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將相和教案(實用2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3篇《將相和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將相和教案》相關的範文。

將相和教案(實用23篇)

篇一:《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詞句教學。

教學片段:

1、抓住“負荊請罪”一詞深入理解。

提問:

(1)“負”是什麼意思?結合插圖說說,廉頗爲什麼要背荊條,脫戰袍去請罪呢?

(2)“請罪”是什麼意思?換成“認罪”行不行,爲什麼?(換詞比較,體會情感,實質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滲透錘鍊語言的意識。)

2、表演體會。

(1)想一想,並找合作伙伴練一練:廉將軍負荊請罪時會說什麼?他說話時怎樣的態度、語氣才能表達出他那種慚愧的心情?看到這情景,藺上卿呢?(語氣、情感、態度都是口語交際訓練中不可忽視的要素)

(2)指名上臺演一演。

(3)師生共評,規範語言、行爲、態度。

(4)小結:多麼感人的一幕呀!“將”是那樣的誠懇、坦率,“相”是那樣襟懷寬廣。爲了國家利益,將相不計前嫌,握手言和,成爲流芳千古的美談。

教後評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也是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最經常、最廣泛、最具體的訓練過程。口語交際作爲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於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它是閱讀課上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探究問題、提示規律、發展思維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同時“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範,聽說的態度以及說話習慣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非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在《將相和》“負荊請罪”一節教學中,我抓住“負荊請罪”這個重點詞,

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領悟字裏行間深刻的內涵,恰到好處地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從而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詞,體驗情感,使學生體會到說話或寫文章時斟詞酌句的重要性,從而強化錘鍊語言的意識。

1、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口語交際的最佳訓練點,使閱讀課上的口語交際既符合閱讀教學的特點,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任務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閱讀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有別於口語交際課,不同於生活中的口語交際,閱讀教學與口語交際必須兩者兼顧,辯證處理:從閱讀教學角度審視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課文閱讀、理解、感知、感悟的過程中進行,對閱讀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口語交際的角度審視閱讀教學,強調了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抓住一切可訓練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給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指導學生說完整、具體、有序的話,說優美動聽的話,說內容豐富、合乎情理的話;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態度,讓學生在具體的文本情境中,體會各種不同的交際方式,交際目的以及交際環境,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得到鍛鍊,提高與發展。

篇二:將相和教案

一、課題內容簡介:

《將相和》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都是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旅”爲專題進行編排的,把它作爲第一篇課文,是爲了讓學生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從此,喜愛古典名著,開始閱讀古典名著的旅程。《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個故事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理解課文,概括特點的讀書方法。

4、懂得“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和爲貴”的道理,從小培養熱愛祖國、團結協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四、教學難點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五、學情分析

上課班級新家園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是本地的農村孩子,還有十幾名外地借讀的學生。這個班級的學生大多本性純樸,學習踏實,有比較良好的學習品質,對語文學習比較感興趣,課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師的主指導下積極思考。五年多的學習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體會文章主題,有近二分之一的學生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但農村孩子由於條件所限,語文課外知識較爲匱乏,在學習本組課文之前,只有極少同學知道一些《史記》的作品,對廉頗和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觸本組課文後,學生通過資料蒐集,開始對人物有些瞭解,通過引導產生了想對歷史人物進一步深刻了解的慾望。

六、教學過程

1 複習導入,整體把握

師:《將相和》這篇課文中“將”指的是誰“相” 指的是誰?

師:課文還講述了將、相之間的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師:題目中的這個“和”字是什麼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處直接寫了廉頗特別不服藺相如,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

師:廉頗認爲藺相如封爲上卿就靠一張嘴,你同意嗎?那他憑的是什麼呢?你們要從文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並在文中做批註。

3讀解感悟文意

生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看出藺相如的什麼?(智慧)誰能把他的智慧在讀一遍?

師:“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體現出藺相如說話的堅定。

生2: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看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使了點計策,說璧有點小毛病。

師:藺相如此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說明了藺相如的?(機智)再讀

生3: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樣批註的?

生:“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明藺相如很勇敢,都不顧自己的生命了。

師:說得太好了,藺相如很勇敢,面對強大的秦王他臨危不懼、毅然決然。那麼誰能把他的勇敢讀出來?(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重點讀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讀)

師:我們看“撞碎”這個詞,除了看出了勇敢,你還能看出什麼?

生:藺相如很機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歡這塊和氏璧,不可能讓璧撞碎。

師:你說得太好了,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來威脅秦王。所以在讀的時候除了撞碎,我們還要突出哪個字?(璧)誰來讀一讀,表現一下藺相如的機智。(生讀)

師:讀出了藺相如的機智,那麼同學們這句話藺相如是怎麼說的(理直氣壯),什麼叫理直氣壯?(有理由有氣勢)那麼這句話怎麼能理直氣壯地說,誰來讀?(生讀)

師:理還不夠直,氣海不夠壯,誰再來讀?(生讀)來聽老師讀一讀看看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生:突出重點詞,比較緩慢。

師:藺相如是一個外交使臣,面對秦王他不會那麼咄咄逼人,那麼誰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讀出他的理直氣壯?(生讀)讀得有進步,誰再來讀?

師:從剛纔的朗讀中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爲一個外交使臣,他還要講究禮節,從哪看出來的?

生:通過“您”,這個詞看出來的。

師:藺相如作爲外交使臣,他不會做讓國家丟臉的事,那麼同學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讀出他的有理、有力、有節。(生讀)

師:同學們,剛纔我們是抓住了藺相如的語言來感受到他的機智和勇敢。那麼你能不能再結合藺相如的動作和秦國、趙國所處的環境再來說一說他的機智勇敢?(生說句子)在這機智勇敢的背後是怎樣的感情?(愛國)

師:在機智勇敢的背後是藺相如的一顆愛國之心。那麼我們帶着這種愛國之心,看看藺相如是怎樣面對的。(齊讀)

師:當趙國使臣和趙王無計可施、進退兩難之時,藺相如想了一會胸有成竹的說……

面對貪婪的秦王,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鎮定地說……

當藺相如把和氏璧穩穩地拿到手之後,他理直氣壯地逼迫秦王說……

當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趙國之後,他是大大方方、無所畏懼地說……

師:同學們,第一個情節藺相如受趙王所託,把和氏璧護送到秦國,我們給它起一個題目叫做護璧,那麼第二個情節的題目是什麼?(取璧、撞璧、送璧)

師:通過護璧、取璧、撞璧、送璧這幾個情節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爲了和氏璧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表現了他的?(愛國)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就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之後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爲上大夫。

師:那麼在澠池會上,你從哪看出他不僅憑的是一張嘴啊?

生: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藺相如怒髮衝冠,離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內,相如欲血濺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見,藺相如的眼睛睜得如銅鈴般大,大喝一聲,誰敢上前?秦王的侍衛都不敢動。於是秦王不得不擊了一下缶。《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爲之擊缶。(生讀)

師: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藺相如是如此的無畏,我們一起讀出他的大義凜然(生讀)

師:爲什麼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爲趙王擊缶呢?

生:秦王讓趙王鼓瑟,這侮辱了趙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師:所以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誰把這句話再讀一讀?(生讀)

師:在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這兩件事當中,藺相如表現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趙王封他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時候廉頗不高興了,他是怎樣說的,這就回到了課前我們所講的,誰來讀?(生讀)

師: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句話傳到了藺相如耳中,藺相如對廉頗是避而不見,即使見到了也是避而遠之,這是爲什麼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大家看這兩段話,這兩個人所說的話有什麼不同?(生答)

師:廉頗計較的是個人利益,而藺相如時刻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兩段話“他藺相如”“廉將軍”)

師:他們一個是輕視對方,一個是尊重對方。這番話又被廉頗聽去了,他心理很過意不去,於是他脫下了百戰沙場的戰袍,也脫下了他身爲大將軍的赫赫威名,揹着荊條跪倒在藺相如家門口負荊請罪。書上並沒有詳細些這段對話,那麼你想想,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師:廉將軍,有失遠迎,您身背荊條,這是爲何?(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請您原諒,您用荊條狠狠地抽我一頓吧)將軍嚴重了,您這樣做相如實不敢當,澠池會上如果沒有您的大軍,我也不能保趙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對您和趙國啊,以前我以爲您不懼怕我,才說了那番話,真是不應該啊)讓我們一起來保衛趙國吧。

4練習拓展評結

師:將相和則國家和,國家和國家才能興旺發展。同學們,你們覺得廉頗有怎樣的精神?(知錯能改、敢作敢爲、能屈能伸)那麼在知錯能改的背後你又能看到什麼?(對趙國的忠誠,愛國)正因爲他們兩個都愛國,才使將相和成爲一段千古的佳話。

師:爲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藺相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爲了趙國廉頗也知錯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講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是什麼關係?(生答)

師:三個故事是因果關係,當每個故事又獨立成篇,這就是《史記》的精妙之處。我們再來看課題將相和,這個和字還只是和好的意思嗎?(和諧)將相和則國和,將相和,國興旺。(齊讀)

七、板書設計

將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發展

原因

篇三: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複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複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力,但在戰國時,曾發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藉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藉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着上身,揹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複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佔爲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佔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揹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佈置作業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篇四: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完璧歸趙

(1)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着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爲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着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帶着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着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繫,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着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篇五: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爲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爲何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爲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

四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着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將——相

廉頗和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篇六:《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教案 ?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 知? 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學習重、難點: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程序: ? ?一、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內容 1.導入:你一定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鑑》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說後再讓學生上臺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後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可以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爲什麼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爲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二是因爲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着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爲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勇於犧牲的精神。) ②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繫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爲什麼能“理直氣壯”?(因爲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佔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裏。)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③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爲什麼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輕鬆、放心、沉着、輕鬆、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麼?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於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於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⑤朗讀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篇七:《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爲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裏,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爲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伊始,可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教師可借檢查預習,瞭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包括課後題4的詞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後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言歸於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爲主,教師扶學指導,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羣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扶讀悟法。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麼;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並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後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儘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羣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2)自學用法。“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教師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課後題1的(2)(3)或上面兩個問題爲主,分小組自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熟讀、精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可重點抓以下兩部分:一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並記錄下來,二是“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說的話。從這兩部分中,體會出他的機智勇敢和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卻寬宏大量的高貴品質,突出他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思想,同時可滲透團結、愛國的思想教育。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覆述“負荊請罪”,完成課後題5。

通過自學,學生弄明白了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然後以課後題2、3爲主進一步深入探討,抓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得出結論:第一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纔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連立奇功造成廉頗與之失和;整個故事的起因則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講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爲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爲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考慮佈置以下作業:

一是知識延伸練習。課後設懸念:“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爲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呢?它是怎樣滅亡的?”這個問題雖然難度較大,但卻能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促使他們博覽羣書,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讀中學寫練習。通過一件事寫寫同學、朋友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前因後果。

篇八:《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爲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爲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爲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鬥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繫,與將相和有什麼關係。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爲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爲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繫)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勇敢機智忠貞愛國抓線索、聯繫

二、澠池之會↓

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失和的原因

廉頗知錯就改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複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複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係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後作業3)

四、作業

1.複習本文,重點複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繫,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評:《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從教材特點和讀寫訓練的任務考慮,教學這篇課文要教給學生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教學時,要體現大綱的精神,即隨着年級的升高,要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繫,段落和整篇課文的聯繫。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此外,大綱還指出,講解課文要處理好部分和整體的關係,一般地說,可以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根據這個要求,我們在整分合課堂教學結構上,做了一些嘗試。

下面談談在處理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體現以上觀點的。

整,要從整篇入手,要求學生對整篇文章首先有個總的印象。學習《將相和》一文,通過預習,初步閱讀,學生應該瞭解課文是歷史故事,寫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與廉頗言和的事。

整,還指在下面的進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時要有整體觀念,處處着眼於整篇文章,有一條線索貫穿始終,不能把一課分析成幾段書。

這篇文章是以什麼爲線索寫的呢?很明顯,課題《將相和》將引起讀者如下思考:將相有過什麼矛盾,爲什麼要講和,爲什麼又能言和?可見講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礎,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條線索去閱讀理解,搞清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搞清三個故事與整篇《將相和》是什麼關係,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認識。

篇九: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係,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師:通過課前預習,你都瞭解到了哪些相關資料,讓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師出示背景資料補充。)

生2:我知道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好是和好。

生3:……

二、合作交流

師: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三個事件中,有一位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他是誰?(生交流)對,卿相藺相如。

師: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後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爲士大夫,澠池之會後的藺相如被封爲上卿,可謂平步青雲,書上特別說明的是職位比廉頗還高。(出示古代大夫和上卿的有關規定,幫助學生理解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滿)

師:那作爲同朝爲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抽生讀書)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三句話,你彷彿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廉將軍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機板書)

師:作爲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爲他一直站在誰的角度?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引導學生用“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爲藺相如__________,還因爲廉頗__________”來從表象和實質兩個層面感悟:將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爲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高,實際是因爲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沒有本事,只靠說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還高的官。

三、品讀體驗

師:你覺得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沒有什麼能耐呢?生:不是。

師:老師給你們佈置一個任務,趕快從文中找事實來說服廉頗吧!

出示學習任務:

(1)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建議:建議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語揣摩人物特點,並有感情的朗讀,然後採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勾畫描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的句子。

師:好,來,按課文敘述順序交流你畫出的內容。(抽生交流)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

(2)文中用假設句式說明什麼?

生:藺相如早就把計策相好了,可以說是胸有成竹。

師:指導學生朗讀。

2.“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怎麼樣地)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着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裏看出來的?和氏璧既然已經回到自己手中,藺相如再說話可就――理直氣壯了。誰能讀出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來?(抽生同時提醒餘生:現在,我們就是秦王,聽聽藺相如的話。)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3.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

4.“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爲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爲什麼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後爲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②從這裏可以看出藺相如的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爲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並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着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5.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這些片面評價時卻說出了怎樣的話?(抽生讀)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呀!”,你聽出了什麼?(預設交流:藺相如迴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爲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

6.同學們,我們尚且聽出了藺相如的識大體、顧大局,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呢!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來看插圖,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兩人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麼。

7.你認爲廉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爲人坦率)

8.一個知錯就改,另一個真誠相待,都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從此過後(出示齊讀)――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師:同心協力這四個字濃縮爲一個字,就是課題中的――和。是呀,俗話說:“人和百事旺,家和萬事興”,國家也一樣,正由於將相二人同心協力、和衷共濟保衛趙國,秦國很多年都不敢再來進犯趙國。

9.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我們平常在寫作文描寫人物時,要想表達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哪些方式呢?(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師:那麼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瞭解主要是通過人物的什麼知道的?(語言)你能通過一段話來表達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嗎?

板書設計:

將 相

勇於改錯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顧全大局 澠池之會

不 和

負荊請罪

篇十: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以下是專門爲你收集整理的語文《將相和》優秀教案,供參考閱讀!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4、複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並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11 將相和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將”指的是( )。

(2)“相”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相”指的是( )。

(3)“和”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由題目裏的“和”引出不“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言歸於好的呢?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 ),後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麼?(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秦國作爲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那裏可以看出來?

“秦國騙璧”,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麼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不畏、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於這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後退幾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並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羣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爲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1、“完璧歸趙”之後,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之會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結果怎麼呢?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佔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逼趙王鼓瑟)對於秦王的侮辱,藺相如是如何反應的?(逼秦王擊)藺相如爲什麼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指導朗讀。)逼的結果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突出藺相如爲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1、過渡: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尊嚴,國家的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於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並體會藺相如的爲人。(爲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佈置作業: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爲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

篇十一:《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 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爲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爲何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爲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

四 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着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篇十二:《將相和》教案

教學內容:

講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從整體入手,啓發提問,直奔重點、難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後提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提問:廉頗、藺相如爲什麼不和?廉頗是怎麼說的?從課文中找出廉頗說的這段話,讀一讀。

3.繼續提問: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不對?不對,靠什麼?

二、學習第一段,幻燈提示本段重點內容,通過重點部分人物言行的讀議,瞭解人物品質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立功的。

閱讀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認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即他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默讀、勾畫、思考;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2.幻燈出示圖片——課文中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後,教師提問: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內容?然後指名讀這一節。(第八自然節)

3.結合這一小節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言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讀議中,教師適時做如下點撥:

①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裏?

②藺相如說着,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機智勇敢”

4.教師小結:藺相如是怎樣做到完璧歸趙的呢?他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秦王的騙局,又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鬥爭,爭取主動,贏得時間,做到完璧歸趙,爲趙國立了大功。那麼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爲趙國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主要內容,通過人物言行,瞭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學習第二段,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強化訓練重點

1.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加深訓練重點:“言行→品質”的印象。

2.提出進一步要求:不借助圖片提示,確定此段的重點內容。(第三自然段)

3.學生默讀、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議論(議論重點:“生氣極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應……拼了”)。

4.教師小結:藺相如不畏,在與秦王的鬥爭中,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王封爲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認爲他是靠一張嘴上去的,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繼續學習第三級。

四、讀議第三段,圍繞“和”字,抓住人物言行,進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質

1.指名朗讀這一段。

2.要求學生自己確定貫穿全段的思考題。

3.抓住人物言行,圍繞“將相是怎樣和好的”讀議此段。

教師適時點撥:

①“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這句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爲什麼”(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的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對比,突出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

教師板書:“顧全大局”

②“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課文中哪個地方證明了藺相如的話是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大作用。板書:英勇善戰;藺相如充分估計廉頗作用,可廉頗卻貶低藺相如的功勞,兩相對比,看出藺相如的高尚;認識到:爲了國家的利益,必須和好。)

4.教師範讀藺相如說的這一段話。

5.這一段話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爲什麼?等教師提示後,學生齊讀“我所以……利益”。

6.學生讀議“負荊請罪”一節。(引導學生通過廉頗的動作描寫,突出他爲了國家利益,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師點撥:

①在對藺相如的態度上,廉頗開始是“很氣”,後來又覺得“很不應該”,這是爲什麼?

②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他爲什麼把自己的錯誤看成是罪過?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教師小結。

學生齊讀“負荊請罪”一節。

五、總結全文

教師提問:

1.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藺相如和廉頗哪些高尚品質。

2.這些品質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板書:言行

品質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學習了廉頗、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團結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學到了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篇十三:《將相和》教案

教學內容:

解題導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

(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繫上文;

(2)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3)給文章分段;

(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

廉頗 藺相如 膽怯 抵禦 上卿

(2)組詞

秦 璧 擊 協 澠

泰 璧 缶 脅 淹

(3)解詞:

完璧歸趙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 負荊請罪 同心協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並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疑問難

篇十四:《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於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35《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麼?

3、默讀全文,瞭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繫上下文想想他問什麼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繫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麼說、這麼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並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麼做?怎麼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爲怕,而是以國

爲重。

5、聯繫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麼?於是他怎麼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麼?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爲一體。

從此兩人結爲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完璧歸趙)藺相如 (澠池之會)

以國家利益爲重

(不服氣)廉頗(負荊請罪)

教學效果反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滲透“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特點”的學法指導,因此,學生能較爲準確地抓住重點語段進行品讀,如能抓住描寫藺相如語言、神態、動作的語句進行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與愛國之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由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較爲熟悉,因此,讓學生以“我非常喜歡(或敬佩)藺相如(或廉頗)”爲開頭,聯繫課文內容寫一段話時,學生寫得內容較爲豐富,語言也較生動。

篇十五: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教案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資料。在理解課文資料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學習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資料,感受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資料

1、導入:你必須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鑑》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資料,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說後再讓學生上臺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後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能夠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爲什麼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爲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務必思考成熟,二是因爲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着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爲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勇於犧牲的精神。)

②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繫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爲什麼能“理直氣壯”?(因爲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佔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裏。)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③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爲什麼能大大方方?能夠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簡單、放心、沉着、簡單、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麼?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構成比較,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後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能夠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於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⑤朗讀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繼續走進課文,理解資料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資料。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爲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爲何不敢拿趙王怎樣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趙國贏佔了上風。因爲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爲對方演奏樂器,秦王吃虧了。再說,趙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藺相如逼着擊缶的,秦王和藺相如身份不一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說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爲廉頗有罪嗎?(答案能夠是──廉頗只能說犯錯,不能說有罪。廉頗認爲自己有罪,這說明廉頗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也能夠是──如果廉頗不及時改正錯誤,就要成爲國家的罪人。

(3)廉頗負荊請罪,能夠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

(4)透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二、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

三、佈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有條件的同學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廈門市康樂國小黃秀婷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國小蔣麗萍)

B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明白什麼?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爲什麼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件事情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根據提綱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裏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此刻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麼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爲了勸好,老師推薦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推薦:推薦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並感情朗讀,然後採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醒:你能夠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能夠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比較,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5、交流

第二課時

一、感悟體會

1、說說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着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裏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情緒,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爲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那裏能夠看出藺相如得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爲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三、主角體驗

1、導入:廉頗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錯誤。於是有了動人的負荊請罪這一幕。

2、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3、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向被後人傳爲美談,我想他們當時必須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4、學生寫作,交流。

5、想象說話: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說些什麼?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這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說什麼?請你任意選取一個主角說一說。自由準備──同桌互說──指名說。

6、同學們,一位功勳卓著,叱吒風雲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袍,露着脊背,赤着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四、總結提升,課後延伸

1、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資料,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2、感興趣的同學能夠課後去閱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之後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之後怎樣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篇十六:將相和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 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學習第一課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過自己的閱讀,從我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課文長嗎?覺得難嗎?同學們覺得概括主要內容難嗎?(新方法:由題目概括出來)

3.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思考:

(1)“將”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將”指的是(泛指高級軍官,武將)。

(2)“相”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高級官吏,上卿)。

(3)“和”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不和)。

二、整體感知,隨文識字

1.從題目概括出一句話:本文主要寫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出示文中句子瞭解背景並隨文識字,理解詞語。

3.補充背景資料:

“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三、理清脈絡,概括主要內容

1.按要求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起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四、學習第一個故事

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個嚴謹的結構以外,還要有豐滿的人物形象,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個詞準確地概括出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勇敢機智)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五、總結方法

篇十七:將相和語文教案

一、課時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3、深入學習第一個小故事,體會人物形象。

二、教學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三、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導入

師:今天,讓我們隨着要學的這篇課文,走進中國的古代名著,去認識幾位中國古代的名人。先一起把課題讀一讀。(齊讀課題)

(二)檢查詞語自學

師:同學們都已經預習過這篇課文了,那現在老師要來檢查一下你的預習是不是到位了。

出示詞語,指生讀,正音,齊讀。——名師指點:有些詞語應該拿出來讓學生理解一下,比如“缶”、“瑟”、“上卿”、“上大夫”、“和氏璧”,這些離我們平時的生活比較遠,也不常用,所以教師應強調一下。

(三)、檢查課文自學

師:詞語過關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這篇課文的題目,結合你的預習,你能不能來談一談你對題目的理解。題目是什麼意思呢?——名師指點:此處時間再少點,不需要再讓學生起來講,就教師引,學生一起答就可以了。現把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解決掉。

(讓學生理解: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也就是說課文主要講了藺相如和廉頗從不和到和好的過程。)

(四)、理清課文脈絡

師:那課文圍繞藺相如和廉頗從不和到和好這一件事,講了幾個小故事呢?再給你幾分鐘時間,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找一找。(出示要求:讀課文,找找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自然段,並給每個小故事加上一個小標題。)

篇十八:《將相和》優秀教案

《將相和》優秀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瞭解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3.分析第一個故事。

教學重點:

1、解決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清第一個故事的前因後果,感知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具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文中一些特定的詞語的意思和戰國的歷史。

二、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熠熠生輝的人物讓今天的我們依然崇敬不已,你們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3、板書課題。

4、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裏應該是什麼意思?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2、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3、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四、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自然段)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自然段)負荊請罪。

五、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鬥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爲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六、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課堂練習

簡要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1、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學習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瞭解三個故事間聯繫,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具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趙王封爲上大夫,那麼,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爲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二、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1、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思考:藺相如爲什麼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後,爲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三、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1、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2)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體會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投影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爲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思維擴展,深化認識

1.討論: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三個小故事間有什麼聯繫?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文中藺相如和廉頗你更喜歡誰?爲什麼?

3、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感想。

五、小結

1、鼓勵編排課本劇。

2、複述三個小故事。

六、課外延伸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爲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

篇十九:將相和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等詞語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3、 初讀課文,瞭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教學重點、

1、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3、體會人物性格品質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廉頗知錯能改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要求

(1)默讀課文時標註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語。

(2)運用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學習生字詞

2、認讀生字

3、難字指導:

“頗”讀pō,不讀pó;書寫“璧”時,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書寫“辭”時,注意它是左右結構,左邊的“舌”略窄稍小,右邊的“辛”略寬稍大。

4、理解詞語

膽怯——膽小。 理屈——理虧。

無價之寶——指極珍貴的東西。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負荊請罪——表示認錯賠禮。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三、走進課文,回答問題。

四、統領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質。

1、課文中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

2、課文爲什麼用“將相和”做題目?

3、“將”“相”各是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

五、拓展延伸

就將相和兩人的高尚品質結合學校和本班當前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要養成愛護集體榮譽、知錯就改的好習慣。

六、作業

篇二十:語文《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於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麼?

3、默讀全文,瞭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繫上下文想想他問什麼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繫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麼說、這麼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並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裏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麼做?怎麼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爲怕,而是以國

5、聯繫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麼?於是他怎麼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麼?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爲一體。

從此兩人結爲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篇二十一:語文《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爲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爲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爲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篇二十二:語文《將相和》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爲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爲何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爲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

四、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着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篇二十三:語文《將相和》教案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謂國寶,是世所罕見的珍貴文物,由此,本課在教學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品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領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因課文內容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教學前可佈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由於諸多原因,學生接觸文物機會幾乎沒有,對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較淡薄。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是本課滲秀法制教育的重點。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

2、掌握“趙國、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廉頗、推辭、削弱”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2、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一)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二)本文的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法:情境教學、以讀助講、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將相和》有關資料及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掌握“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削弱”等詞語。

2、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前因後果。

3、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出示和氏璧圖片,講關於它的故事。

(本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文物”這個詞,並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出現過或聽說過的文物,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

【設計意圖:以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通過對《文物保護法》的簡介,樹立學生保護文物意識,完成在學科中滲秀法制教育的目標。】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戰國地圖,介紹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有助於更好的學習課文。】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

【設計意圖:緊扣“和”字,既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又教會學生抓住課題閱讀文章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大膽猜測,三個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緊緊圍繞“和”這一關鍵詞。】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

(1)課件出示要檢查的生字,讓學生讀,並積累該課詞語,學生大聲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解答,學生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解答。重點理解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個詞。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就是積累和運用的過程,這一環節既使學生積累了詞語,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出示閱讀提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設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和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爲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五、交流自學情況,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

由題目裏的“和”引出不“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言歸於好的呢?學生討論完成填空: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以“整體感知”爲主,切忌將課文肢解。爲了避免將三個看似“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學生的視覺拉向課題中的“和”字,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把矛盾的焦點指向了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看看藺相如是怎樣憑着一張嘴官拜上卿的。這就將三件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主線.】

六、拓展延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對祖國曆史上發生許多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請同學們下去收集資料,瞭解一下我國有哪些珍貴的文物。同時,回去認真讀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瞭解一下,做爲一名國小生,應該怎麼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

3、收集文物資料,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設計意圖:這兩項作業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爲下一課時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