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多篇】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多篇】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整體感知、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的作用,培養與增強語感。

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的作用,培養和增強語感。

課時:2課時

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開展式。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瞭解作者,通讀課文。

教師:製作課件。

設計思路:

通過聯繫生活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初讀與朗讀品析兩個教學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勤思考,善提問,會探究的學習品質,在領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麗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聯繫生活,激趣引入。

同學們,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熱愛的植物,在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幾乎處處都能見它的身影,你能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談談你對竹子的感受嗎?

(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小結:說到竹子,同學們的話就多拉,竹子不僅是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而且與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就隨着當代畫家兼散文家黃蒙田,一起去江南竹鄉走走。(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風(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嵐(lán)

2、理解詞語

(1)氣勢:人或事物表現出的某種力量和形勢

(2)名副其實:名聲或名稱與實際情況相符

三.整體把握

1.範讀課文,也可聽課文錄音,(出示課件1:圖--竹林、山、水、樂--清脆的鳥鳴。)

教師要儘可能地注意到語氣、語速、語調、重音等,以此來感染學生。同時要求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課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分幾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麼?

(2)作者是臬描寫江南竹鄉的面貌?

說一說:

(1)竹林深處的人家,生活上有什麼特點?

(2)作者用了過半的篇幅來描寫竹林,而描寫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認爲這是不切文題嗎?爲什麼

(3)你覺得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自由朗讀,交流發言,相互評判(出示課件了)

按文章的結構和作者的行蹤,課文分五個部分,簡單如下:江南竹鄉--走入竹海--來到竹塢--來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獨特) (所見所聞)(百姓生活)並形成板書:竹林深處人家--遠看:多、廣淳樸、恬靜、和諧 深入竹林:密、美

畫家:束手無策,畫不出一幅畫來

作者情感:喜愛、讚美

(本步着眼於使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發言,相互評判的形式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內容、情感、謀篇佈局)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從文章結構、主要內容、主題思想等方面,整體感知了課文,明白了這是一篇以遊蹤作線索,移步換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處人家安適生活的散文。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竹林深處人家》這篇課文,對它的內容和主題都比較熟悉了。今天,我們來細讀課文,感受作者的寫景藝術和語言藝術。

通讀課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爲6組,每組7-10人,進行研讀、討論,最後由一位同學總結,全班交流。)

投影顯示問題:

本文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你覺得文中的哪些語句特別精彩?畫出來作些批註並交流。

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來並歸結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嗎?

學生圈點、批註、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知、體會、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等的作用,培養與增強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於學生的個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語句也會有不同的見解,但這正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判能力,評議時要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有信心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地增加體驗的深度與廣度。)

質疑探究

師:在讀了本文後,也許你覺得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答,現在把這些不明瞭的地方向大家提出來,看看大家能否幫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對竹林深處進行描寫的?

描寫中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於景?

(質疑問題,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及問題意識。學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課文所示背景,卻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再讀深化

請大家自由朗讀

把你認爲優美的句段朗讀出來。

拓展延伸,多思多說多寫

請大家考慮,找一處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然後學習作者的寫法,給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寫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篇二

一、投影目標:1、理解、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2、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自然與人”的和諧美。

二、請同學們在葫蘆絲《竹林深處人家》優美的旋律中,欣賞竹鄉美景及竹鄉人家的幸福生活,進而感受她的美妙多姿。(注意圖片順序與課文行文思路的吻合)

過渡:的確,大自然用她的神來之筆,爲我們創造了人間天堂。竹鄉的美僅是自然的傑作嗎?明確:是自然與人類辛勤勞作的共同結晶,下面讓我們在朗讀中加深對竹鄉美的認識和體會。

三、風采展示“選擇你喜歡的文段進行朗讀展示”。提示:邊讀邊在腦中想象畫面。

友情鏈接:1、根據“語境”調整朗讀的語氣。2、把握“語音”的高低、“語速”的緩急變化。3、調整好感情的“放”與“收”。過渡:通過大家的精彩朗讀,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美麗的竹林、勤勞的鄉民”,這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四、探索嘗試

(一)文章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體現在哪兩個方面?明確:竹林美竹林人家美

友情鏈接:1、收集自然段落的信息,進行整合。2、結合題目

(二)“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裏?(總特點)

明確:遼闊深沉高大茂密歡樂祥和恬靜

友情鏈接:1、找準段落,抽取信息。2、概括整理。

(三)作者是如何來表現“竹林美”與“竹林人家美”的?

友情鏈接:1、從立足點的角度。2、從修辭角度。(品味語言)3、鄉村的角度。

明確:移步換景比喻樸實、勤勞、好客

五、質疑問難。

六、課堂反思

友情鏈接:

1、從情感的角度(從情感變化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考慮)。

2、從寫景的角度。

3、從學習過程的角度。

結課:祖國的秀麗山川,讓我們陶醉其間,流連忘返,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要牢記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更要用雙手和智慧去呵護可愛的家園,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七、欣賞歌曲《神奇的九寨》,進一步感受祖國的秀麗景色,從而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根據課堂自由取捨)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篇三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熟悉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課文層次,找出各層次之間過渡的語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竹子,是令人喜愛的一種具有觀賞和實用價值的植物,我們在許多繪畫,攝影作品中都見過她的倩影,當你來到竹海之中是怎樣一種感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從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處”,體會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給我們帶來的美的愉悅。

(二)閱讀要求

1.先欣賞文中插圖,增強感性認識,然後閱讀課文,熟悉內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換景”的銜接語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實生字、生詞。

(四)分析課文

提問:本文寫竹林,採用了回憶的手法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當年的竹鄉所見、所聞、所感,這種以回憶寫景的手法好處是什麼?

回答:表明作者對當年的竹鄉之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也反映作者對江南竹鄉及生活在竹鄉的勤勞、樸實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師提示:本文共8個自然段,我們重點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寫到竹林深處人的活動,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竹海、竹塢中無邊無際、深不可測、密不見底,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描寫順序用意是什麼,請同學們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把各組意見集中後整理歸納。

教師點撥:作者用大量筆墨(四段文字)寫竹林,寫它們的無邊無際、深不可測,用意在於通過具體描繪竹子豐收的景象,爲後文寫竹林深處的人家,寫他們豐收的歡笑作鋪墊,作者並不是單純地爲寫景而寫景,而是通過詳細寫竹林景色,寫竹海無邊,來表現出竹鄉的美麗富饒,而且也與文題“深處”二字切合。

提問:從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從不同視角來描寫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從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卻不盡相同,文中先從什麼角度寫竹海,重點寫了什麼?

回答:先寫從遠處遠望,第一自然段中有“遠望去”一句,主要寫遠望竹海給人的一種整體感覺。

提問:寫“遠望”都望見了什麼?具體找一找哪些語句寫“遠望”所“得”?

回答:如“一連幾座山頭……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寫竹子多而茂密。

提問:除了突出多、密,還寫了什麼?

回答:“當年一陣風吹過的時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寫竹海在風中搖曳、波盪的氣勢。

提問:寫這種風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個詞,這個詞是什麼?

回答:竹海。

教師點撥: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觀察角度是遠望,與“遠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寫整體感受,爲了突出整體感受,作者把竹林與大海聯繫了起來,先寫竹海的遼闊遠大:“從山麓一直到山頂……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再寫竹海波濤起伏的氣勢:“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遠……”這些貼切的比喻和精彩細緻的描繪,寫出了竹海的寬廣、深沉,給人無限的遐想。

提問:齊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作者的觀察視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觀察的結果是怎樣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寫“深入林海去”,視角有了變化,由“遠望”變成了“近觀”,和竹林的距離更近,身在竹林中,識其真面目。更具體地寫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問: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樣表現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寫走在“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見底”的小徑上,由於密林覆蓋了路的上空,儘管“陽光猛烈”,“卻絲毫感覺不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過”。

提問:這個比喻多麼新穎,感覺多麼奇妙,另一處比喻呢?

回答:“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住了去路……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老師點撥:同是描寫竹林,視覺不同給人的感覺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寫遠望,第二自然段寫近觀,同時突出了竹林茂盛、遼闊,“遠望”重點寫竹海的雄偉壯闊,近觀寫竹林的深不可測,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提問:細讀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寫視角的變化,所觀之景的環境特點是怎樣的?這一段重點寫竹林的什麼特點?

回答:寫視角變化的句子是“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環境特點是四面高中間凹的山地,竹林的特點是密不見底。

提問:哪些語句是寫竹塢所見?

回答:“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爲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樣密的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彿整個大自然就是竹子構成的。”

教師點撥:三次寫竹林,作者在描繪所見景物時,採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有層次,使讀者彷彿隨作者一起移動,觀賞,身臨其境,先從遠處寫竹林,突出它的無邊無垠,再從近處寫竹林,表現它的深不可測,最後從高處寫竹林,描繪它的密不見底,移動路線和觀察角度,所見所感寫得清晰,具體,井然有序。

老師略講第四自然段。

(五)板書設計

竹林深處人家

黃蒙田

一寫竹海之景

遠望:無邊無際

近觀:深不可測()移步換景

四顧:密不見底

(六)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一、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在上節分析寫竹海部分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第5——7自然段。

2.總結全文。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內容

1.本文寫林海之景的視角有什麼變化?

2.作者寫竹林的特徵是什麼?

(二)分析課文第5——7自然段

教師提示:上文我們重點分析了本文寫竹海之景部分,並且分析得出作者寫竹海之景意在爲後文寫竹海人家,寫竹農豐收的喜悅做鋪墊。本文重點是寫山村人家,寫竹農豐收的喜悅,有了課文前半部分寫景的烘托鋪墊,後半部分寫竹鄉的美麗富饒和寫竹農豐收後的喜悅,就顯得十分充實、自然。

提問:讀了第5——7段,竹鄉人家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環境氛圍中?

回答:祥和(柔和)、歡樂(歡快)、勞碌(忙碌)。

提問:體會一下這三個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時步步深入、引人入勝的特點。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寫到竹鄉後,先寫聞其聲,再寫見其人。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寫到離開之際時先寫“女孩子們的歡笑聲”,再寫“她們終於撥開竹林出現了”,從中可見作者的精心設計與構思,從而增強了對讀者的吸引力。

教師提示:這三段中有關竹子的描寫很有特點,我們可以從這三段中找出有關竹的描寫看看作者是怎樣用精緻的描寫和嚴密的結構來表達對竹的喜愛,對竹、竹鄉人民的情感的。

分組討論,老師歸納小結。

例1:“在路邊,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着新鮮的筍乾和曬着黃色帶着斑點的竹箬。”(從色彩上寫竹林景物)

例2:“主人從門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簞裏的鹽筍乾來招待我們”,“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裏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事實上,這裏連空氣也充滿了竹的清香。”(從氣味上寫竹林景物)

例3:“我們正在離去,忽然傳來了女孩子們的歡笑聲。那聲音隱蔽在竹林深處,看不見人聲音卻愈來愈近。”(從聲音上寫竹林景物)

學生髮言也可從其他角度去尋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尋找例句。

教師點撥:作者抓住竹子和與竹子有關的竹鄉景物的特點去寫,在寫竹海人家時,抓住與竹和竹鄉生活有關的景物去寫:寫竹林的遼闊,寫竹林的寧靜,寫竹鄉的富饒美麗,寫山的喜悅,這些描寫既形象生動、貼切精當,又使文章結構嚴密,使我們閱讀時,有一氣呵成之感。

(三)歸納本文中心

本文通過描寫茂盛的竹林以及竹鄉人家豐收的喜悅,讚美了祖國物產豐富,山川秀美,謳歌了欣欣向榮的新生活,表達了對勤勞樸實的竹鄉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板書設計

二寫竹林人家

色彩

聲音勤勞樸實富足喜悅

氣味

(五)作業:

1.蒐集有關竹的詩、文、繪畫等資料至少一件,與同學交流。

2.完成練習冊上本課各題。

《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篇四

總體構思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叫寫景文章的特點,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並會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通過閱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把握課文通過描繪景物的情狀和特徵,並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點。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品味探究體驗。

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本文篇幅教長。教學中應該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讓學生在品味的基礎上發現竹林的美麗、竹鄉生活的恬靜,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適當拓展課程資源,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展示)

江南竹鄉,遠遠望去,一層又一層,分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棉隊這遼闊的綠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處飄來的縷縷炊煙,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散文家黃蒙田先生走進那深深的竹林,探訪一下竹鄉之人吧。

(二)文化積累,瞭解作者

引導學生看課文註釋①。

(三)知識積累,學做讀書卡片

展示課後字詞積累中的詞語,從音、形、義方面讓學生辨析。鼓勵學生就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質疑,教師適當點撥,要求學生做成讀書卡片。

(四)整體感知,學生自主探究

1、在朗讀中思考:

問題一:一句話概括,這裏有什麼景?這裏有什麼人?

要點提示:這裏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勞質樸的竹農。

問題二:竹林之景,立足點不是一個,而是從三個觀景點描繪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說出三個觀景點的位置,並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筆下的景物。

要點提示:此題設計讓學生找到立足點。找到課文中有關語句,並學會概括,鼓勵學生自由發揮。

2、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本文的字裏行間,涌動着作者豐富的感情,交流閱讀感受,文章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3、作者的情感流動中,寫了竹林之人,在寫法上有何特色?(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要點提示:遙見炊煙聽到禽鳴初識竹林吃到竹飯聽到歡笑

總之在安排材料時,尚未見竹鄉,已見炊煙;到達竹鄉後,未見村民,先聞聲音,由家禽的鳴叫直到少婦的笑聲,步步深入,引人入勝,作者這樣精心設計,增強了對讀者的吸引力。

(五)合作討論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竹子,同時又寫了竹林人家,文章寫作的重點是什麼?

要點提示:本文的重點是寫山村人家,寫竹農豐收的喜悅。寫景是爲抒情服務的。

(六)作業

仔細回味課文,竹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七)重點品味

1、自由朗讀寫竹子的段落,邊讀邊在書上畫出從色彩、聲音、氣味上描寫竹子的句子,邊讀邊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A你很難知道那一片嫩綠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B、在竹鎢裏面對着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

C、在路邊,在空地上和曬着黃色帶着斑點的竹若。

D、每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的情景彷彿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2)聲音:A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聲。

B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

C我們正要離去聲音卻愈來愈近。

(3)氣味:A又用山泉沏上一杯碧螺春,茶裏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氣息。

B每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的情景,好象立刻就聞到了竹子散發出來的清香。

2、合作討論,引導學生概括寫景的方法。

(1)寫好景物必須進行細緻地觀察。

(2)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徵。

(3)景物描寫要安排合理的順序。

(4)景物描寫中要滲透作者的感情。

(八)感受美點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或你認爲最精彩的句子,大聲朗讀,並說明欣賞的理由。

1、段的示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每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的情景,好象立刻就聞到了竹子散發來的清香,彷彿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要點提示:這是作者在前面以遊記形式介紹完竹林和人家後,意味深長的結尾,在這段文字裏,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當年在竹鄉所見所聞所感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也反映了作者對江南竹鄉及生活在那裏的勤勞樸實的村民懷有深深的感情,因此也就有了聞到竹子的芬香,感覺四周都是柔和,寧靜的青綠。

2、句的示例: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遠。

要點提示: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風過竹海時的情景,渲染了竹海的起伏和氣勢,寫出了竹海的深沉,問中用了推涌暗浪等詞語,十分恰當,表現力強。

(九)質疑釋疑

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假如你有疑問,現在允許你去採訪作者,請你列出一個提問的清單,就本文的理解提出你的看法或進行質疑。

3、將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在問中標出或列出在筆記上。

4、同桌互相扮演訪問、被訪問的角色,討論交流彼此的見解。

5、在全班範圍內將仍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師生共同解決。

(十)作業

收集有關竹的詩文,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