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歸去來兮辭教案(精選多篇)

目錄

歸去來兮辭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歸去來兮辭》教案2第二篇:《歸去來兮辭 並序》教案第三篇:歸去來兮辭 優秀教案第四篇:歸去來兮辭_優秀教案第五篇: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歸去來兮辭》教案2

高一語文備課組集體備課教案歸去來兮辭

主講 魏萬興

【教學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瞭解陶潛所述之志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辭官司的原因,體味作者鄙棄官司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1、教導學生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質疑法3、探究法

【教具準備】

1、多媒體(7—12班)、課件(7—12班),錄音機、磁帶(1—6班)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放錄《神鵰俠侶》中的插曲《歸去來》

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

遠離那些許久不懂的悲哀

想讓你忘卻愁緒忘記關懷

放開這紛紛擾擾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經意的離開

成爲我這許久不變得悲哀

於是淡漠了繁華無法再開懷

於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來

啊涌起落落餘輝任你採摘

留住剎那永遠爲你開

那次是你不經意的離開

成爲我這許久不變的悲哀

於是淡漠了繁華只爲你開懷

要陪你遠離寂寞自由自在

二、簡介作者及寫《歸去來兮辭》的原因

東晉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死後友朋私諡爲

“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

少田園產業。他在青年時代懷有建功立業的壯志,曾經幾次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

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由於他不願受官場的拘束,就在四十一歲那年棄官歸

田,在農村中過躬耕隱居生活。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後,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

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自己恬靜閒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說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

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

淵明集》。

餘家貧,耕種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

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

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縣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

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司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

巳歲十一月也。

三、從作序中得出辭官原因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2、飢凍雖切,違己交病

3、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四、解題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辭”

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

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

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

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五、放錄音,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字讀音

wúyángzàimiǎnxiùyìzhàogāo

蕪颺載眄岫翳棹皋

六、學生高聲有感情朗讀全文兩遍

七、根據課下注釋自譯,做到不看註釋而能用現代漢語流暢地譯課文

1、一詞多義: 引壺觴以自酌(端起)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

引策

引以爲流觴曲水(疏導)策扶老以遊憩(扶着)

2、詞類活用:

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和悅、愉快

悅親戚之情話悅:意動用法以??爲喜樂

樂琴書以消憂樂:意動用法以??爲快樂

3、名句名段: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自責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寫辭官歸田的決心

自恕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鄙棄官場,嚮往田園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二、第二段、第三段寫了什麼內容

歸途

抵家

歸家室內

園中

田園生活

心志

交往

出遊出遊

所見

三、第四段寫了什麼內容 樂天安命

四、討論

有人認爲: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

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很多人都認爲陶淵明消極。其實看一個人是否消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他棄官歸田,是與官場決裂的表現。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所以,不能說他意志消沉,消極處世。文中園田生活的日子是多麼充實、愜意,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麼灑脫,多麼富有詩意。可以說他辭官是執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

五、總結

本文表達了對黑暗官場的厭棄與鄙視,也顯示了歸隱的決心,先讚美了自然景物和勞動

生活,卒章顯志:樂天安命。

六、補充(歷代對陶淵明的評價)

1、蕭統:淵明文章不羣,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

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爲恥,不以無才爲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淵明集序》)

2、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然吾之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爲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自量爲己,必貽俗患,mǐn(此字打不出,單人旁加“黽”字)俯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晚節範其萬一也。(《東坡詩話錄》)

3、朱熹:淵明詩所以爲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4、姜夔: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白石道人詩說》)

5、梁啓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飲冰室合集·陶淵明》)

七、課外擴展: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板書設計】

抒情 辭官歸田

自責自悔

歸途

抵家

室內

歸去來兮辭田園生活園中自安自樂

心志

交往

出遊

所見

抒發感情樂安天命樂天安命

第二篇:《歸去來兮辭 並序》教案

4歸去來兮辭 並序

陶淵明

【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辭中淡遠瀟灑的風格,在朗讀中,啓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詩人的形象。

2.辭的體裁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會詩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職的近因是“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讚美。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把握全文的結構領略辭中表現的遺世獨立,心胸曠達的樂觀精神。難點:對題目“歸去來兮辭”的理解,及本辭特點的全面理解。解決辦法

1.從朗讀全辭的內容,把握題的意思。

2.結合本文看辭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 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一、課前預習,包括

1.誦讀全文,可進行配樂朗讀準備。

2.標出課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鑑賞。

二、課內採用以誦讀帶動分析理解。教師講析與討論結合。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誦讀比賽,在誦讀中掌握辭的結構及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瞭解背景,作者及辭。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1)本篇選自《陶淵明集》。歸去來,回去。兮,助詞。辭,一種文體,一般要押韻。序,這篇韻文的序言,對韻文作了說明。

(2)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死後他的朋友私諡他爲靖節,所以後代也稱他爲靖節先生。東晉末年潯陽柴桑(在江西省九江縣西南)人。我國著名的詩人。家境貧寒,爲了謀生,作過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官。由於對黑暗的社會不滿,不肯同流合污,決心從事耕作,過隱居生活。他的

詩喜歡寫田園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遠,語言質樸,有獨特的風格。

2.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做彭澤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醜惡,決心不“爲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爲此,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歸去來辭》。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爲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3.主要內容介紹

在文學史上,《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這樣的推祟未必恰當,這只是說明這篇文章之所以這樣受人推崇,是因爲作者在當時不願與混濁的社會同流合污,蔑視和厭惡官場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摯,寫得富於詩情畫意,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都有獨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體是有韻的“辭”。主體之前有個“序”,說明寫這篇文章的原由,這可以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瞭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體的“辭”從厭惡仕宦生活,決心棄官回家寫起,說明了“歸去”的當然;有了這層意思,對比之下,下文歸去之後的生活就顯得更加歡樂。接着用三段文章寫歸去之後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寫到家之後,庭園之內的歡樂和安閒,另一段寫田間耕作和縱情山水的樂趣,最後一段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三段寫了三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遠。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誦讀課文,藉助工具書,把握辭意。

(2)理清辭的行文脈落。

2.導入新課

(1)介紹作家、作品。

(2)介紹時代背景及主要內容。

(3)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具體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參考答案]

全文以“田園將蕪胡不歸”領起,接着以“歸思”、“歸途”、“歸家”、 “歸意”爲序,依次抒寫,最後以“樂夫天命”作結。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感情。

②辭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心胸曠達,淡遠瀟灑的風格?

[參考答案]

從該辭的背景及辭的第一部分,我們均清楚可見,作者辭官是因爲鄙棄官場的黑暗,但文中卻只以自己“惆悵而獨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場的黑暗。對已往的居官求職,也只言“不諫”,“昨非”,決定不與達官貴人來往,反用“息交以絕遊”輕輕帶過,而在寫回到田園生活的場景時,句句從心中流出家中景——有鬆,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問慰;寫涉園之景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處處顯示作者“曠而真”的感情;這種淡遠瀟灑的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對題目“歸去來兮辭”的理解。

[參考答案]

“歸去”就離開彭澤而言,可以說是“歸去”。“來”就回鄉而言,又可以說是“來”。文章從思歸到歸家,步步敘明,所以合起來就叫做“歸去來”。辭,文體名,是一種抒情賦體,一般要押韻,並多用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對偶句,格調與散文不同。

四、總結、擴展

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讚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來的決心。

文章的主體是一篇有韻的“辭”。

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一組。以六字句爲主,間有長短句,故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虛詞置於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例如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人將辭和賦統稱爲辭賦,但二者仍有顯著的區別。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常用關聯詞語,長短句明顯增多,內容則以詠物說理爲主,寫法上講究鋪排,即所謂“以事形爲本,以義正爲主”,這就表明賦已是有韻的散文了;而辭仍然是詩,重在抒情,形式上儘管後來也有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每句三拍的格局還是保持了下來。

瞭解辭的體裁特點,對我們誦讀這篇課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四句一節的形式沒有變,全篇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稍長停頓,這樣讀下來,全篇層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爲主(約佔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亦有悅耳動心之效。

應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如“(既)自以心爲形役”“寓形內(復)幾時”等。②“歸去來兮”(出現兩次)“已矣乎”當作一句讀,適當地延長讀末字的時間。“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貴”兩句爲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明確本文的特點,把握古漢語分類常識。

二、整體感知

該辭運用對比,觸景生情,卒章顯志等形象化手段抒發自己“樂於安命”的情懷。另外,在古漢語常識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

用法。注意古今異義詞的理解。注意以下詞類活用的詞,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辭中出現的特殊句式。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討論寫作特點,並用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

2.按座位四人一組討論,推薦一人發言。

3.分類歸納古漢語常識,以出題訓練爲主。

訓練式,分類歸納有關知識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爲什麼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異義詞

於時風波未靜(風波,指戰亂。今常用來比喻亂子。句意是,這時候社會不安定。)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義“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飢寒雖然很急迫,違背本心就會身心都痛苦。)

嘗從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不久,今常用義爲“尋找”“追尋”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將入。(景,日光。今常用義“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陽光暗了太陽就要落山。)

悅親戚之情話(親戚,親屬戚屬。今常用於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的成員。句意是:喜歡和親戚們談知心話。)

(3)一詞多義

①因事順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爲形役(意志,精神之類。)

①問征夫以前路(夫,名詞)

②樂夫天命復奚疑?(助詞)

①將有事於西疇(指耕種的事)

②從人事(指治人之事)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親故多勸餘爲長吏(故交,朋友)

①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往,動詞)

②求之靡途(代“爲長吏”代詞)

③四方之事(助詞“的”)

①奚惆悵而獨悲(爲什麼)

②樂夫天命復奚疑(什麼)

①載欣載奔(跑去)

②情在駿奔(奔喪)

(4)詞類活用

生生所資(生,動詞活用成名詞——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東西,找不到取得的辦法。

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顏怡。句意是,觀賞院裏的樹木感到喜悅。)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作名詞——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託自得的心情。)

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作名詞——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裏也很安適。)

策扶老以流憩(流,動詞作狀語——沒有定規地隨時隨地。句意是,拄着柺杖走走,隨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詞作動詞——劃。句意是,有時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動詞作狀語——將要。句(推薦訪問本站:)意是,感嘆我的一生就要終止了。)

(5)古漢語句式

①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句意——都是爲了吃飯而違反心願。)②倒裝句

復駕言兮焉求(感嘆句賓語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麼。句意是,還出去幹什麼!)

胡爲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爲什麼心神不定,想到哪裏去呢?)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介詞結構後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駿奔(省略主語“餘”。句意是:我心裏急於去奔喪。)

四、總結、擴展

本課思路清晰,結構嚴整,文筆清新流暢,能夠創造安樂閒適的意境來表現隱逸生活的可愛。文章寫回家之後的情況,從“三徑就荒,鬆菊猶存”起,一直到“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止,除了很少幾句直接說明心情以外,寫的都是具體的活動和景物。這些活動和景物構成一幅畫面,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生活在畫面中的人物是遠離世俗的,是安樂閒適的。這樣,作者創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徹地闡明瞭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讀者。

另外,語言優美,音節和諧。這篇文章是“辭”,行文按照一般辭賦的習慣,有韻(如“歸”“悲”“追”“非”等押一個韻,“奔”“門”“存”等押一個韻等),多用對偶(如“悟已往之不諫”和“知來者之可追”對偶,“舟遙遙以輕飈”和“風飄飄而吹衣”對偶等)。這樣,使人感到抑揚頓挫,迴環往復。

還有,詞句精煉,表現力強,很少的文字就將厭倦了官場生活的惡濁,

歸家心情的焦急,隱居時的孤高自賞,田野景物的蓬勃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擴展

下邊是本文的序,請爲其斷句並譯文。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已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畏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其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即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終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參考答案]

《序》斷句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已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畏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其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即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終,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序》的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自給。孩子很多,米缸裏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乏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對我的厚愛,叔父也因爲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被委派到小縣作官。那時社會上動盪不安,心裏畏怕到遠地當差。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裏。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爲什麼?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爲官做事,都是爲了吃飯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於趕快去奔喪,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八十多天。就着這件事陳述自己的心意,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五、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

②自選一本書寫“序”。

第三篇:歸去來兮辭 優秀教案

歸去來兮辭(並序)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投影儀 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註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國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於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範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爲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覆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並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

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爲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後的日常生活,閒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

“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

“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後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諡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錄音,細細品味。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於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爲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

明確:“兼濟天下”規範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爲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爲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閒、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並不意味着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

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於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並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徵着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爲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這裏“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三、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爲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於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 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麼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爲什麼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幹什麼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爲乎遑欲何之(爲什麼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裏去呢?)

2.“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學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之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 詞 縱江東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他們,代江東父老

君將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歸 這、此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 構 助 詞 悅親戚之情話 定語中心詞之間,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何陋之有 賓語提前標誌

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詞與補語間,得 馬之千里者 定語後置標誌

音節助詞 悵恨久之 無實義

② 以

詞性 例句 釋義

介詞 既自以心爲形役 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用

王語暴以好樂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爲

餘船以次俱進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 帶着

連詞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 同 “而” ,表並列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來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因爲

③兮

語氣詞,多用於詩賦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雲飛揚”

④而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通“爾”,你的

連 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表假設,如果

門雖設而常關 錶轉析

覺今是而昨非 表並列

時矯首而遐觀 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 表承接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爲句尾語氣詞,相當於“咧”. 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 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 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裏用作動詞,劃)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徵:

a. 寓形宇內復幾時?

b. 將有事於西疇.

c. 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 省略句, “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於”; b介賓結構後置;c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還出去幹什麼呢?”

5.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行

例句 出處 釋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 行走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列傳》 走、離開、前往

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出師表》 實行,做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記》 行爲,品行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 將要

琵琶行 古詩一種體裁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出師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處 釋義

引而不發 成語 開弓、拉弓

引壺殤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荊軻刺秦王》 舉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赤壁之戰》 率領、導引

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 《遊黃山記》 吸引

乃設九賓於廷,引趙使者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引、召請

令查出引入上諭中 《譚嗣同》 引用、援引

李憑箜篌引 詩題 樂府詩體名

3 乘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左傳》 駕、乘車

乘虛而入 成語 利用、憑藉

聊乘化以歸盡 《歸去來兮辭》 順着

乘鄂渚而反顧兮,秋科之緒風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師乘風雪 《登泰山記》 冒着、頂着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 《信陵君竊符救趙》 (shèng)輛,量詞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左傳》 (shèng)數詞,四

4 策

例句 出處 釋義

振長策而御宇內 《過秦論》 竹製的馬鞭

策扶老以遊憩 《歸去來兮辭》 拄着

退而論書策 《權書》 寫字用的竹簡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 計策、策略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課《世說新語》五則,並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板書設計]

歸心似箭(一)

歸去來兮辭 天倫之樂(二)

自得其樂 田園之樂(三)

綜述情志(四)

[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註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爲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 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 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2. 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爲德

③家叔以餘貧苦 ④足以爲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 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爲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爲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爲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來 ②把 ③因 ④用來)

3.d 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4.a

滕王閣序

第四篇:歸去來兮辭_優秀教案

歸去來兮辭(並序)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投影儀 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註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國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於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範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爲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覆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並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

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爲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後的日常生活,閒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

“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

“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後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諡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錄音,細細品味。

六、佈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於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爲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

明確:“兼濟天下”規範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爲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爲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閒、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並不意味着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

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於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並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徵着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爲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這裏“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三、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爲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於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5.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行

例句 出處 釋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 行走

趙王畏秦,欲毋行 《廉頗藺相如列傳》 走、離開、前往

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出師表》 實行,做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記》 行爲,品行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 將要

琵琶行 古詩一種體裁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出師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處 釋義

引而不發 成語 開弓、拉弓

引壺殤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荊軻刺秦王》 舉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赤壁之戰》 率領、導引

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 《遊黃山記》 吸引

乃設九賓於廷,引趙使者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引、召請

令查出引入上諭中 《譚嗣同》 引用、援引

李憑箜篌引 詩題 樂府詩體名

3 乘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左傳》 駕、乘車

乘虛而入 成語 利用、憑藉

聊乘化以歸盡 《歸去來兮辭》 順着

乘鄂渚而反顧兮,秋科之緒風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師乘風雪 《登泰山記》 冒着、頂着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 《信陵君竊符救趙》 (shèng)輛,量詞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左傳》 (shèng)數詞,四

4 策

例句 出處 釋義

振長策而御宇內 《過秦論》 竹製的馬鞭

策扶老以遊憩 《歸去來兮辭》 拄着

退而論書策 《權書》 寫字用的竹簡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 計策、策略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課《世說新語》五則,並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板書設計]

歸心似箭(一)

歸去來兮辭 天倫之樂(二)

自得其樂 田園之樂(三)

綜述情志(四)

[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註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爲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 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 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2. 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爲德

③家叔以餘貧苦 ④足以爲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 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爲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爲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爲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來 ②把 ③因 ④用來)

3.d 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4.a

滕王閣序

第五篇: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

語文教案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教學目的]

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二,朗讀並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瞭解辭賦的特點。

三,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二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註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鑑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二,通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爲形役”,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

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雲”“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係。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爲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爲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爲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着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爲快樂,以琴書爲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並且在農事閒暇,乘興出遊,“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後承“亦崎嶇而經

丘”,“或棹孤舟”後續“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後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鬱,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爲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髮,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藉助於對景物的形象生動的描繪。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裏行間。

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淨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髮”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爲“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並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鬆菊猶存”,“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裏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註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後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廕生退意後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於對文章

的理解。

答案:後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爲本文自“舟遙遙以輕yang”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啓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爲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爲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爲‘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

hao小編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歸去來兮辭

教《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

《歸去來兮辭》學案

學歸去來兮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