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涉江採芙蓉》教案精品多篇

《涉江採芙蓉》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優秀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體悟“懸想”(對寫法)的手法,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體悟“懸想”,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吟誦賞析法探究與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組織學生,瞭解以《古詩十九首》爲代表的文人五言詩。

三、吟誦本詩,整體感知本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詩歌鑑賞品味

提示:詩歌鑑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聽讀詩歌,誦讀指導。

五言詩的斷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詩歌採用二三字式斷句,但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

2、學生齊讀,感知大意。

3、學生齊讀譯文,再次感知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4、思考:

(1)詩中主要藉助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2)找出本詩的“詩眼”,並概括主旨。

五、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

2、品味詩歌語言。

3、學習“對寫法”這一修辭手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及“對寫法”修辭手法的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方法指導

1、熟讀成誦,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仔細品味詩歌的語言,通過對關鍵詞語的正確解讀來領會整首詩的含義。

3、通過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鍾嶸在《詩品》中更譽其爲“天衣無縫,一字千金”。這足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涉江採芙蓉》,感受其爐火純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課探究:

1、《古詩十九首》簡介:

是東漢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稱爲“五言之冠冕”。

2、題解:

3、詩歌頭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意象:

1、“芙蓉”: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詩歌:

(1)、《愛蓮說》/周敦頤

(2)、《如夢令》/李清照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質高潔、聖潔以荷花喻意境之靜謐悠閒。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構成的意境:

提問:“芙蓉”在全詩意境的營造上有什麼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爲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達一種純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詩歌開頭即以“芙蓉”爲意象,爲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鑑賞評析:

(一)、品析“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的妙處。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的身影,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

“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路途遙遠,歸家無望。這兩個詞,通過動作和畫面,傳達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憂傷之情溢於言表卻又不說破。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表達效果。

(二)、問題探討:

關於《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三種看法:

女子採芙蓉女子還顧男子在故鄉女子採芙蓉(想象)男子還顧女子在故鄉

男子採芙蓉男子還顧女子在故鄉

引入:《<涉江採芙蓉>賞析》/朱光潛

(三)、“對寫法”修辭手法講解:

1、引入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2、對寫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鄉懷人,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通過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達心中的思念和懷想。這種“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3、好處:

1)擴大了詩歌意境,豐富了情感內涵。

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有什麼寫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潔、清幽。

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三是“對寫法”的運用。

《詩》之《涉江採芙蓉》教案 篇三

師:屈原《九歌》裏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對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迴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遊學仕宦,戰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採芙蓉”的有情人。

書寫題目《涉江採芙蓉》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字音、斷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對情感的把握稍顯不足。跟着這位同學的誦讀,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着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採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生:女子

師:你爲什麼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爲採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採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裏也說:採蓮是江南的舊俗……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爲什麼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我認爲古代離開家鄉,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採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並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現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麼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爲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着對方。正是由於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幻)這是一首 的詩?

生:憂傷 相思 思念 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採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採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師:翻譯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你剛纔翻譯的“渡過江水採芙蓉”,這個“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樣嗎?“涉江採芙蓉”的“涉”是什麼意思?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

師:一般都怎麼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涉”的意思是蹚水過河。

師:蹚水過江採芙蓉和坐船過江採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裏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着她的心。“涉”字讓我們感受到江水在肌膚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着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麼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爲什麼單就採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裏有一種君子的品質。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裏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徵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

師:芙蓉,在《詩經》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徵。

師:老師很喜歡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但是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學們齊讀“涉江採芙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有沒有影響文意呢?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餘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緻,我們來複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採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裏,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而在他內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是什麼呢?是思念。於是,她突然想到了“採之慾遺誰”,卻發現“所思在遠道”,不禁悲從中來。前兩句是歡樂的採蓮背景,後兩句的情感卻陡然一轉,悲傷了起來。詩人寫如此美景的目的原來是爲了——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麼美好的景色,女子採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採之慾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爲什麼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採之遺遠道”怎麼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麼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後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鬆、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鬱。

(重點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可以把“所思在遠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於是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現在就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師:同學們豐富的想象與描寫,彷彿使我們身臨其境。長相思,在“舊鄉”,佳人不見,摧肝腸。這個還在遠道上前行的男子,離家越來越遠。他不時地回望着無窮無盡的走過的路,心中對愛人充滿了思念。他又遠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長路,心想:何處纔是我的歸宿?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在哪裏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爲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還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還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 望 )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裏;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裏。

讓學生試着重音讀讀 “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裏?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浩浩”讀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 “浩浩”語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採芙蓉,目的已不是爲了送到遠方,因爲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鬱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們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麼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麼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錶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後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裏是一個錶轉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後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的狀態,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 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以”連接“憂傷”和“終老”,就把 “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呢?

生:離居。

師:這裏的“離居”含義是什麼呢?

生:分開居住。

師:離居就是分開居住。老師引言中說到了“悲莫悲兮生別離”,這裏的“離居”就是一種“生別離”的狀態。人世間的別離有生別離也有死別離,二者哪一個更讓人悲哀呢?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一下。 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爲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裏,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悽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於現在的死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

生4:死別。“死去元知萬事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於是心裏有個念想,不至於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心時刻承受着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多情自古傷離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裏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彷彿響起了一聲悽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彷彿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師: 同學們,本該攜子之手,與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歸,有愛卻不能守,這種痛苦、這種哀傷你誰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學能帶着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後兩句讀兩遍,最後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語: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一個翱翔天際 // 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爲經典,因爲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涉江採芙蓉》以其獨特的章法,讓遊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於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後,讓我們帶着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後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

《涉江採芙蓉》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掌握詩歌中重要字詞的讀音及意思,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學習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合作演繹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及意境。

4.培養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來再現詩歌畫面,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把握優美深邃的畫意、詩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音頻、PPT。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守,未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裏面的《涉江採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設計意圖:用秦觀《鵲橋仙》中的詞句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導出課題。)

活動任務一文學積累

1.蕭統與《文選》

蕭統,梁武帝的長子,曾立爲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卷二十九。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並非一人一時所作,因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故編者題爲“古詩”,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沒有題目,一般以詩的第一句作爲題目。

在文學史上,《古詩十九首》標誌着五言詩歌的成熟。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劉勰(xié)推崇它爲“五言之冠冕”。

(設計意圖:瞭解《古詩十九首》文學常識。)

二、課堂活動

任務活動二誦讀詩歌,置身詩境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學習任務1】

1.初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梳理生字詞讀音,並用“/”劃分朗讀節奏,能流利的誦讀詩歌。

(設計意圖:學生自行梳理生字詞字音,主動關注生字詞,能流利的誦讀詩歌。)

2.教師播放《涉江採芙蓉》朗讀音頻。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音頻,幫助學生糾正字音,幫助學生體會詩歌情感。)

3.教師播放背景音樂《煙雨荷柔》,學生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再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任務活動三品味詩歌,體味詩情

【學習任務2】(4人一小組合作探究)

1.詩中主人公採芙蓉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採芙蓉是爲了“遺”遠方的“同心者”,“遺”“所思”。採芙蓉就是爲了贈予所思念的人。

2.這首詩爲什麼是“採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明確:蓮,君子之花;蓮,佳人之花;蓮,愛情堅貞之花。

3.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麼?

明確:“遠道”爲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上,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4.“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這兩句裏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意象:“舊鄉”“長路”。

“舊鄉”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着,“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相愛卻不得相見,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5.“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兩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明確: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6.從詩中找表達感情的字眼,並概括主題。

明確:字眼:“思”“憂傷”

表達遊子對愛人和家鄉的深切思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理解詩歌、自主學習能力,並且感悟詩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與深沉的思鄉意。)

任務活動四合作描摹,情景再現

【學習任務3】

關於《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6人一小組,嘗試演繹這一情景。

明確: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與深沉的思鄉意。

(設計意圖:在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討論抒情主人公的性別,考察學生的文化常識及邏輯能力;演繹展示情景能提升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表現自己的能力。通過整個活動感受詩歌所傳遞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誦詩歌,體會詩歌思想情感。

2.運用聯想和想象描摹詩歌的畫面。(不少於150字)

(設計意圖:當堂背誦檢測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及學習效果,描摹詩歌畫面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涉江採芙蓉》教案 篇五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採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於“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爲必修ⅲ的詩歌的鑑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於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採芙蓉》簡析

對於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採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後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鑑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鑑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爲主

閱讀分析法爲輔

三、說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爲什麼要向東南飛?”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爲‘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爲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採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並範讀。

採之慾遺誰?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樑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爲《古詩十九首》,後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鑑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採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