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一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繼續任五年級4、5兩個班的數學老師,兩個班目前來看,優生少,學困生偏多整體水平不高。有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從課堂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能力。但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敏捷、接受能力有明顯障礙的學生,應該給與更多的關注,在教學中,要想盡辦法通過創設愉快的情境,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並逐步引導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十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數與代數”領域有:簡易方程、因數和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加法和減法。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有:圓。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有:折線統計圖。還有就是找規律和解決實際問題。聯繫上述四個領域的教學內容編排4次實踐活動,教學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材考慮了高年級數學教學的知識量比中年級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意識比中年級強。教材適當調整了編寫體例,設置了例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整理與練習等欄目與板塊。例題教學重要的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試一試”安排在各道例題之後,在簡單的情境中再現或應用例題中的知識,起消化知識的作用。“整理與練習”在回憶中突出基礎知識,在整理中建立認知結構,在練習中靈活應用知識,在探索與實踐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自我評價中反思學習過程與收穫。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正確理解一些知識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比較合理的、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本學期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瞭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用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關係,會求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最小公倍數和100以內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3、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行分數與分數、分數與小數間的互化和大小比較。

4、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知道約分和通分的含義,靈活運用比較大小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5、探索和發現簡單覆蓋現象中的一些規律。

6、認識圓及其特徵,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解決有關實際問題,初步掌握計算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思考方法。

8、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相關數據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方面:

1、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2、形成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樹立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3、引導反思促進情感態度的發展。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反思當天的學習活動,適時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學習上要實事求是,並以肯定的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4、創造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學以致用,體會數學就在身邊,藉以激發和保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努力實踐“互動課堂學程導航”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2)激發學習興趣,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以基礎知識切入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3)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爲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4)切實做好“培優補償”教育工作,特別關注後進生和優秀生,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

(5)教學中要注意知識面的擴展,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

(6)注意和學生家長聯繫,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7)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加以彌補知識缺陷。

(8)培養學生合理運算的意識,並注意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體驗計算教學的開放性。

(9)加強驗算檢查,養成習慣的培養。

最新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分數與除法關係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

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情境圖:把4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

2.提問: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新課

1.教學例6

把剛纔呈現的題目改爲: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

提問: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塊嗎?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滿1塊,結果可以用分數表示。

提出要求:那麼,可以用怎樣的分數表示3÷4的商呢?請大家拿出3張同樣的圓形紙片,把它們看作3塊餅,按照題目分一分,看結果是多少?

學生操作,瞭解學生是怎樣分和怎樣想的。

組織交流,你是怎麼分的?

小結: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4/3塊。完成板書。

把題目改爲: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塊? 學生口述算式

提問:3除以5,商是多少?怎樣用分數表示?小組交流。

2. 總結歸納

談話:請大家觀察上面兩個等式,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

板書課題 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提問:如果用a表示被除數,用b表示除數,這個關係式可以怎樣寫?

板書 a÷b=a/b

討論:b可以是0嗎?

3. 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學生嘗試填空。

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寫成用米做單位的數,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數怎樣表示?23分改寫成用時作單位的數,可以列怎樣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數怎樣表示?

指出:兩個數相除,得不到整數商時,可以用分數表示。

4. 做練一練的第1題 學生填寫後,引導比較:上下兩行題目有什麼不同?

5. 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填寫,要求說說填寫時是怎樣想的。

三、練習

1.練習八第1題

2.第2題

3.第3題學生看圖填寫後,可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第4題

學生填寫後,提問:這道題中的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

5.第5題

讓學生聯繫分數的意義填空,再引導學生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列算式,並寫出得數。

四、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通過學習,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蘇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藉助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揭題

1、猜一猜:有4個蘋果,每人得到2個,1個,1/2個,你知道這三 次分別是幾個人分蘋果嗎?

2、引入並板書課題:分數除法(二)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 明確目標。

二、扶放結合 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導感知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2、畫一畫:引導完成27頁的畫一畫,理解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3、引導完成28頁的填一填,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

4、引導歸納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 總結歸納計算法則。

三、反饋矯正

出示P28的試一試。

1、統一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2、指導完成P28練一練的1~4題。

四、小結評價 佈置預習

1、引導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佈置預習: P29 分數除法(三)

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二)

4÷1/2=4×2=8 ;4÷1/4=4×4=16

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乘這個分數的倒數。

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準備:

1、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各一個。

2、把附頁1中的圖形剪下來。

3、前置性作業

(1) 把一個正方體盒子沿着棱剪開,得到一個展開圖是(可以畫一畫也可以貼一貼)

(2)把一個正方體盒子沿着棱剪開,得到一個展開圖是(可以畫一畫也可以貼一貼)

4、做一做

(1)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剛好能圍成正方體?

(2)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剛好能圍成長方體?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內容

一、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1、通過剪盒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帶來的正方體紙盒,沿着棱剪開,看看你能得到什麼樣的展開圖。

學生在剪、拆盒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剪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

由於剪法不同,展開圖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學生剪好後,教師展示不同形狀的展開圖。

師:請同學們再將一個長方體盒子沿棱剪開,看看又能得到怎樣的展開圖。

2、體會展開圖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繫。

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目要求,利用附頁1中的圖形進行操作,獨立地想一想哪些圖形符合題目的要求,再組織學生交流。

二、練一練

1、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看展開圖進行思考,並把結果寫下來,然後再利用附頁中的圖試一試。

2、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按展開圖說說哪兩個面是相對的面,再聯繫長方體說說展開圖中的各個長方形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

設板書計:

展開與摺疊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五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觀念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空間觀念都是在國小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正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以“空間與圖形”知識爲載體,研究和探索了“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策略,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提供現實性學習情景,構建生活化課堂,感受空間觀念

豐富的情景所承載的是生活中鮮活的問題,學生喜歡解決這樣的問題。所以“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開放小課堂,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幾何的大課堂,爲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1、捕捉生活素材

《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可供數學學習的素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力求聯繫生活實際,充分有效地利用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補充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以便更好地組織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

2、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爲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把數學問題情境生活化,聯繫生活實際引入新課,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真實的生活背景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增加直接經驗,啓迪思維火花,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採擷生活實例

生活實例是知識的源頭活水,生活原形與課本知識之間需要通過一件件實例進行聯結與溝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蒐集很多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爲數學活動的切入點,在學生生活和數學生活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繫,讓教學合情合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教學《認識平面圖形》一課時,在由“體”引出“面”以後,在學生初步建立了平面圖形的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實例,可以問學生:“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圖形的?”學生就能說出,國旗的面是長方形,粉筆盒前邊的面是正方形,硬幣的正反面都是圓形等等。

4、激活生活經驗

基於經驗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生活化最顯着的特徵,生活經驗是學生感知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縮短文本感知與學生個體認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發現數學問題,理解數學規律,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5、迴歸生活實踐

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是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有效地實現數學和生活的溝通,注重引導學生將習得的“空間與圖形”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迴歸於生活實踐,並進行印證、運用與發展。

二、突出探究性學習活動,親歷“做數學”過程,形成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在闡述“空間與圖形”內容時,大量使用了“探索……性質”這樣的句型,這反映了課程標準的“過程性”目標,而這些過程性目標要通過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來認識和掌握圖形性質,積累幾何經驗,加強幾何建模,形成空間觀念。

1、提供“做”的空間

有句話說,看見的容易忘,聽來的記不住,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好。要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就要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甚至不惜多用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家研究和探索的過程。

2、指導“做”的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正是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在“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中,尤其是要重視教給學生“做”的方法,否則,“做”就只能是一種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積累了一些“做數學”的方法,諸如 “畫數學”、“演數學”、“量數學”“剪數學”“找數學”、“拼數學”等等,都不失爲“做數學”的好方法。在老師們的努力下,我們的學生在“做數學”方面都能有所收穫,甚至課間同學們還在“做”着有趣的數學。

3、享受“做”的喜悅

數學美客觀存在。較之藝術美而言,數學美是一種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而“空間與圖形”知識就更顯示了數學學科的一種獨到的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更是關注讓學生從中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體驗到“做數學”的成功喜悅。

三、倡導實效性學習方式,注重想象力培養,發展空間觀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注重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通過想象,形成表象,進而發展空間觀念。

1、有效組織學習活動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紮實進行動手操作

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我們通常都要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知識和體驗。我們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紮實性,使操作不流於形式。具體做法是:制定明確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時機,留有適當的空間,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

3、適時進行空間想象

毋庸置疑,空間想象力是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而想象往往是和觀察、實驗、描繪等活動結合起來的,而且幾何學習中的想象必須是有依據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繪製和比較等方法,適時進行空間想象,從而豐富表象,意義建構,發展空間觀念。

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六

這一節課總體來看是比較成功的。師生配合默契;教師引導得當,學生活動時間也較充分;教師語言精練,學生活動的成果也較多。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針對以上這個活動片段,對於如何把握一節數學課中的活動過程有幾點疑惑,並提出本人的一些粗略看法,以共商討。

1、怎樣安排活動,纔不至於上成手工課課堂上人手一把剪刀,膠帶紙滿天飛,學生每人都忙的不亦樂乎。讓人一看會認爲那是手工課,而不是數學課。怎樣消除這一誤會呢?我認爲注意以下幾點

①帶點問題操作。

數學課上的每一個活動的設置都是有目的的。上例中的活動過程,不是爲了活躍課堂氣氛,目的在於一是讓學生主動操作尋找展開圖的類型,自己親自參與揭示知識的過程,並能用所獲取的數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二是通過活動的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等目的,並能逐步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不止這一活動這樣,其他數學活動亦然。所以不能在課上只佈置一個操作任務“你們將正方體展開吧”,就沒有下文顯然是不行的。所以上文中提到的教師提了“展開圖的形狀一樣嗎?”“會有多少種展開圖類型呢?”“怎麼剪?”等問題,讓學生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步驟都有目的。

②操作中加點適當的指導,帶點適當的總結。

方法上有指導,結論上有總結。學生的思維畢竟有限,適當的點撥有利於他們思維的拓展。上例中當教師發現學生所展示的結果有不少是重複時,帶領學生一起將重複的拿掉,就是結論的總結。若當時能帶領學生一起發現已有的的圖形的展開方法,就在不知不覺中提示了展開方法,即改變剪正方體的棱的方向、順序,就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展開圖。③活動過程中少些不必要的操作,例如上例中的將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摺疊起來,這一過程只不過是讓學生再次感受圖形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所以沒有必要添加粘正方體這一環節。

2、怎樣把握活動時間的長短學生是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但並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學生“發現”。畢竟依靠一節45分鐘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發現”知識是不現實的。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七

一、內容的增刪和變化

本冊修訂後的教材,一共有十個單元。與實驗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幾個調整和變化。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時記時法的認識

24時記時法的內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級上冊進行教學。但在教材實驗過程中,不少教師反映學生解決這部分內容中“求經過時間”的實際問題有一定困難,建議適當後移。考慮到“課標20xx年版”把24時記時法安排在第一學段,所以教材修訂時將這部分內容與年、月、日的知識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這樣,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常用的時間單位及其相互關係,同時也方便教師組織演示、操作以及相應的實踐活動。

2.提前安排兩步混合運算,鼓勵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課標20xx年版”把兩步混合運算的教學內容由第二學段移至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認識小括號,能進行簡單的正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爲此,教材在修訂時作了相應的安排。儘管學生在此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兩步式題(含同級運算式題和乘加、乘減式題),但這些式題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逐次計算”。本冊教材安排的兩步混合運算式題涉及兩步混合運算的各種情形,自然也就涉及運算順序的各項基本規定,因此它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需要我們給予必要的關注。教材在安排這部分內容時,還第一次要求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兩步混合運算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更加宏觀地把握實際問題的結構和數量關係,引導他們把解題思路與相關運算順序的規定有機結合,從而促進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3.按“解決問題策略”內容板塊的整體規劃,教學從問題出發進行思考的策略

從所求問題入手,根據數量關係先找出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兩個條件,再把上述條件中的未知項作爲新的問題,並繼續尋找與它直接相關的另外兩個條件……像這樣執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條件都能從原題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們稱之爲從問題出發思考的策略。與三年級上冊安排的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一樣,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有着廣泛的應用。體驗並掌握這一策略,不僅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且有助於他們逐步加深策略體驗,不斷增強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併爲綜合運用學過的策略以及繼續學習其他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4.後移平均數的認識,重新設計簡單數據統計活動內容

根據“課標20xx年版”的要求,第一學段的統計教學,重點應讓學生了解統計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不要求認識正式的統計圖表,也不要求認識平均數以及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爲此,教材把原來安排在三年級下冊與平均數有關的內容後移至四年級上冊,同時,引導學生基於解決問題的需要,繼續瞭解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進一步體驗數據中蘊含着信息,感受數據分析的意義和價值。與二年級上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冊教材一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經驗,瞭解並初步掌握數據的簡單彙總、排序和分組方法;另一方面,則引導他們對收集和整理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初步體會分析數據時不僅要關注個別數據,也要關注一組數據的方方面面,概括簡單分佈情況,這樣才能從數據中獲得更多也更有價值的信息。

二、教材簡析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材下冊共安排了九個單元,分四個領域編排教學內容。

1.“數與代數”領域

“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本冊教材的主要內容,共安排7個單元,包括“兩位數乘兩位數”、“千米和噸”、“解決問題的策略”、“混合運算”、“年、月、日”、“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小數的初步認識”。

2.“圖形與幾何”領域安排了1個單元,即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領域安排了1個單元,即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4.“綜合與實踐”領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動,包括:“算24點”和“上學時間”。第十單元是本冊教材的“整理與複習”。還增設探索“有趣的乘法計算” 專題活動。

三、各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安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適用於三位數乘兩位數,甚至三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中去。因此,在整數乘法中,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具有很強的基礎性,把它組成一個單元,有利於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本單元安排了6個例題,具體如下:例1:兩位數乘10的口算(包括幾十乘幾十)

例2: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例3: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不進位)

例4: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進位)

例5:兩位數乘幾十的筆算

例6: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建議

1.教學兩位數乘10,鼓勵學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證,從中選擇比較方便的方法。

例1教學12×10,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從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啓發。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探索算法。

2.爲解決實際問題而估算,體現估算的意義;創設需要估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歷估算的過程。

例2的編寫,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關於估算的教學思想,即估算不單是一種數學計算方式,更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教學估算不是學生被動接受怎麼算,而是主動探索新算法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解決怎樣的問題用到了估算,體會是如何估算的,還要體會到估算都有什麼作用。

3.意義建構筆算的豎式,首先要解決分幾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結果寫在哪裏的問題,然後要解決如何進位的問題,最後形成完整的計算法則。例3和例4都是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例3着重教學豎式的結構,包括乘的步驟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結果的書寫位置;例4着重教學乘法過程中的進位,並形成計算法則。這樣安排分散了難點,有利於課堂教學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重點並有效地解決難點。

4.教學兩位數和幾十相乘,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簡便的豎式怎樣寫,還要他們體會這樣寫的合理性。本單元計算兩位數乘幾十,一般採用筆算,尤其是像37×30這樣需要進位的乘法,不要求學生口算出得數。兩位數乘幾十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特殊情況,它的豎式在遵循計算法則的前提下,有特殊處理的方面。例5教學的這些乘法,使學生掌握簡便形式的筆算技巧。

5.教學連乘計算的實際問題,重視解題思路的形成,發展推理能力。

6.結合乘法計算,滲透乘法運算律和積的變化規律。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題以及單元複習中的第8題、第10題、第11題都是結合乘法筆算,在滲透乘法運算律和積的變化規律。

第二單元:千米和噸

(一)教學內容

千米和噸不與其他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一起教學,是因爲認識千米和噸需要相應的生活經驗支持,要在現實的情境裏體驗1千米是多長、1噸是多重,要聯繫萬以內數的知識進行千米和米、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低年級學生一般不具備認識千米和噸的條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級下冊教學這兩個計量單位。本單元共安排了兩個例題進行教學,分別是:

例1:認識千米

例2:認識噸

(二)教學建議

1.因地制宜,安排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長度。

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儘管有些學生會聽到或看到這個長度單位,但並沒有形成1千米的長度概念。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缺少感性認識來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無法像較小的長度單位那樣,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2.創設學習“噸”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1噸有多重。

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1噸的物體很重。學生認識噸,不可能像體驗1克、1千克那樣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樣直接看到,只能間接體會。

3.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驗“千米和噸”的實際應用,並進行簡單的計算或估計。

練習三中第3、第4題都是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學生困難不大;第5題不必算出精確得數,通過估算就能解決。教材還安排了填表和測量的活動,如第8題,瞭解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的長度;第9題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數或時間,推算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裏大約長1千米。這些培養學生能力的活動,切不可忽視。

第三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具體安排如下:

例1:初步體會從問題出發的推理過程,解決有三個已知條件的,求還剩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

例2:利用從問題向條件的推理,解決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

(二)教學建議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學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學習策略:先體會策略,再運用策略,逐步達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還剩多少、相差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是因爲這些問題的數量關係適宜從問題出發進行推理,學生很熟悉這些數量關係,有助於他們初步學會從問題向條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從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1.首次教學從問題向條件的推理,加強對學生引領的力度,凸顯思路的特點和方法。

2.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從問題想起的好處。

3.編排必要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要在練習中逐漸完善和穩定。教材編排的練習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策略的特點而進行的專項訓練,二是應用策略解答的兩步計算問題。根據問題先說出數量關係,再說說缺少什麼條件。利用“從問題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兩步計算問題的數量關係。

第四單元:混合運算

(一)教學內容

在教學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統計的兩步運算,還初步接觸了乘加、乘減的計算。本單元教學混合運算,把計算從加減或乘除的同級運算擴展到加(減)乘(除)不同級運算,要求學生體會並掌握運算順序,學會使用遞等式表示運算過程與步驟,初步運用混合運算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水平,本單元只教學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安排了三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

例2:除法和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

例3:含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教材把不同級的混合運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減法”和“有除法也有加減法”兩段,各安排一道例題教學,降低了認知難度,能方便教與學。

(二)教學建議

1.聯繫解決實際問題,體會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應遵循的規定,爲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教材讓學生結合現實的素材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這就是把運算順序的教學與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相結合的主要原因。

2.在教學運算順序的同時,教學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初步體會列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算式,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過“代入”,把分步算式合併成綜合算式;另一種是根據題目的數量關係式直接列出綜合算式。逐步體會 教材突出列綜合算式要依據問題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先思考問題的數量關係,在列綜合算式的習慣。3.學會思辨

3.精心安排題組練習,使全單元的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需要掌握多種類型計算的運算順序,有同級的、不同級的、有小括號的,如何把這些運算順序構建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結構,便於學生及時提取,正確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計算題組,通過比較相同和不同之處,幫助學生熟悉並全面掌握運算順序。如p35/4儘管數據相同,數的位置相同,但是運算符號不同,運算順序也不同。相類似的安排還有p37/3、p39/3、p40/2。

第五單元:年、月、日

(一)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的計量單位中,時間單位比較抽象,難以體驗一個單位具體有多少,而且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時間單位的教學分成兩段安排。本單元是教學時間單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級教學的時、分、秒的基礎上,再來教學年、月、日的知識,以及24時記時法。全單元安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認識年、月、日

例2:認識平年和閏年

例3:認識24時記時法

例4:求簡單的經過時間

(二)教學建議

1.安排學生在年曆上收集、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比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數,教學平年和閏年的知識。

平年和閏年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平年和閏年二月份的月曆作爲學具,指導學生認識平年和閏年,體會有關閏年的規律。

3.聯繫生活常識,利用圖形直觀表示24時記時法的原理與方法。

4.解決“求經過時間”的問題,放開思考與算法。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經過時間”的問題,其難易程度差異很大。本單元教材通過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懂得“經過時間”的含義,初步學會求經過時間的思考方法。例4:例題安排的是求整點與整點之間的經過時間,要求獨立思考,允許解法多樣。問題要求“《動畫劇場》從14:00開始播放,16:00結束,播放多長時間”。這個問題不是很難,教材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可能看着鐘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條思考,然後教材指出,還可以用減法計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經過時間”的含義。其實,在鐘面上或直條上直接數出播放時間,與列式計算,其思考過程是一致的,都是從16小時裏去掉14小時,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不同,教學時要溝通它們的相同點。“試一試”是求非整點時刻之間的經過時間,教材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思考。用一條線段表示從8:00到9:00,再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鐘,在8:10下面標註開始,在8:40下面標註結束,學生直接看着線段圖計算播放時間。學生可以直接數,也可以列式計算。

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知識是平面圖形面積的起步知識,在以後教學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全單元安排七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面積

例3:認識面積單位

例4、例5、例6: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例7: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二)教學建議

1.加強直觀感受,在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上抽象出面積的意義。

過去的國小數學教材裏有“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作它們的面積”這句話,本單元沒有這樣寫出。而是聯繫具體材料,以豐富的感性認識爲基礎的自主抽象與概括。

2.教學常用的面積單位,加強操作活動,形成面積單位的初步觀念。

與面積單位的基本概念有關的知識是:什麼是面積單位、有哪些面積單位、各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多大、怎樣使用面積單位等。

3.通過測量,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4.通過計算正方形的面積,推算出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把面積單位的進率安排在本單元最後教學,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積公式,通過計算推理出相關的進率。

5.適時安排關於周長和麪積的比較。

周長和麪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屬於兩類不同的量。周長和麪積都存在於平面圖形上,學生容易混淆求周長和求面積的問題。所以,及時安排周長和麪積的比較,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不同的教學內容,是教學不可疏忽的任務。(1)比較計量單位及其使用。(2)比較概念及其算法。(3)體會周長相同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面積相同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6.編排“動手做”,激發對圖形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滲透圖形的運動。

這裏安排的“動手做”,分別把一個較大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個較小的長方形,通過在大長方形和正方形裏畫小長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個數。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用計算和考慮圖形的周長或面積,只要關注圖形的形狀特點,思考怎樣把小長方形“放”在大圖形裏面,可以橫着放,也可以豎着放,可以思考怎樣放正好,怎樣放還會有剩餘,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一個物體、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在直觀圖形的幫助下比較兩個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能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繼續教學分數,把若干個相同的物體看成一個整體,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單元一共編排5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表:

例1、例2: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例3:“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例4: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例5:“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建議

1.教學整體的幾分之一,創設有趣的情境,引發認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凸顯幾分之一的本質特徵。

2.教學整體的幾分之幾,突出它與幾分之一的關係。

3.求整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是多少,加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4.把幾釐米改寫成十分之幾分米,把幾角改寫成十分之幾元,爲教學一位小數作準備。

5.編排“動手做”,開展形象思維,體驗分數1/4的意義。

第八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教學內容

學習小數是認數的一次重要擴展,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往往採用小數表示。本單元初步教學小數的知識,也爲第二學段系統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基礎。全單元編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小數

例3:小數的大小比較

例4: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二)教學建議

一位小數的含義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聯繫實際初步體會一位小數的含義,是本單元在知識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學任務。至於比較小數的大小和計算小數加、減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進行,都爲深入體驗一位小數的含義而安排。

1.聯繫實際事例引出一位小數,初步揭示一位小數的概念。

“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是國小數學對一位小數意義的概括性表述,學生需要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中逐漸形成這個概念。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裏,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初步認識一位小數以後,例3安排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例4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數意義的實際應用,也是小數概念的繼續加強。

3.精心編排練習題,加強概念,發展數感。

練習十一是全單元的綜合性練習,在紮紮實實練習有關一位小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十分重視一位小數的概念的進一步強化,以幫助學生髮展數感。(1)數形結合,加強一位小數的概念。例如練習中的第1題、第3題、第5題。(2)感受數之間的關係,發展數感。例如練習的第10題。

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學內容

例1:簡單的數據彙總

例2:分析數據,並進行簡單的數據排序和分組

(二)教學建議

1.把各個小組的數據合併,是常用的彙總方法;把數據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常用的數據整理方法。

2.分析數據、引發思考,發現並解決問題。

統計教學要體會數據裏蘊含着信息,既然是“蘊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數據裏的信息。學生開展統計活動,不僅應得到有用的數據,還要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思考,發揮數據的作用與價值

四、教學進度

全冊教材共安排53課時的教學內容,另外還安排了5課時的全冊內容的整理與複習。全學期大約還有20%左右的教學時間留作機動,便於教師創造性的安排教學。

周 次日期教 學 內 容 和 課 時 安 排備 注1

兩位數乘兩位數(4)

2

兩位數乘兩位數(4)

3

兩位數乘兩位數(2)有趣的乘法計算(1)機動(1)

4

千米和噸(3)機動(1)

5

解決問題的策略(4)

6

混合運算(4)

7

混合運算(1)實踐活動(1)機動(2)

8

年月日(4)

9

年月日(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2)

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4)

1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3)機動(1)

12

分數的初步認識(二)(4)

13

分數的初步認識(二)(2)小數的初步認識(2)

14

小數的初步認識(2)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二)(2)

15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二)(2)實踐活動(1)機動(1)

16

整理與複習(4)

17

整理與複習(1)期末複習(3)

18

期末複習、考試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八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的生長髮育過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地表的變化及保護”、“能量的表現形式及相互轉換”、“宇宙天體的構成及探索”、“科學探索歷程及科技未來展望”等研究內容,以學生髮展爲本,以相關主題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引領學生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及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本冊教科書注意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整理,注重用聯繫的觀點構建教科書整體結構。隨着學生科學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直接生活經驗在教科書中的呈現越來越淡化,相反,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逐漸豐富,這些知識經驗爲進一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條件,並在教科書中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從每單元的結構分析,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並且相互關聯得更加緊密,表現出學生知識經驗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結構特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學習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時先讓學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長方體展開圖,說說自己是怎樣展開和摺疊的,學生的興趣很濃厚,挺願意和大家說一說自己的做法。接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的展開圖和摺疊過程。這個步驟有的學生肯定收穫不大,因爲老師不能跑到孩子的腦子裏去觀察他們是否真正在想象,但是必須得做,因爲很多內容是需要學生自己的想象來進行的。想好後,老師又拿出準備好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哪個可以摺疊成長方體,哪個不可以。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在判斷的時候困難不大,這個的教學過程很流暢,不耽誤時間。

學習完長方體後,進行正方體的學習。通過學生的摺疊操作來認識、鞏固、強化。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寫出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再一次展開摺疊,進行感受。在看展開圖想象六個面的位置,學習確定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在這裏,我問學生先確定哪個面能比較容易地找出其他幾個面,學生有的說都可以,有的說前面、有的說後面等等,課件在這裏出現的次序是比較亂的,有時先出現前面,有時先出現後面……我發現先確定前面或下面再來想象比較容易些(這可能是跟個人觀察習慣有關,還沒有明確考察),我把自己的發現和學生講了,作爲他們學習的參考吧。課件中把正方體的11種展開圖全部羅列出來,幫助學生學習。當然如果靠死記硬背肯定不行,課後我給學生髮到qq羣裏,作爲一個積累(以前自己對這個立方體圖形的展開與摺疊也有點困難,現在爲了教學生,自己倒弄得挺明白,上課反應還挺快的,果然是教學相長)。

這節課的課時安排是一節課,我覺得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有點少,一方面這個內容比較難,另一方面學生對於這種稍有難度的知識點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樂於進行動手操作。教材本義可能是讓學生有一定的體驗,發展空間觀念,並沒有對學生提出太高的要求。

在課後作業的反饋中,發現學生對正方體的展開圖基本上掌握得比較好,尤其是一四一式,這和課前調研的結果也是符合的,但是其他形式的展開圖部分學生還不能很準確的說出相對應的面,想象有點困難。學生看正方體立體圖找對應面能力較好,看展開圖找對應面相對差一些。

有一道題,是將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圖補充出兩個面,很多學生就隨便畫了兩個面,雖然位置是對的,但是大小不合適,沒有考慮到面的大小問題,看來找正方體展開圖的對應面比長方體難,但是畫長方體的展開圖比正方體的難度更大。

蘇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十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初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和思想,經歷探索和理解分數的意義。’性質。和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概念的擴展,理解運算的意義,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經歷探索兩個數(指非0自然數,下同)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及求法的過程,進一步引發認識自然數特徵及其相互關係的願望.

2、讓學生在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的特徵以及探索和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經驗,並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的相應的基本技能.

3、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相關數據的過程,能看懂常見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關的折線統計圖.

數學思考:

1、在認識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抽象思維,增強符號感.

2、在認識公倍數,公因數,以及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中,能夠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併合乎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3、在認識分數的意義,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加減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能夠主動進行觀察和操作,比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驗證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與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不斷增強數感.

4、在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的特徵以及探索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過程中,進一步鍛鍊形象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5、在學習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以及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培養統計能力.

解決問題:

1、能從現實情景中發現並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能用所學的方程,分數,數對,計算公式,統計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應用意識.

2、在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體會其特點和價值.

3、在用數對描述簡單行走路線和簡單的圖形變換過程,用公式解決有關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的實際問題,以及用調查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等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應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選擇相應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

1、能積極參與各項數學活動,感受自己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方面的收穫與進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在探索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不斷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

3、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不斷增強學數學,因數學的自覺性.

4、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逐步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5、通過閱讀"你知道嗎"以及參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活動,進一步瞭解有關數學知識的背景,體會數學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創新意識,鍛鍊實踐能力.

二、本冊教材的重,難點:

1、方程

重點:理解方程的意義,會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難點:等式性質的理解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確定位置

重點:理解數對的含義,用數對錶示具體情景中的物體的位置.

難點:用數對描述實際情景中的物體位置到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的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

3、公倍數和公因數

重,難點:會求10以內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100以內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4、認識分數

重點:理解單位"1",分數單位及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應用.

難點:單位"1",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5、找規律

重點: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有序列表思考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規律的發現過程.

難點:是把圖形分別沿兩個方向平移,根據這兩個方向平移的次數推算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

6、分數的基本性質

重點:使學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掌握約分和通分的方法.

難點:熟練,正確地進行約分,通分,分數大小的比較.

7、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