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蠟燭》教案【多篇】

《蠟燭》教案【多篇】

《蠟燭》教案 篇一

《蠟燭》以散文章法構築畫面來顯現作家的主觀情緒。這類小說同樣離開了情節的框架,作家精心準備了一幅畫面,畫面可能是一個人很短時間內的生活內容,透過畫面,我們卻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狀態或心靈狀態,體味出作家對敘述對象的主觀情懷和愛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級上《蠟燭》教案設計。

認知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爲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2課時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板書設計: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蠟燭》教案 篇二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於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爲題。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託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

2、介紹二戰解放南斯拉夫情況。(建議小組討論候選代表發言

3、作者簡介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目的尋讀:爲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對蠟燭的6次描寫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爲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 、再讀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斷令你感動?請你爲大家朗讀一下,並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任意選擇片斷朗讀,原因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選擇重點語句作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 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蠟燭》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參照“我的詞語庫”自由積累詞語,培養學生積累詞語的興趣和習慣。

3、熟悉8個字的常用詞語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會認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教學難點

認識14個字,8個字常用詞語

3、教學用具

4、標籤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老師談話:小朋友,你們玩過花炮嗎?。請說說它們是什麼樣子。(學生自由回答。)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根據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標出段序,把帶有生字的詞語圈出來,自主識字詞。

3.離開文中的拼音,你還認識這些生字詞嗎?(出示多媒體課件,用開火車的遊戲認讀生字、生詞,鞏固識字。)

(二)朗讀感悟。

1、自讀課文,根據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有讀不通的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輪流讀1—8自然段,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有錯誤,老師或同學及時糾正。

4、邊聽邊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事?

(三)問題切入。

1、同學們讀了課文以後知道小猴子是在那裏找到像炮竹一樣的東西嗎?

2、都有誰去點炮竹呢?

3、最後誰點了炮竹?

4、點着後,動物們發現是什麼東西?

三、練習

1.組詞。

撿( )炮()能()煙( )

爬( )膽()

2、把詞語連成句子。

一樣,小猴,煙花,東西,在村子,撿到,裏的,野豬,點菸花,勇敢地

3、讀一讀,並用喜歡的詞語造句

我們

勇敢動物挨近理解進步圍繞退縮

四、總結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讀準字音。

2、分析字形,找形近字比較,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老師重點指導“處”是半包圍結構,第三筆“捺”要寫得平而長。

五、作業

1、練習組詞造句,會運用。

2、觀察字形結構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佔的位置,練習描紅。

3、學生自己練習。

六、板書

紅蠟燭

撿:小心翼翼

(害怕)看:你推我搡往後退

烏龜:剛剛就

黃鼠狼:光就(膽小)

《蠟燭》優秀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梳理故事情節,掌握複述故事的方式。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進一步學習象徵的藝術手法;品味本文語言,感悟字裏行間真摯的情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南斯拉夫媽媽的形象,體味文中流露出來的跨越國界的濃濃母子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味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語言

難點:蠟燭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點撥、自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說到蠟燭,你們能想到什麼呢?

(學生各抒己見)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奉獻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李商隱—無題)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李商隱—巴山夜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之苦。(杜牧—贈別其二)

4、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歌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感受小說中燭光裏別樣的深意。

(二)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是蘇聯作家。這是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爲戰爭題材,尤以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軍事小說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等。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現生動的戰時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

是不是這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節

請一位同學告訴大家,《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注意:複述故事的時候,注意將清楚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法西斯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冒着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並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爲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精讀課文,感悟老婦人的形象,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聽完同學的複述這個故事後,同學們覺得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感人還是震撼?)

爲什麼說這個故事很感人呢?(環境、人、物三者考慮)

A、環境(襯托)

a、故事發生再二戰,文中不乏對槍林炮火的描寫,找找看,哪些地方對環境進行描寫?(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設置這樣一個典型環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當時環境危險,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B、人物——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刻畫,採用什麼方法呢?

(心理?語言?肖像?神態?動作?)

外貌描寫:

“她太衰老了”:年老體弱——拖動、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黑圍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着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動作描寫:

老人對烈士做了什麼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親人禮葬

守護烈士:充滿敬意

在描寫這樣一位年老體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時,作者具體用了哪些動詞比較震撼人:

“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

“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動不便、艱難

心理活動:(討論課後練習第三題)

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C、物——蠟燭

文中多次提到蠟燭,有哪些地方提到蠟燭了?誰能告訴我蠟燭的來歷呢?爲什麼多次提到蠟燭呢?

本文燭光(6次)的象徵意義:

第28段:交代了蠟燭的來歷,說明了這支蠟燭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結尾處: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這裏的描寫不僅僅是燭光的寫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勝利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小結:蠟燭的深意:

1、象徵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徵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徵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4、象徵和平、希望和勝利。

(五)全文小結

文中的南斯拉夫媽媽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個同學都能體會到這種美好的感情,並且在今後的日子裏,付出多一些愛,收穫更多的快樂。

有趣的蠟燭大班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瞭解各種各樣的蠟燭,說出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動參與到自制活動中,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3.初步瞭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係,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準備:蠟燭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個、蠟燭幻燈片、自制蠟燭模具若干、蠟芯若干、音樂。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欣賞燭光,引起興趣。

1.教師帶領孩子進入教室,一起感受美麗而又溫馨的燭光。

2.引導幼兒觀察點燃的蠟燭,說說自己看到的有趣現象,如:滴下來的蠟燭油像眼淚,而且有點燙;小火苗會隨風“跳舞”。說一說小火苗像什麼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陽、像螢火蟲……)

3.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燭火的樣子。

二、通過觀看幻燈片以及各種各樣的實物蠟燭,讓幼兒瞭解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請小朋友們來看一看幻燈片,欣賞美麗的蠟燭。

2.教師請幼兒共同來欣賞各種各樣的蠟燭實物。

3.引導幼兒說出蠟燭的用途,談談自己在什麼時候用過蠟燭?(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打燈籠的時候……)

三、教師與幼兒共同自制蠟燭。

1.教師介紹材料:溶化的蠟、蠟芯、模具。

2.教師介紹製作過程。

(1)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模具。

(2)幼兒取一根燈芯放入模具內。(要求:蠟油不能高於蠟芯)

(3)將溶化的蠟用勺子舀入模具內,凝固即可。

四、遊戲:《蠟燭的熄滅》。

1.請幼兒講一講應該如何點燃蠟燭。(火柴、打火機……)

2.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蠟燭熄滅。(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師用另一種方法將蠟燭熄滅。首先點燃一根蠟燭,固定好,然後用一個玻璃口杯罩在蠟燭上,看看結果怎樣?(熄滅)

4.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點燃的蠟燭上,瓶口緊貼硬幣,看一看與教師剛纔做的有什麼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相同之處:蠟燭熄滅了。不同之處:瓶內有上升的水柱)

5.小結:蠟燭的燃燒需要空氣,杯內的空氣燒完了,蠟燭也就要熄滅了,就像我們人一樣,同樣也需要空氣。

五、欣賞自制的蠟燭。

八年級語文《蠟燭》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掌握複述故事的方式。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進一步學習象徵的藝術手法;品味本文語言,感悟字裏行間真摯的情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南斯拉夫媽媽的形象,體味文中流露出來的跨越國界的濃濃母子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味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語言

難點:蠟燭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點撥、自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說到蠟燭,你們能想到什麼呢?

(學生各抒己見)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奉獻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李商隱—無題)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李商隱—巴山夜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之苦。(杜牧—贈別其二)

4、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歌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感受小說中燭光裏別樣的深意。

(二)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是蘇聯作家。這是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爲戰爭題材,尤以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軍事小說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等。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現生動的戰時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

是不是這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節

請一位同學告訴大家,《蠟燭》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注意:複述故事的時候,注意將清楚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衛戰中,與德國法西斯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冒着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並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爲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精讀課文,感悟老婦人的形象,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聽完xx同學的複述這個故事後,同學們覺得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感人還是震撼?)

爲什麼說這個故事很感人呢?(環境、人、物三者考慮)

A、環境(襯托)

a、故事發生再二戰,文中不乏對槍林炮火的描寫,找找看,哪些地方對環境進行描寫?(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設置這樣一個典型環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當時環境危險,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B、人物——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媽媽育乞西的刻畫,採用什麼方法呢?

(心理?語言?肖像?神態?動作?)

外貌描寫:

“她太衰老了”:年老體弱——拖動、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黑圍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着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動作描寫:

老人對烈士做了什麼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親人禮葬

守護烈士:充滿敬意

在描寫這樣一位年老體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護烈士時,作者具體用了哪些動詞比較震撼人:

“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

“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動不便、艱難

心理活動:(討論課後練習第三題)

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C、物——蠟燭

文中多次提到蠟燭,有哪些地方提到蠟燭了?誰能告訴我蠟燭的`來歷呢?爲什麼多次提到蠟燭呢?

本文燭光(6次)的象徵意義:

第28段:交代了蠟燭的來歷,說明了這支蠟燭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結尾處: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這裏的描寫不僅僅是燭光的寫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勝利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小結:蠟燭的深意:

1、象徵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徵兩國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徵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

4、象徵和平、希望和勝利。

(五)全文小結

文中的南斯拉夫媽媽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個同學都能體會到這種美好的感情,並且在今後的日子裏,付出多一些愛,收穫更多的快樂。

板書設計

蠟燭

西蒙諾夫

《蠟燭》優秀教學設計 篇七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朗讀,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抓住細節描寫,感受南斯拉夫母親崇高的精神品質

3.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學習的重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細節,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和品質。

2.難點:“蠟燭”的特殊含義

三、學習準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讀音和意思。

2.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啓發導入。

(二)初讀課文,解讀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並請學生進行配樂朗讀相關語段。

2.探究老婦人的形象。

Ⅰ動作描寫①教師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分析。

②學生自己找一句或兩句進行賞析③

Ⅱ心理揣摩

①幻燈片出示相關語句讓學生揣摩

②全班交流。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爲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Ⅲ環境描寫

①找到相應的環境描寫,理解體會作用。

②播放相關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題。

1.思考:課題可以改成“老婦人”嗎?爲什麼?

2.出示文章最後一段,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3.昇華主題: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質疑

1.學習了本文,你還有哪些疑問?

2.互動釋疑

(五)推薦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佈置作業

完成一篇讀後感

《蠟燭》教案 篇八

【知識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

透過行爲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瞭解課文主旨。

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⑴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⑵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⑶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⑴ 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 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 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提問。

⑴ 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⑵ 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⑶ 課後練習二。

⑷ 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⑴ 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 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 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⑷ 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記敘的六要素。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