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如何在國小音樂課堂有效開展“玩樂”教學初探

變“學”爲“玩”  以“玩”促“學”

如何在國小音樂課堂有效開展“玩樂”教學初探

如何在國小音樂課堂有效開展“玩樂”教學初探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學習的動力,是情緒調節的良劑,是有效的教學手段。課改後,很多老師都嘗試着努力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體。我們試圖讓遊戲成爲激發孩子興趣的有效教學手段,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但現實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如此完美。有些老師因爲過分放手,過分自由,而亂了套,課堂亂哄哄,收不回來了,就抱怨現在的孩子是如此的不聽話。有些呢,則是拘於形式,爲了“玩”而遊戲。大家都說要讓孩子們“玩”,要讓孩子們快樂,在“玩”中學習,那麼就設計一些所謂的遊戲,在老師的監管下,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碰,一板一眼跟着老師做,有的甚至一點點出錯,一點點沒有按照老師預設的方向發展就停止遊戲。漸漸地,孩子們對這樣的“玩”失去了興趣,更談不上心底真正的“樂”了。那麼,怎樣做到真正意義的“玩”?讓孩子們既感到快樂,有興趣參與,又能在玩中有所收穫,讓“玩”真正成爲一種有效的良好的教學手段。我們就要提高“玩”的時效性,讓“玩樂”教學真正爲我們的音樂課堂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

激發“玩”的興趣

   要激發學生“玩”的興趣。首先,教師要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讓孩子們放開玩,自由自在地玩。試想面對一個整天嚴肅的,板着臉的老師,孩子們又這麼能夠玩樂得起來呢?所以,老師親切和藹的態度是激發孩子們“玩”的首要條件。另外,輕鬆愉悅的音樂、愜意自在的音樂教室、豐富多彩的樂器玩具、活潑可愛的同伴······都是營造良好環境的關鍵。接着,讓我們老師也加入到孩子們“玩樂”的隊伍當中,和他們一塊兒玩,做一個愛玩、會玩、善玩的老師。記得有一次音樂課前,我給孩子們欣賞《獅王進行曲》,以營造課間音樂氣氛,馬上就有孩子提出來要玩獅王遊戲。孩子們的遊戲很簡單,就是一隻獅王在小動物的簇擁下威武地走來走去,不時發出幾聲嚎叫,可孩子們玩得很開心,還能卡準節奏行進。當時我就讓孩子們在課間玩,可時間不夠,孩子們還意猶未盡,我又加了半節課。孩子可興奮了,敲鑼打鼓,歡天喜地,也越玩越起勁,有的演威風凜凜的獅子,有的演膽小謹慎的兔子,有的演阿諛奉承的狐狸等等,表演得惟妙惟肖。那天,雖然佔用了我半節課的時間,但孩子們卻收穫了多許,快樂的心情,合作的能力,音樂的素養······,遠比我一本正經地上半節課效果要好得多。俗話說:生活有多廣闊,學習就有多廣。我們老師應支持和保護孩子們“玩”的興趣,主動學習的慾望,不能因一些無足輕重的原因而去打擊、遏制孩子們的這種慾望和興趣。讓孩子們在“玩樂”中獲得滿足,收穫快樂。

提供“玩”的資源

    玩”什麼?怎麼“玩”?如果老師只是簡單地讓他們在音樂中玩,就會出現學生“瘋玩”的現象,毫無實際意義與價值。那麼這時,就需要老師設計適宜的“玩樂”活動,提供“玩”的內容與方法,讓學生有東西可“玩”,並有條不紊地“玩”起來。在五線譜的認識中,我設計了有趣的地面遊戲——“小音符遊五線譜”。我在地上畫了幾組五線譜,分成若干組,每組由一名學生當小老師,其他孩子逐個來當小音符。能按小老師要求在五線譜上正確跳躍的獲勝,獎勵音符章,並榮升爲小老師。爲此,我還給小老師編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五線譜真有趣,五根線兒平行站。(高音)譜號站前邊,小小音符來跳躍。第(1)線上站一站,第(3)間裏停一停。變成(mi),變成(la )······這樣的遊戲,孩子們興趣極高。在“玩”中,我們不僅掌握了五線譜的知識,還進行了節奏的朗誦練習。遠比枯燥的講解有趣、通俗易懂得多。諸如此類的遊戲還有很多,如,我把傳統的“跳房子”遊戲改成各類音符的認識,或結合寧波老話進行節奏練習,或是創設情景,玩各類音樂故事等。我概括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類:一,節奏遊戲,諸如誦讀之類。二、音準遊戲,如遊戲“高人矮人”,孩子們通過對比音的高低來變高矮人。三、識譜遊戲,就如上面提到的“小音符遊五線譜”之類的遊戲。四、音樂感受遊戲,如,聽音樂演故事,聽音樂表演等。五、探索音響遊戲,主要是通過玩樂器,探索、瞭解、認識各類樂器及音色。當孩子們有了豐富多彩的“玩樂”資源,自然就能“玩”起來,並能賦予“玩”更深層的意義。

捕捉“玩”的契機

    生本的課堂,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能隨時發生。教師在學生自主“玩”的過程中,要善於隨機應變,準確地做出判斷、處理,或者因勢利導,捕捉教育契機。我們在玩模仿小動物遊戲時,我忽然發現各種小動物的叫聲正是學習各種音符、節奏的良好契機,如全音符可以由牛的叫聲“哞 -— — —”表示,二分音符由貓的叫聲“喵 — 喵 —”表示,四分音符由老鼠聲音“吱 吱 吱 吱”表示,八分音符由小鳥的聲音“嘰嘰 喳喳 嘰嘰 喳喳 ”表示,十六分音符由蜜蜂的叫聲表示,附點節奏由知了的叫聲表示等。我還請孩子們將各種動物的叫聲按長短進行分類。孩子們很開心,並在“玩”中掌握了各種音符、節奏的特徵,獲得了知識、能力的提升。又有一次,我們在聽《加伏特舞曲》時,我讓孩子們聽着音樂走路,當聽到八度跳音時就跳一跳。有一個孩子不小心在跳的時候滑了一腳,全班鬨堂大笑,有的就開始學他的樣故意摔倒,課堂鬧哄哄一片。望着玩性大發的孩子們,我忽然想到一個辦法。何不結合荷蘭木屐的特點,對孩子們進行有效地引導?我對那個滑倒的孩子們說:“你是不是在模仿穿着木屐的小朋友?穿着木屐實在不好走路,所以滑了一腳?”他看看我,恍然大悟,急忙點點頭。我乘機表揚說:“這位小朋友想象力真豐富!這個聲音聽起來真的好像滑了一腳的感覺。那我們就改成輕輕地滑一腳,好嗎?”大家都贊同。於是孩子們聽着音樂走幾步,滑一下,走幾步,滑一下。真有趣!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的技巧並不是在於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我們可不能做一名死板的老師,墨守陳規,拘於形式。應做一名有心人,巧妙抓住孩子玩樂時的良好教育契機,變“危機”爲“轉機”。這樣在不打擊孩子們積極性的基礎上,又促進了孩子們能力的發展。

把握“玩”的火候

    孩子愛玩,但往往難以把握“玩”的度,這就需要老師正確引導。我們要適當控制孩子們毫無意義的“瘋玩”,在“玩”之前確定“玩”的目的,讓有意義的“玩”能順利進行。但也不能過於干涉孩子們“玩”的過程,什麼都要聽老師的,孩子們的要求全盤否定。這樣會打擊孩子們“玩”的熱情。我就看到過這麼一個事例:在音樂課上,孩子們正在進行聽音樂模仿動物的遊戲。當小鳥音樂響起時,有些學生卻在做蝴蝶、魚兒的動作。年輕的老師拼命地解釋“這是鳥兒在飛,多美呀!孩子們跟着老師學吧!”一部分孩子聽了老師的話改了過來,可有幾個孩子還在堅持自己的觀點,依然做着魚兒和蝴蝶的動作。老師又說:“聽,小鳥飛起來了,嘰嘰喳喳地叫呢!”老師看看那幾個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又有幾個孩子把動作改成了小鳥。只有一個孩子依然做着魚兒的動作。老師說:“魚兒會叫嗎?明明是鳥呀”誰知那個孩子卻說:“小鳥看見魚兒,正在向他打招呼呢!”瞧,多美的想法,多天真的童心呀,那是我們成人無法感受到的意境。我們又何必去在意這是小鳥還是魚兒呢?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我們應尊重孩子的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孩子對一切都是那麼好奇,特別對於各種打擊樂器,他們非常喜歡玩。我也會經常提供一些打擊樂器給他們。剛開始時,孩子們亂敲亂打,教室裏充盈着令人抓狂的噪音。我就組織孩子們進行“小小樂器來唱歌”比賽,孩子們以組爲單位,探索各類打擊樂器最佳的發音方式,並將各類樂器進行合作敲擊,奏出各種好聽的節奏。我還引導孩子爲自己創編的節奏填詞,配旋律,拍視頻。這樣一來,孩子們熱情可高了,再也沒有出現亂玩的現象。有的孩子還甚至想出了新的玩法:如將三角鐵捏住改變音色,將碰鐘一個個掛起來當編鐘玩等。孩子們的想象無限,創意無限,老師應支持孩子們合理的想象,把握好孩子們“玩”的火候,激發出孩子們無限的音樂潛力。

在國小音樂課堂有效開展“玩樂”教學,讓孩子們自行感受到對音樂的需求、樂趣,從而主動探索,獲得各種音樂的體驗。音樂教育絕不能壓制、打擊甚至撲滅這種慾望和衝動,相反地,應激起、保護這種慾望和衝動,並進行積極有效地引導。使“玩樂”教學真正能在音樂課堂進行實施,讓“玩”帶動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玩”促進孩子們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