一部分教師都舉一個例子,然後讓學生默讀文章,自由選詞句,思考內涵,將賞析的內容簡要記在書上,組織好語言回答。

最後,讓學生積累含有“狼”字的成語作爲本課作業。

這節課在設計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尤其體現在語言賞析方面。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課的朗讀設計時一大特色,使學生脫離了以往文言文朗讀的枯燥無味,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

當然,本課設計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試卷的運用是否可以作爲本課的反饋來處理?這樣更能檢測本課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沒有進行串講的環節,只是通過梳理脈絡和語言賞析進行。對學生是否真正瞭解大義缺少檢測,如果加入這一環節,會更好地體現自讀課的教學特點。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餘映潮老師的教學後,結合自身特點、學生特點、本地的教學特點設計的,其中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教。

篇44:狼教學反思

在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踊躍。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不足及啓示:

1、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穫、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麼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收穫最大化來定。 2、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範,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 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爲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爲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爲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餘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