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出塞》精品教案多篇

《出塞》精品教案多篇

《出塞》優秀教案 篇一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出塞》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課文,這首詩屬於漢朝樂府詩題,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安寧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說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說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爲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採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爲“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爲教學難點。

4、說教學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爲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以《出塞》爲例。這爲生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借其它也塞詩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併爲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鋪墊與引申。這種借鑑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琵琶曲,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着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啓迪,情感受到了薰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後,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邊塞環境惡劣,戰事的頻繁。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爲國小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國小生閱讀、賞析的典範。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範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爲通過看註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後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爲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襯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閱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後,爲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爲課外閱讀提供了範本,把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說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人未

同情徵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體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爲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出塞》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繫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麼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瞭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麼意思?“出塞”怎麼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出塞》)

瞭解詩人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導書寫: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秦”上大下小;“徵”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麼詩,我們來聽聽看。

(指名讀,齊讀,師範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麼好的方法?

3.自由朗讀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麼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着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6.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7.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範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麼畫面?

(板書:明月關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徵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麼人?(板書:同情徵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徵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徵人們,會想什麼呢?(家親人)

(2)補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徵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麼?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麼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徵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爲一句——(引讀)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麼呢?

(2)想象說話:白髮蒼老的雙親,拄着柺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勤勞善良的妻子,幹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

(3)師:多麼動情的呼喚,多麼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徵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着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徵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麼樣的眼淚?反饋並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徵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徵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着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徵人們爲什麼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據《資治通鑑—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徵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麼?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爲什麼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麼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徵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總結

“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爲國的壯烈。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徵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願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爲“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五、佈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穫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出塞》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觀看錄像後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後,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這樣學習開始有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驚心動魄的古戰爭場面,並且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從而爲學生學習與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感知環境。]

二、創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藉助工具書、課文的註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着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彙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彙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採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範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激發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峯,一輪明月照着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淒涼悲愴的戰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纔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彙報,注意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彙報。

5、小結:讀了這麼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麼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出塞》教學點評

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爲主體、以活動爲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教學時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找到文本學習與生活世界的結合點,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創新慾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這樣設計把學生看作有個性的認識主體、看作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鑽研、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本課採用的是以精心創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模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最佳狀態,讓學生能夠學得有趣、有效。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簡單舉例如下:

1、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生動、精彩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

2、加強教學評價,讓創新更具理性

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創新應當有意識的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這個評價應當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給與學生的評價將打破教師主觀評價的形式,以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既評價別人,也評價自己,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實現評價過程的多爲互動性。同時教師還要善於把課堂上一閃即逝的創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評價,將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出塞》優秀教案 篇四

【教材解讀】

王昌齡被譽爲七絕聖手,其七絕詩堪稱唐邊塞詩中神品,尤以《出塞》爲冠,明李攀龍贊《出塞》爲唐七絕壓卷之作。《出塞》一詩主旨,歷來有厭惡戰爭、渴望和平說,盼望朝廷起用良將說,同情徵人、百姓疾苦說。然而,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天空,再次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主旨,其背後都包蘊着作者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而這一點,正是唐詩的主旋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禮讚生命。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着非凡的魅力。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麼狀況下思念家鄉。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麼辦?

一、初讀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瞭解塞的意思,彙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裏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麼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徵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讀一讀。

⑵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麼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說一說。詩中沒有說徵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徵人們可能會做些什麼呢?

⑷學一學。我們剛纔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裏有一首描寫徵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並初步讀懂呢?

⑸嘆一嘆。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誦一誦:徵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⑴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徵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⑵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着,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着,忍不住別過臉去。

⑶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髮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爲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爲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爲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學生讀詩。

⑵這兩句詩講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蹟,幫助學生理解。)

⑶學生彙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⑷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昇華

(1)引入漢匈戰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爲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着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千年戰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課堂上出現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後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爭又有何高見?

【板書】

明 月

邊關 家

徵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爲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如,教學中《資治通鑑》資料的引入,漢匈戰爭資料的引入,還有課前印發給學生的資料:《略述秦漢以來我國北方的邊塞戰爭》《李廣生平》《王昌齡創作出塞背景》。應該說,這些資料的引入,對促進學生全面理解詩歌內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創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對於詩歌的意象的創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中的明月,聯繫《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課創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麼徵人望着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爲例,我引導學生從徵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徵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後,我引導學生感悟:徵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徵人,你會作何感嘆、作何感想?在學生悟到徵人們一個樸素願望回家後,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徵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爲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一首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爲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最後過渡到千百萬人盼回家這個情感主題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6、注重語文的訓練。在古詩中加強語文訓練,本課教學體現在兩點:一是教給學法,引導自學。學生初步讀懂古詩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在之後的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自學古詩,學以致用;二是激發情感,引導寫作。在學生充分體會了詩歌前兩句思想感情後,情感體驗的高潮處教師引導學生也寫兩句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動而辭發,寫作訓練的時機自然合理。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節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節過於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後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優秀教案 篇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麼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麼?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 應讀jiā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着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範讀。 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着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麼。(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作業:誦讀

第二課時

一、賞析

1、第一句:浮現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麼?

(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 “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誰?(徵人)

他們在那裏?他們在幹什麼?

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麼?(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嚐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着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裏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 “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 介紹陰山:陰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爲什麼對朝廷不滿,爲什麼這麼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四、背默過關

《出塞》優秀教案 篇六

[教材解讀]

王昌齡被譽爲“七絕聖手”,其七絕詩堪稱唐邊塞詩中“神品”,尤以《出塞》爲冠,被歷代詩評家視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它通過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願望的抒發,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誠摯的愛國熱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一輪明月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只看見部隊不斷開往塞外,卻不見他們凱旋歸來。這兩句詩想象雄奇,給人以縱橫開闊的時空感。“秦”、“漢”二字,足見詩人“思接千載”的藝術功力;家鄉、邊關那“萬里”空間距離的“視通”,又把天地的變遷、山河的易主,一同攝入筆端,交織成一幅現實與歷史、現實與願望和諧融合的闊大悠遠的境界。透過歷史的天空,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詩的背後包蘊着作者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而這一點,正是唐詩的主旋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禮讚生命。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着非凡的魅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繫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古詩新唱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聽你們讀古詩、唱古詩,是一種享受。還記得本學期我們課內學過的古詩嗎?

齊背《涼州詞》。

能說說你學了這首詩後的體會嗎?

生1:我體會到大漠非常的荒涼;

生2:我讀懂了邊關將士非常的孤獨寂寞;

師:很好,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

(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

指導讀題:輕輕地讀——

響亮些——

再自信些——

二、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充分的預習可以使課堂上的你學得更輕鬆。關於王昌齡、關於這首詩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麼?

預設: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爲“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衆多的邊塞詩。

師:你很善於歸類總結,有做學問的潛質。

生2: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衆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師:是的,呆會就要了解爲什麼稱爲“壓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間的戰爭從秦朝開始,到漢朝,到唐朝,一直沒有間斷。

師:你也是做歷史學家的好苗子。

謝謝你們的資料,這對我們理解古詩很有幫助。

三、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接下來,請大家亮開嗓子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生1讀

師:也許你不是讀得最動聽的,但你是這個教室裏最勇敢的;

生2讀

師:字正腔圓,向你學習;

生3讀

師:很有自信,繼續發揚。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儘可能地讀出詩的韻味來。誰來學學王昌齡,一展詩情?

指三名學生讀。

師相應評價:這是一個含蓄深沉的王昌齡;

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王昌齡;

這是一個從容平和的王昌齡。

3、師:“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多讀幾遍,意思也會漸漸浮出水面的。現在,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師:誰先來?

生1:“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邊關,)

師:這裏明明說的是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呀?怎麼?

生: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語言結構彼此拼合,相互補充,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

師:你真會讀書(板書:互文明月邊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時期明月照着邊關,漢朝時候明月依舊照着邊關。接着講——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仍沒有回家。

師:士兵,就是詩中的——

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有李廣將軍來戍守邊關

師:李廣將軍就是詩中的——龍城飛將

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定不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南下入侵

師:你從哪個詞中讀懂了“匈奴的軍隊”——胡馬

再請一個同學連起來說說看。

師:讀着讀着,說着說着,老師想了解邊塞、走近邊塞的心情便越來越迫切了。來,用眼睛去看,用我們的心去感覺——

四、誦讀涵詠,體味感情

(一)想象畫面,觸摸悽苦

1、出示課件,配樂:看着看着,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覺大漠非常的荒涼。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非常的雄渾蒼涼。

師:美,卻美得有點殘酷。

生3:我覺得邊疆戰士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非常艱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齡的另一首詩: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師:寥寥幾筆,比畫面更顯悽苦。

2、師:環境惡劣,生活艱苦,這就是徵人們的生活!

他們不由得發出感嘆(出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輕輕地讀一讀,看看這兩句詩中哪個詞最牽動你的魂,最讓你遐想聯翩?

生1:明月。

師:是啊,明月從來都是思念的代名詞——“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生接背)明月夜夜照邊關,徵人哪夜不思鄉啊!請你仰起頭,讀讀這兩句。

生2:關,邊關

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連春風都不能到達的邊關,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牽腸掛肚啊!請你代徵人訴說內心的委屈吧!——生讀詩句

生3:長

師:你能想象有多長嗎?讓老師來告訴你,從秦朝,到漢朝,到詩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歷史啊!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徵人們都會遭遇些什麼?閉上眼睛,說說你都看到些什麼?

——生髮揮想象,自由描述,個性朗讀

生4:未

師:“未還”——是還活着仗沒有打完不能回呢?還是已經戰死沙場回不去了呢?一個“未”字,飽含了多少辛酸與失望啊!

師:聽着聽着,我們的心越發變得——

生1:沉重

生2:淒涼

生3:悲哀

師: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着這樣複雜的心情一起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3、人未還,心相繫。同學們,當徵人們經歷了戰爭的生死考驗,倖存下來,渴望着回家的時候,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親人可能會做些什麼呢?(板書:親人)

出示:徵人白髮蒼蒼的父母……

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

徵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髮揮想象,表達感受,完成練習)

師相機引用詩句:老母倚窗望,風蕭葉又黃;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4、引讀:此情此景,徵人們能看見嗎?對,他們可以想象到,他們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們心中只有一個願望——回家,只可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是多少人的願望?這徵人不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是千百年來不計其數的徵人啊!他們苦守着邊關,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嘆——萬里長征人未還!

千百年來無數的白髮雙親老淚縱橫地說——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來無數可憐的妻子在哀怨——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千百年來無數孤苦的孩子在哭喊——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啊!同學們,讀到這兒的時候,你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

生1:——還有痛恨;

生2:憤怒!

師:讓我們站起來,手指向那該死的戰爭,控訴它吧!——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來,王昌齡這首詩是“字字有淚,句句含悲”啊!同學們,你們希望徵人們早日平安回鄉,和家人團聚嗎?幸好,徵人們還有些指望,請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示後兩句詩)

2、關於“龍城飛將”

出示資料:

師:李廣將軍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來誇誇他吧!——一生讀一句。

他,是西漢著名軍事將領。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聞名。他一生皆在邊關禦敵,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羣著稱。他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爲“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他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來了,都畏懼得爭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他一生爲人清廉,愛兵如子。他每得賞賜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盡飲,他不近水邊;士卒不盡吃飽,他決不先食……他,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在歷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

師:他就是——“飛將軍”李廣

3、瞭解了這些,你再讀讀後兩句,你讀懂了什麼?

生:士兵懷念西漢的李廣將軍

師: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

生1:不敢度陰山

師:要是李將軍在,邊關——

生2:就會有安寧

師:要是李將軍在,將士——

生3:就能回家鄉

師:要是李將軍在,國家——

生4:也會更太平

引讀:要是李將軍在,多好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4、對比:但事實上,李將軍早已不在人世,現在的將帥是怎樣的呢?——

出示: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燕歌行》

師:你讀懂了什麼?

生1:我讀懂了當戰士們在奮勇殺敵的時候,將領卻在尋歡作樂;

生2:他們在醉生夢死,完全不顧徵人的死活——

引讀:多麼殘酷的現實啊!

這個時代沒有像李將軍那樣的賢將,所以他們殷切的呼喚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個時代的將帥完全不顧徵人的死活,所以他們只能失望而無奈的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師:讀着讀着,我們終於明白了,徵人們哪是在盼李廣將軍啊,他們是在渴望——

生:現在也有像李廣這樣的良將

板書:思良將

師:可是,現在的將帥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啊!那就這樣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總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徵人們回家有望嗎?讓我們從衆多唐代詩歌中去尋找答案吧!

出示:

師引讀:

李白寫的也很直接: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李白《關山月》

李頎也無奈地說: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如漢家。李頎·《古從軍行》

曹鬆更是一針見血: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鬆·《已亥歲二首》

王翰更是無奈地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張藉也眼睜睜地看見: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關山月》

師:讀着讀着,你明白了什麼?

生1:我知道了戰爭真的很殘酷

生2:我明白了徵人們十有八九都回不來

6、師:是啊!就算是僥倖沒有死在戰場,那也要“十五從軍徵”熬到“八十始得歸”呀!那個時候,迎接徵人的還是家嗎?——

生齊:不是,是冢!是墳墓!

師:同學們,讀着讀着,我們的心又添了幾分沉重,對戰爭又添了幾層——

生:痛恨!

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不僅僅是徵人的希望,這還是誰的希望?

(親人、詩人、我們、大家、中華兒女)板書:人民

師:是的!痛恨戰爭、渴望和平是每一個人的心願!(板書:盼和平)讓我們齊讀全詩,把心願傳達——

五、激情誦讀,昇華感情

國難思良將!所以詩人會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是難道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一定能夠平息、就會有和平嗎?

生:不是

師:是什麼導致了戰爭?

生1:人的貪慾

生2:人的野心

師:是的,哲人們早就看透了戰爭的真面目,並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出示:關於戰爭的名言

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

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

在戰爭中死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犧牲還沒有換來和平。

所有的戰爭都是內戰,因爲所有的人類都是同胞。

指生一句一句地讀,再交流感受。

師:同學們,你們聽見了嗎?齊讀這些名言

師:你們記住了嗎?同學們,不要忘了戰爭,不要忘了那些徵人,不要忘了人類苦難的歷史,不要忘了這首詩,不要忘了王昌齡,不要忘了這節課!讓我們把這種豪情壯志通過詩,通過背詩告訴全世界!

(齊聲背詩)

[作業設計]

1、背誦並默寫《出塞》;

2、積累、賞析邊塞詩,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出塞

王昌齡

邊關 明月

徵人 親人 人民

思良將 恨戰爭 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