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瞭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

3)會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2.能力目標:

1)滲透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思想。

2)通過嘗試求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細緻,認真的學習習慣。

2)在積極的教學評價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其解的概念

難點:用列表嘗試的方法求出方程組的解。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本班共有40人,請問能確定男——各幾人嗎?爲什麼?

(1)如果設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這是什麼方程?根據什麼?

2.男生比——多了2人。設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設該班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

兩個方程中的x表示什麼?類似的兩個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這樣,同一個未知數表示相同的量,我們就應用大括號把它們連起來組成一個方程組。

4.點明課題:二元一次方程組。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取數據,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探究新知,練習鞏固

1.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1)請同學們看課本,瞭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的概念,並找出關鍵詞由教師板書。

[讓學生看書,引起他們對教材重視。找關鍵詞,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瞭解.]

(2)練習:判斷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學生作出判斷並要說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概念

(1)由學生給出引例的答案,教師指出這就是此方程組的解。

(2)練習:把下列各組數的題序填入圖中適當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組x+y=0的解。

2x+3y=2

(3)既滿足第一個方程也滿足第二個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4)練習:已知x=0是方程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嘗試求解

現在我們一起來探索如何尋找方程組的解呢?

1.已知兩個整數x,y,試找出方程組3x+y=8的解.

2x+3y=10

學生兩人一小組合作探索。並讓已經找出方程組解的學生利用實物投影,講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提煉方法:列表嘗試法。

一般思路:由一個方程取適當的xy的值,代到另一個方程嘗試.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探索並解答問題,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2.據瞭解,某商店出售兩種不同星號的“紅雙喜”牌乒乓球。其中“紅雙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學一共買了4盒,剛好有15個球。

(1)設該同學“紅雙喜”二星乒乓球買了x盒,三星乒乓球買了y盒,請根據問題中的條件列出關於x、y的方程組。(2)用列表嘗試的方法解出這個方程組的解。

由學生獨立完成,並分析講解。

(四)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這節課學哪些知識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組及解概念,列表嘗試法)

2.你還有什麼問題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業本。

教學設計說明:

1.本課設計主線有兩條。其一是知識線,內容從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嘗試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第二是能力培養線,學生從看書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到學會歸納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嘗試法解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2.“讓學生成爲課堂的真正主體”是本課設計的主要理念。由學生給出數據,得出結果,再讓他們在積極嘗試後進行講解,實現生生互評。把課堂的一切交給學生,相信他們能在已有的知識上進一步學習提高,教師只是點播和引導者。

3.本課在設計時對教材也進行了適當改動。例題方面考慮到數——時代,學生對膠捲已漸失興趣,所以改爲學生比較熟悉的乒乓球爲體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練習的作用,爲知識的落實打下軋實的基礎,爲學生今後的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一、除法

第一課時:除法(一)認識豎式

教學內容:課本第2頁~第3頁 “分蘋果”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除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重點難點: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教學準備:投影儀,學生準備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顯示20個蘋果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二、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着進行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可能有很多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如:

a. 通過乘法口訣“四五二十”得出結論:可以放4盤;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盤。

(3) 同桌同學合作用20個圓片擺一擺,驗證推算結果是否正確,教師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生擺放的圓片圖,進一步進行驗證、交流。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教師指出:20÷5=4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說明:

橫式:20÷5=4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北師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P75頁

教學目標:

1、欣賞用基本圖形構成的美麗圖案。

2、會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設計圖案。

3、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創新意識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欣賞用基本圖形構成的美麗圖案,會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會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設計圖案。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圖形?

(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圓形等)

你知道怎麼辨別這些圖形嗎?指名回答出圖形的特徵。

二、新課

(一)欣賞圖案

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幅美麗的圖案,請同學們欣賞欣賞。

1、教師出示第一幅圖,學生欣賞一分鐘。

問:這幅圖像什麼?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

這些圖形是怎樣組合的?有什麼規律?這幅圖案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2、接着出示第二幅圖,學生欣賞一分鐘。

問:這幅圖像什麼?是由什麼圖形組成的?

這些圖形是怎樣組合的?有什麼規律?這幅圖案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3、接着出示第三、四、五幅圖,學生分別予以欣賞並分析。

4、教師小節。

這些圖案都是由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所組成的,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的,配上豐富的色彩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由此看出,圖形也是很美的。

(二)設計圖案

1、剛纔我們欣賞了幾幅美麗的圖案,那你們想自己來設計嗎?下面我們就來自己設計。

在設計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麼圖形,什麼顏色,怎樣來組合,可以仿照着老師的圖案來設計,有自己獨特設計方法的當然更好。

想好之後再動手來畫。

我們要看看誰設計出來的圖案最美麗、和諧,最獨特,與衆不同。

2、學生自己設計圖案。

3、展示學生的作品,並予以評價。

三、小節、評價

今天同學們的表現都很好,設計出了這麼多美麗的圖案,下課之後我們可以互相欣賞一下。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角和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並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情感目標: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使學生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用具】課件、布袋、球、圓柱、三角尺、紙條、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初步感知角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想玩嗎?這裏有一個袋子,請你來摸一摸,猜一猜是什麼?讓學生上前摸一摸,並說說判斷的依據。

學生分別摸出了球、圓柱、三角板。

過渡:同學們我們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舉起來。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麼感覺?(尖尖的、扎手)

提問:課桌上還有其他的學習用品上面也有角嗎?請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導摸)

剛纔我們小朋友摸感覺尖尖的,(指着角的邊說)那我們摸這個地方怎麼樣?直直的預設: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結:我們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兩邊是直直的。

2.尋找生活中的角過渡:其實像這樣的角在身邊也有很多,平常你有發現生活中有哪些角嗎?小結: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角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的角。(課件出示並請孩子欣賞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認識角

1.認識“角”的基本特徵過渡:爲了便於觀察和研究,老師把這些角從物體表面“描”下來(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個角分別描畫出來。

思考:這麼多的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生:它們都是尖尖的。

提問:在哪裏?上來指一指生上臺指,老師用紅筆點出來。

講授:這個尖尖的位置我們把它叫做角的頂點。(板書:頂點)

追問:除了頂點還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嗎?生:都有兩條直直的線。

講授: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角有幾條邊?(板書:邊)

生:兩條邊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它叫什麼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進行了一個自我介紹:我是一個小小角,一個頂點兩條邊。

2.畫角認識了角,我們來畫角。

提問:畫角需要什麼工具?指導:請跟隨老師的手來看看畫角的過程:先畫頂點(板書:頂點),再用尺子從這個點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邊(板書:邊),最後畫一個小弧線表示角。這樣一個角就畫好了。(示範)看清楚了嗎?生敘述畫角的過程,再嘗試畫角。

教室巡視,投影學生的作品。

反饋:你們是這樣畫的嗎?板書:

邊邊頂點學生回憶怎樣畫角,相機小結:畫角時,要記牢,先畫頂點再畫邊。

3.辨角現在你們都認識角了嗎?這裏有一些圖形都說自己是角,請您們來判斷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尋找圖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經會辨角了,你們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圖形中,你們能找到嗎?

三、操作探究,比較角

1.認識角有大小。

過渡:小朋友們已經找到了圖形中的角,鐘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嗎?提問:(出示鐘錶,轉動錶針,兩針聯動)仔細觀察鐘面,時針和分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現:兩針離開的越來越遠了,角就變得越來越大了。

比較:哪個大?哪個小?小結:角有大有小。(板書: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遊戲一:火眼金睛,找準角。

活動要求:

出示一個缺了一個角的三角形。同桌討論、想一想:桌上的哪個角是從圖形中剪下來的。爲什麼?有什麼辦法證明?教師巡視。

指定兩名同學拿着角上來。

設疑:現在這些小組有答案了,你們認爲誰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一起來驗證,怎麼驗證?生提出比較一下,引導孩子嘗試重疊法。

師補充講解重疊的過程(頂點和一條邊重合,如果另一邊和三角形的邊重合那麼就是一樣的),並確定兩個同學的角都是從同一個圖形上的同一個角上剪下來的,並指出兩個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問:都是從同一個圖形上剪下來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麼不同?發現:邊的長短不同;

指導:是的,老師剪的時候,有的邊剪得長,有的邊剪的短,但是卻不影響角的大小。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生再嘗試說一說。

3.角的大小和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遊戲二:心靈手巧,製作角。

活動材料:

紙條兩根,同桌合作。

小組開始製作角,教師巡視;

小組彙報;

設疑:想一想,怎麼把角變大一點呢?變小呢?發現:看來這個想要大就要把兩條邊張開得大,想要小就要把兩條邊張開的小。

小結:那麼,我們可以說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觀看角的大小變化的動畫。

4.出示活動角。

指導:觀察老師手中的角,教師將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就變得(越大),教師將兩條邊叉開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師將兩條邊延長)而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

小結:要知我的大與小,只看張口不看邊。

四、總結昇華通過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了角,你對角有了什麼新的瞭解?小結:爲了更好的記住這節課的知識,老師送給大家一首小詩。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角我是一個小小角,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記牢,先畫頂點再畫邊。

要知我的大與小,只看張口不看邊。

五、拓展提高,生活應用。

1.生活中的應用出示國小生兒童保護視力糾正器及護眼閱讀看書架。調整閱讀看書的角度,便於小朋友閱讀,糾正了坐姿,有效預防近視。

2.拓展提高一共有()個角。

【板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角有大有小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認識秒,知道1分=60秒,體驗1秒的長短,探索分與秒的關係。培養學生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知道1分=60秒,體驗1秒的長短,探索分與秒的關係。

教學準備:

電腦、鐘錶

教與學活動過程:

一、複習:

1、鐘面上有_____個大格,_____個小格。

2、時針走一個大格是_____時。

3、分針走一個小格是_____分,走一個大格是_____分。

4、時針走1個大格,分針正好走_____圈,是_____分。

5、1時=_____分。

二、創設情景進行導課。

新千年的鐘聲就要敲響了,仔細看圖,還差幾秒?今天我們來認識秒。

三、學習新課

1、觀察圖畫。

讓學生說說,通過圖畫都知道了些什麼。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根據圖畫提問。

2、認識秒。(出示鐘錶面)

1秒有多長?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參與小組活動,掌握情況。

(3)班級集體交流

問聲“你好”的時間大約時1秒;我跑5米的時間時1秒;鬧鐘嘀噠一聲的時間是1秒

3、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多少?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交流。(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針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樣長)

1分=60秒

進行實踐操作。教師演示,學生來回答大約幾秒。

三、鞏固練習。

自主練習第1題。

學生自己體會10秒能做那些事情。然後交流。

第2題。學生仔細看鐘表說說差幾秒到幾時

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後再填空。

第4題。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時、分、秒一一的理解自己填寫,交流時說明自己的理由。

第5題。學生自己閱讀找出其中的幾條信息。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時間的寶貴。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知識?你能指着鐘錶說給爸爸媽媽聽嗎?

作業設計:

結合實際說說自己的作息時間

板書設計:

認識秒

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60小格正好是一圈

秒針走1小格是1秒;1分和60秒一樣長

1時=60分

課後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並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並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後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彙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後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爲什麼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並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彙報交流,鼓勵創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麼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三、質疑再探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2.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小組裏有哪些同學設計的圖案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會怎樣呢?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繫舊知,鞏固有餘數除法的知識

1. 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麼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生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掌握統計數據的記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瞭解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逐步形成統計觀念,進而養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地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時不會感到太困難,其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本單元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校服、講故事比賽、春遊的人數情況統計等,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爲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更加註重對統計數據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數據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數學思考: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問題解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情感態度: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歷統計的過程,在統計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單元數據收集整理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教師小結:你們剛纔說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麼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範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裏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爲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爲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纔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裏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爲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裏,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佈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

誤。)

(2)師:喜歡說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爲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裏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裏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裏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數據收集整理(一)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黃藍白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爲合理的判斷。

2、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教法:

採用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引導中探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學會用統計表或方塊統計圖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3、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理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一年一度的動物運動會在這天晴氣爽的季節拉開了序幕。瞧,運動場上小動物們賽得可熱鬧了,我們一起來看看比賽的情況吧。(電腦出示主題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幾隻?小兔有幾隻?小狗有幾隻?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賽項目?每個比賽項目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參加?

[評: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發揮多媒體課件的視覺衝擊作用,創設生動有趣的動物運動會場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繫,爲學生開展數學活動作好鋪墊。]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如何解決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

2、跳高和長跑是比賽的項目,我們可以根據比賽項目來統計。

項目 合計 跳高 長跑

只數

3、除了根據比賽項目來統計,還可以根據什麼來統計?

生:動物的種類。

動物種類 合計 狗 兔 猴

只數

4、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完成上述兩張統計表。

5、交流:看了兩張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麼?

6、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統計的方法不同。

生2:合計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對同一中場面進行統計,雖然統計的方法可以不同,但總人數應該不變。

[評:統計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不是教知識點,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本段教學中,自然的讓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7、廚師小豬和裁判長小鹿也來了解情況,要求你們向它們推薦最合適的統計表(小組討論)

交流:

生1:我向小豬推薦統計動物種類的那張,因爲小豬是個廚師,它應該要了解各類小動物分別有幾隻,才能決定買什麼菜,什麼多買些,什麼少買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豬推薦統計動物種類的那張。如果它不知道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它就不知道買什麼菜,買回的菜也不合小動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薦的是統計項目的這張。因爲當裁判員就應該知道有哪些比賽項目,分別有多少選手參加,這樣才能更好的組織比賽。

[評: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8、小結:

通過剛纔的統計,讓我們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標準下的統計結果具有多樣性。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爲打好這個基礎,本設計注重通過遊戲活動讓學生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並學會用語言表述推理過程。

1.通過遊戲活動激發興趣,經歷推理過程,理解推理含義。

低年級的學生對遊戲永遠充滿了興趣。首先出示雙胞胎的照片,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猜想,進而引導學生了解要想猜對必須要有提示,體驗所給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結果也不一樣,調動學生猜的興趣和積極性。然後通過猜書活動、填數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判斷並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推理過程,並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即推理就是我們根據已知條件獲得一個結論的方法。

2.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並學會用語言表達推理過程。

在國小階段主要是發展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某種情境和過程中推出可能性結論的推理。由於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基本都是藉助語言表述,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他們藉助表格來推理,也可以藉助連線來推理,簡化了推理過程,感受思考問題方式的多樣性和簡潔性。同時培養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過程中的想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想得清,才能說得明。最後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一部分空間讓其交流、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表格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導語:新學期開始,班裏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課件出示),你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爲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彙報)

生:我分不清,因爲他們長得一模一樣。

2.過渡:老師幫你們一下。(課件演示)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們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 說明理由,爲什麼作出這樣的判斷。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彙報)

3.揭示課題:剛纔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種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們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過程叫推理。其實這樣的推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條件來進行推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推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引入,判斷哪個人是哥哥,哪個人是弟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一、教學教材109頁例1。

1.課件出示教材109頁例1,整理信息。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把整理出的數學信息進行交流。

(2)學生反饋: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一本。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 小麗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 問題是小剛拿的是什麼書,小麗拿的是什麼書。

(3)教師提示:剛纔的這段話裏包含着一些信息,我們需要把這幾句話整理一下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師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小組交流。

(2)指名彙報。

預設

生1:可以把人名和書名寫成兩行,根據條件連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就直接連線,剩下的小麗和小剛就只能連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拿的不是數學書,那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把小剛和數學書連上。最後把小麗和品德與生活書連上。

生2:通過分析,我知道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小麗和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沒拿數學書,那就是說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書,則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3.明確思考關鍵。

(1)質疑:爲什麼幾位同學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都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呢?

(2)學生小組交流,彙報。明確推理應抓住關鍵信息,層層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

(3)師生共同總結:推理時,一般先找到最關鍵的條件,根據這個條件往往能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推理。實際推理時,方法有很多,邊讀邊思考是推理的一種方法。連線法和列表法能讓我們的推理過程更簡潔、直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推理方法。

二、教學教材110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例2。

(1)讀題思考,然後說說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提示:你們首先能確定哪行哪列的數?

(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確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

A是幾?你是怎麼想的?B是幾?你是怎麼想的?接着該怎麼填?

2.探究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指名彙報。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設計理念

本節實踐活動課,是在課堂學習認知的基礎上,再到學校操場,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觀察、自主探索與交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觀察地圖上標的方向位置與生活中方向位置的關係,使學生在已有的對東南西北認知基礎上真正學會辨認實際生活中的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同時,在實踐活動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產生學習數學很有情趣的情感體驗。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開展了數學實踐活動。

活動目標

藉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結合到學校操場看一看這一情景,與給定的一個方向,能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所看到的物體所在的位置,體驗數學與現實活動的密切聯繫。

活動準備

教具準備:已標出北的大方向板一個,地圖一張,深圳地圖一張。在上一節課後給學生布置了:畫一個只標出北的方向板圖,讓學生參照書上的20頁畫出。教師事先確定所觀察的學校的操場的位置,爲所能觀察到的學校周圍的建築物名稱和一些樹木的名稱,專門查了植物書籍,並諮詢了園藝師傅(我們學校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有很多的植物。)

活動過程

一、激發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將所學過的八個方向辨認、複習,在讓學生辨認教室裏的八個方向時,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辨認的比較準確,但對另外四個方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的辨認就較慢了,這時,出示地圖,讓學生說說怎麼看地圖,學生一口同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說說廣東省在北京的哪面?”學生很快就確定出了“廣東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廣東的哪面?”“又在廣東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圖,“我們學校在深圳的什麼位置?”學生這時把深圳地圖圍了一圈仔細尋找,找到學校位置的同學很興奮,看到學校在地圖上只是一個點。這時,教師就提出到學校操場去辨認八個方向,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製作一張以操場爲中心觀察到的學校八個方向位置的地圖,學生此時很踊躍,紛紛躍躍欲試。

提出要求:帶上制好的只標了北的方向板、鉛筆,到操場將看到的八個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個方向上的實物名稱填在圖中。

(在實踐活動的序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未知的探究慾望,通過觀察、辨認教室裏的八個方向,觀察地圖、深圳地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到學校操場這個實景實際觀察辨認八個方向製作地圖。)

二、細心觀察 合作探究

組織學生排成兩隊,男生一隊,女生一隊,進入操場中央,並面對學校的教學樓,坐成兩排,然後,學生自己觀察、記錄,填寫方向板中的八個方向。

這項活動一開始,要先確定一個方向,教師讓學生面對着學校北面的教學樓坐下,然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始活動,學生開始依次辯認其它三個方向,北的對面是南,這樣先確定了北和南,再按順時針方向確定東西方向,但在確定東西方向時,有些學生不知沿什麼走向來確定東西方向,這時有的學生就說:上(前)北下(後)南,左西右東,這樣就很快辯認了東南西北,並標在了自己畫的方向板上,學生們還把在這四個方向上看到的實物寫在了圖上,學生們還不時的提出各種問題。

“老師,我的身後是南面,靠近學校的圍牆,有棵大樹叫什麼樹? 還有一座樓房是什麼樓?

“樹的名叫小葉柳。”“樓房是學校附近的工廠工人的宿舍樓。”

還有的學生問:“我看到的東南面哪裏有開着很好看紅色花的是什麼樹?”老師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鵑!”

“我看到操場的西南面有個小房子寫什麼名稱?”看來,學生平時雖然

經常在操場上體育課,但沒有觀察 這個小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老師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學校的體育器材室啊!”

“老師:我的身後,東南面也有很高的樹,開着很大的紅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樣?”“哪是人們常說的英雄樹!開得是木棉花。”老師解釋着。

有的同學還大聲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學校的幼兒園。”“辨認得真不錯!”

老師不停的給學生解釋着問題,對學生髮出讚歎聲。

活動中 ,還有些學生爬在操場上,很投入的認真填寫自己的方向板,學生們不停的提出各種問題,小組的同學不停地討論着發現的問題,情緒熱烈,但又認真。這節實踐活動課順利的完成了。

(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積極思考,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在與人交流中,解決了正確辨認八個方向的問題,嚐到了自制一張地圖的成功的喜悅,獲得了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實踐活動後的收穫

從學生交上來的製作方向板的作業可以看出,通過學生們實際去辨認方向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方向的辨認印象深刻,真正體驗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確的辨認出方向,還有的學生回家後給家長辨認說己家的傢俱擺設方向,家長反映辨認方向學的'不錯!

案例評述

這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在已有認知四個方向的經驗基礎上,到操場上辨認生活中的八個具體方向,體驗實景中的八個方向位置關係,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整個活動中,把學生從課堂帶入生活中的校園,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在現實看到的實景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獲得了數學實踐活動的體驗,也使每個學生比較好的掌握了怎樣辨認八個方向的位置關係。加深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比起在教室裏學習效果顯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實踐活動嘗試。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情境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展估測意識。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並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練習。

教學重點:

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

教學難點: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體的長度,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交流,複習舊知。

1、猜測老師的身高。

師:經過一個學期的共同學習,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現在,誰知道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大膽地猜一猜吧!

學生猜測。

師:我來告訴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釐米。

(猜測教師的身高是我精心設計的與學生的課前交流,不僅能創設輕鬆融洽的課堂氛圍,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學生在表述時會自然而然的用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爲下面的學習與探究進行鋪墊。)

2、回憶米和釐米

師:老師的身高,用到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米和釐米)誰還記得米用哪個字母來表示?釐米呢?你們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長嗎?那一釐米有多長呢?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說說,用手比一比。

(由於本課必須在具有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紹過自己的身高後,及時複習兩個長度單位,開展“說”字母的表現形式,比長度大約有多長,想兩者之間的關係,三個連貫的小活動,既避免學生在下一環節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測量吸管的長度。

師:(出示吸管)小朋友們都有一根吸管,拿起來看一看,想一想,估計一下。吸管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說說,並說明理由。

師:我們估計的準確嗎?用尺子認真的量一量。

學生量一量,說說結果。

(吸管是教師自制的學具,它們是統一長度單位10釐米。這是因爲在備課時。我認爲教材設計的第一次“讓學生估測10釐米長的鉛筆”不夠現實,於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這樣便於課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更有效的節約了課堂學習時間。課程改革實驗提倡的一個觀點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創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進學生髮展的一個工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2、認識“分米”

師:老師告訴你們:吸管的長度是10釐米,也可以說是1分米。10釐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dm。在你們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長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學生用手比一比。

師:請你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大約有多長。你比得準確嗎?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細看看並記住1分米有多長。閉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約有多長嗎?想出來了再睜開眼睛用手勢比給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誰比得更準確。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請小朋友用眼睛仔細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體上、學習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裏的物品和家裏的物品。

(由於長度單位的認識、長度空間觀念的建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在認識“1分米大約有多長”的活動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長度的空間觀念。第一步,我先讓學生估測吸管大約有多長,再用工具準確測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藉助尺子、吸管用手勢反覆比出1分米的長短,建立1分米長度的觀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

3、探究米、分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師:剛纔,大家找到了那麼多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品,那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嗎?找一找,米尺上從哪兒到哪兒是1分米?2分米從哪兒到哪兒?5分米呢?

指名指一指。

師: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間會有什麼關係呢?請你們四人小組在一起討論討論。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通過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從哪兒到哪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長度單位分米。

在找的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從0—10是1分米,從30—40釐米是1分米,從15到25釐米也是1分米,不僅是數感的培養,更爲學生創造了開放式探究學習的方式)

4、認識毫米

師:剛纔,大家吸管測量得非常認真,現在請你們拿出一根較短的鉛筆,用尺子量量鉛筆有多長?

學生量一量,彙報。

師:剛纔大家量的鉛筆的長度有的是整釐米數,有的是幾釐米多幾小格,有的是幾釐米少幾小格,請你們看一看尺子,仔細數一數1釐米中間有幾個小格?

學生數數,說說。

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老師把一釐米放大了,我們一塊兒數一數,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畫,共同數出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師:1釐米中有10小格,誰知道每小格的長是多少?對每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寫成1mm,誰能說說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現在,誰能再準確的說出你剛纔測量的鉛筆有多長?

學生說說。

師:1毫米大約有多長呢?拿出1分硬幣,先看一看硬幣的哪一部分長度大約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對嗎?對,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你能用手勢比一比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一分硬幣,(平放)把硬幣小心地取出來,看一看,1毫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鉛筆的長度是不同的,在學生動手測量發現不一定是整一數時,在內心能產生一種思索,需要用一個比釐米更小的單位來表示,於是就自然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另外,學生有了“1分米”的知識作爲基礎,在認識毫米時,可以適當的縮短時間,使課堂節奏有鬆有馳。課改後,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的設計要有彈性,根據課堂進程,及時變化。由於可能有部分學生課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識,在介紹毫米時,要根據當時孩子們的狀況及時調整,學生可以自己認識的事物教師不要越俎代雹。)

5、小遊戲:“神奇的手指”

師:剛纔,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做個小遊戲,好嗎?(好)請把學具輕輕向前推!遊戲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聽清要求:仔細看老師的手指,先閉合,然後慢慢張開。如果你認爲手指之間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1釐米、1分米,就及時喊停,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估計得最準確。

教師手指閉合,學生估測,教師注意用工具檢測學生估計得是否準確。

請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玩遊戲,注意用工具及時檢驗你估計的長度是否準確。

(當學生情緒漸落到低潮時,教師要注意設置一個或多個情景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來形成一個新的學X。在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後,由於學具較多,學生又有愛動愛摸的天性,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浮躁的情緒。讓學生收拾好學具,用動感的小遊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能巧妙地調控課堂,更是對所學的長度單位的系統整理。)

三、回顧整理,交流收穫。

師:大家遊戲玩得真開心,下課以後,大家還可以繼續玩!現在,注意看黑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彙報

四、實踐應用,鞏固反饋

1、判斷。

師: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下面,讓我們判斷,這些話說得對嗎?

數學書厚約5毫米。一拃長約10分米。小紅身高138釐米。課桌高約7釐米。1棵大樹高5分米。跳繩長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斷別人的話是否正確,我們還可以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

多媒體課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學生動手量,全班交流。

(數學來自生活,自然最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們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之後,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估計和測量,將數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這樣有利於孩子們進一步培養長度觀念,而且也讓孩子們對數學更加有興趣。)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第一課時;千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第67-68頁例1,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2、引導學生認識新的計算單位“千”,瞭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並在數數中加深對十進制關係的理解。

3、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掌握千以內各個數位的十進。

難點:拐彎處的數數(個位或十位滿十向前一位進1)

教學準備:計數器、每人十個小方塊、教學掛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這兩個數相差多少?

2、數數:10個10個地數,從10數到100;1個1個地數,從91數到99;問:99加1是多少?

3、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着往後數嗎?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下面請你們觀察這幅圖。

二、講授新課1、出示主題圖。

(1)觀察這幅圖,說一說畫面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2)看着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引導學生估算畫面上的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感受大數的意義。

2、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3、教學例1。

(1)數一數。每人數出10個小方塊,說說你是怎麼數的?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2)動動腦。每組快速數出100個小方塊,應怎樣數呢?小組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一百。

(3)師:請你從一百往後數,數到一千,你行嗎?你們覺得數到什麼時候呢?有沒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據學生所說,大家一齊數,教師板書: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千”是我們今天學到的一個新的計算單位,前面我們還學過哪些計數單位呢?(個或一、十、百。)

(4)師:通過剛纔數數,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說出一(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制關係,並知道各自所在的數位。)

(5)完成第68頁的“做一做”。由男、女生兩組分別數第1、2兩題,比一比哪組數得的流暢。

引導學生小組自行探究操作。巡視指導各個小組的活動。哪個小組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方法?

小結:大家一起數意數,1個百、2個百、3個百、4個百……10個百(一千)。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提問小結:通過今天的數數,你們有什麼發現?

三、檢測練習

1、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數,數到一千。二百、()百、()百、()百、()百。

(2)五百五百地數,數到一千。五百、()。

(3)三百三百地數。三百、()百、()百、再數()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數。四百、()百、()百,再數()百是一千

(5)用3、6、9、能組成哪些三位數,請你把它寫下來。

四、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的練習題。

第二課時;千以內數的讀寫

教學內容:課本第69頁例2,練習十五相應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1000以內數的認識,學會比較1000以內數的大不上。

2、通過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中間有“0”的千以內數的讀寫。

2、發展學生的數感估算的意識。

教學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數數:從387-403,全班一齊數。

2、引導學生讀一讀75869010051

二、講授新課教學例2。

1、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千位。

2、教師撥出126。

師:這是多少?請你讀出來。

師:這是幾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什麼?是哪位?

師:怎樣讀這個數?

學生讀,師板書:讀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師撥出304。讓學生討論該怎麼讀?怎麼撥?小組合作學習。

①請1人表演,看有什麼發現?

②把這個數的讀作寫出來。

③師:這裏十位上一個珠子也沒有,表示什麼?

4、教師撥出580。

①請全班學生在練習上下班寫出這個數的讀法。

②請學生覈對。

師:說一說這個5表示什麼,8又表示什麼。同桌互相撥數、認讀。

引導小結:像304這樣中間有0的三位數,我們就讀幾百零幾;像580這樣末尾有0的三位數,我們就讀幾百幾十,末尾的0都不讀。

5、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學生讀出這個數。請一學生讀。及時校正。

806480521600

引導學習數的寫法剛纔這些數該怎麼寫?計數器上十位和個位沒有珠子該怎麼寫?爲什麼?

組織小組彙報。引導學生小結寫數的方法。

6、師生總結: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誰來說說我們該怎樣讀寫千以內的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69頁的“做一做”第1、2兩題。同桌互相練習第1題,再請學生讀。各自獨立完成第2題,請兩學生板演覈對。

2、說一說: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寫?爲什麼?在讀數時這兩個零有什麼不同?

3、說出以上這幾個數的組成。

第三課時: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內容:

課本第70頁例3,練習十五第5、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活動,掌握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能夠用正確的符號表示千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估一估”的活動,結合現實的素材,感受大數的的意義,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發展學生的數感。教學重、難點:

1、通過比較、理解數位的意義和數的實際大小掌握學會比較1000以內數的大小。

2、難點:掌握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能夠用正確的符號表示千以內數的大小。教學準備:計數器、教學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複習導入

1、出示插圖,看圖上有兩隻小鳥在爭吵,到底哪隻鳥叼來的木棒多?爲什麼?其實比較數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裏填上>或<。

6○20xx○62100○8975○57

二、新課教學活動出示教學例3:小鳥叼卡圖100○1000

(1)教師分別撥出100和1000。

①學生寫出兩個數,個別板演。

②比較這兩個數,誰大?誰小?爲什麼?讓學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數,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數,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個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從這兩個位數不同的數的比較大小中,你還知道了什麼?兩個整數比較大小,位數多的數就大。

(2)教師分別撥出210和120。

①學生寫出這兩個數,個別板演。

②這兩個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請學生說。(這兩個數都是由1、2、0三個數字組成的三位數。)

③它們一樣大嗎?爲什麼?(讓學生說,使其明白:因爲百位上的數不同,一個表示二百,一個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請看小鳥叼來的卡片圖:459○456730○780(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4)做一做。

①比較兩數的大小,完成課本第70頁的第1題。(可以先估計一下誰多誰少,做完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

②練習課本第70頁的第2題。(同桌互說,再請學生說。)

(5)小組討論:通過剛纔的學習,你認爲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①小組成員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請代表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③教師根據學生彙報小結。

比較千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得出:第一種:位數不同的數,哪個數位數多哪個數就大。第二種:位數相同的數,從最高位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們的下一位,誰大、誰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兩個相同數位上的數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70頁的第3題。

(1)請學生分角色讀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猜一猜,他們家各種了幾棵?

(3)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2、練習十五第4、5兩題。

(1)獨立完成4、5兩題的填空。

(2)請學生說一說是怎麼填寫的。

3、練習五的第6題。

(1)先觀察圖中的書架,估算一下,大約有多少本書?

(2)說一說你的估算結果和方法。在這裏,可讓學生明白,要估算整個書架上的書,先要估算一下一層有多少本書,再估算整個書架上的書。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什麼?

五、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的練習題。

第四課時:萬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第73-74頁,“做一做”1、2。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瞭解大數的價值。

2、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單位進一步理解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係。

3、學會讀寫萬以內的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知道數的組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重、難點: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會數萬以內的數,掌握數位順序表。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計數器,一個數位順序表格(空的)。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觀察下列兩組數,先回答是怎麼數的,再接着數出後面的5個數來。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讀出下面的數。375309420200誰能說說讀數時要從哪位讀起?怎樣讀?

3、想一想,999是幾位數?再添1是多少?它是幾位數?

二、講授新課師:

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調查了蕪湖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下面請你們來彙報一下調查的結果。學生彙報調查的數據,教師板書,並讓全班同學認讀。接着老師問同學們,有誰知道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和鐵路橋的長度呢?

1、出示南京長江大橋的圖。

(1)請學生說一說對南京長江大橋的認識。教師補充說明,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在長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鐵路兩用橋。

(2)請學生認讀公路橋、鐵路橋的長度。

2、板書:萬以內數的認識。齊讀

3、教學例4。

(1)觀察例4中的立方體。數一數:一個大立方體中有多少個小立方體?

(請學生說一說是怎麼數的。)

(2)一個大立方體中有1000個小立方體,這兒有10個大立方體,共有多少個立方體呢?

根據學生所說,師生共同數一數。(一千一千地數。)

(3)小結並板書。

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

“萬”也是一個計數單位,它和千是相鄰的計數單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萬位在右起第五位。

①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千位、萬位。

②教師撥一千,學生數一千,直到撥10個一千,學生數一萬。

4、教學列5。

(1)教師撥出2356,請學生認出讀。

根據學生認讀板書:讀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寫出這個數?請一名學生板書。(寫作:2356。)

(2)師:這個數是由()個千,()個百,()個十和()個一組成的。

(3)有關這個數你還知道什麼?

(多請幾名學生說,學生可能說出它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麼數位……。)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掌握數位的順序,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課堂練習。

(1)課本第75頁的“做一做”第1題。

先寫出各數,再讀一讀,最後說出這些數的組成。

(2)用計數器數數,一個一個地數。

①從994-1000;②從9995-10000。(男、女生分組數數,每組數一題。)

6、數位順序表。

(1)說一說到目前爲止,你已學過哪些計數單位?哪些數位?

(2)你通從右往左分別說出它們的順序嗎?

(3)教師拿出數位順序表格問:有誰會填出這張表?

(教師請一名學生填寫,其他學生在本子上自己製作。)

(4)記這個表格。(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學習,掌握萬以內數的讀寫和組成,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識的遷移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同桌互相撥數、認讀,並將認讀的數寫在本子上。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你今天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

計數單位:個(一)、十、百、千、萬。。。

數位:萬千百十個

位位位位位

2356讀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這個數是由(2)個千,(3)個百,(5)個十和(6)個一組成的。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一、引入課題。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聽後談感受與收穫,引出並板書課題:辨認方向。

二、調動原有經驗,感知現實中的新方向。

(一)、複習。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哪四個方向?(東、南、西、北)你能在教室裏辨認嗎?如果到了一個新環境,你怎樣辨認這些方向?(觀察太陽、樹木、利用指南針……)

(二)、探究新知。

1、你還聽說過哪些方向?(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果有學生說出南東、北東、南西、北西,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對應板書。

2、藉助人們生活語言習慣,統一對方向的描述性詞語。

3、活動體驗一:讓學生嘗試在教室裏指一指東南方向,並思考:爲什麼把這個方向稱之爲東南呢?

學生可小組內交流,然後指名彙報,總結:東方與南方的中間,是東南方。

以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北、西南、西北三個方向。

(三)、深化體驗。

1、活動體驗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學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彙報。

2、活動體驗三:指名兩位同學到講臺前,讓其他同學說一說學生甲在學生乙的什麼方向?學生乙在學生甲的什麼方向?然後思考討論交流:同是兩位同學,但對他們位置的描述卻不一樣,這是爲什麼呢?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方向的相對性。

二、生活經驗昇華,探究地圖新方向。

(一)、複習。

教師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誰能在老師的方向板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指名板演。總結強調:方向板上的方向特點。

(二)、探究新知。

1、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方向板上標出其餘四個方向。學生可小組交流合作、互相幫助,教師巡視指導,最後彙報總結,展示自己製作的方向板。

2、出示課本第22頁的教學掛圖,讓學生藉助方向板辨認並口述各種建築物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完成“認一認”。

3、深化感知。說一說動物園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學校在動物園的哪個方向?

三、拓展應用。

1、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1題。

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在地圖上看到了什麼?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學生回答後,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向北的方向標,然後進行辨識方向的訓練。

2、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先讓學生小組內互說,再全班交流。

四、全課小結。

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有什麼評價?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第18~19頁。

內容分析:

《買鮮花》是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通過創設 “買鮮花”的問題情境,通過“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這個問題,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運算,並通過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解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讓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在既有除法又有減法時,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也能熟練地進行加減運算,上節課又剛剛學習了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利用知識的遷移來學習,不會有太大困難。但學生的知識底縕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因此,應針對個別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花店買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除法,後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計算有關除加、除減的兩步式題。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做獎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學方法:

用引導法、交流法、觀察法。利用課件、圖片,創建設了4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學會用準確的語言描述除加、除減的運算順序。用激勵的語言、及時的評價,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參與到整個課堂的學習,課後練習分層進行,使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師:同學們,三八婦女節,快到了,你準備給媽媽送點什麼禮物?(學生說一說)小紅準備買一束花送給媽媽,那麼,現在我們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題圖

2、誰來說說,在花店裏,你看到什麼?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圖片信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能力。]

3、看到那麼漂亮的鮮花,小紅真想能把它們全部買回家送給她親愛的媽媽,可是,她口袋裏的錢非常有限,只夠買兩種鮮花,而且每樣只能買一枝。同學們,如果你是小紅,你打算怎麼買呢?

4、小組內交流。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買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買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運算順序

師:小紅聽到同學們那麼熱情地幫她,內心非常地高興,她還讓我替她謝謝你們呢。而且啊,她還說,她最喜歡就是某某同學所想的配法,也就是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麼,你們能否動動小腦筋幫幫小紅算算,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導學生思考:

(1)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價錢)

(2)1枝菊花多少錢?(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錢?(4元)

(3)先求什麼?(1枝菊花的價錢)

(4)再求什麼?(買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嘗試列式解答。

(6)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並說說理由。8÷4=2(元) 2+4=6(元)

(7)上節課,我們學過,像這樣有聯繫的兩個算式,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綜合算式,誰會?(8÷4+4)那麼,這條算式裏,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們計算時,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呢?

[設計意圖:難點就在於此,通過小組的合作,由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養學生的合意識。]

(引導學生說出:1枝菊花的價錢不知道,所以必須先算1枝菊花的價錢,也就是先算除法,再來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總價錢,所以最後算加法。)

(8)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們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麼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們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紹綜合算式的計算格式和書寫方法(邊講解示範,邊板書)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減混合運算順序

師:誰來幫老師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題目裏的“便宜”是什麼意思?

(2)同學們,剛纔小紅的問題,我們一下子就把它解決了,老師相信,這個問題也難不倒你們。好,現在讓同學們先自己獨立思考一下,並嘗試在草稿紙上列式計算。

(3)嗯,大部分同學已想好了,那麼現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說說吧。

(4)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爲什麼要這樣列式?

(1枝康乃馨的價錢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後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價錢比較誰便宜了。)

(6)還可以怎麼列算式?

還可以列成綜合算式:5-24÷8

(7)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8)你的發言太精彩了,那麼,我們在計算時是先算減法呢?還是先算除法?爲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因爲1枝康乃馨的價錢不知道,需要先算出來,所以先算除法)

(9)小結:像這樣既有減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們叫它除減混合算式。那麼在除減混合算式中,我們應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老師真替你們高興!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談話:花店老闆知道,同學們都想送禮物給媽媽,他很受感動,所以特意抱出來一大束鮮花,說:“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鮮花就送給你了。”同學們,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給媽媽獻上一份的禮物呀?

⑴出示花朵計算卡(P19試一試)(同學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花朵來計算,只要你計算對了,花店老闆就會把那朵花送給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強調:計算時,先想清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才動筆計算,而且要注意綜合算式的書寫格式。

[設計意圖:延續新課中的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鞏固所學的新知,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仔細觀察我們剛算過的這6個算式,都出現過什麼運算?(有加減法還有乘除法)

⑶歸納小結:有加減又有乘除的算式裏,我要先計算(乘除法),後計算(加減法)。

⑷師:恭喜這些同學得到了這麼多美麗的禮物,這是他們用智慧得到的,媽媽一定會很開心的。

2、老師想知道大家對剛纔總結的規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們,敢不敢?(P20第4小題)

3、森林醫生。(P20第3小題)

大樹爺爺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讓我們幫助大樹爺爺把病治好,使它們健康地笑起來,好嗎?(先引導學生找現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1、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快樂的40分鐘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你有什麼收穫,快和同伴說說吧。(學生暢所欲言)

2、好,我們明天繼續相約快樂40分,同學們再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課形成一個總體印象。]

五、板書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教學資源

例題插圖,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兔媽媽買了10個蘿蔔,小兔一天吃了7個,還剩下幾個?

2、小免媽媽買了10個蘿蔔,小兔上午吃了2個,下午吃了5個,還剩下幾個?

小結:剛纔的題目,都是求它吃了幾個後還剩下幾個,大家都反應很快,真是不錯。今天我們就要用剛纔這股熱情來解決一些實際。

二、互動探索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教師引導:圖書館裏的書架上共有民間故事書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據這些信息,你準備解決什麼問題呢?怎麼解決呢?

對於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評析。

教師引導:要解決“還剩多少本這一問題該怎麼辦?

你能想一個辦法嗎?想好後試着將算式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後和你的同戰術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師追問:你們是怎麼想的?

2、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比較

重點突出每種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麼。

3、小結: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後還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還剩下多少本?

這樣從不同的方面,選擇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但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在解決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這類問題時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題

出示情境放大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解答。

完成後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解答時怎樣想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回答後小結:買東西如果在一個櫃組中購買的一般先算出所購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錢?這兒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共用多少錢,再算出應找回多少錢?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題。

出示情境圖。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解答,指名兩個板演。

集體評析。讓板演的同學說說解答時是怎樣想的,爲什麼這樣算,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小朋友做了哪幾種顏色的花。

做了黃花24 朵,紫花15朵,做的紅花呢?那麼做的紅花跟黃花、紫花有什麼關係?

現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紅花嗎?

獨立解題。指名口答,解題時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有什麼新的想法?

五、綜合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形成學生的估計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策略。經歷探索減法驗算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資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這切課繼續來學習怎樣更好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二、解決問題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2題。

(1)請學生們看圖後,完整地口述題意。

(2)學生們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時,請說一說解題思路。

2、完成“練習五”第4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時,請說一說解題思路。

小結:在解答像剛纔這兩題時,我們可以從條件出發思考,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思考。但在解答時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聯繫的條件才能求出問題。

3、完成“練習五”第9題。

(1)理解題意:女孩比左邊男孩矮15釐米,右邊男孩比女孩高24釐米。

可以分別給3個人取上名字。

(2)學生們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時,說說解題思路。

4、完成“練習五”第10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5、小結。

解答像這些題目時,要先理解題意之後再確定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三、估算練習

1、完顧“練習五”第1題。

注意瞭解全班的速度和準確率,發現錯誤要及時改正。

2、說出下面各數接近幾百。

602 398 799 101 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幾百加幾百,再估算結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 學生們進行估計,老師相應板書。

提問:爲什麼用約等號?

(2)將3題的加號,改爲減號,請學生們估計老師依次板書結果。

(3)提問:像這樣的減法,如何估計出它的結果?

(把被減數和減數分別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再進行計算。)

4、完成“練習五”第5題。

學生們獨立完成,注意“≈”的書寫格式。

5、完成“練習五”第3、6、7、8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組織交流,說說各自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