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三年級語文《軍神》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多篇)

國小三年級語文《軍神》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多篇)

《軍神》教學反思 篇一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前設計如下環節:由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展開交流導出課題“軍神”。此環節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爲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爲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臺。通過多形式的以及個性化的閱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麪人物的心靈,我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堅強的性格和勇於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符合新課標中關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爲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

《軍神》教學反思 篇二

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原則,我在本堂課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只設計了一個主幹問題:爲什麼稱劉伯承爲“軍神”?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提出這個質疑後,由教師將這個疑問進一步內化爲可操作性更強的具體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劉伯承是一個真正的“軍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本堂課的教學就此展開,最終以這個問題的解決而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劉伯承忍受劇痛卻一聲也不吭,把牀單都抓破了的句子,讓他們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讀中,使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在注重朗讀的同時,我也設計了引領學生通過想象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指導學生想象如果自己親眼目睹了這次手術可能會看到什麼,可能會聽到什麼,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讀,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課前預設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但在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學生在感悟文章的時候,難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中“擠牙膏”式的說出一個個孤立的詞語,難以形成完整的語言。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並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將是爲一段時間中日常教學中的重點。

國小三年級語文《軍神》教學反思 篇三

《軍神》這篇課文記敘了劉伯承在德國醫生沃克的診所裏不打麻醉劑成功地施行眼部手術的事。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也表達作者對劉伯承的讚美之情。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品讀人物的言行,來體會劉伯承堅強的,有着鋼鐵般意志的精神,體會軍神的含義。

一、讓學生“善問”,促進自主學習

首先要求學生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敢於提出來,然後師生共同梳理問題,收集展示問題,引導共同提煉教學的核心問題,作爲探究主線。本課確定“爲什麼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爲軍神?”爲中心問題,引導學生從劉伯承的表現及沃克的神態變化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這一中心。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

《軍神》一課中劉在手術中的表現一段描寫細緻,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着重刻畫了劉的什麼?當學生知道是動作、神態時,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和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學生暢所欲言,深刻地理解了劉伯承忍受巨痛所表現出的鋼鐵般的堅強意志。

三、從讀到寫,重在學會表達

教學中,力求巧妙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如,課文的主人公是劉伯承,卻用了大量篇幅描寫沃克醫生的神態變化,這是爲什麼?這一提問使學生注意到沃克醫生的神態情緒變化是因劉伯承而引起的:傷勢嚴重仍無比鎮定,令沃克十分驚疑;拒絕使用麻醉劑使經驗豐富的沃克雙手顫抖、不忍心動手術;手術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並清醒地數出醫生割了多少刀,這令沃克大加讚賞。課文以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的眼光去看劉伯承的表現,更能體現他堅強的意志。

這一設計讓學生理解了側面烘托的好處,也體會到了課文用了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表達方法,今後運用於寫作實踐,從而學會了表達。

《軍神》教學反思 篇四

上完《軍神》一課後,聽課老師普遍認爲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訓練點準確,教學方法科學恰當,課堂氣氛和諧活躍,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得輕鬆、愉快。課後自我反思,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和教學的。

一、充分考慮以學定教。

1、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考慮到學生會對“爲什麼把劉伯承稱爲男子漢、軍神、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產生疑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找出帶有“軍神”一詞的句子,並讓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就提出了上面的這個問題,之後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通過自主學習,與文本對話,小組討論等方法,這三個問題迎刃而解。而後,我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針對沃克醫生及劉伯承在手術前、手術中的語言和神態的句子來仔細琢磨,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字裏行間品悟軍神的形象。

2、在這個問題的展開過程中,我能注意方法的滲透。比如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正面描寫在側面描寫的烘托下更能突出主題等,這些不僅是對閱讀方法的潛移默化,還可以對學生今後的人物描寫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的順學定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親近文本,進行感悟理解。

在圍繞問題展開學習的時候,我選擇片段的內容進行教學,並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能夠比較好地進行內化。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齊讀、分角色讀、多形式、多遍讀,而且,每一次讀書,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閱讀理解感悟,從核心問題“讀了你有什麼感受,爲什麼有這種感受?”展開,在談“爲什麼”的過程中,通過討論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三、將文本與課外知識進行的鏈接是合理而有效的。

在課堂中運用了這樣一些資料:劉伯承眼部受傷的原因補充、讓學生在研讀手術前的句子時對劉伯承不做麻醉的介紹、手術中的影片再現、(將電影資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增強了學生的感觀認識,通過觀看電影,自覺地與課文主人公的情感融爲一體。)結尾的課外拓展等,都是將文本與課外知識進行合理而有效的鏈接。

四、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語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讓學生覺得感興趣、有用並與日常生活有關,必須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把學習教材課文與自己的現實生活感受結合起來。如爲了讓學生體會小傷的痛,我創設了情境,讓學生說說他們以前受傷的體會,這樣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對劉伯承受傷的體會更爲深刻。

五、遺憾的地方。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例如“讀了以後,你有怎樣的體會?爲什麼有這種體會?”這是一個可以使用於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在這裏,教師還可以轉變角色,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爲什麼呢?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朗讀的形式及時間都比較少,可以去掉一些齊讀的形式,多一些個性化的朗讀。由於上課的倉促性,原來設計的迴歸課文整體的分角色朗讀沒有上,這不能不成爲本課的遺憾。

第三,過多地注重了側面的描寫,沒有轉到正面描寫上來,因此就缺少了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再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教師用激情來渲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