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歸去來兮辭教案精品多篇

歸去來兮辭教案精品多篇

歸去來兮辭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2、朗讀並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瞭解辭賦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2、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是他隱士情懷的最好表白。(板書文題)

二、瞭解作都及解題

1、學生讀註解① ,明確雖要識記的內容。學生讀印發資料,詳細瞭解陶淵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他29 歲纔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淨、無拘無吏的品格。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並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爲,但生逢亂世,又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藉,再加上“性剛纔拙,與物多忤”,所以幾仕幾隱,在41 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確實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後,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自己恬靜閒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說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

他長於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託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柯》《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

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2、【題解】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序》: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1],瓶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4]。親故多勸餘爲長吏[5],脫然有懷[6],求之靡途[7]。會有四方之事[8],諸侯以惠愛爲德[9],家叔以餘貧苦[10],遂見用於小邑。於時**未靜[11],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13]。何則?質性自然[14],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15]。嘗從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18],當斂裳宵逝[19]。尋程氏妹喪於武昌[20],情在駿奔[21],自免去職。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23]。

▲ 通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明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註釋:[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製容器、如甏,甕之類。[3]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爲動詞,後一“生”字爲名詞。[4]術:方法。[5]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6]脫然:猶言豁然。有懷:有做官的念頭。[7]靡途:沒有門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諸侯:指州郡長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指軍閥混戰。[12]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13]眷然:依戀的樣子。歸歟之情:回去的心情。語本《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人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質性:本性。[15]違己:違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從人事:從事於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爲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穫一次。稔,穀物成熟。[19]斂裳:收拾行裝。[20]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21]駿奔:急着前去奔喪。[22]仲秋:農曆八月。[23]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譯文: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裏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裏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爲美德,叔父因爲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爲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裏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爲什麼呢?因爲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爲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裏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爲《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誦讀及整體把握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

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朗讀常規指導:本文屬“辭”體,多爲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較長停頓。六字句:按三拍讀, 3、3頓或1、2、1、2頓。如“舟遙遙/以/輕甩,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另外還應注意語調、語氣。三字句2、1頓;五字句2、3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二)教師範讀一遍。提醒注意聽語頓的特點。

(三)學生誦讀

1、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2、二讀——概括地讀,明確韻腳,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爲形役”爲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熹微”,押i / ui 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說的氣氛;第三層“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還”“桓“,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閒適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韻,押ou 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 韻,韻腳有“之”“期”“籽”“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讀——理清線索,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辭歸——歸途——歸舍——歸園——歸田——歸心

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四、具體賞析,體會感情:

1、誦讀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明確: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爲形役”,這裏的“心爲形役”中的“心”和“形”,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爲“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爲“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爲官”的這種行爲,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思考:結合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2、誦讀第2段,思考:作者辭官回鄉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重點:

1、知識:瞭解賓語(疑問代詞)前置的規律。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鑑賞、誦讀,陶冶性情。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幻燈片 。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辭”是一種古代文體。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也稱楚辭;又因屈原所作《離騷》是這種文體的代表,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賦並稱,統稱爲辭賦。這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富於抒情和浪漫氣息,很象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

2、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檢查課文預習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種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爲形役

2、童僕歡迎,稚子侯門

3、農人告餘以春及

4、復駕言兮焉求

5、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6、樂夫天命復奚疑

(二)解說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活用情況

1、眄庭柯以怡顏2、園日涉以成趣

3、時矯首而遐觀4、悅親戚之情話

5、樂 琴 書以消憂6、或棹孤舟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審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悅親戚之情話

4、聊乘化以歸盡

三、研習課文

關於作品的結構層次:

呼喚歸去 ; 閒適生活

隱逸情懷 ; 抒懷言志

(一)、讀解課文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指名朗讀本段)陶淵明爲什麼要選擇一條歸隱田園的道路?

明確:1.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嚮往恬靜的田園生活。

2、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作者既不願賣身求榮,又不願服食求仙,順乎自然、乘化而歸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3、作者顯然是經過大徹大悟之後才作此決定的。

怎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種消極情緒?

世與願違——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歲暮年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人生無常——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樂天知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個桃源世界!

(二)討論。

1、全文主旨:厭棄黑暗官場;熱愛田園風光;嚮往隱居生活。

2、“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四、總結

1、陶潛,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2、借鑑寫作:寄情於景;託物言志。

五、佈置作業

(一)作文訓練

將《歸去來兮辭》改寫爲記敘文。

要求:

1、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場景描寫。

2、改寫時不改變文章的原義,忠實於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爲題,寫一篇隨筆。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2、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爲,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重點】

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爲,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鑑法、討論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以“歸”字導入課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經·采薇》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唐·王維《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幾句詩中共同使用的字“歸”,分析“歸”的內涵。

歸,女子出嫁。字形採用“止”和“帚”作邊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說文解字》

二、經緯之歸:尋歸隱脈絡

圍繞“歸”字,梳理文章脈絡。

教師範讀文章。

明確:歸因——歸樂——歸旨(三歸)

三、曠真之歸:悟歸隱真情

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蕭統《陶淵明集序》

(一)覓三因。

引導學生從小序中尋找作者歸隱的原因。

明確:至性自然、違己交病、程氏妹喪。

(二)析三樂。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歸隱後的生活樂趣?

明確: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

2、作者通過那些主要手法表達了歸隱後的生活樂趣?

引導學生重點鑑賞文中的動作描寫、景物描寫和精於用字等方面的手法,體會作者歸隱後的情懷和品格。

(三)思三問:

引導學生思考最後一段作者連續發出三個問“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對錶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詩賦之歸:探歸隱情結

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官場,迴歸了田園,可是根據陶淵明自己曾經寫的詩,他年輕的時候也有一顆展翅高飛,建功立業的宏大之心,你怎麼理解他最後對官場的放棄?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其五)》

田園生活在陶淵明的筆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實的田園生活果真如此嗎?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乞食》

既然田園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作者爲什麼還要義無反顧歸隱田園?你們怎麼看待他的歸隱行爲?

教師總結:隱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手段,以這種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後來了個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因爲他不願爲官而隱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爲他有了這樣高尚的德行,所以他應該爲官,甚至爲大官。這就是所謂的“終南捷徑”。所以,在中國,歷代都有隱士,同時,歷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徵招隱士,他們共同上演這樣一出文化喜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誦讀,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1、知識:瞭解賓語(疑問代詞)前置的規律。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鑑賞、誦讀,陶冶性情。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輔助手段——幻燈片。

教學安排:一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辭”是一種古代文體。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也稱楚辭;又因屈原所作《離騷》是這種文體的代表,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賦並稱,統稱爲辭賦。這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富於抒情和浪漫氣息,很象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檢查課文預習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種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爲形役

2、童僕歡迎,稚子侯門

3、農人告餘以春及

4、復駕言兮焉求

5、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6、樂夫天命復奚疑

(二)解說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活用情況

1、眄庭柯以怡顏

2、園日涉以成趣

3、時矯首而遐觀

4、悅親戚之情話

5、樂 琴 書以消憂

6、或棹孤舟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審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悅親戚之情話

4、聊乘化以歸盡

三、研習課文

關於作品的結構層次:

呼喚歸去;閒適生活

隱逸情懷;抒懷言志

(一)、讀解課文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指名朗讀本段)陶淵明爲什麼要選擇一條歸隱田園的道路?

明確:

1、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嚮往恬靜的田園生活。

2、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作者既不願賣身求榮,又不願服食求仙,順乎自然、乘化而歸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3、作者顯然是經過大徹大悟之後才作此決定的。

怎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種消極情緒?

世與願違——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歲暮年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人生無常——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樂天知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個桃源世界!

(二)討論。

1、全文主旨:厭棄黑暗官場;熱愛田園風光;嚮往隱居生活。

2、“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四、總結

1、陶潛,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2、借鑑寫作:寄情於景;託物言志。

五、佈置作業

(一)作文訓練

將《歸去來兮辭》改寫爲記敘文。

要求:

1、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場景描寫。

2、改寫時不改變文章的原義,忠實於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爲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 鄙棄官場

自悔 蔑視權貴

辭官 嚮往田園

自醒 淡泊明志

隱居 閒適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