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歷史教案【多篇】

八年級歷史教案【多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掌握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史實。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侵略擴張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原因;中國人民從來就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維護統一是每一箇中國人都要繼承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斷壁殘垣圓明園》

提問:你到北京去過圓明園嗎?你知道它昔日的豪華壯觀與今日的斷壁殘垣是怎樣造成的嗎?你知道有關它的一些什麼故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1.教師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教材:爲什麼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學生思考後回答)

教師歸納: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並沒有滿足西方侵略者的貪婪的欲 望,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這一目的同鴉片戰爭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此次戰爭在歷稱爲第二次鴉片戰爭。

2.教師提問:爲了掩蓋戰爭的侵略性,英法兩國爲戰爭尋找了什麼藉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

3.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和結果?

學生回答: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城,挑起戰爭;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

教師講述:請同學們簡單識記《天津條約》的具體內容,有關《天津條約》的影響將在後面部分進行重點分析。

目標導學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教師講述:《天津條約》的簽訂,並沒有使侵略者滿足。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對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後又放火燒燬。

2.教師展示:《焚燒過後的圓明園》

(有條件可以放映視頻《火燒圓明園》片斷)

3.教師提問:火燒圓明園是中國近代慘痛和恥辱的一頁,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清政府的腐 敗無能

4.教師提問:正是由於清政府府腐 敗無能,在火燒圓明園之後,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請同學們簡要歸納《北京條約》的內容?

學生歸納: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度增加。

5.教師過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獲利最多的是沙俄,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目標導學三: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教師講解:從19世紀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鴉片戰爭世紀,大肆入侵中國東北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2.教師展示《沙俄侵佔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請觀察地圖,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哪一條約割佔的土地最多?

學生回答: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

3.教師總結:沙俄在中國近代所割佔領土面積,相當於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是19世紀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4.教師設問: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有哪些國家侵佔了中國哪些土地?

學生回答:英國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沙俄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150多萬平方千米。

5.教師展示《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內容,並問: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理解?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等西方侵略實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佔領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主權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鴉片戰爭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課堂總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八年級下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複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了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麼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後捱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後,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後,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爲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爲了鞏固統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燬了大量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後,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麼進步性?產生了什麼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啓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爲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最大。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於以進化論爲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後變爲先進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啓發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爲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爲主)

1、背景:傳統科舉制度的弊端在於脫離社會實際,培養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爭以後,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爲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佈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小結:鴉片戰爭以來,隨着中國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先進的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的落後,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抵禦外侮、變革社會,實現國家的富強這種進步的思想引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尋找救國的道路。這種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設計

清朝的文化——進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二、進步思想家——“與時俱進”

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

(1)嚴復的思想:效仿西方,變法救國

(2)《天演論》及其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舊教育制度的弊端

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和廢除科舉制

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三

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讚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麼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願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蒐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蒐集有利於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傑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並把它們—一製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爲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傑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後有請老師或同學爲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爲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於創新,能提出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麼?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爲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國中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經濟方面縱向概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及特徵,並介紹了晚清時代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內容較爲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躍性強。

【學生分析】

對於近代的民族工業發展瞭解很少,但對當代的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了解。通過對近代政治史的學習,已經模糊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有一定的聯繫。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史料和歷史圖片的能力。

【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知識現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通過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歷史結論。

3、注重以歷史知識爲載體,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應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開端、初步發展、黃金時期、凋敝破產的情況。

2、應培養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中的困難是什麼?應培養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徵。

3、應認識到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導致的,具體說是帝國義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應認識到以張謇爲代表的一些實業傢俱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他們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能深刻體會到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經濟就不會發展。

【教學流程】

一、導入設計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

1、老年人口中所說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釘其實就是什麼?爲什麼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麼?

2、今天我國的有些民族工業品牌也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什麼?

學生活動:探討、回答。

(1)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

(2)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爾集團、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場。

教師活動(引導):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設計理念:【關注現實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的興趣,激趣導學】

二、新課探究

1、民族工業的發展階段

(一)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清末到洋務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含義;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大膽判斷: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是?爲什麼?

學生活動:體會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並就老師的問題作出判斷,回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從清朝末年到洋務運動爲開端的。因爲,隨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特別是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刺激下開始的。

設計理念:【考察學生對已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1、與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有關的歷史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從我們學過的近代史中找一找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的刺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設計理念:【檢查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認識現狀有所瞭解,以便加以引導。給學生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2、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及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甲午戰爭前後企業發展表格

學生活動:分析表格,得出歷史結論,認識到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並探究其原因。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允許民間辦廠促進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佈置閱讀教材導入框內容及第一段課文狀元實業家──張謇。探討:是什麼因素促使張謇放棄高官厚祿,去開辦大生紗廠?他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回答。

(1)《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中國廉價原料、廉價的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騫深感要晚會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

(2)張騫興辦放棄高官厚祿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理念:【通過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實業救國”思想也是甲午戰後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教師活動(置疑):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哪個時期?分析書中統計表,探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

(1)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2)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華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

設計理念:【注重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數字直觀地認識歷史】

(四)受挫、破產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教師活動:

(1)置疑:大生紗廠結局如何?爲什麼?

(2)佈置閱讀課本小字材料:榮氏兄弟創辦企業的興衰。

(3)出示課件:陳啓源辦廠__;四大家族與榮氏企業。

學生活動:分析歷史資料,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1)最後被外國公司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紡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銷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做後被吞併。

設計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工業發展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結:導致近代民族工業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由於軟弱、妥協,最終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

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師活動(置疑):我們已經縱向瞭解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你能一句話概括一下發展的特徵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設計理念:【承上啓下,帶出相關問題,激勵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析書中所給的3幅照片,說說民族工業在行業發展上的特徵。打開彩色地圖,分析民族工業分佈的地域特點。

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總體水平落後-----表現在:

(1)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2)地區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點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設計理念:【畫龍點睛,明確問題,理清學生思路】

四、出謀劃策活動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分析課本上的材料,這段話反映了什麼問題?

毋庸置疑,加入wTo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大量優質價廉的進口品種衝斥我國市場,對我國民族工業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請你爲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自由表達。

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1、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萌芽階段)──黃金時期──蕭條破產階段

洋務運動甲午戰後一戰期間一戰後至新中國成立

發展原因發展原因發展的障礙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艱難曲折、落後、不平衡

國中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光緒帝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分析戊戌變法失敗原因。

②能力目標:a.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樑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b.通過討論“維新變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分組學導”的教學方法

②本課通過課前預習、小組交流、競爭搶答,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③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對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歸納總結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

②譚嗣同的慷慨捐軀,譜寫了維新人士變法圖強的鬥爭意識和義無反顧的英勇氣概,令人敬仰。

③康、樑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爲改變現狀,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

教學思路

重點難點的突破與解決方法

①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樑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②難點:對百日維新的作用和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理解與掌握。通過分析百日維新詔書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原因。

課前導學

①學生分組查找戊戌變法、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的情況資料。

②學生預習本課,編寫歌謠、做小報、結構圖總結本課。

③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編排歷史小短劇。

教學滲透點

①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編排歷史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②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書籍:《中華上下五千年》

③光盤:科利華備課系統

教學資料

多媒體教學設備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及情況介紹。

學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體投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

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我們都生活於19世紀末這個動盪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

模擬:

請一位學生做記者現場採訪2—3位當時人士。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種:

①有的認爲必須改革。

②有的認爲要發展科學技術,走資本主義道路。

③有的認爲必須實行革命等。

學生感到新穎。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縮短歷史與現實的差距,同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歷史、思考歷史。

教師不要限制學生,讓學生展開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精彩的地方給以加分鼓勵,注意把握時間。

總結:和大家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爲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介紹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學習新課

板書:第7課戊戌變法辨別“戊戌”的寫法。

出示投影:康有爲、梁啓超像。提問:你知道這兩位人物是誰?誰能介紹他們的情況?

康有爲、梁啓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代表,他們爲推動變法進行了大量的活動。提問: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什麼?

學生看圖像,爭相回答。

學生回答:公車上書的內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觀效果。學生事先準備,相信一定能介紹清楚。

學生可以根據課本回答,也可以補充資料。

公車上書由於頑固派的阻撓沒有傳到皇帝手中,但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反響,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樑等人還進行了哪些維新變法活動?

這部分知識要點大家找得非常準確,對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誰還能補充一些其他的資料?

學生看書歸納要點:

①創辦《萬國公報》

②組織強學會

②維新派團體形成

學生補充資料:

創辦《時務報》《國聞報》各地組織學會、學堂等。

知識要點較清晰,學生容易找到。

根據學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車上書後,康有爲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急,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爲與頑固派大臣進行了論戰。

學生表演短劇:

旁白:德國強佔膠州灣,內憂外患,康有爲再次上書,要求變法,於是康有爲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出席“問話”的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有一個小組準備了歷史劇,請大家欣賞。

老師認真觀看學生表演,對學生的表演給以鼓勵。

有李鴻章、榮祿、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榮:(盛氣凌人):你老是變法、變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變則背天理,必然禍亂天下。

康(反駁):世事萬物皆變化,祖宗之法爲什麼不能變呢?祖宗之法治國之本,只有變祖宗之法中陳腐之處,國家才能富強。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論,不可寬容。

榮:祖宗之法千真萬確,只能遵行不能變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還談什麼祖宗之法。就拿總理衙門來說吧,祖宗法裏沒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

(榮祿等一時無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難得難得,我會盡最大努力把他引見給皇帝的。

旁白:這次問話後,光緒帝對康有爲極爲欣賞,下令康有爲籌劃變法。

學生對歷史劇表演非常感興趣,情景比較形象,學生印象深刻,激發學習歷史興趣,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們看具體的變法措施,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有哪些內容?

學生閱讀變法法令內容,搶答。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討論:變法有利於哪個階級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擁護?變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

變法結果怎麼樣呢?

學生討論並回答。

①有利於資產階級利益。

②得到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愛國知識分子擁護。

③觸動頑固派利益。

學生據課本內容回答。

①慈禧爲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

②譚嗣同等六人爲變法獻身。

③百日維新。

這裏涉及重點內容,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回答不準確,教師應給予點撥指導。

學生一般能在書上找到答案,同組同學可補充回答。

出示譚嗣同的投影片:

引導學生討論31頁

“動腦筋”題,或處理課後“活動與探究”題。

學生介紹譚嗣同的事蹟。

小組討論後,展開辯論。

辯論時,學生可充分發表意見,小組成員隨時補充,有的學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一分爲二看問題,學生在爭辯中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戊戌變法的內容我們已經講完了,回顧知識要點,三分鐘快速記憶,出示測試題。

學生快速記憶。教師指導學生搶答。

及時鞏固知識,注意鼓勵學生。

戊戌變法失敗了,讓我們從當時的現實出發,來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小組討論歸納,代表發言

①維新派力量小。

②頑固派勢力強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康有爲、梁啓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爲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所進行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

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高度來看戊戌變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八年級歷史教案設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得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課前師生共同蒐集有關收復新疆的資料。可以說,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辯論、討論的發言更是體現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佔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爲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佔新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僕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佔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着新疆地區這麼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麼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裏自由表達,然後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七

[課程標準]

(1) 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爲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 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 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爲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爲第一手資料,作爲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1)

歷史老照片對比(或學生家庭照片對比)

(導入2)

改革開放前後新舊四大件對比引入

(導入3)

學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內容,由現在的生活狀況,引出學生對以前人們生活探究的慾望。

(導入4)

劉興民《生於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寫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爲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爲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爲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 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 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係,瞭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係。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係,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係是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爲一家”的密切關係。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係。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採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爲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爲什麼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爲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爲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並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佈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係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遊牧爲業,有的以農耕爲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爲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爲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爲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爲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爲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爲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爲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爲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爲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爲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國中八年級歷史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說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徵;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瞭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爲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說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麼嗎?爲什麼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麼?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了什麼?

生:老年人叫鐵釘爲洋釘,叫火柴爲洋火。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說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爲什麼要捨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並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後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

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

2、《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

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並創辦了大生紗廠。

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華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蹟。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每4人爲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後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捨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註定是悲慘的。那麼,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爲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後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徵是什麼?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麼?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麪粉出口增長說明什麼?爲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後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爲什麼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瞭解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後。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願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華民族工業儘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展示課件)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戰爭視頻作引入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創設情境及學生分組調查、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鍊其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立志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中英《南京條約》

【教學難點】

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新學期的開始。我們歷史的學習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代史。

展示:通過展示視頻鴉片戰爭的經過,美麗的罌 粟花引入本課,觀看後說明: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歐大陸東端,一個在亞歐大陸西端。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爲什麼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這場戰爭能否避免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課鴉片戰爭。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菸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2頁正文第一自然段內容,指出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

茶葉、生絲

呢絨、布匹

(清前期中英貿易情況——中國出超,英國入超,英國處於貿易逆差地位)

教師引導:爲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想到了什麼?(答案提示:鴉片)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3頁圖片、數據資料;同時出示一則材料,讓學生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

(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民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

——魏源

(答案提示:財政危機、政治更加腐 敗、軍隊戰鬥力下降)

3.教師過渡:面對鴉片的輸入所造成的嚴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菸的林則徐爲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多媒體展示林則徐:“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虎門銷煙圖(指出林則徐禁菸的決心)

提出問題: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爲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爲什麼?(答案提示:不對。虎門銷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藉口,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標導學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教師: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的的失敗而結束,其實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作戰的士兵前後不過萬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戰的兵力超過10萬人,但卻打了敗仗,其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後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統治腐 敗;③中國國力衰弱;④經濟落後,武器落後等。

2.教師總結: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這樣一個擁有先進生產力和近代戰爭武器的英國在同清王朝的較量中明顯處於優勢,這也決定了社會制度、生產力落後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必然失敗的命運。“落後就要捱打”是鴉片戰爭留給國人最深刻的歷史教訓。

目標導學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教師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萬銀元

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關稅協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稅款,雙方協議

2.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歸納內容,並分析其危害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割地: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

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五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協定關稅:這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爲藉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

《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7頁正文部分內容,並提問:《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侵略者有強迫中國簽訂了哪些條約?有什麼樣的危害?

學生回答: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英國通過《虎門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美國和法國通過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

4.教師總結:《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名義上是獨立的國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開始遭到外來干預,中國社會的自熱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課堂總結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爲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在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