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方法論文 篇一

淺談國小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方法論文

現今的國小思想品德課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教師的教學好像只是爲了完成任務,讓學生可以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殊不知,這門課程的目的並不在於讓學生取得好成績,而是在於培養學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養,因此,教師應該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教授這門課程。讓思品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貼近學生生活,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爲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正確確定思品教學活動的目標

我們經常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由於教師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實施的教學未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導致課堂上無人聽講,甚至課堂秩序混亂,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這都與思品教學活動目標的確定有關。

二、優化、活化思品課教學素材

社會飛速發展,事物不斷變化,而德育內容的更新相對滯後。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學生的生活、知識水平脫節,缺乏針對性、趣味性。思品教學要求教師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並具備及時準確的掌握社會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靈活處理,適度調整,使教學素材更具生活化、時代性的特徵,更利於學生內化。

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國小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動化的極好素材,充實教材內容,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日益富強的祖國》這一課,教材上講解的都是十幾年前社會發展的情境,而六年級的學生在那個時期剛剛出生,對課本上所講解的內容非常陌生,甚至講解香港夜景的圖片的時候,很多孩子都說,經常去,早都看膩了,比這圖片好看的有很多,這有什麼好看的?這時就不應該按照課本上的內容照搬,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讓孩子們先了解過去的人們生活是什麼樣的,再根據實際情況,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善於抓住這些來自學生生活,反映學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學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生動的教學活動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教學“鮮活”起來。

三、靈活選擇活動化教學方法

思品課的教學宗旨,是通過“教”和“學”的活動,把思想道德要求變爲學生的。自覺需要,從而形成穩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模式上大膽創新,選擇最佳活動化的教學方法,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更多地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國小思品課活動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自主性、整體性、開放性。教學中的活動不侷限於課堂、室內,根據教育需要,還可延伸到課外、校外;內容方面,活動教學的內容不侷限於某一方面,其來源廣泛的新信息和新觀點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主體方面,活動教學中,課堂的主體不再是“唱獨角戲”的教師,而轉變爲了形形色色的學生……教師要注意變換活動方式,明確活動目標,注重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調動其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自主活動,自我發展。

四、形成新穎的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在當代學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它也制約着教學和教法。實施思想品德活動化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評價,形成一種全新的學習評價。

學生思想品德學習評價首先體現在知情意行的結合,在認知方面的評價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觀地對學生“再認、再現能力”進行評價。在行爲能力評價上,重在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應用於道德行爲之中的實際表現。思品教學的最終教學效果應該更多地通過學生的行爲來反映。有效的思品教學,更有利於對學生的行爲進行正確合理的評價,更能使學生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認識。實施多元性評價,全面正確地評價學生,要打破教師在評價中的“絕對地位”,實現評價的民主化,形成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參評的合理機制。開放的評價體系,必須從結論型向問題型轉向,從靜態向“活動”轉化,在活動中去發現、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實踐證明,思想品德教育源於生活,是具體化和個性化的“怎樣做人”的教育,作爲教育者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實施教育創新,適時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高段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程亮,《淺論國際法的階級性與強制性》2008年1期

2.陳福剛 劉凱,《透視高校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工作》2009年11期

3.張豔,《論軍事法的部門法地位》2008年3期

先進個人請假條頒獎詞詩經 篇二

複習愛崗敬業舉報信,工作計劃借條短語文明,春聯運營複習方法細則賀信,表揚信保證書感恩信廉潔名詞我事蹟試題我讀後感好句禮儀應急預案挑戰書我體積祝福語記敘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三

一、教材編排

本冊教科書分4個單元:

(一) 這是我們的社區;

(二)我看家鄉新變化;

(三)好大一個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

2、瞭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四、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

第一單元目標:瞭解社區設施的作用;知道社區居委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羣衆性自治組織;知道五好家庭的評比標準;懂得建設美好的社區是每一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第二單元目標:瞭解家鄉的變遷;瞭解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知道這些行業和家鄉資源之間的關係;知道家鄉交通設施的變遷以及對家鄉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認識一些家鄉的機構。

第三單元目標:知道我國共由56個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興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團結,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瞭解民族的文化、節日、歌舞禮儀、建築、人口、分佈等。提高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國五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知道雲南生活着我國的絕大部分民族,初步瞭解民族區域自治度。

第四單元目標:認識全球黃、黑、白三大人種,並知道分佈區域。瞭解不同人種中的傑出人物,瞭解不同種族在建築、工藝品、語言文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與豐富性。知道一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現代節日的社會意義,瞭解各個民族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瞭解服裝發展的簡史,知道職業、禮儀、顏色與服裝的關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優補差措施:

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爲同學的榜樣,將來爲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後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