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最後一課》語文教案【多篇】

《最後一課》語文教案【多篇】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篇一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這篇小說以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的所見所感所聞爲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人民對統治者的憤慨和對祖國的`熱愛,集中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故事情節,我讓學生收集了普法戰爭的資料,瞭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這一課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反覆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梳理小說結構,第二課時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領會小說深層內涵。

初次默讀,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讓學生將作品認真仔細閱讀一遍,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度極大的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不會給學生造成思想壓力,使學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師佈置了很多任務,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

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由發言,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在分析小弗朗士的過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寫,分析老師,主要分析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由於這部分內容容量很大,我分組進行展示,其他小組評價。並在互動中強化目標。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對於課堂容量大的課,應該充分預習,教師要加強預習指導,學案發放也應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多方面的訓練。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篇二

《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儘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裏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他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定阿爾薩斯省學校裏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國小校裏學生們上最後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一堂課表現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講授“最後一課”時衣着的描寫,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韓麥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爲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着重引導學生藉助圈畫、品讀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重點語句,感受作者筆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動,它主要通過作者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同時藉助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豐滿具體,所以這既是本文的寫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點,成爲教學的重難點。圈畫、品讀是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藉助圈畫,抓住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思路點撥

這篇文章情節性強,學生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變化成長爲切入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剖析課文,並且探討“作者爲何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此來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篇三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國小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啓發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因此我試着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迴環法是根據本文結構和內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啓迪學生智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後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後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後一種心理培養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

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最後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問爲導線,並用子問題啓發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爲龍頭,再以“母問”爲源頭,以“子問”爲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這堂課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感染。

2、通過感悟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領會小說巧妙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

2、難點:感悟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運用“三段式閱讀法”進行教學,以學生閱讀、交流爲主,分“自讀、共讀、用讀”三步,在邊讀邊議、質疑答疑的過程中,感悟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領會小說巧妙的藝術手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請想一想,在“最後”一詞後面補充一個詞語,你能想到什麼,能想到多少,說說看。

生1:最後一片樹葉。

生2:最後的晚餐

生3:最後的相遇。

生4:最後的時間。

生5:最後的微笑。

生6:最後的眼淚。

生7:最後的衝刺。

生8:最後一次演講……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老師還想問大家,你們說的“最後……”中的“最後”,它的含義是什麼呢?

生1:最難忘。生2:最珍貴。

生3:有點惋惜。生4:有些遺憾。

生5:有些悲傷。生6:印象最深……

師:太好了!同學們知道的詞語還真不少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所國小校,去聆聽最難忘的一堂法語課吧。

二、探究閱讀:(用三段式閱讀法讀評課文)

1、自讀:(要求:拿起筆來,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語句或有疑問的地方劃出來)

[多媒體顯示課文中容易讀錯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強(qing)迫祈(q)禱

2、共讀:(說明:自讀之後,請學生靜靜地思考1-2分鐘,再開始共讀,分兩步走)

(1)小組交流: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按四人小組交流讀後感受,互相質疑答疑。(教師不可做旁觀者,要參與到學生中,哪裏需要就成爲該小組的成員)

師:同學們,經過你們自己靜靜的默讀以及小組內的討論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學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讀完課文後的珍貴感受說給老師和更多的同學聽,或許還有一些沒有解開的疑問困擾着你,那麼,每組選代表發言或是毛遂自薦都可以。

生1:我們小組覺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師:說說看,是怎樣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戰爭期間,已經被普魯士兵佔領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鎮,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後,當地的人們懷着沉痛和悲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國小校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故事。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篇五

《最後一課》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戰爭時期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阿爾薩斯、洛林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失去的國土與語言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下面我們來看看七年級《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1 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2 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教學設想: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徵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複述能力、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由奧運會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後一課》

——(愛國主義包含着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爲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後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爲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 屬於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 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 小說要素: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 解題:

——最後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國小上的最後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國小生小弗郎士。

2 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 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心裏萬分難受,感情發生變化

三(24-末)宣佈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於祖國,絕不屈服。

4 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並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麼,爲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 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喧鬧——(今日)偏安安靜靜的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着:穿禮服,衣着隆重。人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六、作業: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課時

要點:

1 分析小弗郎士,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一、複述基本情節,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爲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獨白式的心理描寫,寫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愛學習、的稚氣性格,但他還能管住自己,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突出他還有一定的意志力,爲下文的轉變埋下伏筆。同時也展現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壞消息”“又出了什麼事了”,看來稚氣,內心愛憎分明,對敵人還是有一點恨。鐵匠開玩笑,他以爲是諷刺自己,所以氣急敗壞地跑進先生的院子裏,說明他有很強的自尊心。

——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同時,看布告牌的細節,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種和平、明朗、輕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使人們的心情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學生、壓抑的感覺。

2、這最後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麼?最後一課有什麼特別含義?

——通過先生的話點明這最後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大林、洛林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先生在這種情況下,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裝來說,都是“最後一課”,這樣,“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獨立成段,是爲了突出

老師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

3、聽到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麼?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剛纔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來是很貪玩幼稚,現在對再也不能學法語感到惋惜,爲貪玩面悔恨,討厭的書變成老友。本來是害怕老師,現在老師的責罰也忘了,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本來還覺得好玩的操練,現在也從心底裏憎恨起來,“這些壞傢伙”。這段心理活動,表明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通過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感情變化——從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靈上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4、爲什麼小弗郎士這一節課特別用心聽?而且都能聽明白?

——法國侵略者強行剝奪法國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憤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爲同義詞不達意,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後一課,小弗郎士珍視這最後一課,並把學好祖國語言作爲愛國的神聖職責,因面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當老師提問時不會,而感到難受,說明有了羞恥感。學習文法易懂,說明學習態端正了。他特別用心去聽,老師也特別用心教,因而能聽懂。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麼?

——小弗郎士對老師充滿憐憫、尊敬、愛戴之情,因爲熱愛法語的老師將不能再教法語了。他由字帖想到國旗,表明了他對祖國及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由鴿子想到普魯士兵該不會也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語唱歌吧,寫出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正在萌發,對侵略者的禁教法語的卑鄙行爲的輕蔑和仇恨正在迸發。

6、爲什麼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後一課”?(總結)

——1小弗郎士本質不壞。

2受到老師的影響。

3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

三、作業:

小弗郎士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第三課時

要點: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一複習簡述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二分析:韓麥爾先生不僅是一們法語教師,更是一們對祖國充滿熱愛的愛國志士,請找出具體表現。

1、韓麥爾先生穿上禮服上課,體現了他對這節課的重視與紀念,來表現他對將要失去國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麼?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他出於民族責任感,沉痛地總結了教訓:1學生不努力2父母不關心3教師不盡責。總結過去的目的,在於讓學生珍視這最後一課。說學生可憐,是說老師沒教好,學生沒學好,快要做亡國奴時,還學不好祖國語言,只會給敵人輕蔑。失去民族尊嚴。

3、老師講到法語是對法語有什麼評價?用了什麼比喻?這個比喻的深刻意義是什麼?

——高度讚美法國語言,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用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麼用意,產生什麼效果?

——忍受着離開服務了40多年的本鄉的痛苦,用心教學,寫“法蘭西”“阿爾薩斯”等別出心裁的字帖,象徵着阿爾薩斯大林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5、重點分析最後一部分: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爲什麼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爲什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有神態、語言、動作描寫。鐘聲宣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慘白”不能換“蒼白”,因爲慘白帶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厲害,可怕,而蒼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動詞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7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寫大字”“呆住”“做手勢”,“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一方面表現他對祖國必勝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現他面對祖國被佔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痛苦之中。因爲內心激動,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法蘭西萬歲”幾個光彩大字,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也是法國人民愛國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體現,這樣收尾,深化了主題,同時意境深遠,給讀者以豐富想象的餘地。

8、小結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既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是一位把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愛國者,他熱愛祖國語言,有崇高的愛國情,高度的民族責任感,有戰勝敵人的執着信念。

9、小結寫人的幾種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個大環境裏寫,表現出特定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使所見所聞所感融爲一體。把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把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

(3)注意細節描寫(極細微的動作,表情,衣飾,等叫細節),本文如小黑絲帽,郝叟的書和大眼鏡,操練軍號聲,金龜子,(用來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提示主題)

(4)注意場景描寫

四板書

最後一課(短篇小說)法國都德

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故事情節:(1-6)上學路上(開端)二(7-23)認真上課(發展)三(24-末)宣佈散學(高潮、結局)

小說環境:自然環境:風和日麗社會環境:普法戰爭,法國淪陷課堂氣氛:嚴肅、莊嚴、悲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貪玩、不愛學習→→熱愛學習,認真聽課,懊悔過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痛恨敵人

怕老師→→同情、理解、敬愛老師。

(抓住心理變化過程來描寫)

韓麥爾先生: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者,有崇高的愛國感情。

(穿禮服,批評自責、讚美法語、必勝信念、悲憤散學)

(抓住語言、神態、行動描寫)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篇六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瞭解小說的要素,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賞析精彩語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態 、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

2、勾畫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義及作用。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小說的要素,整體感知課文。

2、理解關鍵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爲世界文學寶庫裏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爲什麼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的藝術魅力呢?

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爲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爲題材,通過對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應徵入伍,後來以戰爭生活爲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後以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二、檢查自主學習卡片

1、解決疑難字詞:

詫異 懊悔 鑰匙 懲罰 郝叟 祈禱 哽住 挾着戒尺 踱來踱去

2、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學生相互討論本課的三要素 交流、明確:

人物: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爲代表的鎮上的人,韓麥爾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說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節:開端:上學路上(1~6)

發展:上課 (7~26)

第一層:(7~10)上課前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

第二層:(11~16)寫韓麥爾先生宣佈上最後一課後,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的人對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第三層:(17~23)寫上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

高潮和結局:下課 (24~29)

環境:自然環境:天氣、畫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爲以後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轉變作了鋪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愛國主義的主題。)

社會環境:布告牌、普魯士兵出操、收操(點明瞭最後一課發生的背景)

三、師生合作學習

1、學生勾畫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相關句子,找幾句加以品味:

體會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

討論、交流。

2、結合研討與練習一理解小弗郎士這一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3、探究:

作者爲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正因爲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爲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衆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爲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象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

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業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揣摩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語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二、師生合作學習新課

1、仔細讀7~10段,學生勾畫出最後一課與平日上課異乎尋常句子,體會其作用。

2、細讀第11段,討論:

⑴ 韓麥爾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後,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討論後明確:前一個最後表現了他沉痛而憤慨的心情,後一個最後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

⑵ 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柔和又嚴肅,對誰柔和?爲什麼嚴肅?

討論後明確: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充滿了愛,所以態度柔和,但宣佈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

三、精讀20~22三小節,小組合作討論

1、找出20小節中含義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⑴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⑵ 這可憐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裏去。

2、韓麥爾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寫上法蘭西、阿爾薩斯,用意是什麼?

3、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這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4、找出21小節中表現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說明其作用。

5、怎樣理解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

6、找出22小節中的環境描寫,體會其作用。

討論、交流。

四、師生共同賞析結尾(24~29節),齊讀後思考

1、文中三處破析號的作用是什麼?

2、鐘聲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爲什麼還要寫普魯士兵的號聲?

3、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刪去,爲什麼?

4、寫粉筆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韓麥爾爲什麼使出全身力量?

5、爲什麼韓麥爾競至於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個手勢?

6、用這樣的動作描寫作結尾,好在哪裏?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五、討論完成研討與練習三、四

六、小結全文

七、探究

讀完這篇小說,同學們會有許多想法:是不是小說沒有寫完呢?爲什麼小說寫到這兒就結束了呢?先讓學生明確:小說寫到這裏結束,正是爲讀者留下了無窮的聯想,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然後啓發學生設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後一課,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學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練和布告牌)時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爲題,續寫《最後一課》始終眷戀着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