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熱空氣和冷空氣

教學目標

1、探究過程和方法:通過實驗學會由看風向來了解冷熱空氣的對流 ;會分析風的形成和流動,熱空氣上升

2、知識與技能:知道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瞭解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興趣研究空氣的其他性質;樂於親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慾望。

課前分析及準備

氣球、蠟燭、紙蛇、水槽、蚊香,有關孔明燈及熱氣球的資料

學生

一、導入

1、上節課我們發現了空氣的什麼性質?

2、把書翻到P6,這課的標題是“空氣是會流動的嗎”,又是個問題,先來說 說你看到這個課題有什麼想法?

3、把你們的假設寫在課題的後面,這節課我們一起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還要研究空氣是怎麼流動的。 板書課題 學生把自己假設的答案寫在書上

二、自主學習

1、風的形成

(1) 請一個同學來吹個氣球,如果對着臉放掉氣球中的氣,你有什麼感覺?

(2)這樣流動的空氣就是風。

(3)我們已經知道了空氣是會流動的,而且流動的空氣就是風。那課題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啊,我們這堂課上完了嗎?有關空氣流動,你還想知道什麼? 小組討論體驗 板書 流動的空氣 風 從學生的提議中選取“空氣是怎樣流動的”問題

2、空氣的流動

(1)研究熱空氣的流動

① 空氣也是分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我們先來研究熱空氣的流動

② 我這裏有個會“跳舞”的紙蛇,先來看看蛇是怎麼“跳舞”的

③是什麼力量讓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蠟燭上方和側面,你感覺到了什麼?有能說明什麼呢?

⑤通過這2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2)研究冷空氣的流動

① 熱空氣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氣會是怎樣流動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過冷空氣的流動嗎?打開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氣是下沉的 板書 熱空氣 演示P6實驗二 小組先實驗再討論,記錄觀察結果 適當點撥 讓學生自我總結板書 上升 板書猜想答案(下沉)

3、冷熱空氣的對流

(1)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怎麼能形成風呢?想個辦法,讓我們大家能看到空氣的對流呢?

(2)演示P7實驗,用蚊香的煙霧流動表示

(3)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用實物投影展示 把觀察結果寫在P72

(4)你能說說冷熱空氣是怎麼對流的?

4、熱空氣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個地方的空氣冷熱不同,它們會怎樣?風是怎麼形成的嗎?

(2) 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人發明了一些可以飛行的物體,你知道有什麼嗎?

(3)請學生介紹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 畫流動圖 板書 熱氣球孔明燈

三、課外拓展1、製作熱氣球、孔明燈

這裏學生對熱空氣會往上流動還不是很理解,從而使學生產生了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師演示了“孔明燈”並重點講解了利用熱空氣上升和冷空氣會下沉的原理,來正確使用空調的方法。

教學評價及反思

板書設計

空 氣 是 流 動 的嗎

空氣是會流動的 熱空氣 上升

冷空氣 下沉

熱氣球 孔明燈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二

教材簡析

《彈簧測力計》是四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的第4課。教科書從拔河比賽入手,引領學生體會拔河比賽時雙方之間力的大小的較量,由此聚焦本課的研究主題——測量力的大小。

本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節,力是有大小的,要想知道力有多大,需要用到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本課的問題聚焦在認識彈簧測力計上。第二部分“探索”環節,包含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初步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包括感受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作的;第二個活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是本課的重點。第三部分“研討”環節,主要包括兩個關鍵的討論問題: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和簡單原理;第二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彈力的概念,把對橡皮筋和彈簧被拉伸產生的彈力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第四部分“拓展”環節,用橡皮筋製作彈簧測力計,學生通過製作活動加深對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測力計的刻度和力的單位“牛頓”的認識。

在前面三課學習並瞭解拉力、反衝力、彈力對物體的作用之後,本課繼續幫助學生認識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明白測量力大小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並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彈簧測力計常常被叫做彈簧秤。學生對彈簧並不陌生,也見過用彈簧秤稱量物體的重量,但對彈簧測力計用於測量力的大小卻比較陌生,容易與托盤天平混淆,有部分同學會選擇托盤天平來測量力的大小。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要加深學生對測量力的工具的認識。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但對力的單位“牛”的單位量感還比較弱,在估測和實測物體力的大小活動中要逐漸引導學生建立起對力的大小“牛”的感知。

學習目標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作的,彈簧的伸長特徵與橡皮筋相似。

3.認識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

4.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5.發展進一步研究力的興趣。

6.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7.體會到不同測量工具可以解決不同的現實問題。

8.用彈簧測力計可以測量物體的重力。

重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難點

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認識彈簧測力計嗎?研究運動和力時,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一種工具。觀看視頻資料《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學生任務:各小組進行討論和分析,回答問題。

通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了解學生是否瞭解測量力。

講授新課

認識彈簧測力計。

1.彈簧測力計的基本構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彈簧測力計(彈簧秤)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提環——當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彈簧——受力時彈簧伸長,產生彈力。

指針——指示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標明力的刻度值。

掛鉤——掛被測量的物體。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用力慢慢拉彈簧,可以看到彈簧隨着拉力的變大逐漸伸長;拉力慢慢減小彈簧逐漸縮短。由此可見,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結論: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的原理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3.認識刻度板。(1)認識力的單位。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它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的。

(2)認識最大測量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有不同的最大測量值,我們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時候,不能超過這個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就是它的量程。

(3)認識分度值。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數值,就是該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①應該弄清刻度板上每一大格代表多大的力,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力。②讀數時,注意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0.1N的力。觀看視頻資料《認識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1.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

2.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

實驗目的: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實驗材料:一個量程爲10N的彈簧測力計,一個鉤碼,一個筆袋,個空水杯,一串鑰匙,一張記錄單。實驗步驟:(1)用手拉一拉彈簧測力計,分別使指針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2)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輕重的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先估測一個物體對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記錄下來,然後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實驗記錄:

物體名稱

估測力的大小

實測力的大小

科學課本

4.5N

3.5N

筆袋

2N

1.7N

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

5N

4.9N

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可以較爲準確地測量出一些物體對它拉力的大小,這個拉力也就是物體本身的重力。觀看視頻資料《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彈簧測力計的彈力是怎樣產生的?怎樣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物體掛在掛鉤上,使得彈簧自然伸長,從而產生彈力;使用彈簧測力計時先調零,測量之前要進行估測,選擇適當量程的彈簧測力計……

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有彈力?這些彈力是怎麼產生的?

撐杆跳高是田徑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雙手握住一根杆子,經過快速地助跑後,藉助杆子反彈的力量,使身體騰起,躍過橫杆。橫杆的另一面經常放一層厚厚的海綿墊,運動員落在上面,以免摔傷。撐杆是藉助杆子彎曲後產生的彈力,而海綿墊在受到壓力變形後也會產生向上的彈力。健身球是用橡膠製成的充氣球,富有彈性,能承重400千克,可以用來做健身球操,訓練胸、腹、背、臀、腿等處的肌肉。健身球的彈力是由橡膠及球內空氣受壓後產生的`。跳板是跳水池邊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長板,它利用長板受壓彎曲後產生的彈力,將人彈起。蹦牀是兒童經常接觸的娛樂及運動設施,它是由網面及四周的彈簧受力變形後產生彈力使上面的人高高彈起的。

生活中的彈力

(班級記錄表)

撐杆和海綿墊

杆子彎曲及海綿墊受壓變形後產生的彈力

健身球

橡膠及球內空氣受壓後產生的彈力

跳板

長板受壓彎曲後產生的彈力

蹦牀

網面及四周的彈簧受力變形後產生的彈力

鼠標

內部彈簧受壓後產生的彈力

頭繩

橡皮筋受力變形後產生的彈力

弓箭

弓柄受力變形後產生的彈力

......

......

用橡皮筋、硬紙板、曲別針製作一個測力計。怎樣標畫出這個測力計的刻度呢?1.製作橡皮筋測力計。製作材料:曲別針、硬紙板、橡皮筋、標準物(如鉤碼)、筆、直尺等。

製作方法:用曲別針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紙板上,另一端用曲別針當掛鉤,用筆標出橡皮筋靜止時最下端的刻度(0)。2.正確標畫出橡皮筋測力計的刻度的方法。先用鉤碼等已知質量的物體作重物,在硬紙板上標出1N、2N、3N等一大格刻度,然後在每一大格間平均劃分10份或5份,標出數值。注意:刻度的劃分應該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範圍內。3.兩種不同方法制作的測力計的特點。(1)用一根較細、較長的橡皮筋可以製作比較靈敏的橡皮筋測力計,用來測量較小的力。(2)用一根橡皮筋製作的測力計的特點:橡皮筋彈力小;最大測量值小些;同樣大的力,刻度大些,測量精確度高些。(3)用兩根橡皮筋製作的測力計的特點:橡皮筋彈力大;最大測量值大些;同樣大的力,刻度小些,測量精確度低些。

針對彈簧測力計準備交流與討論。

學生實驗,填寫實驗記錄表。

準備測量的物品。

強調先估測,再實測。

估測一個,實測一個。

多測量一些物體後,要儘量估計得準確一些。

測量完材料盒裏的物品後,測量自己身邊的物品。

通過比較體驗不同物體的重力大小。

學生先交流。

學生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認識彈簧測力計的主要構造是彈簧,利用“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作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因此給學生的測力計建議使用能看見彈簧伸長變化的。

學生通過橡皮筋測力計的製作活動,加深對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刻度和力的單位“牛頓”的認識。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基本結構,如何使用它測量力的大小。還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作的,彈簧的伸長特徵與橡皮筋相似及力的單位是牛頓。

板書

彈簧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的構造

調零、平視、量程

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受力大,伸長長

力的單位:牛頓,符號“N”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學情分析

本課在學生認識了空氣存在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有關空氣的知識,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製作,認識到空氣受熱以後體積膨脹、重量減輕、會上升的性質,同時瞭解熱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熱氣球上升的過程,知道科學探究要以提出問題開始,能對問題設計研究過程,並對結果進行評議,體驗成功的喜樂和探究的樂趣。

2、在探究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尊重事實的良好品質。

3、認識空氣受熱後體積膨脹,比同體積冷空氣輕,會上升的性質

教學重點

熱氣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熱氣球上升的原因。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氣球、手絹、塑料袋、自制小紙蛇。

教師準備:有關熱氣球的課件、有關的實驗材料:酒精燈、蠟燭、香、火柴、支架、手絹、氣球、塑料袋、自制小紙蛇、記錄表等。

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做個慧眼辨真假的小遊戲,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來判斷下面圖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圖工廠煙囪冒出的濃煙直衝雲霄;第二幅圖點燃的香菸飄出的煙指向地面;第三幅圖饅頭蒸熟了,第四幅裏的水壺裏的水開了;第五幅熱氣球點火升空的錄像)從而導入新課。

1從剛纔播放的課件中你們看到了什麼?

2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嗎?(冒出的煙和氣都往上走。)

3看熱氣球升空的錄象。

4五彩繽紛的熱氣球飛上了天空,關於熱氣球的祕密有許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呢?(板書課題)

5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研究"熱氣球的祕密"板書課題(熱氣球上升的祕密)。

提出問題:

1要研究熱氣球就要先製作一個熱氣球,如何製作一個熱氣球?需要什麼材料?

2熱氣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3熱氣球爲什麼能飛到飛到空中去?

4熱氣球升到空中後又是怎麼樣降落下來的?

從這些現象中提出問題是?這一活動的指向是列舉一些物體能上升的實列,一再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己的問題,激發學生大膽猜想,產生探究的慾望。有利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二探究體驗解決問題

一、猜想與假設。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熱氣球就要先做一個“熱氣球”。

2小組討論:如何來製作一個熱氣球?需要什麼材料?

3學生彙報,小組間討論交流。

4學生試驗,教師指導。

5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和發現。

6師生。

二: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1、鼓勵學生動手實驗。

引導學生彙報自己的猜想。

2、通過學生的回答;:空氣受熱後體積會膨脹,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就會上升,熱氣球上升升時就會讓塑料袋升上去,這就是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教師板書:

空氣受熱/、體積膨脹、熱空氣變輕、會上升。

三:1生活中熱空氣上升的現象和應用有許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實熱空氣會上升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們

發現並加以利用了。觀看錄象。(播放孔明燈升空的錄像)

3從古到今人們都會利用熱空氣做事,請同學們也來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作一個熱空氣驅動玩具,併爲他起個好聽的名字。

4學生製作熱空氣驅動玩具。(風車/馬燈/走馬燈/紙蛇/降落傘等)

5學生展示作品。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換意見和想法: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試驗,引導學生全班交流,還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生1:用手放在點燃的蠟燭的上方,感覺下有沒有向上的熱氣。

生2:可以放一個塑料袋在蠟燭的上方,讓塑料袋的口朝下,有過塑料袋鼓起來後會上升,就說明熱空氣可以讓塑料袋升到空中,這個和熱氣球差不多。

生3:蠟燭的火焰要離塑料袋遠一些,這樣就不會燒壞塑料袋。

小組試驗時分工明確,還要做好實驗記錄。

同學們的建議都很好,各小組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幾點,(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

學生:熱空氣會上升。

廚房的抽油煙機、炒菜產生的熱量、洗完後晾的衣服、孔明燈

認識實驗材料是探究實驗的基礎。

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讓學生安全有效的去實驗。學生進行猜想假設,紙蛇和塑料的在蠟燭的上面會是什麼現象?學生分小組討論並進行分組試驗。

學習課本中關於熱氣球的資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爲課下作業

三拓展延伸 應用創新

這節課,大家研究的很認真,通過研究,我們不僅充分感受到了熱空氣,還知道了,熱空氣上升是利用了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結合今天你對熱氣球上升祕密的研究和發現,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熱氣球,並能設計出更好的熱氣球驅動玩具。

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學生通過在生活中的觀察,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將課堂上的內容延伸到課外,使下課鈴不再作爲課堂學習的終點,而成爲學生後繼學習的一個起點,繼續翱翔於更廣闊的學習天空。

板書設計

13熱氣球上升的祕密

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會上升

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熱空氣上升的祕密。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中的現象,通過學生的觀察引出課題,同時讓學生分組進行假設討論,從而進行分組試驗的出結論,教師進行。最後,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熱空氣上升的現象並能夠對現象進行解釋。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後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鍛鍊身體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有利於身體健康。

2、過程與方法: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教學重點:

瞭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後,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教學難點:

瞭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後,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教學準備:

吸耳球、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關運動的錄像。(播放學生跑步後的體徵表現,如流汗、氣喘、疲憊的視頻資料)

(2)彙報交流:運動後身體發生哪些變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顧:運動後呼吸爲什麼會加快?

(3)提出問題:心跳爲什麼會加快?

二、認識心臟和心跳

1、(出示心臟模型)瞭解人的心臟是什麼樣子的?講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

2、看書瞭解心臟不停跳動是在幹什麼?

3、(播放視頻)講解:我們的心跳就是心臟在跳動,也就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心臟收縮和舒張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跳一次。

4、(播放視頻)認識心臟在收縮和舒張使血液在人體循環的過程。

5、認識劇烈運動後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臟不停跳動使血液循環過程有什麼作用?(播放一段視頻)

用一個洗耳球和塑料管來模擬心臟收縮與舒張過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運輸的形式。

總結:心跳使血液在人體內不停地循環,血液向人體各處不斷輸送氧氣和養分,同時又將身體內產生的廢氣通過肺部排出體外。那麼,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發生了什麼變化?(心跳加快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

二、課外延伸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心肺功能,身體更健康。

三、總結: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製作簡易的雨量器,並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曆”的紀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後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

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曆”的紀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製作雨量器的材料:製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徵,那麼,我們怎麼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製作說明書,嘗試製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後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三、課後作業。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測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時的雨水。

2、模擬降雨,說說你是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

四、課後總結。

五、課後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岩石,知道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蓋着。

2、觀察常見岩石的標本,瞭解岩石的外形和特點。

3、選擇一種常見的岩石,仿照花崗岩的示例,使用科學的語言對岩石進行準確、全面的描述。

4、學會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教學重點】

1、認識岩石,通過觀察,瞭解岩石的基本特點。

2、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學難點】

瞭解岩石的基本特點,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岩石標本、學生自己蒐集的岩石、活動手冊上的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47頁上的一首小詩。

你住在哪裏?

山峯、溶洞、海底……

到處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麼用嗎?

造房、鋪路、裝飾……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紀?

嗯——

讓我想想。

2、學生自由讀一讀這首小詩,想一想這首小詩描述的是什麼物質?

岩石。

3、這首小詩寫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識?

這首小詩寫了岩石來自於山峯、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鋪路、裝飾,岩石的年齡很大很大。

4、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究第五單元《岩石與礦物》,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了解常見的岩石。

5、板書課題:

16、常見的岩石。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初識岩石

1、同學們,你們見過岩石嗎?你在哪裏見過岩石?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說一說自己在哪裏見過岩石?自己見過的岩石是什麼樣子的?

3、教師出示課本48頁有關岩石的圖片,學生仔細看一看,初步瞭解這些岩石的樣子。

4、出示課本48頁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組成地球的外殼,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蓋着。

5、學生自由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步瞭解岩石的有關知識。

活動二:觀察岩石標本,瞭解岩石特點

1、教師引導:岩石究竟有哪些特點?下面我們通過觀察一些岩石的標本,來了解一些常見岩石的特點。

2、出示花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種岩石的標本,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瞭解我們本次需要觀察的常見岩石的標本。

3、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觀察這些常見岩石的標本呢?又通過什麼方法來觀察呢?

全班交流,預設:

使用放大鏡觀察岩石斷口上有幾種顏色,顆粒是大還是小。

通過使用岩石在紙上畫線等方法,來觀察岩石是什麼顏色的。

通過敲一敲、聽一聽的方法,來觀察岩石相互碰撞的聲音是清脆的還是沉悶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來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細觀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沒有氣孔、條紋或者其他花紋。

觀察岩石上是否有動物或植物的痕跡。

4、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一邊觀察,一邊完成活動手冊上的記錄表。

5、全班交流,學生說一說本小組觀測的結果以及得出的結論。

活動三:使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常見岩石

1、剛剛我們觀測了幾種常見岩石的標本,初步瞭解了這些岩石的一些特點,那麼我們該怎樣對這些岩石進行準確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課本50頁上面花崗岩的描述範例。

3、學生自由讀一讀這段文字,看一看這段文字是如何科學全面地介紹花崗岩的?

預設:

介紹岩石一般的從分佈、組成、質地、聲音、吸水性強弱、是否有氣孔等幾方面進行。

4、下面我們選擇一種岩石,仿造花崗岩的例子對這種岩石進行科學、全面、準確地介紹。

活動四: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1、展示各種各樣的岩石標本,激發學生製作岩石標本的興趣和意念。

2、教師引導:看到如此美麗的岩石標本,大家想不想動手製作岩石標本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做一做岩石標本吧。

3、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一些自己喜歡的岩石,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給老師看一看。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各種岩石。

下面,我們就把大家收集的這些岩石製作成標本。

4、出示課本50頁的下面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圖,學生認真地看一看,瞭解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

預設:蒐集→清理→判斷→裝盒→貼標籤。

5、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按照製作岩石標本的步驟,對自己蒐集的岩石進行清理、判斷、裝盒、貼標籤,然後形成岩石標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組製作完成的岩石標本。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認識、瞭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點,學會使用科學的語言準確、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見岩石。最後我們還按照步驟製作了一些岩石標本。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岩石等方法,進一步探究岩石。

【板書設計】

16、常見的岩石

岩石的分佈

觀察、認識岩石

描述岩石

採集並製作岩石標本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科學教案。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

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麼?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乾燥的頭髮,頭髮可能會怎樣?--頭髮飄起來了。頭髮爲什麼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發現了什麼?--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爲什麼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乾燥的頭髮,梳子帶負電荷,頭髮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髮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覆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髮,發現了什麼?(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後互換)小結:兩個摩擦後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八

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麪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緻的觀察纔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範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麪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麪粉在水裏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1、沙1、麪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乾淨。)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裏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彙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裏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裏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彙報:食鹽在水裏容易溶解,沙在水裏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裏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裏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麪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裏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麪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麪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麪粉在水裏的變化,然後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麪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彙報:麪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麪粉水中是什麼樣的狀態?

5、討論:麪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麪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爲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採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摺紙和過濾實驗的規範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麪要略低於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麪粉和水的混合物,並觀察濾紙,彙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二課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麪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麪粉在水裏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麪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爲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5、學生彙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麪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麼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佈

是否沉澱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裏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徵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板書設計:略

教學後記:略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認識摩擦力,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體在液體或空氣中運動時,也會產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是一種阻力。

3.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並且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過實驗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瞭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什麼是摩擦力,學會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並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彈簧測力計、木塊、有關實驗的材料、學生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嗎?爲什麼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與地面之間存在摩擦之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現象呢?

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現象,並說一說是什麼和什麼之間產生了摩擦。

3.出示課本29頁上面的幾幅插圖,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這些圖中什麼和什麼物體之間存在摩擦現象?

預設:

圖1,小女孩的身體和滑梯之間存在摩擦。

圖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圖3,運動員的身體和水之間存在摩擦。

圖4,氣球和空氣之間存在摩擦。

4.出示課本29頁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摩擦力。物體在液體或空氣中運動時,也會產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是一種阻力。

5.學生仔細讀一讀這段文字,瞭解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二:測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那麼我們怎樣去測量摩擦力的大小呢?這就需要用到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們可以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

2.出示課本30頁上面的一幅插圖,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並讀一讀旁邊的文字,瞭解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將彈簧測力計的指針調到0刻度處,使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拖動物體,使物體在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爲對物體的拉力大小,它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意思,懂得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學生試着利用彈簧測力計正確測量1到2個物體與課桌之間的摩擦力。

活動三: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請同學們來做一個預測。

預測1: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預測2: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面積有關。接觸面面積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觸面面積越小,摩擦力越小。

預測3: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本身的重量有關,物體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2.出示課本30頁的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實驗的方法和要求分別是什麼?

全班交流。

實驗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實驗預測: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實驗材料:長方體木塊、彈簧測力計、桌面、塑料墊板、砂紙等。

實驗方法:將小木塊分別放在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上,用彈簧測力計拖動小木塊,分別測量出小木塊與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之間的摩擦力。

實驗要領:本次實驗中保持不變的量是物體本身與桌面、塑料墊板、砂紙之間接觸面的大小,改變的量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實驗每一種情況,做三次實驗,然後取平均值。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得出實驗結論。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並交流實驗結論,教師小結: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剛剛這個實驗我們僅僅驗證了預測一的說法,下面請同學們繼續實驗,驗證預測二和預測三的說法是否準確。

學生分小組繼續實驗,驗證預測二和預測三的說法。

4.全班交流,教師總結:通過剛剛的實驗,我們發現,摩擦力的大小,不僅僅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還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和物體本身的重量有關係。

5.小結: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物體本身的重量都有關係。

活動四:研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1.物體在水中運動也有阻力,這個阻力來自於物體本身與水之間的摩擦力。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減小液體的阻力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解決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31頁上面的第一幅圖,引導學生看一看,並讀一讀旁邊的文字,瞭解實驗方法及要求。

實驗目的:探究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

實驗預測: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實驗方法:在一個塑料瓶裏裝大半瓶洗潔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狀的模型,將這些模型同時放入塑料瓶,仔細觀察,比較它們下沉的速度。

實驗要領:

塑料瓶裏放的是洗潔精,這樣做出來的效果會好一些。

這些不同形狀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來的。

3.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要求進行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全班交流,說一說實驗現象,並說一說從這個實驗中得出了什麼樣的結論?

4.教師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大小與物體本身的形狀有關係,水滴形的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們要減小液體的阻力,就儘量的把物體的形狀設計成流線狀。

5.出示有關流線體的知識。

流線體通常指的是前圓後尖,表面光滑,與水滴相似的形體。

具有流線體形狀的物體在流體中流動時,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車、火車、飛機、潛水艇、輪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線型。

6.流線型的運用。

出示大海中的鯨魚和海豚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鯨魚和海豚的外形,認識到它們的外形是流線體,這樣的體型有利於減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討論:如何減小飛機、火箭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呢?

飛機、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來自於空氣,要想減小飛機、火箭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飛機火箭的外形設計成流線型,這樣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動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過在有些地方,人們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卻需要減小摩擦力。

2.出示課本31頁下面的5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這些情境中,是要減小摩擦力,還是要增加摩擦力,爲什麼?

預設:

圖1,給自行車車軸上潤滑油是爲了減小車軸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這樣騎車更省力一些。

圖2,加深輪胎花紋是爲了增加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防止輪胎打滑,出現安全事故。

圖3,運動員在手上塗抹鎂粉,是爲了增加手與杆子之間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爲出汗而打滑。

圖4,冰壺比賽中刷冰,是爲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減小冰壺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冰壺滑得更遠。

圖5,給輪胎套防滑鏈,是爲了增加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防止輪胎因爲地面結冰而打滑。

3.除了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或者減小摩擦力的呢?

4.學生列舉生活中減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預設:

增加摩擦力有繩子上面有花紋;礦泉水瓶蓋子上有豎直的花紋;在皮帶傳送中,拉緊皮帶,並在皮帶上上皮帶蠟。

減小摩擦力有旱冰鞋底下裝有圓輪,是在相同條件下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摩擦力;機械手錶戴久了要給它上油;磁懸浮列車;拉桿箱下面裝上輪子;兒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動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學會了測量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瞭如何減小液體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我們經常會根據實際需要減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進一步瞭解摩擦力。

【板書設計】

10.摩擦力

研究與測量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減小液體阻力:

流線狀的物體

阻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人體根據外觀特徵可以分爲頭、頸、軀幹、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做事情的不同人體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直接觀察到,內部的特點可以藉助一些工具觀察到。

2、過程與方法:能夠應用觸摸、手捏、聽等觀察方法並結合體驗活動,瞭解身體內部的結構。能夠根據觀察目的的不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觀察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在對人體的觀察活動中,將想象與實際的觀察區分開,保證觀察活動的真實性。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教學重點:

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

教學難點:

觀察身體內部器官。

教學準備:

空白紙、放大鏡、尺子、人體基本結構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動物的本領和它們的身體特點有關。

1、提出問題: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蟲能手,青蛙爲什麼善於捕蟲?老鷹爲什麼能抓住機靈的老鼠?啄木鳥爲什麼能吃到樹幹中的害蟲?

2、放映錄像帶:青蛙的眼睛、後腿、舌頭具有善於捕蟲的特點,膚色用僞裝來保護自己;老鷹有堅硬而帶彎鉤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適於捕捉老鼠;啄木鳥的嘴尖尖的適合啄食隱藏在樹幹中的蟲子,爪子兩趾在前兩趾在後,適於抓住樹幹。

3、小結:動物的本領和它們身體的特點有關係。

4、引出課題:人有哪些本領?人爲什麼這樣有本領?今天我們來觀察自己的身體。

二、觀察人的身體。

1、觀察身體的外形。

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

讓學生觀察到人體可以分成頭、頸、軀幹、四肢幾個大的部分外,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把這些大的部分再劃分爲小的部分。如軀幹部還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體是左右對稱的。

(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從頭頂開始,通過鼻尖畫一條線,把人的身體分爲左右兩部分,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人體是對稱的。這裏要求學生具體說出怎樣對稱。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人體的左邊和右邊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僅大小、長短、粗細、顏色、形狀而且位置都是一樣的,即一一對應的

(2)讓學生親自體驗身體左右對稱這種結構的好處。

活動:①體驗用兩隻眼睛看,比用一隻眼睛看到的範圍廣;

活動:②讓學生體會兩隻眼睛比用一隻眼睛看得準確;

活動:③讓學生先用兩隻手系紅領巾,接着用一隻手系紅領巾,讓學生體會兩隻手比一隻手做事方便靈活;

活動:④讓學生體會如果兩隻腳不一樣長,彎腰、上臺階、轉向都會很不方便,身體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觀察身體的內部。

出示人體外表的輪廓圖,讓學生綜合想象一下人體的內部是什麼模樣?

(皮膚下面是什麼、肌肉下面是什麼、骨胳包着的是什麼,血管和神經怎樣分佈……)

4、身體怎樣工作:

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體活動,讓學生在對活動的體驗中,利用泡泡圖的方式把活動中多個身體部分共同參與的情況表現出來。

思考:如果按照人體工作的類型劃分,我們可以怎麼看待人體的組成呢?

三、課的延伸。

問題:直立行走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徵之一,請查閱資料瞭解人體具備什麼樣的結構特點,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課後總結:

1、人體從外形上看,分爲(頭)、(頸)、(軀幹)、(四肢)四部分。

2、人體的左右兩部分是(均衡)、(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