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物理教案多篇

高二物理教案多篇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知道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掌握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並在具體問題中判斷動量是否守恆。

2、學會沿同一直線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的動量守恆定律的推導。3.知道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用的基本規律之一。

教學重點:

重點是動量守恆定律及其守恆條件的判定。

教學難點:

難點是動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教具:

1、氣墊導軌、光門和光電計時器,已稱量好質量的兩個滑塊(附有彈簧圈和尼龍拉扣)。

教學過程:

前面已經學習了動量定理,下面再來研究兩個發生相互作用的物體所組成的物體系統,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二者發生相互作用前後各自的動量發生什麼變化,整個物體系統的動量又將如何?

1、從生活現象引入:兩個同學靜止在滑冰場上,總動量爲0,用力推開後,總動量爲多少?(接下來通過實驗建立模型分析)

2、實驗:

1)準備:在已調節水平的氣墊導軌上放置兩個質量相等的滑塊,用細線連在一起處於被壓縮狀態

2)解說實驗操作過程

3)實際操作

4)實驗結論:兩個物體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它們的總動量是一樣的

3、理論推導總結出動量守恆定律並分析成立條件

1)推導:

碰撞之前總動量:P=P1+P2=m11+m22

碰撞之後總動量:P'=P1'+P2'=m11'+m22'

碰撞過程:F1t=m11'-m11

F2t=m22'-m22

由牛三定律有:F1t=-F2t

m11'-m11=-(m22'-m22)

整理:m11+m22=m11'+m22'

即:P=P'

2)引入概念:

1、系統: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系統。

2、外力:外物對系統內物體的作用力

3、內力:系統內物體相互間的作用力

分析得到上述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

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桌面與兩球間的滾動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說m1和m2系統不受外力,或說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爲零。

結論:相互作用的物體所組成的系統,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它們所受外力之和爲零,則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守恆定

4、動量守恆定律

1)內容:一個系統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爲零,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2)注意點:

①研究對象:系統(注意系統的選取)

②區別:a.外力的和:對系統或單個物體而言

b.合外力:對單個物體而言

③內力衝量只改變系統內物體的動量,不改變系統的總動量

④矢量性(即不僅對一維的情況成立,對二維的情況也成立,例如斜碰)

⑤同一性(參考系的同一性,時刻的同一性)

⑥作用前後,作用過程中,系統的總動量均保持不變

5、分析動量守恆定律成立條件:

b)F合=0(嚴格條件)F內遠大於F外(近似條件)某方向上合力爲0,在這個方向上成立

6、適用範圍(比牛頓定律具有更廣的適用範圍:微觀、高速)

7、小結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現象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學習它們的重要性在於他們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同時對自感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對電磁感應產生條件的理解。

2學情分析

互感現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成功試驗就是互感現象。學生前面探究感應電流條件中也做過類似的試驗,已有感性認識。教學要求是知道互感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成因分析,明確儘管兩個線圈之間並沒有導線連接,卻可以使能量由一個線圈傳遞到另一個線圈。這就是互感現象

自感現象學生從前面學習的中知道當穿過迴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實驗觀察得到的,沒有理論證明。但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都是外界的磁場引起的迴路磁通量的變化,善於動腦筋的同學就會產生這樣的思考:當變化的電流通過自身線圈,使自身迴路產生磁通量的變化,會不會在自己的迴路產生電磁感應現象呢所以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上產生的必然探求慾望,教師應抓住這一點。設計探究性課例。自感電動勢對電流變化所起的“阻礙”作用,以及自感電動勢方向的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突破難點,教師應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爲使效果明顯,本人特自制教學儀器。

3教學設計思路

爲突出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繫,突出在技術、社會領域的應用,本人設計了讓學生體驗自感觸電,並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估算自己的觸電電壓約150V使學生有真實感。學生分組實驗,模擬利用自感點火,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的價值。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互感現象和自感現象,以及對它們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夠通過電磁感應的有關規律分析通電、斷電自感現象的成因,並能利用自感知識解釋自感現象。

3瞭解自感電動勢的計算式,知道自感係數是表示線圈本身特徵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單位。

4初步瞭解磁場具有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人體自感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真實感。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2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體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和興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電磁感應現象的特例,讓學生感悟特殊現象中有它的普遍規律,而普遍規律中包含了特殊現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根據上述分析與思路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難點

重點:1自感現象產生的原因2自感電動勢的方向3自感現象的應用

難點:自感電動勢對電流的變化進行阻礙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教學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法,該教學法以解決問題爲中心,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設→理論探究科學預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際應用。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思想。

五、學法指導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思考,見後。

六、課時分配:

2課時本課時只學習第一課時。

七、教學媒體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互感變壓器自制自感現象演示儀乾電池mp3音箱變壓器小線圈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用8人一組:帶鐵芯的線圈抽掉打火裝置的打火機乾電池6V電鍵導線等。

高二物理教學教案 篇三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高一內容掌握地比較好的學生不多,故加強基礎教學。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不高,普遍認爲物理難學,部分學生甚至有排斥感。需引導學生改變思想認識,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學期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分爲選修3-2與選修3-4。選修3-2爲電磁學的後半部分,電磁感應與交變電流爲教學的重點,選修3-4爲機械振動、機械波與光。本學期任務較重,要求在本期內完成選修模塊的教學任務,以便後面大學聯考複習時間上的安排,便於對學生進行大學聯考的第一輪基礎複習。

本學期教學目標

旨在讓學生掌握電磁感應、交變電流、機械振動與機械波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去,明白物理源於生活必將服務於生活的道理,體會到通過使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優勢與便捷。本學期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應向大學聯考相靠近。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教材,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結合起來;

2.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4.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5.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1

一、劃時代的發現;二、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第四章電磁感應)

2

三、楞次定律;四、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3

五、電磁感應現象的兩類情況;習題課;六、互感和自感;

4

七、渦流、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複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5

一、交變電流二、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習題課;(第五章交變電流)

6

三、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四、變壓器;

7

五、電能的輸送;習題課;複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8

一、簡諧運動;二、簡諧運動的描述;(第十一章機械振動)

9

三、簡諧運動的回覆力和能量;習題課;四、單擺;

10

實驗:探究單擺週期與擺長的關係;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動;複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1

期中複習;期會考試;

12

一、波的形成和傳播;二、波的圖象;三、波長、頻率和波速;(第十二章機械波)

13

四、波的反射與折射;習題課;五、波的衍射;六、波的干涉;

14

六、多普勒效應;複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5

一、光的折射;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二、光的干涉;(第十三章光)

16

三、實驗: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習題課;四、光的顏色色散;五、光的衍射;

17

六、光的偏振;七、全反射;八、激光;複習課;單元測試;試卷分析;

18

一、電磁波的發現;二、電磁振盪;三、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第十四章電磁波)

19

四、電磁波與信息化社會;五、電磁波譜

20

期未複習;

21

期未測試

最後,希望小編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高二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瞭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並且瞭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係。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什麼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係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着,所以運動着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啓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麼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佈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於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於熱現象的研究來說,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說分子的平均動能小於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

(1)根據複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說明分子間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爲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係。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麼關係?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爲引力。

教師指出:由於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爲引力,分子勢能隨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小結: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爲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裏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溫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於質量相等、溫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說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溫度相等意味着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於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着變化。

舉例說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於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爲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於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着和相互作用着,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爲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溫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儘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麼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麼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溫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溫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後總結一下本課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