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例如,用兩位數除多位數,每求一位商的步驟與用一位數除的步驟基本相同;又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學習小數乘法的必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爲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麪積兩個單元,這是這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爲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並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範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並通過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了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並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

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

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並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瞭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教學難點: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

四、教學進度表安排:

周次 時間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1 2、9—2、13 位置與方向 3

2 2、16—2、20位置與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筆算除法3+1

4 3、2—3、6筆算除法 4

5 3、9—3、13 筆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複習2+2

7 3、23—3、27簡單的數據分析、平均數2+2

8 3、30—4、3 整理和複習、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複習、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複習考試3

11 4、20—4、24 筆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複習、面積 2+2

13 5、4—5、8 面積 4

14 5、11—5、15 面積、整理和複習2+2

15 5、18—5、22小數的初步認識 4

16 5、25—5、29 小數的初步認識、解決問題 1+3

17 6、1—6、5 解決問題、數學廣角 2+2

18 6、8—6、12 總複習4

19 6、15—6、19期末複習4

20 6、22-6、26 期末複習4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二

設計說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設一個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爲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設情境,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爲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後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曆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爲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說一說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彙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曆上標註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裏,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爲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爲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爲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曆。(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爲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爲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着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爲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複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說明:臘,這裏指臘月,一般指農曆十二月,在這裏代表公曆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爲什麼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爲規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滲透着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教材第9頁例5及練習二第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蒐集能力。

3.使學生敢於、樂於和他人交流。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識,誰來和大家說說?

我們在參觀遊覽的時候也會用到。

二、進入情境,運用新知

1.出示第9頁例5彩圖。

這幅圖畫了些什麼?

2.通過指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

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說說各場館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問答。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小結:我們在參觀遊覽的時候,先辨別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場館和設施在什麼方向,然後前往。如果有人問路,要把行走路線說清楚。

三、鞏固運用

1.第9頁“做一做”。

2.小遊戲:問路(第11頁第3題)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

第12頁第5、6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四

設計說明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積知識的理解還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強化練習。

在教學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多種形式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理解,加深印象。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描述方位和路線,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2.重視知識網絡的建構。

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嘗試把所學知識有層次地敘述出來,並形成結構圖,然後依據結構圖依次進行復習,使所學知識有條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記憶到腦海中,不僅起到了進一步鞏固知識的作用,也提高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帶有指針的圓盤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系統地整理和複習“位置與方向”和“面積”這兩個單元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

⊙複習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

1.小組合作,自主整理。

(1)複習教材位置與方向的內容,整理相關知識,小組內交流討論,組長做好記錄。(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2)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得既全面具體,又簡單明瞭。

2.全班交流,構建知識結構。

教師傾聽學生的彙報,適時引導並指名補充,同時給予評價。

(1)①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東南與西北相對,西南與東北相對。

②清楚以誰爲標準來判斷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2)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的。

(3)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指向南方,另一端指向北方。

(4)生活中的方位知識。

①北極星永遠在北方。

②影子與太陽的方向相對。

③太陽早上在東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風向與物體傾斜的方向相反。(颳風時,樹朝風向相對的方向彎,煙朝風向相對的方向飄)

3.整理完善,溝通實際。

(1)我們學過的八個方向分別是什麼?

(2)先指名找出教室的東方,然後找出其他的七個方向,最後說說每個方向都有什麼設施。

(3)根據路線圖,簡單描述行走路線。

4.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09頁1題。

(1)按方位說一說,小清家的周圍有什麼。

健身園在小清家的( );公園在小清家的( );圖書館在小清家的( );東方廣場在小清家的( );學校在小清家的( );醫院在小清家的( );加油站在小清家的( );飯店在小清家的( )。

(2)公園在飯店的( ),在東方廣場的( )。

小清家在圖書館的( ),在學校的( )。

醫院在飯店的( ),在東方廣場的( )。

飯店在公園的( ),在加油站的( )。

設計意圖: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複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合作回顧知識點,討論知識之間的聯繫,自主整理所學的知識並形成知識網絡,經歷“回顧——整理——提升”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釐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纔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麪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麼呢?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麼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着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麼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釐米,用紅筆塗出8平方釐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塗出面積爲12平方釐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釐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釐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實踐感知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釐米,並初步建立了這些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六

設計說明

1、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世界通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遊戲導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遊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伊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遊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2、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繫。通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3、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爲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過春節晚會倒計時,瞭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 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做遊戲,認時間。

師:老師和大家做個遊戲,老師說一個時間,大家不用口述,用動作告訴老師這時你在做什麼,看誰表演的好。

(1)老師先說一個時刻:中午12時,用動作示範一下。

(2)老師報出下列時刻:凌晨3時、早上6時、上午11時30分、下午4時、晚上9時。(教師邊板書邊提問)

2、導入。

師:剛纔我們說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時刻的方法,叫做12時計時法。如果同學們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那麼應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詞。有沒有一種不用加文字說明的計時方法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種新的計時法——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分析、歸納出12時計時法的特點,並理解12時計時法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瞭解12時計時法在實際運用時要有限制詞,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尋找表示時間的更爲簡便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引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體驗生活中的“一天”。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教材82頁主題圖),引導學生說出在主題圖中獲得的信息。

(學生彙報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時間)

2、認識一天的開始——0時。

師:大家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刻開始的嗎?(學生髮表意見,教師不作答覆)

師:一天的開始到底是什麼時刻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吧!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開始的情境。(課件播放倒計時的錄像)

師: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了,鐘面上是幾時?(12時)是什麼時候的12時?(夜裏12時)

師:到了夜裏12時,就表示這一天結束了,同時又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爲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一般又把夜裏12時說成0時。

師:0時我們通常在做什麼呢?(睡覺)現在知道一天的開始是什麼時刻了嗎?一起說說看。(0時)

3、運用課件創設情境,感受一天的經過。

師: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邊看,一邊隨着畫面和音樂表演。(課件演示)現在是0時,在睡夢中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

師:(鐘面顯示早晨6時45分)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上午10時1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鐘面顯示中午12時)時間真快,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午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下午3時30分)小女孩和同學們在跳繩。

師:(鐘面顯示下午6時)現在是什麼時候?到吃晚飯的時間了。

師:(鐘面顯示晚上7時25分)現在是什麼時候?小女孩在做什麼?

師:大家在睡夢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到了什麼時候?(夜裏12時)到了夜裏12時,這一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單元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幾何直觀圖,使學生了解小數的含義,能認、讀、寫不超過兩位的小數,並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學會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能解決簡單小數的比較問題。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認識小數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小數的大小比較,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小數加減的實際應用。這些內容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見過小數甚至用過小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旨在將日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地運用小數進行簡單的比較和加、減法的計算。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初步認識了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並且學習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裏是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教材中出現的小數的小數部分都只有一位或兩位,小數的計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這兩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是小數的初步認識爲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做準備,而在小數加、減法的學習中,學生對小數的認識更加深刻,爲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課標分析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小數,發展數感。

2.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能讀、寫小數,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會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

4.瞭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5.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會根據複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會製作複式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識鏈接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給羊村的孩子們,瞧!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

爲了能更好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利用單式統計表。

提問:對比一下,單式統計表有什麼特點。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數據同學們一起收集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再進行整理現場組織:請兩個小助手,一名同學數,一名同學寫。

先完成男生最喜歡的活動,再完成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爲出發點,創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爲複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分析數據請同學們比較兩張表。每張表統計的活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

同學們靠自己多次嘗試,教師引導多次修改,最終合成一張完整的複式統計表。

分析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問:你能得到什麼信息,有什麼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新課教學的主體,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單式統計表入手,把握學生知識的起點,通過對比分析,引發學生內在的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合併創造一個更簡潔的表格的慾望,真切地感受到複式統計表的優越性和必要性,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幫助學生分析數據背後的信息。

3、對比表格請同學們對比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概括出複式統計表的優勢。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頁練習八第1題。

思考:怎樣閱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2、創造統計表。

分小組統計三名同學的基本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繪製一張複式統計表。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鞏固運用複式統計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1.回顧課堂,暢談收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你有什麼收穫?

信息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統計項目一項多項數據一目瞭然方便對比特點表類

附板書設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正確讀寫幾分之一。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直觀地認識幾分之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體會分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正確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敘述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準備:

各種圖形的紙片若干、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帶了一個蛋糕來爲他祝賀,他們倆會怎麼分這個蛋糕?(對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幾個蛋糕?(討論)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認識

1、(交流,彙報)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幾個蛋糕呢?(半個)

2、半個蛋糕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

3、在數學中,我們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指導的讀法和寫法。

4、這裏的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個蛋糕。

5、動手操作

(1)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紙片中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找出它的,塗上顏色,並說一說。

(2)那麼空白部分又佔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3)看圖說一說

A、把一個圓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圓形紙片的,是()個圓形紙片。

B、把一個三角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紙片的,是()個三角形紙片。

C、學生自己選一個圖形說一說。

(4)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的塗色部分都是它們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個正方形、圓……都是一個整體,因爲整體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認識

1、小胖和小丁丁正準備切蛋糕時,小巧和小亞也來祝賀小胖的生日了,於是他們決定四個人平分這個蛋糕,那又該怎麼分呢?每人再拿出一個圓形紙片替代蛋糕,動手摺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樣想的?

(3)說一說是什麼意思。會寫嗎?一起來書空一下。

2、動手操作

(1)你能從另外一些圖形中找到嗎?(每人再選一個圖形,折一折、塗一塗,並且同桌說一說你是怎麼得到它的的,然後全班交流。)

(2)在這些圖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沒有它的?

(3)看圖說一說

A、把一個正方形紙片折成了同樣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紙片的(),是()個正方形紙片。

B、學生自己選一個圖形說一說。

(4)正方形和圓形紙片的塗色部分同樣都是它們的,大小相同嗎?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