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案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教案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教案的教學反思 篇一

我上的一年級的音樂課內容是唱《大樹媽媽》這首歌,在備課時我想到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節課的教學基調卻是溫柔抒情的,如何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輕柔地演唱呢?基於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音樂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特點,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靜心地、深刻地體味音樂之美。一開始我先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大樹媽媽》的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它的個子呀好高好高,每天舉着茂盛的枝葉爲小花、小草、小螞蟻們遮風擋雨,大家都管它叫大樹媽媽!有一天,飛來了一隻迷路的小鳥,這隻小鳥找不到媽媽了,它疲倦地停在大樹媽媽手臂上急得嗚嗚哭!大樹媽媽說:“別哭別哭,孩子,我就是你的媽媽!”大樹媽媽用樹葉做成了一個溫曖的搖籃,隨着風兒搖呀搖,搖呀搖。

在大樹媽媽的懷抱裏,小鳥甜甜地進入了夢鄉!風來了,雨來了,大樹媽媽用樹葉編織成小傘爲小鳥遮風擋雨。聽,大樹媽媽微笑着爲小鳥唱起了搖籃曲,多麼溫柔,多麼好聽。小鳥幸福地笑了!於是我就播放《大樹媽媽》這首歌,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裏了!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媽印象時,小朋友們說得可好了,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爲小鳥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溼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着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懂事了,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這也是學習這首歌的目的之一呀。孩子們被感動了,學起歌來也感覺輕鬆多了,我讓他們扮演大樹媽媽,一邊做搖搖籃的動作一邊跟着音樂輕柔的演唱,我好高興,第一次發現他們聲音還可以這樣的美。

教學反思週記 篇二

在大力提倡讓課堂活躍起來的今天,在鼓勵學生敢說會說的同時,在放手讓學生合作討論的同時,也該讓學生在課堂上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在不少的課堂上,發現了同樣的一種傾向,有時一個同學的發言還沒有結束,其他同學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一邊還大聲喊:“我來,我來……”。有時老師剛提出了作業要求,明明是一聽就懂,可總有那麼幾個同學對老師的提醒根本不入耳,有時老師剛糾正一個同學的錯誤答案,另一個同學又重複了同樣的錯誤……凡此種種,都是學生不認真傾聽老師或同學的發言引起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而且也違背了全員參與的原則。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呢?

一、教師要明確要求。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向學生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要善於表達;傾聽也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同時,老師可向同學表白:老師欣賞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學生。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再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那就更好了。學生在明確要求之後,一般都能等待別人把話說完並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學的發言,即使同學回答有錯,在老師的提醒下,學生也會“耐心”等待。

二、要發揮示範作用。

課堂上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都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偶爾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在評價學生也應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尋找學生髮言的閃光點。這樣,學生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聽別人發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內容,其次纔是指正、補充等。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榜樣示範,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意識就會在其間慢慢流淌!

教師課後教學反思 篇三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

合作交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後的註釋,體會理解詩的大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於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結合圖片指導閱讀,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畫面朗讀詩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然後有人經過這裏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讀,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覆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於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搖頭晃腦讀等,反覆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本學期教學反思 篇四

本學期的體育教育教學結束了,在教育教學中有許多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爲了今後能夠更好的爲教學服務,現將這一學期的體育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情景設置與信息反饋:

我這一學期教授的是三年級學生體育課,從這一學期的工作中,有許多值得推廣和總結的地方,但也有許多困惑與反思。在中學階段教學時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克服學生在上課時的惰性是我本學期抓的最好的地方。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都對體育課有着濃厚的興趣,但大多數爲直接興趣,作爲體育教師應如何加以引導,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充分享受體育學習的樂趣,體驗獲得成功與進步的快樂。例如:在投擲教學上很多學生都很喜歡,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得被動的接受,學生就會感到厭煩,沒有發揮和自主激情。當第一隊練習時,後三隊的學生就有思想走神,不聽指揮,甚至還有打鬧的現象,紀律、隊形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學中的教法單一,沒有創新,作法千篇一律就象走形式似的,時間久了從學生的表情、行爲就能看出來。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斷的改善和發展自己的教學觀念,形成新的教育觀;改革教育模式從而活躍課堂情景。並且,在教材上進行處理從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的探求新問題,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穿插利用,形式靈活多樣。中學生喜歡形、色、較爲鮮明的刺激,有好玩、好動、精神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學中我就利用他們的特點,通過投輕物、打活動目標、各種球類比賽、小組討論研究,或者是分組教學,比賽與練習相結合,看誰投得遠,投得準,以便提高同學門的積極興趣。

二、引入趣味因素,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中學生喜歡音樂,老師就通過音樂、舞蹈、歌曲引入課堂,以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潛在的天分用來加強學生練習效果,保證練習密度,達到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的目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奮,陶冶在課堂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中學教材中游戲佔了很打比例,利用遊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從遊戲的規則下手,在遊戲中模仿修改,從而逐步過度到學生自己學會創編遊戲,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也有許多困惑的地方,在小組長的組織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對體育教學一個很大不利的問題。上體育課不光是體育老師的事,需要小組長的協作,才能起到團隊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調動小組長積極興趣,培養和樹立他們在班中的威信。經常與小組長進行交流,讓他們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們給其他同學作示範,幫助老師進行組織教學。留給小組長自主的空間,發揮小組長的聰明才智,有效的幫助老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三改革創新發揮學生的想象:

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給學生留有創造的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在假期裏我反覆的學習新的理論思想,閱讀優秀教師的文章,學習他們的新理念,找出適合我們教育教學的方法進行充實自己。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發現:讓學生自己去親身嘗試,動手去研究是發揮想象的最好的途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例如:在運球接力遊戲時,要求學生一次搬三個球,至於學生怎樣搬,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創造的空間,並且讓學生分小組研究,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帶頭作用,用集體的力量去探索。遊戲開始,我看到有的學生把兩個球夾在腋下用腳踢着一個球跑的;還有一下抱起三個球的,還有三個球一個一個往前滾的;五花八門,各式各樣。

如此種種方法把想象留給學生,讓他們去創造,去想象發揮學生的那一份純真的天性。

總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我們體育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反思,耐心的教導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同學們的想象,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迎接與開創他們的未來。

教學反思心得體會 篇五

經過這一週的上課,感觸頗多,有很大收穫,也找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使得我們加以改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的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教學過程,更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做到真正傳道、授業、解惑。

下面我就從幾個不同方面說說這一週的教學心得與體會。

一、教學過程不連貫,出現“斷層”現象。

由於教學的時間太少,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比較差,容易出現無話可說的局面,課堂中出現停頓。

二、教學過程中受學生的影響較大。

對於課堂上的教學過程的把握比較差,受學生的影響較大,很容易打亂整堂課的教學進度,不能合理的把握課程的時間進度,出現知識點還沒有講完就到了下課的情況。

三、學生的基礎較差,起點比較低。

由於對學生的情況不太瞭解,整堂課設計的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學生學不會,喪失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不能真正掌握本堂課的知識點。

四、期望的教學程度跟實際的教學程度之間有較大差距。

在每堂課的教學中,總是期望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學生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可是學生之間的能力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較爲突出。

五、教學內容較難,學生聽不明白。

對於稍微難一點的內容,學生就出現無法理解的現象。

解決方法:

一、課下熟讀教案,自己多練習,及時找出問題,進行調整。

二、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時候要有針對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問題,對於出現較多的問題,可以再說一下,讓更多的學生了解。

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新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降低難度,讓學生聽懂學會。

四、降低目標,針對學習吃力的學生,應多加輔導,詳細的講解教學內容,做到每一步都講通講透。

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由難変易,教學內容更加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理論練習實際,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

教學反思 篇六

“相差多少”是新教材二年級數學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比較形象的算線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學生只要畫一根線,將數的位置粗略地標出,是學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圖,能幫助學生思考,算線清楚、直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柺杖”,下面我結合教材,聯繫實際教學,談談體會和收穫。

算線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在教學中讓學生藉助算線自己探究加、減法:如64+19=和64—19=學生在探究中會出現下列幾種情況。學生自己畫算線,對數感的促進、模型的建立均有好處。有了算線的幫助,學生可以用“補充”和“減去”來求得兩數的差。如用不同的方法直觀地算出麗麗與鼕鼕相差多少釐米。(1)補充法:麗麗還必須長高多少釐米才能和鼕鼕一樣高。

(2)減去法:麗麗必須站在多高的凳子上才能和鼕鼕一樣高。學生從鼕鼕和麗麗的實例中探究“相差”、“少了多少”、“多了多少”的關係。這些是學生自己在學習中得出的,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纔是最有價值的,算線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對其自主學習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學生將原有知識與能力遷移到新的知識與能力中,而算線就是學生實現遷移的橋樑和紐帶。如477+5=?從77+5=82遷移477+5=482,算線清楚地顯示了遷移的過程,學生自然而然得出結果,悟出方法。整個過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通過畫算線完成。減法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如903—7=?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先減到整百數“900”,903—3=900在減去餘下的4,900—4=896。有了算線的幫助,對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完成這類計算,使解題過程變得更簡潔、更方便,爲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教學空間。

總之,算線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因爲算線讓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學生喜歡算線,善於運用算線幫助自己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學生髮現自己所學的算線還能解答一些課本上未出現的知識,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後的學習中會主動挑戰自我,這纔是教學改革的真諦!

教案教學反思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能 積極參與閱讀過程,感受故事情節的趣味性。

2、觀察畫面理解鐵馬的本領,注意科學家表情的變化。

3、學習“站”、“降落”、“浮”、沉“等動詞。

二、教學準備

大書,白馬的真實照片(站姿一本、其他姿勢的一張)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出示《鐵馬》讀本,問幼兒:封面上的老爺爺你們還記得嗎?出示《機器人》讀本讓幼兒回憶,科學家爺爺又有新的發明,你們看圖說說是什麼呢?(出示鐵馬讀本封面)

2、圖畫閱讀

封面:這匹馬是什麼做成的?爲什麼科學家手裏要拿着遙控器呢?

(1)發放小讀本讓孩子們閱讀,在閱讀前提出任務:你能看出鐵馬有些什麼本領嗎?

(2)提問請說說鐵馬的本領,當幼兒說出鐵馬會站時,老師問:鐵馬會站的本領在第幾頁?從圖中怎麼看出它會站,請幼兒從馬的腿部動作來說說,並觀察科學家的表情。

觀察鐵馬會跑、會跳的、會飛、會降落的畫面學習方法同上(注意抓住畫面細節觀察)如:馬跑時腿部的狀態、馬降落時旁邊參照物風的線條等

(3)突破難點:鐵馬在水裏的本領是浮還是沉這是難點,因爲浮沉概念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因此引導幼兒觀察鐵馬身子在水裏的水位變化找到鐵馬沉浮的本領。科學家和鐵馬是什麼表情?他們會說什麼?

3、教師帶領幼兒逐爺翻閱大書,進行講述。在重要的動詞等地方請幼兒進行表述

教學反思簡短 篇八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6課。老舍先生所寫的《母雞》。

學習這一課時,由於已經學習了第15課《貓》。學生對於老舍的寫作風格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帶着問題去自學課文。在課堂上,我以老舍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學生很快找到。作者有原來的討厭母雞,到不敢再討厭母雞。從而,體會到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體會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很快發現,兩篇文章的結構相似,很明顯的,都分爲兩部分。中間以過渡段連接。

都採用了總分的結構。兩篇文章的語言都樸實無華。不同的是。《貓》全文都表達了作者對貓的喜愛。而《母雞》則是由開始的討厭到後來的尊敬。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自學而發現的。我體會到,只要引導得當,學生的自學能力肯定會逐步提高的。

教學反思32——《成長》教學反思 篇九

《成長》這篇課文通過小約翰送報買香腸這個故事,告訴學生從小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

人們常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爲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但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都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就家長包辦的生活。根本就沒什麼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鍊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後,我首先佈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麼,然後小組內發表演說。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沒一個不喜歡的。尷尬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學生的感情態度嗎?我的這種做法是多餘的嗎?其實,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並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爲活動,但這種行爲不能持之以恆。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堅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恆的做事毅力。這麼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接着引導深入學生學習本文,我引導學生抓住本文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頻度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先是極少數學生談點淺顯的體會,此時,我給學生談我讀後的體會,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情感,走進約翰。使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後,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說說“你認爲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啓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爲哪件有利於自己的成長?”等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從現在做起,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願意自己成長爲一個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說來,我們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們做老師的,做家長的不重視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不給孩子自食其力的機會。

教學反思 篇十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着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飛奪瀘定橋》是人教版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在北上抗日的過程中,紅軍爲了奪取瀘定橋,與敵人鬥智鬥勇,最後終取得了勝利的故事。

執教了《飛奪瀘定橋》一文。按照通常的教法,是先讓學生把書讀一遍,來個整體感知,接着是疏通詞句,理清線索,弄懂大意,再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逐段學習,理解感悟,交流分享,最後總結全文,“挖”出中心,暢談感受等。

這次,我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引導學生先理解“瀘定橋是什麼樣的?”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險,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急,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狂。根據投影內容,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橋的險要,體會出紅軍奪橋的任務有多麼艱難!這樣的導入,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直觀且生動,在好奇心與興趣中,爲下面的學習打下了更好的鋪墊。而直奔“天險”這一主題,則是在學生對環境有了一個直觀而且深刻的感受後,再深入到人物的行爲,起到了反襯作用,更突顯人物,同時學生學起來更符合認知規律。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爲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通過講述石達開的事例說明紅軍奪取瀘定橋的必要性。通過過渡語強調奪下瀘定橋的關鍵是搶在敵人前面趕到瀘定橋,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讓學生自瀆課文以同桌互動的形式講講紅軍在一路上遇到那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並通過朗讀來感受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上完課後,我覺得留下了一些遺憾:在遣詞造句和優美句子的分析上功夫沒有到位,一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其次沒有事先在班級試映課件,導致上課的時候才發現屏幕模糊,學生在課上無法深入情境。最後,學生對批註法的運用浮於表面,沒能及時深入,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