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蘇教版(多篇)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蘇教版(多篇)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一

《水的組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爲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爲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爲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瞭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爲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爲具體,變靜態爲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爲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爲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爲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爲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九年級上冊化學公開課教案 篇二

鐵的性質

【教學目的】

1、瞭解鐵的重要物理性質

2、掌握鐵跟氧氣、酸及硫酸銅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現象和相應的化學方程式,使學生對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3、使學生對鐵及鐵製品鏽蝕的原理和一般防鏽方法有一個常識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對鐵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1.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2、建立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的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

【教學方法】講述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試管

【教學過程】

在前幾章中,我們學習了氧、氫、碳等非金屬的一些性質,在這一章中,將主要學習一種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用途廣泛的金屬--鐵,我們將介紹鐵的一些性質。以及一些常見金屬的知識。

“鋼鐵”這個名詞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鋼並不等於鐵,雖然鋼的主要成分是鐵,但在性能方面跟鐵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鐵的性質。

一、鐵的物理性質

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爲7.86克/釐米3,熔點爲1535℃,沸點爲2750℃,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鐵製品一般都不是純鐵,討論金屬的物理性質主要從色、態、光澤、熔沸點、密度、導電、導熱性質和硬度等方面來研究。

二、鐵的化學性質

1、鐵與氧氣的反應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鐵可以氧氣中劇烈燃燒,鐵還可以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來製備氫氣,這些反應能說明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

在第一章中,我們已經學過鐵可以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怎樣的?那麼,鐵在常溫下會不會與氧氣反應呢?

演示:演示實驗6-1

現象:第一支試管中的鐵釘生鏽了,第二、第三支試管中的鐵釘沒有變化。

討論:鐵在什麼條件下容易生鏽。

答:鐵在潮溼的空氣中容易生鏽,鐵生鏽是鐵與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的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鐵鏽的成分很複雜,主要是氧化鐵,鐵鏽很疏鬆,易吸水,因此,鐵製品表面的鐵鏽如不及時除去,會加快鐵製品的生鏽速度。

討論:怎樣防止鐵生鏽?

防止鐵生鏽可採用將鐵與空氣隔絕,或保持空氣的乾燥,當然第二種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採用與空氣隔絕,如在鐵製品的表面噴上一層漆,在一些鐵製品表面鍍上其他金屬或通過化學反應使鐵製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鐵製品的表面塗上一層保護膜,以防生鏽。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蘇教版 篇三

教學目的

知識: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並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瞭解空氣的組成及空氣污染與防治。

教學方法

實驗探討法、課堂討論啓發式講解法。

教學用具

儀器:鐘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

藥品:紅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附1:課堂練習一

1、空氣中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2、在100升空氣裏氮氣的體積大約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體積比約爲( )

A.4∶1 B.1∶4 C.1∶5 D.4∶5

附2:課堂練習二

4、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爲( )

A.一類 B.兩類 C.三類 D.四類

5、造成大氣污染的有害氣體是( )

A.氮氣、氧氣 B.稀有氣體、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氣、二氧化碳

6、下列情況一般不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

A.煤燃燒生成的煙 B.汽車排氣生成的煙霧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產生的煙霧

7、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_____的健康,影響_____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及建築物等的破壞。

8、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要充分認識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類的健康和保護自然資源。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體 作物 8.保護環境 污染源

附4:隨堂檢測

1、將下列數據(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序號填入有關物質後面的括號內。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氣( ) (3)氮氣( ) (4)稀有氣體( )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佔21%,氮氣佔78%

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氣體一定是空氣

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

3、桌子上放一個空燒杯,燒杯內( )

A.是氮氣 B.是氧氣 C.是空氣 D.沒有物質

4、證明空氣成分的科學家是( )

A.法國的拉瓦錫 B.瑞典的舍勒 C.英國的道爾頓 D.英國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氣中的物質,不使空氣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燒產生的煙 B.石油化工廠排放的廢氣

C.汽車排出的尾氣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氣體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整套教案 篇四

第一節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1、2課時)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

2、使學生掌握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3、對學生進行矛盾的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教學重點】

氧化劑、還原劑與元素化合價的關係,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難點】

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具準備】

試管、膠頭滴管、濾紙。

飽和氯水、飽和NaBr溶液、飽和KI溶液、鐵粉、濃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濃硝酸。

【教學方法】

複習、歸納法及實驗、分析、總結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第二課時 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言】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有關知識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的嗎?通過高一的學習,大家對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知識已經有了較好基礎,今天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板書】第一節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提問】氧化還原反應中物質變化的特徵是什麼?實質是什麼?什麼物質是氧化劑?什麼物質是還原劑?

【投影】(師生共同完成)

【練習】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應中,還原劑是 ,氧化劑是 ,還原產物是 ,氧化產物是 ,4 mol HNO3參加反應,其中被還原的是 mol。用“雙線橋”表示該反應。

【過渡】在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裏,除了用箭頭表明反應前後同一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外,還可以用箭頭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即“單線橋”。

【板書】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

(2)單線橋法:

【講述】單線橋表示反應過程中,電子由還原劑轉移給氧化劑的情況,從失電子的原子出發,箭頭指向得電子的原子,箭頭上標出電子轉移總數,不需標明“失去”或“得到”字樣。

【練習】用單線橋表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並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學生上述練習,並進行講評。

【討論】物質在反應中是作爲氧化劑還是作爲還原劑,與元素的化合價有什麼關係?

【小結】元素處於價態,反應中該物質只能得電子作氧化劑;處於態,只能失電子作還原劑;元素處於中間價態,它的原子隨反應條件不同,既能得電子,又能失去電子,因此,物質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還原劑 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 只能作氧化劑

【過渡】爲了更好地瞭解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根據我們已有知識把常見的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進行歸納總結。

【板書】二、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投影】(由學生寫出化學式)

【練習】1.對於反應NaH+NH3=NaNH2+H2的說法正確的是()。

3是還原劑

B.H2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C.電子轉移數爲2

是還原劑

2、高錳酸鉀溶液與氫澳酸可發生反應: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還原劑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劑,則被氧化的還原劑的物質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條件下,NO與NH3可發生反應生成N2和H2O。現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應後,所得產物中,若經還原得到的N2比經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2)若以上反應進行完全,試計算原反應混合物中 NO與 NH3的物質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點評】正確分析化合價的升降情況,確定氧化劑和還原劑,利用得失電子數相等,解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計算題。

【小結】1.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在反應戶是作氧化劑還是作還原劑主要取決於元素的化合價。

2、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有哪些?

【作業】教材習題一、二,2;二、三。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總結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瞭解了它們與元素化合價之間的關係。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總結這些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板書】三、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學生實驗】【實驗3-l】

【提問】請同學敘述上述實驗現象,解釋原因並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設疑】通過以上反應說明了什麼問題?

【講述】通過鹵素單質間的置換反應,說明單質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順序逐漸減弱。

【板書】1.對於氧化劑,同主族的非金屬原子隨原子半徑增大,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

【設疑】若是金屬間的置換反應呢?

【板書】2.對於還原劑,金屬單質的還原性強弱一般與金屬活動性順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還原性逐漸減弱

【說明】一般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單質的還原性越強,對應形成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越弱。

【設疑】高價物質具有氧化性,低價物質具有還原性,通過實驗如何驗證呢?

【演示】【實驗3—2】

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濃)+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補充對比實驗】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後,再加KSCN溶液。

【提問】通過上述實驗進一步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後歸納)

【板書】3.元素處於高價態的物質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處於低價態的物質具有還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種可變價態的金屬元素,一般高價態時氧化性強,隨着化合價的降低,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Fe3+ Fe2+ Fe

氧化性較強 氧化性較弱 無氧化性,還原性較強

【練習】書寫下列反應的方程式。

1.C+CO2 3+Fe 2+Cl2 2+HCl +CuO

【提問】回憶Fe與濃硫酸、稀硫酸反應現象;Cu與濃硫酸反應現象;Cu與濃硝酸、稀硝酸反應現象,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並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書】6.濃硫酸是強氧化劑,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應後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濃硝酸、稀硝酸均是強氧化劑,反應時主要是N得電子,被還原成NO2、NO等。

【說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於得電子的酸,如濃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電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結】通過以上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可歸納出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板書】四、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強氧化劑十強還原劑 = 弱還原劑十弱氧化劑

【講述】在適當的條件下,可用氧化性強的物質製取氧化性弱的物質;也可用還原性強的物質製取還原性弱的物質。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討論】已知在常溫時能發生下列反應: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據上述實驗事實,分析Fe3+、Fe2+、Cu2+、br2作爲氧化劑時,其氧化能力的強弱順序。

【板書】根據方程式判斷氧化和還原能力的相對強弱: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強調】根據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我們不但可判斷某些氧化還原反應能否發生和反應的難易,而且還能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練習】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還原性,它們在酸性溶液中還原性的強弱順序爲:Cl-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小結】本節重點要掌握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並能分析判斷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

【作業】教材習題一、3;四。

【板書設計】

三、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1、對於氧化劑,同主族的非金屬原子隨原子半徑增大,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

2、對於還原劑,金屬單質的還原性強弱一般與金屬活動性順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還原性逐漸減弱

3、元素處於高價態的物質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處於低價態的物質具有還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種可變價態的金屬元素,一般高價態時氧化性強,隨着化合價的降低,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Fe3+ Fe2+ Fe

氧化性較強 氧化性較弱 無氧化性,還原性較強

+6

6、濃硫酸是強氧化劑,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應後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濃硝酸、稀硝酸均是強氧化劑,反應時主要是N得電子,被還原成NO2、NO等。 四、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強氧化劑十強還原列二弱還原劑十弱氧化劑

根據方程式判斷氧化和還原能力的相對強弱: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案 篇五

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繫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瞭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係;

聯繫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爲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後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爲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於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並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麼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一戶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於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於井中,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悲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爲氣態化合物對於學生而言並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繫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並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後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並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爲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國小自然、國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於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採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採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繫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複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乾冰來製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併爲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村,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爲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於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於井中。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佔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隻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纔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於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乾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着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回答後,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啓的菜窖,乾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裏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學生討論後歸納)

【講解】在菜窖裏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後顏色變紅,加熱後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裏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爲白色不溶於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於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後,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的蘆笛巖內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乾冰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於人工降雨。

3、工業制純鹼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後合理利用它。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六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後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後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恆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並且對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爲: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瞭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啓發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徵;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國小科學和國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繫,以及物質的三態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爲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於: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展有阻礙。在學生眼裏,微觀世界彷彿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瞭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後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佔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爲: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和勤於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爲此主要採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採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啓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鑑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鑑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爲什麼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二)演示實驗、認識分子的存在

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置由爲什麼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爲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爲學生呈現探究的一般規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徵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爲什麼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1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徵: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演示實驗、引導探究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爲什麼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徵: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爲什麼溼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於晾乾?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六)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後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第三點特徵: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七)學以致用、聯繫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應用模型,認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1、分子和原子的聯繫是什麼?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課後作業:

五、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案 篇七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

②瞭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生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瞭解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係。

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2教學重點/難點/易考點

2.1教學重點

圍繞課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2.2教學難點

燃燒條件的探究;認識滅火的原理並應用於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3專家建議

4教學方法

探究式

5教學用具

1、媒體資源:自制課件

2、實驗準備: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條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

②點燃兩支蠟燭,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乾燥的棉花分別點燃。

④熄滅蠟燭的方法:沙土、剪刀、燒杯、溼布、水、膠頭滴管、碳酸鈉溶液、稀鹽酸等。

6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錄像]播放有關燃燒的鏡頭

[引入]燃燒着的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燃燒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觀看錄象

傾聽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講述]燃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條件嗎?

[指出]氧氣確實是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但是隻有氧氣,燃燒能發生嗎?大氣中也含有氧氣,可不見得到處在燃燒,可見氧氣並不是燃燒的條件,那麼燃燒還需要什麼條件呢?

根據已有的知識,想到燃燒需要氧氣

由實際到理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認識燃燒的條件

1、認識燃燒需要可燃物

[討論]根據你的經驗和想法談一談燃燒除了需要氧氣外還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展示]一些物體的圖片,判斷哪些能燃燒,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設問]有了可燃物和氧氣,燃燒是不是就能發生?例如空氣中有氧氣,放在空氣中的火柴能燃燒嗎?怎樣才能使火柴點燃?摩擦起什麼作用?以上事實說明了什麼?

[講解]我們把可燃物開始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做着火點。

[演示]探究實驗

[討論]:

1、實驗中鐵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2、鐵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3、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在通入氧氣後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4、綜合上述討論,可得出燃燒需要那些條件?

[歸納小結]

1、燃燒的定義

2、燃燒的條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爐裏添煤,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爲什麼?

2、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爲什麼?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煤夾出來,煤能繼續燃燒嗎?

思考、討論:

說明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

觀察實驗

需要達到着火點

需要氧氣

需要氧氣

需要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着火點

思考、回答

根據探究實驗,推導出燃燒的另外兩個條件,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

根據討論,有學生自己得出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有成就感。

進一步鞏固燃燒的條件

[過渡]燃燒的火會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有時也會帶來災難。那麼如果發生了火災,我們應該怎麼滅火呢?可以根據所學的燃燒的原理進行思考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設問]根據燃燒的條件,我們應該如何來滅火呢?

[演示]實驗7-1

[小結]滅火的原理

[討論]根據滅火的實例,分析滅火的原理。

[活動與探究]滅火器的原理。

[媒體展示]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討論]

1、隔絕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降低溫度到着火點以下。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小結]談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麼?

[作業]習題

7板書設計

課題1燃燒和滅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質燃燒的條件:②與氧氣(或空氣接觸);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③溫度達到着火點。

①可燃物與助燃物;

二、認識燃燒:②現象:發光、放熱;

③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離可燃物;

四、滅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溫度到物質着火點以下;破壞其一,燃燒熄滅

③隔絕空氣(或氧氣)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案 篇八

《常見的酸和鹼》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常見酸鹼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

(2)瞭解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3)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2)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善於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運用酸鹼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濃硫酸的腐蝕性。

3、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酸鹼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2、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白醋、蘋果汁、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試管(若干)、牽牛花、萬壽菊、蝴蝶蘭花、玫瑰、月季、紫甘藍、硫酸、玻璃棒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聽說過、接觸過酸和鹼嗎?

【交流回答】

接觸過的酸有:碳酸、醋酸、鹽酸、硫酸;鹼有:氨水、石灰水、燒鹼。

【提出問題】

用什麼較簡單的方法區分酸和鹼呢?

【展示交流】

請同學們做教材P50實驗10-1,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並理解教材P51內容,歸納什麼叫指示劑?指示劑遇酸和鹼溶液變色有什麼規律?

【閱讀回答】

石蕊試液遇酸溶液變紅,遇鹼溶液變藍;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鹼溶液變紅。

【提出問題】

請同學討論白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鹼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氫氧化鈉是鹼溶液。

【歸納總結】

檢驗溶液酸鹼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若溶液呈紅色,則說明該溶液爲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藍色,則說明該溶液爲鹼性溶液。

【過渡】

酸鹼指示劑的種類很多,不只是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劑隨處可見,同學們可通過後面的活動體驗一下。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51“探究”進行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

【展示交流】

實驗完成後請各組同學展示你們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

通過上述實驗你們有什麼新的發現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劑,如牽牛花、蝴蝶蘭花、玫瑰、紫甘藍。

【過渡】

上面我們學習了酸鹼指示劑,並熟悉了幾種酸和鹼,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幾種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52鹽酸與硫酸的用途,並熟記它們的主要用途。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完成P53實驗10-3並作好實驗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有強烈腐蝕性(即脫水性),因此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膚和衣服上;其次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鹼性氣體的乾燥劑。

【活動與探究3】

教師先分步演示,要求學生觀察、感知後探究出原因。教師先演示P53實驗10 -4,第一步:向小燒杯中傾倒20毫升水,再沿燒杯內壁注入10毫升濃硫酸,此時不攪拌;第二步:學生近距離觀看無色液體分爲兩層,分析討論原因,第三步,邊攪拌混合液邊讓同學們摸燒杯的外壁。教師再按圖10 -6演示實驗,強調稀釋濃硫酸方法不當時導致的危害。學生作好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溶於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故燒杯外壁發燙,另外水的密度比濃硫酸小,浮在濃硫酸表面,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向四周飛濺。若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後的正確處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塗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於嚴重者應儘快送到醫院治療。

特別提醒:在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裏並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裏。濃硫酸具有腐蝕性的原因在於它的脫水性。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酸鹼指示劑,熟悉了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鹼溶液中的變色規律,並能利用這一點檢驗溶液的酸鹼性,另外瞭解了幾種常見酸的性質與用途。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九

知識目標

在理解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有關反應物、生成物質量的計算;

通過有關化學反應的計算,使學生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並掌握解題格式。

能力目標

通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聯繫實際的學風,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質和量是辨證統一的觀點。

教材分析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對初學者來說應嚴格按照課本中的五個步驟方法和書寫格式來進行計算。即①設未知量;②根據題意寫出配平的化學方程式;③寫出有關物質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題。這樣做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解這種題要求對化學計算題裏有關化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題意能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如果化學方程式中某個物質的化學式寫錯了,或者沒有配平,儘管數學計算得很準確,也不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可見正確書寫並配平化學方程式是順利解答化學方程式計算題的關鍵要素。

化學計算題是以化學知識爲基礎,數學爲工具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它不僅要有化學學科的思維方法,還應有紮實的數學功底。

解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要求什麼,設未知量纔不至於盲目。第二是將題目中給出的化學變化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依題意找出已知量。然後按解題步驟進行。同時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懼怕化學計算,要相信自己。基礎不好的同學要先做些簡單的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逐漸體會將數學的計算方法與化學知識有機結合的過程。然後再做較難的題目。基礎好的同學應具有解一定難度題目的能力。在國中階段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題,較易的題目是運用數學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即設一個未知量,一個等式關係。中等偏難的題,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識。計算過程難度並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驟多,稍微麻煩些。難度主要體現在如何設好多個未知數以及找出這些未知數之間“量”的關係式。總之,要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和數學知識水平,加強化學計算的訓練,以求達到熟練掌握解化學計算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議

本節只要求學生學習有關純物質的計算,且不涉及到單位的換算。計算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含義的基礎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應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義的基礎上的,要製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應物。所以在教學中要將化學方程式的含義與計算結合起來。

化學計算包括化學和數學兩個因素,其中化學知識是化學計算的基礎,數學是化學計算的工具。要求學生對涉及的有關化學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學方程式的正確書寫及配平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作解題格式的示範,通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加深理解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質及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的,質和量是統一的辨證觀點。本節課可採用講練結合、以練爲主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重、難點: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教學過程:

引入: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爲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變化和質量關係。那麼,化工,農業生產和實際生活中,如何通過質量關係來計算產品和原料的質量,充分利用,節約能源呢?本節課將要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就是從量的方面來研究物質變化的一種方法。

投影:例一 寫出硫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敘述出各物質之間質量比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氣中完全燃燒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氣中完全燃燒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時消耗氧氣的質量是__________克。

討論完成:

S + O2 點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與32 份氧氣完全反應,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學生練習1:寫出磷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計算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_____________。現有31克白磷完全燃燒,需要氧氣__________ 克,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克。

小結:根據化學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質間的質量比;根據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質的質量,計算求出未知物質的質量,此過程就爲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板書:第三節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投影:例2 加熱分解11.6克氯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板書:解:(1)根據題意設未知量;設可得到氧氣質量爲x

(2)寫出化學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關物質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 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氣。

學生練習,一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學生練習2:實驗室要得到3.2克氧氣需高錳酸鉀多少克?同時生成二氧化錳多少克?

練習3 用氫氣還原氧化銅,要得到銅1.6克,需氧化銅多少克?

分析討論、歸納總結:

討論:1.化學方程式不配平,對計算結果是否會產生影響?

2、化學方程式計算中,不純的已知量能帶進化學方程式中計算嗎?

投影:例三 12.25克氯酸鉀和3克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完全反應後生成多少克氧氣?反應後剩餘固體是多少克?

學生練習:同桌互相出題,交換解答,討論,教師檢查。

出題類型(1)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2)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小結: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要求

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需將純量代方程

關係式對關係量

計算單位不能忘

關係量間成比例

解設比答要牢記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例2.加熱分解11.6克氯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解:(1)根據題意設未知量;設可得到氧氣質量爲x

(2)寫出化學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關物質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氣。

小結: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要求

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需將純量代方程

關係式對關係量

計算單位不能忘

關係量間成比例

解設比答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