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杜甫《登高》優質課教案(新版多篇)

杜甫《登高》優質課教案(新版多篇)

《登高》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徵,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並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後,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着,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師深情地朗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通過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

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頸聯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

三、詩文賞析:

1、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髮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2、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指紛紛飄落的乾枯的樹葉)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3、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溼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爲國爲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6、“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爲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四、檢測: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隻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麼不同?

答:這是一隻展翅高飛、壯志凌雲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隻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尾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聯艱難對潦倒,形容詞相對,苦恨對新停,偏正式動詞相對,繁對濁,又是單音節形容詞相對,霜鬢對酒杯,偏正式名詞相對。可見,尾聯也對仗工整。加之頷聯、頸聯本身要求對仗,所以,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這也是該詩被譽爲“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爲(“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杜甫《登高》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一、由杜甫詩句導入

有人說唐朝時李白用歌聲無限放大之後,又被杜甫還原的請大家說一下所學杜甫的詩句——

二、出示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四、品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麼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爲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爲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爲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着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3、師:其他同學也選了這句嗎?(無人回答)那大家再讀一下1、2句,思考一下,這兩句寫了什麼秋景?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麼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裏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生6:“艱難”指生活上的苦,成爲老年人的悲;也是身體上的病,無法借酒澆愁的悲飽經滄桑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藉助什麼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爲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Ppt出示:寫

多想遇見您,

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

爲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

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多想遇見您,

在“”的時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寫出詩歌下節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誦讀展示

Ppt出示:背

師放較爲悲哀的音樂,要求生站立背誦

【評述】

整體設計美玉含瑕

這節課同樣注重了誦讀,誦讀方式也較爲多樣化在誦讀中老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注意挖掘了學生在誦讀中的感受體會

同時老師特別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幾個能力的訓練,課堂最後有仿寫環節,設計不錯不過展示部分讓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比較浪費時間,個人不如投影再讓其他學生讀一讀更實際一些

老師從“景”“情”兩個大的方面串起整個課堂,思路比較清晰但是誦讀一開始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讀詩的感受(這個字必須是“悲”)而且這個字跟老師的板書設計關係很大,所有的問題都是由這個字引申出的,沒有這個字就不能形成“淚”形狀的板書個人認爲,這個設計比較刻意是這堂課美中不足之處

還有,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還不夠老師在課堂最後環節播放一首比較哀傷的配樂,要求學生齊背課文個人背景的渲染太過於哀傷了我覺得唐詩悲,但僅是悲壯,卻不悲傷即使如杜甫的詩,也絕不會悲傷所以這個背景的處理不太合適

《登高》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3、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溼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6、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爲國爲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7、“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爲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隻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麼不同?

答:這是一隻展翅高飛、壯志凌雲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隻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參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爲“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登高》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後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爲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爲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纔的誦讀提示中,最後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麼,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作往往是爲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爲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麼,我們瞭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後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裏?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我們發揮集體的力量,進行小組討論,以前後四位同學爲一組討論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裏?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麼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師:回鳥,這是一隻怎樣的鳥?毛澤東筆下也有一隻鳥,在《沁園春 長沙》中這樣寫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麼不同?

生:這是兩隻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隻展翅高飛、壯志凌雲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隻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麼?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本站§ 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長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裏?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裏?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繫課文註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爲國爲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淒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爲氣”,節令淒涼,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三;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親,此其八。

所以,整首詩以“悲”字爲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有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唉!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後,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纔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淒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爲氣”。)

四、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並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並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於150

《登高》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題解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 長年飄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鬢 、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 憂國傷時 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 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爲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爲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爲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爲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處境悲涼,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登高教案 篇六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後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爲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範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纔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範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註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爲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藉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以及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迴旋飛翔的鳥羣等六個意象,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髮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裏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登臺?它又蘊涵着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爲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爲力,這種憂傷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蹟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蹟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2、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爲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30、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並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並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於150

板書: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

杜甫《登高》優質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起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起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板書:

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