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物理教案

目錄

國中物理教案
第一篇:引言-國中物理教案學案第二篇:國中物理教案 機械功第三篇:國中物理《力》教案第四篇:內能.熱能的利用-國中物理教案學案第五篇:人教版國中物理《密度》教案設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引言-國中物理教案學案

聽評課網(),豐富的在線聽課評課平臺!

引言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物理的廣泛應用。

3.知道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雞蛋、硬紙片、圓底燒瓶、鐵架臺、旋轉七色板、放大鏡、散開的塑料捆紮繩、牛頓管。

(三)教學過程

導言:從現在起,我們將要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物理學。物理是一門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學。物理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些內容在國小自然課上我們已經有所瞭解,如摩擦起電、熱脹冷縮等。有一些我們還不瞭解,儘管它們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1.物理研究什麼

課本圖0一1中所列舉的現象,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它們分別屬於力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

其實在生活中,使我們感到新奇的現象還很多,這些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例如:飛機爲什麼能在空中飛行?保溫瓶爲什麼能保溫?電動機爲什麼能轉動?用望遠鏡爲什麼能看得遠些?(此處舉例應包括力、熱、電、光的現象。)大家想一想,還有哪些曾經使你感到新奇的現象?(引導學生髮言,並指出學生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哪一些是屬於力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指出這都是物理研究的內容。若學生髮言涉及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內容,也給歸類,說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內容。)

這些物理現象現在我們還不能解釋它們發生的原因,當我們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識,不僅能解釋這些現象,也能利用它們爲人類服務。

2.物理是有趣的

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像一個個的謎,當謎底揭開的時候,我們的心情自然是歡暢的。在這衆多的謎中,有許多就是國中物理研究的對象,到時不僅能揭開謎底,而且還能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增長我們的才幹。物理課上研究的一些現象,許多是我們沒有見過,也沒有想過。下面我們將要做的幾個實驗,雖然我們今天還不能揭開它們的謎底,但可以告

訴我們,物理學研究的現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簡單而又效果明顯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實驗一:學生實驗

請同學們將一長紙條平放在桌面上,然後把鋼筆帽立在紙條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紙條從筆帽底下抽出來,但要保證筆帽立在原地不動。(有的同學慢慢地拉動紙條,筆帽倒了或是筆帽跟着紙條走。)教師演示:快速抽動紙條筆帽立在原地。

爲什麼要快速抽紙條。才能休證筆帽不動。而慢慢地拉動紙條不會成功?這就是物理研究的內容,今天我們暫不研究,但我們畢竟知道了怎樣做才能成功。

實驗二:課本圖0一2實驗

有了前一個實驗的基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應怎樣彈出硬紙片,才能使雞蛋落入杯中,而不會隨紙片飛出。

實驗三:旋轉七色板實驗

先介紹實驗裝置的構造,將可以旋轉的圓盤分成若干個扇形,分別塗上紅、橙、黃、綠、藍、靛、紫各種顏色。要強調其中沒有白色。提出問題:當圓盤飛快旋轉的時候,圓盤該多好看?

演示:當圓盤旋轉時將出現白色。

本來圓盤上塗有各種顏色,當它旋轉的時候,卻偏偏呈現它所沒有的顏色——白色。這是爲什麼呢?當我們學過光學之後,這個謎底就不難揭開。

實驗四:放大鏡觀察實驗

我們常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的物體,放大鏡中間厚、邊緣薄,也稱爲凸透鏡。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鏡看看自己的手紋,看看書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問題:隔着放大鏡看物體是不是總是放大的?

讓學生手拿放大鏡,伸直手臂通過放大鏡看黑板上的字或牆上的標語。(要讓學生觀察遠處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體。)學生觀察後,回答觀察到的現象。(看到的是縮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鏡看物體不總是放大的。在什麼情況下是放大的,什麼情況下是縮小的?這正是光學要研究的內容之一。

實驗五:課本圖0—3實驗

首先解釋沸騰:日常生活中常說把冷水燒“開”了,水“開”了在物理學中則叫沸騰。通常爲使水沸騰,需要加熱,今天我們要做一個用冷水使熱水再次沸騰的實驗。

演示實驗:將保溫瓶中的熱水倒入燒瓶,使水佔燒瓶容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將燒瓶置於預熱的電爐上加熱,讓學生看到水在沸騰時有大量汽泡產生。迅速將燒瓶加塞後倒置於鐵架臺上。在用冷水澆燒瓶前要讓學生觀察瓶中的水是平靜的。澆冷水時,燒瓶中的水會再次“沸騰”起來。實驗六:課本圖0—5實驗

散開的塑料捆紮繩(應將扎繩儘量“破”細些)用乾燥的手捋幾次,扎繩不僅不能合攏,反而會膨散開,甚至會被手“粘”開。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導言:前面的實驗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識,學了物理就會知道它們爲什麼發生,我們還要應用這些知識爲人類眼務、造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曾運用過許多物理知識,只不過有的我們知道爲什麼,有的我們還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癟了,用熱水燙一下能使乒乓球復圓。再如我們常用棍子來撬動一些笨重的物體。由於在國小裏學過熱脹冷縮、槓桿等知識,就懂得爲什麼這樣做。

②列舉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如照相機、高壓鍋、電熱杯、收音機等等。這些事例學生還不懂爲什麼,說明需要學習物理知識。

③列舉事例說明在工農業生產、郵電通信、廣播電視、醫療衛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識的廣泛應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要懂得它們,就需要學習物理知識。

④舉例說明物理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它使我國某些尖端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如:同步通信衛星發射、原子彈、氫彈、低溫超導技術、十億次銀河巨型計算機等。

⑤舉例說明物理也是學好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不可缺少的基礎。⑥簡要介紹課本圖0—6“科學家的設想”,說明在未來的科學中,物理應用將更爲廣泛,未來物理將更有用。

4.怎樣學好物理

要學好物理,就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物理知識是從觀察和實驗得來的,觀察和實驗也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觀察決不是簡單的看看,重要的在於思考,要注意觀察的現象有什麼特點,要明確觀察目的,並注意引起變化的原因和條件。這樣纔能有所發現。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些現象,是否也能有所發現。實驗七:物體下落實驗

(此實驗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如何觀察)

取一張紙和一支粉筆頭,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演示)。演示後讓學生回答看到了什麼現象?(粉筆頭落得快,紙片落得慢)從現象來看,粉筆頭落得快。類似的現象同學們見過很多:樹枝和樹葉落地快慢不一樣,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樣。通過這些觀察會想到“是不是重的物體落地快,輕的物體落地慢?”帶着這個問題再進一步的觀察,這就是明確觀察目的。

教師:現在我們把原來的紙片,團成紙球。

問:紙球是否比原來的紙片變重了?(沒有)

演示:再使紙球和粉筆頭同時下落。請同學們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少停一會,學生有所思考後再演示,結果將是兩者同時落地)。

分析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張紙,展開的紙片飄飄悠悠的慢慢落下來,團成紙球就很快地落下來,兩者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在觀察中,就是要注意這種變化,並考慮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紙片落地慢的原因(紙片面積大,受的空氣阻力大)。

總結學生的發言,指出:物體落地快慢不同,是由於受到的空氣阻力不同,而不是物體的輕重,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空氣的話,紙片、粉筆頭將怎樣落下呢?

實驗八:牛頓管實驗

(藉助此實驗,着重講什麼是實驗和如何做實驗)

爲了回答上面的問題,就要在沒有空氣的空間中觀察物體下落的情況,這種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的觀察叫做實驗。下面我們就來做實驗。

出示牛頓管。介紹裝置,說明管內空氣已事先抽空。長管內放了鐵片、羽毛、火柴桿等輕重不同、表面積不同的物體。

提問:在空氣中鐵片、羽毛能否同時落地?(不能)在真空中這些物體怎樣下落呢?(做演示,證明同時落地)

實驗證明,在真空中輕重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這就是通過觀察和實驗得到的物理知識。今後物理課上,許多地方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取物理知識,同學們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實驗。在實驗中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按規則操作,仔細地觀察,如實地記錄,並根據觀察和記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總結實驗七、八的認識過程,指出要學好物理,就要重視觀察和實驗;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時要重視應用知識,使之在應用中加深理解。

5.作業:用手帕、細繩、螺帽自制一個降落傘,觀察它下落的情況。

(四)說明

做爲一門新課的開始,前言的任務在於向學生介紹物理學,激發學生對物理的熱愛,瞭解怎樣才能學好物理。

在向學生介紹物理學時,要體現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簡單的直述,看似嚴謹但會給學生以枯燥的感覺。不僅有悖於物理是有趣的,學生也不容易理解。應把這個觀點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體會。因此在簡單的導言之後,便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一些曾引起神奇感的自然現象,並通過簡單分類使學生粗知物理研究的內容。既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又暗示了物理研究的內容和物理知識應用的廣泛。通過一組過程簡單、效果明顯的實驗闡明物理是有趣的。力圖通過這些使學生感到新廳、意外的實驗,把物理的有趣表現在無言之中,又使學生體會到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所用實驗,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物理是有用的,運用置疑和列舉事例的方法講授。通過多方面的置疑,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界蘊藏着許多的祕密,有待於我們去探索,而物理知識是揭開這些祕密的基礎,學好物理非常必要。

怎樣學好物理是通過一組學生能夠理解的實驗—一物體下落實驗—一創設學物理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體會應如何觀察、實驗。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觀察和實驗中的思維活動,既是學習方法的薰陶,也能幫助學生破除對物理學習的神祕感和畏難情緒,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以教師自身的教學方法,體現物理學的研究和學習方法,避免說教式的灌輸。力圖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學習物理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第二篇:國中物理教案 機械功

機械功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是爲下一節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

在學習本節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力而未做功的現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並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

(3)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經歷比較做功快慢的活動,認識功率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錶、礦泉水瓶、直尺等。

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爲機械功、功率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爲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爲基本方法,建立機械功的概念,並能實際測量物體做功的大小;通過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礎上, 1

讓學生測出自己走上樓梯和跑上樓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不同同學測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人,上樓時做的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怎樣才能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尋找方法,最後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過列舉一系列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生活中的“做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學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例並通過討論、辨析,搞清怎樣纔算做了功。

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以學生爲本”的理念,通過活動、討論,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做功”與“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僅有大小,還有快慢之分。通過學生實驗、舉例辨析等自主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教與學能達到最佳的結合。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 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節

活動ⅰ閱讀討論

閱讀活動卡p16上的小故事,討論問題。

閱讀教科書p13“機械功”,建立機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視頻(或照片)

觀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動ⅱ 討論

討論做功的要素,知道機械功w = f·s。

活動ⅲ應用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錶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分析例題,鞏固練習。

活動ⅳ學生實驗

進行活動卡p18活動,記下自己兩次登樓的高度和所用時間。

活動ⅴ分析數據

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多少;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寫。 活動ⅵ比較快慢

進行活動卡p18交流與合作,完成表格填寫,尋找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應用

一些常見機械的功率。

3.教學的主要環節本設計爲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機械功”的概念,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第二環節通過實驗,分析實驗數據,感受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回答問題。

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讓學生充分討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二)新課

2.機械功

(1)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3)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牛·米

體會1焦的大小。

(三)知識應用

3.應用

(1)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2)活動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錶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3)例題

計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做功值。

教科書p14例題1、例題2。

(4)佈置作業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這一內容既是這節課知識的應用,又是下一節課的課前準備)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分析實驗數據

分析活動卡p18上表一中測得的實驗數據。

(1)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多少?

(2)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更多請關注:)嗎?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嗎?

(二)新課

2.功率

(1)問題

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2)結論

相同時間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較所需時間的多少。

(3)採集數據

任選幾位同學的登樓梯數據,填入活動卡p18表格二中。

(3) 問題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發現,不同同學做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4)結論

比較物體單位時間做功的多少。(可以引導學生與速度公式得出的方式進行類比) 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稱爲功率。符號爲p。

公式:p=w/t

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瓦 = 1焦/秒。

體會1瓦的大小。

(5)功率單位的由來

介紹瓦特。

(三)知識應用

3.應用

(1)視頻

瞭解生活中一些常見功率的大小。觀看汽車發動機、摩托車發動機的銘牌。 (2)例題

教科書p15例題3、教科書p16例題4。

(3)閱讀教科書p16閱讀材料、sts另一個功率單位——馬力的由來。 (4)佈置作業

教科書p17,4、5、6題。

第三篇:國中物理《力》教案

《力》的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引起物體形狀的改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 能力目標:1.學會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相關物理知識的實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學會尋求現象的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初步認識物理學的基本內容,形成科學世界觀。體會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通過魔術告訴大家一個真理:親眼所見的也有可能是假的,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力的作用是相互引入: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價值觀。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討論交流,舉例子,分析,實驗法,啓發式提問法,歸納總結法,講練法,類比法等。

: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

:小磁鐵,塑料瓶,剪刀,紙,魔術棒等

重點: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難點:1.引導學生形成力的概念時,尋求現象的共性,從而形成對力的清晰認識。

2.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導入:老師用投影儀放一個漂亮的“力”字,請同學們欣賞它好在哪裏。 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順勢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個字寫得好,好在很有氣勢也很有力度,正好詮釋了力的含義。”繼而提出物理學 1

中的力是什麼,引起同學們興趣。

以這樣的方式引入新課,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主講:首先探究什麼是力。拍打某同學的手,讓其感受力的作用。分析他會痛是因爲老師用了力。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力。接着,投影兩張生活照—人推車和推土機剷土,分別講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力。綜合以上三個小例子得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必然有別的物體施加了力。讓學生提出質疑:物體受到了力不一定有施力物體。例如蘋果自己掉下來了。老師不直接回答,而是表演了一個小魔術:看似沒有施力物體的一個筆自己往上爬。解密魔術時告訴大家:親眼所見的也可能是假的,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肯定小結論的正確性。

進一步探究力的本質。列出三個小實驗:1.人提水2.擊掌3.小磁鐵之間的吸引。依次完成三個小實驗,得到實驗結果。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過設問“力作用在物體上有什麼作用效果?”引出第二個探究: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投影儀展示生活中最具代表的若干例子,依次分析力能使物體由靜止變爲運動,又由運動變爲靜止,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也就是說: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通過討論,得出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最後做課堂小結。

:思考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板書設計:

一.力是什麼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物體的形狀

第四篇:內能.熱能的利用-國中物理教案學案

聽評課網(),豐富的在線聽課評課平臺!

內能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利用內能的兩種重要方式:加熱和做功。

2.知道熱機中能的轉化。

(二)教具

鐵架臺,試管,試管夾,試管塞,水等。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什麼是內能?如何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答略)

敘述能量守恆定律(略)。

2.引入新課

由能量守恆定律可以看出,轉移、轉化是能量運動的普遍形式。人類在利用能量方面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廣泛地尋找其來源,有效地控制其去處,以達到駕馭它,利用它,讓它爲人類造福的目的。

那麼人們是如何利用內能的呢?這一節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3.進行新課

板書:(第二節 內能的利用)

(1)利用內能來加熱

教師:任何物體都具有內能,內能的利用也是隨處可見的。我們天天吃飯,那麼生米是如何變成熟飯的?

學生:是通過加熱,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能使米變熟。

教師:類似的例子還有哪些?

學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內能。

學生:熱水袋暖胃利用了內能。

(教師還可補充一些加熱的例子,如工廠的熱處理、吹制玻璃工藝品等)

教師:上面的例子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直接利用內能轉移來加熱物體的,這是利用內能的一種方式。

板書:

一、直接加熱物體

教師:用內能直接加熱物體,可以有多種方法。目前人們最普遍運用的還是用火直接加熱。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它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爲人民羣衆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煙囪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費大。早在100多年前,門捷列夫就曾說過:“燒煤等於燒盧布”。因爲煤、石油、天然氣等本身都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其產品遍及醫藥、化工、紡織、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將它們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機會。再加上直接燃燒效率較低,勢必造成很大的浪費。

其次是對環境的污染。燃燒後的廢渣、廢氣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這就造成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爲了趨弊興利,人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問題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爲分片供熱(暖氣)。用效率高的鍋爐替代簡易爐竈。有些地區還採用了大型工業鍋爐的餘熱實行集中供熱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廣了以(煤)氣代煤,從而提高了內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時也保護了環境。

(2)利用內能來做功

當然,節能降耗還有很多途徑,如改燒煤爲用電就是其中之一。教師:提到用電,同學們知道電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嗎?

學生:是發電機發出來的。

教師:不錯,是發電機發出來的。那麼發電機利用的又是什麼能量?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演示:書中圖3—5所示的實驗。

教師:誰來說一下該實驗中能量的轉化過程?

學生:燃燒酒精放出的內能,傳遞給水蒸氣,水蒸氣內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動塞子做功,水蒸氣的一部分內能轉化爲塞子的動能。(機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

教師:這是利用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板書:

二、對物體做功

教師:發電廠發電就利用了上述實驗原理。發電廠,首先要用煤加熱鍋爐中的水,水蒸氣獲得內能後,帶動發電機工作,水蒸氣的一部分內能先轉化爲發電機的機械能。接着發電機又在運轉過程中把機械能轉化爲電能。(後一轉化將在電學中學習)

利用上面實驗的原理,人們還製造出了汽油機、柴油機、噴氣發動機等。這些機器的共同之處都是利用內能來工作的。我們稱之爲熱機板書:

熱機:把內能轉化爲機械能的機器

熱機的發明,是在17世紀末期。近300年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研製和改進,它已成爲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動力機器。熱機做爲工業化生產飛速發展的催化劑,必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熱機的種類很多,我們將在後面幾節介紹它們中的幾種。

4.小結(略)

5.佈置作業

(1)知道內能利用的兩種方式。知道什麼是熱機

(2)閱讀:熱機的發展。

(李瑞海 陳海鴻)(人教版教材

第五篇:人教版國中物理《密度》教案設計

人教版國中物理《密度》教案設計

我們整理了以下相關範文:

國中物理下學期重力教案

國中物理---重力教案[1]

國中九年級物理人教版電子教案-12 第十二章教學計劃

國中九年級物理人教版電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學計劃

國中九年級物理人教版電子教案-11 第十一章教學計劃

標籤:物理教案 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