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馬說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馬說教案

馬說教案(精選多篇)

《馬說》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

2、瞭解文體特徵、領會深刻道理;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教學重難點:把握文意、理解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比一比:誰說的含馬的成語多。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屍、龍馬精神、指鹿爲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看來大家積累的詞語還不少,我們平時就可以這樣子做讀書筆記,讓自己頭腦中的詞彙非常豐富。

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中,馬是人類最爲親密的伴侶,與馬有關的成語很多,與馬有關的故事也非常多,比如說“伯樂相馬”,誰聽過這個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

若生不能講,則教師簡要講解,有一位唐代的文學家,根據這一篇故事,寫了一篇文章,叫做《馬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簡短的古文,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初讀課文

1、駢(pián)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2、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3、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翻譯課文,把握內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引導學生歸納有哪些重要的字詞需要鞏固。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食(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才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其(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四、重點研讀,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確)

2.深入探究。

思緒飛揚:如何才能發揮千里馬的才能?試借鑑文中語句回答。

策之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通其意。

技法探究: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說“馬”呢?

要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我們可以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知人論世”。 相識作者、瞭解背景(知識鏈接----作者、作品介紹)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稱韓昌黎,作《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提倡剛健質樸,言之有物。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後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幕下,鬱郁不得志,所以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板書:

託物寓意

千里馬——人才

伯樂——能發現人才的人

食馬者——昏庸的統治階級

思想對接:

a、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b、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讀《馬說》,我們讀出了韓愈的無限委屈,請你跨越時空,給韓愈寫封短信安慰他好嗎?

六、老師寄語:

學了此文,我們又多了一些關於馬的知識,我們不妨將含有馬的成語來一個大串聯。我說上句,請大家接出有關馬的四字短語。

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能馬馬虎虎,心猿意馬,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爲馬,溜鬚拍馬,成爲害羣之馬。路遙知馬力,說話要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爲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祝同學們成爲馳騁於時代大地上的千里馬,朝着希望的前方高歌猛進。

第二篇:馬說-教案

《馬說》複習課教案

一、複習目標:

知識目標:熟練背誦課文,準確翻譯課文並掌握文章內容

能力目標:掌握文言文複習規律,對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點,認識識別人才的重要

二、教學重點:能背誦並默寫課文,掌握字、詞、句意,並理解文章內容

三、教學難點:在瞭解背影的基礎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做好開放創新題,並認識到把握機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課堂檢測卷

五、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學時間: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導入語: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這節課,我們就以《馬說》一課的複習,再來一起來探討文言文複習的規律。文言文在會考語文試卷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爲兵家必爭之地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文言文閱讀都考察什麼呢?大家一起來看: (出示幻燈片)指生朗讀

知己知彼

文言文閱讀的考試內容

v掌握文學常識

v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v理解並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v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v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挑戰第一關看誰一馬當先

背誦全文

師:同學們,鼓足士氣,讓我們進入第一環節——基礎知識關,每一位同學都很出色,看誰一馬當先,先背過課文。

生快速背誦課文,

師:找三個同學背課文,然後進行評價。

挑戰第二關看我快馬加鞭掌握重點字詞

1、生默看註釋一遍;師:同桌之間口頭互測重點詞、句。挑選你認爲考試中最容易考的。開始!

2、針對不理解的字、詞、句質疑(勇敢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3、師出示檢測題:解釋劃線詞,

a組 解釋重點詞語,根據學生回答及時評價。

b組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食馬者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盡其材;才美不外見;

其真無馬邪

師強調:通假字最愛考,寫清同誰最重要

c組:一詞多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真無馬邪

④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

⑤雖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⑦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鳴之而不能

通其意

師強調:一詞多義,不同意思要分清

d組古今異義

是馬也雖有名馬或盡粟一石

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三峽》: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陽樓記》:而或長煙一空

e組詞類活用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名詞用作動詞,日行千里

師強調:結合句子理解最重要

4、複習重點詞語,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嗎?老師“招你一招”——巧做知識卡片

通假字勤整理,一詞多義要分清古今異義巧歸納,詞類活用記心中

不管複習哪一課,只要你進行歸類整理,定會有所收穫,心動不如行動,馬上開始啊!

挑戰第三關一路馬不停蹄理解翻譯重點語句

1、我出你譯,男女生擂臺賽

1、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5、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男女生閃亮登場,真讓我大開眼界,思考什麼樣的句子最愛考?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

(2)運用修辭之句(如排比、對偶等) ;

(3) 含有重點詞語的(如:通假字 、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等) ;

(4) 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蘊含哲理,結構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

※翻譯句子要“直譯爲主,意譯爲輔”,做到字字落實 。特別是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要

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語序、省略的成份。

在複習備考中,只要你用心,有針對性地複習,定會成爲會考的贏家

挑戰第四關不要走馬觀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要表達的見解與他所處的時代是息息相關的,根據文章內容,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篇文章?指生回答師補充介紹背景:

韓愈25歲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書丞宰相請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在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寫下《馬說》一文。

思考題: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②全文共三段,各段的大意是什麼?

③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喻指什麼?採用了什麼寫法?

④作者借千里馬被埋沒,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自己怎樣的見解?

師引導明確: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說法是一致的反映了當時由於受腐朽的選拔體制所約束,許多有才華的人得不到賞識、重用的社會現實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挑戰第五關

積累拓展任你天馬行空你能說出多少關於“馬”的成語

(六)結束語:會考在即,同學們爭分奪秒,快馬加鞭。衷心祝願同學們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暫時落後的同學更要馬不停蹄,全力以赴,厚積薄發,敢當黑馬!

6、怎樣複習更有效?老師“送你一把金鑰匙”

牢記重點字詞句,夯實基礎別小視,溫習作者及背景,促進理解巧聯繫,複習中心和寫法, 篇篇歸納和整理,拓展延伸巧作答,言之成理有新意,瞄準會考要精練,提高能力拿第一(

第三篇:馬說教案

《馬說》教案

一、 導語:

說一說

有關馬的成語、古詩句、馬的聯想

二、關於作者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本文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 次上書宰相要求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三、新授

1、讀一讀,瞭解大意。

2、聽一聽課文朗讀,體味文意。

3、做一做:

解釋詞語含義,疏通文意。

分小組探究,找出不能理解的字詞,組內解決疑問。

4、比一比,看誰答得快而準。

(1)故:祇:駢死:或:是馬也:等:安:道:臨:

(2)一詞多義:

雖有名馬:食不飽:策之不以其道:

雖有千里之能:食馬者:執策而臨之:

(3)通假字:

食通,見通,材通,邪通。

5、想一想:看誰反應快!

(1)、文章一開始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

(2)本文中,千里馬的遭遇有哪些?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表現在哪些方面?

(4)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5)作者在本文最終是爲了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6、談一談自己的讀後感

以“我讀:這句話,知道了”的形式說話。

7、議一議

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千里馬”: 寓指人才。(被埋沒摧殘、懷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樂”: 寓指識才的明君。(讓人發揮作用的封建統治者)

“食馬者”: 寓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昏庸的統治者)

8、試一試

試用“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代入原文,再朗讀一遍,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世有識才的明君,然後纔有人才。人才常有,而識才的明君不常有,故雖有人才,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人才稱也。

有才能的人一食或盡粟一石。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不知其是人才而待也 。這個人才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人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人才!”嗚呼!其真無人才邪?其真不知人才也 !

9、品一品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無知的統治者埋沒人才、浪費人才的痛惜和嘲諷,寄託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10、再讀課文:

注意讀出五個“也”字的感情色彩。

——不以千里稱也。

——是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

四、拓展延伸

1、賞一賞

請同學們試着欣賞一片仿作《馬說》的文章,看看自己有什麼收穫沒有。 要求:1、讀準節奏、停頓。

2、借用理解《馬說》的方法,簡要地談談對本文含義的理解

賊說

世有神探,然後才能捉賊。盜賊經常有,而神探不常有。故雖有奸賊,出沒於大街之上,往來於高樓 之間,卻從不會失手也。

賊之能盜者,一夜或盡偷全城。神探者不知其是妙手神偷而待之。是賊也,雖然日偷夜盜,尚不夠,總不足,姦情不敗露,且看他與常人無分別,安求其能自白於天下也?

查之不以其道,捕之不能盡其力,判之不能令其懼,登報而告之,曰:“天下無賊!”嗚呼!其真無賊邪?其真不知賊也。

2、辯一辯

韓愈認爲自己這匹“千里馬”是因爲沒有遇到“伯樂”,所以沒有發揮的機會。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3、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而人才本身又如何做到人盡其才?請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課後作業:

(1)完成學案的基礎習題(全體)

(2)參考有關資料,用自己的話翻譯全文。(b等)

(3)根據課後練習六,請以“伯樂相馬與毛遂自薦”爲題,聯繫社會實際,寫一篇600字左右議論文。(a等)

第四篇:《馬說》教案

《馬說》教案

【教學目標】:

1. 1、瞭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本文寫作背景。

2、領會、掌握文章詞、句、段的含義,讀懂文章。

3、理解作者託物寄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4、在現實社會中既重視老師、伯樂的作用,又不坐等伯樂發現自己,而要努力學習真本領,積極推銷自己,使才能得到發揮。

【教學方法】

自讀法、朗誦法、討論法、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及課件

【過程與方法】

1、課前查找資料,通過預習,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課堂採取讀-議-講-練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課後結合相關資料及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讀懂理解課文,並能熟讀成誦

2、加強人才觀教育

教學難點:韓愈爲什麼會產生“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教學過程

一、 教師導語引入:

先請同學們看屏幕。

投影: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投影

《馬說》

韓愈

設計意圖:用奧運冠軍劉翔這匹千里馬被伯樂孫海平發現作爲導語,是因爲劉翔奧運會上奪作爲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體育天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馬;二是因爲劉翔從一個跳高運動員成長爲跨欄名將,他的教練孫海平確實起到重大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伯樂,舉他們的事例引入,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增加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的達到學習目標。

二、 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本文寫作背景。

2?領會、掌握文章詞、句、段的含義,讀懂文章。

3.理解作者託物寄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4、懂得在現實社會中不坐等伯樂發現自己,而主動積極推銷自己,使才能得到發揮的道理。

設計意圖: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了解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學習時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識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學習時思路就會更清晰,就更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三、 檢查預習情況

教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說”這種文體的有關常識以及我們學過的“說”有哪些。投影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似。我們學過的“說”有《愛蓮說》、

教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

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他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開闢了唐宋散文健康發展的道路.韓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鬱郁不得志,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資料補充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投影:

3、教師:下面我們再一起處理一下本課的字詞,請同學們看屏幕

投影;

讀準下列加線字的音

(1)祗( )辱於奴隸人之手

(2)駢( )死於槽櫪之間

(3)一食( )或盡粟一石

(4)食( )馬者

(5)才美不外見( )

(6)不以千里稱也()

教師提問學生,給出正確讀音

投影、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學生回答後,投影正確答案。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這一環節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帶着問題聽課,更能有的放矢,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四、 初步疏通課文大意

1、教師 :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注意體會感情。

2、學生聽錄音。

3、聽錄音後,要求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體會感情,並嘗試當堂背誦

投影伯樂——千里馬——名馬——奴隸人——槽櫪——千里稱

一食——食馬者——是馬也——雖有——食——力——才——常馬——安求策——食——鳴——曰——其真——其真

4、教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課文翻譯。

5、學生討論。

投影.辨析詞義

1、策 2、食 3、其4.以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馬者( ) 其真無馬邪( )不以千里稱也

執策而臨之( ) 食不飽( )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投影答案

投影;

6、討論後派代表翻譯課文;同學之間互相評論,指出不足。(附譯文)

7、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瞭解課文大意,進一步體會文言字詞句的含義是很重要的,直接牽涉到下一個環節學生能否準確、恰當地理解課文。讓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通過同同學們的討論,通過反覆朗讀來解決問題,同樣是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

五、具體分析課文:

教師: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問題

投影9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1、 寫了千里馬的遭遇。採用了象徵手法,千里馬比喻人才、

伯樂比喻識別人才.發現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2、 齊讀第一段,思考:1.本段哪句話寫了千里馬的遭遇?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 第二段,這一段寫了千里馬的什麼遭遇?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俗話說:“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那怎麼行?所以老師平時讓你們多讀點書,就是爲了讓你們“吃飽”。

3、 齊讀最後一段。(學生齊讀)哪句話是這一段話的中心句?

“其真不知馬也。”

4、 不知馬錶現在哪些地方?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是怎樣描寫食馬者自以爲是、不懂裝懂的可笑醜態的?作者又發出了怎樣的憤慨呢?(學生交流)

請兩位同學來表演一下。

5、 師:千里馬不受禮待,不見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所以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是因爲“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千里馬才被食馬者摧殘、埋沒、忽略。韓愈從小刻苦讀書,二十五歲中進士,長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書宰相,四十餘日無迴音,自己親自上門詢問,卻被看門人擋於門外,你說讓人氣憤不氣憤?所以,憂憤之下,韓愈寫下了這篇奇文,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的無比憤慨之情。6 課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話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封建社會埋沒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歐陽修;“欲爲聖明除弊事”的韓愈,還有李白、蘇軾、王維??許多的人才,想爲國家、爲百姓做些事,無奈社會黑暗,多次被貶,結局悽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對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基本瞭解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六、 深入研討,擴展思維

1、教師:同學們對作者的思想,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都有了深入的瞭解。作者認爲,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在封建社會,如果沒有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的伯樂,確實什麼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伯樂雖不常有,但自古以來還是有不少,請舉出你所知道的伯樂。

秦穆公重用商鞅,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終統一了全國。

蕭何月下追韓信,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就是一個伯樂。

奧運冠軍劉翔,以前是學跳高的,是他現在的教練發現他跨越方面的天賦,所以收歸旗下,精心培養,纔有奧運會上那“驚人的一跨”。

那麼,在當今社會,從劉翔的事例中,我們能概括出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伯樂的作用?應該樹立怎樣的人才觀呢?

2、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纔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教師:如果是伯樂,就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多發現人才,像劉翔的教練孫海平,就對劉翔的成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如果覺得自己是個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樂上門,而要主動推銷自己,讓自己這塊金子不被埋沒,早日發光。如果想成爲真正的人才,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同時,注意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使自己成爲像劉翔那樣的千里馬。

七、教師鼓勵學生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事業興,所以時代呼喚千里馬,時代也呼喚伯樂。你看,千里馬衝山牢籠,飛奔起來了。(出示《八駿圖》)這纔是千里馬該有的風采!(播放音樂《萬馬奔騰》)同學們,看圖,隨着音樂請想像萬馬奔騰的情景。以後同學們能當千里馬就要當好千里馬,能當伯樂就當一個好伯樂。

假如你以後是千里馬,萬一被埋沒了,該怎麼辦?

那就自己當自己的老闆,自己去開創一片天地。

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是“金子總會閃光的”,埋沒只會是一時,而不是一世。我就跳槽,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毛遂自薦”,別人沒有發現我,自己要善於推銷自己。

這些都是很好的辦法,不過你們也彆着急,你們是不會被埋沒的,我們這裏來聽課的老師個個都是伯樂。”

大家表現這麼好,怎麼不是人才呢?要相信自己,我們向這些既精心培養人才又善於識別人才的像伯樂一樣的老師們致敬。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早日成爲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才。

八佈置作業

《我的人才觀》爲題,寫一篇小練筆 板書設計:伯樂——識別人才.發現人才的人 千里馬——人才 食馬者—不知馬—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第五篇:《馬說》教案

第23課馬說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和“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正確翻譯並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 欣賞圖片並導入:

二、 瞭解文體及作者:

明確: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

後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談馬”或“論馬” 。

2.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三、課文閱讀及翻譯:

1.全班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正確的句讀。

2.教師範讀。同學拿起筆將自己剛纔沒有讀準的生字圈出。

3.同學根據教師的範讀正音並在課文上注音再讀。

4.指導翻譯:

1)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將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加上點。

2)討論:共同探討並在書本上註釋這些實詞和虛詞。

3)班級討論: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加點的字詞。

5. 試譯全文:

四、課文分析:

討論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 寓指人才。

“伯樂”: 寓指賞識才的人。

“說天下無馬的人”: 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討論2:仔細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怎樣?

b.千里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什麼地方?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討論3: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着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五、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2、其真無馬邪?

(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

其真不知馬也。

3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並釋義。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三)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雖”字的用法:a.雖然b.即使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六、總結全文:

本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爲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鑑於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

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