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琵琶行教案(通用多篇

琵琶行教案(通用多篇

琵琶行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的身世及領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2、理解把握課文的內容。

3、領會用各種比喻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課文的內容和領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2、領會用各種比喻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

難點:理解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及表達的內容。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討論等方式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1、瞭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處境,進一步理解他們產生共鳴的原因,

2、誦讀課文,瞭解詩歌內容,初步感受詩歌感情基調。

〈二〉教學過程

1、聽誦讀錄音,瞭解課文梗概。(用一句話概括)

2、誦讀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

3、瞭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寫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誦讀相關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詞語意思,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瞭解作者當時的處境。

(1)找出寫詩人當時處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誦讀相關句子,結合課文註解③,再作一些關於作者身世的補充。

5、兩人的遭遇有什麼相同之處?用原文詩句概括。(“同是天涯淪落人”)

解釋“淪落”含義,並結合以上(1)、(2)點進一步理解兩人“淪落”的具體表現:

琵琶女:年輕貌美、技藝高超、歡笑作樂——年老色衰、冷落飄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滿座、詩酒流連——謫居臥病,淒涼落魄。(恨)

爲下一步理解兩人能產生共鳴作鋪墊。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1、理解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及表達的內容;

2、領悟琵琶女通過音樂變化流露的情感變化。

〈二〉教學過程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略寫;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詳寫;第三次是明寫,略寫。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2)提問、思考:

①描寫景物句子的特點及作用:蕭瑟,渲染氣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歸客不發”,爲什麼?(琵琶聲的情調觸發了主客的心情)

(3)學生誦誦第一段,體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明確: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絃,嫺熟、傳情,並進入狀態。

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概寫琵琶女演奏,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嫺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階段(“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具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鑑賞詩人表現樂曲情調的的手法

①找出琵琶女演湊的句子,並說說演湊的內容。

②在演湊之前,詩人先寫琵琶女調絃的動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體找出描慕聲音和比喻兩種表現手法,說說有何作用,並誦讀相應句子。

④說說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變化。

(4)末句“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什麼作用?

明確: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餘音的境界中。

(5)學生誦誦第二段,進一步領會琵琶女的感情變化。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學生默讀5段。

(2)作者寫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一、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5、討論:

(1)兩人產生共鳴的原因:

①琵琶聲優美動人;

②遭遇相似,心靈觸動。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三〉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爲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2)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四〉作業

學生誦讀第二段,進一步領會描摹音樂變化的手法以及蘊含的情感。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婦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韋首建

琵琶行教案2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爲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衆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案3

教學目的:

1、欣賞並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詩段,以比較賞析爲主。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兩課時

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音樂與文學有着密切的關係。他們就象藝術孕育的聯體嬰兒,在《詩經》及以後的很長時期,詩歌既是文學(詩)又是音樂(歌)。雖然在後來,音樂與文學逐漸分離,但二者仍然互相影響,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據唐人的詩歌創作的,而許文學大家在自己的詩文中也給我們描畫出了經典的音樂場景。我們知道的有《老殘遊記》中的句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另一篇寫音樂的名篇。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爲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國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本詩的相關文體常識。

1、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爲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2、關於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四、欣賞相關的書法、圖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1、學生對照瞭解小序、解決字詞。

2、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爲五段:

(一)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江上聆聽琵琶曲

邀見歌女

演奏名曲

聽者陶醉

(三)歌女傾訴身世苦

少年歡樂

晚年淒涼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重聞琵琶青衫溼

六、品味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聲寫聲。

七、隨堂練習。

大屏幕展示(從略)

八、課後思考作業:任選一題。

1、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等描寫音樂的篇章,寫300字左右的賞評文字。

2、聽一聽古典名曲,寫300字左右欣賞文字。

附註:第二課時學習重點:

1、對比欣賞各文段音樂描寫。

2、討論詩人何以與身份低微的歌女產生感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