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目錄

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第一篇: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第二篇:二年級教學論文淺談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第三篇:國小二年級數學論文第四篇:二年級數學論文第五篇:二年級數學論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進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更新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新課標的推出,要 求我們更新觀念,與改革同步。如何組織教學,怎樣做才能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我們的角色轉變爲“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怎樣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 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爲這個學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年級第一學期數學,在整個國小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是 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新課標的精神,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 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 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抓好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條件。二年級國小生年齡還比較小,穩定 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國小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 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那麼,怎樣才能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呢? 首先,“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練習課更加講究方法。新授課中,我們可以和 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小朋友的心裏,使他們消除心理障 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在練習課上,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完成練習。 可以請小朋友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正確;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於勝出的小組給予 紅花或星星等作爲獎品,這樣促進學生。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 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方法,也可以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我在教學“時間”這部分時,由於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三個星 期前就先告訴學生,三個星期後我們要學習時間,希望同學們多去了解。然後我有意創設 一些有關時間的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讓大家接觸,結果學生來了興趣,在學這部分知識時再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解決 相關的問題就容易多了。 二、設計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

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算多,接觸社會的範圍也比較窄。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 況,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部分

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算多,接觸社會的範圍也比較窄。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部分時,我讓學生通過判斷學校的方向,再來判斷教室的方向,最後再判斷自己的位置方向,這樣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加深對着部分知識的理解。多讓他們實踐,就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結合基礎知識,加強各種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在重視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找規律,再小組討論,最後小組彙報得出結論。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太小了,滋長能力比較差。所以導致教學工作有一定的難度,但我一定會努力認真的總結、反思,虛心求教,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第二篇:二年級教學論文淺談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

淺談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

辛市鎮中心國小楊渭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最有效地獲得數學知識。近年來,我對“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作了一些探討和實踐。我的體會:要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必須把握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賦予枯燥乏味的數學以“活力”,讓妙趣橫生的“動感”數學進入課堂,牢牢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樂學。

一、做好“趣味”文章,使數學“活”起來

低年級的數學多數知識顯示枯燥無味、呆板、教條,課堂氣氛難以活躍。學習興趣激發就是數學課要充滿情趣,關鍵是在教學中教者設法把數學教活。

(1)運用數學編兒歌,易記憶

兒歌語句簡短,讀來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深受國小生的喜歡。教學中,藉助兒歌等形式,發揮語言直觀作用,使學生形成愉悅表象。如教學數學大月、小月時,我給學生出示兒歌:“七前單月大,八起雙月大。”這樣,學生記得快,記得牢。再如,教學除號時,可以教給兒歌:“一條橫線畫得平,兩個圓點平均分。”不僅形象描述除號的形狀,還內含等分意義及書寫要求,強化了學生表象記憶。

(2)運用數學做遊戲,使內含形象化

一節“趣味”課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教學形式是否活潑,課堂氣氛是否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動、貪玩,我就投其所好,把部分運算題編成遊戲做,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在進行改錯題計算時,我編“醫生診病”的遊戲,將平時的錯例編上口號,讓學生分析各種“病例”錯在哪裏(找出病狀)、爲什麼會錯(分析病因)、怎樣改正(開出處方)、正確的得數是什麼(總結醫療效果)。學生通過“醫生診病”改錯的遊戲,很快掌握了計算方法。再如:爲了提高學生快速準確計算的能力,我編了“過金橋、奪紅旗”的遊戲。在黑板上畫一座橋,兩邊各有六道題,分別請兩個小組上臺進行計算比賽。同時全班同學在臺下邊拍手邊唱〈〈過金橋〉〉兒歌:“數學題兒一道道,一排排的像小橋,算對了

呀就過橋,算錯了就過不了。老師引我上金橋,學好數學奪錦標。“在活動中,學生們的積極性超越了一般。臺上的學生要又快又對的計算,臺下的學生也在邊唱邊助威吶喊,課堂氣氛出現了精彩的一幕。爲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編了“摘蘋果,找準答案”的遊戲,先將10個寫有加減豎式的“蘋果”貼在事先畫好的蘋果樹上,然後將有正確答案、錯誤答案的卡片發給學生,學生上臺摘下蘋果,面向大家讓同學們評議,看誰是又對又快地摘到蘋果。當學生看到蘋果樹上一個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時,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摘。可是,這些蘋果不容易摘到,必須把蘋果上的算式題的數字相加(減),得數與自己卡片上的得數一樣才能摘。算式題變成了蘋果,對國小生自然增加了吸引力,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

(3)運用數學編趣題,使思維多樣化

學生的求知慾是強烈的,爲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我運用一些數學編成趣題,開展“動腦筋巧題”活動。例如:有一塊木版就像我的課桌面子,用鋸子鋸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這題一出現,學生紛紛舉手,不加多思考的學生都認爲還剩3個角。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是對的,並表揚他們已經動腦筋了就是好。還有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又舉起了手,說:“剩下4個角”、“5個角”。當我聽完這些答案後,請學生用紙來折一折、剪一剪。我跨這些同學“真棒”。並且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不能簡單地想,要從多方面想,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要進行多樣化思維,才能達到預定的結果。

二、 “美育”,使數學變得“美”起來

人人都愛美,低年級學生對美好的東西更有強烈的追求和嚮往。如果將美育滲透到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去,把枯燥無味的算式、公式千篇一律,毫無變化的阿拉伯數字“美”起來,對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1)把算式題與花朵結合,數學變得美麗可愛

鮮花是美好的,低年級的國小生特別喜愛花。我在上“秋遊”這節興趣課時,安排的第一個內容就是“公園賞花”,我用色彩斑斕的

菊花、玫瑰花、一串紅等花朵作教具,佈置成一個公園的小花園。在這個花園裏的花朵上面都蓋着一個得數,只要學生說出一道算式的得數與花朵得數對應,這朵花兒就會開放。上課時,同學們興趣濃烈,答題積極,快速準確。題答完了,花朵全部展示在學生眼前,學生們既複習了數學計算題,又使他們沉醉在美麗的大花園中。

(2)把數學與動物結合,數學變得逗人喜愛

低年級學生大多數喜歡看卡通片,那時因爲卡通裏的小動物逗人喜愛。我抓住這個特點,運用到課堂中來。在“秋遊”課上安排了一個動手拼圖遊戲:把條件和問題分成動物的若干部分,只要把有關的問題和條件搭配好,就能拼出一隻可愛的小動物。同學們立刻笑眯眯地拼起來,好奇心使他們迅速找到合適的條件和問題,組成了一道道完整的應用題,而且逗人喜愛的小動物出現在面前了。

(3)把口算題與“登山”組合,數學變得催人奮發

使數學“美”起來,不僅要賦予數學形象美,滿足學生愛美的好奇心,更要挖掘數學的內涵,把德育美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我在上“秋遊”興趣課時,又安排了一個“登山攀高峯”的接力賽。我設計了一座又高又陡的山,有四條通往山頂的路,每條路上都有一道道險關(即一道道算式題),算對題目,就可以到達頂峯。這個遊戲的場面非常激動人心,同組的“登山隊員”都爲自己的隊員吶喊加油,爭取冠軍。通過這種比賽,學生們不僅口算熟練,而且培養了一種齊心協力,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使數學變成了學習的動力。

這節“秋遊”興趣課是以“美”作爲主線,欣賞花朵、拼圖遊戲、登山攀頂等整個課程有聲有色,把秋景展示在學生面前,確實使數學“美”了起來。

三、運用“電化”教學,使數學“動”起來

傳統的教學方法靠教師的一張嘴,手中的一隻筆,一本書,一塊黑板,隨着現代化教育科學迅速發展,電化教學普及。這對上好數學興趣課,又添上一把“火”。把電化教學引進數學教學課堂,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動”了起來,效果顯著。

比如:把固定的畫面變成活動的課件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把呆板的算式變爲有生命的動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把數學的習題變爲生動的畫面,色、味、聲俱全,使孩子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數學離不開生活。

總之,要上好數學興趣課,教師還要有廣博的知識,要圍繞着“趣”字去組織,去科學編排,去巧妙構思,以自己的智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叩響學生心靈之門,引領學生在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到知識的海洋中嬉戲、遨遊。

第三篇:國小二年級數學論文

我和爸爸買牛奶

二(5)班劉思銘

星期天中午,爸爸帶我去逛超市,超市的東西可真多,讓我增加了不少見識,到了牛奶櫃前我說:“爸爸,買箱牛奶吧?”爸爸說:“好啊,你看看這箱牛奶我們一家三口會不會喝過期啊?”我仔細的看了下日期,原來還有15天就到期了,一箱總共是60瓶。爸爸說:“我們每人每天喝2瓶,你算下看看時間夠不夠?”

我憨笑了一下,想了一會說:“如果我們每人每天喝2瓶,一天就是3×2=6(瓶)15天的話總共是6×15=90(瓶)90>60所以可以喝完。”

爸爸笑了笑說:“你的方法也對,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開動你的腦筋?”我說:“其實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每人每天喝2瓶,一天就是3×2=6(瓶),總共60瓶60÷6=10(天),我們10天就可以喝完了。”

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說:“孩子,你的算法很好,以後遇到任何問題,都要開動腦筋,不要侷限於一種算法,數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只要用心你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的。”

我們又逛了一會就和爸爸拿着牛奶回家了,一路上我心裏美滋滋的享受着數學給我帶來的樂趣。

第四篇:二年級數學論文

二年級數學論文

2014-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

低年級估算教學之路探索

摘要:新課標中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估算教學在內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由於我國的計算教學歷來重視運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強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學生的年齡特徵,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都缺乏相應的經驗,因此造成了估算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我覺得滲透“誤差”概念,排除學生因精算形成的習慣和估算特點之間的矛盾而造成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估算優勢,可以消除其牴觸心理;落實基礎知識,清除學生在學估算時心理壓力;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實用價值,解除其畏難心理。

關鍵詞:估算能力 心理意識 誤差 優勢 基礎知識 實用價值

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某些計算和測量的結果無法得到或也沒有必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和判斷時所採取的一種數學方法。在計算機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社會中,複雜的計算都可以靠計算器或計算機來代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則需要更多的是口算和估算。在倡導“有用數學”的教育大環境下,估算更是備受青睞。新課標中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估算教學在內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我在教學時,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估算教學中卻出現了比較尷尬的現象。

二年級上冊“加、減法的估算”中有這樣一題:二年一班有39人蔘加學校運動會,二年二班有42人蔘加學校運動會,二年級大約有多少人蔘加學校運動會?我在教學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讀題後,列出算式39+42,並很快口算出得數有81人。但因爲這堂上的是求近似數,題目中有“大約”這個詞語,學生明白要求“大約數”,於是就在答案後面寫上約等於80人,算式如下:39+42=81≈80人。學生已經口算出精確數,卻因爲題目的要求,再在精確數的基礎上獲取近似數。這樣爲求近似數而求近似數的教學有價值、有意義嗎?在低段估算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估算的價值體會不是很深,不能帶給學生便利,反而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爲什麼估算的教學對低段學生學習會產生負作用?帶着疑問,我研讀了各種教育教學雜誌上有關估算教學的文章,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發現有以下幾種原因:

1、精算形成的習慣與估算特點之間的矛盾,造成心理障礙

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計算,就在教師的影響下,對計算逐漸養成了“計算要準確、結果應唯一”的觀念。而估算是不需要精確的結果,允許有誤差的,且由於估算的方法不同,估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這樣,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有了一個極大的反差,產生估算學習時的心理障礙。所以,學生不願意主動選擇估算。

2、教材提供的資源與產生估算需要之間的矛盾,產生牴觸心理

估算應該適用於這樣的情況:要計算的數據大且很難很快算出計算結果,同時不需要算出精確數。而在低段教學中,“數的認識和計算”所涉及的數是萬以內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口算能力早已達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如以上列舉

的39+42的估算,因爲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學生都達到了比較熟練的程度,口算比估算來得簡便。設置這樣的估算內容,似乎有點牽強。這種爲估算而估算,讓估算成爲形式的教學,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優越性。再者,估算要先把相關的數據“化整”,程序多,學生會覺得估算麻煩,不如直接口算和筆算,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牴觸心理。

3、估算對學習者的要求與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形成畏難心理估算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一定的筆算、口算、運算定律的掌握和運用以及計量單位基礎上的。在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時,還需要有相對廣博的知識與常識。估算時要涉及到合理猜測、對運算結果範圍的估計以及靈活推斷等思維活動,遠比直接口算和筆算所進行的思維活動複雜。再者,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即使有具體情境,但學生對此情境所允許的誤差範圍和要求仍舊難於把握。因此,對於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爲主的國小生而言,就形成了畏難心理。估算是一種意識,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沉澱的過程、積累的過程,靠有限的幾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基於上述的原因分析,本人覺得應該堅持長期滲透,讓學生充分感受估算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一、滲透“誤差”概念,排除心理障礙

現行教材中,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次正式出現了估算的教學內容。但是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有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我覺得在這一階段就可以滲透“誤差”概念。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中,我安排了這樣的學習活動。出示一堆糖果,有62顆。先叫學生去估一估有多少顆,生1:100顆。生2:30顆。生3:80顆。??這個時候很多學生是在亂猜、在矇,答案與結果相差甚遠。我有意指導學生先去數出10顆糖果,再讓學生去仔細觀察這一堆糖果大約有幾個10,從而去推算這堆糖果有多少顆,生1:70顆。生2:50顆。生3:65顆。??這個環節,學生的答案靠近了準確結果。最後,我組織學生準確地數出糖果的顆數,再與推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及時表揚了幾個估的跟準確結果比較靠近的學生。

活動中,學生先掌握10顆糖果的正確表象,再去估計一堆糖果的數量,進一步理解數之間的關係,同時發展學生的推算能力。通過這樣一次推算經歷,一方面豐富了學生自己的估計經驗,另一方面滲透了估算是允許有誤差的。事先估計再和實際的數量比較,有助於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養估算意識,並滲透了“誤差”概念。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學習估算時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同時爲學習估算做好心理準備和打好認知基礎。

二、體驗估算優勢,消除牴觸心理

要求學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適宜估算的題目。教材中的情景有關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輕、並且脫離實際,有些學生可以直接口算確實沒有必要估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地調整教材。

1、調整教學順序

二年級上冊的“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此時,對於100以內的加減法,學生都達到了比較熟練的程度,精算比估算來得簡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覺得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優

越性。

我覺得估算的內容應放在這一單元的開始。如上面所講述的現象中,如果學生不會精算39+42,同時理解題目中只要求近似值,我想有學生會想到用估算策略。這種發自內心的需求,遠遠比因求近似值而把精確值改成近似值來的更有意義。

2、減少機械估算

教材中,經常出現先估算再筆算的題目,目的是讓學生能自覺地利用估算方法來判斷自己的計算結果大致的範圍,爲計算的準確性創造條件。估算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撐,才能使學生產生內在的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強制要求。這樣往往讓學生覺得反正要筆算,估算是沒有用。在調查中發現,有57.7%的學生都不明白學習估算到底有什麼用。我覺得在教學中,可以刪減類似的機械估算,減少爲了訓練估算的計算技能和技巧而進行的估算。

3、創設估算情境

在教學的“加、減法的估算”時,有一位老師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明明在自選商場裏,選了兩件禮物:遙控汽車和布娃娃。問:媽媽帶的100元夠嗎?在這個情境中,遙控汽車價簽上的個位數字看不清了,學生不能順利計算,有一部分學生(推薦打開範文網)開始試圖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學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決問題:汽車的價格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布娃娃的價格是36元,60+36=96(元),媽媽給的100元夠了。教師即時表揚,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估算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教材對於“加、減法的估算”情境創設,我覺得不能激起學生內在的需要。這位老師設計了一個不確定的量,使得學生無法進行精算,從而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學生於無形中體會了估算的作用和優勢,也就消除了對估算的牴觸心理,從而誘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心理傾向。

4、浸潤於其他教學內容

對於估算內容,我覺得不能僅僅依賴教材中編排的這些估算內容,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資源,將估算浸潤於計量、空間與圖形、統計和概率等內容,拓展估算的空間。如,教學了“長度單位”,可以組織學生估計桌子有多高?那學生必須瞭解1釐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才能去有效地估計。學生對這原型進行仔細觀察、猜測、測量,有助於學生建立起一個計量單位的正確表象。這種有效的結合是相輔相成的,學生不光建立了空間觀念,而且提高了估算能力。

三、落實基礎知識,清除心理壓力

估算是根據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量或算式的結果做出大概推斷或估計。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學生纔能有章可循,得心應手地去進行估算,才能從根本上清除心理壓力。

在低段教學中,我覺得應該落實以下幾塊基礎知識:

1、掌握四則運算值的規律。如:在自然數範圍內,兩個數相加的和不小於任何一個加數;減法中,差、減數不大於被減數,被減數不變,減數與差的變化相反;乘法中一個因數小於1,積肯定小於另一個數;除法中除數小於1,商反而大於被除數等等。

2、掌握必要的計量單位。如:1米約有多長,1釐米約有多長;1千克約有

多重,1平方米約有多大等等。

3、掌握常用的數據。如:桌子的高度約1米,2瓶礦泉水重1千克,1千克雞蛋約16個,人每小時步行4千米至5千米等等。

四、感受實用價值,解除畏難心理

華羅庚曾經說過“人們對於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祕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特別是估算在生活中的運用比較廣泛,教師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資源,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他們體會到估算就在身邊。這樣不僅降低了估算的難度,同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

1、創設生活情景

學習“加減法估算”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題:“東東一家去吃飯,點菜的菜單如下:清蒸鯧魚24.50元;青菜豆腐湯5.00元;金針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蝦29.90元。大約需要多少錢?”情境中有4個數量,而且是用小數的形式表示的,這對於沒有學過小數加減法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精算有一定的難度,那學生就會自然地想到用估算。

對於此情境,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培感親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錢,這樣就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來源於生活。

2、開展實踐活動

學校組織去春遊,我組織學生去統計二年級有多少人去。學生通過統計說:“約有73人去。”我問:“叫你們去統計,爲什麼是近似值?”學生說:“有些同學還沒想好,到時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說大約有73人去。”我說:“你們調查得非常仔細,一輛車可以坐30人,那需要幾輛車呢?”“兩輛車可以坐30+30=60人,還剩13人還有到時有同學臨時加入,所以共需要3輛車。”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才能根據實際問題情況去選擇估算策略:要往大估;還是往小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選擇相應的策略,才能解除學生的畏難心理。

在國小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估算教學,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走進學生的生活,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讓學生意識到估算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切實感受到估算的價值。這樣,學生纔會主動去學好估算,並讓估算爲自己的生活服務。

趙磊

2014.7

第五篇:二年級數學論文

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柿子園鄉 劉口完全國小杜琳 數學這門學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爲爲是理性最強的學科,需要聰明的大腦和天賦才能學好的,其實不然,對於天真浪漫的國小生來講,他們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是等同的,那麼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係。數學教學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和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數學課上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他們思維的方法,開發他們腦中未被開發的腦細胞,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

一、從本身着手,讓學生喜歡上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

作爲教者本身來講,要從各方面來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等,讓學生從內心尊重你,要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的朋友,從而使他們喜歡你的同時,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現在很多教師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時,經常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要求,如果自身不修邊幅、口無遮攔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上你,更不用說喜歡上你的課了。學生一開始就牴觸你,即使你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只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二、要誘發興趣,通過遊戲性活動,讓學生喜歡上你上的數學課。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

關重要的。愉快的遊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遊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蔘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100以內二位數加減二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當作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作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

三、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進行教學。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於生活。本着“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並把數學應用於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

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後在小組立交流:人在鏡子裏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後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五、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的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於後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爲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我問:你知道羅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後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我接着說:“羅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裏,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把7看成6,就有5個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說: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六、通過讓學生進行“爭吵”,在爭論中提出問題,開拓思維能力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又細緻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昇華

的。一個懶於學習,不願思考的學生,是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於思考,豐富想象,開拓思維。這樣,對昇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是開拓學生思維能力,昇華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教師可採用同桌、小組、全班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觸發,交流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利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鑽研某些問題的更高興趣。

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提升。

2014年4月17日

load小編推薦其他精彩內容: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二年級數學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