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文言文《逍遙遊》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爲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爲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爲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爲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列禦寇》)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縣城東郊人(今城關鎮東城路)。曾爲漆園吏,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爲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遊》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爲”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麼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爲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爲”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

摶(tuán)

坳(ào)

蜩(tiáo)

決(xuè)

起而飛搶(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數數(shuò)

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辯——辨

而——耐

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於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雲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體感知

《逍遙遊》“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讚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

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徵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讚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讚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佈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於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瞭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大椿“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彭祖以長壽聞名於世爲例,說明小知不能瞭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瞭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爲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複,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後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裏,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雲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徵,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複。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並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爲“小大之辯”。

2、作者爲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衆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裏,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這一段寫了哪些人?可分爲幾類?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宋榮子、列子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作者對這幾類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

宋榮子、列子

(遠勝於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猶有所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纔是逍遙遊。)

3、莊子所說的逍遙是什麼?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絕對的精神自由。

四、總結

這篇文章採用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後推出結論,氣勢闊大而思路嚴謹,誇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着熾烈的情感,堪稱一篇奇文。

本文開頭以揹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細微小、能在空中任意遊蕩的“野馬”爲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遙遊。可謂想像奇特。論證時,首先指出大鵬南飛,有待“海運”,有待六月的巨風;而“野馬”“塵埃”的任意遊蕩有待於“以息相吹”。爲了強調大鵬“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比喻,論證“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爲了使人們對結論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爲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這個生活常識爲喻,證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可謂說理透徹。

莊子渴望“逍遙遊”,即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無爲”,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莊子並非生來就無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爲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層抱負。人世如此污濁,他的心靈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了。因此,《逍遙遊》其實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

而且,莊子自己也很難達到他所主張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強調大至鯤鵬小至塵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覆強調“小大之辯”。只有把莊子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中去審視,才能更好地認識莊子其人及其文。

五、鑑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作業:

蒐集莊子有關資料,寫一篇讀書筆記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4、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摒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萬物”到底待“什麼”;寫“萬物皆有所待”有什麼作用;

難點:篇首寫鯤鵬現世,極言其大,爲什麼要這樣寫。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目標:

1、瞭解文章背景和莊子

2、疏通文意,學習第一段

過程:

一、導入

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卻給宇宙帶來了無窮的好處。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靈,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審美的世界……(引導學生對專題的關注,使學習課文不成爲孤立的學習)古代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以經世之才,卻屢遭打擊,但是他們非但沒有消沉,反而變得日益豁達。比如蘇軾。那麼,他們爲什麼能這樣呢?因爲他們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這天我們要講的莊子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檢查預習

1、你對莊子及其創作有哪些瞭解呢?(適當補充背景知識)

2、課文論證了莊子什麼樣的觀點呢?

3、你對“逍遙遊”的含義怎樣理解的呢?

(“逍遙”,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羣衆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斥(yàn)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於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雲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

四、整體感知

《逍遙遊》“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比較;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讚美,讀出對斥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徵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讚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讚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佈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課時

目標:

1、學習課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遙遊”的含義

過程:

一、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

二、學生自讀自譯第二、三自然段

(說明:參照註解自譯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難處,教師予以指導。)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哪些資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繫?

朝菌、蟪蛄爲小年;冥靈、大椿爲大年。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衆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名了“大小之辯”。

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資料似有重複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資《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孤兒,作者引“湯子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後兩處描述詳略不同,描述也有異:對於鵬之背,前者爲“不知其幾千裏也”,後者爲“背若泰山”;對於“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後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透過“重言”(即重複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大小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說明:並非簡單重複,同中有異,是對前文資料的補充、印證,與篇首資料照應。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第三自然段資料。

說明: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述後接以現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徵”,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爲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於世,但還是要依靠於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衆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到達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怎樣才能到達“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爲“無己”“無功”“無名”。

2、作者在本段中闡明瞭什麼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本段中闡明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說明“小大之辯”,但本質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之後,作者從自然界轉而寫現實社會,現實中的人有高出衆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纔是真正的逍遙。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爲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爲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着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裏,正隱藏着自己難言的苦情。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六、什麼是作者所謂的。“逍遙遊”呢?

“逍遙遊”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遊。而讀完全文後,大家不免會產生疑問,如何纔是“自由自在地遨遊”?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1、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雲:“消搖者,調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遊天下,故曰消搖。”是一種閒適自得的心理狀態。細品課文之後,不難發現,“遊”主要有兩層含義:①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脫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能夠自由遨遊了,莊子稱之爲“遊心”,是超脫功利和現實境遇的神遊;②自由無礙的心境。“逍遙”之“遊”,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遊”的不平情緒,就能夠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持續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擺脫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2、析“逍遙”之層次。

作爲“逍遙遊”的象徵,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最具有觀念好處的是斥、大鵬和至人,表現了莊子對“遊”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快樂之遊,但根本無涉於“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遊”。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脫俗了,但仍未到達逍遙之遊,原因就在於“有待”。而真正的“逍遙遊”是徹底的“無待”之“遊”,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纔是真正的“無窮”之“遊”。

七、學習本文之後有何啓示?就應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大小之辯到無待之遊的描述,給人的啓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侷限於“一官”“一君”的現實功利,人就應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用心因素,我們就應繼承和發揚。而對於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應當摒棄。作爲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就應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八、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萬餘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超多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述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九、作業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文言句式。

3、背誦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能掌握並賞析借寓言說理的作用及比喻、誇張、擬人的表達效果。

2、初步鑑賞莊子散文文辭華美,汪洋恣肆,意境開闊的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

學習莊子的追求個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養直麪人生,面對逆境豁達大度的精神與辯證地處理“物與我”的關係。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解題:①逍遙:沒有約束,自一由自在。②莊子的遊是神遊於理想王國。③莊子爲什麼嚮往近乎神話的理想王國?

2、莊子及《莊子》簡介。

①:莊子(約前36一9——前286),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約與孟子同期而稍後。他生不逢時,貴族沒落,立志“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繼承發展老子思想,世稱“老莊”。

②背景:戰國中期周名存實亡,諸侯爭霸。戰爭慘烈,政治昏暗,莊子深爲不滿,反對戰爭與獨一裁,但又無力改變亂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遙、齊物、無爲”的思想與人生觀來影響與改造人們。

③《莊子》一書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標誌古代哲學思想與文學語言在戰國已豐富發展並給後人產生深刻影響。其中“順應事物自然”與“社會無爲而 治”是兩大核心,有一氣的積極意義,他強調人的主觀作用,提出不爲外物左右束縛的思想;強調生與死、小與大的相對觀點,對人們直麪人生,正式困難與挫折有 深刻啓發意義。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與比喻說理,文筆汪洋恣肆,其浪漫主義創作風格對後世散文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速讀課文一遍,整體把握內容,提出問題,交流討論。

1、莊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全文中心句在哪裏?

2、莊子在文章開頭並沒有直接說理,他問世們要從鯤鵬、蜩與學鳩講起?這個故事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

1、莊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獲得真正的逍遙快樂,必須“以道爲體,A物自然”,做到心中無己,放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自一由。最後三句是全文中心。

2、莊子說理的特點是運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說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鯤鵬與現實中的蜩與學鳩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小大之辯”的道理,爲下文正面立論提一供了有 力證據,同時對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視爲逍遙的境界的社會風氣作了形的比喻描寫與辛辣的諷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話題,針對現實,奠定全文論證基調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啓下的作用。目的在於說明萬物自有差別,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視他人與攀比他人的,凡事應順應自然。

4、第三段在前兩段充分具體的形象說理後很自然地由對萬物的泛論引入對社會人生的具體論述,雄辯地闡述了作者的人生價值觀,有力地總結全文,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中心論點。

三、默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與註解,弄懂詞句,掌握難讀字的讀音並找出疑難詞句,討論解決。

1、字音:徙xǐ摶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閼&egra一ve;蜩tiáo(蟬) 決xu&egra一ve;起(決速的樣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數數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輕快) 惡乎hū

2、解釋詞義:怒而飛(奮翅) 海運(動)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馬(山野霧氣) 膠(膠着,貼地) 夭閼(阻塞) 控地(落,掉) 莽蒼(郊野景象) 窮髮(不長草木) 以久特聞(獨,聞名) 衆人匹之(比) 扶搖羊角(旋風) 知其修者(長) 知效一言(顯才能,勝任) 絕雲氣(超越)

四、作業。

1、熟讀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頌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語

【第一自然段,複述內容,並掌握本段幾個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魚(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後乃今培風(憑)一槍一榆枋而止(搶)

2、賓語後置句:奚以三九萬里而南爲(反問)之二蟲又何知?

而A之夭閼者(否定句賓語前置)

【第二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與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賓語前置句:彼且奚運也。

3、省略介詞(狀後)句:翱翔蓬蒿之間(在碰高之間飛翔)

4、判斷句:略。

【朗讀第三段,複述內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徵一國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返)

卸文氣之辯(變) 辯乎榮辱之境(辨)

2、賓語前置句:其自視之,亦若此也。彼且惡乎A哉。(何)

3、狀後句:以遊(乎)無窮者(在無邊無際中遨遊)

二、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說理。

把作者心目中爲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像。

2、運用想像,意境開闊。

奇特的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已經壯闊,氣勢宏偉。鵬由鯤幻化而成,不但形體無比碩一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從北冥徙於南冥,極其誇張地又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天地之大,而萬物包括如鵬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多彩多姿,富於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 對鵬的誇大與冥靈、大椿的誇張,更令人信服萬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遙遊是何等艱難而偉大的理想。

※ 寫積水負舟:以水比喻風、以大舟比喻鵬,說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難衝破的,道理說得深一入一淺一出。

※ 寫學鳩、蜩與斥鴳賦予人性*情感,使人們更能明白它們生活的侷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們自以爲逍遙的情感突出了小知與大知的道理。從鵬與蜩、學鳩、斥鴳的對 比,到冥靈與大椿與朝菌、蟪蛄的對比,進而寫到彭祖與衆人的對比,由物及人,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說理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開放思維討論。

1、如何理解大鵬形象?

① 大鵬高飛是作者理想的逍遙嗎?——否。

② 三次寫大鵬的構思——感情傾向:

A:反覆強調:海運,大風,將圖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卻未有到達的描述——有理想,難實現。

C:南冥反覆強調是“天池”——理想的王國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學鳩,斥鴳的異口同調——美好的理想很難被別人所理解。

小結:作者通過塑造形象來表達力圖脫俗奮飛卻又生不逢時,孤掌難鳴,曲高和寡的沉痛苦悶的長嘆。莊子採用寓言的形式來闡明自己的主張,除了博學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時代決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厭惡人世的戰亂紛爭,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卻又無力迴天;他乞求超脫現實追求絕對自一由的逍遙境界,卻又明知實在難 爲。所以,他只能在充滿黑暗骯髒的環境中,幻想大鵬的奮飛,以消極避世的方式來表現永不妥協的精神與潔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學鳩、斥鴳與衆人的關係。(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遙遊”的含義:

① 無限的外界空間的自一由:鵬之南冥。

② 絕無牽掛阻礙的心境自一由:無己、無功、無名。

四、作業

1、複習本課,掌握重點詞、句及背誦。

2、以“讀《逍遙遊》給我的啓發,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