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多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的性質、意義。

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瞭解林肯的主要活動

3、分析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佈 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內戰爆發的關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標

出示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的一首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啊》,這首詩用以悼念美國的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爲什麼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高的評價?教師板書,學生閱讀學習目標。(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學質疑(學生自學課文,填寫下列問題,不會的問題注意標記。也可參考自主測評)

1、1860年11月,主張 的共和黨候選人 當選總統。

2、內戰初期,北方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佈 、

,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3、年7月,聯邦軍在東線取得 的勝利,1865年4月,

聯邦軍攻陷 ,南方軍投降,持續 年的內戰宣告結束。

4、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 ,解決了 ,維護了 ,

爲 掃清了道路 ,併爲 奠定了基礎。

(三)交流、展示、點撥

(組內交流,師生互動;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競答,其他組同學修正、補充,教師點撥。)

1、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其它成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2、請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出現歷史背景教師必須講清)

⑴美國兩種經濟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學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歷史允許假設,那麼假設1860年林肯落選,沒有成爲美國總統,你覺得美國南北戰爭還會發生嗎?黑人奴隸制度又是否會被廢除呢?(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戰爭不會爆發,說明沒有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爲什麼成爲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

3、展示點撥:

1、南北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可參考導學案的知識鏈接,再做解釋

3、無論林肯是否當選,戰爭依然會發生,黑人奴隸制度也一定會被廢除。因爲南北雙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國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黑人奴隸制不僅在政治上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而且在經濟上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必 然要被歷史淘汰。

4、聯繫美國獨立戰爭,比較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

(四)達標檢測:

基礎題:導學案1---5題

能力提升題:導學案第六題(第二問可能會有困難)

(五)小結反思: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在你的小組內展示一下。(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畫出知識樹。)

(六)會考鏈接:

1、馬克思說:“在美國的歷和人類歷,林肯和華盛頓齊名”。馬克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林肯政府( )

A、鞏固了北部資產階級的統治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C、滿足了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願望 D、消除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2、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裏所說的“障礙”應該是指( )

A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稅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教學反思: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瞭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瞭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於“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爲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着落後、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爲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爲什麼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於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着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試着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麼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麼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麼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琅城市民起義是怎麼回事?反映了什麼?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麼?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鬥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裏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裏, baihuawen.c n市民和領主之間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徵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藉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裏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麼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爲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爲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爲“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併爲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後可升爲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裏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覈後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能瞭解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點以及基督教在西歐社會的影響

2。 歸納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意義

3。 分析拜佔廷帝國滅亡的原因

4。 從西歐主要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認識到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學習重點: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與羅馬教廷的地位;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拜佔廷帝國的滅亡。

學習難點:

如何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 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 。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國。

2. 8世紀前期,法蘭克國家經過 改革後,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嚴格的 。

3.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 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等勞動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4.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與教會觀點相悖的思想都被稱爲“ ”;在精神和文化領域, 凌駕一切。

5.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 制度結束, 也衰落了。6. 東羅馬帝國定都 ,此地原稱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佔廷建築和藝術成就的結晶。13世紀末, 國家在西亞興起,15世紀中期,他們攻陷 ,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 查理。馬特改革的時間、內容、後果。

② 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③ 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④ 拜佔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它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鬥爭,並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 二.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 三.拜佔廷帝國的滅亡

1.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1)時間: (1)東羅馬帝國

2.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2)特點: (2)6世紀後

3.羅馬教廷的地位和影響 (3)鬥爭: (3)15世紀中期

(4)發展:

(五)鞏固訓練

1.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國家是

A.法蘭克王國 B.法蘭西王國

C.拜佔廷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樣的局面出現於

A.查裏馬特改革之前 B.查裏馬特改革之後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後

3.基督教產生的時間是

A.公元前6世紀 B.公元前1世紀

C.1世紀 D.2世紀

4.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的權力是

A.君權 B.兵權 C.財權 D.神權

5.拜佔廷帝國就是

A.羅馬帝國 B.西羅馬帝國

C.東羅馬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6.拜佔廷帝國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倫 D.羅馬

7.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東羅馬帝國在歷史上又延續了大約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佔廷帝國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其原因是什麼?給了我們哪些啓示?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四

戊戌變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蒐集整理資 料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理性說明 社會各界對於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瞭解新舊勢力關係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侷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後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 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麼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並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承上啓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後捱打,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並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後,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籤《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爲什麼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衝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後百日維新前,康有爲和梁啓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佈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後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爲什麼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麼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麼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鬆輿論控制,准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爲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爲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啓發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麼後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願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爲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鬆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爲什麼覺得“無力迴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裏)譚嗣同爲什麼說自己“死得其所”?(他願意爲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爲什麼?(賦於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後人有什麼激勵作用嗎?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後,有沒有繼續鬥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爲什麼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佈,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後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38頁選擇題:應選B(1895年——《馬關條約》引發“公車上書”)提醒學生預習第8課《辛亥革命》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類代表、人類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種的形成。

2、知道該亞與厄瑞斯忒的傳說,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點。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後果。

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更替

難點是科學地看待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課堂導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類起源神話,比如我們中國流傳女媧造人說,而西方盛行所謂的上帝造人說。這些都終歸是神話傳說,沒有科學根據,那麼科學的人類人類起源論是什麼?我們學習了第一課人類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學習:

一、人類的出現

1、多數人類學家認爲,現代人類可能是從發展而來的,其特點是、使用天然石塊、木塊做工具,還屬於,其生活地點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製造工具,最終與猿類分道揚鑣,出現了完全形成的人,人類大約是在前形成。

3、我們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爲哪四個進化階段?我們中國的元謀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屬於哪個進化階段?

4、當今世界上的黃、白和黑種人這三大人種是在什麼進化階段出現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會:

1、人類最初經歷的是,分爲氏族和氏族兩個時期。其共同點都是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實行公有制。不同點是:。

2、父系氏族後期,由於的發展,有了剩餘產品,出現了制和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合作探究:

1、課本第三頁動腦筋。

2、第五頁活動與探究。

精講點撥:

1、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是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決定性變化。

2、氏族社會的解體可利用圖示去理解:

達標檢測:

1、廣袤富饒的非洲大陸是黑人的故鄉,也是人類的發祥地,約300萬年前,生活在這裏的早期人類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羅馬農人

2、人類最初經歷的社會是:

A、原始人羣B、氏族社會C、奴隸社會D、封建社會

3、人類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會製造工具D、能採集果實

4、世界三大人種不包括:

A、白色人種B、黃色人種C、棕色人種D、黑色人種

5、導致人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長期影響B、進化階段不同

C、體貌特徵不同D、封建社會生活習俗不同

6、材料一:人類的生產工具十分原始,物質匱乏,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們不再殺死戰俘,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以便生產出更多的剩餘產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哪一階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那一階段?爲什麼不再殺死戰俘?

(3)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BABCA原始社會早期;父系氏族後期;爲了增加勞動人手,保存了勞動力,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是因爲生產力的發展。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六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瞭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探索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

運用史料指導學生閱讀插圖、資料、自由閱讀卡,從中獲取與本課相關的史識

邏輯思維訓練學生從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時空座標中,掌握系統有序的歷史知識網絡,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思想意識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髒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僞和惟利是圖的本質

愛國情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後捱打”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責任感

教學重點中國從主權獨立、領土完整、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虎門銷煙和南京條約)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重大變化,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七年級學習情況,聯繫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並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爲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爲開闢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爲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3、面對着鴉片的危害,林則徐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菸)收到什麼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燬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燬它們嗎?(不是)爲什麼?(因爲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菸而引起?(不是。因爲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髒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麼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菸,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麼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爲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於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爲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5、小表演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雙方代表的對話(可自由發揮)。

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進行“接龍複習”,並完成第3頁“自我測評”。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頁“練一練”。

3、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