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絕句》教案新版多篇

《絕句》教案新版多篇

絕句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利用註釋,展開想象,理解詩句,讀懂古詩。

2、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瞭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想象詩人所描繪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並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課前準備: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步入“與古人同行。”還是老樣子,進行“背誦古詩擂臺賽”。

教學內容:

一、揭示課題。

1、設境激趣

2、板書課題

3、背景簡介

課前,劉老師佈置同學們查閱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或有關杜甫大詩人的資料,誰找到了,願意把他找到的告訴大家嗎?

師小結:他一生在窮困和戰亂中度過的,但這一首詩卻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寫的,那時,一場戰亂剛過,老百姓終於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師簡介“安史之亂”)杜甫寫的這首詩就是反映當時太平環境下的情景。

二、初讀古詩,點明學法。

1、點明學法

師:平時我們學一首古詩,大體分幾步?(師生齊說五步驟。)

[第一步、讀準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詩。第四步、讀出感情。第五步、背誦默寫。]今天,我們就按這五步驟來學習《絕句》。

2、讀通古詩

(自由朗讀這首詩-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評議。)

3、小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詩,交流彙報。

四、感受意境。

1、選擇方式,感受詩意

師:剛纔我們已經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那麼,在你的腦中,是一幅怎樣的畫呢?請同學們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也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擅長畫畫的同學也可以畫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

2、展示學生作品、小結

詩人不是畫家,但勝過畫家,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麗多彩的春景圖。

3、朗讀古詩

學生用朗讀的。方式來表現這首詩。

4、描述意境

學生用描述的方式來感受詩境。(學生說)

五、讀出感情。

1、自由朗讀

師:多美的一幅畫面啊!能通過你的朗讀把這些美表現出來嗎?

(先自己讀一讀--讀給小夥伴們聽--指名讀)

2、錄音範讀

3、感情朗讀

師:是啊!船從萬里之遙的東吳而來,**之後,這條江的交通暢通無阻了,詩人可以乘舟返回故鄉與親人團聚,這又怎能不叫詩人喜上心頭呢?再讀這首詩,把詩人的這種心情讀出來。(指名讀)

六、背誦、識字、默寫。

1、指導背誦

師:這麼美的詩,不背下來多可惜啊!(學生自由讀,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齊背)

2、識字

師:懂得背誦還不夠,還要把它默寫下來。在默寫之前,我們先來識記詩中的三個生字,同學們先自己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三個生字的?

3、默寫古詩

七、總結

冊《絕句》教案 篇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6

《絕句》教案評析

師:春天在同學們的眼裏是怎樣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斕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樹葉長出了新芽,像是換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來了,大雁從南方飛回來了。

……

師:是呀,春天萬物復甦、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於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師:簡介介紹絕句與杜甫的資料,寫作背景。

(評析:以談談“春天是什麼樣的?”這一話題導入,讓學生無拘無束的說春天,帶領着孩子們進入到春天的情境中,並引導學生介紹知識點“絕句”及杜甫資料、寫作背景,這樣不僅使學生拓寬了語文知識面,也能鍛鍊學生的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生:想。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生自由讀。

師,出示生字“鸝”“鷺”。這兩個字你讀準了嗎?

指名讀。

師:誰來說說寫時要注意什麼。

生:略。描紅。

(評析:引導學生學生按“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這三個要求自學,在初步感知全詩的情況下,學會兩個生字“鸝”“鷺”,並指導學生描紅,做到讀寫合一。之後讓學生把全詩朗讀準確,爲理解詩意做好鋪墊。)

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了這首詞,你的腦海裏有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到了兩隻黃鸝鳥在枝頭歡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歸的白鷺。

生:我看到遠處的江邊停着遠道而來的船。

生:我看到遠處的高山,山頂那經年不化的積雪。

師相機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讀懂了詩意,才能在腦中形成完整的畫面。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圖畫。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心情怎麼樣?那麼,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生交流,讀。同桌互相評析。指名讀。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評析:首先,讓學生默讀古詩,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再讓學生結合所理解的詩意,上臺按古詩內容貼一貼意境圖,讓學生動手又動腦,可以監控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他們把探究中取得的收穫體現出來,以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最後,讓學生看着拼貼完整的意境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心情怎麼樣?” 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讓學生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既體現了合作性,又讓他們有一個自我閱讀的空間,更關注到本班中理解與朗讀水平不高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朗讀都能再上一個層次。)

師: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並試着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麼景物。

生背誦。

師: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於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代詩,也可以模仿絕句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小詩人們準備好了嗎?好!開始!

生:創作詩歌。

(評析:在這一教學步驟中,讓學生先背一背曾經記過的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古詩,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並提高其鑑賞能力,再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寫法,出示相關春景圖,引發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關於春天的詩。)

轉載

絕句教案 篇三

一、設計意圖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作畫、感情朗讀、課外延伸等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自由地畫,盡情地讀,輕鬆地評,任意地寫,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弄清詩句含義,展開想象,作畫配詩,感受詩人的心境。

3、瞭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三、學習重、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驗詩人作詩時歡快的心情。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感受畫面,激發興趣。

1、課件展示。

2、看到畫面,想起哪些相關詩句。

3、小結,揭示課題。

(二)流利朗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

2、交流讀。

3、齊讀。

(三)領悟詩意,想象作畫

1、師激趣: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生動、形象的好畫。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給這首詩配上畫,大家想畫些什麼?

2、出示學習目標。

①逐句朗讀詩句,參照課後註釋和插圖,理解詩意。

②根據詩意,給詩配畫,喜歡哪一句就畫哪一句,並以相關的詩句爲標題。

③小組交流展示畫作。

3、生自主、合作學習。

4、展示評議學生的畫。

重點理解翠鳴上含千秋雪泊等關鍵詞語。

5、展示課件。

①比較課件與學生畫作的不同之處。(色彩、聲音、動態美)

②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看到的畫面。

(四)體會意境,感情朗誦

1、如果你是詩人,此時此際會想些什麼?心情又是如何?

2、指名生朗讀,點評。

3、錄音範讀,生在課本上標出重音、停頓。

4、對照朗讀示意圖修改、練讀。

5、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讀、全班讀)

6、瞭解對仗。

這首詩對仗工整,如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找找詩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地方。

7、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8、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古詩朗讀擂臺賽。

9、讓生配上動作誦讀這首詩。

10、小結。

(五)體驗生活,延伸拓展

課後用幾句話描寫我們的美麗家園,能寫詩的更好!

板書設計:

絕 句

動態

靜態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以畫爲媒,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誘發熱情

上課伊始,教師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設自由和諧的教學情境,並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觀伴着輕快流暢的樂曲,學生埋藏於心靈深處的情感被撥動,詩興噴涌而出,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與畫面相關的詩句,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二)白描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作畫配詩,以畫爲媒介,爲學生走向古詩搭一座美麗的引橋。畫僅僅是手段,目的是把學生領到詩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白描畫面後,讓學生圖詩對照,對畫進行點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也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

三、反覆吟誦,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昇華了詩情。

絕句教案 篇四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構思精緻,感悟細膩,文筆優美,充滿着一種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對人生的感悟。教學時,應以朗讀、討論、想像等爲主,在朗讀中品味,在討論中體會,在想像中感悟,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麼樣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麼。由此導人新課的學習。

二、學生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散讀全文,並疏通字詞障礙。

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駢儷

褶裙 漣漪 炫耀 喧囂 天籟

聆聽 攫走 胸臆 帳惘 寂寂寥寥

2.學生自行摘抄優美詞語。

請參照“教學設計(A)”。

3.要求學生從自己所摘抄的詞語中選取三到四個說一段話,進一步體會其中某些詞語的用法。

要求學生儘量說得生動優美。

4.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劃分結構請參照“教學設計(A)”。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在文章第2、17兩段,兩次寫到了現代文明的聲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讀文章第二部分,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捉蟬之樂的?其中作者產生了哪些聯想?這些聯想的內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聽蟬的時間不同,其樂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時間聽蟬,各有什麼樂趣?

4.作者爲什麼說夏天“像一首絕句”?

5.爲什麼說蟬聲“何嘗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間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這樣,而文章說:“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這當中包含了一種什麼心態?

明確:包含了一種豁達爽朗的心境。

四、尋讀課文,品味其中的精華之處

1.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有關內容請參照“教學設計(A)”。

2.思考:這篇文章並不是想告訴我們社會百態、人生萬象,吸引我們的是作者那細緻人微的感受。請默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現出作者這種細緻入微的感受。

明確:這樣的段落相當多,只要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談得合理,不強求答案的一致。

3.選擇最喜歡的段落放聲朗讀,體會其中新穎而優美的意象及嫵媚的文句。

五、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篇《夏之韻》,看看這篇文章與課文所寫的夏天的風味是否一樣?

夏之韻

夏,是春灑下汗水之後的跋涉,是蕭瑟秋風之前的溫馨和熱烈,是嚴冬肅殺之前的人們挽留的一種心境。於是,開始醞釀一串串希冀的結晶,同時也喚來了夏風娓娓的細語,夏雨綿綿的情思,夏雲嫋嫋的漂游。

春太奢華,秋太淒涼,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藍的海水倒懸,又像江南蠶絲織就的藍緞,滑滑的,讓人忍不住有想去觸摸的衝動;俯着,錦繡河山,處處蔥蘢,花盛開,樹豐滿,陣陣輕風吹過,綠樹紅花搖曳多姿,山水之間,任你眺望,任你魚躍;任你在夏風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裏站立,夏夜中留戀。

獨自漫步於校園中,處處充滿了綠,鮮綠、黃綠、淺綠、深綠,各種綠色連接着、交錯着、波動着、變化着,綠意無限。草坪,又恢復了它昔日的風姿,平平的,綠綠的,風吹草動,似一塊圓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顏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綠草坪上,用它們嬌豔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綠,閃光的綠,似渲泄的綠色的瀑布。噢,牽牛花!它長得那樣旺盛,爬滿了一堵暗灰色的牆,彷彿一件美麗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畫,流水平緩而亮麗,色彩單純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發端,也看不見它的終極,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綠,在我的視野裏自由地蔓延,流動……

它是一幅畫,可又不是靜止的畫——它充滿了勃勃生機。

微風輕拂,莖開始抖動,葉開始抖動,不時如鑽石般閃亮的光點,跳躍着,舞蹈着。這時,一個個牽牛花從綠葉中探出頭來,像是無數蝴蝶,挨挨擠擠,重重疊疊地駐足在灰色的牆上,它們扇動着翅膀,它們炫耀着美麗。它們與綠葉互相推擠,互相緊緊簇擁着,在陽光下打鬧着,’叫嚷着.....

每一片葉,每一束花,都是一個生命,它們這樣的活潑自由,它們是閃爍着智慧的花,綻放着自信的花,凝視着它,彷彿看到一個個跳動的綠色生命。

拿着書,穿梭於綠樹紅花之間,那感覺,有說不出的溫馨。

暮色悄然降臨,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傾瀉着纏綿,使夜的思緒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瀰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愛無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將綠色的發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顧盼的明眸,盛開的鮮花是它濃豔欲滴的朱脣,遠處的山峯是它蹙起的黛眉。讀着寧靜,擁着清風,所有情懷似一絲遊雲察過“圓盤”,擦亮夏的靜謐。

春華秋實,都在於夏的精心呵護,夏是一個新的起點,成長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韻!

參考評價:這篇文章寫得文采飛揚,很有感染力,除了構思、選材等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於作者語言運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詞語的選用,把靜的景物寫得生意盎然,特別是疊音詞的運用,使文句音韻整齊,恰當地表現出了文章的情調,讀來生動舒緩,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比喻、排比、擬人、擬物、對偶等,使文句整散結合,有節奏感,細膩地描繪出夏天的詩情畫意。

六、佈置作業

(《國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延邊教育出版社)

絕句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與比較,瞭解三首詩的不同風格與表現手法。

2、從品味語言入手,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本課所選的三首絕句,內容淺顯易懂,其中《從軍行》和《過華清宮絕句》學生在高中以前已經有過接觸,大部分同學都可以背誦。因此,教學本課的三首詩,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層次的記誦和理解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向詩歌鑑賞的更高層次發展, 在誦讀和比較中品味語言,領會這三首詩的不同風格和表現技巧,感悟詩歌語言含蓄蘊藉的特點,進而掌握一些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基於這樣的考慮,可以比較閱讀作爲教學的切入口,從以下三個方面逐層推進:

一是作家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以孟詩爲例)。

二是不同題材詩歌風格的比較(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

三是三首詩不同表現技巧的比較(細節刻劃、融情於景、以小見大)。以比較顯差異,以差異促感悟,在比較中加深和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味詞句,感受詩歌意象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內容。

2、難點:歸納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說明:

文本的解讀首先必須立足於語言的感悟和品味,詩歌的閱讀尤其如此。引導學生通過對三首詩的語言的品味,從而使他們獲得對鑑賞詩歌的某些理性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如何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首先要求學生在初步誦讀的基礎上把三首詩所使用的表情達意的具體意象從詩句中剝離出來(“意象”這一概念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的詩歌教學中已有接觸,在此直接引入教學的環節中應該是可以的),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品味這些具體的意象中所蘊含的詩人的思想情感,進而明確:詩歌的不同風格,不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人生價值取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在詩中所選取的意緊密象緊密相關。

對於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可以採用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詩入手,通過對詩中意象的分析明確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後聯繫以前學過的《春曉》、《過人故人莊》等詩,結合詩人的生活經歷,讓學生體會詩人的不同風格,最後總結下鑑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對於三首詩的表現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過程中,最後略作總結,以期通過對錶現手法的分析來加深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聯繫舊知。

(三)設疑激趣。

1、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連綿起伏、羣峯聳立的詩歌天地中,唐詩無疑是最爲雄偉壯觀的一座山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絕句三首》就是從這座山峯上採擷來的精美的花朵。這三位詩人分屬於盛唐和晚唐兩個不同的時代,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比如,你能說出孟浩然和王昌齡分別屬於哪個詩歌流派嗎?

2、請把三首詩迅速閱讀一遍,從題材上看,它們分別屬於什麼詩?

(1)學生回答,明確: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昌齡:邊塞詩派

(2)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孟詩:送別詩

王詩:邊塞詩

杜詩:詠史詩

(3)喚起激情: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爲輝煌燦爛的一個篇章,讀此篇章,教師應該感染激發學生內心的自豪之情、嚮往之情。

(4)關於詩歌流派和詩體的提問,既是考查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也是本課教學的必要環節。爲下面環節中的不同詩體風格的比較留下鋪墊。

以《送朱大入秦》爲例,探究解讀詩歌的一般方法。

怎樣來鑑賞一首詩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這三首詩的學習來作一次探討。

①指導學生閱讀第一首詩,疏通詩意。思考:“脫”應怎樣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個細節。啓發思考:聯繫“寶劍直千金”一句看,“脫”字一詞體現詩人怎樣的情懷?(可聯繫課文註釋並補充“季札掛劍”的典故來加深學生對這一細節的理解和感受。)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前人對孟的評價: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遊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 。”那麼,這首小詩所表現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與《過故人莊》(或《春曉》)一詩的風格比較。思考:兩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嗎?(一顯恬淡灑脫之風,一具慷慨激昂之氣,頗有幾分盛唐豪氣。)

3、引導學生歸納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幫助梳理一下鑑賞的思路流程,讓學生在下一個環節乃至以後的學習中能不斷加運用,以提高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

(1)學生齊讀《送朱大入秦》,對照註釋疏通大意。質疑。

學生思考討論“脫”字一詞的含義。

(2)交流、討論“解劍相贈”這一細節對錶現詩人情感的作用。

(3)討論、比較:此詩與《過故人莊》一詩在風格上的差異。

(4)學生自讀後,齊背這首詩,簡要歸納一下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品味語言、分析意象、體會情感、聯繫舊知、縱向比較。

①詩意的解讀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上。這一教學環節關鍵就在於引導學生學會從一些細微之處着眼,抓住關鍵詞句來品味詩的內蘊。

②學生討論和辨析的關鍵詞是一個“脫”字,抓住了它就打開了解讀這首詩的大門。

③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理解。由內及外,由點到面,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更廣闊的書外的世界,這是老師在高年級學生的教學中始終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④如果對詩人自身不同風格的討論進展順利,教師還可引入唐詩中一送別名句以供學生鑑賞比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⑤方法的歸納不必拘泥於語言的表達形式,關鍵是讓學生能有所領悟。

4、鞏固與實踐:指導學生鑑賞《從軍行》。

關於《從軍行》可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加以研討。

(1)抓住詩中最能體現邊塞風光的景物:雪山、玉門關、黃沙、樓蘭,概括這些景物所組成的畫面的特點。

(2)分析景情關係,體會此融情於景的寫法特點。

(3)聯繫國中學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結合本詩的學習,請學生簡要說說邊塞詩有哪些特點。

比如:內容多寫軍旅邊塞生活,風格或雄渾悲壯,或慷慨激昂等,學生能說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學生朗讀《從軍行》,圍繞下列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1)找出詩中體現邊塞風光的景物,思考:這些景物組成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討論,使明確:奇麗壯闊,蒼涼雄渾。

(2)抓住“暗”“孤城”體會詩的前兩句表現的戌邊將士的思想情感。討論:這樣的場面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通過討論,體會戰爭的慘烈,對故鄉的思念。

(3)面對如此殘酷的戰爭,將士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抓住“百戰”“穿”“終不還”體會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氣概。

(4)前兩句的景物描寫與後面有什麼關係呢?體會悲涼的情景的描寫更襯托出了戰士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氣概。

(5)聯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歸納邊塞詩的基本特點。

這兩首詩的學習應該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詩的學習過程中教給學生的品味語言的方法,在語言的品味和詩意的解讀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交流討論,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加以點撥。

因此,關於預設中學生討論的問題亦可適當簡化,《從軍行》重點讓學生體會詩中的景情關係,進而歸納一下邊塞詩的基本特點;《過華清宮絕句》則重點讓學生把握此詩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體會其含蓄蘊藉的語言風格。《從軍行》的學習可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過華清宮絕句》一詩則主要交給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自主討論,教師適當予以點撥和拓展。

6、練習與遷移:師生共同鑑賞《過華清宮絕句》。關於《過華清宮絕句》着重引導學生討論:

(1)作爲一首詠史詩,這首詩所詠的是什麼時代的什麼事?

(2)作者對歷史的評價態度主要體現在詩中的哪一句?

(3)這一句在表現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4)這首詠史詩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可引入: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爲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

何謂“蒙太奇”手法?此即爲一例。自讀《過華清宮絕句》,參照“教師活動預設”中的四個問題展開討論。重點放在對“一騎紅塵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②師生共同探討“教師活動預設”中的問題(1)(2)。

③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問題(3)(4)。

④師生共同評價,歸納本詩在表現技巧方面的特點。對於本課來說,這一環節既是對上一環節的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教學內容進一步推進,關鍵的地方,教師必須加以有效的點撥,適當的調控。比如,關於《過華清宮絕句》一詩亦可作適當的資料補充,引入前人的評價,關於“蒙太奇”手法的介紹等,以豐富和加深學生作者含蓄蘊藉的語言風格的理解和感悟。

7、歸納總結。

(1)三首詩在表現表現的運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細節刻劃。

《從》:融情於景。

《過》:以小見大。

(2)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學生髮言,總結詩歌鑑賞中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師總結:

a.從語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聯繫比較

(3)提問:從表現手法上看,三首詩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明確答案。

(4)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總結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學生總結後,教師作適當點評,可以參照“教師活動預設”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詩歌鑑賞對於剛剛跨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定難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本課的學習旨在告訴學生鑑賞詩歌應該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律,讓學生知道從品味語言入手,抓住詩歌的核心意象來解讀詩意就可以了,至於更高層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論世、意境和手法賞析等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步落實。

8、佈置作業。

(1)蒐集或上網查閱有關孟浩然、王昌齡、杜牧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評價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資料,寫在語文課堂筆記本上。

(2)背誦並默寫這三首詩。

學生完成作業作業1是爲了彌補本課教學中的一個不足,因爲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流暢與連貫,教學中省去了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形式來作一次歸納。

9、思路點撥:

如果班級學生程度較好,還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把三首絕句作爲一個整體讓學生自讀,質疑,討論,在教師的參與下疏通三首詩的大意,明確各自不同的題材。然後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這三首絕句中你認爲哪些詞語最具有表現力?請舉例並作簡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爲三組,分別針對一首詩加以討論,或以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爲例,較的難的詩,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

(2)這三首絕句的題材不同,在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說說它們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有何不同嗎?學生在討論以上問題後,教師可以適當加以補充和拓展,與學生一起總結鑑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課外佈置學生從三首絕句中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課上交流。

10、練習舉隅:

(1)《從軍行》一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具有極強的概括力,請問:從這一句詩反映了當時的戍邊將士怎樣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請結合本課學習的有關內容,回答後面的問題。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峯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注]

①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新豐鎮。

②漁陽:今河北薊縣,當時爲安祿山叛軍駐紮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時一種宮廷舞曲。

(1)這首詩共寫了幾個場景?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與“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試作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