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班沉與浮教案(精選2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2篇《小班沉與浮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小班沉與浮教案》相關的範文。

小班沉與浮教案(精選22篇)

篇1:小班教案沉與浮

設計意圖: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幼兒對水的遊戲非常喜愛.通過嬉戲、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經意中發現許多關於水的科學知識。本活動試圖通過簡易實驗,幫助孩子瞭解簡單的科學探究途徑、方法,學習開展科學探究必要的記錄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猜測、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2. 石頭、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 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 創設情景,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材料的特徵。

(2)設計游泳比賽的情景,請幼兒猜想、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象。“這麼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裏會怎樣呢?”

2.簡單操作,並記錄。引導幼兒初步建立猜測、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並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2)引導幼兒自己猜想、假設並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裏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 實驗操作。

(1)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裏,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裏是怎樣的。“我們用一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並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爲什麼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麼。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 教師小結。

(1)引導幼兒將猜測、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裏的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並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設計評析:

由於小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於直覺行動階段,所以他們常常停留於遊戲的表面,而忽略了實驗內在的教育價值。本設計創設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的引導給了幼兒積極、大膽參與和猜想、假設的空間。

小班幼兒記錄的意識還未建立,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設計中提供的記錄表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支架。

鼓勵學生尊重與傾聽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學會互相學習。

篇2:小班教案沉與浮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準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通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瞭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着,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篇3:幼兒園小班沉與浮教案

幼兒園小班沉與浮教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辨別沉浮現象,認識“  ↓  ”“   ↑   ”標記。

3.樂於參與科學小實驗,培養探索精神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1.鑰匙、彈珠、之類的可以沉的東西。

2.泡沫、乒乓球之類的可以浮的東西。

3.盆子、水。

4.沉、浮標記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的名稱。

“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玩好玩的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麼?”

2.幼兒操作並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象。

(1).“這些好玩的東西好幾天沒有洗澡了,我們來幫它們洗洗澡吧!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介紹“沉”“浮”概念。

(1).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將幼兒說的物體放在盆裏,一起觀察物體的.沉浮。

(2).“我們把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

4.認識“ ↓ ” “ ↑ ”標記。

(1).老師這裏還有一個更好玩的遊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都有什麼?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的?

(2),。“沉”我們可以用“  ↓”表示,表示它沉在水裏。

“浮”我們可以用“  ↑ ”表示它浮在水面上。

(3).幼兒自己選擇照片,把它貼在相應的標記下。

5.教師總結延伸

今天我們玩這麼多,知道了沉和浮,我們把像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做“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做“浮”,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玩一玩看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哪些東西會浮?

篇4:沉與浮教案

設計意圖

幼兒在中班已經對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仍然對物體的沉浮實驗非常感興趣,因此,爲了讓幼兒進行深入探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指南》中“大班幼兒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能探索並發現常見的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或影響因素,如影子、沉浮”等要求,我設計了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科學實驗活動。通過提供各種能夠幫助幼兒成功完成實驗的材料,引導幼兒與同伴互助合作、探索發現各種改變沉浮的方法,不斷激發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逐漸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嘗試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

2、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不同方法

3、感受沉與浮實驗中探索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

難點: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沉浮狀態的不同方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幾種常見的不同材質的物體,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戲的經驗。

2、物質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鐵製湯匙、積木、鑰匙、紙船、泡沫板、石頭、塑料蜻蜓、鐵夾子、裝滿水的可樂瓶、橡皮泥、水盆、盤子、記錄卡、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師: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做個科學小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好玩的東西?

二、基本部分:

(一)物體的沉浮狀態分類、記錄:

1、師:老師想請你們給這些物品分個類,你們看看哪些會沉在水底的,哪些會浮在水面上?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快速準確地分類嗎?

2、幼兒操作分類並記錄

師:請小朋友輕輕地把材料放入水中,結果出來後將浮在水面的物體放入盤中並記錄分類結果。

(二)合作探索改變物體原有的沉浮狀態並記錄

1、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起來:

1)師:現在有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怎樣能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呢?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助它們?大家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商量一下好辦法。

2)幼兒展示記錄結果並介紹自己的方法:可以用泡沫板、紙杯、小船等幫助下沉的物體上浮。

2、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1)師:怎樣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在水底呢?(請大家合作探索)

2)幼兒展示記錄結果並介紹自己的方法:可以用鐵夾子、石頭、繩子、裝滿水的可樂瓶等幫助上浮的物體下沉。

3)小結:小朋友都是藉助其他材料幫助,讓上浮的物體沉在了水底,下沉的物體浮在了水面,那想一想不借助輔助材料能否改變物體原有的沉浮狀態呢?

3、不借助輔助物讓下沉物體上浮

1)師:沉在水底的橡皮泥不借助其他物體幫忙,有什麼好辦法讓它浮在水面?

2)想想其他下沉的物品不借助其他物品的幫助能否浮在水面?請小朋友試一試。

3)展示記錄結果並介紹:小朋友真聰明把橡皮泥變成了小船,使橡皮泥浮在了水面,裝滿水的瓶子倒掉後可以浮在水面,塑料卡片平放在水面,可以浮在水面

4、不借助輔助物讓上浮物體下沉

1)師:想一想上浮的物體不借助輔助材料能否讓它下沉?

2)展示記錄結果並介紹:空瓶子裝滿水下沉;塑料卡片側放可以下沉;橡皮泥小船捏成團可以下沉。

活動總結

三、結束部分

原來可以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放入水中的方向,增加或減輕物體的重量等方式改變物體原來的沉浮狀態。

篇5:沉與浮教案

目標:

1、讓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雪花片、剪刀、夾子、回行鍼、小碗、筆、泡沫等)若干。

2、另備盆、籃子、毛巾、操作紙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兩樣東西,看看是什麼?猜猜這些東西在水中會怎麼樣?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出示記錄,把猜測結果記錄在紙上

出示記錄紙,一起猜測結果,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三、幼兒嘗試操作

1.教師交代操作要求。

2.幼兒操作第一次

3.得出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有的物體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沉入水底。

1、挑戰問題:誰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讓它沉下去?誰能把這個小石子讓它浮起來?

2、各組幼兒進行嘗試操作。

3、教師巡迴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說說你們是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許許多多材料都能拿來做實驗,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把梳子,看看這兩把梳子一樣嗎?猜猜放入水中會怎麼樣?我們們來試一試,你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一模一樣的兩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這個問題,老師留給你,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探討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訴老師。

篇6:沉與浮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雞蛋的下沉、上浮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的概念,並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產生三種狀態所需的條件;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解釋魚、潛水艇的浮沉原理;通過動手製作,讓學生自己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通過在網上查閱,讓學生設計出打撈中山艦的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魚、潛水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這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現象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繫;通過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習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物體的沉與浮(1)演示實驗:石塊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們分別浸沒在水中,叫同學們觀察現象;

提問:浸在水中的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這是爲什麼呢?學生提出各種解釋。

(2)今天的課上完以後,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演示實驗:

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些鹽,並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麼現象?

a)雞蛋放入清水後,它是上浮還是下沉?

b)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麼?(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鹽水溶於水後,變成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鹽會導致液體的密度的增大;

c)隨着不斷地往水裏加鹽,有什麼現象出現?

d)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可以對雞蛋做受力分析;

這裏有兩個狀態,一個是雞蛋下沉的狀態,另一個是雞蛋上浮的狀態;

當它下沉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當它上浮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兩個狀態過程中,雞蛋的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雞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沒有變,那麼肯定是浮力的變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斷加鹽,導致液體的'密度增大,雞蛋所受浮力逐漸增大;

當浮力小於重力時,雞蛋下沉;當浮力大於重力時,雞蛋上浮。

(a)學生觀察回答。

(b)教師引導得出攪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讓學生建立起加鹽水是改變液體密度的概念。

(c)學生觀察發現,雞蛋上浮了,有的學生很吃驚。

(d)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分析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3)學生用邏輯推理的符號闡述自己的思路。

二、認識三種狀態雞蛋所處的三種狀態:

下沉: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懸浮:浮力=重力(平衡)讓學生了解三種狀態。

三、生活中的下沉與上浮(1)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許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創造沉與浮,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種海洋生物圖片。

(2)我們來看看魚是怎樣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懸浮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魚同上面的雞蛋一樣,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魚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沒有變化,而浮力變化了;

魚是通過魚鰾改變自己的體積來改變浮力的;

魚鰾較小時,魚所受的浮力小於重力,魚下沉;

魚鰾較大時,魚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魚上浮;

魚所受的浮力等於重力時,魚將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遊動。激發興趣,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寫出魚在哪種條件下處於下沉、上浮或懸浮三種狀態;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潛艇與熱氣球(1)最早的潛艇用於軍事偵察和襲擊,現在也用於深海考察,爲開發海洋,獲得新資源提供信息。

連接到凡爾納,加潛艇圖片;

另一個仿生學的例子——潛水艇(潛水艇的水艙相當於魚鰾)。

(2)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潛水艇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潛水艇的水艙的體積是不變的(這一點與魚鰾不同);

潛艇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潛艇處於同一液體當中(即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那麼浮力是不變的;

浮力不變,只可能是重力的變化引起了潛艇的下沉、上浮和懸浮;

潛艇有兩個水艙,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

潛艇通過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能改變潛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艙中壓入水,直到重力大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下沉;

人工從水艙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上浮;

當重力與浮力相等時,潛艇懸浮。引起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潛水艇下沉、上浮和懸浮的狀態,你可以用“=”來表述你的思維過程。(3)學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並寫在紙上,邏輯推理的思維再次得到強化。

五、分析比較(1)提問:雞蛋、魚和潛水艇都會在液體中下沉、上浮和懸浮,那麼它們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處於這三種狀態的嗎?

學生分析回答。

不是;

雞蛋:是由於雞蛋浸沒的液體的密度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魚:是通過它的體積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潛水艇,是通過它的自身重力的改變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並沒有變。

(2)同學們自己歸納一下,總結出他們有什麼區別和共同點;學生自己思考;

(3)介紹熱氣球,加圖片;

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釋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解釋熱氣球爲什麼會升起來?假如由你來設計一個吊籃的熱氣球,爲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採用什麼辦法?

(3)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討論,以小組爲單位,每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與同學分享;

六、打撈中山艦介紹我國古代用浮船打撈沉落江中的萬斤大鐵牛的故事。學生思考。

簡單介紹中山艦——濃縮了中國現代史的一代名艦,1938年在長江被日軍擊中,沉入19m深的長江;中山艦排水量達780噸,長62.48m,寬8.99m。與歷史結合,瞭解到物理學科和歷史的關係。

讓學生自己設計打撈中山艦的方案,填寫到書上的表格中。學生自行設計。

七、課堂小結1.瞭解三種狀態:下沉、上浮和懸浮。

2.三種狀態產生的條件:

下沉:重力大於浮力;

上浮:重力小於浮力;

懸浮:重力等於浮力。

3.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魚、潛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作業學生活動手冊內容。

【實踐活動】

製作自制潛水艇(如圖11-3-5),製作熱氣球(如圖11-3-8)

在因特網上查找有關飛艇的資料。

【教學反饋】

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課學習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沉浮條件,並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因此本節內容一定要將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識緊密聯繫起來。這一節課有兩個重要的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魚、潛水艇和飛艇的沉浮原理。前者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後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主要考慮以學生爲主體,層層設立關卡,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解決問題。

本節設計了“動手做”的實驗,讓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又讓學生接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內容,激發了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與歷史結合,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篇7:沉與浮教案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名稱:沉與浮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

能力目標:

1、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徵進行分類,並利用“↑”和“↓”進行記錄。

2、探索使物體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情感目標:樂意參加沉與浮實驗,感受實驗帶來的快樂。

活動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2、活動難點:探索使物體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皮球、積木、鑰匙、石子、泡沫、空塑料瓶、蠟筆、鉛筆、橡皮、鐵片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物品。

2、記錄材料:觀察記錄表、記號筆。

3、裝滿水的水槽一個。

活動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活動的主題是《沉與浮》,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小材料,這些小材料特別喜歡和水做遊戲,它們在水裏究竟是怎樣的?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來探究呢?

(二)大膽猜測,實驗驗證。

1、認識材料,知道名稱。

2、用鑰匙、皮球做實驗,觀察現象,初步感知沉浮。

3、請幼兒觀察材料,並引導幼兒大膽猜測材料的沉浮性質。

4、指導填寫記錄表。

(三)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1、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2、猜想、實驗對比,深度感知沉浮,統一認識。

3。、把實驗材料按沉、浮分類。

(四)深入探究,改變沉浮。

1、這些小材料,他們在水裏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想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交流:你用什麼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讓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成功了嗎?

4、教師小結:小朋友們通過探索,知到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重量能讓物體浮起來或沉下去,藉助其他物體可以改變沉與浮。

(五)知識遷移,解決問題。

1、觀看視頻,思考:水災時如何自救?

2、安全教育,引導幼兒不要偷偷玩水,謹防溺水。

(六)結束課堂,拓展延伸。

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更多有關沉浮的材料,去探索更多有關沉浮的祕密吧。

活動反思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爲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爲幼兒的發展引路。

篇8:《沉與浮》教案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知道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可能出現的狀態 .

2、通過探究瞭解控制浮沉的方法,並能用控制變量法對所提出的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論.

3、通過探究和分析,理解物體浮沉的條件,並通過交流與合作得到其結論.

4、通過閱讀,瞭解物體浮沉條件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並激發愛國主義的激情和勤奮學習、科技強國的思想,蘇科版八年級下《10.1物體的浮與沉》教案,物理教案《蘇科版八年級下《10.1物體的浮與沉》教案》。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改變物體浮沉的方法

難點:靈活利用浮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

彈簧測力計、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幣、蠟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教學情境。

看一看:熱氣球升空

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熱氣球升空,藉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說明以上內容都跟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物體的浮與沉”有關。

二、新課學習

(一)、活動10.1怎樣使物體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幣、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備的各種小物體,浸沒在水中鬆手後,它們如何運動?

篇9:《沉與浮》教案

授課時間:

1課時儀器材料: 雞蛋、水杯、鹽水、注射器、試管、膠塞、膠管、玻璃管、鐵絲、水、輕紙帶、膠帶、酒精、棉花、火柴等,

教案:沉與浮。

【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雞蛋的下沉、上浮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的概念,並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產生三種狀態所需的條件;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解釋魚、潛水艇的浮沉原理;通過動手製作,讓學生自己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通過在網上查閱,讓學生設計出打撈中山艦的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魚、潛水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這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現象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繫;通過製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習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

【 教學過程 】

一、物體的沉與浮

( 1 )演示實驗:石塊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們分別浸沒在水中,叫同學們觀察現象;

提問:浸在水中的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這是爲什麼呢? 學生提出各種解釋。

( 2 )今天的課上完以後,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演示實驗: 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些鹽,並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麼現象?

a) 雞蛋放入清水後,它是上浮還是下沉?

b )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麼?(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鹽水溶於水後,變成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鹽會導致液體的密度的增大;

c )隨着不斷地往水裏加鹽,有什麼現象出現?

d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可以對雞蛋做受力分析; 這裏有兩個狀態,一個是雞蛋下沉的狀態,另一個是雞蛋上浮的狀態; 當它下沉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當它上浮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兩個狀態過程中,雞蛋的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雞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沒有變,那麼肯定是浮力的變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不斷加鹽,導致液體的密度增大,雞蛋所受浮力逐漸增大; 當浮力小於重力時,雞蛋下沉;當浮力大於重力時,雞蛋上浮。

(a)學生觀察回答。

(b)教師引導得出攪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讓學生建立起加鹽水是改變液體密度的概念。

(c)學生觀察發現,雞蛋上浮了,有的學生很吃驚。

(d)學生思考。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分析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 “ =>” 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

( 4 )學生用邏輯推理的符號闡述自己的思路。

二、認識三種狀態

雞蛋所處的三種狀態: 下沉:浮力 < 重力 上浮:浮力 >重力 懸浮:浮力 =重力(平衡)讓學生了解三種狀態

三、生活中的下沉與上浮

( 1 )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許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創造沉與浮,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種海洋生物圖片。

( 2 )我們來看看魚是怎樣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懸浮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魚同上面的雞蛋一樣,重力沒有發生變化; 魚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沒有變化,而浮力變化了; 魚是通過魚鰾改變自己的體積來改變浮力的; 魚鰾較小時,魚所受的浮力小於重力,魚下沉; 魚鰾較大時,魚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魚上浮; 魚所受的浮力等於重力時,魚將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遊動。激發興趣,學生思考。一步一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 “ =>”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寫出魚在哪種條件下處於下沉、上浮或懸浮三種狀態;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潛艇與熱氣球

( 1)最早的潛艇用於軍事偵察和襲擊,現在也用於深海考察,爲開發海洋,獲得新資源提供信息。 連接到凡爾納,加潛艇圖片; 另一個仿生學的例子――潛水艇(潛水艇的水艙相當於魚鰾)。

( 2)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潛水艇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潛水艇的水艙的體積是不變的(這一點與魚鰾不同); 潛艇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潛艇處於同一液體當中(即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那麼浮力是不變的; 浮力不變,只可能是重力的變化引起了潛艇的下沉、上浮和懸浮; 潛艇有兩個水艙,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 潛艇通過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能改變潛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艙中壓入水,直到重力大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下沉; 人工從水艙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於浮力的時候,潛艇上浮; 當重力與浮力相等時,潛艇懸浮。引起學生思考。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潛水艇下沉、上浮和懸浮的狀態,你可以用 “ =>”來表述你的思維過程。

五、分析比較

( 1 )提問:雞蛋、魚和潛水艇都會在液體中下沉、上浮和懸浮,那麼它們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處於這三種狀態的嗎? 學生分析回答。 不是;雞蛋:是由於雞蛋浸沒的液體的密度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魚:是通過它的體積發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潛水艇,是通過它的自身重力的改變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並沒有變。

( 2 )同學們自己歸納一下,總結出他們有什麼區別和共同點;學生自己思考;

( 3)介紹熱氣球,加圖片; 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釋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解釋熱氣球爲什麼會升起來?假如由你來設計一個吊籃的熱氣球,爲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採用什麼辦法?

(4)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討論,以小組爲單位,每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與同學分享;

六、打撈中山艦

介紹我國古代用浮船打撈沉落江中的萬斤大鐵牛的故事。

學生思考。

簡單介紹中山艦――濃縮了中國現代史的一代名艦, 1938 年在長江被日軍擊中,沉入19m深的長江;中山艦排水量達780噸,長62.48m,寬8.99m。 與歷史結合,瞭解到物理學科和歷史的關係。讓學生自己設計打撈中山艦的方案,填寫到書上的表格中。 學生自行設計。

七、課堂小結

1.瞭解三種狀態:下沉、上浮和懸浮。

2.三種狀態產生的條件:下沉:重力大於浮力;上浮:重力小於浮力;懸浮:重力等於浮力。

3.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魚、潛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作業 學生活動手冊內容。

篇10:《沉與浮》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使學生知道液體的性質改變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現象,這樣的液體有許多,但不是所有液體都可以,必須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並指導學生調製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不能隨意下結論。

【教學重點】經歷一個典型的“猜測―預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2個小番茄,1號清水、2號鹽水各一杯,實驗彙總表、溼布、竹筷等。

小組實驗:每組二燒杯,內裝一個小番茄、清水約70毫升兩杯、食鹽、白糖各適量、

一雙竹筷、實驗記錄單兩份。

【教學活動過程】

一、觀察小番茄的沉浮

1、預測小番茄在不明液體中的沉浮

教師:桌上有一杯清水,這裏還有兩個小番茄,一個小點,一個大點。把它們放入清水中,我們發現小番茄都是沉的。板書:清水 沉↓(此處旨在喚醒清水中小番茄沉的前概念,也爲下面造成學生的固定思維打下基礎,爲造成最後的矛盾衝突作準備。)

教師:老師這裏還有兩杯液體,爲了辯別清楚,一杯就叫1號杯,另一杯就叫2號杯,如果把小番茄放入1號杯,你覺得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沉浮。

教師演示沉浮現象,引導得出板書:1號杯 沉↓ 清水。

教師“如果把大一點的番茄放入二號杯中,你覺得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沉浮。

教師演示沉浮現象,板書:2號杯 浮↑ ?

教師:這是怎麼回事?同樣是小番茄,會出現不同的情況,一個沉一個浮?

2、學生猜測,把學生關於小番茄沉浮的原因聚焦到對液體性狀的判斷,基本下斷定1號杯是清水,2號杯主要是有鹽。(如果學生把沉浮的原因歸結於小番茄,就將其他液體中的一個小番茄放入需研究的燒杯,小番茄同時沉或同時浮,從而來否定這一觀點,把學生關於小番茄沉浮的原因聚焦到對液體性狀的判斷上來,最佳答案是出現“2號杯液體中有鹽這一判斷。)

篇11:《沉與浮》教案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檯,另備水槽、托盤各一隻。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

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

1、教師提出嘗試: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等。)

2、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爲沉,有的幼兒認爲浮)通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實驗

1、教師提出嘗試: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2、幼兒試驗,得出結論:

往空瓶裏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

1、故事:小明在樹林裏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裏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着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裏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3、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爲人類做許多事情。

(六)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篇12:《沉與浮》教案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初步瞭解其特性。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積木(木質)、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玻璃珠、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篇13:《沉與浮》教案

一、設計理念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並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瞭解沉與浮的現象。

2、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精神。

三、活動重、難點

探索發現使物體沉與浮的不同方法

四、活動準備

各種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彈珠、樹葉、小石頭、筆、紙)若干

五、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好朋友,瓶寶寶。讓我們和瓶寶寶打個招呼吧。(禮貌問好)

二、教師演示

瓶寶寶要和小朋友們做個遊戲,請小朋友們睜大眼睛仔細看(演示)兩個瓶寶寶放在水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提問:

(1)爲什麼兩個一樣的瓶寶寶會出現不同的現象?

(2)那祕密到底藏在哪裏?誰願意到前面來找一找(幼兒到前面來拿瓶寶寶)

(3)對了,原來祕密就藏在瓶寶寶的肚子裏,那我們來看一看瓶寶寶的肚子裏裝的是什麼祕密 ?出示祕密(從瓶中放出沙子和泡沫)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體漂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入水底。我們把漂在水面的現象叫浮,把落入水底現象叫沉。並認識標記浮↑,沉↓

三、幼兒嘗試、猜測

(1)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2)讓幼兒進行嘗試猜測,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請幼兒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四、幼兒操作、實驗

1、幼兒操作,看一看自己的猜測與實驗是否相同。

2、教師對幼兒的作業進行講評,並做好一張總的彙總表。

五、課後延伸

回家後和爸爸媽媽做一做實驗,看哪些物品能浮上來,哪些物品能沉下去。

篇14:《沉與浮》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在《好玩的水》的活動過後,幼兒對物體的沉與浮現象比較感興趣,最近幼兒談話的主題總是與之有關的內容,於是,我藉此機會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協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體驗成功的喜悅之情。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通過活動相互協作,共同探索。

難點:能通過操作、記錄,體驗鹽的多少與雞蛋位置變化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鉛筆、小勺、記錄紙、鹽、紙板、小瓶、海綿、手絹、泡沫板、木板、燒杯、熟雞蛋、塑料積木若干等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啓發談話,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你們玩過水嗎?

幼:玩過。

師:你們是怎樣玩的?

幼:我們把積木、石子放在水中,看誰能浮起來。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呀?

幼:積木浮起來,小石子沉下去了。

師:出示雞蛋,請幼兒猜猜看,雞蛋在水裏會怎樣?幼兒討論(沉下去,浮上來)。好,老師現在把它放到水裏看看會怎樣?放到水中觀察結果:沉下去了。那咱們用什麼辦法讓它浮起來呢?

幼:紛紛討論,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好,請小朋友們找夥伴一起來試一試。

二、幼兒自主操作活動

1、幼兒親自做實驗。

2、討論:你用什麼辦法讓雞蛋浮上來的?(把雞蛋放在木板上讓它浮上來,把雞蛋放在泡沫上讓它浮起來等。)

三、師幼共同操作探索

1、出示鹽

師:鹽能不能讓雞蛋浮起來呢?小朋友猜猜看。

幼:能;不能。

師:好,現在我們試試看。

要求:三個小朋友一組分工、合作進行操作,一個幼兒用小勺放鹽,一個幼兒用筷子攪拌,一個記錄,每放一次鹽就要做一次記錄,還要記錄好雞蛋位置的變化。

2、幼兒操作、教師參與並指導。

3、交流記錄結果。

(1)雞蛋浮起來了嗎?

(2)檢查幼兒記錄結果,提問幼兒操作過程。

(3)教師小結:鹽放的少,雞蛋浮起來的慢,鹽放的多,雞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動延伸:在區角中放入此材料,供幼兒操作。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幼兒沉浸在沉與浮的操作興趣中,對老師提出的注意事項放在身後,弄得到處是水,特別在放鹽時一次加足了鹽,導致無法記錄比較。不過大班幼兒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從幼兒的反映看,幼兒對鹽水的濃度與雞蛋的沉浮的關係的理解是個困難,沒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區角活動中幫助幼兒進一步加深理解。

篇15:《沉與浮》教案

設計意圖;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爲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在水裏而且可以浮在水面?爲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尋找讓物體沉下去的多種方法,體驗實驗快樂

2.實驗中探索怎樣使浮起來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

活動準備:

音樂、沙子、(棋子、藥瓶、石頭、積木已消毒)溫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動過程:

一、音樂律動《科學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麼是浮,認識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認識沉在水裏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麼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沉在水裏呢?

3、實驗小結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沉在水裏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開發想象力,今天我們要去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四、小實驗

1、介紹材料

2、“實驗安全提示”

3、幼兒操作教師、教師巡迴指導

五、回憶錄

1、我知道怎樣可以把沉在水裏的浮上來

2、實驗後整理材料

篇16:浮與沉教案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準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通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瞭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着,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反思分析

此“沉與浮”的區域活動從讓幼兒把物體放在水中玩一玩的遊戲進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兒發現了不同的物體有的浮,有的沉,從而對沉浮現象產生興趣,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在有了輕的東西浮、重的東西沉的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或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着的東西沉下去進行探索,這種沉浮逆向變化本身有着趣味性,對幼兒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同時也是對活動的難度遞增,使操作活動既有遞進性又有挑戰性,還可維持幼兒對沉浮現象的持續興趣,操作成功後的圖畫方式記錄探索過程,及挑戰物體沉浮變化的不同方法及讓更多的物體變一變沉浮,不僅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也讓小朋友同時分享了別人的成功經驗,還能不斷激發幼兒去繼續探索的興趣。本活動還有待於實踐,可能記錄物體沉浮變化時孩子會有困難,如記錄表裏的記錄孩子自己畫難度高,調整爲用標記、小圖示貼。

此活動操作性、探究性強,可以幫助幼兒自己建鬆物體沉浮現象及變化的經驗。

篇17:浮與沉教案

設計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我們幼兒園小班組正在開展“蔬果舞會”主題活動,自然角里擺放着孩子們帶來的水果。有一天,爲了給小金魚換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陽光的地方曬,課間活動時,有幾個孩子將水果放進水裏玩了起來,玩的時候聽到他們開心地叫起來:“落下去了”,“漂起來了”。《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果沉浮現象的興趣,使幼兒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因此設計了“水果沉浮”這一活動。

同時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進行該主題的活動,於是我決定借他們班的孩子來開放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孩子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記錄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和耐心細緻的做事態度。

活動準備:

已有經驗:幼兒認識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等水果。

材料準備:

1、蔬果:蘋果、香蕉、荔枝、聖女果若干。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條;小簍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兒記錄卡12份(卡上畫有沉浮標記);水果小圖片若干(反面貼有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看看、說說水果。

這裏有些什麼樣的水果?你喜歡什麼水果?爲什麼?

二、猜想活動。

1、水果想請你們帶它到水裏去玩玩,你們願意嗎?

2、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幫助幼兒用“沉”、“浮“來說)香蕉、荔枝、聖女果(小西紅柿)呢?

3、你們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的猜想記錄下來好嗎?可以用水果小圖片貼在記錄卡的'沉浮寶寶後面(指導幼兒看記錄卡:記錄卡上畫有沉浮寶寶標記)。

4、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

三、實驗活動

1、你們猜得對嗎?這些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一個一個放進水裏,試一試就知道了。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適時指導。

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浮”來表述。將沉浮兩種水果分別放入兩個小簍自中,引導幼兒將實驗的結果與預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們調整記錄。

四、交流、總結。

現在你們知道這些水果在水裏是什麼樣了吧,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篇18:浮與沉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猜測、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體會到水的科學知識。

4.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2.石頭、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材料的特徵。

(2)設計游泳比賽的情景,請幼兒猜想、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象。“這麼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裏會怎樣呢?”

2.簡單操作,並記錄。引導幼兒初步建立猜測、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並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2)引導幼兒自己猜想、假設並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裏會是什麼樣?

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實驗操作。

(1)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裏,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裏是怎樣的。“我們用一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並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爲什麼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麼。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教師小結。

(1)引導幼兒將猜測、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裏的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並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設計評析:

由於小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於直覺行動階段,所以他們常常停留於遊戲的表面,而忽略了實驗內在的教育價值。本設計創設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的引導給了幼兒積極、大膽參與和猜想、假設的空間。

小班幼兒記錄的意識還未建立,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設計中提供的記錄表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支架。

鼓勵學生尊重與傾聽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學會互相學習。

記錄表:(給幼兒使用時可放大)

篇19:浮與沉教案

《蔬果沉浮》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觀察蔬果,並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初步獲得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

2、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1、音樂磁帶,四張桌上放有蘋果、香蕉、桃、荔枝、西紅柿、土豆等蔬果;

2、四個水槽,托盤,記錄卡(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和各種蔬果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逛“蔬果超市”導入。

今天呀,老師帶小朋友們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一起看看超市裏有些什麼?

“呀!小朋友們快來看,這裏有好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嗎?”

(讓幼兒自由討論)這時小朋友們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在說它們的形狀,有的在回味它們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們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們把蘋果放到水裏會怎麼樣呢?”

“香蕉、西紅柿、土豆呢?”

這時小朋友們爭論起來,有的說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說會在水的中間。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請把你們的猜想記錄下來。可以用老師爲你們準備的蔬果小圖片和記錄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別把小圖片擺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間”。

(在開展活動之前,考慮到幼兒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們教師爲他們準備了直觀形象的記錄卡和蔬果圖片。讓他們在不作任何提示下,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玩一玩,比一比。

“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裏到底會怎麼樣呢?請你們把它們放到水裏試一試。”

帶領幼兒到操作檯,讓他們自主探究,把各種蔬果一一放進水裏,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情況,然後在另外一張記錄卡上驗證記錄。教師則巡迴觀察,適時指導,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與猜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幫助他們在觀察沉浮現象時,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實驗的結果,驗證自己的解釋和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並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而且,這一環節也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講一講,議一議。

“現在我們小朋友都做過實驗了,並知道了結果,誰願意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分享一下你的發現。”

(讓幼兒分別回答,這一環節很好地培養了幼兒樂於表達的行爲習慣)

“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那麼你們有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比如說,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間呢?”

(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然後集體來解決。)

【活動延伸】

“這些問題我們小朋友都幫忙解決了,但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來解決,那就是怎麼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蘋果浮到水面來?”

(幼兒在玩耍中獲得了蔬果沉浮的經驗,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引發了進一步探索沉浮現象的興趣。我們覺得,這樣的活動要不斷的開展、延伸下去。)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的設計和開展過程中,我們爲幼兒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同時通過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蔬果沉浮的祕密,並學會將結果記錄下來,這充分培養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講一講,議一議這一環節,通過集體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發現祕密後的樂趣。

篇20:《浮與沉》教案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爲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爲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裏?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爲什麼有些東西會沉在水裏而且可以浮在水面?爲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探索,尋找讓物體沉下去的多種方法,體驗實驗快樂2、實驗中探索怎樣使浮起來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來。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音樂、沙子、(棋子、藥瓶、石頭、積木已消毒)溫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動過程:

一、音樂律動《科學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2、什麼是浮,認識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認識沉在水裏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麼物品?在放到水裏試一試,哪些是沉在水裏呢?

3、實驗小結三、奇思妙想、想一想1、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麼方法把沉在水裏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開發想象力,今天我們要去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四、小實驗1、介紹材料2、“實驗安全提示”3、幼兒操作教師、教師巡迴指導五、回憶錄1、我知道怎樣可以把沉在水裏的浮上來、、、、、、2、實驗後整理材料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祕密。

但是作爲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篇21:《浮與沉》教案

沉與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過程與方法: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2、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

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

小組實驗二:水槽,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實驗報告單。

小組實驗三:水槽(與實驗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

教材處理】

本課活動內容較多,考慮到探究時間限制,故把製作潛水艇的活動略去,但本活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是很有意義的,可作爲課外科技活動落實。另把“小瓶子實驗”中的裝液體改爲裝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學過程】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導入: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係。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係嗎?

2、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係嗎?

3、按輕重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係嗎?

(說明:兩次排列,隱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學意義,在本課教學中主要作爲下面活動的契引,故不專門安排記錄單,僅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後把浮的物體位置上移沉的物體位置下移即可。)

4、當我們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時,爲什麼看不出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之間的關係?

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引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爲大家準備了兩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學都能成爲一個優秀的小科學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讓學生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並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建議:爲了減少教師準備材料的辛苦,此活動也可以只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類和立方體類,在完成自己組的實驗後可以跟其他小組進行交換,既可提高活動效率,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第()小組

實驗一: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的沉浮(從重到輕排列)小球1號2號3號4號5號我們的發現:預測結果

實驗二: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的沉浮(從小到大排列)立方體1號2號3號4號5號我們的發現:預測結果

3、小組領材料,實驗觀察,記錄分析。

4、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什麼結論?(第一層次: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第二層次;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第三層次:體積大、質量小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質量大的物體容易沉。)

5、爲什麼用上節課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輕重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進行研究時能夠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的關係?(提醒學生對研究過程進行反思,認識到變量控制實驗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繼續研究:

1、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應用了什麼原理呢?讓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

2、提供實驗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學生小組合作。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第()小組

小瓶子狀態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數量

說明:沙子數量可用無、一點點、較多、裝滿來表述,也可以用佔瓶子體積的大致分數來說明。最後一列給學有餘力的小組作其他狀態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間“浮在水中”(即懸浮)狀態。

3、組織討論:這個活動改變了什麼因素,什麼因素是沒有改變的?(改變了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體積沒有改變。)

4、學生嘗試用這個實驗結論去分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閱讀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潛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潛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裏裝滿海水,潛艇會下潛,打開進氣管道,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裏的海水擠出艙外,潛艇就開始上浮。

5、建議有興致的同學課外去製作簡易潛水艇。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小球的沉浮物體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立方體的沉浮控制變量

小瓶子的沉浮體積大質量小易浮,體積小質量大易沉潛水艇應用沉浮原理

篇22:《浮與沉》教案

教材解讀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沉和浮》單元的第一課。在水中,木頭是浮的,石頭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鐵塊是沉的……沉和浮是學生們都曾親眼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所以,學生對於“沉和浮”有感性認識,但同時,對於“沉和浮”他們也有着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在水中,木頭是浮的,木頭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鋼鐵是沉的,但鋼鐵做的船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沉浮與什麼有關係呢?……在這裏主要涉及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內容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這一課中具體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學生們觀察研究物體沉浮的活動,從小紙片、小鐵蓋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開始。因判別小紙片、小鐵蓋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出現矛盾,引出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問題。這裏,需要選擇一種沉浮結果不容易產生分歧的觀察方法,然後用這種方法來觀察各種物體的沉浮狀況,這是後續研究活動的基礎。

物體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試着做出一些解釋或推測: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和物體的大小有關……這裏,學生頭腦中的輕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們這種推測與實際的觀察結果肯定會發生矛盾。當學生的認知發生衝突時,恰恰是我們教學的最佳時機。

設計理念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探究學習中,教師通過材料的選取和組合以及交給學生時的次序,可以幫助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

爲了使材料的結構更清楚,讓孩子們更容易看出其結構,學具的發放有時需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輕重”的關係時,因爲每組材料之間都有極強的先後邏輯順序,因此材料就必須分階段發放。從而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中,隨着探究活動不斷深入,使學生在逐漸複雜的問題中思維活動主動地發展和有效地推進,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觀察、研究物體的沉浮現象和發現物體沉浮與各因素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推測——發現——否定——再推測——再發現——再否定——再推測”的科學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鼓勵學生能從實驗現象和已有的經驗的衝突中不斷髮現問題,並進行大膽猜測,以及想辦法驗證猜測,得出結論。

重點難點:探求導致物體沉或浮的幾個因素。

材料準備:鐵蓋、水槽、泡沫塑料、胡蘿蔔、橡皮、回形針、牙籤、蠟燭頭、石頭、橡皮塞、同樣大小但不同重量的球、同樣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引題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現象:在水中,木頭是浮的,木頭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鋼鐵是沉的,但鋼鐵做的船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這些現象有沒有引起過你的思考呢?

你想到了什麼?有沒有什麼問題值得我們研究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考慮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髮展水平,科學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他們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因此科學探究的內容要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爲基礎進行探究活動。因而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出本節課的探究活動,貼近生活,並指向學習內容。]

二、初步感知沉浮

1、出示鐵蓋

把鐵蓋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

2、教師演示兩種方法,觀察是沉還是浮

①把鐵蓋放在水面。(浮)

②把鐵蓋放入水底。(沉)

爲什麼同一個鐵蓋放在水中會出現沉和浮兩種情況?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現不同的現象。

3、選擇方法

你認爲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用哪種方法比較好?

(用鐵蓋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現不同的現象。學生猜測鐵蓋在水中是沉的,教師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讓學生引起思考:爲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現象,與原先的判斷鐵蓋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出現了矛盾,引出觀察物體沉浮的兩種方法,同時,需要選擇一種不容易產生分歧的觀察,從而爲本課的後續活動作好鋪墊。)

三、探究活動一(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1、認識各種材料並猜測沉浮

請你猜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說你的理由。

根據學生的猜測把物體分爲三類:

①可能沉的 ②可能浮的 ③推測結果有爭議的

2、驗證

學生實驗

你的推測結果正確嗎?

3、交流

你是根據什麼來推測這些物體是沉還是浮的?

4、猜測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有關?

(觀察泡沫塑料、胡蘿蔔等物體,學生開始猜測,這些材料有的會沉,有的會浮。通過實驗發現有些物體猜測錯誤,讓學生模模糊糊意識到物體的沉浮可能與大小和輕重有關,爲下面的探究活動埋下伏筆。)

四、探究活動二(探究物體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1、根據前面學生的猜測把物體沉浮可能的因素分爲兩類:

①可能與大小有關 ②可能與輕重有關

2、比較:泡沫塑料與回形針

你們認爲物體沉浮可能與大小有關,大的物體容易沉,小的物體容易浮,那爲什麼泡沫塑料大,反而浮,回形針小反而沉?這是爲什麼?

你覺得它們之間可以比較嗎?爲什麼?

3、討論:你認爲怎麼樣的物體纔可以比較?

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材料來研究物體是沉還是浮?

4、交流選擇材料。

(通過兩組對比實驗,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沉浮好像與大小和輕重沒有關係,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了衝突,從而產生了矛盾和疑問。在進一步的討論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從矛盾開始步步深入,繼而給人以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進一步發現,因此自然而然引出了關於可比性和選擇材料的討論,進入下一環節的探究活動。)

5、研究物體的沉浮是否與輕重有關

出示一組材料: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4個球(這裏有四個大小相同的球)。

比較輕重:用天平稱一下4個球,比較輕重。

猜測:把它們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驗證:學生分組實驗,把4個球放入水中,觀察現象。

交流: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當物體大小相同的情況下,越重的越容易沉,越輕的越容易浮。

6、研究物體沉浮是否與大小有關

出示一組材料:同樣重量但不同大小的圓柱體。

推測:哪個會沉,哪個會浮?

驗證:分組實驗。

交流:你從剛纔的實驗中發現了什麼?

小結:當物體的輕重相同時,越大的容易浮,越小的容易沉。

[後續材料的分發,循序漸進地增加問題的複雜性。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矛盾開始步步推進,通過利用兩組材料的實驗,到最後認識到物體的沉浮與大小和輕重是有關的,形成非常清晰地關於“沉浮和大小的關係”、“沉浮和輕重的關係”的概念。]

標籤:小班 教案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