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漫步中華經典,徜徉詩詞海洋——國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

漫步中華經典,徜徉詩詞海洋——國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

漫步中華經典,徜徉詩詞海洋——國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

【摘 要】: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古國,文化博大精深,且古詩詞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世界文學的浩瀚海洋中中國素有“詩國”的美譽。古詩詞作品是先人智慧的積澱,其以優美工整的形式、和諧動聽的韻律、豐滿凝鍊的語言和深沉真摯的情感傳唱不衰,成爲我國文學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由於古詩詞年代久遠,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只有不斷創新,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國中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千百年來,古詩由於語言生動凝鍊,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美和諧而膾炙人口,從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長。古典詩歌對於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有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選入國中教材的古詩,都是歷經錘鍊的名篇佳作。在教學實踐和探討中,我們認爲根據具體詩文,有時可以靈活採用這樣的教學結構模式: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這樣的順序來學習的。本文主要從幾方面談談國中古詩教學方法。

一、解讀詩題。

詩題往往點出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寫作對象和場景。解讀詩題往往要前後延伸和拓展,從多個角度瞭解詩歌。舉例如下:

1、《泊秦淮》:詩人杜牧什麼時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當時環境怎樣?(夜色迷茫,“籠”)詩人的情緒是怎樣的,歡快還是憂愁?爲什麼?

2、《春望》:詩人杜甫在什麼季節眺望哪裏?那裏的景色是繁華還是荒蕪?爲什麼?(詩人在春天眺望長安城,而當時長安城被安史之亂的叛軍佔領,一片荒蕪景象,這就是戰亂中的唐朝首都)。

二、瞭解詩人。

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麼,瞭解“其人”也能從側面瞭解其詩。孟子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瞭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個初步感知,爲理解詩歌作好鋪墊。瞭解詩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介紹詩人的詩風。如先引導學生複習國小古詩《望廬山瀑布》,有了感性體驗後接着板書“李白—豪放飄逸”,再教學《望天門山》。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認識過程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對詩人、詩歌的感知在不斷深化。

2、介紹詩人的評價。如講孟浩然,可以從其他詩人或詩論入手來介紹:孟浩然是唐朝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的詩人,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他的詩,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讚揚。大詩人李白在《贈孟浩然》這首詩中,不同尋常地寫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還發出“高山安可仰”的長嘆。杜甫也稱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讚揚的詩人,可見其詩歌是多麼的不同凡響。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過故人莊》。

3、介紹詩人的創作背景。如教學杜牧的《泊秦誰》,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家不歸,有案不辦。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後,感到非常悲憤:那些向歌女點歌的達官貴人,怎麼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呢?奢華不除,大唐必亡!

三、理解詩句。

國中所選古詩詞都是名篇佳作,語言凝鍊,音韻優美,含義深刻。由於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用典現象和押韻的關係,能否準確、生動地釋詞解句直接影響到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領悟。理解詩句,通常有釋、補、調、想、品五法。

1、釋 。如:(1)商女:以賣唱爲生的女子,歌伎。(2)宦遊人:出門求官之人。(3)兒女共沾巾:分手時的少男少女。

2、補。如:(1)君問(我)歸期(我)未有期(2)泊(於,在)秦淮(3)與君離別意(都是相同的),(因爲我們現在)同是宦遊人。

3、調。(1)風煙望五津(望五津風煙):遙望您去蜀州時將經過的五個渡口,那裏關山重重,煙霧迷濛,我實在爲你擔心。(2)無限河山淚(河山無限淚):爲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淚無窮無盡。(3)煙籠寒水月籠沙(互文):淡淡的煙霧和朦朧的月光,籠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灘。

4、想。海日生殘夜:黑夜尚未散盡,一輪紅日就從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譯後聯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與黑暗同時存在於一個畫面當中,最後光明衝破了黑暗,放出萬道霞光。這是多麼令人驚奇多麼令人鼓舞的一幅畫呀!

5、品。如:(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品一個“潛”字,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而又默默無聞的美好品格,從中也折射出詩人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疾苦的善良情懷。(2)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

四、品味意境。

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引導學生藉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的情懷。我們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學生能詩情畫意地再現意境是關鍵。要想真正品味出詩的意境,還必須從文本出發,通過對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聯想和想像,來探求和再現古詩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展開想象的翅膀,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畫面,從而品味古詩文的意境。如教學《天淨沙·秋思》:

先請學生找出詩人攝入古詩中的意象。詩人選擇“夕陽西下”的時刻,攝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賦予他們以獨特的情趣:枯、老、昏、小、古、西、瘦等。閱讀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感知這些意象,才能通過有形的自然之物,體會那無形的 “斷腸”之情。

接着老師適當地進行引導:“斷腸人”騎着一匹瘦馬(爲什麼瘦?),走在古道上(是一個人嗎?),任西風吹打(神色如何?),見到枯藤,老樹,昏鴉(心情怎樣?),小橋,流水,人家(會引起什麼思緒?),夕陽(又有什麼特殊含義?)。這樣就能讓學生把簡單的意象重組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勾勒出一個流浪天涯的寂寞旅人,從而加深對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感情的感受。

最後提問:“斷腸人在天涯”,這“斷腸人”爲什麼不回家?他是在離家的路上還是回家的的途中?這“天涯”又在何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於有盡文字處體會無盡之意,去體會那想還鄉而不能的苦悶,淡淡的表現蘊含了濃濃的哀愁。

詩歌欣賞離不開想象,通過感知、重組、想象,由淺入深,展開藝術的畫面,才能品味詩的意境。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五、感悟詩情。

古典詩詞表達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較爲含蓄的手法。詩人往往將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寫中。

1、結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窺測詩詞的情感。

2、分析詩眼,透視詩詞的情感。《天淨沙秋思》中的“斷腸”二字,可以表達出詩人的情感,那便是詞人思念家鄉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讀意象,挖掘詩詞的情感。“不畏浮雲遮望眼”爲什麼不用白雲、孤雲,而用浮雲呢?因爲浮雲可以暗指困難、挫折、障礙等。可以通過理解這個意象,知曉詩人艱難險阻的精神。

4、藉助典故,探尋詩詞的情感。

六、指導朗讀。

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嗚,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朗讀教學時,要防止三種不良傾向。一是爲讀而讀,對學生的朗讀不加以指導和評點,走過場而已。二是隻放錄音帶而不親自示範朗讀。由於朗讀帶一般由藝術表演家錄製而成,其閱歷和感悟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不顧城鄉學生的差別,不因材施教,不考慮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硬要機械模仿,無異於拔苗助長。我們主張最好老師當面範讀,同時配合面部表情、動作等體態語,因材施教,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情感的橋樑,起到錄音帶無法替代的作用。錄音帶的作用適合於詩歌欣賞,提高審美鑑賞能力,一般不適用於範讀。三是朗讀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礎和忽視感情積累、醞釀的過程。

2、古詩朗讀要講究節奏,這樣才能琅琅上口,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爲“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爲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3、古詩的讀法有三種類型:朗讀、朗誦和長吟,這三種對節奏的處理要求有所不同,應當分清類型。另外,師生對朗讀的要求也不一樣,應該有所區別。

4、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春望》。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上,我們既要繼承前人好的教學方法,又要運用一些靈活、實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使語文古代詩詞教學充滿生機,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喜歡古代詩詞,以確實提高學生對古代詩詞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德昌 《中國古典精粹文庫》,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蔣孔陽 朱立元 《美學原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3、孫洙 張華 《唐詩三百首》,廣州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呂叔湘 《呂叔湘論語文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7年7月版