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3篇《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相關的範文。

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3篇)

篇1:數學教學反思

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採用機械、重複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於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一、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爲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有着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意志

1.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爲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遊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裏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2.培養堅強的意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徵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複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二)重視基本的口算、估算訓練

1.口算

作爲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爲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誇張地說,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着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儘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爲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徵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爲複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2.估算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後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於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塗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爲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四)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藥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爲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並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爲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數學教學反思

“左右”這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能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本節課我遵循了一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以遊戲貫穿整個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建構新知。

反思“左右”這節課,我覺得有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在認識“左右”時,我從學生找自己身體中的左和右的遊戲進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悟,體會到了自己身體上的數學。同時,通過讓學生互說如何確定自己的左右,這樣學生獲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認識左、右的基本含義。接着又從學生自己及身邊的學生入手,讓學生用左右來描述自己的鄰居,感受左右,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

第二,在教學左、右相對性時,我巧妙地設疑讓學生們判斷我舉的是不是右手,這樣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接着我讓學生舉起右手與我進行比較,我適時提問:是不是你們舉錯手了?你有什麼辦法說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後通過我的轉身結論得到了驗證。通過總結,學生明白:面對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後我通過讓學生握手和實踐活動走樓梯,幫助了學生進一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訓練了學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課上有些學生是隻顧急着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有的在用手比劃難以和大家交流。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我們今後還需有意培養其這方面的能力。

篇3: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從第六單元,教材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爲題的“用數學”的內容,教材在這裏出現了大括號和問號。它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問題。這對學生鞏固加減法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色的秋天”,用同一情境圖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由於第一次接觸“用數學”,教材對例題和做一做選用什麼計算方法去解決問題作了一定提示,像“4+□=□”但是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這塊內容還是比較難,特別是求部分數的問題。針對以前教學中出現過的問題,本節課我做了如下的處理,教學過程如下

1.加法應用題。

(1)(出示第一幅圖)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指名說圖意。

(2)認識大括號。

(3)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出示“?個”)

(4)誰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分小組討論研究一下。反饋,理解算式。

2.減法應用題。

(1)(出示第二幅圖)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同桌互相說一說圖意,然後指名說。

(2)你能爲這幅圖提什麼數學問題呢?

(3)你覺得該用什麼方法計算呢?理解算式。

3.對比理解。

(1)小朋友仔細看這兩幅圖,你覺得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在大括號下面打問號,是要我們求兩部分合起來的總數,用加法計算;如果大括號下面是數字的,表示幾部分的總數已經告訴我們,而是要我們求其中一部分,所以用減法計算。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說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裏能讓學生多說說,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後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後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爲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並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裏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後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爲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個依託,這樣對於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今天學了《用數學》,反思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以金色的秋天爲主線,努力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將情境圖動態化,用課件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引領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注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

在課上,充分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意思,再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自己發現問號的位置不同,所求的問題就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並用手勢、肢體語言等幫助學生體會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

篇4: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國小生的積極性,培養國小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我注重用遊戲,活動、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探究、形成過程。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左,右”教學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對上下、前後的認識有着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可以清楚地辨認,但不少學生對左右方位關係不太容易分清。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我似乎覺得“左,右”的位置關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應該都懂了,但後來我想:學生對“左,右”的位置關係,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內容,先創設問題情境,“要發言的請舉右手”既是對學生的常規教育,也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右手。然後讓學生舉一舉,摸一摸,拍一拍,跳一跳,找一找,說一說,等遊戲活動體驗左右。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主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參與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對“左,右”的位置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篇5:數學教學反思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

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

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說理證明;

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爲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

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篇6: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可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教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教師身上。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並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班的盧昭,她就是十分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於她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她不要總認爲自我聰明就能夠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她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於優生上課也應當多關注一些。

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明白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不止他們自我覺得有期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教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我還是很有期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忙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十分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提高。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簡便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僅有不會教的教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能夠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着勁兒去爭、去奪,能夠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經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我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我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所以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爲契機,從而到達提高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於差生的轉化必須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於差生也“好臉兒”、“愛面子”,如果覺得自我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對症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提高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此刻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他們一帆風順進入國中。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於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應對失敗的心理。但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應對失敗之後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進取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提高。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__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可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必須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 當我向學生布置這項作業時,學生一臉茫然,覺得不可思議。也難怪,寫文章是語文老師的事,哪有數學老師佈置的?慢慢來吧!於是我對學生說,不難,給你們個模式,套着寫就可以了。

1、這星期學了哪些數學知識?

2、我學得比較好的有哪些內容?

3、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怎麼理解?

4、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哪些方面表現比較好?

5、下星期我有什麼打算?

數學週記交上來了,學生都按照格式寫了,如:

這星期學了簡易方程(二)裏的列方程解應用題,例1和例2。我學得比較好的是對這兩類應用題我能自己分析題裏的相等關係。但有的時候我兩類應用題會混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好的地方有:做作業整潔,正確率高。下星期我要爭取多發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雖然學生的數學週記寫得很簡單,但學生畢竟對自己一週數學學習情況做了回顧與反思。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週記就這樣成了學生每週必做的一項作業。

堅持了幾個星期,學生寫數學週記逐漸成了習慣。我覺得時機成熟了,需要對學生撰寫的數學週記的內容再次進行引導,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這時,一篇數學週記的結束語引起了我的注意:

陸老師,每週的數學週記差不多都是這麼寫的,簡直千篇 一律。說實在話,我覺得可以把週記分成三大類:一是系統地整理所學的知識;二是難題錯題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週的學習表現;還可以作爲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

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當即批語:你和老師想到一起去了,老師採納你的建議。

於是,我給學生上了一堂數學週記寫作指導課,引導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內容撰寫數學週記,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週學到的知識。這一週主要學了什麼?是用什麼方法獲得的?與以往學過的哪些內容有聯繫?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我學得怎麼樣?

2、解題方法、策略的反思。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展現你的思維過程。你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有其他方法嗎?用哪種方法解決是最好的?

3、錯題追因分析。這星期我錯了哪些題目?爲什麼錯?自己出道類似的題解答一下。

4、學習情感態度的反思。這一週哪堂課我對自己的表現最滿意?哪次最不滿意?爲什麼?從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與同學老師的合作幾方面展開。

5、對自己後續學習的計劃。一週數學學習過程的收穫對今後學習有什麼啓示?還存在的問題怎麼解決?

篇7: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這在“可能性”一課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整節課以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程爲主線,設計了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讓他們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對知識的體驗、感悟。

1、活動中體驗。先從學生熟悉的、親切的猜球遊戲中自然引入,讓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然後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猜一猜、拎一拎、練一練、轉一轉、裝一裝、說一說等實際操作活動,強化學生的自我體驗;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獲得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能夠用語言(“可能”、“不可能”、“一定”)來描述事件發生的三種情況。

2、在活動中思考。在“可能性”的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活動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學生進行摸球遊戲時,讓他們猜一猜:口袋裏放了什麼顏色的球?然後拎出裏袋來驗證一下,再讓他們說一說:任意摸一個球,會怎樣呢?讓學生經歷“體驗—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態度。

3、在活動中應用。“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個觀點充分表明了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而且學以致用不止於結尾或課後,只要運用得當、合適,同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在“可能性”的教學中,我安排了練一練、裝球遊戲以及說一說生活中有關可能性的事件,讓學生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策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8: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生活化是以課堂教學生活化爲基礎的。新課標喜愛倡導國小數學的生活化,針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的現象提出來的,但並不是否定傳統的教學方式。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與數學實踐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數學將教學的生活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探討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數學教學源自於實際的生活,生活生產的進步又爲數學教學的發展提供需。數學與實際的生活緊密的相連、不可分割。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僅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數學的知識,人們的日常消費、銀行的利息結算、物業費的交付與管理等等都需要人們應用數學知識。因此,新課標下數學的課程標準提出:國小數學教學要有效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爲學生學習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數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一、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學生學習狀況的要求。數學學習對於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學生對數學學習卻沒有絲毫的興趣,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會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做不到學以致用。這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弊端有着一定的關係。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課堂中主要是聽,機械的進行記憶,學習空間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缺乏探索的主動性與創新性,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須提高國小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2、新的教學教材的要求。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國小數學的生活化已經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在國小數學教學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教材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但是在實際的編寫過程中,還有許多的問題,生活化的現實內容聯繫的不夠緊密,生活化的題目缺乏創新性,生活化與時代的要求相脫節。因此,需要不斷地對教材進行創新,充分的充實的教學內容。

3、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性。在當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仍然採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邏輯推理,忽略知識外延與背景的介紹。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一張黑板一支筆,一張嘴巴講到底”,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根植於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兩大法寶就是填鴨式教學與題海戰術。學生沒有時間與空間進行自己的思考,失去對數學教學的興趣,對數學教學越來越方案,甚至逐漸的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若想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不要過分追求生活的原型。國小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是當前教育比較重視的問題。因此,有的教師認爲,國小數學教學全部的教學內容都要與實際的生活聯繫,否則就不是成功的教學。有的教師實施教學的生活化,就是爲了證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並且實施新的教學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需要與學習內容相聯繫,而不是強硬的、沒有限制的生活化,將本來沒有必要的生活化給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爲了設計創新的教學情境而費盡心思,有的可能會有科學依據,有的就是生編硬造,會很容易誤導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要有數學知識都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錯誤思想。有的教師認爲,生活是服務於數學的,但是實際上,數學的發展是爲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的。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教師沒有必要沒借口麼節課都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要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際能力,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

2、數學與生活聯繫比較形式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有許多的教師看似進行了生活化,但是實際上只是將知識與生活簡單的加在一起,對於數學教學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如教師咋講解“一定能摸到紅球”,教師常做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顏色的球的可能性。這種就是較淺層次的生活化。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交接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實踐中來,運用自己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實際的應用價值。在教學中,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再例如,學習“哪種方式更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一個超市爲了更好地吸引客戶,設立了一個轉盤,可以自由的轉動。顧客消費滿200元,可以有一次轉動的機會,當停在紅色、藍色、黃色不同的區域,可以獲得不同的購物券,其他區域沒有購物券。如果顧客沒有興趣進行轉動,可以直接獲得20元的購物券。教師要讓學生死來,如何進行設計,對顧客來說比較合算。這種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積極認真的思考,有利於發展國小生的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而言之,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小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思考與探索,提高數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篇9:數學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我合理重組教材,創設了“一個長方形剪一刀,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角的變化、將角合理分類,並通過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動掌握概念。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環節中創設了讓學生猜一猜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了迫切的學習願望。當學生通過嘗試知道了剩下的角的個數後,學生的第二個需求隨即產生,即剩下來的角都是什麼角。這樣,學生是在具體的學習材料中感受到角的產生和變化的。這節課的學習材料、研究材料都來自於活動的結果,從學生那兒獲取情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智力開發的價值。這樣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2)運用學具,突出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進行剪角、畫角、比一比、分類、兩塊三角板拼角、在圓形上創造角等活動,去發現、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動中讓學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讓學生髮現角的分類方法等。

(3)利用計算機呈現事物的變化、表現事物的特性,使數學概念直觀化

概念對學生來說往往抽象難懂,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利用cAI軟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觀化,使知識簡單明瞭,讓學生容易接受。如學生“彙報一個長方形剪一刀,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時,教師在大屏幕上動態呈現剪的過程,並閃現角的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學生就能清晰的看見角的變化和角的特徵,避免了枯燥的講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這節課教師讓學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認知衝突(因爲學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卻很難找到銳角和鈍角),再爲學生提供了嘉興市勤儉大橋的圖片,讓學生找找橋上的角,讓學生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篇10:數學教學反思

素質教育推行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所要講授新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也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師卻做不到這些。大部分教師都認爲自己的教學目標很明確,自己想要講什麼,想要教會學生什麼,都會明確記錄下來,並且認真按照執行,以爲這樣就行了。殊不知,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爲什麼學、怎樣學等;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體來講,教師只是教給了學生關於教材的內容,在課堂上不停地說教,幾乎佔據了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完全沒有發揮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爲了教而教,爲了板書而板書,爲了上課而上課,就是沒有爲了學生。一堂課下來,讓我們感覺不是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是學生在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可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不準確的,沒有根據學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不正確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爲中心,以課堂爲載體,時時處處想到學生,將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爲最終目標。

二、教學方法不正確

教師的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把知識傳達給學生。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要研究教的問題,而不是研究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是一種學生吸收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但是現在的很多教師只是強調課堂教學的外化作用,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時是不同步的,他們心裏想到了卻不見得能夠說出來;明明自己會做但不一定能夠講解得出來,而教師偏偏要花大把的時間在給學生講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把學會的知識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上,可很多教師還是要把時間放在幾道抽象的應用題上,讓學生算來算去,結果卻因此打消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學習。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做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使其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學生爲中心,圍繞學生設置教學環節,無須學生太多的考慮。但實際上,很多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成爲了教師教學的工具。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應用題時,時常會把解決應用題所用到的知識提前給學生準備好,而不是讓學生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不利於學習和提高。另外,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多媒體等教學軟件不斷引入教學,本應該給教師的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但很多教師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穎”“時尚”,過多地使用教學設備,甚至濫用,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減少了學生的活動時間,不但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反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那麼,什麼樣的方法纔是教學的好方法,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呢?我以爲,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研究: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真正的教育目標。觀念決定行爲。當今世界是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也不可能全部學完。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讓學生學會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節奏,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生存理念。作爲國小數學教師,我們要明白自己的任務,明確自己的責任,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意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師就不會因爲學生成績不好而生氣;就不會爲了單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設計課堂效果;就不會爲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學率而進行“應試教育”。如此,我們的數學課堂纔會出現生機和活力,煥發新的青春。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課程改革的成敗。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方面的特點越來越突出。在實行百分制的時候,量化學生的分數就可以評價教師的成果。隨着等級制的到來,這種本來能量化的東西也變得模糊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更好的心態、更高的境界來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開始實行等級制時,教師討論給學生的應用題評分的問題:如果一道應用題的解答正確,只是答語寫錯了,這題是否算過關。按常規這當然應該算,因爲這不影響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但有的教師認爲如果這樣,那乾脆告訴學生一律不寫答語,反正不影響成績。這一個很小的問題恰恰反映出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新課題,我們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質對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覺主動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並不是立即見成效的學生學習習慣、創新能力、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的培養上。

總之,數學教師只有真正具備了較高的素質,才能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才能在教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穫實效。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篇11:數學教學反思

應對新課改,我在教學過程中有幾點深刻體會,如: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條件難於適應新教材要求;如何處理背景知識、應用材料等課堂延伸材料和課內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等等。;

應對課改現實,應對教材的整體編排的變化,應對教材引入的親和力,結合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學實踐,感覺本套教材有利於開展探究性活動,給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同時,也由於教材的“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

以前我們經常講:“要給學生一點水,教師需要一桶水”,此刻要反過來講:“要用教師的一點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畢竟此刻教材要求學生參與意識強,要求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從學生的探究活動中,經過思考,經過動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爲了更加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因而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而造成理論知識很少,只供給基本框架,而相應資料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麼程度,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於無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那可是“水過地皮溼”,因爲對舊教材沒有先入爲主的原因,使得他們基本上就不補充,也沒什麼可補充的。因而教得快,但會造成容量不夠,無東西可教,而對於有高三經驗的教師,因爲前面知識的積累,經常會憑藉自我的已有的大學聯考複習經驗進行補充,這就會造成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夠按時完成任務等問題,應對諸多問題,我個人認爲兩種處理方法都不恰當,應根據實際情景出發,折中處理,先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地補充適當資料。

二、教學條件難於適應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實例由於十分靠近現實生活,所以很多數據十分大且不規則,計算時常用到計算機,很多事例、很多函數模型須用圖形來表示,這也需要藉助計算機才能實現,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學設備都無法到達要求,這也會給教學上造成必須影響。

三、如何處理背景知識、應用材料等課堂延伸材料和課內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資料豐富了!除了原先單調的數學知識,公式符號,在例題中儘可能貼近生活,重要的定理不僅僅有清晰簡明的推導,更有背景知識的引入,應用知識的拓展,還有數學歷史的介紹,更全面地讓學生體驗數學感受數學。記得剛開學,一個學生問我:“教師,爲什麼說數學是科學女皇頭頂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個人的理解給他這樣的解釋:“因爲作爲一門工具性學科,數學這門學科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和其他學科的聯繫應用都十分緊密,許多學科重要的定理和發展都必須程度上依靠於數學嚴謹的推導證明。”而這些,在原先的教材教學中體現的並不明顯,學生無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來實現這一點,例如模塊一P32的例題二中,就要求學生利用函數的單調性去證明物理學中的玻意耳定律,還比如P41把函數圖像和信息技術應用結合到一齊,還以實習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體驗數學,感受數學。

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實現這些要求無疑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數學講數學,一點擴充都做不到。對數學和相關學科的聯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對數學史的瞭解都應當進一步的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可是具體實施中,我也發現這樣的問題,有時很需要把握一個“度”。過多地注重這些資料,課堂上表面很熱鬧,教學目標確缺失了。當然背景,應用,過程和歷史如何與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是很困難的,其實講背景,講應用等是爲講數學知識服務的,是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更有興趣的學習數學知識。

四、新課程會不會有新大學聯考?

新課改對教師對學生無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這些要求確實不容易,實現新課程的理念,使學生的知識素質本事都得到相應的提高靠的決不是幾堂公開課,幾次做秀的研究性學習。但要在日常教學中始終滲透新課改精神,教師很難做到,因爲有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新教材相對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礎訓練,使得部分學生思維雖然開闊了,但運算本事差了很多,在課堂上還需對新教材的資料進行補充。很多同事都認爲新課程固然好,但學生的考試成績大不如從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複練習,因爲時間不夠,大部分的教師都感覺一向是在趕進度。有些教師基本上還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學,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練習還是要跟上,因爲考試成績最能說明問題。應當說只要大學聯考的壓力存在一天,教師和學生就一天無法擺正心態,真正徹底全面地實施新課程。這其實還是回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應試教育的核心是怎樣在考試中得高分,並以此作爲其它的先決條件。素質教育並不排斥高分。如果說素質全面的,健康發展的,分數就必須低,這也是不貼合邏輯的。相反,素質全面地,健康發展的,分數也必須高。當然是不是應當高到應試教育那種程度,倒不必須。應試教育的關鍵誤區是把“如何應付考試”當成了教

育的核心,把考試成績當作衡量人的唯一標準,在這個指揮棒的驅使下,人們無法重視素質的全面,健康的發展,使得孩子的許多素質被扭曲了。看得到這場新課改有意識地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教師和學生還是在翹首以盼第一場新課改下的大學聯考。

五、多媒體的使用。

新課程主張多媒體教學。在教材中很容易發現新課改對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並在配備的光盤中供給了相當數量的課件,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識,提高課堂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但我還是認爲,多媒體知識教學的輔助手段,選不選用多媒體要看教學資料。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有些直觀的資料用多媒體還是不錯的,但有的資料諸如讓學生思考體會的問題不是很適合多媒體教學的。在模塊一的教學中我很少用到多媒體教學,而在模塊二的教學,第一章的資料我全部採用多媒體教學,因爲空間幾何體這部分的教學採用信息技術能夠很好的展示空間幾何體的性質,讓學生更直觀深刻的學習掌握。並且此刻對多媒體教學存在一個誤區,每次空開課或者競賽課的時候,總是讓教師做課件等,認爲多媒體教學纔是好的教學方式,我覺得也是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總之,新教材將帶給我們很多挑戰,也給我們全體同仁一個鍛鍊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創新。在新課標下,數學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有待我們不斷去探索,去創新,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篇12: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在上學期不斷地摸索和學習中進行教學。認真回顧上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對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思考,將反思所得總結如下:

第一,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爲自己編好“劇本”,然後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現在是給學生編好“劇本”,爲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在學生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地獲取知識。

第二,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要讓學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須爲學生設計好適合學生演繹的劇本。因些,本人認真鑽研教材,爲集體備課和學習材料的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課標努力提倡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不挖苦、不譏諷,相反在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中,都要儘可能讓全體學生能主動參與,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所爲和有所不爲或有能者有大作爲,小能者有小作爲的練習。如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學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後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給出方程編寫聯繫實際的應用題,並讓學生交流評議,這樣有能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題的背景通過借鑑書本完成。

第四、在課堂教學上突出了精講巧練,做到堂上批改輔導和 及時的反饋。由於人數較多,新學生的數學層次參差,有針對性的輔導還不完善。另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還可以提高,體現在小組討論、新知識的舉例交流等合作學習,今後還可適當增加。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方法較單一,可加強學法的指導

第五、改變單純以成績高低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評價手段,逐步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手段與形式: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因此,我覺得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要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使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總之,今後我會更努加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

篇13:數學教學反思

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良性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本事、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所以,教師調控教學資料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儘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一樣程度、不一樣性格的學生提出不一樣的學習要求。由於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徵的不一樣,認識主體對於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盡完善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爲認識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一樣,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本事的差異。作爲一名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取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係,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纔會在此環境中大膽發表自我的見解,展示自我的個性特徵,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忙,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嘗試用自我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我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提高,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我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課程改革以轟轟烈烈地在全國範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本事、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爲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後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本事,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爲素質教育開啓一條廣闊的大道。

鼓勵學生求異、質疑和總結,培養創新思維本事

教師應當充分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經過質疑、解疑,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本事。教師運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我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從批判性質疑開始的。讓學生敢於對教材上的資料質疑,敢於對教師的講解質疑,尤其是同學的觀點,由於商榷餘地較大,更要敢於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並且勇於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每堂課裏都要進行各種總結,也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總結,總結本事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培養學生總結本事,即鍛鍊學生集中思維的本事,這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相輔相成的,集中思維使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各種知識,將它們概括、提取爲自我的觀點,作爲求異思維的基礎,保障求異思維的廣度、新穎程度和科學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總結的機會盡可能地放給學生,包括總結一個問題;總結一堂課的資料;總結一次討論的結果;總結一次辯論的正、反意見,等等。每次總結,都挑選多位學生髮言,要求他們說出自我的獨特理解,不要衆口一詞,隨聲附和。總結完後,讓學生提出自我發現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延伸,拓展思維。

篇14:數學教學反思

一 數學教學要有足夠的耐心

1.耐心引導,關注學生的意志品質

不少學生對數學的印象是枯燥、難懂,教師則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對待學生的學習缺乏耐心細緻的引導,造成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談不上使學生具備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的意志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給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克服困難的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有面臨挑戰的機會和經歷,從而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持之以恆、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

2.耐心輔導,關注後進生的發展

後進生是遲綻的花蕾,是有待開發的資源。後進生是相對的,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後進生,後進生是可以轉化的。那麼,如何轉化後進生呢? 對後進生要充滿愛心,只有熱愛後進生,才能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這就是說,對後進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細緻耐心地進行輔導,使他們的心在溫暖的關懷中漸漸融化,點燃他們追求上進、成爲優秀生的希望之火。

3.耐心答疑,培養學生好問的學習習慣

高中數學是基於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提出問題的前提下解決問題。其實,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更爲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真、細緻、耐心地回答好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使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答覆,甚至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問題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千萬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作爲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答疑上多花時間、多下工夫。

二 數學教學要有必要的愛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情感的動力影響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以教師的情感爲轉移,如果教師把愛心寓於教學之中,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動作、表情,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佩服之情,學生就會以積極主動、勤奮向上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一些真誠的關懷和幫助,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變“厭學”爲“德學”、變“願學”爲“好學”。這樣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趣濃厚,從而產生學習的激情和動力。因此,調控教學的情感,創設一種民主交流、親切和諧、師生情感思維共鳴的課堂氣氛,是全面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 數學教學要十分地細心

粗心馬虎是學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錯誤的一種。其實克服粗心大意、培養嚴謹細緻的思維品質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師要做好示範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範、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師要善於總結經驗、歸納方法。再次,要教育學生養成驗證的習慣。看所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題目要求,代數式的變形是否符合邏輯,考慮問題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對於常見的易於馬虎的地方要經常性地強調,並提出要求,這樣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分式的分母不爲零、對數式真數位置大於零、直線的斜率等問題。然而,培養學生細緻、嚴謹的思維品質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潛移默化作用尤爲重要,老師自身的教學必須是細心的、嚴謹的。

四 數學教學要有務本的精神

作爲教師,首先要務本,本立則萬法可成。何爲本?一是以德爲本,修身立德,這也是教師社會責任所決定的。二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爲本,只要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那麼,他們就能隨時獲取知識。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都迫切地想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忽略了他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我們在無形中就偏離了教學之本。三是以教本爲本。這是一個更加具體的教學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受社會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忽視了課本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課外資料上。而大多數資料都有大量總結的公式和所謂的捷徑,表面上看是省時省力,其實質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最後還是一無所獲,這就是捨本逐末所帶來的後果。因此,我們教學時要以教材爲本,讓學生在學習、鑽研、挖掘教材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學和學習都是務實的工作,不能走任何捷徑。

總之,數學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蹴而就,應以高度的工作熱情,抱着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和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務本求實的工作精神,以學生的發展作爲自身的工作使命,紮紮實實、一絲不苟地上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本作業、關注每一位同學,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篇15:數學教學反思

一、數學教學反思的內涵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經驗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感覺,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爲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回顧、檢驗與認識,本質上是對教學的一種反省認知活動。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爲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爲合理的實踐方案。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實踐+反思=成長。“經驗之中有規律”。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着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概括,課堂教學實踐後不反思,那麼他們就很難成長爲專家型教師。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爲“研究型教師”。

二、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

明確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這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理論上,任何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都可能成爲反思的對象和內容。但一般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比較、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教學機智與靈感、課堂互動情況以及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對象。

通常,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確定反思的內容。例如,根據教學活動的順序,分階段確定反思的內容;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各種要素,確定反思的內容。當然,不同的角度之間一定會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內容,有側重地進行思考。

(一)根據教學活動順序確定反思內容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勾勒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取向。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相關知識的聯繫方式等),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的,重點與難點,如何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學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設計哪些練習以鞏固新知識,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對這些思考和預設是否與教學的實際進程具有適切性進行比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掌握數學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認識活動,也是學生在掌握數學的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數學教學過程既包含教師的“教”,又包含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矛盾統一的過程.從“學”的角度看,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髮展智力、形成數學能力的過程,也是理性精神和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教學中介是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於學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反饋和教學環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體是教學內容.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特別要反思是否把時間用在覈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上);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是否啓發了學生提問,學生提問的質量如何;問題是否恰時恰點,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機會;核心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準確、到位;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活動是否高質高效,有沒有“奇思妙想”、創新火花,有沒有抓住這種機會;是否滲透和強調了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價值觀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並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展示;教學媒體使用是否得當;教師語言、行爲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有什麼反應;各種練習是否適當;教學過程是否存在着“內傷”;等。

3.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對數學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對整個活動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價值感受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雙基的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數學學習方法的掌握,數學的科學、人文價值的認識,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等諸方面;後者主要考察教師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瞭解程度的變化,個人教學經驗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其中,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學生行爲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點。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澱成爲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爲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

沒有經過教學反思的經驗,其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麼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解讀,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只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後,對經驗的閱讀纔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形成經驗的過程既是對經驗的解釋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理解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可以使用“反思檔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實記錄並分析所發生的種種情況,使之成爲文本形式的經驗;二是對文本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使經驗得到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二)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要素確定反思內容

從教學活動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確定反思內容。

1.數學方面

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後反思對數學內容的“解構”是否到位,並提出改進措施。因爲本課題主要解決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學問題,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構”及其核心的確定是否到位,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準確,以及內容所反映的價值觀內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還要通過對學生反映的分析,反觀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價值觀內涵的呈現是否與學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中的行爲表現及其效果,並提出改進建議。包括教學目標的定位,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學階段的劃分與教學處理,教與學的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情境的設置(與數學、生活或其它學科聯繫的背景),提問質量,師生互動,板書的設計,計算機等教學技術的運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課題的引進,課堂作業的佈置,因材施教,小組活動的設計等。其中特別要注意反思是否圍繞數學概念、思想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落實情況。

3.學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爲表現,分析其成因,並據此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具體包括對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計是否符合學生現狀,學生對概念的本質、思想方法的理解狀況及其原因,學生對課堂中某些關鍵性問題的反映(包括行爲表現、語言表達等)及其原因分析,對課堂中學生思維活動特徵的分析,對學生使用的問題解決策略的分析,對學生作業情況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包括用與學生心理髮展相適應的方式呈現內容的價值觀內涵,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與態度,學習動機與自信心,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等。

三、數學教學反思的步驟

具體進行教學反思時,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截取課堂教學片斷及其相關的教學設計

截取的片斷應該是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緊密相關的,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因此,爲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需要我們事先對教學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在聽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包括活動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做出“全息紀錄”,並要通過觀看錄像進行仔細覈對。

有必要時,應當通過“追問”的方式,如“當時你是怎麼想的?”“你爲什麼這樣說?”等,向學生進一步蒐集相關信息。

2.提煉反思的問題(案例問題)

案例問題是案例的靈魂,是反思活動的主要線索。這些問題不僅要圍繞反思的主題,揭示案例中的各種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啓發性,能夠引發其他人的反思和討論。因此,提煉反思問題時應注意:第一,圍繞當前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是被廣大教師普遍關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第四,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疑難問題;第五,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夠參與討論的;第六,可以與一定的理論相銜接的。

好的反思問題是那些能夠引發大家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是大家都“有話可說”的問題,而不是“最後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

3.個人撰寫反思材料

撰寫反思材料時,應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反思問題。可以通過分析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反映,即教師是怎麼教的、學生是怎麼說—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並進行原因分析,分析時應當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最後應當給出改進的方案。

4.集體討論

討論時應當有成員之間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圍,各種意見應當得到充分表達,不同觀點應當注意相互包容。討論應當由忠實的原始記錄。

5.個人再反思,並撰寫反思論文。

在撰寫論文時,除了對第3步寫出的反思材料進行修改、完善外,還應對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心路歷程”也有所反應。

篇16:數學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爲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爲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爲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爲孩子們剛剛纔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爲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爲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啓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國小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爲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說明,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纔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篇17:數學教學反思

4月中旬,我有幸參與了縣上的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在中心國小舉行,而看課活動的主要形式�D�D同課異構,更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從中獲益匪淺。透過我鎮的教師和縣上的名師同上一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備課、上課的技能,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

看課中,自我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課堂爲什麼效率低”“我們的課堂能不能到達較高的層次”一向縈繞這我,而這些思考,也一向伴隨我回到了單位。可能是第一節看的是數學吧,所以縣上王老師和我鎮的張老師同上的數學三年級下冊《比一比》給我留下的印象較深,感悟也叫頗多。爲了更好的說明上方的兩個問題,以及今後我們的課堂應當怎樣去做,接下來就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實效性談一談自我不成熟的見解。

怎樣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我們的備課上課潛力呢?

一、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D�D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

解決策略:

1、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2、數學學習活動務必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

3、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D�D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資料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就應是現實的、有好處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策略:

1、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

2、美麗的童話情境。

3、思維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

4、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習情境。

5、源於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三、選用適宜的教學方式�D�D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務必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構成的�D�D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帶給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D�D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潛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務必到位,潛力務必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就應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構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的培養融合於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忙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透過橫向溝通,幫忙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構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D�D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髮展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複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務必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應對着不一樣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於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到達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解決策略:

1、精心預設�D�D準確把握教全面瞭解學生。

有效開發資源適時準確評價。

2、關注生成�D�D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

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以上是我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笨拙見解,我想,如果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如果能夠做到“教學風格樸實一點;基訓練紮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那麼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高”!而我們的教師也會“名”!

篇18: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通過摺紙等方法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圖形對摺,摺痕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且認識了對稱軸。在認識各國國旗的基礎上,從中選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從而複習和鞏固了關於軸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

新授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長方形、正方形紙片,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所在的位置;

第二個層次:讓學生沿着摺痕用點劃線畫一畫圖形的對稱軸;

第三個層次:給出一個長方形,不能折,讓學生思考可以怎樣來畫一畫它的對稱軸。通過一層一層地遞進式的教學,學習內容由簡單到複雜,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熟練掌握如何畫出簡單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方法。

今天的複習鞏固環節中,我只讓學生初步回憶了軸對稱圖形特徵方面的知識,而疏忽了讓學生回憶什麼是“對稱軸”這個概念知識,雖然這對後續的教學過程沒有產生大的影響,但爲了完善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認知結構,還是應該複習一下這個知識。在讓學生沿着摺痕用點劃線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板書演示,指導如何畫點劃線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在自己畫的過程中碰壁的情況。

篇19:數學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總體來說效果還算錯,孩子們完全被多種多樣的教具所吸引,玩的不亦樂乎,再玩的同時,也比較好地掌握了課上所學到的本領。這讓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了多樣的教具在小班的教育活動中,起着多麼重要的作用。再有,要善於動腦,除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外,也要創造出新穎的,有趣的教學形式,同樣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呢。像在這次活動中,地面上貼的圖形框框就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在到圖形寶寶家裏做客的遊戲的環節中,孩子們在圖形框框裏跳來跳去,高興極了。

正是幼兒對這種新的模式的喜愛,爲這次活動增加了亮點,也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了各種圖形。再有,我覺的活動中比較成功的一點還有在喂小動物和數量對應的環節,這兩個環節均能將幼兒的點數水平以看的見的,實實在在的形式呈現在眼前,對幼兒的不同水平及時瞭解了,也就能夠進行個體差異的教育了。

不足之處,數量對應環節,幼兒要先數出袋子上圓點的個數,再將相同個數的禮物裝到袋子中。指導的時候,我並沒有注意到,要求幼兒要按一定的順序去點數圓點,而且要從左往右數,不能胡亂的去數。再有,活動的時間長了就會引起幼兒注意力的分散,還要合理地把握活動的時間,保證幼兒學習的效率。

認真備課,在學習別人經驗的同時能夠有所突破和創新會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篇20:數學教學反思

小班化教學能爲學生提供一個輕鬆、開放的學習環境,能給教師更多的和學生共同相處的時間,能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給每個學生一個均等的提高的機會,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小班化教學工作中我積累了一些體會:

1、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以一個朋友的角度來談論問題。孩子需要信任。只要你有耐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和他們做朋友,找他們多交流、談心,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門輔導,並利用班中的榜樣以及一些名人小時候的故事來激勵他們。課堂上多提醒他們多傾聽,表現較好時及時給予獎勵,增強他們信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他也是一名可愛的孩子,從這些頑皮好動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書,需要我們用心去讀懂。無論一個學生怎麼樣,只有堅持“以人爲本”,用心呵護他們成長過程的每一步,她都將會給你一個驚喜。

2、家長需要溝通。平時和家長及時溝通,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並讓家長也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我總相信,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是巨大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如火車之雙軌,孩子就如鐵軌上奔跑的火車,只要雙軌配合得好,再重的火車,也能承載得起。從小雨和小雨家長的轉變過程中,我體會到:金誠所致,金石爲開。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只有充分信任學生,信任家長,一些灰色的教育現實也會變四得美麗起來

篇21:數學教學反思

《幾分之一》是國小數學新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第39到40頁的內容,關於幾分之一的認識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找準數學切入口,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分數起源於分,引起我爲學生設計了接近生活的教學情景,如何合理的分配準備好的東西,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感悟到“平均分”是分數的基本特徵,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和感悟到,由於總數的變化,而使分到的個數由整數2個到1個,再到不能用整數表示這一過程,從而自然的引出“分數”這一概念。

第二,採用小組學習的形勢,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學生對二分之一的理解是整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用各種形狀的紙片怎樣折出1/2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直觀地發現感受到,對於同一圖形由於折出的每一部分都是這同一張紙片的一半,所以他們的大小是相同的。對於不同圖形,由於整體的大小不同,所以他們的1/2的大小是不同的。但每一個整體的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老表示。學生通過不同層面的操作活動來進行數學的思考和比較,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第三,儘可能的爲學生提供資助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儘可能多地爲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以此完善自己的認知,從而達到發展個性的目的。爲了突破平均分這一教學難點,我主要讓學生結合操作,並且指導先判斷是否平分,然後用數學的語言來表示出幾分之一,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其他夥伴們的肯定,因此而感到高興。從而產生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

篇22: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於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發展幫助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後的收穫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遊戲都可以跟數學有關。

2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啓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 ,我就設計了老師去旅遊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後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3創設挑戰性情境: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新奇的,具有神祕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創設遊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較差,教師可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5.創設發現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並不是都讓學生去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現,這種發現本身就是創造。例如,在教學體積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課文《烏鴉喝水》,並動手拿一個瓶子根據課文故事情節,做一個實驗給學生看,讓學生以看到的現象發現規律。

6創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可以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慾。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四、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數學教學反思筆記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鬆、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生活課堂,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捨.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一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一看沒錯.但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不一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3.靈活課堂,輕鬆學習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一個鈍角中去掉一個銳角,剩下的是什麼角”就不能固定一個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要學生靈活掌握及運用.而實際生活中如“四年級同學去秋遊.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大約準備多少錢?”算式49×104這裏49看作50,但104則看作110不能看作100,這樣才合理更實際.

面對應用題不得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着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就可做到輕輕鬆鬆學好數學.

篇23:數學教學反思

半個學期了,回顧本學期必修1模塊的教學情景,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高一學生在國中三年普遍已構成了固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相當部分同學滿足於課堂上的認真聽講,滿足於課後的作業模仿缺乏進取思維;遇到難題不是動腦子思考,而是期望教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缺乏自學、看書的本事,甚至有少數同學仍有些學生還相信能夠經過“考前突擊複習”來取得好成績。而高中教師在授課時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功夫。所以造成初,高中教師教學上的巨大差距,中間又缺乏過渡過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適應不了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2.高一要放慢進度,降低難度,注意教學資料和方法的銜接。

根據我的實踐,我認爲高一第一章課時數要增加。要加強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時注意形象、直觀。證明函數單調性時可進行系列訓練,開始時可搞模仿性的證明。要增加學生到黑板上演練的次數,從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章節考試難度不能大。經過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難度,提高學生的可理解性,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數學的正常教學

3.嚴格要求,打好基礎。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就應對學習的五大環節提出具體、可行要求。

如:作業的規範化,獨立完成,訂正錯題等等。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弊病,應限期改正。嚴格要求貴在持之以恆,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成爲學生的習慣。指導學生改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一方面需教師的指導,另一方面也靠教師的強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高中數學特點,聽課時要動腦、動筆、動口,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而不是隻記結論提倡學生進行章節總結,把知識串成線,做到書由厚讀薄,又由薄變厚。

如果注意到以上幾點,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篇24: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新課一開始,就出現生動、美麗的“秋遊”的故事情境,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大膽地探索,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感受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明確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義,怎樣在問題情境中去選擇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在圖畫應用題的教學中,抓住教材中的教學要點,突出圖畫一一語言一一算式三位一體的教學,促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形成一定的表象。在複習8、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之後,應用題的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都需要學生在圖畫中找出。教學的切入點在引導學生找出條件和問題,複習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然後根據條件和問題的關係,寫出算式和結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圖畫、語言、算式三者中突出了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的有機組合。通過教學和練習,使學生初步知道一步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解答方法,爲進一步學習文字應用題打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敘述圖意時,卻總是把要求的問題直接說成了答案,如“原來有7個向日葵,摘下來3個,還剩4個。”我意識到,是我之前的數學,認識加減法時用3句話敘述圖意時,沒有讓學生提問題,使得學生對現在的學習造成了負遷移,顯然這以前的教法是存在問題的。後來我就只有多次強調這個“?”的含義,最後才使得大部分學生能正確說出問題。

篇25:數學教學反思

1. 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 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 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 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爲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 評價方式

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案例二】“等腰三角形”教學反思

(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

成功之處:

我用一句話來說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着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閱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爲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不足之處: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爲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

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

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着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爲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爲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案例三】“平方差公式”教學反思

(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15.2.1平方差公式)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始終注意:

(1)以問題爲活動的核心。在組織活動前,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公式的結構特徵,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

(3)促進學生髮展是活動的目的。讓學生在參與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導、歸納證明、驗證應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代數推理能力、表達能力、數學思想方法等得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這節課我認爲今後的教學還需要備好教材,設計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把握好知識的發生過程,不是機械的記憶、簡單的疊加,而要做到在理解基礎上記憶,符合認知規律的重新構建,設計時注意要有階梯,且要適度,提高自己的點撥技巧,爲上好每一節課而不懈努力。

【案例四】“垂徑定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課題的引入,通過用今年的熱門話題世博國家館作爲新課的引入點,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熱情高,回答問題踊躍。其次課前準備充分,課件、簡易教具利用得當,學生預習及學具的準備做得到位,學生配合默契爲本節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時間安排上不夠好,定理的探究上用時偏多,最後超時兩分鐘。需要在今後的課堂設計中注意,另外對數學模型已提出,但對這種模型的強調還需加強,還要在第2節課中對弦、直徑和絃所對的弧的特殊位置關係通過練習,進一步完善。

篇26:數學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四下練習7教學反思。”要“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只有無拘無束,學生纔會樂於去交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纔會高,纔會體會到交流的樂趣,才能達到學習結果的高效。練習7中的口語交際“小煩惱熱線”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運用口語與人溝通、談心的能力。

教學時,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哪些煩惱的事情一股腦地傾吐出來,如雙休日媽媽總是沒完沒了地讓我做作業,把我關在家裏;同桌總是欺負我不是拿我的水筆,就是那我的橡皮;一回到家,聽到的就是爸爸媽媽的吵架聲,我再也沒有心思做作業了……學生真誠地敞開心扉,願意說真話,說心裏話,而不是單純形式上的模仿,教學反思《四下練習7教學反思》。“小煩惱熱線”的小主持人也能以誠相待,盡力幫助他。當然教師也參與其中,互動形式多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充當“主持人”、“小煩惱”、“熱心聽衆”、“知心小夥伴”以及評委等多種角色,所站的角度不同,運用口語進行交際的要求也不同,由此展開了體驗不同角色、針對不同對象的豐富的口語交際,這樣真正培養了學生運用口語與人溝通談心的能力。

篇27: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時鐘》是大班數學教學的內容之一,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特點,本活動從瞭解鐘面結構入手,把認識整點作爲重點,是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爲以後“認識半點”、合理利用時間的教學奠定基礎。幼兒學習認識整點的時候,最好是從1 點整、2 點整、3 點整…… 這樣以此類推,讓幼兒充分體會到“ 分針走了一圈,時針才走了一格” 這個概念,在幼兒熟悉後教師可以說幾個具體時間,讓幼兒在自己的“ 自制鍾” 上撥一撥,認一認,鞏固對整點的認識。 首相通過談話活動導入“鍾”,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 ―12 數字,以及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而且這12 個數字分成了12 格。重點讓幼兒知道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些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教師藉助實物,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緊接着就結合課件開始認識整點。將分針撥一圈,讓幼兒觀察分針、時針有什麼變化(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格),引導幼兒說出時針指向“1 ”就是一點鐘。就這樣依次撥2 點,並小結:幾點鐘時,分針總是指在數字12 上。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幾點鐘,首先看時針。教會幼兒與老師一問一答知道幾點整。

最後以 “鐘點配對錶”,鞏固對整點的認識。體會時鐘與一日生活的聯繫,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要是帶個實物鍾讓孩子去嘗試撥一撥,體驗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關係,那樣孩子會更投入。

篇28:數學教學反思

一,反思教學中的設計:成功的教學,體現在教師以自己創造性教學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環節。針對女同學記憶力強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喚醒沉睡的記憶,激活它們,進而形成解題思路。

比如:已知橢圓 ,它的某一條弦被點M(1,1)平分,求AB所在直線方程。於是我就啓發:A,B兩點有那些特徵?學生:A,B兩點關於點M對稱。老師:說得好,那麼,關於M對稱的兩點A,B座標,怎樣設最好呢?學生:由中點公式,可以設 ,那麼 就爲 。老師:A,B兩點還有什麼特徵?學生:A,B兩點都在橢圓上,即 (1) (2)老師:能消去這兩個式子中的二次項嗎?學生;能。(1)�D(2): 老師:請仔細觀察這個式子,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一番思索後,有學生舉手說: 都適合方程 。老師:好得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 即 。然後我設計了一些例關於求中點的軌跡的問題,學生掌握得很好。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地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鞏固以學的知識。(2)問題的設計不應該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激發起女同學對新知識的渴望。

二,反思在教學中的失誤。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內容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教學重點不突出等,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拿出勇氣去面對,有一次,我在講授函數的值域時,曾講了這樣一道題,若函數 的值域爲 ,求 的取值範圍。

當時我認爲這道題並不難,事實上,要使它的值域爲 ,只要真數取到全體正實數即可,因而只須 的 即可。

然而無論我怎麼講學生仍然茫然,而且由於這道題的講解上花了過多時間,導致教學內容也沒有完成,課後我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原來學生把 恆大於0,所以他們認爲其 纔對。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在講解這題以前先補充兩個問題:

(1) 的值域是什麼?

(2) 的值域是什麼?有了這兩個問題的鋪墊,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簡單多了。

從此我在講解例題時儘量做到適當“低起步,小步走‘對學生感覺有困難的例題在講解時巧設坡度。由淺入深,面對數學上的失誤之處,不僅要將問題記下來,並且要在主觀上找原因,請同行提建議,使之成爲工作中的前車之鑑。

三,反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這樣一道題: 是雙曲線 的焦點, 在雙曲線上若 到 的距離爲9,求 到 的距離,某學生解答如下:實軸長爲8,由 即 或 ,該學生解答是否正確,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空格處 。當我提問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回答是 或 ,分析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既要注意雙曲線的定義又不要忽忽略 。於是,我以後講解數學的定義,公式和法則都會找重講清其適用條件或注意的地方,這些解決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回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篇29:數學教學反思

《比高矮、比長短》是人教新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繫較爲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了一個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一、選孩子喜歡的活動,給孩子質疑的空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方式激發學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如:當學生已經會用誰比誰長誰比誰短來形容物體長短時,我故意拿出兩支長短不同的粉筆,錯開用手捏住一端,讓學生猜一猜誰比誰長。孩子都喜歡猜一猜,一下來了興趣,大部分學生脫口而出,說長出的那支長。但會仔細觀察的孩子,卻說不一定。我趁機讓他說爲什麼,然後給大家看結果。在同學們看到結果與想象不一樣的時刻,也就明白了那個學生爲什麼說不一定的道理。以此引出沒有一頭對齊的物體,不能直接判斷誰長誰短,要讓人一眼看出誰比誰長,最好一頭對齊比。學生這時便會真正心服口服,以後比長短時不自然的就會用一頭對齊的方法。

二、聯繫實際生活,探索比的方法,鞏固比的技能。當學生學會了比長短、高矮後,聯繫生活經驗,說說、比比身邊的事物,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合作交流。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並在交流成果中,學生不斷地體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的發現,感到我們小組棒,看到全班的發現,又會意識到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既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又能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1~5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學反思

據我課前瞭解,我班的70名學生都已經學會了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也會根據具體情境正確地選擇加減法(熟練程度有差異),但是對“爲什麼用加法計算”“得數‘5’是怎麼來的”之類的問題講不出所以然,教學反思《數學教學反思》。

“1~5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安排了5課時,包括加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法,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減法,練習三。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爲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習題的內容上選擇有生活味的、學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們的興趣。比如點點人數,看看動物園,數數小蜜蜂,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注意,去思考,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篇30:數學教學反思

這一課主要是解決生活中的相遇問題。相遇問題是研究兩個物體同時運動的情況。要解決相遇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清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由於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比較少,又由於我校沒有多媒體無法動畫演示,於是在教學時,我先複習了行程問題的中的三個數量: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然後,讓兩名同學通過表演模擬相遇的動態過程,引導其他學生觀察、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這樣不僅克服了學校硬件的缺失問題,而且讓學生直觀的理解了什麼是相遇,相遇時兩個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及相遇時間爲兩個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這一教學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感悟到我們研究的數學問題是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和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緊接着,我放手讓學生嘗試做“試一試”的題目,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顯得“得心應手”,我在巡視中也感覺到學生嘗試的挺成功。不過,我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仔細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猜測學生有模仿的“嫌疑”,爲了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題目,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列的這個方程是根據什麼等量關係呢?沒想到大部分學生都被“難倒”,看來要引導學生如何自學?如何去理解每一句話、每一幅圖……着實需要我們的思考和對學生的指導。

最後,我又引導學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篇31:數學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在陳舊的模式中,師聲問答沿襲成一個固定框架,學生只能循着教師的思路前行。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極爲不利。爲此,我在課堂上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師生、生生間平等地交流數學思想,討論並共同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看到了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交流、爭辯,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真正實現全體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共同發展,構建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節課中在探究連減時,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質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學習中,在合作中領悟、發現了新知識。稚氣小臉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悅。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參與學習,積極情感得到了發展,意志品質得到了體現。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發展。

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相互質疑,共同討論,把原本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由小組合作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互相質疑、釋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師只是適時地引導,更多的是於學生一起探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積極思索,主動發言的習慣,又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篇32:數學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朋友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5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教學5的組成時,我請幼兒每次拿五個紅豆,然後將紅豆分成兩份擺放到作業單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樣。分完後檢查是否有重複或漏分的現象,最後將分得結果記錄下來,然後說說自己的結果,交流分享。通過這種有趣的實物操作,幼兒自然而然地瞭解了5的組成。接着我讓幼兒們一起觀察、討論,發現規律,說說怎樣能更快地記住數的組成,在肯定幼兒想法的同時,我進一步引導幼兒討論說說那種方法更好、更簡單易記,找出最佳的方法。在這樣的動手操作中幼兒不僅掌握了5的組成,同時也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的意識。

幼兒期正處於數學學習的啓蒙時期,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本次活動,我選取的操作材料來源於生活中常見的蛋糕盒,幼兒在分“紅豆”時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兒學習變得輕鬆而有趣。

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動手操作,於是在教學中我就引導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培養幼兒數學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遊戲是幼兒的最愛,是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最佳手段,課堂上教師爲幼兒創設了寬鬆、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幼兒在各種遊戲活動中一邊遊戲一邊學習,玩中學、做中學,寓教於樂。

篇33: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反思精選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覆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效發展“已經成爲我們的共識和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全心全意的,創造性地給他們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藉助自己的鐘表體驗1秒時,我讓學生聽、看自己的鐘表1秒鐘是怎麼表示的,然後全班交流,通過這個有趣的過程,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了1秒鐘的時間,接下來設計一個動作表示1秒,更強化了1秒鐘的時間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有趣的活動中,但這個活動始終爲教學目標服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真正的發展。

《測量複習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複習課。複習課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沒意思、無新意,學生也對複習舊知識不太感興趣,但就這一節課,我個人認爲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活而不亂”。平時教學中我與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課堂上發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說,不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纔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

2.學生真正“動”了起來,思維“活”了起來。這節課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複習課,但我希望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例如,對單位的認識,有的學生還侷限於抽象思維來理解,通過複習交流,認識得到提高。讓學生真正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我覺得學生們還真的不簡單,當他們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且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到震驚,巧填單位和等量代換及互化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學的重難點,可這些三年級的學生竟然自己解決了,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真的“活”了。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真實的,課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研究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在“算法多樣化”“歸類整理活動”中我看到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算法的多樣性。我覺得每個學生在數學面前都是自信的,他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使課堂更加精彩。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應當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多給他們上臺展示的機會。另外,趣味性還可以設計的更濃厚些!!

一堂課過去了,但是還是有些東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也只有這樣,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實的自我!回首過去,展望明天。我已經踏上了“星光”這一艘巨輪,隨時準備揚帆起航,乘風破浪,衝向勝利的終點。

篇34:數學教學反思

有餘數的除法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在建立餘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凸顯有餘數的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有餘數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本課的教學我是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開展的。小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部分差生還不能理解餘數必須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師需加強指導。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複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着人們的生活。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和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

《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幾節課下來,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總體感受,效率很差。而後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並進行了重點強調。(範文網 )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覆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計算教學這麼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於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材的計算教學全部是貫穿於解決問題中進行的,每節課的鞏固練習最多隻安排2至4道題目。再加上配套的作業題難度偏大,得由老師在課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課本和導與練上的作業都弄得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一二年級不佈置書寫作業,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錯誤。

其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剛入學,我就非常注重學生作業書寫的習慣,要求他們把字寫端正,列豎式要用尺劃直等,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讀題的習慣還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再如,對加減法的驗算,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驗算的目的與方法,可絕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爲了驗算而驗算,所以驗算結果與原題目中的數不同也不會察覺。另外,做完作業後不會檢查也是導致計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孩子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隻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於是,例題後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還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爲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上來的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借,別忘了點退位點。十位計算時得減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聯繫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看來,爲學生開小竈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時間哪兒找?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爲米、分米、釐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麼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苦於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沒有上。最後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麼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纔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遊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爲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遊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佈,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着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遊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今年送完一屆畢業生後,我又從三年級教起。學生人數19人,比上學期六年級的44人少了一半有餘,自己感覺“輕車熟路”。

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紛紛舉起。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釐米)!”

“8+4+8+4=24(釐米)!”……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釐米)!”課代表王凡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來學生自己不會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說:“長方形兩條,那麼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爲4×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四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的僅有2人!其他同學全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不久的將來他們在數學上會有頗豐的收穫!

篇35:數學教學反思

我所執教的這一課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四邊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認識四邊形》。

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塗一塗、找一找、分一分、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於教師適時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課前準備(遊戲:複習圖形知識)

2、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觀察主題圖)

3、塗一塗(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初步感知四邊形)

4、總結四邊形特點(4條直邊,4個角)

篇36:數學教學反思

學生原來已經有看到括號要先算括號裏面的經驗,所以例題的運算順序學生很清楚,通過預習自己也能解決。關鍵是計算上的失誤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認真計算的習慣要養成,看來口算也要加強練習。本節課的重點還有解決實際問題,把多步計算列成綜合算式對於後進生是有點難度的,所以這裏關鍵要學生弄清楚數量關係,題目要求什麼,必須要用到什麼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題我總是先讓學生說說思路,再去解答,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很重要。

這節課作爲練習課,本來內容是比較單一的,但是當我把趣味填括號出示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一下子發亮了,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舉起了手,直到結束還顯得意猶未盡。課後我反思,這道題也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孩子們才顯現出強烈的興趣,以後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可多一點以“趣”導學,特別是練習課中,儘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編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習題,讓孩子在“玩中學”。也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呢!

篇37:數學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圖形分類》是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長、正方形、圓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裏是零散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對這些學過的圖形進行整理歸納,建立初步的圖形知識體系。

設計理念: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如:觀察、猜想、操作、實驗、交流等),讓學生經歷“做數學、再創造”的過程,並給他們留有充分的思維空間,通過交流展示思維活動的過程,表達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數學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課堂上開展生動而開放的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

教學收穫:

一、在課堂上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成長,通過提供的合作探索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圖形,形成清晰的圖形分類體系。

二、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寓於生活”的理念,在生活中找圖形並把圖形特性運用於生活,擴展練習的設計,進而體驗到數學對於瞭解周圍世界的實際價值;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三、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只有參與到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才能真正的理解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在課上學生根據教具,充分的觀察、比較、思考、、交流、合作、親歷探索圖形分類的過程,將抽象的、靜止的、枯燥無味的圖形生動、豐富、具體的展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在最後彙報自己的課堂上的收穫,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學生在操作中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多元的分類方法,形成互相交流的氛圍,也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操作、體驗的空間和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正爲如此,學生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形成才更有效。

存在不足:

1、教師對數學教材的鑽研不夠透徹,在學生出現不同的結論後不能用簡潔而專業的數學術語給以指導、總結。

2、學生的讀寫說能力有待提高。說要說重點、語言要簡潔不羅嗦;寫要寫重點,書寫規範美觀;讀要聲音洪亮,邊讀邊思考。

3、數學活動單一,可設計兩人合作或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形式單一,可藉助實物投影或黑板展板展示更直觀,學生會學得更投入。

4、教師參與過多,牽、扶的痕跡太重。

再教設想:

1、在出示教具各種圖形時,不僅僅讓學生叫出名字,讓學生說說圖形的特徵,在對這些基本圖形特徵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爲圖形分類,充分墊定了知識基礎,而且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過程中調動了他們的多種感官,進行積極思維。

2、學生在自主思考後,應該在小組內交流,給予充分的自學、合作交流時間,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獲得基本知識,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經歷從模糊到清楚的知識形成過程。

3、在課餘時間讓學生自己用小棒做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自主動手拉一拉,體會圖形的特性。

4、在學習了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特性後,讓學生找找生活中應用這些圖形特性的物體,體會數學要應用於生活,注重數學知識的拓展和應用,應該給孩子們補充更多的圖形,如金字塔、斜拉橋、半球形建築、東方明珠等建築物中用到了三角形和半球形,才使它們更牢固,更穩定,從而總結其實多彩的圖形世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我們生活的美麗世界。

篇38:數學教學反思

《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就是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的線條。線條是繪畫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用來表達感情的要素。由於運動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繪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輕重不同,線條會產生許多變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上課前,我先給學生出示了幾幅生活中不同葉子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①在這幾片葉子中就能找到,學生很快說出了葉子上的線條有直的,有彎的,還有折線形的。通過觀察樹葉引出了課題,讓學生明白線條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②接下來提問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有哪些線條?學生說自己的衣服上有線條,褲子上有線條,鞋上有線條,還有的學生說自己的手上有線條,頭髮上有線條。③接下來讓學生觀察教室裏有哪些線條?學生很快找出教師的黑板上,牆上的紅花評比臺,窗戶框,教室的地面,還有的學生說我們寫的字也是曲線條構成的,學生尋找線條的興致特別高,爭先恐後的彙報自己的發現,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觀察的主動性,學生由教學樓中的線條一直找到操場上的線條。④下面的環節我給學生出示了大量圖片課件,讓學生小組合作,邊觀察,邊分析並在紙上畫出自己觀察到的線條。很快在每個小組的紙上出現了:直線、曲線、折線,還有的畫出了弧線、螺旋線、蝸牛線、波浪線等等。我及時的告訴孩子們其實這些線條也是曲線,學生對曲線和折線區分得不是很好,在這裏我用摺紙的方法給學生演示,讓學生觀察折完後的線摺痕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學生說堅硬、扎手,緊接着畫一條曲線讓學生再感受,它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學生說:“柔軟、溫柔、流暢、舒展、溫馨”。通過這樣的對比觀察分析,學生對曲線和折線的理解也就順暢多了。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繪畫表現,我設計了讓學生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欣賞畫家作品,觀察每幅作品中都採用了什麼樣的繪畫工具,在學生對畫面中的線條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到黑板前分別用鉛筆、水彩筆、毛筆等不同工具嘗試畫線,看看不同的工具,畫出的線條有什麼不同。從而感受線條的美感及表現力。

在學生的繪畫創作環節,我沒對學生作過多的要求,是要能運用不同的線條進行表現就可以。有很多學生只畫出了自己認識的線條,而沒能運用這些線條畫出具體的形象來,在創作中如果對學生提出更明確的要求也許效果會更好。

經過學生的自我嘗試後,我發現學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因此我請我班學困生1到黑板上示範畫,行動才能說明一切嘛。生1畫角的順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處)點個點,做角的頂點。

2、將向下平移,畫出角的一條邊。

3、根據度數,確定輔助點的位置。

4、連接角的頂點和輔助點,畫出另一條邊。

看了生1的示範,學生有話想說。

生1:畫頂點不用尺的,直接點。

生2:量角器老是移來移去,挺麻煩的生3:我們畫第一條邊要幾步呢?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我們歸納爲:定頂點、畫邊、找點、連邊。教材中安排的練習是:

以下面的射線爲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分別畫出40°、70°和135°的角。爲了更好地幫助解決學生深刻理解畫角的方法,糾正學生對量角器的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現象,我將題目改爲:

以下面的射線爲角的一條邊,用量角器畫出2個40°的角。個別學生由於不會看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兩個角,一個畫成40°,一個畫成了140°。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相差那麼大。不用我多講,學生自己就知道錯了,直懊惱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裏圈就要看裏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萬不能混淆不清。

篇39: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標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可測性或量化,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問題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釋――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盡力做到教材的內容儘量與現實生活中問題相掛鉤,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顯示數學的實用性。並在課後進行認真的反思。

一、抽象的教學內容與直觀化、通俗化、具體化教學之間的關係。

案例一:“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實物情景:

①課室裏正在上課的學生;

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裏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

課室裏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彙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二:“函數單調性”,由 的圖象觀察 隨 變化情況。

函數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後,犯錯、徘徊後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 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國中裏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後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 時,有 ”。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 時,有 ”,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麼來的式子,以及後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數 是定義在 上的增函數,求不等式 的解集。我把 和 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麼都不戴帽,要麼同時戴帽,增函數可理解爲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着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着仍然是矮個子。

因此,數學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和選擇,應儘可能地來源於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歷,應找出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們接觸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捕捉學生的生活的疑點、興奮點,社會生活和熱點,同時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直觀、更通俗、更具體。

二、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係。

一節課中,如果教師爲了讓學生多點的時間進行筆頭練習,自己過早地拋出題設結論和過程,就會使學生失去探究學習和求知的興趣,這與新課標的精神不相符。但數學科有它自己的特點,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識技能作基礎。我們知道,知識技能主要是靠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的筆頭訓練,才能保證有機會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所以每節課要合理分配時間,在兩者之間取平衡,我把全班同學分成每四人就一個學習小組。

案例三: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 ① 與 ;② 與 ;③ 與 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徵,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量 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 軸……,由於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四: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後,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在 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複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爲第二節上課時的複習與回顧,讓例2複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係,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

三、學生實際水平與新的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爲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案例五:“函數”,國中到高中,國中的函數,教材採用“變量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採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數的方式介紹函數概念,把“映射”作爲“函數”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數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爲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數的應用,儘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繫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繫,如電話費、水電費、出租車費與用時的關係,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係,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案例六:

1、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係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係(包含、相等)。

2、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運算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運算關係(並、交、補)。

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並”類比爲“加法”,“交”類比爲“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爲“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並不理解“ 且 ,則 ”中的“ ”的意思,它代表了“小於或等於”。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 ”的理解。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置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穫。

總之,在教學反思的行動中,我堅持:

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靈,“好奇心‘喚起關心’,喚起對現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東西的關心。正是好奇心使人們擯棄熟悉的思維方式,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

二、要經常、反覆地進行反思,通過反思來理解對象、理解自己,讓自己與對象對話、與自己對話。

篇40:數學教學反思

小班化教育是以促進學生既全面又有個性的發展爲目的、在縮減班級學生規模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的內容、方式、技術、組織形式、教學過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近年來,農村學生的輟學率、流失率偏高,這也促使了我們進行小班化教學的進程。作爲一名數學課改教師,如何將新課改理念與小班化教學結合起來,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總結了小班化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動參與是常用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爲核心,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如“元、角、分的認識”,是國小數學教材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可以創設一個:虛擬現實—————超市情境。“超市”裏琳琅滿目的商品,會大大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欲,迫不急待地想進入“超市”。在那裏,學生們可以自己充當售貨員,也可以是“顧客”,自由地去花錢購物,學習熱情達到了高潮......

像這樣的課堂,學生在盡情遊戲,主動參與其中,遇到問題不會去逃避,而是想盡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小班教學與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相比:在同樣的教學時間裏,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直接指導在時間上有了保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頻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師生之間的近距離交流:

這一點平時在大班教學時,也經常用到,但在小班試用會更得心應手。小班人數少,教師可以利用師生的近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在小組圍坐討論時,坐到學生中間一起參與討論。有時走到討論得不太熱烈的小組中間插上幾句。學生有不同意見,加以讚許;學生指出錯誤,積極採納,並對這位同學表示感謝等等。時間一久,學生就覺得自己處於平等的氛圍中而無須做作,而且能夠自發地嘗試自我實現。同時,小班的數學老師要上好課,也要不斷地探索、實踐、總結。在設計每堂課的教學方法時,要先考慮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處於活動的中心,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注重小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教會學生交流、討論。在上課時,把要求解決的問題放到小組裏去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然後由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老師給予評價和鼓勵。營造一種既有“小組內以合作爲主,競爭爲副”,又有“小組之間以競爭爲主,合作爲副”的學習形式。教學時老師的言行舉動都要以小組爲前提,這樣,小組中的個體活動自然得到小組全體成員的關注,組內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調動,集體競爭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組內部的合作。這樣不僅能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最高水平,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還增進了同學間的感情交流,使數學教學更具人文色彩。

篇41:數學教學反思

《捉迷藏》是三年級上冊中的歌曲。這首歌曲歡快活潑,富有童趣,孩子們非常喜歡,但也有一定難度。本課設計在教學中以“四季”爲主線,讓學生通過聽、唱、奏、演等綜合活動,多方位地感受和體驗音樂表現的四季之美。以遊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聽唱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相結合來完成。讓學生在聽唱和實踐中感受歌曲的情緒,參與討論。在各種音樂活動中,注重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讓學生在音樂課上真正的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

這首歌曲旋律快而且節奏較難,八分符點音符頻繁出現,所以在學唱時我把重點放在對節奏處理上,並用富有童趣的語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體會三拍子的韻律去歌唱、去舞蹈。 整節課上得還算可以,但課後也總結出幾點不足:

1、在教唱環節,因爲歌曲速度較快、歌詞又比較繞嘴。所以可先將歌詞進行分析輔助學生理解並記憶歌詞再感受歌曲;再將學唱整首歌曲速度放慢,效果會更好!這樣就節省了部分時間爲欣賞環節的充分聆聽做了更好的鋪墊!

2、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備課時,我覺得這首歌曲旋律快而且節奏較難,所以把重點放在節奏處理上。但通過節奏模仿,按節奏讀歌詞,難點很快被突破,學生把節奏唱得很準。而同時我發現另一個問題:學生唱歌時咬字不清,例如“娃”“耍”“他”“下”等開口音,由於學生初學,對歌曲不熟,唱得很悶,不開。如果在按節奏讀歌詞時,對開口音咬字進行一下處理,效果會好得多。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老師認真思考,根據學生特點想出有效辦法,難點並不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篇42:數學教學反思

“當同齡的孩子還在看學校派發的基礎教育讀本時,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已經開始品味經典名著了;他們通過旅遊來學習歷史,通過親子的動手實踐去接觸科學……”或許這樣的學科課程自編進行教學我們無法開展,像常麗華老師這樣的嘗試在我們身邊也無法看到第二個。課程的限制,五六十人的大班額,許多不需要的任務非得應付等等,我們很無奈。

但是雷夫老師敘述的“加加看”的有趣的數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卻讓我心中一激,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的有智慧。且我等普通者,我等在普通的數學課程裏,在普通的大班額數學課堂中,都可以自然地運用,只要你用上一點心。

書中雷夫描述道:“很遺憾,我見過太多國小老師是這樣上數學課的:各位同學,請打開課本,翻到142頁,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那以後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上面有500道乘法,請大家安靜做題目。”現在的學生爲了準備考試而忙得不可開交,對數字往往沒有切實的理解。因爲標準化測驗對於各校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所以學生就反覆練習着數學的解題方法。老師們還教學生解題“技巧”,導致學生雖然會算正確答案,卻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這樣,惟一的成果就是:他們的測驗成績很好,大家都很高興。”雷夫老師一針見血,指出了當下有些老師不注重效率而花費學生大量時間的事實。他認爲數學課其實是有更有效的`教法的,遵循的原則是重質不重量。雷夫老師分提出:如果你是這麼做的老師,你一定愛死這些孩子了,因爲他們都會乖乖照做,一句抱怨都沒有。但是我有個問題:如果小孩會算10個乘法題,爲什麼要他做500題?如果他連10題都不會算,那麼要他做500題的意義在哪裏?這種反覆練到興致索然的惟一真實目的,是讓老師落得輕鬆。我就發現數學課其實有更有效的教法。無論我教的是什麼技巧,我都以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出較少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因爲我沒把整堂課的時間拿來做基礎運算,所以有時間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着喜歡數學。

他認爲教數學的第一要務是教會學生對數字的理解,要了解數字,並藉此明白數學和生活的關係,也就是說,學生在計算的同時,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與自己的生活有什麼聯繫,而不僅僅是運算出正確的答案。這一點,與我們提出的關注數學學習過程,關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等數學課程標準很是統一。看來真的,數學的教與學是沒有國界的。只是,在我們繁忙的應試教育中,我們常常告訴學生知識怎樣獲得,卻很少花時間教給孩子如何獲得知識。雷夫老師告訴了我們一種方法:“從學生的心中、生活中開始學習”,這樣有助於理解。

雷夫老師在教數學的過程中用了一種很有趣的方法:Buzz遊戲。類同於我們常說的口語遊戲:碰到我們禁止說出的某個詞語或者數字或者與之相關聯的詞語或者數字時就說Buzz。“孩子們和我都喜歡玩Buzz,這是個10分鐘長的數學練習,可以有各種變化,我每個禮拜都會和學生玩上好幾次。全班起立,我隨便選一個數字――假設是3好了,他們不可以把我選的數字大聲說出來,在遊戲過程中只要出現3,就要用Buzz這個詞來代替。接着全班開始數到100,學生要依序念出下一個數字。例如,如果選3當Buzz,第一個學生會說“1”,第二個學生說“2”,第三個學生說“Buzz”,下一個學生則說“4”。下一個說數字的人是由我來指定,而不是按照順序。這麼一來,玩遊戲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專心注意下一個數字。以數到100爲例,遇到23和73的時候都要說Buzz,因爲這兩個數字裏面都有3。答錯的學生就坐下來,看看數到100的時候還有誰站着。這個遊戲到了“30”時就變得特別刺激,因爲接下來的10個數字都要用Buzz回答。”

這種方法讓我讀了之後爲之一震,很平常很容易的遊戲爲什麼不能在課堂中常常使用呢?雷夫老師甚至提出了可以在各個班級裏、家裏的餐桌上,或是開車接送孩子們的途中進行。使用了,會給孩子們帶來很大的樂趣和興趣於是。呵呵,我等就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去思考“如何讓孩子們愛上數學”。

雷夫的56號教室裏的數學課還例舉了 “數字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字卡片”。用這個來做與Buzz類似的遊戲很方便又很節省時間。 “任務卡”,裏面有10個數字卡片,,使用時的原則是10個數字不能重複,還用於類似於數字選擇題的遊戲等等。這些有趣的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變,能很好的訓練學生的思維,使思維更敏捷更迅速,真可謂讓我大開眼界。

而“心算暖身”又是雷夫老師別出心裁的一招。數字塊(類似於我們低年級數學課經常運用的數學卡片)上面分別印着數字1到9,每當語法課結束時,雷夫老師就讓學生把作業收起來。在他們收作業的同時,他宣佈一個心算題,這麼做很能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他們一邊聽問題,一邊安靜地把語法作業收起來,並且把數字磚拿出來放在桌上,心算熱身題的優點是讓全班一同參與。解出答案時,每個學生都會選出他認爲對的數字磚,高高舉起。老師不提問任何人回答問題,所以沒有人必須站在聚光燈下,也不會有伴隨尷尬而來的恐懼。

花的時間不多,玩起來簡單,且這些個簡單的小遊戲幫孩子們熱身,讓他們開心又充滿活力,學數學樂在其中。帶來的歡笑、興奮感受和思維敏捷度的訓練,都是題海戰所無法達到的。

原來數學課可以這樣想辦法上,原來數學課可以這樣讓孩子們愛上。讀着,想着,有些感動,“素質教育,減負提質……”在56號教室,在雷夫老師的課堂,不正體現着嗎。其實這些真的不是用文件、用制度、用口號就能實現的,還是需要用心地走進“生本課堂”,實施“生本教學”。

篇43:數學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必須認真研究國中教學的各種規律,並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教學的有效方法是反思的重點,以我近幾年的教學經驗與體會,覺得從以下兩大方面出發,教學成績應是可以上去的。

第一方面應從思想工作着手,我覺得要教好學生,應先讓他們尊重老師,這也是做學生的基本準則,所以我第一天當他們老師起,就首先要求他們尊重與理解老師的要求,但要達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教師要運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個人品格,口才,知識各方面吸引孩子,因爲學生喜歡一個幽默,知識廣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師,讓他們覺得老師就是正義與公理的化身,他們也最肯服這樣的老師。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絕對禁止打罵學生,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對老師離心離德,那就談不上搞好教學了,但愛學生同時又應對學生嚴格要求,他們有錯誤絕不可聽之任之,該及時批評就得批評,方式就是講道理,影響一個學生的最好方式莫過於真心的關懷與幫助。例如當有後進學生成績跟不上或受不良影響,我找他們來首先指出他的不足,讓他們認識其結果的嚴重性,同時用啓發式辦法幫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千方百計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學習方面,重點是樹立學數學的信心與興趣,要讓他們知道,老師決不嫌棄他們,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優良的班風與周圍的學習氣氛對引導後進生進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班主任與課任老師的有效配合,沒有這些,個人再努力也是不行,管理學生是一門藝術,我目前仍在探索。

第二方面只有當以上思想工作基本過關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學效果上去。對於教學方面,我主要從以下六點入手,

第一點:總體把握教學要點,如該學年,該學期有哪些知識點,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這樣在平常教學中才有目標。

第二點:注意和學生一起探索各種題型,我發現學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點,只要勾起他們的求知慾與興趣,學習勁頭就上來了,如每節課後如有時間,我都出幾題有新意,又不難的相關題型,與學生一起研究。

第三點:每節新課後注意反饋,主要作業與小測中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訂正。

第四點:要進行一定數量的練習,我反對題海戰術,但用相當數量題目進行練習卻是必要的,練習時要有目的,抓基礎與重難點,滲透數學思維,強調一點是老師在練習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鍛鍊,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與打好基礎,可以做到用一把鑰匙開多道門。

第五點:就是考前複習中要認真研究與整理出考試要考的知識點,重難點,要重點複習的題目類型,難度,深度。這樣複習時纔有的放矢,複習中什麼要多抓多練,什麼可暫時忽略,這一點很重要,會直接影響複習效果與成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把握得準,必須要有相當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與總結,甚至挫折,否則不行。而我仍在不斷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會有所領悟。

第六點:抓好後進生工作,後進生會影響全班成績與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氣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後進生跟得上。例如在課後,只要有時間,我一般會留部分成績不足的學生再進行一次複習講解或小測,時間不要太多,十幾或二十分鐘,但一學期下來,就積少成多,對提高成績會有幫助,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其它科任老師協調好時間,二是被留下的學生的思想工作要過關,以免因被留下產生牴觸情緒,就會影響複習效果。

以上六點教學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據自身與本班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有機結合,纔可能有一定效果。

作爲一個數學教師,我目前仍在不斷探求有更好效果的教學方法,“常規”與“教改”相結合,並博採衆長,不斷改進,爭取更好成績。

以上是我對數學教學的幾點反思與看法,僅供交流。

篇44:數學教學反思

《左右》教學反思

《左右》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的空間觀念,讓學生能夠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的重點是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難點是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我在教學中的設計,主要是先讓學生感知左右之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體驗左右,然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這幾個方面進行的。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做遊戲的活動。所以,運用遊戲的方法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對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效果是有益的。我在本課中,採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本課知識點的切入口是放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先感知左手和右手,說說左右手這對好夥伴在生活中是怎麼搭配的。通過利用自

己身體上的左右器官,體驗自身的左與右,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組織學生說一說、摸一摸、做一做、擺一擺,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爲了突破左右的相對性這一難點,我設計了請學生到前面做遊戲這一環節,從而來認識左右的相對性。

本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遊戲過程中節奏稍快了,一些反應稍慢的小朋友有點亂掉了;過馬路的演示,目的性表現的不夠明確;在請小朋友擺一擺時用詞不夠恰當,應該把“水果”改成“瓜果”更好;擺一擺中,如果可以給學生髮一些圖形或圓片,同桌互相說一說,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活動中;在教學中應該更加註重和考慮如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應該多多加強課堂規範的引導,重視課堂上“說”的訓練,讓學生學習如何規範、簡潔、準確地說好完整的一句話。

雖然老師們對我的課在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設計的細節安排,教學活動的組織,鼓勵性語言的靈活運用等等都給予了較好的評價,但我知道自己在教學方面還得虛心學習。老師們給予的意見與建議對我來說都非常的受用。我會更加努力,多觀察,多學習,遇到問題多請教,堅持把每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只有這樣纔會有進步。

篇45:數學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1、激趣導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在上課的開始,就讓學生以遊戲的形式讀兒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同時讓學生輕鬆愉快的進入課堂學習氛圍。

2、複習與思考。

複習題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爲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3、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釐米爲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檯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後再分別計算出面積。

4、解決問題,實踐應用。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導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釐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作業:1平方米=()平方釐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採用以學生爲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篇46: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l.教學觀察。

2.寫好日誌。

3.評析交流。

4.自我評估。

5.行動改進。

篇47: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敷衍應付。

2.淺嘗輒止。

3.自我辯護。

4.自我封閉。

5.缺少個性。

6.形式單一。

7.對象單一。

8.缺少參照。

9.範圍泛化。

10.虎頭蛇尾。

四、怎樣使我們的數學教學反思更有效 ?

1.有效反思要“思之有的”

反思的目的應該是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以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能力。

教師不僅應清醒地瞭解自己的教學行爲,而且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從理性的層面上多問幾個“爲什麼”。這種“追問”的習慣,可以促使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發現新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辦法,不斷的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有效反思要“思之有物”

這節課特色是什麼?

這節課精彩在哪裏?

這節課偶得有哪些?

這節課缺失在何處?

這節課效果如何?

這節課能否設計得更好?

3.有效反思要“思之有據”

一是新課程理念。

二是學生髮展。

三是教學效果。

篇48: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學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把自身作爲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效果。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質量。因此,作爲國小數學教師,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寫好教學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爲了切實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要徹底轉變教育理念,不能讓學生只會解答數學題目,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在《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中,面積推導是從數方格開始的,教師要在這一環節上花大量的時間,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體演示代替學生的操作實踐,只把推導出的結論──即“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這一公式交給學生。因爲大量的題目演算不能代替兒童的“切身體驗”,用多媒體也不能代替學生的操作實踐。學生通過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這一知識點,但結果並非這樣。我們通過一個實際問題就能分出不同教學的高下:在一個用80×80釐米地磚鋪就的大廳裏,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積呢?有操作體驗的學生馬上想到數地磚的方法,而忽視操作教學的學生想到是隻是要量出長和寬才能算出它的面積。

二、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着一節課的成敗。因此,在一節數學課結束之後,教者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根據教學目標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之符合學生的經驗、情趣和認知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能否按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進程以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遊戲或多媒體,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一節時,先讓學生做火車直行以及丟手絹遊戲,讓學生想象兩個遊戲的不同點,再用多媒體出示遊樂園裏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車直行、摩天輪、旋轉木馬,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運動變化分類,把滑滑梯、火車直行分一類,通過觀察直到這些物體都是沿着直線移動,告訴學生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輪、旋轉木馬分爲一類,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類物體都圍繞着一個固定的點或一個軸移動或作圓周運動,告訴學生這就是“旋轉”。

在教學過程中,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他們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他們從不同方面領略成功的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方面的成就感;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創設更多的機會,應設計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對他們每一點進步都及時表揚、鼓勵和關懷。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教學不再枯燥無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數學課,往往使學生感到學習輕鬆、舒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每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如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的突破,能堅定學生克服困難、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信念;對學生做出合理讚賞的評價,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等。同時也思考一下,在課堂上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發展了。

四、教學結構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過程中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分爲: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各階段有其獨特的功能,既緊密聯繫,又互相滲透。其次,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兩種學習形態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外部物質活動與內部意識活動、個體與羣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過程爲一個認識與發展的過程。第三,反思是否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和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達到藝術水平。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在具體分析學科知識結構及學生認識特點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要理論聯繫實際,勇於開拓創新,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

五、學生學法的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者,教師只是一位組織者與主導者。因此,教師要避免唱 “獨角戲”,要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只是要創設情境,營造探索氛圍,給學生提供機會。

六、學習過程的反思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以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以思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可以思學生學習的方法。從教師培養和發展趨勢來看,實踐與反思是未來教師成長的基本模式,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爲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篇49: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的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的知識,掌握生活中的數學基本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的策略,是引導學生思維和學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提問的運用的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思維發展走向。因此,在教學中,有效的提問手段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針對現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提問的一些問題:

(1)提問隨意性大;

(2)提問不面對學生,自問自答;

(3)提問不給學生思考,匆匆過場;

(4)提問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學生的想法;

(5)提問只是某些優生專利,多數學生冷場等問題。下面淺談我對數學課堂中提問的教學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問要精心設計,有針對性。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緊扣教材內容進行,要課前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好問題,正確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的提問要做到該什麼時候提,提的目的是什麼,提問是爲了解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精心設計。不能隨意提那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並對學生進行錯誤的引導。如在教學《百分率》中提問:我們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過百分之百?目的是爲了讓學生了解什麼情況下百分數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過舉一反三的形式讓學生去判斷,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況。如:種樹的成活率問題,花生的出油率問題,經濟的增長率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發展,引向生活實踐中去,實現數學學習的任務——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問要及時,引導要及時。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及時,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繫,及時讓學生思考,由淺入深,層層引導,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給學生思考時間而講出了答案再提問,不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與時間。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往問題的答案方向進行思考,把握好知識點。在教《圓的面積》中,在通過實驗的演示後,把圓形變成了近似長方形後及時提問:把圓形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請同學們思考:長方形的長和寬在哪呢?相當於圓的什麼?這樣提問及時,再及時進行,學生就能理解圓形的周長的一半等於長方形的長,半徑等於長方形的寬,面積就等於S=∏R*R。這樣,學生也就理解了圓形面積公式的來源,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提問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難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的時候方法要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問題要有淺有深,更要由淺入深,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在提問的問題是需要全班回答時,應是絕大部分的學生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會懂的,能回答出來的問題。提問個別學生的問題,就要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注意到這位學生的數學水平。所提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個人數學知識水平和解題能力,既要不難,無法回答,又要有給他一定的思考過程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通過他的思考,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體表達出來,這樣纔能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組織交流。

課標指出,國小的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提問中,教師要認識到,提問後回答問題不是某些優秀學生的專利。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權利和機會。特別要對幫助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培養他們勇於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的能力,對他們回答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評價,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對於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的組織交流,多種意見應歸總,形成統一的意見,不能視學生的回答而不見,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信心。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教學中的一門藝術,它是每一個教師都要進行研究的內容,同時也是每一位教師要具備的一種能力。提問的方法可以多樣,但要精心設計,把握好問題的知識深度和學生的水平程度,及時引導,才能讓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篇50: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後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學習與發展的核心手段。爲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維始於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係,用產生於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啓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爲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爲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着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二、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用結合的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爲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歸納出變化規律,並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繫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

教學中,要善於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加強學生對學數學的反思。要使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隱含着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要求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理論聯繫實際、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並將所學數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爲: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例如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的反思,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能,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儘可能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啓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求學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

篇51: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不難看出,從國小數學過渡到國中數學,學習內容和方法,都是個轉折,尤其是數學思維上產生質的改變。很多國中學生很難快速地適應過來,很難改變以前的數學思維模式。尤其是在課改初期,很多教師的觀念和行爲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去熟悉和深入,這就顯得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

下面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國中課改數學學習下的分化反思。

(一)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現爲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求上進,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反映遲慢,情緒消極,作業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差,考試作弊,違規違紀,對老師的批評和教育無動於衷,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導致自暴自棄。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對於國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學習意志是爲了實現學習目標而努力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是學習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學習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繫的,與國小階段的學習相比,國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減少,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在中小銜接過程中有的學生適應性強,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抵制不了一些網絡遊戲的影響。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二)知識、技能掌握不牢,不繫統,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爲繼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相比國小數學而言,國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後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藉助於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三)思維過程、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國中數學學習要求

國中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國中階段數學課程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而國中學生正處於由直觀形象思維爲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過渡的又一個關鍵期,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而且學生個體差異也比較大,有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因此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除了年齡特徵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適應性。國中數學出現了許多複雜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機械的記憶和直觀思維是不能完成的。國小習題與例題基本相似,而中學的習題與例題相比變化較大,即使學生上課聽懂了,反應稍慢的同學課後仍不會做題。所以學生感到中學課程難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針對以上對數學學習分化產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研究控制數學學習分化教學對策,以下談談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控制數學學習分化的有效教學行爲。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慾,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這一點,他的教學成績一定是正態分佈的,如果說有一點分化的話,那也是向優秀的方向分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行爲很多: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2、備課時充分考慮數學學習困難生的需要,專爲他們設計一些簡單問題(這裏要防止優秀生“搶食”),並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3、充分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4、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5、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等。

(二)教會學生學習有一部分後進生在數學上費工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

(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要針對後進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適應數學學習的問題,從七年級代數教學開始就加強抽象邏輯能力訓練,始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到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爲進一步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在新課改理念下,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實踐共同努力,切實把新課改理念落實到工作中去,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篇52: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l.教學觀察。

2.寫好日誌。

3.評析交流。

4.自我評估。

學生對老師的十七句話 :

1.老師,我希望您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教書的機器。

2.老師,請您把我當一個人看待,而不僅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

3.老師,您也需要學,您不學,我怎能從您那裏學到新的東西?

4.老師,請您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我當一個人看待。

5.老師,不要勉強我把求學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至少對我,學習不一定是樂趣。

6.老師,您不僅要教我們知識,更要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7.老師,請輔導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而不僅僅是背誦答案。

8.老師,假如我有所失敗或有所困難,尤其在大家面前,不要可憐我,可憐會使我自卑。

9.老師,請您經常給我一點鼓勵,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了我的能力。

10.老師,在教室裏,不要把另一位同學當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11.老師,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當作別人的榜樣,因爲那樣會使別人難堪。

12.老師,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但只有您肯聽我,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的意見。

13.老師,只要您保持公正,請您對我儘量嚴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對嚴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嚴格。

14.老師,不要期待我最喜歡您教的課,至少對我,別的課可能更加有趣,自己判斷 。

15.老師,請您記得,您也曾經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帶東西,在班上您是否樣樣第一?

16.老師,請您也別忘記,大學統考您是怎麼考取的,您所念的專業是不是您的第一志願?

17.老師,我心中感激您;但不要期待我口頭上常說謝謝您。

篇53: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記成功之處;記失敗的教訓;記教學中的應變;記學生的見解;記教案的修正

記學生的課後提問;寫“再教設計”

三、怎樣進行數學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