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多篇

《將相和》教學設計多篇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一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繫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爲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裏,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爲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伊始,可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教師可借檢查預習,瞭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包括課後題4的詞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後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言歸於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爲主,教師扶學指導,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羣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扶讀悟法。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麼;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並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後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儘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羣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2)自學用法。“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教師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課後題1的(2)(3)或上面兩個問題爲主,分小組自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的方法,在熟讀、精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可重點抓以下兩部分:一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並記錄下來,二是“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說的話。從這兩部分中,體會出他的機智勇敢和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卻寬宏大量的高貴品質,突出他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思想,同時可滲透團結、愛國的思想教育。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覆述“負荊請罪”,完成課後題5。

通過自學,學生弄明白了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然後以課後題2、3爲主進一步深入探討,抓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得出結論:第一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纔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即藺相如連立奇功造成廉頗與之失和;整個故事的起因則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所講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爲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爲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另外,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考慮佈置以下作業:

一是知識延伸練習。課後設懸念:“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爲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了呢?它是怎樣滅亡的?”這個問題雖然難度較大,但卻能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促使他們博覽羣書,養成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是讀中學寫練習。通過一件事寫寫同學、朋友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前因後果。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着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爲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着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帶着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 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着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繫,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着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爲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爲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爲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爲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後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爲誰?他是怎麼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爲什麼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爲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麼?(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麼?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麼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麼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麼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爲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麼?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爲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爲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麼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他爲誰而攻?爲誰而戰?

(2)克是什麼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麼來的?爲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麼體會?

4、廉頗是一位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爲了國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又是怎麼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麼想的?引讀。

2、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爲自己有什麼罪?他背荊條做什麼?

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麼新的想法?別人會怎麼想?(廉頗爲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於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板書:勇於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麼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於改過的將軍,爲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國家,多麼偉大的兩個人物啊!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麼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麼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着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爲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啓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爲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五年級語文《將相和》教案 篇四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爲什麼“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爲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爲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着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麼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願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爲什麼如此着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爲什麼而着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佔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爲藉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羣臣無策,趙王左右爲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麼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裏,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爲什麼。

⑵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並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製造機會。)

② “願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麼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