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用科學思維的方法開展調查,並對各種現象進行解釋。

(2)初步運用圖畫、圖表、書面報告等形式,交流調查研究活動的方案和結果。

(3)能初步運用實驗方法,說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家鄉水資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資源已被污染的情況。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魚在污水中的表現,體驗水污染對生命的危害。

(2)通過查閱資料,感受水污染對人類生存環境、人體健康所造成有破壞和影響。

(3)經歷考察家鄉水的過程,積極提出保護水源,減少污染的建議。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準備學校附近一些水資源的圖片資料。準備一些污水。

2、學生準備:自帶一些洗滌用品。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2、引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說說周圍的水資源情況:

(1)在你家或我們學校附近,你觀察到的這些水資源,你對他們有什麼瞭解?或者說你對這些水有想說些什麼?

(2)學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問題:

(1)教師根據回答列出幾個小專題:

A、家鄉水資源狀況;

B、污水對動物的影響;

C、污水給工農業生產、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組選擇研究課題並制定研究計劃:

(1)根據以上的幾個問題,選擇一個,4人小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計劃。

4、外出考察: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外出考察並完成考察報告。

5、整理階段。

課後把自己考察的情況,做認真的分析,可以查閱一些書籍等資料,結合自己的研究寫出自己的研究性報告。報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況分析、各種建議等。

6、完成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各組將研究報告貼在班級黑板報中。

(三)課後延伸:

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考察項目,繼續查閱有關資料,完善自己的研究報告。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爲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範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爲可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遊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裏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佔優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於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彙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彙報板書。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換瓶、比杯數、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後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彙報結果。

(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裏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麼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麼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藉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麼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據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麼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測量的結果相同嗎?你們認爲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麼辦法能使結果統一?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爲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個小組的實驗桌裏面都放着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現了什麼?(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麼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後彙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後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後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鏽、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瞭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製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麼做的,幹什麼用的。

(1)學生彙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麼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後彙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後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爲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爲他們不會生鏽、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麼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彙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後作業。

用泥土製作一個陶瓷模型。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 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 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徵有所瞭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提問題,不解釋爲什麼。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佔據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於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生什麼現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爲”。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後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五

【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麼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瞭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摺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並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繫生活實際。

【科學概念目標】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並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2、發展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學習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觀察並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

冬天河裏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麼變化?冬天河裏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

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乾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麼?(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後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麼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製品和橡皮泥製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麼變化(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①學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實驗邊記錄下來,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實驗結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麼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3:它們變化後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摺紙模型,進行簡單的製作。

(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改變了形狀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節結束後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後續研討。)

活動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製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製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並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後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是還是橡皮泥。)

(展示環節結束後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後續研討。)

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後還是紙嗎?(引出下一環節)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

教師引導:水結冰後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製作泥人後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後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徵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並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離。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

4、瞭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

【板書設計】

8、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材料看到了什麼現象

紙形狀變化大小變化

橡皮泥形狀變化大小變化顏色變化

水形態變化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們爲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麼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麼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裏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裏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彙報。

鋼鐵、不鏽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現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後作業。

課後研究家裏的物品都是些什麼東西做成的?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瞭解更多的事情。

2、通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教學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瞭解更多的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水槽、橡皮泥,水杯、鹽、細鐵絲。

2、學生準備:橡皮泥、鋁箔、潛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雞蛋或土豆、硬幣、針線。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準備:記錄卡、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門新課——科學,誰能說一說,你認爲科學課上我們會做些什麼?”(學習科學知識,觀察,做可實驗,進行科學考察等活動) “對,科學課上我們就是要記性一些觀察、實驗,要親身經歷一個個的認識周圍環境,認識周圍事物的探究活動,在研究、認識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可不要小看這一個個的活動,今天我們人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學家在觀察、實驗、研究活動的基礎上獲得的。誰知道一些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科學發現的故事?能講給大家聽嗎?”

二、學生自主學習。

1、看圖上的樹。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第2頁,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一棵大樹,葉子,枝條,莖……) 讓學生把看到的記錄在活動本上。

2、回憶曾經看到的樹。 師:“你在大樹前看到過什麼?” (生說出記錄) “想再去看一看嗎?” 生在說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用記錄的詞語:嫩綠、綠葉、黃葉;大樹、小樹;綠皮、幹皮等

3、觀察一棵樹。

(1)討論觀察方案。 師:“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麼?” “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2)組織學生到學校的大樹前開始活動。 (讓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學生把看到的記錄在活動本上。

4、比較三次的記錄。 帶學生回教室,彙報交流。 師:“以前的看和這次的看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我們再去看會知道得更多?” 小結: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着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通過觀察使我們感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大樹和其他生物之間、大樹和它生活的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三、課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教學後記:

國小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低於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

2.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2.觀察、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

2.樂於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緻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發現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難點:初步建立水的形態變化與熱量變化有關係的概念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熱水、水銀溫度計、各種冰的圖片]

1.出示一杯熱水並測量水的溫度

提問:如果我十分鐘後再測這杯水的溫度,溫度會如何變化?(預設:溫度會下降一些。)

2.出示幾張各種冰的圖片。

提問:如果一直讓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麼情況?(預設:會和室內溫度一樣。如果繼續下降會怎樣呢?水會結冰。)

3.揭示課題:水結冰了(板書)

二、探索: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

1.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的實驗方法。提問:說一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今天在教室裏,我們可以怎麼做實驗?

2.學生相互合作,測量水結冰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同時體會變化過程中的熱量變化。

在活動中,教師要提醒學生:

(1)做兩次標記:第一次是試管中倒入清水後(爲了便於觀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試管中的水完全結冰後;兩次用不同顏色橡皮筋標記;

(2)溫度計插入試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動,不要碰到試管壁;

(3)仔細觀察水結冰的變化過程,需要把試管經常拿出來觀察是否開始結冰,當水開始結冰時,記錄溫度。

(4)冰塊儘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鹽(食鹽多一些,降溫速度快一些),有利於降低燒杯內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5)因爲需要拿出來看,碎冰可能會使橡皮筋移動,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確定一下標記位置是否正確。

3.出示活動手冊第9頁,明確實驗要求,並記錄觀察比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後的試管、碎冰內加食鹽的燒杯、碎冰內不加食鹽的燒杯、直尺、水銀溫度計]

1.學生反饋交流:水在什麼條件下會結冰?

小結:當環境溫度低於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0℃時。

2.提問:水結冰後有哪些變化?

水結冰後佔據了更大的空間。

3.冰還是水嗎?

引發學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種物質。

4.爲什麼燒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層白白的?它是冰嗎?和試管裏的冰一樣嗎?它是哪裏哪裏來的?和哪些現象類似?

燒杯外的水蒸氣遇冷(0℃以下)凝結成霜。不是冰,不一樣。(當外界溫度較高時,也會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鹽,有什麼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鹽可以讓冰在同溫度下融化,這樣有利於降低實驗的溫度,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態的冰能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的水、試管、燒杯、清水]

1.提問:水結冰這種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

好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給人們行走帶來了不便。

2.出示裝有冰的試管。提問:我們有什麼辦法能把冰取出來?

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科學?你爲什麼這麼想?

3.提問:固態的冰在什麼條件下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呢?

學生猜測。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

【板書設計】

3.水結冰了

水(液態)凝固(0℃或0℃以下)冰(固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