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一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裏溶解了》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鑑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麼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於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一)故事引入,質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於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瞭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彙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瞭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彙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瞭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摺,再對摺,然後把濾紙打開,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溼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着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彙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後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瞭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後,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佈在水中,並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佈置課外作業,

學生課後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瞭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瞭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於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瞭解學生關於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麼瞭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麼?生物爲什麼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於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並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瞭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於化石你們知道些什麼?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麼是化石?化石有什麼作用?化石是怎麼形成的?”等問題,用於展開後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麼?化石是什麼?”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爲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瞭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麼。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後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爲桫欏、水鬆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爲桫欏葉化石。由於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岩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瞭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於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麼生物的化石。

關於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麼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於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蹟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於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於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於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麼是遺蹟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魚。

魚死後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於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屍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屍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佈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瞭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徵、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蒐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麼?”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着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麼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麼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徵,推測它們分別吃什麼。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於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爲殘暴的恐龍。

長着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徵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徵。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爲: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蒐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後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後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爲活化石。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三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www.本站baihuawen本站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並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爲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瞭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裏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麼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並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着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爲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爲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於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瞭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並思考你有什麼啓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後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佔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並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製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篇四

教學內容:課本第2-10頁。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2、學習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驗證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教學準備:玻璃杯、蠟塊、生鏽的鐵釘和無鏽的鐵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現在各種現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着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問題,並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於水、和麪、冰雪融化、鐵製品生鏽這些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後及過程的現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象及做好記錄,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後,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象。

(三)活動三:鐵鏽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鏽的鐵釘和無鏽的鐵釘,並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鏽,然後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鏽和鐵。

3、用磁鐵靠近鐵鏽,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鏽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鏽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3、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鏽這樣的變化呢?並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隻手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溼潤,倒出多餘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溼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蠟燭燃燒後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三、教學後記: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課 混合與分離 篇五

教學內容:課本第11-15頁。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物質混合與分離的一些基本操作,並從中體會有的物質變化可逆,有的物質不可逆。

2、學習幾種混合與分離的操作方法。

3、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混合後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準備:玻璃杯、鹽、水、沙……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主題人物在廚房裏不小心將鹽撒到水裏了。要想重新獲得鹽,應該怎麼辦?引出課題:《混合與分離》。

二、新授

活動一:物質的混合。(明確是兩兩混合)

1、讓學生認真觀察混合前各物質的特點,並寫出混合後可能出現的現象。

2、學生按照書中的提示進行混合。

3、在燒杯中進行實驗,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質攪拌均勻。

4、仔細觀察,將混合前後的物質做對比。

5、閱讀資料P14。

6、拓展:分離鹽和水。安照書本P14-15頁的四個步驟進行實驗。

活動二:分離混合物。

經過討論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採用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過靜置的方法分離;沙和綠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篩子篩去較細的沙子(如果綠豆較少,也可採用直接鑷取綠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蘇打的混合物,由於有新物質產生不能用分離。

三、教學後記:初步瞭解物質混合與分離的一些基本操作,並從中體會有的物質變化可逆,有的物質不可逆。學習幾種混合與分離的操作方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並做好記錄,爲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鑽、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鑽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於鑽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鑽木取火是怎麼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將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後,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鑽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麼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麼能?

蒐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後,學生知道了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爲熱能。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隊成員彙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遊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纔我們通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隊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八

一單元 生物的演變

(4)教師提問:你們怎麼知道形成共識的內容是正確的?怎樣解決存在的爭議?

(3)觀察活動需要熬夜進行,怎樣才能堅持完成觀察活動?

(4)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簡單板書。

第二課時

一、指導思想:

鄂教版六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三單元)

4.學生自由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組織大家進行評價,最終將這些觀點統一起來。

5.學生分組實驗體會太陽熱量對水循環的重要作用。

四單元 無限宇宙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18 運載火箭教學目標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小組,並針對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確做什麼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動手辦一份小報,懂得蒐集資料是科學學習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活動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評議。

4.擴展學習與本單元科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5.願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資料和發現,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1.蒐集與自由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和圖片。

2.白紙一張,鉛筆、彩色筆、剪刀。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或閱讀一段有關宇宙單元的。

2.分析:

(1)這些資料描述了哪些內容?

(2)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瞭解過的內容?哪些是新知識?

(3)通過《無限宇宙》單元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些什麼?

(4)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教師可一一列舉出來)

3.整理和分類: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依次整理成書上的8個主題:我們的地球;我的太陽;銀河迢迢;

“神舟”飛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長二捆”,真棒!我駕飛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題可另分成一類。

二、自由組合,選擇研究主題。

1.問題:要想知道更多有關宇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哪些方法?

2.集體交流。

3.每個同學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形成合作小組。

4.提出要求:

每個合作小組按照確定的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辦一張圖文並茂的科普小報。

三、制定計劃,合作研究。

1.討論:怎樣才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辦好一份圖文並茂的科普小報?分小組討論,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補充。

2.教師小結辦報步驟:

(1)根據主題每個同學分頭蒐集相應的圖文資料;

(2)對蒐集到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篩選出辦報素材;

(3)版面設計,根據篩選出來的辦報素材進行排版,做到內容豐富,擺放美觀;

(4) 粘貼圖文資料,並進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報。

3.分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4.彙報交流。

四、佈置作業。

課後蒐集相關主題的圖文資料。

第二課時

1.交流個人蒐集的圖文資料,並進行整理和篩選。

2.學生自己辦報,教師巡視。

二、展示與評議。

1.討論:

各小組已經按要求辦好了科普小報了,那我們怎樣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我們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組討論,設計展示方案。

3.分小組展示科普小報。

4.集體交流與評議。

三、總結與交流。

1.集體交流:

(1)通過辦小報這項研究活動,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識?有哪些感受?

(2)欣賞了各個小組的科普小報後,你又瞭解到哪些天文知識?

(3)通過集體評議各組的科技小報,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麼想法?

2.提問:

在這次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3.教師小結:通過這次“自由研究”活動,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回家後繼續學習宇宙知識,瞭解更多的宇宙奧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九

過程與方法: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

●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

●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麼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

●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

●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教學步驟: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

2、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爲什麼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4、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5、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6、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7、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並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8、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9、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十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依據生活中各種現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 、能夠製作火箭及其發射器裝置。

3 、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係的實驗方案。

4 、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 、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 、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願意合作與交流。

2 、意識到能量對於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三、教學難點:

能控制變量研究能量對於物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捲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讀詩:神奇的能量。

2 、過渡: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頁的圖片。

2 、提問:這些物體靠什麼“工作或運動”?

3 、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 、師生小結:什麼是能量。

5 、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 、小結。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過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麼作用?

2 、小組比賽: 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 、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出來,並能反映出作用。

4 、學生繪畫。

5 、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 、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 、小結。

四、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 、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 、學生上臺演示並說出方法。

3 、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 、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 、製作火箭和發射器。

教師說明製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製作。展評。

6 、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麼?

(橡筋拉深後產生的能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係)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彙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麼問題?

7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 、小結。

五、鞏固應用

1 、什麼是能量?

2 、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佈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