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蠟燭》的教學設計(多篇)

《蠟燭》的教學設計(多篇)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小心翼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感悟伯諾德一家的勇敢機智;

2,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特別的課文,它是一個劇本。(板書:劇本)關於劇本,你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

2,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個劇本《半截蠟燭》(板書課題,齊讀)。你有什麼問題?(預設:寫了半截蠟燭什麼事?爲什麼以半截蠟燭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麼事?(建議概括時用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桌互說,指名說。

2,請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

3,交流分法及理由。

三、學習第一部分——藏祕密

1,課文爲什麼以“半截蠟燭”爲題?(預設:全文以半截蠟燭爲線索,半截蠟燭很重要。)滲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線索爲文章取標題。

2,請畫出表示半截蠟燭很重要的句子。

3,交流

(1)這支蠟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現在開始,我們得爲它的安全負責。爲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它,懂嗎?

從哪些詞語讀出重要?有感情朗讀。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從這句話讀出了什麼?有感情朗讀。

(3)伯諾德夫人家裏,昏暗的光線,一張孤零零的長桌,坐在桌邊的伯諾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

從哪個詞體會到蠟燭重要?“小心翼翼”是什麼意思?造句。

四、學習第二部分——護祕密

1,你猜,金屬管理可能藏着什麼祕密?

2,正是有關國家的生死存亡,伯諾德夫人才想到這個絕妙的辦法。這個辦法就萬無一失了嗎?(不是)爲什麼?

3,同學們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三個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眼見蠟燭燃起來了,伯諾德一家的心情如何?

4,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伯諾德一家與敵人展開了周旋,他們是怎麼與敵人周旋的?讀課文第二部分。

5,總的交流三人計策(換油燈、搬柴、上樓)

6,細讀第二部分,思考你最佩服誰?交流,談三人的聰明之處。

重點(1)傑奎琳 沉着冷靜 (動作、神情的掩飾、語言上的恭維、降低防線)

(2)伯諾德夫人 不動聲色 (讀伯諾德夫人的話)

(3)傑克 若無其事

7,分角色朗讀三人的語言,關注括號裏的動作、神態。

五、小練筆

1,伯諾德夫人一家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敵人巧妙周旋,冒着生命危險守住了祕密,不久後戰爭勝利了,法國人把德國佬趕出了法國,他們一家是這場戰爭中的有功之臣,如果你是當時的法國總統,你會把獎頒給誰?爲什麼?

2,寫頒獎詞

4,交流

六、瞭解劇本特點

1,瀏覽課文,思考劇本與一般文章有什麼不同?

2,交流小結

(1)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2) 以對話推進情節發展

(3) 以對話爲主,同時寫出當時環境,人物的神態及動作。

七、作業:準備表演《半截蠟燭》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二

知識與技能

理解文中“蠟燭”的內涵,學習用真實的細節來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自讀課文,由淺入深地體會文章豐富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界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重點

1.感受愛的光明、溫暖與力量,體會侵略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增強學生爲全人類負責的意識。

2.感受樸實語言的力量,探究細節刻畫的內涵。

難點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啓發式教學、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查找有關二戰時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1.課時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同學們一定聽說過吧。在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筆下也有燭光,我們來看看,那是怎麼樣的“蠟炬”。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文學獎。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意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紮在希臘的德軍“E”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作戰的局面,爲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有利條件。

1.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並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2.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這篇通訊寫了一位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的老婦人,冒着生命危險掩埋烈士的動人事蹟,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渲,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讀了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1.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着紅軍戰士。全文就是在這樣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捨不得用”、“珍藏”等詞,可見蠟燭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婦人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貴,今天卻把這份珍貴的感情獻給一個異國的烈士。它點燃起的火焰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整個場面莊嚴肅穆,老婦人從始至終不說一句話,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

這裏既有對死難戰友的懷念,又有對老婦人高尚心靈的烘托,此時無聲勝有聲。

4.談談結尾句的含義。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份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份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爲和平而戰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在這共同的戰鬥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將永遠長存)

5.文中有沒有對老婦人進行語言描寫?作者是通過什麼來進行人物刻畫的呢?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6.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段,並說說通過這些片段你覺得文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並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而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8.如何感受《蠟燭》中老婦人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着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爲老婦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爲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寫,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做了細緻的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蠟燭,鄭重地說明,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從她摸出蠟燭直到結尾,一直圍繞着燭光展開細膩的描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裏、特殊的氛圍中,燭光顯示了特別的意義,造成一種詩的意境。結尾像抒情詩一般讚美燭光,讓人沉浸在這個意境之中,眼前總是那一點燭光,久久不能忘懷。

9.老婦人是南斯拉夫人,她爲什麼要對犧牲的蘇聯紅軍奉獻出自己母親般的愛?

她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幫助他們解放的蘇聯紅軍充滿了敬意。年輕的生命爲了正義的事業犧牲在她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也爲他們獻出自己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10.本文以寫人爲主,爲什麼以蠟燭爲題?

它寄託了老婦人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徵了老婦人對蘇聯紅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愛,也象徵着兩國軍民在正義的反侵略的戰爭中結下的戰鬥情誼永不磨滅,永遠流傳。此外,蠟燭還是本文的線索,它把文章的前後情節銜接了起來,使得文章脈絡清晰,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蠟燭,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了,雖然它曾經給我們的先人帶來過溫暖,帶來過光明。課文中的蠟燭在溫暖和光明之外,又多了一層象徵意義——那就是深情,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深情。

蠟燭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橋、橋頭堡(環境)炮火、犧牲(戰鬥)屍首、等待(結果)炮火連天環境險惡第二部分(第8~42自然段)第一層(第8~11自然段):老婦人出場後的見聞第二層(第12~14自然段):老婦人慾出去掩埋屍體第三層(第15~26自然段):老婦人掩埋了烈士屍體第四層(第27~31自然段):老婦人點蠟燭悼念第五層(第32~42自然段):老婦人再次點蠟燭悼念第三部分(第43~44自然段)蠟燭點在墳頭上蠟燭燃燒不滅火焰不會熄滅國際主義精神常在以時間爲順序,以蠟燭爲線索

動作描寫細膩生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着重在動作描寫上。例如第22自然段中“老婦人跪在那坑裏,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到底,她把坑裏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她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第26自然段“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麼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作者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非常吃力,然而她卻如此的認真。她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能夠不顧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識的烈士,是紅軍戰士們的英雄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飽含着對烈士的敬意。她之所以捨生忘我地去掩埋烈士,並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是因爲她對烈士有着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本篇課文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地通訊。作者通過對慘淡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地讚美了南斯拉夫一位老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深厚的愛,盡情地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崇高情意。本文故事情節雖簡單,但是要求準確地解讀其主題思路並非容易。在設計教學時,我遵循閱讀規律,將本文閱讀重點定爲“尋找感動”上,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了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評論人物的能力。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險的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着、勇敢、和機敏,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增進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2分鐘)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誰來說說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之處?(裝有情報)

2、是呀!正是這與衆不同的半截蠟燭,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精彩的戰鬥過程。

二、出示教學目標:(1分鐘)

1、學習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跟德軍周旋的。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自學導航:(10分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3-7自然段,完成練習:

1、說說伯諾德夫人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用曲線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心理活動的句子,用直線畫出描寫她動作神情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

2、想想大兒子傑克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體會人物的特點。

3、找出小女兒傑奎琳的語言、動作的句子,想想從中反映了人物的什麼特點?

四、交流探討(15分鐘)

1、當德軍點燃蠟燭後,伯諾德夫人是怎麼想的?怎樣做的?又是怎樣說的呢?

出示句子:(1)“伯諾德夫人知道……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指名讀,理解句子意思,體會伯諾德夫人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點出重點詞指名讀。

出示句子(2)“她看着兩個臉色蒼白……把蠟燭吹熄。”指名讀,現在你從伯諾德夫人的言行中又體會到什麼呢?(鎮定機智、臨危不懼)抓住哪些詞讀好?(急忙,輕輕)

2、引讀過渡: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是什麼意思?能去掉嗎?爲什麼?

是啊,危險過去只是暫時的,但輕鬆的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此時大兒子傑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呢?

出示句子:(3)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屋子裏頓時暗了許多。

指名讀。你體會到什麼?(大兒子傑克的機智)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好嗎?

出示句子:在鬥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指名讀:從這句你又感受到什麼?讓我們再次聆聽你的朗讀,分享你朗讀的感受。

聯繫上下文,說說即將到來的厄運是什麼呢?指名說。

引讀:“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面對即將到來的厄運小男孩是如此從容,如此鎮定,真讓人佩服呀!誰再讀讀這一句?

3、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你體會到氣氛的緊張?

出示句子: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

大兒子傑克與德軍的周旋真是驚心動魄呀!指名學生通過朗讀把緊張的氣氛讀出來。

過渡:我們似乎聽到了伯諾德夫人砰砰的心跳聲。出示句子:“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蠟燭上。”句子中的“似乎”能不能去掉,爲什麼?

這時候小女兒傑奎琳用她的聰明才智保住這半截蠟燭,保住了情報,化驗爲夷。

4、我們來分角色朗讀第六自然段,同桌練練

5、評價“嬌聲”(嬌聲讀好了有什麼作用?)

五、課堂練習6分鐘)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演一演。

六、小結:(1分鐘)多麼了不起的一個家庭!一家三口懷着對祖國的熱愛,在這場戰鬥中憑着他們的鎮定與機智最終戰勝了敵人,真讓人敬佩。

七、課堂作業:(5分鐘)

練筆:課文中運用了大量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地刻畫,當傑奎琳把蠟燭拿上樓去,一家三口心裏又會怎樣想呢?展開想象的翅膀,選擇一個人物,寫出他(她)此時的內心獨白。

標籤:多篇 蠟燭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