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認識對稱圖形,體會對稱圖形的特徵。

2.逐步培養主動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結合圖案、物體的欣賞,培養審美情趣,培養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對稱是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一課時的內容是認識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瞭解“對稱”“對稱軸”等概念,並且初步體會對稱圖形的性質。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於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庭,家庭給孩子創造的學習機會也比較多。學生的知識背景良好,具有較爲豐富的生活經驗。我校1年加入課改試驗,三年級學生是我校第一批參與課改實驗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好奇,思維活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形象而直觀的教學容易被他們所接受。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入:猜圖遊戲

師:我這兒有幾張漂亮的圖片想要作爲禮物送,待會兒我們玩一個猜圖遊戲。我出示圖片的一半,誰先猜出完整的圖片是什麼,我們就把圖片送給他,好嗎?

(將一幅完整的對稱圖形對摺後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原圖形的一半,並結合生活經驗猜完整的圖是什麼。)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圖

1.出其不意

最後一次猜圖遊戲,出示教材第12頁花瓶圖的一半,讓學生猜。

師:這是什麼?(學生能夠回答出這是一個花瓶。)

師:是不是花瓶呢?我們一一看。(圖展開後就只是半個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維,學生很詫異。)

2.提出問題

師: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狀、大小應該是什麼樣呢?你們能想辦法把這個完整的花瓶剪出來嗎?

3.探索發現

(1)師:先想一想該怎樣剪,想好了再動手。

(每人一份學具:半個花瓶圖。讓學生動手嘗試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花瓶。)

(2)小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較各種剪花瓶的方法。

(4)發現:通過各種方法的比較,發現用對摺剪的方法,就能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

4.實踐認識

(1)實踐――嘗試對摺剪法。

師:我們都用對摺的方法剪一剪圖2,看看是什麼好嗎?

(2)認識――觀察比較揭示概念:“對稱圖形”“對稱軸”。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看,剛纔我們用對摺的方法剪出來的這些圖形都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發現摺痕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對稱圖形”;而這條摺痕就叫“對稱軸”,對稱軸用虛線表示。(教師示範畫出對稱軸。)

(3)畫出前面剪好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歸納鞏固

師:大家再觀察一下我們前面猜圖遊戲中的這些圖形,你發現了什麼?(它們對摺後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因此,我們說這些圖形也都屬於“對稱圖形”。(揭示課題)

(三)應用拓展

1.判斷對稱圖形。

2.根據給出的對稱軸將對稱圖形補充完整,體會:對稱軸的位置不同,畫出來的對稱圖形可能就不一樣。

3.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是對稱的?

(欣賞錄像,發現生活中的對稱,體會對稱在生活中的作用;觀察雪花圖,小組討論其是否對稱。)

師:在不對稱中蘊含着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對稱的圖形,它們也是很美的。

(四)課外延伸――尋找五角星有幾條對稱軸

師:老師給每一位同學都送一份禮物。這份禮物,蘊藏着一些小祕密,課後大家仔細觀察,看看這顆聰明星有多少條對稱軸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五)全課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對稱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只要大家留心觀察,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教學反思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本站●(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在猜圖遊戲中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爲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方法。

案例點評

本課教學活動有以下特點。

1.通過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開課伊始開展猜圖遊戲,用精美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整個遊戲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尤其是最後出現的半個花瓶,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2.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數學交流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教師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在愉快、生動活潑的氛圍中認識對稱圖形,課堂上開展了觀察發現、操作探索、欣賞運用等一系列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例如:先獨立嘗試探究對稱圖形的剪法,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方法,最後又在觀察討論中揭示對稱的概念,整個過程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感知對稱圖形的性質,樹立學習的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

3.聯繫生活實際,創造欣賞數學美的條件,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師抓住對稱圖形特有的美感,設計了師生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的活動,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課件動態演示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由一幅特殊的工藝品圖,讓學生髮現不對稱中又蘊含着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數學美,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建立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的過程中,樹立自主探索的意識,養成學數學、用數學的好習慣。

2、通過複習使學生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能進行有關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並能利用所學的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共同整理學過的面積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整理中構建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繫,正確地利用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馬小虎日記——從錯誤出發引入“面積的複習”。

二、回顧整理、構建知識

1、獨立思考: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2、全班交流、構建知識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相應板書:

面積 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進率)100

(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搶答方式完成面積單位填空,口答完成單位換算。)

面積計算 長方形面積=長times;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times;邊長

(小練習:計算圖形面積)

三、應用知識

1、油畫長15分米,寬10分米,要給它配上玻璃,再裝個畫框。畫框長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生板演,其餘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交流反饋。

2、教室有一面牆壁,牆壁中間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戶。現在要粉刷這面牆,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練習,交流。

四、課堂總結

結合板書簡單向學生滲透複習整理的方法。

五、介紹小遊戲“搶地盤”。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 篇三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大小比較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對舊知的複習,爲學習新知作鋪墊。

上課伊始,設計幾組整數大小比較的複習題,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回顧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爲下面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2、關注方法的類比,實現知識的遷移。

類比是根據兩種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結論。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類比在掌握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探索解題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小數的大小比較並不難,它與整數的大小比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學中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類比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

3、關注習題設計的實踐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在設計練習時,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在現實、具體的情境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體現了數學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捲尺

學生準備捲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請你們在各題的___裏填上“>”“<”或“=”,並說說怎樣比較整數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導學生明確: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大;當位數相同時,從最高位開始比較,最高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大,最高位上的數字相同時,比較下一位上的數字,以此類推,直到比出大小爲止。

(2)老師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請同學們觀察身高,誰高誰矮?(老師高,小明矮)看來小數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那麼你們想知道怎麼比較小數的大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設計意圖:創設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設置複習題,將整數的大小比較和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有機的銜接,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學校的運動會上,小明、小剛、小強和小林正在跳高場地上進行比賽,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都想爲自己的班級爭得榮譽,班裏的同學們也在爲他們吶喊助威。比賽結束,成績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剛

小強

小林

成績/米

0.8

1.2

1.1

0.9

2、提問:你能排出他們的名次嗎?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你是怎樣排列的?爲什麼這樣排列?

4、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5、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注意收集信息,並適時提問,引導學生總結比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數的含義來比較。

因爲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釐米後比較。

因爲1.2米是120釐米,1.1米是110釐米,0.8米是80釐米,0.9米是90釐米,120釐米>110釐米>90釐米>80釐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藉助測量工具進行比較。

在捲尺上找到每個人跳高成績的刻度,根據捲尺上的位置來比較大小。觀察捲尺上的數據,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師小結:同學們能把新的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解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位。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指認其餘三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右邊是南,左邊是北。)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爲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麼建築物?

3、到教室,請各小組把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彙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爲什麼方向,爲什麼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後,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裏東、南、西、北方都有什麼?(練習一的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五

第一單元 位置與方向(一)

第一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導入新課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新知識點: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筆算除法。

(1)基本的筆算除法

(2)除法的驗算。

教學要求:

1、會口算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幾百幾十以及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建議:

1、加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使學生重視對算理和計算規律的探求。

爲了避免學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口算過程,套用計算法則,本冊教材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既沒有註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沒有出示筆算除法的法則,二是充分調動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計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學生已有的口算經驗,使之順利遷移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中。

學生已有的與除法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表內乘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經驗是幫組學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教學時應該採取積極措施,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口算經驗,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並將它靈活運用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景中。

(2)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律,學會“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接着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經驗,結合一定的直觀操作活動,使學生養成一種有序的思考和操作習慣,從而自主概括出筆算除法的計算規律。

(3)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思考的過程。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口算除法和筆算除法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歸納、整理運算程序和運算規律的過程,它是計算活動過程中的提煉和昇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給學生一個寬鬆的說話環境。首先,讓學生在思考每個例題時,自言自語地、輕聲的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或與同桌)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後,提供過程的範例。讓說得好的學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師根據多個學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學生的不同解題策略。通過有層次的說過程、說算理,自主歸納出口算或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時,學會用簡潔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2、拓寬主題圖的情景視野。

爲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景中學習除法是一位數的除法,教材設計了學生熟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從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決的若干問題。但是,這些素材還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要求。因此,實際教學時,老師應根據當地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將除法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健康成長、交通、體育、娛樂、飲食和科普知識等聯繫起來,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計算融入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把估算放在與口算、筆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爲學生提供的關於估算的學習目標。要落實這一目標,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①充分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作用,認識到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②將估算、口算、筆算的數學結合起來。教學時,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估算算法與其他算法結合起來應用,使學生真切感受不同計算方法的作業,感受估算的應用價值。③適當補充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估算內容,加大估算應用的力度,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4、理解乘、除法之間的聯繫,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聯繫,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從乘、除法之間的聯繫入手,將乘法運算的思維方法遷移到除法當中。如:教學60÷3( )時,可引導學生思考3×()=60。又如,在驗算除法時,可依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檢驗方法。這樣,通過從矛盾的雙方入手,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既掌握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又培養了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頁例3及做一做,練習一第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會辯認地圖上的方向(四個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解決簡單的路線問題的過程中,瞭解同一路線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進一步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方位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方位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四個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學具:

把第5頁例3的圖,製成“人物”可以靈活擺放的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出示第5頁例3的圖(刪去圖中的人物及話語)

(1)誰能在圖上指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說一說,體育場、電影院在少年宮的什麼方向?

(3)說一說,醫院在商店的什麼方向?商店在醫院的什麼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別人向我們問路或我們向別人問路的問題,怎樣描述行走的路線,纔不會讓人走錯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路線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

(1)小明的媽媽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爲媽媽買些東西。從醫院出來後,向北走到第1個十字路口時(教師邊用人物圖片演示邊講述,最後把小明的人物圖片放在醫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怎麼走了,你們能告訴他怎麼走嗎?

(2)請一名學生描述行走路線,教師在圖上根據他的描述移動小明的人物圖片,當學生的描述不明確時,教師就故意走錯,迫使學生調整描述的方法和語言,逐步讓學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最後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誰能再說一說小明從醫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線?

2.體會同一路線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買完東西,準備回醫院,他可以怎樣走呢?……還有別的路線嗎?

(2)誰能把同學們說的路線在圖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採用“根據描述演示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描述行走路線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會選擇哪一條路線?爲什麼?

3.學生自己提出路線問題自己解決路線問題

(1)小明選擇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線,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問路(教師邊用人物圖片演示邊講述,最後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圖片放在例3的圖中的位置),你們猜猜這位叔叔會怎麼問?學生可能會猜:

請問去電影院怎麼走?

請問去少年宮怎麼走?

請問去體育場怎麼走?

……

(2)同桌兩個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問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學根據扮演小明的同學的回答,在圖上演示行走路線。

三、鞏固練習。

1.第5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第(1)題,然後在圖中畫出小紅從家到游泳館的路線。

(2)說一說,小紅、小蘭、小明上學的路線。

(3)說一說,小紅、小蘭、小明放學的路線。

(4)先男生提出問題女生解決問題,再女生提出問題男生解決問題。

2.練習一第3題。

(1)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2)第(2)題,同桌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會了什麼?描述路線時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