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課題方案

研究背景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課題方案

1.社會背景

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孕育出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精神的瑰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然而許多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哈韓”“哈日”,卻沒有多少了解孔子的“仁義”;他們過聖誕節、愚人節,卻沒有多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國家開始舉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過傳統節日,宣傳傳統禮儀,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2.學校背景

學校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都嚴抓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爲基石加強對學生的行爲指導、思想美化、情感薰陶,要求把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不僅是各個班主任,包括每位科任老師都應該在課堂上時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力求讓每一位學生都知道仁義禮智信,都能愛國愛家。

3.課程背景

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課程站在了最前沿,收錄在各科課本里的內容許多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借課程的翅膀飛翔!

1.選題依據

1.1核心概念界定

(1)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爲核心內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着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成爲維繫中華民族大家庭並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和一種價值觀。

(2)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另外,還包括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

(3)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的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是對教育教學情境中真實發生的典型事件的研究。即研究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存在或出現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問題,如何有效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精神的提升;同時研究如何通過生動的敘事和精彩的點評反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果,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經驗和有價值的理論反思。

1.2國內外相關研究學術史梳理及或綜述

(1)我國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曆史上,通常是由官方公佈標準化的學習文本,來推進官學和民間的基礎教育,如魏晉時期刊刻的“三體石經”,隋唐以來陸續公佈官定的“九經”、“十三經”和“四書”等教本;在民間,幾乎同時推出了“千字文”、“百家姓”、“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普及讀本。

上世紀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考察了歐美教育之後,提出了理想的教育發展藍圖,包括中國孔墨的精神、英國人格教育(紳士教育)的精神、德國和法國的專深研究,以及美國服務社會之教育。但近百年來,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注重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還是以外來移植爲主,拋棄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隨着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熱衷於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許多優秀民族文化正在消失。

隨着國力的提升,本世紀初始,國民教育體系中開始納入民族精神教育研究。在開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學校裏,任課教師通過自編教材引導學生學習傳統經典,讓學生沉浸進去,從閱讀中獲得美感,產生愉悅之情,但基本上是校本層面的探索,沒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實踐經驗和理論體系。

(2)案例研究情況

19世紀70年代,案例研究最早被運用於哈佛法學院,後來依次被運用於哈佛醫學院、商學院和教育學院。20世紀初以來,案例研究思想使西方的教師教育得益非淺,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案例研究再度進入興盛時期,90年代是“案例的十年”。跨入新世紀後,隨着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的價值已經愈來愈爲我們所認識,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經漸漸成爲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3本課題對已有研究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將傳統文化教育和教育案例結合起來,能夠發揮教育案例與教育教學實踐的優勢,尋找到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的切入口和研究路徑,從傳統文化教育中推導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方法。該研究與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工作、教學與研究一體化,着眼於解決德育過程中出現的真實的問題,強調實踐與反思,強調合作與分享,最終目標是調整與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增加教師的實踐智慧。

2.研究內容

2.1本課題的研究對象

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年級

2.2總體框架

(1)有效挖掘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提升其時代價值;

(2)調整與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研究有效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研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經驗和理論價值。

2.3重點難點

(1)尋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口和研究路徑和方法;

(2)增強教師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能力、生動敘事能力和精彩點評的反思能力。

2.4主要目標

(1)開發多學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資源,提升其時代價值;

(2)總結具有可操作實踐經驗,爲探索國中生人格教育提供理論支持;

(3)培養一支具有教育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

3.思路方法

3.1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題研究擬用三年完成,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2)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與計劃。

(3)組織課題組成員研究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各類情況。

(4)申報立項(論證,申報)。

(5)完成第一階段研究工作總結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7.2 — 2019.7)

(1)調研、動員、組織學習

通過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學生座談、課堂觀察等途徑,瞭解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召開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討論會,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組織赴兄弟學校學習。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教改動態,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話教改,談困惑。

(2)寫調查報告,並根據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研究實驗內容與方式。

(3)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活動。

針對調查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地進行實驗研究,並對取得的經驗或成果進行驗證。同時做好研究記錄,撰寫成果論文。

(4)進行中期成果測評問卷調查,寫好調查報告,總結經驗,找出問題,修正研究實驗內容與方式。

(5)深入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活動,進一步完善成果論文。

(6)對研究成果進行終結性測評,完成第二階段研究工作總結。

第三階段(成果彙集階段)(2019.8 — 2020.2. )

(1)收集整理各類研究資料。

(2)認真分析、研討和總結,初步形成結論。

(3)寫好調查報告。

(4)撰寫結題研究報告與工作報告。

第四階段(成果鑑定階段)(2020.2 — 2020.3)

(1)邀請縣市省專家進行成果鑑定。

(2)將研究經驗(成果)與他校交流完善。

3.2具體研究方法

(1)紮根理論(2)定量法(3)行動研究(4)訪談(5)歸納法

研究實施階段,在各個案例數據進行訪談收集,將差異情況和解決策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定量分類、比較,形成檔案式資料,使教學的過程同時成爲行動研究的過程;通過對代表性案例的探討、總結,形成一定的理論。研究總結階段,主要採用經驗歸納法,課題組成員對自己的研究活動過程加以回顧、反省、總結。

3.3研究計劃及其可行性

(1)研究計劃

通過三年的研究,我們將積累一定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提升其時代價值;找到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總結可操作的實踐經驗,爲探索國中生人格教育提供理論支持;鍛鍊成一支具有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能力、生動敘事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和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

(2)可行性分析

課題基礎:我校具有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氛圍。2007年,我校就確立了“樹儒雅形象,做少年君子”的育人目標,在全校範圍內開展多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2015年,我校被確定爲濟寧市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示範和窗口學校。我們以課程開發爲突破口,將經典誦讀納入學校的教學活動;我們根據學段特點,確立了在國中前三年開展經典誦讀教學的雙軌思路,即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教學誦讀《論語》,讓學生以課外研習的方式誦讀《弟子規》;還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鞏固和檢驗經典誦讀教學的效果。目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初見成效,同學們逐漸養成了言行舉止合乎禮儀規範的習慣,具有了謙虛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的道德意識。

技術支持:本課題組主要參加者都是從事各科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能有效地保證該課題與學校教育教學的結合。本課題的參與人員以青年爲主,教學研究熱情高。課題組參與人員的專業涉及不同學科教學領域,能從各學科開展研究。

4.創新之處

4.1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方面的特色和創新

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認知和行爲習慣問題,發掘優秀文化傳統資源的時代價值,尋找可行的切入口和方法,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方法。

4.2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和創新

該研究與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工作、教學與研究一體化,着眼於解決德育過程中出現的真實的問題,強調實踐與反思,強調合作與分享,最終目標是調整與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增加教師的實踐智慧。

5.預期成果

5.1成果形式

(1)教師教案集

(2)教師圍繞課題撰寫的各類論文

(3)各學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討記錄、課堂評價

(4)示範課案例和課堂教學實錄音像製品

(5)收集的研討會資料、專題學習資料,編寫的校本培訓教材

5.2使用去向及預期社會效益

在義務教育國中學校做經驗和理論推廣,推動學校德育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